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聖經導讀-第1236期

雅歌第五章2節至八章

1.從第五章2節至第六章3節是第四首詩歌。
在這段詩歌中,可以分成三個段落,一是第五章2至8節、二是第五章10至16節、三是第六章2至3節等。在這三段詩歌中,以第五章9節和第六章1節作為這三段詩歌的連結詩句。
2.五:2-8節,這段詩歌可以對照第三章1至5節,都是論到新郎「失蹤」。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235期

詩篇第一四四至一五○篇

1.第一四四篇:

這一首是比較特別的詩歌,因為它的內容至少是由三種不同詩歌寫成;包括第1至8節,第9至11節,第12至15節。

再者,這首詩和詩篇第十八篇很相似,例如第2節和第十八篇2節;第5節和第十八篇9節;第6節和第十八篇14節;第7節和第十八章的16至 17節;第10節和第十八篇50節的內容相同。有些學者認為此首詩是摘自詩篇第十八篇的。但這種看法也有不少詩篇的學者持不同意見。而特別的地方,是第7至8節的內容和第11節的內容幾乎相同。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234期

詩篇第一三一至一四三篇
1.第一三一篇:
這是一篇非常特別的詩歌,有學者認為應該是在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之後,透過深切反省而寫成的詩歌。若是被擄之後的詩歌,就很容易明白原來詩人回想起過去在大衛王朝到所羅門王時代,正是以色列民族最興盛的時代,且是邊疆幅地最廣闊的時代,但也因此,以色列人民開始驕傲起來,漸漸忘記了上帝的話語。卻在被擄去當奴隸,嚐盡敵人對他們的羞辱之後,開始有了深切的反省而寫出這首詩歌。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233期

詩篇第一一九篇81節至一三○篇
1.第一一九篇81-176節:
第81至88節,這是第十一段詩歌。這段是詩人在向上帝傾訴他遇到的困境,並期盼上帝伸手救助他。他提到一直在期盼上帝給他救助的應許能夠實現,但顯然這樣的期盼一直沒有出現。他看不見迫害他的人被懲罰,卻看見那要陷害他的人已經挖好了坑想要陷害他。他祈求上帝的救助,因為他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232期

詩篇一○八至一一九篇80節
1.第一○八篇:
有一種看法,認為詩篇從第一○八至一一○篇,這三篇是所謂「大衛詩歌」,意思是確認這三篇都是大衛所寫的詩歌。原因是不論第五十七篇或是第六十篇,都有註明是屬於大衛的詩歌。而這兩首詩篇又和這幾篇詩篇有關連。
這首詩篇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合併在一起的,第1至5節和詩篇第五十七篇7至11節相近,而第6至13節和詩篇第六十篇5至12節極為相近。前半部詩歌可說是在歌頌上帝,而後半部詩歌是祈求上帝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有力量對抗敵人的侵犯。作者相信,唯有倚靠上帝的力量,才能勝過敵人威脅。我們無法了解為甚麼會將這兩首不同的詩歌彙編在一起,很可能是因為當時以色列人民經常受到以東人和非利士人的侵犯打擾,因此,將前面有用過的詩歌再拿出來吟唱。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231期

詩篇第九十九至一○七篇

1.第九十九篇:
這也是一篇歌頌上帝就是以色列民族的君王的詩篇。從第九十五篇至九十九篇之中,以這篇最為特別,因為這篇詩歌是偏重在以色列民族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就像前面許多詩篇所強調的,這位萬國之王的上帝,是個公義的君王,祂一定會主持公道。
在第3節、第5節、第9節等,都有一句「他神聖莊嚴」,這清楚地告訴我們這首詩是以頌讚上帝為主題寫的。這首詩的特色是在:上帝的神聖莊嚴,從祂的統治方式表明出來,例如在第2節,提到上帝的統治威力超越萬國。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230期

詩篇第八十七至九十八篇

1.第八十七篇:
這首詩篇也是被稱之為「錫安的歌」,和第四十六篇、第四十八篇、第七十六篇、第八十四篇和第一二二篇等,都是屬於「錫安的詩歌」。
這首詩歌非常特別,在第4節說耶路撒冷將成為所有的人的中心城市,不再有任何國籍、族群的分別,大家都是屬於上帝的子民。而這些人還包括了在歷史上與以色列人民有極大衝突的族群在內,也都將是上帝聖城耶路撒冷的「公民」。
第1至3節,這裡將耶路撒冷看成是上帝最喜愛的城,因為在這裡有上帝的聖殿,且聖殿之內有約櫃。上帝透過約櫃顯現,並且向以色列人民說話。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229期

詩篇第七十六至八十六篇

1.第七十六篇:

這篇詩篇通常和第四十六篇、第四十八篇、第八十四篇、第八十七篇、第一二二篇等被稱為「錫安的詩歌」,原因都是在歌頌上帝的居所-耶路撒冷,或是說錫安。主要在歌頌上帝用祂奇妙的作為,擊敗那些想要侵佔耶路撒冷的敵人。這首詩篇的背景可能就是主前701年,亞述皇帝西拿基立率兵包圍耶路撒冷,猶大王希西家聽從先知以賽亞的話,率領耶路撒冷人民倚靠上帝的保守、看顧,上帝差遣祂的天使進入亞述軍營中,殺害多達十八萬五千名亞述大軍,天一亮,亞述皇帝看見這場景,趕緊率領殘餘部隊奔回尼尼微城(參考列王紀下十八-十九:37,以賽亞書第三十七章)。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