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歷代志這本經書

歷代志和以斯拉這二本經書之間的關係

  歷代志上、下這原本是一本書,是後來翻譯成希臘文時才分成上、下兩本經書。有一段時間,人們將這上、下兩本經書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四本看成是同一本經書,持這種看法的原因,是因為在歷代志下第卅六章22至23節記載的內容,和以斯拉記第一章1至3節的經文內容相同。
也因此,有人認為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這四本經書都是出自以斯拉的手筆,但這種說法並不能肯定,確實的作者是誰,尚待考證中。原因是,歷代志下第卅六章22至23節所記載的有關波斯皇帝准許猶太人返鄉的諭令,相當簡單,而以斯拉記則是內容甚為詳細,正確的說法,是歷代志比以斯拉記記載的時間更早,且成為以斯拉作者後來蒐集這方面資料的主要動因。

  歷代志這本經書原本是被編列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的最後一本,耶穌基督在控訴殺害上帝僕人的罪狀時,就是引用歷代志下第廿四章21節撒迦利亞被約阿施殺害的事件,直接控訴他那時代的猶太人領袖也認同祖先們這樣的惡劣行徑(請參考馬太福音廿三:35)。後來改編在以斯拉記的前面,是依據七十人譯本的希臘文舊約聖經和拉丁文聖經的編排方式而改變的。

這本經書的資料

  讀歷代志這本經書,會發現有許多內容和撒母耳記上、下,以及列王紀上、下等經書很雷同,原因是它至少有一半的資料是取材自上述這些經書,另外也取材自摩西五經、士師記、以賽亞書、詩篇、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等經書。比較特別的是,作者也提起了幾個重要的資料來源,諸如:以色列列王史(歷代志上九:1、歷代志下二十:34、卅三:18)、大衛王的官方記錄(歷代志上廿七:24)、猶大和以色列列王史(歷代志下十六:11、廿五:26、廿七:7、廿八:26、卅二:32、卅五:27、卅六:8等)。另外,作者也引用所謂的「先知書」,例如歷代志上第廿九章29節的「撒母耳先見、拿單先知、迦得先見的史冊」。還有其它如「先見史」(歷代志下卅三:19)、示羅人亞希雅預言書、先見易多異象書(歷代志下九: 29)等。可以說作者引用的資料相當廣泛,用心整理的認真程度當可明白。之所以這樣用心整理,是為了要讓從巴比倫返鄉的猶大子民知道祖先會淪落到被俘去異鄉當奴隸,是因為離棄了上帝的誡命、教訓所致。他希望返鄉回來的猶大子民都會認真地從歷史記錄學習到新的教訓,以免重蹈歷史覆轍。

這本經書的特色

  這本經書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作者是以「合乎上帝心意的人,其治理之下的國度必然興旺」這樣的理念作歷史的主要脈絡。因此,大衛王的事蹟中,如果違反這樣理念的事,都不在他筆下出現,這也就是為甚麼撒母耳記下第十一至十二章有關大衛犯姦淫罪的事,在歷代志都被省略了。大衛晚年宮廷中爭權奪利的事件也不在這本經書中描述。原因是大衛乃是合乎上帝旨意的君王,是上帝親自膏立的人,必然不會有這樣違背上帝的話的事件出現。同樣的模式也出現在所羅門王的事蹟中,像亞多尼雅背叛的事件,娶了一千個嬪妃的事都被省去。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作者對北國以色列的歷史並不感興趣,大多只記載分裂後的南國猶大歷史,對北國的事蹟幾乎不再提起,原因是作者極可能是出自南國猶大的史學者,他對南國有分特殊的感情,認為猶大才是真正正統繼承雅各的命脈。因此,他將北國以色列十個支派看成是「反叛大衛王朝」(請參考歷代志下十:19)的行為。也從這裡可以瞭解,作者是以大衛和所羅門為主要架構(歷代志上第十一章至歷代志下第九章),在述說他所知道的猶大國歷史的演變,一個人是否有如同祖先(其實就是指大衛)一般敬畏上帝?有,則會得到上帝的賜福,反之,則是為王國帶來詛咒。

  另一點,作者對耶路撒冷聖殿作為敬拜上帝惟一的殿宇有特殊的感情。這種觀念與申命記派的作者不謀而合;申命記的作者就相當強調「上主要選一個特定的場所作為敬拜的地方」(請參考申命記十二:5、11、14、18、21、26、十四:25、十五:20、十六:2、5、11、15、16)。歷代志的作者則認為耶路撒冷聖殿是唯一合法的聖所,其它地方的敬拜都不屬於上帝所祝福的地方。強調耶路撒冷聖殿敬拜的重要和權威,也就是在強化從大衛王朝所設立的敬拜制度,他引進了詩歌、歌手、樂器進入聖殿的敬拜(請參考歷代志上廿五:1—7)。我們可以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形容歷代志這本經書作者寫此經書的主要思想,就是為了要保持猶太民族在種族、宗教信仰上的純潔。也為了這個原因,作者不厭其煩地用相當的篇幅介紹猶太民族的傳承(歷代志上第一至九章)。

這本經書大綱

一、族譜的資料:歷代志上第一章至九章。
二、大衛王朝的時代:歷代志上第十章至廿九章。
三、所羅門王朝的時期:歷代志下第一章至九章。
四、王國分裂後的南國猶大景況:歷代志下第十章至卅六章。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