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導讀(1~30)

1. 一:1—5節,第3節的「受害四十天當中,他曾經向他們顯現許多次,用不同的方法證明自己是活著的。」這一節可以比較使徒保羅所寫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5至8節:「他向彼得顯現,又向十二使徒顯現。以後他又一次向五百多個跟從他的人顯現;這些人多數還活著,雖然也有些已經死了。後來,他向雅各顯現,又向所有的使徒顯現。最後,他也向我顯現。」這樣就比較清楚耶穌復活後顯現給誰看到。

   再者,第4節作者路加說耶穌交代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和路加福音第廿四章47節:「你們要奉他的名,把悔改和赦罪的信息傳開,從耶路撒冷遍及萬國。」以及第52節說門徒們「懷著極喜樂的心回耶路撒冷,時常在聖殿裡頌讚上帝,」就可清楚看出作者認為耶路撒冷乃是傳開福音的中心地點。

2. 一:6—11節,從第6節可以看出門徒們所關心的還是和以色列國的政治問題有關。但是,耶穌很清楚地告訴他們,那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上帝的主權,上帝在決定一切。

   第8節是很重要的一節,這一節說到「聖靈臨到」門徒身上。在往後的使徒行傳裡,我們會常常看到「聖靈降臨」或是「聖靈充滿」在門徒身上等這樣的句子出現。這也是使徒行傳的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傳福音的工作,就是聖靈的工作,不是靠人的能力可以達成,而是聖靈藉著人的身上顯現出祂的力量來。

3. 一:12—26節,這段經文有兩個重要的主題,其一是關於猶大的死。其二是關於遞補門徒猶大死後留下來的缺。猶大的死,在早期的教會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是馬太福音第廿七章3至10節記載的,說猶大後來上吊自殺了。另一種就是作者路加所收集的版本,猶大是墜死。雖然詳細內容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猶大出賣耶穌並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無論是錢也好,或是所謂的有「政治企圖心」也好,換句話說,人想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上帝的計畫,那是很愚蠢的想法。

   另一個主題是關於揀選另一個人遞補猶大。這可能跟早期教會的發展有關。他們還是希望維持「十二」這個和猶太人的十二支派之傳統有關。彼得將遞補的條件訂出來:「這個人必須是當主耶穌在我們當中出入時──從約翰施洗開始到耶穌被接升天為止那一段期間──始終跟我們在一起的人。」會訂出這個條件,也讓我們看出當時符合這個條件的人不少,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跟隨耶穌的人很多,但是耶穌只從這些當中揀選出十二名當門徒。但這些跟隨者並沒有因為沒被選上就脫隊了,沒有,他們還是跟隨耶穌到耶路撒冷,且親眼看見他受難、復活。這樣的心境是很重要的。今天有的信徒因未被選為教會的幹部就生氣換教會,或是說了許多不應該說的話。但是,我們看到這些跟隨耶穌的人不是這樣。

4. 二:1—13節,五旬節,這是猶太人重要節期之一,是由逾越節的次日開始算七個禮拜。因此,又叫「七七節」(申命記十六:1)。這也是猶太人慶祝收割的感恩活動,因此,又叫「收割節」(請參考出埃及記卅四:22)。

a. 第2至4節提到聖靈降臨的情景,我們很難想像其真實的情況,但也看到作者路加描述說,聖靈降臨時,就像「形狀向火焰的舌頭」,聲音則像「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最特別恐怕就是被聖靈充滿的人,「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這種說起各種方言的現象使許多從外地回來耶路撒冷參加節期活動的人大大「驚訝詫異」。

b. 這也是今天許多講究聖靈充滿的人喜歡用的方式,不過,要記住,說方言,並不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表徵。就如同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的教會書信中所說的,如果沒有愛,單是會講方言,也會讓人覺得像是「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哥林多前書十三:1),沒有甚麼意義。

5. 二:14—42節,這段經文可以說是使徒們最早的見證詞。

a. 第17至21節是取材自舊約約珥書第二章28至32節。這是先知約珥對從巴比倫奴隸之地回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所說的話,其意是指上帝將重建他們,使猶太人有新的生命力。使徒們將這樣的話用來勉勵早期的信徒,也是在表示因為信靠復活的耶穌,將使人的生命重建起來。

b. 這段經文也給我們看到福音內容的一大轉變,就是從耶穌傳「上帝國」的信息,轉變為「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36節)

c. 耶穌就是我們的主,是基督。這是基督教會兩千年來一直在見證的中心信息。支持這個信息的基礎就是他被釘十字架的受難,以及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復活,是超越死亡的力量,也是使人生命重新再造的主要源頭。

d. 第38節可以說是基督教會兩千年來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勸人悔改,並且要奉耶穌的名受洗。

e. 早期教會另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大家一起分享愛筵,一起禱告,過團契的生活。第41節特別提到此時的人數已經增加到三千人了。從第一章15節開始的一二○人參加信徒的聚會,到現在的三千人,增長的速度可說是相當的快。

6. 二:43—47節,使徒們會行神蹟,必定是和他們被聖靈充滿有關。因為有聖靈的力量,才能行神蹟,且使人有敬畏的心。

   這段經文也是詮釋早期教會最重要的一段史料,說到大家變賣財產,「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會這樣做,且是心甘情願地與別人分享,這就是最好的神蹟。早期教會的信徒之所以會這樣,一個主要的背景,就是大家都認為耶穌很快就要再降臨,世界末日到了。留著財產對生命的得救沒有幫助,因此變賣財產成為那時大家聚集在一起的主要動力。

7. 三:1—10節,這一段是大家熟悉的經文,也是膾炙人口的神蹟故事。彼得和約翰醫治好一位生下來就瘸腿的人。

a. 第1節提到「禱告的時間」。在舊約時代是每天早上和下午各一次祈禱。嚴謹的猶太人會每天祈禱七次(詩篇一一九:164)。耶穌的時代,一般猶太人已經習慣每天有三次祈禱,時間是在早上九點、下午三點,以及下午六點。因此,第1節說彼得和約翰下午三點到聖殿去,也可能就是要去祈禱的時候,在聖殿的美門前遇到這位乞丐。

b. 第6節是整個神蹟的中心。這一節將神蹟的力量和傳耶穌的福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這一節也驗證了耶穌傳福音時,一再對門徒提醒的:「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一定成全,為要使父親的榮耀藉著兒子顯示出來。」(約翰福音十四:13)

c. 另一方面,這段經文也讓我知道,在使徒們的身上充滿著聖靈的力量,使他們也能行神蹟。這個醫治的神蹟是第二章43節最好的詮釋。

8. 三:11—26節:由於彼得和約翰行醫治神蹟,造成很大的反應和震撼,因此,彼得就趁著機會見證耶穌就是大家所期盼的基督。這段經文可以說是彼得的第二次見證詞。這段見證詞主要的內容在說明:耶穌乃是上帝在以色列先祖時代,就已經預定要來的基督(彌賽亞)。

a. 整段見證詞中最重要的是在第15節,人將生命的主──耶穌,殺死了,但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這一節也可以說是基督教會所要見證的信仰──耶穌,就是我們生命的主。他雖然被人殺死了,但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

b. 第17節的「無知」,可以比較路加福音第廿三章34節,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人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這就是「無知」。

c. 彼得的這段見證詞,很明顯的也是在勸大家要悔改,轉向上帝。耶穌到世界上來,就是要勸大家悔改的。這也是基督教會一直在傳遞的信息。

9. 使徒行傳從第四章開始,我們會看到教會一再地受到迫害,信徒一直受到打壓的信仰經歷。這些迫害是來自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但是,迫害並沒有影響到福音的事工,反而是使福音更加廣傳到外邦地區去。

10.四:1—22節,第1節說來找彼得和約翰的人包括撒都該人。我們知道撒都該人是不相信死人復活的事。他們在猶太人的社區中擁有很大的權力,也可以說是猶太人的意見領袖。因此,當彼得和約翰在傳耶穌復活的信息時,對撒都該人來說,聽起來就會覺得很倒胃,難怪他們會「非常惱怒」(2節),並且將彼得和約翰逮捕入監。雖然這樣,信徒的人數卻越發增加,從三千人,現在增加到超過五千人了。第4節可以比較馬可福音第六章44節。

a. 第5節說到猶太人的領袖們,為了要阻止彼得和約翰傳復活的耶穌的信息,就召開猶太人最高議會。作者在第8節告訴我們,彼得被「聖靈充滿」。這也是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最喜歡用的詞句,描述早期教會的使徒們之所以勇敢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就是因為聖靈充滿的緣故。

b. 從第9至10節可以看出猶太人最高議會之所以將彼得和約翰逮捕,是和他們醫治好那位瘸腿的乞丐有關係。

c. 第12節是彼得最重要的信仰告白,也是基督教會這兩千年來的信息中心──耶穌就是救主,信靠他就必得救。這如同使徒保羅的信仰告白說的:「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

d. 我說過,傳福音乃是聖靈在作工,不是人的力量。彼得和約翰能夠醫治好這位瘸腿的乞丐,就是聖靈的力量所行的神蹟。因此,和彼得、約翰的學歷或是顯赫的家世背景並沒有關係。

e. 第19節也是傳福音者必須嚴格遵守的鐵律,也是基督徒應該要有的信仰原則。在上帝面前,聽從人的命令重要,或是聽從上帝的話重要?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課題。第19至20節可以比較馬可福音第十二章17節耶穌說過這樣的話:「把凱撒的東西給凱撒,把上帝的東西給上帝。」

11.四:23—31節,受迫害也不喪失傳福音的熱情,這就是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所要告訴我們的事。這也說出使徒們如何在福音的事工上怎樣用生命在見證福音。雖然他們遇到了入監的苦難,但他們心中是充滿了喜樂。第31節再次看到「聖靈充滿」在使徒們的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為福音作見證。

12.四:32—37節,「同心合意」在早期的基督教會裡,這絕對不是一件平凡的事,這是因為聖靈在作工才能有的結果,也是信仰團契最重要的見證。從第32至35節也可以看出,早期教會非常實際地在實踐「分享」的信仰告白。真心誠意地「分享」,就不會有缺乏。作者路加以巴拿巴作為例子,介紹早期教會這種「同心合意」的實況──賣掉了自己的一塊田地,把錢拿來,交給使徒。

13.五:1—11節,這段記載有關亞拿尼亞和他妻子撒非喇的事件,和前面一段(四:32—37)所記載信徒們都「同心合意」,以及巴拿巴的表現,剛好成對比。亞拿尼亞和撒非喇這對夫妻,是用不誠實的心,要加入一個「同心合意」的信仰團契,因此,他們沒有將賣田地的錢誠實地交給門徒,這和巴拿巴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這段故事說明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要加入一個信仰團契,就必須用誠實的心。如果用欺騙、不誠實的態度加入信仰團契,不但對自己沒有利益,甚至會使信仰團契受到傷害。私心,這是信仰團契中最為忌諱的態度。摩西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教導他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知足、不貪。他告訴以色列人民撿取從天上降下來的嗎哪時:「撿多的沒有剩;撿少的也不缺;每一個人所撿的剛剛是他所需要的。」(出埃及記十六:18)

14.五:12—16節,我們再次看到信徒們是「同心合意」的聚會。信徒的人數也日漸增加。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聖靈充滿之下的使徒們,確實是很有醫治的能力。

   為甚麼說「信徒以外的人都不敢接近使徒」呢?很可能是和亞拿尼亞、撒非喇的事件有關。再者,「信徒以外的人」,很可能也是指那些猶太人的領袖們,就是那些囚禁彼得和約翰的人。因為一般民眾都對使徒們有信心,加入團契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15.五:17—42節,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們「非常嫉妒」,因此,就展開對使徒們的迫害。他們也是「嫉妒」才將耶穌送交給彼拉多,並且大喊釘耶穌在十字架。

a. 作者路加喜歡用的「聖靈」和「天使」在這裡又出現了。看,天使來替使徒們打開拘留所的門。這一定使猶太人宗教領袖們大為意外,因為這不是他們的經驗,卻是使徒們經驗到的特殊恩典。傳福音工作的人,時常會在苦難中遇到上帝特殊的恩典,這正是作者所要見證的信息。

b. 第27至32節可以說是第五章的中心信息。請注意彼得和其他門徒對大祭司的回答,也可以說他們共同的信仰宣言:服從上帝比服從人更重要。

c. 猶太人的經學教師有兩個派別,其一比較保守的「夏麥」(Shiammai),另一個是比較自由派的叫「希列」(Hillel)。迦瑪列是屬於「希列」學派的大師,在主後廿五年至五○年代,在耶路撒冷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大師。當猶太人的議員想要殺害使徒們的時候,他出來替他們講話。從第39節可以看到迦瑪列的話很受大家尊重,因為他是經學大師。

d. 第36至37節提到的歷史事件,是發生在主後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年間,當時杜達曾帶領四百名猶太人去約旦河,對眾人說自己有能力如摩西般,可使約旦河水分開。羅馬總督法都司(Fadus)派兵襲擊他時,他告訴跟隨者不要怕,說他有能力可以擊潰羅馬軍。結果自己被羅馬軍隊所俘,並且斬首送去耶路撒冷示眾。另有許多跟隨他的猶太人也被斬首。

e. 另一件事,發生在主後第六年羅馬巡撫居里扭執行戶口普查。由於這次戶口普查的目的是為了要抽稅,引起猶太人極大的不滿,激進黨派的人就利用機會煽動人民抗稅。

f. 這樣看來我們知道猶大事件是發生在杜達事件之前,而不是第37節所說的「以後」。

g. 使徒們雖然受到鞭打,卻還很高興,這就是傳福音的人最可愛的地方,將苦難看成是為福音的緣故。耶穌曾對門徒說:「當別人因為你們跟從我而污辱你們,迫害你們,說各樣的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多麼有福啊。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將有豐富的獎賞為你們保存著;從前的先知也同樣受過人的迫害。」(馬太福音五:11—12)

16.六:1—7節,如果說教會有長老、執事參與福音事工,應該和這段經文有密切關係。當然如果要從更早的時代找,也可找到出埃及記第十八章,記載摩西的岳父葉特羅對摩西提出的建言,在以色列人民中選出「能幹的人」作領袖,處理以色列人民的事務。現在,因為「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這事上疏忽了他們當中的寡婦」,而建議從眾人中「選出七個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又有智慧的人」來處理分配生活費給寡婦的事務。使徒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希望能專心於傳道、祈禱的事。這也說明了今天傳道者、長老、執事分工的一個歷史背景。

   再者,從第1節我們發現當時信徒日漸增多,問題也隨著敏感起來。因為「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之間發生了爭執」,這句話也為後來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他們也可稱之為猶太僑民)遠走異鄉去傳福音的一個背景。在第八章1節:「從那一天開始,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極殘酷的迫害。使徒以外,所有的信徒都分散到猶大和撒馬利亞各地去。」這節經文正可反應猶太僑民和本地猶太人民之間的隔閡。人確實很軟弱,即使是信了耶穌,還是會計較長短、多寡的問題。這些說希臘話的寡婦,很可能是因為生活上遭遇困難,從外地返回祖籍地巴勒斯坦依親。早期教會因為大家凡物共用,大家一起享受愛筵,也可能因為提供財物供給眾人使用的越來越少,而引起這樣的猜忌或是不滿吧。

17.六:8—15節,從第8節開始到第八章3節止,都是記載基督教會史上最早讀到的司提反之故事。司提反事件在教會史上所要詮釋的意義,遠超過早期門徒在耶路撒冷建立的教會。只要看耶路撒冷教會已經消失,司提反事件對今天的教會影響依舊,就可看出司提反殉道事件的重要性。

a. 第8節一開始就說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因此,他能行神蹟奇事。在第10節又提起司提反因為聖靈充滿,有智慧知道怎樣辯論,使人無法抵擋他。

b. 第11節讓我們再次看到宗教領袖們並沒有遵守摩西法律──不可作假證陷害人(出埃及記二十:16)。就像他們在陷害耶穌的事件上所做的一樣(馬太福音廿六:59)──收買了一些人誣告司提反。

c. 請注意第13節,猶太人有兩種事是絕對要維護的:其一是摩西法律的尊嚴。其二是聖殿的神聖。如果任何人違反這兩件事,都可以用石頭打死。現在這些作假證的人就是用這兩個理由控告司提反。

18.七:1—53節,這章經文可以說是一篇簡短的以色列史。作者路加在描述被聖靈充滿,帶有聖靈智慧的司提反,就是以自己民族的歷史作基礎,傳達上帝的信息。

a. 第1至8節的歷史背景,可參考創世記第十二至十七章。這段主要提到上帝怎樣揀選亞伯拉罕。揀選的記號就是割禮。而割禮所代表的是生命「永遠之約」(創世記十七:13)。

b. 第9至16節的歷史背景,可參考創世記第卅七至五十章。中心信息在說明人只要倚靠上帝的救恩,即使在困難的環境中,也可以得到賜福。

c. 第17至29節的背景是出埃及的歷史經歷。重點是放在上帝的救恩。這救恩顯明上帝無限的慈愛。要注意第25節,這一節可以說是司提反提起出埃及故事的重點,因為這一節說明了以色列人民並不是真正明白上帝的救恩。這也說明了猶太人並不明白上帝的兒子耶穌降生的救贖恩典。

d. 第30至43節,這段經文是整個出埃及故事的中心,司提反將整個歷史切割成三個「四十年」(23、30、36節),並且將重點放在第37至39節,即上帝差遣祂的僕人摩西去救以色列人民,但是以色列人民卻拒絕上帝的救恩,還是喜歡拜偶像神明。

e. 第44至53節,這段經文可分成兩部分;一是第44至50節,說到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並且建立聯合王國。經文的背景可參考約書亞記到列王記上第六章。二是第51至53節,司提反嚴詞批判猶太人宗教領袖們才是真正殺死上帝僕人的兇手。也是這段說詞,為他帶來「石頭死刑」的結果。

19.七:54—60節,司提反殉道的事件,是因為他說出整個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問題:人沒有真實的內心敬拜上帝,尤其是宗教領袖們更是如此。這就是「非常惱怒」的原因。特別是這些宗教領袖們,長久以來一直備受人民的尊崇,現在卻被一位從外地返鄉的「朝聖客」當眾給羞辱,他們不「非常惱怒」才怪,甚至是氣得「用手掩耳」,還親自動手抓住司提反,馬上就判決用石頭打死他。這樣就等於是判司提反褻瀆了上帝一樣。

   第59至60節的求主耶穌接納靈魂,和不要將罪歸咎給這些打死他的人,可比較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6節,耶穌最後也是把靈魂交給上帝,和路加福音第廿三章34節,耶穌求上帝赦免把他處死釘十字架的人。

20.使徒行傳第八章,是基督教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史料。這一章告訴我們早期宣教工作之所以會向外擴展到外邦人地區去的原因,是因為在耶路撒冷受到迫害的緣故。再者,將福音往外邦地去傳開的,是信徒,不是使徒。這一點對今天的宣教工作應該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第八章也以腓利在撒馬利亞地區,以及向外邦人傳福音作為主要架構,說明福音往外傳開的情況。

21.八:1—4節,第1節開始就清楚說明司提反的殉道,跟掃羅有密切關係。再比較第3節,可看出掃羅是當時在逼迫基督徒的主要執行者。我們也從這裡看到,早期教會受到迫害,是來自猶太人,不是羅馬政府。再者,也從第1 節,我們看到真正受到迫害的,是信徒,而使徒們似乎在迫害中沒有大恙的樣子。這一點一直是討論教會歷史者很想找出正確答案的地方。有一個可能,是從僑居地回來耶路撒冷的人當中,很多人接受耶穌基督的信仰,卻也同時引起猶太人宗教領袖的不滿,因此,他們找這些外國回來信耶穌基督的僑民出氣。

   第1節的「分散到猶大」之「分散」,原本意思是「播散種子」。也就是說,這些因被迫害而逼得必須外逃的信徒,並不是去躲避災難,反而是將福音的種子散播出去了。就如同第4節所說的,他們是「到各地傳福音」。

22.八:5—25節,腓利,他是耶路撒冷教會最早選出七位專事負責管理信徒事務中的一位(請參考六:5)。他們都是被聖靈充滿的人,因此,有能力行神蹟。

a. 這裡提到一位原本靠著行邪術過生活的「西門」。他雖然是信耶穌了,但是並不是真的明白真理。我們從他想用錢向西門「買」聖靈的舉止就可看出,他對信仰的認知很有問題。英文有一個字"Simony",意思是「購買聖職」,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

b. 聖靈是自由的,不是隨著人的意思而定。這一點必須很清楚,因為聖靈是上帝的能力,上帝依照祂的旨意在行事。不是人要怎樣,就怎樣。

23.八:26—40節,這段經文可以說是介紹福音往外邦人傳開的一個具體例子,而且向外邦人傳開福音不是使徒,而是最早被推選出來的七位信徒代表之一的腓利。也是在這一段經文中,我們再次看到作者路加所強調的,福音事工不是倚靠人的能力,而是上帝的靈親自在作工。

a. 第32節引用的經文是出自舊約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7至8節。

b. 請注意第36節,這一節可以說這位衣索匹亞的太監,是第一位受洗皈依基督的外邦人。這一節也讓我們知道早期教會傳福音的具體型態:承認耶穌就是救主的人,可以立即為他施洗。用洗禮來表明這個人已經領受了基督的記號。

c. 第40節可以比較第廿一章8至16節,可以看出腓利不但自己認真傳福音,他有四個女兒也「都有傳講上帝信息的恩賜」,使徒保羅曾在這裡與腓利一起住了幾天。

24.九:1—18節,使徒行傳第九章可說是很重要的一段史料,因為這段使徒保羅悔改皈依耶穌的事件,在使徒行傳中還另外出現兩次。總共三次記載這件事,除這段經文是作者路加自己在記述這件事外,另外兩處都是使徒保羅被捕後親自見證時說的(請參考廿二:6—16、廿六:12—19)。在這三段記述中,第九章的這段是最詳細的。

a. 第1至2節,掃羅當時還是繼續迫害基督徒。這兩節如果接續在第八章3節之後,也會很通順。

b. 掃羅遇見復活的耶穌,此事件中心在第4至5節,復活的耶穌問掃羅說:「你為甚麼迫害我?」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說明基督教信仰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迫害基督徒,就是等於在迫害耶穌一樣,上帝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大衛王犯罪後,在他所寫的詩中也這樣表白說:「我犯罪冒犯你,我得罪的是你;我做了你認為邪惡的事。」(詩篇五十一:4a)有這樣的認識會幫助我們反省:迫害基督徒的信仰,等於在與上帝敵對一樣。上帝不會靜默不語。

c. 看,作者再次提到聖靈在作工,引導亞拿尼亞去見掃羅,並且使掃羅因此得到聖靈的充滿,開始轉變成一個「新造的人」。

25.九:19—31節,雖然這裡沒有詳細記載掃羅經過多久時間才開始傳福音,但我們看到他從眼盲到看得見,後來還去亞拉伯停留一段時間,才回到大馬士革傳福音(請參考加拉太書一:17)。也是加拉太書第一章18節的資料,告訴我們經過三年之後,掃羅才到耶路撒冷去見那些使徒。

a. 請注意第20節,掃羅在見證耶穌的話:「他就是上帝的兒子。」這句話就是在說耶穌乃是救主。簡單的一句話,對猶太人來說可是一件大事,因為他們的宗教領袖就是認為耶穌不是救主,才會用盡所有的方法,將耶穌害死。掃羅起先也是這樣的想法,才會對基督徒進行殘酷的迫害,現在他講這句話,也是在對自己過去所做的殘酷之事,通通否定掉。難怪第21節說大馬士革的基督徒對他這樣的轉變感到相當不能適應和接納,不但是他們,其實連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們也無法相信他已經改變了,要不是巴拿巴的協助,恐怕掃羅很難被接納成為傳福音的伙伴。

b. 也因為他這樣的轉變,使猶太人宗教領袖也決定要除掉他。換句話說,所有見證耶穌是基督的人,都要除掉,否則他們就要承擔殺害耶穌的罪。

26.九:32—42節,從這裡開始,到第十一章17節,都是在記載有關彼得如何將福音傳給外邦人的情形。
a. 雖然說使徒保羅開拓了外邦的教會,但那是往後的事。在這之前,我們已經看過腓利曾經傳福音給衣索匹亞的太監,然後他在凱撒利亞定居下來,且在那兒有很好的傳福音見證。如今我們又看到彼得在「呂大」地方也有好的見證。他並沒有停留在耶路撒冷,而是「走遍各地方」傳福音。

b. 「呂大」,這是距離耶路撒冷大約有四十公里遠的一個小鎮。但在彼得到此地之前,已經有人傳福音到此地,因此,他才可以在此找到信徒。

c. 這段經文主要告訴我們,被聖靈充滿的彼得也有醫治的能力,且就像耶穌一樣,能使死人復活。作者路加在描述這段醫治死去的「大比大」復活起來的過程,和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在描述耶穌醫治那位已經死去的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復活之神蹟,很相近。而且這件使死去的「大比大」復活起來的神蹟,發生的地點是在約帕(現今地名叫「海法」Jaffa),這是個海港區,來往的商賈客旅很多,也必定會將此件神蹟傳揚出去。

27.十:1—33節,這一章主要也是在說明彼得怎樣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就像腓利將福音傳給衣索匹亞的太監一樣,福音之所以能夠突破原有的臼巢,是因為聖靈在作工,不是人本身有甚麼大能力。

a. 這裡特別提起羅馬軍官哥尼流是個「虔誠的人」,並且是「一家人都敬畏上帝常常慷慨賙濟貧窮的猶太人」,這樣的羅馬軍官,很像為了請求耶穌醫治好所器重而快要死去的僕人的一位羅馬軍官一樣,作者路加在描述那些受託去請求耶穌的猶太人長老所說的:「這個人的確值得你的幫助;他愛護我們猶太人,曾經替我們建造會堂。」(路加福音七:1—5)可以看出當時統治猶太人的羅馬政府,也有好的羅馬軍官,對猶太人相當尊敬呢。其實,這也是作者路加寫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特色,他很會挖掘外邦人的好處,例如他在福音書中時常描述撒馬利亞人的優點。

b. 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天使」出現。我說過,作者路加很喜歡用「聖靈」和「天使」這樣的資料,確實沒錯。

c. 凱撒利亞城,這是為了要紀念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而命名的。是個純粹外邦人的城市。但在前面我們提過腓利在這裡有好的見證。

d. 請注意第4節,作者路加告訴我們,上帝也會聽「外邦人」的祈禱,因為他也是個很「虔誠的人」。上帝會聽「虔誠的人」的祈禱,這個認識很重要。

e. 為要使彼得和哥尼流能會面,上帝的靈不僅在哥尼流身上作工,同時也在彼得身上作工。

f. 第15節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主題:「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人常常把東西分成「好」與「壞」,而所依據的標準往往是和人的需要多寡有關,且這種標準也受到人的價值觀念影響,但卻常常忘了萬物來自上帝奇妙的創造。我們應該記得創世記在描述上帝創造每一樣東西之後,都會說一句話:「上帝看……是好的。」上帝看為好的,人將之分成「好」與「壞」,這就有問題了。

g. 如果沒有上帝作工在先,要彼得接納哥尼流差派去的三個僕人,那是不可能的事。再者,彼得不僅是接納他們,還招待他們在家裡過夜(23節),這對一個猶太人來說是很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因為聖靈已經作工,不可能的事也變成可能了。

h. 第28節提供我們仍是猶太人的傳統觀念:外邦人是不潔淨的族群,跟他們來往,連自己也會變成不潔淨的人。

28.十:34—48節,第35節可以說是作者路加在這個事件中最想要傳達的信仰認識:「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只要是敬畏他、行為正直的人,無論屬哪一種族,他都喜歡。」要說出這句話,也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身為猶太人的彼得,他這樣講的時候,所要面對的,是整個猶太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的打壓。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加拉太書第二章11至12節,就會發現彼得雖然此刻講得很堅定,卻也會有這方面的軟弱。

a. 從第34至43節,可以說是彼得的見證。這段見證文很簡略地介紹了耶穌: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雖然被猶太人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復活了。只要信靠他的人,罪都可以得到赦免。

b. 第45節也是使徒行傳一再告訴我們的──聖靈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再者,聖靈也會降臨在外邦人的身上,因為他們也聽信福音。聖靈是伴隨著福音事工,不是伴隨著族群,或是隨著人的私慾、利益。

c. 第48節也讓我們再次看到早期教會非常重要的信仰行動:奉主耶穌的名為人施洗。

29.十一:1—18節,彼得在凱撒利亞哥尼流家裡所做的事,一定是很轟動,才會有人很快地將消息傳回到耶路撒冷教會。那些主張外邦人必須領受割禮的人,對他相當不客氣地批評。彼得將自己親身經驗到上帝透過聖靈所啟示的異象,以及天使怎樣對哥尼流指引的經歷再次述說一次,結果大家都不再批評。不過我們知道的是,這並不表示這些人已經口服、心服,當使徒保羅在外邦人地區傳福音時,還是有人堅持外邦人必須「遵照摩西的法律接受割禮」(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五:1)。

30.十一:19—30節,這段經文可說是很重要的教會史文獻,因為這段經文讓我們知道教會在受迫害中,分散的信徒並沒有停止傳福音的事工,相反的,他們四散,就如同農夫撒種子一樣,使得福音廣傳到更多、更廣闊的地區去。特別注意第20節,除了傳給居住在外地的猶太人外,也有人將福音傳給外邦人,這是多麼重要的見證啊。

a. 這段經文再次告訴我們,聖靈作工,才是福音廣傳的主要力量。

b. 巴拿巴,在第四章36節作者路加就已經介紹過他:塞浦路斯的利未人,名叫約瑟,使徒們叫他巴拿巴,意思是「鼓勵者」。他賣掉了自己的一塊田地,把錢拿來,交給使徒。而在這裡,作者說他「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有堅強的信心」,也因為他,使許多人信了主。因此才得到耶路撒冷的差派,到安提阿去了解當地福音事工,以及教會發展的狀況。也因為他的用心,發掘了使徒保羅出來與他同工,結果將「基督徒」的名號從安提阿打出來。

c. 原本這個「基督徒」是個帶有藐視、戲謔的含意在裡面。也有可能要區隔出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差異。因為羅馬政府承認猶太教,並不承認其他宗教,為的是羅馬政府在推動其統治區的人民信奉羅馬皇帝就是他們的神。因此,當這個「基督徒」名稱被定義出來後,也是羅馬政府加入迫害的開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