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十一章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6-01 16:26
關於施洗約翰,在馬太福音第十一章14節,耶穌對門徒說施洗約翰就是經上記載為主開路的使者,就是以利亞。但在約翰福音第一章21~24節,施洗約翰被祭司與利未人質問時,約翰卻不承認自己是先知,那麼,施洗約翰對自己角色的認知到底是什麼?
根據瑪拉基書第四章5節的記載:「在上主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以前,我要差派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因為這句話,猶太人長久以來都認為那位即將來臨的先知,就是指先知以利亞。因此,當這些自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所派遣去見的代表問施洗約翰「是以利亞嗎」這問題時,並不是施洗約翰自己說「是」就算是,即使他說「是」,他們也必須帶回去送交給猶太人最高議會討論。問題是:經過最高議會討論後,如果判定不是的話,施洗約翰就會面臨「褻瀆上帝」聖名需被「用石頭打死」的死刑。
當那些祭司和利未人繼續問說「是那位先知嗎」這個問題時,指的是申命記第十八章15節所說的:「他要從你們同胞中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要聽從他。」這樣,對耶穌時代的猶太人來說,依據申命記的傳統,這位先知是如同摩西一樣,是要帶領他們如同早年祖先「出埃及運動」,是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但這並不是施洗約翰所要扮演的角色。施洗約翰和耶穌相同,都不是投入政治運動,而是在心靈的更新和改造。他們都是傳講「悔改」的信息,這就是施洗約翰否認自己是先知的原因。但耶穌卻很清楚施洗約翰的使命,因此,他明白地指出施洗約翰就是那位要來的先知以利亞,可惜的是當時的人「卻不認識他,反而任意對待他」(馬太福音十七章12節)。
約翰福音十一章16節,記載門徒多馬聽見耶穌說要去看已經死了的拉撒路時,為何要說:「我們跟老師一道去,跟他一起死吧!」這是甚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此趟去伯大尼,離耶路撒冷相當近。上次在耶路撒冷,猶太人想拿石頭打耶穌沒有成功(參考約翰福音十章31~39節)。現在卻因為拉撒路的死,他又想去伯大尼,可能有的門徒會擔心耶穌說不定屆時又改變心意,進入耶路撒冷城。因此,當他決定要去伯大尼時,就有門徒提醒他說:「老師,前些時候,猶太人要拿石頭打你,你還想再到那裡去嗎?」(約翰福音十一章8節)可能有些門徒已經心冷了大半,或是擔心會出狀況。這時多馬說出這句:「我們跟老師一道去,跟他一起死吧!」就和前三本福音書記載彼得對耶穌基督所說的一樣:「即使別人都離棄你,我也不離棄你!」「即使我必須跟你同死,我也絕不會不認你!」(參考馬可福音十四章29、31節)有鼓勵的作用,要大家陪耶穌在一起,不要讓耶穌自己一個人,以防萬一發生危險,也可以有應變的機會。
多馬的另一個名字叫「低土馬」,是指「雙胞胎」之意。他比較為我們所熟悉的事,乃是他因為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說非要親自看見、摸到才信(參考約翰福音二十章25節),因此,一般都認為他是一位多疑的、信心軟弱的。其實,從上述的記事可以看出多馬乃是一位很有勇氣的門徒。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35節「耶穌哭了」,他為何要哭?他不是可以使拉撒路復活嗎?
福音書作者用許多方式來描述耶穌,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耶穌是個實實在在的人,是與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聖經的作者也一再地告訴我們,當我們在悲傷、痛哭的時候,上帝也會跟著我們悲傷、痛哭。耶穌不會是冷血的,他是有人性的真實面,讓我們知道他就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分享喜悅,也分擔了我們生命的苦難。
為何古代耶穌傳道時,顯出很多神蹟,還有人要殺他,不願信他傳的信息?
耶穌在傳福音的時候,是很多人在聽。例如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節說:「成千成萬的人群擁擠在一起,甚至彼此踐踏。」人數這樣多的記事在福音書中很多,例如五餅二魚的神蹟,人數就超過五千人以上。但是,想殺死耶穌的人不是群眾,是當代的宗教和社會領袖。約翰福音第十一章47~48節記載這些宗教領袖開會時說這樣的話:「這個人行了這許多神蹟,我們該怎麼辦呢?要是讓他這樣搞下去,大家都信了他,羅馬人會來擄掠我們的聖殿和民族的!」其實不是羅馬人會來擄掠他們的聖殿和民族,而是他們怕因此失去了擁有的權勢、地位,而用這樣堂皇的政治理由來作藉口。
根據瑪拉基書第四章5節的記載:「在上主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以前,我要差派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因為這句話,猶太人長久以來都認為那位即將來臨的先知,就是指先知以利亞。因此,當這些自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所派遣去見的代表問施洗約翰「是以利亞嗎」這問題時,並不是施洗約翰自己說「是」就算是,即使他說「是」,他們也必須帶回去送交給猶太人最高議會討論。問題是:經過最高議會討論後,如果判定不是的話,施洗約翰就會面臨「褻瀆上帝」聖名需被「用石頭打死」的死刑。
當那些祭司和利未人繼續問說「是那位先知嗎」這個問題時,指的是申命記第十八章15節所說的:「他要從你們同胞中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要聽從他。」這樣,對耶穌時代的猶太人來說,依據申命記的傳統,這位先知是如同摩西一樣,是要帶領他們如同早年祖先「出埃及運動」,是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但這並不是施洗約翰所要扮演的角色。施洗約翰和耶穌相同,都不是投入政治運動,而是在心靈的更新和改造。他們都是傳講「悔改」的信息,這就是施洗約翰否認自己是先知的原因。但耶穌卻很清楚施洗約翰的使命,因此,他明白地指出施洗約翰就是那位要來的先知以利亞,可惜的是當時的人「卻不認識他,反而任意對待他」(馬太福音十七章12節)。
約翰福音十一章16節,記載門徒多馬聽見耶穌說要去看已經死了的拉撒路時,為何要說:「我們跟老師一道去,跟他一起死吧!」這是甚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此趟去伯大尼,離耶路撒冷相當近。上次在耶路撒冷,猶太人想拿石頭打耶穌沒有成功(參考約翰福音十章31~39節)。現在卻因為拉撒路的死,他又想去伯大尼,可能有的門徒會擔心耶穌說不定屆時又改變心意,進入耶路撒冷城。因此,當他決定要去伯大尼時,就有門徒提醒他說:「老師,前些時候,猶太人要拿石頭打你,你還想再到那裡去嗎?」(約翰福音十一章8節)可能有些門徒已經心冷了大半,或是擔心會出狀況。這時多馬說出這句:「我們跟老師一道去,跟他一起死吧!」就和前三本福音書記載彼得對耶穌基督所說的一樣:「即使別人都離棄你,我也不離棄你!」「即使我必須跟你同死,我也絕不會不認你!」(參考馬可福音十四章29、31節)有鼓勵的作用,要大家陪耶穌在一起,不要讓耶穌自己一個人,以防萬一發生危險,也可以有應變的機會。
多馬的另一個名字叫「低土馬」,是指「雙胞胎」之意。他比較為我們所熟悉的事,乃是他因為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說非要親自看見、摸到才信(參考約翰福音二十章25節),因此,一般都認為他是一位多疑的、信心軟弱的。其實,從上述的記事可以看出多馬乃是一位很有勇氣的門徒。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35節「耶穌哭了」,他為何要哭?他不是可以使拉撒路復活嗎?
福音書作者用許多方式來描述耶穌,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耶穌是個實實在在的人,是與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聖經的作者也一再地告訴我們,當我們在悲傷、痛哭的時候,上帝也會跟著我們悲傷、痛哭。耶穌不會是冷血的,他是有人性的真實面,讓我們知道他就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分享喜悅,也分擔了我們生命的苦難。
為何古代耶穌傳道時,顯出很多神蹟,還有人要殺他,不願信他傳的信息?
耶穌在傳福音的時候,是很多人在聽。例如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節說:「成千成萬的人群擁擠在一起,甚至彼此踐踏。」人數這樣多的記事在福音書中很多,例如五餅二魚的神蹟,人數就超過五千人以上。但是,想殺死耶穌的人不是群眾,是當代的宗教和社會領袖。約翰福音第十一章47~48節記載這些宗教領袖開會時說這樣的話:「這個人行了這許多神蹟,我們該怎麼辦呢?要是讓他這樣搞下去,大家都信了他,羅馬人會來擄掠我們的聖殿和民族的!」其實不是羅馬人會來擄掠他們的聖殿和民族,而是他們怕因此失去了擁有的權勢、地位,而用這樣堂皇的政治理由來作藉口。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