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18節,為何耶穌要詛咒無花果樹?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該樹並不是因為耶穌詛咒才死,而是原本已經「有病」快要枯死了,因為無花果樹都是看到葉子就會看到果實。如果只有葉子而沒有果實,就表示該樹有病。比較一下馬可福音第十一章13節就這樣記載著說:「他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棵無花果樹,長滿了葉子,就走過去,想看看樹上有沒有果子。他到了樹前,只看見葉子,因為那時候不是結無花果的季節。」既然不是結無花果的季節,卻會出現「長滿葉子」,因此,耶穌看的是該樹已經病了,他只不過是指出樹的問題罷了。當然也可說是因為耶穌詛咒而死,因為有病的樹留著,於人、於樹並無益處。

比較一下馬可福音第十一章12~14、20~21節,就會發現馬可福音書的作者是將這個事件分成兩段編排,中間夾著一段耶穌潔淨聖殿的故事,這樣編排的也有編輯者的用意,想用這棵沒有結果的無花果樹來比喻聖殿污穢的情形。耶路撒冷聖殿外表面上看起來就像這棵無花果樹那樣好看,但裡面卻是充滿著腐敗的信仰內涵,否則耶穌不會一進耶路撒冷就到聖殿去,然後就很不客氣地將那些污穢了聖殿聖潔的行為都驅逐出去。而事實也證明:主後七○年,羅馬將軍提多(Titus)帶兵攻入耶路撒冷,且摧毀了聖殿,只剩下一片西牆(今天所謂的「哭牆」)而已。

馬太福音書的作者雖然也是有意將之用來指耶路撒冷聖殿的問題,但馬可福音書在編輯上讓我更明顯看出,無花果樹沒有結果子,跟堂皇的耶路撒冷聖殿充滿污穢的行徑幾乎如同一轍,這樣的信仰,其結果將會如同一棵有病的無花果樹般,很快就會死亡。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28~32節,記載耶穌所講有關兩個兒子的比喻,在第31節提到說「稅吏與娼妓」要比一些人先成為上帝國的子民,是否與先前記載那些祭司長和猶太人的長老有關連?是否祭司長及猶太人領袖像大兒子,表面上聽上帝的話卻不去行,而稅吏與娼妓卻是聽了福音之後就改變心意,信了福音信息?

沒錯,福音書中一再提起耶穌對猶太人的領袖們的譴責,主要就是針對他們虛偽的信仰態度說的。他們外表上看起來好像很敬虔,其實內心是充滿著詐欺、不誠實的心思。例如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就詳細記載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問題,就是指出他們的虛偽外表行為說的。在馬太福音第六章提到有關「論施捨」、「論禱告」、「論禁食」、「論天上的財寶」等等都是與這些宗教領袖們的虛偽外表有關。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3~46節,耶穌所講的壞佃戶的比喻,不知暗指甚麼,難以演繹?(泥水匠的石頭=基石?)

整個故事的重點在第45節,這一節可以看出猶太人宗教領袖們對耶穌說這個比喻的反應──「知道耶穌是指著他們說的」。耶穌說這個比喻的背景跟以賽亞書第五章1~7節有關;葡萄園指的就是以色列人民,上帝就是葡萄園的主人,佃戶乃是以色列人民的領袖。主人差派去收租的僕人指的是歷代先知,最後派去自己的兒子,指的乃是耶穌。

第42節是引用自詩篇第一一八篇22~23節,「泥水匠所丟棄的石頭」,在這裡所要代表的是指耶穌。這些猶太人宗教領袖棄絕耶穌,甚至設法將耶穌害死,這就像他們「丟棄的石頭」一樣。但是上帝乃是奇妙的上帝,在祂的手中一直有奇妙的作為。當猶太人宗教領袖「棄絕的石頭」──耶穌,在上帝奇妙的帶領下,成為最重要的基礎──基督教會。

第44節「誰跌在這塊石頭上,誰就粉身碎骨;這塊石頭掉在誰的身上,他要把誰砸爛。」這節經文很可能與以賽亞書第八章14~15節有關;在以賽亞書傳出上帝的話這樣說:「因為我神聖可畏,我像一塊石頭,會使許多人絆倒;我像一張羅網,網住猶大國、以色列國,和耶路撒冷人民。許多人將被絆倒。他們摔倒受傷;他們被網住,被捕捉。」這很明顯的是提到上帝將借用亞述帝國的力量來懲罰背叛、離棄上帝信息的以色列人民。現在耶穌引用這信息來對猶太人領袖說明上帝也將像對付背叛的以色列人民一樣,對付那時代的猶太人,因為他們殺死上帝的僕人和兒子,這樣的行為就像拿了石塊放在路上絆倒自己,更像拿著石塊砸爛自己的腳一樣嚴重。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42節,耶穌對他們說:「聖經上的話你們沒唸過嗎?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這是主的作為,是多麼奇妙啊!」其意義不清楚?

這句「聖經上的話」是引用自詩篇第一一八篇22~23節。原本是詩人用來歌頌上帝的慈愛,扶持、揀選以色列民族,他們原本是萬民中最弱小的民族,但上帝卻讓他們成為大國。這就是此首詩篇的背景。一般都用在朝聖隊伍進入聖殿敬拜之時吟唱。

現在耶穌引用詩篇的話,有意在表明:人將他丟棄,上帝卻是用他來建造拯救的基礎。這教訓很明顯:真正屬於上帝的,在人看來是卑微,在上帝的眼中卻是貴重、偉大。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