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3 17:28
從出埃及記第二十五至三十一章講述著約櫃、祭壇等種種規定。其中提到「獻祭」、「燒香」,似乎都跟現在台灣民間信仰的情況相同,差別只有是否擺設「神明偶像」或是「祖先牌位」。以現今台灣基督徒來說,該如何看待這差別?該如何看待當時的狀況?
獻祭和燒香,這些都是在聖殿中最重要的敬拜禮儀,也是以色列人在曠野之「會幕」,與後來進入迦南地,在所羅門王興建聖殿之後,敬拜上帝時所不可缺少的敬拜方式。
確實沒錯,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也是用獻祭、燒香等敬拜他們的神明,宣教師就是為了要把這樣的敬拜方式區隔出來,讓大家從這種敬拜一般神明的行為中有所分別,而排除了這些敬拜的方式。
再者,以色列人從主前五八六年之後,發展出「會堂」直到現今,都還保持著,就是因為他們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因為沒有聖殿可以敬拜上帝,改用「會堂」聚會方式,用研讀聖經、祈禱取代獻祭與燒香。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聖殿再次被摧毀只剩下現今的「西牆」(又稱「哭牆」),也是一樣沒有獻祭、燒香,因為上帝並不是喜歡這樣的方式,上帝喜歡人跟祂同行,遵行祂的旨意和教訓(參考彌迦書六章6~8節)。
基督徒應該可以好好保存祖先的牌位,因為那是很重要的文化遺產,記載著家族的祖譜。族譜不是用來祭拜的,而是用來追思的。祖先不是神明,祖先也是人,因此,不是被人敬拜的對象。但保留祖先牌位,可以幫助我們隨時懷念家族生命的淵源和傳承。可用鮮花擺在祖先牌位前面,這就跟我們去掃墓時,用鮮花放在親人墓前一樣。含有追思懷念的用意。
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到最後,都在記載有關建造會幕的細則。後來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時,也大部分根據會幕的規則。我們今天怎樣看建造禮拜堂這件事?將之看成建造聖殿嗎?或是看成敬拜的場所?
以色列人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滅國、俘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後,就沒有聖殿可供他們用獻祭和燒香的方式敬拜上帝了,因為聖殿主要的敬拜方式乃是用獻祭和燒香,而在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帝國破城入耶路撒冷時,也同時摧毀了聖殿。因為在奴隸之地不但沒有聖殿可供他們獻祭和燒香敬拜上帝,他們也從這經驗中才發現這些都不是上帝所喜愛的,上帝所喜愛的是絕對的忠實(參考彌迦書六章6~8節)。因此,他們才從亡國的經驗中體會出真實的敬拜的意義。
而「會堂」就是在亡國後發展出來的聚會方式,目前還保存著「會堂」,但已經破損到只剩下一片「哭牆」的聖殿,卻不再重建起來,也就沒有所謂的「燒香」、「獻祭」了,因為既然沒有聖殿,這些也就不需要了。可是,卻因為有「會堂」,使他們可以因此用心在研究聖經、祈禱的信仰功課上,反省上帝的話的意義,才使他們淪亡二千多年後,還可以維繫整個民族命脈而不至於被滅亡,且可以在一九四八年重新建國。這就是因為建立「會堂」研讀聖經、祈禱所得到的結果。
這也就是我常說的,宗教信仰必須有進步。不能老是停留在過去的經驗。就像希伯來書第六章1~3節所說的:「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的初步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讓我們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同樣的,不要老是把我們的信仰建構在蓋禮拜堂的基礎上,那是很薄弱的,因為若有一天禮拜堂毀損了,我們的信仰也會跟著動搖。真正的敬拜並不在於禮拜堂,而在於認識上帝的話,且遵照去行,這才是敬拜上帝最重要的意義。
再者,我們看早期以色列人所做的敬拜禮儀之事,應該幫助我們明白:一個感受到、親身經歷到上帝拯救的愛的民族,他們是用怎樣的態度在回應上帝拯救的愛。他們不會害怕或是嫌那些繁文縟節的敬拜禮儀,相反的,他們還擔心那樣做不夠好。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生命經歷,則即使再忙,也會設法撥空出來,每天讀聖經、祈禱,參加各種聚會了。
獻祭和燒香,這些都是在聖殿中最重要的敬拜禮儀,也是以色列人在曠野之「會幕」,與後來進入迦南地,在所羅門王興建聖殿之後,敬拜上帝時所不可缺少的敬拜方式。
確實沒錯,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也是用獻祭、燒香等敬拜他們的神明,宣教師就是為了要把這樣的敬拜方式區隔出來,讓大家從這種敬拜一般神明的行為中有所分別,而排除了這些敬拜的方式。
再者,以色列人從主前五八六年之後,發展出「會堂」直到現今,都還保持著,就是因為他們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因為沒有聖殿可以敬拜上帝,改用「會堂」聚會方式,用研讀聖經、祈禱取代獻祭與燒香。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聖殿再次被摧毀只剩下現今的「西牆」(又稱「哭牆」),也是一樣沒有獻祭、燒香,因為上帝並不是喜歡這樣的方式,上帝喜歡人跟祂同行,遵行祂的旨意和教訓(參考彌迦書六章6~8節)。
基督徒應該可以好好保存祖先的牌位,因為那是很重要的文化遺產,記載著家族的祖譜。族譜不是用來祭拜的,而是用來追思的。祖先不是神明,祖先也是人,因此,不是被人敬拜的對象。但保留祖先牌位,可以幫助我們隨時懷念家族生命的淵源和傳承。可用鮮花擺在祖先牌位前面,這就跟我們去掃墓時,用鮮花放在親人墓前一樣。含有追思懷念的用意。
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到最後,都在記載有關建造會幕的細則。後來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時,也大部分根據會幕的規則。我們今天怎樣看建造禮拜堂這件事?將之看成建造聖殿嗎?或是看成敬拜的場所?
以色列人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滅國、俘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後,就沒有聖殿可供他們用獻祭和燒香的方式敬拜上帝了,因為聖殿主要的敬拜方式乃是用獻祭和燒香,而在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帝國破城入耶路撒冷時,也同時摧毀了聖殿。因為在奴隸之地不但沒有聖殿可供他們獻祭和燒香敬拜上帝,他們也從這經驗中才發現這些都不是上帝所喜愛的,上帝所喜愛的是絕對的忠實(參考彌迦書六章6~8節)。因此,他們才從亡國的經驗中體會出真實的敬拜的意義。
而「會堂」就是在亡國後發展出來的聚會方式,目前還保存著「會堂」,但已經破損到只剩下一片「哭牆」的聖殿,卻不再重建起來,也就沒有所謂的「燒香」、「獻祭」了,因為既然沒有聖殿,這些也就不需要了。可是,卻因為有「會堂」,使他們可以因此用心在研究聖經、祈禱的信仰功課上,反省上帝的話的意義,才使他們淪亡二千多年後,還可以維繫整個民族命脈而不至於被滅亡,且可以在一九四八年重新建國。這就是因為建立「會堂」研讀聖經、祈禱所得到的結果。
這也就是我常說的,宗教信仰必須有進步。不能老是停留在過去的經驗。就像希伯來書第六章1~3節所說的:「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的初步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讓我們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同樣的,不要老是把我們的信仰建構在蓋禮拜堂的基礎上,那是很薄弱的,因為若有一天禮拜堂毀損了,我們的信仰也會跟著動搖。真正的敬拜並不在於禮拜堂,而在於認識上帝的話,且遵照去行,這才是敬拜上帝最重要的意義。
再者,我們看早期以色列人所做的敬拜禮儀之事,應該幫助我們明白:一個感受到、親身經歷到上帝拯救的愛的民族,他們是用怎樣的態度在回應上帝拯救的愛。他們不會害怕或是嫌那些繁文縟節的敬拜禮儀,相反的,他們還擔心那樣做不夠好。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生命經歷,則即使再忙,也會設法撥空出來,每天讀聖經、祈禱,參加各種聚會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