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節不喜樂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4 14:59
我的女朋友是一所神學院的學生,她問我說她實習的教會預定在三月28日青年主日由青年主理。主理的主題為「喜樂」。她問我大齋節期用這主題好嗎?我就告訴她最好不要。還有許多主題有關的啊! 或許他們沒注意到是大齋節期,那她今天去教會就提醒了他們。不過沒想到她實習教會的牧師就用很不屑的語氣回她,說大齋節長老會沒在過啦,那是天主教的節日……,所以主題訂喜樂沒差啦。
我女朋友回來就很難過的告訴我……。
以我的認知大齋節期是基督宗教教會曆上的一個節日,天主教、希臘正教等教會甚至要禁食及吃素等……。雖然慈運理曾提廢除大齋節,認為聖經根本沒有這樣的教訓,不過我覺得慈運理的重點應該是肯定聖經的權威是遠超過教會傳統的權威。
我是覺得有更好的主題在大齋節期可以使用,如同您說的:提醒信徒們注意耶穌受難的意義。所以我不覺得這樣提醒有何不好,只是那位牧師的態度傷了一個神學生。
請問盧牧師您的看法呢?用「喜樂」好嗎?長老會真的可以不用去思考大齋節期的意義嗎?
有關耶穌受難的事,一般來說在新教確實是比較疏忽,特別是對大齋節,新教在這方面甚少強調。不過在基督教(新教)卻是很在意受難節。若是能告訴會友有關教會節期的演變,那對信徒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教會節期活動並不是非要怎樣不可,但有教導,信徒自己會知道怎樣過節期活動。
因此,我從牧會以來就一再教導有關受難週的節期之重要性。我在教會公報工作時也是這樣強調,直到我離開教會公報,已經有很多間教會跟著呼籲信徒過受難週的節期。
我來台北後,也是一樣,繼續推廣受難週聚會的重要性。至少,我告訴大家在那個禮拜期間,不要外出參加旅遊、喜慶宴席等活動。
我深信推動一個禮拜的活動,應該是信徒比較容易接受的。我沒有推動大齋節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據馬太、馬可、路加等三本福音書,都是以最後一個禮拜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活動為主要中心,而不是從他離開加利利起算。到底他從甚麼時候開始走向耶路撒冷?也一直沒有定論。因此,我也跟著將受難週看成是最重要的教會生活節期。這三十年來,我推動這項過嚴肅的受難週聚會活動反而廣被接受。
東方教會在這方面很嚴格,可是我們教會都是來自西方教會系統,又經過了改革運動的結果,大齋節對許多信徒已是相當陌生。這就難怪有些牧師可能連聽都沒有聽過,若說要將之推動起來就難上加難了。
要安慰您的女朋友,這樣的經驗我們經常遇到,一點也不新鮮。萬事都是開頭難吧。我知道還有的教會在受難週期間舉辦信徒旅遊的活動耶。
主題用「喜樂」,看起來似乎與大齋節很不對味。但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採用甚麼經文才是討論的焦點。我的看法是:應該先選經文,然後才來選題目吧。若是這只是一次的聚會的話,更應該是這樣才對,而不是先選題目才來選配經文,這也是準備講道最需要注意的地方。若是先將題目訂了出來,才來想看聖經有甚麼經文符合,那是錯誤的準備講道方式。這是我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