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講:我的上帝離棄我

經文:馬太福音廿七:32—66

在前一講我們看到耶穌基督被移送到羅馬總督彼拉多面前去審問的情形,也看到出賣耶穌基督的猶大生命的結局。我說過有關猶大為甚麼要出賣耶穌基督之事,至今仍就是一個謎,不論說法如何,有一件事卻是事實,那就是他最後為此事感到難過而死去。
他怎麼死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確實是出賣了耶穌基督。這成為一件很值得我們省思的事,我們應該時刻來反省是否也跟猶大一樣出賣了耶穌基督?不只是作為一個基督徒要時刻作這樣的反省,作為一個基督信仰的團契更應該要時時刻刻以這個問題作反省的教材。我之所以喜歡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猶大乃跟隨耶穌基督的十二位「貼身」門徒之一,依照約翰福音書的寫法,猶大尚且是負責管理財物工作的(約翰福音十二:6),可說是在門徒這一群人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雖然比不上所謂「核心門徒」的彼得、約翰、雅各等人,但是也可看出猶大確實是個很用心在這一群門徒當中的一個了。這樣的一個人,為甚麼會作這種事?這確實是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如果說猶大是為了私利而出此下策,那麼我們是否也常常在不注意中,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同樣出賣了耶穌基督?基督教會的信仰團契是否也會為了人的私利而出賣了耶穌基督?這些都需要我們用心來思考的課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彼拉多洗手的事件,雖然他一再表示這件事與他無關,但是做出審判結論的是他,為了要保護他自己的地位決定依照群眾的呼喊聲作判決,不是依照事實來判斷。就像他曾一再對群眾說的:「我查不出這個人有甚麼罪狀。」(路加福音廿三:4)卻因為怕堅持真理而「激起暴動」(馬太福音廿七:24),他決定「順從民意」,判定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的罪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這「民意」乃是被祭司長和長老「挑唆」出來的(馬太福音廿七:20),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也不是來自事實的分辨,而是謠言惑眾的結果,彼拉多的判斷就是順從了謠言的「民意」,而不是依事實判斷做出決定。一個官員或是統治者若是以這樣的態度辦事,那將會是很悲哀的一件事,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這樣子只要有人用些心思,到處傳播謠言去煽動、挑唆,就會造成冤獄了,會扭曲事實與真理,則所危害的已經不是一個個人,而會是整個社會。

彼拉多決定了,他將耶穌基督交給屬下去處理釘十字架的死刑,但卻將另一位殺人犯—巴拉巴開釋出去。這是多麼不一樣的結局啊!一位到處去為人醫病、趕鬼、傳天國福音的人被判死刑,且是釘十字架的死刑;另一位在暴亂中殺死人的囚犯,卻因為這位在見證上帝之愛的人被判死刑而得到釋放,這是多麼鮮明的對照啊。

現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是提到有關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情形,以及被安葬的經過。這段經文的一個中心主題—耶穌基督死了。

死,對一般人來說好像就是生命的結束,是盼望的終結,是動力的停止。但是在基督教信仰裡,死並不是生命的結束,也不是盼望的終結,更不是動力的停止,因為生命是永不止息的,是繼續的,是永遠的。我們在看死,是一種離開人間塵世的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去,這就是我們在說的復活。復活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信息。使徒保羅說:「如果我們信基督的人只在今生有希望,我們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哥林多前書十五:19)同樣地,我們就是因為有復活的希望,所以可以說是比世界上任何人更有福氣。因此,當我們說到耶穌基督的死,就會說到耶穌基督的復活,其原因就是在這裡。因此,我們現在看耶穌基督的死,下一講我們將談到耶穌基督的復活。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有關耶穌基督死的經文內容:

第卅二至卅四節:他們出來得時候,遇見一個古立奈人。名叫西門,就強迫他背耶穌的十字架。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髏岡」。他們拿了攙著苦膽的酒給耶穌喝;耶穌嘗了,卻不肯喝。

馬可福音書告訴我們這位「古利奈人西門」,乃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是鄉下人(馬可福音十五:21)。路加福音書說他剛從鄉下進城來,正好遇上了這群要帶耶穌基督去釘十字架的隊伍,於是士兵們就「抓住他」(路加福音廿三:26),並且強迫他背起耶穌基督扛在肩上的十字架。

路加福音書在這裡有一段很特殊的資料,就是記錄了「一大群人跟隨著耶穌,其中有些婦女為他悲傷哀哭」,「同時帶來兩個囚犯,要跟耶穌一起處死。」(路加福音廿三:27、32)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訊息:群眾是要去看熱鬧呢,還是要去看耶穌基督是否會顯現出神蹟來?另外一點,路加福音書很重視弱勢團體,因此特別記錄了「婦女」為耶穌基督的被判釘十字架死刑「悲傷哀哭」。在路加福音第八章一至三節,作者路加特別指出耶穌基督傳天國福音時,不只有十二位門徒跟隨著,而且是有一些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物供應耶穌和他的門徒」,換句話說,這些婦女在耶穌基督的傳道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工作的份量實在不比門徒們少。也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聖經學者認為這些婦女不可能在最後的晚餐被耶穌基督所忽略,應該有她們參與其中才對。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婦女一直跟隨著背十字架的耶穌基督走向各各他去。

髑髏地,約翰福音書說這在希伯來語叫做各各他(約翰福音十九:17)。

第卅四節說兵丁「拿了攙著苦膽的酒給耶穌喝」,馬可福音書說那是用「沒藥調製的酒」(馬可福音十五:23)。若再比較馬太福音第廿七章四十八節,最後有人是用「酸酒」給耶穌基督喝,以及詩篇第六十九篇廿一節的「我渴了,他們給我酸醋」,這樣看起來這種「攙了苦膽的酒」的飲料,很可能就是一種已經發酸的酒醋,聽說這樣的飲料有麻醉的作用,但實際情形並不太清楚。

第卅五至卅八節:於是,他們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抽籤分了他的衣服,然後坐在那裡看守他。他們在他頭上安著一面罪狀牌,牌上寫著:「猶太人的王耶穌。」他們又把兩個兇犯同釘在十字架上,一個在他右邊,一個在他左邊。

十字架,原本的意思是指木椿,是一根木頭直立,可以當作柱子的建材。上面的橫木是後來才再加上的,變成為「T」字型。後來演變成拉丁型的「十」字樣。這是用來當作一種刑具,可將犯人綁在上面,或是用釘子將之釘在上面,直到犯人死去為止。依照路加福音第廿四章卅九、四十節,以及約翰福音第二十章廿五、廿七節看來,耶穌基督應該是被用釘子釘在十字架上的。

馬太、馬可、路加等三本福音書都只記載說兵丁用抽籤來分他的衣服,但是約翰福音書卻給我們很詳細的資料說明那些兵丁如何作這件事;在約翰福音第十九章廿三、廿四節這樣寫著說:

「兵士把耶穌釘十字架後,就拿他的外衣分為四份,每人一份。他們又拿他的內衣;這件內衣沒有縫線,是用整塊布織成的。所以,兵士彼此商量:『我們不要把它撕開,我們抽籤,看誰得著。』」

這就很清楚地說明出分衣服是分外衣也分內衣,外衣分成四塊,內衣沒分,用抽籤的,因為要使布完整。這樣前面三本福音書說用抽籤分衣服,是指分內衣說的。

第卅六節兵丁「然後坐在那裡看守他」,跟第六十五至六十六節一起看,就會發現不只是在釘他於十字架上後派兵丁看守,連收屍入墓穴了,還派兵丁看守著,可看出耶穌基督的事件與一般不同。

第卅七節說牌子上面寫著「猶太人的王耶穌」,馬可福音書也這樣記載,但是約翰福音書則記錄說牌子上面是寫著:「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約翰福音十九:19)約翰福音書還特別指明那牌子是用「希伯來、拉丁,和希臘三種文字寫的」(十九:20),彼拉多應該是故意寫著這句話的,因為祭司長還曾經要求彼拉多不要用這樣的句子,要求改寫說是耶穌自己說的,但是彼拉多拒絕了祭司長這樣的要求(十九:22)。其實彼拉多這樣做也達成了一個作用,要讓猶太人感受到:看!你們猶太人的王已經被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了。這種作法是有諷刺的意味在裡面。

第卅九至四十四節:從那裡經過的人侮辱耶穌,搖著頭,說:「你這想拆毀聖殿、三天內把它重建起來的!你若是上帝的兒子,救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

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也同樣地譏笑他,說:「他救了別人,倒不能救自己!他不是以色列的王嗎?要是他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會信他!他信靠上帝,自稱為上帝的兒子;好吧,現在讓我們看看上帝要不要來救他!」

連跟他同釘的兇犯也同樣辱罵他。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執行死刑的過程有猶太人的議會當局在鑒察著,這些議會的成員包括了祭司長、經學教師,以及長老們,他們正在看一場他們認為可以從此不再煩心的好戲—耶穌基督被除掉了!在他們的想法裡,死就是結束,死就是一切麻煩的終結,因此,他們趁著這個機會再譏笑一下耶穌基督,因為過去很多時候,他們總是在眾人面前被耶穌基督損過,特別是在聖殿裡,在那他們最自信且認為具有權威的地方,都曾狠狠地被耶穌基督修理過,說他們將聖殿的聖潔變成最污穢的賊窩(馬太福音廿一:12-13),現在他們終於有機會可以好好地舒舒心中的一口悶氣,他們也要藉此機會狠狠地報復一下,因此,他們和眾人一樣對耶穌基督譏笑,要他從十字架上下來,好證明他就是上帝的兒子,就是上帝所差遣的彌賽亞。

第四十節在馬太、馬可,以及路加等三本福音書中在這裡都是第一次記載,但在約翰福音書則是在記錄耶穌基督潔淨耶路撒冷聖殿的時候說過這句話:「你們拆毀這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約翰福音二:19)約翰福音書的作者記載這句話很清楚,是指耶穌基督認為群眾將聖殿給污穢了,等於是毀了聖殿之所以為聖殿的意義。他要在三天內重建,也就是指的要重新建立人們對敬拜的虔誠,而不是在虛偽的外表上。

第四十節的這句「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對我們來說應該不會陌生,耶穌基督在曠野受魔鬼試探的時候,魔鬼就是用這樣的話作試探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och」(馬太福音四:3、6,路加福音四:3、9)。換句話說,群眾現在已經失去了他們原有的善良內心,他們現在是跟魔鬼在打交道,所以對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事並沒有覺得罪惡感,或任何的愧疚,他們似乎跟那些宗教領袖一樣的心態,還以為打了一場勝戰呢。

第四十四節只記載跟耶穌基督同釘十字架的兇犯也是在譏笑、辱罵他。但是路加福音書在這方面提供了不同的資料,那就是兩位兇犯中的一位,不但沒有譏笑、辱罵耶穌基督,反而是責備那位譏笑耶穌基督者(路加福音書的作者並沒有說明是左邊或是右邊的),認為自己有錯受這死刑之罰乃是罪有應得,並且轉對耶穌基督,以祈求的口吻對他說:「耶穌啊,你作王臨到的時候,求你記得我!」(路加福音廿三:42)我們不知道作者路加從何處得到這份資料,但是至少作者說出在罪犯中有人比其他在那兒看熱鬧的、譏笑的、辱罵的群眾更知道耶穌基督是誰!這就顯得意義不一樣了。

第四十五至五十節:中午的時候,黑暗籠罩大地,約有三小時之久。到了下午三點鐘左右,耶穌大聲呼喊:「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

旁邊站著的人,有些人聽見了,說:「他在呼喚以利亞呢!」其中有一人立刻跑過去,拿一塊海絨,浸在酸酒裡,然後綁在藤條上,要讓他喝。

其他的人說:「等著,我們看以利亞會不會來救他!」

耶穌又大喊一聲,就斷氣了。

馬太福音書只在第四十六節記下了這一句耶穌基督呼求上帝的話。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總共說了七句:

一、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些甚麼(路加福音廿三:34)。
二、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裡(路加福音廿三:43)。
三、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加福音廿三:46)。
四、媽媽,瞧,你的兒子(約翰福音十九:26)。
五、我口渴(約翰福音十九:28)。
六、成了(約翰福音十九:30)!

這樣我們看到在路加和約翰二本福音書都各記載了三句,馬太和馬可二本福音書則都只記載同樣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現在所討論的這句:「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

在整個十字架上的七句話中,這句「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應該是所有七句中最重要的一句。

一九八六年三月有一份美國出版的醫學雜誌「加瑪」(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Chicago,IL. March 21,1986,Vol 256,No.11;pp1455-1463 )曾刊出一篇報導有關耶穌基督釘十字架的醫學報告,這篇報告是由愛德華(William D.Edwards)醫師、賀斯謀(Floyd E. Hoosmer)醫學繪圖師,以及衛理公會牧師葛博(Wesley J.Gabel)等三人共同發表的。在這篇文章裡曾提到有關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情形;跟我們傳統上所了解的不太一樣的地方,乃是將釘子釘在手腕上,而不是釘在手掌心中。雙腳腳盤也被鋼釘穿過。腳上的骨骼和神經都創傷,而且非常痛苦,整個身體就是這樣掛著,支撐力就靠著手腕和腳盤上的釘子。當然這樣掛著不久就會開始有撕裂的空隙出現。但釘十字架失血不會很快,而是長時間慢慢的出血,但卻容易造成破傷風的感染而導致全身痙攣疼痛難堪。然後呼吸會加速並且薄弱,最後導致窒息死亡,甚至也可能會因此而心臟破裂死去。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這句話是否也是耶穌基督在當時的社會中,看到許多受刑人被釘十字架時所發出的聲音?他也是用這樣的聲音、句子在向上帝說:「上帝啊,你怎麼會離棄你的百姓呢?」一定有很多人在叛亂結束時被用十字架來執刑,耶穌基督一定聽過那些受刑人在哭喊的聲音。那是一種無助,痛苦難堪的聲音,是在呼叫天上的生命之主伸出援手拯救的聲音。看,這樣的聲音好像在說明:上帝已經不再管理了,上帝已經將祂自己隱藏起來了!

我們也可以想像耶穌基督在喊叫這句話的時候,很可能確實是在期盼上帝適時的伸出援手,也可能是他在對上帝的抗議,因為他被差遣而來,他且盡了所有的力量在傳揚天國的信息,但是卻得到如此的結果。我們也可以這樣想:他在喊叫的時候,聲音很大,是大大的呼叫著這句話,因為「旁邊站著的人,有些聽見了」他這樣呼叫的聲音,還以為「他在呼喚以利亞呢」!而這樣的呼喊很可能使一些好奇的民眾聽到後,就開始在等待要觀看先知以利亞是否降臨呢。但是抱著這種心態的人是失望了,因為以利亞並沒有降臨,耶穌基督也沒有從十字架上下來,他死了,確實是死了,因為他再「又大喊一聲,就斷氣了」。

第五十一至五十六節:這時候,懸掛在聖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成兩半。大地震動,巖石崩裂,墳地也被震開了,許多已經死了的聖徒都復活起來。他們離開了墳墓,在耶穌復活以後進聖城;在那裡有許多人看見了他們。

看守耶穌的軍官和兵士看見了地震和所發生的一切事,都非常害怕,說:「他真的是上帝的兒子!」

那裡還有好些婦女從遠處觀看,她們是從加利利跟著耶穌來服事他的。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的母親。

馬太福音書提供了非常特別的資料,就是這一段記載有關耶穌基督死的時候的各種景象;其中以墳墓震開,「許多已經死的聖徒都復活起來」。這種寫法可以明確知道是初代教會的加筆,因為這是要讓信徒們知道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已經為信他的人帶來了生命復活的期盼,而且這種期盼已經實現了。馬太福音書的作者認為看守耶穌基督的軍官和兵士都非常害怕,可是馬可福音書卻說有一位軍官不是這樣,這位軍官是感嘆地說:「這個人真是上帝的兒子!」(馬可福音十五:39)

路加福音書加強了群眾對耶穌基督去世時的景觀之反應,乃是「悲傷地捶著胸膛回去」,而羅馬軍官是用讚美上帝的聲音說:「這個人真是義人!」(路加福音廿三:47-48)作者路加要告訴讀者的,乃是:如果連羅馬軍官都看得懂這種景象,那麼作為一個受過基督恩典的人豈不更應該要明白耶穌基督是誰!

馬太、馬可,和路加等三本福音書都說這些婦女是遠遠地站著看這件釘十字架,以及耶穌基督死亡的事件,唯獨約翰福音書說「站在耶穌的十字架旁邊的,有耶穌的母親、他的姨母、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並且「和他鍾愛的門徒站在旁邊」(約翰福音十九:25-26)。這確實是人間最大的悲劇吧,母親親眼看見兒子的死亡,且兒子是在眾人的面前被統治者判死刑的囚犯!

第五十七至六十一節:傍晚的時候,有一個亞利馬太的財主來了;他名叫約瑟,也是耶穌的門徒。他去見彼拉多,要求收殮耶穌的遺體;彼拉多就吩咐把耶穌的遺體交給他。約瑟把遺體領了去,用乾淨的麻紗把他包裹起來,安放在他自己的墓穴裡;這墓穴是他最近才從巖石鑿成的。他又把一塊大石頭滾過來,堵住墓門,然後離開。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面對著墳墓坐著,守在那裡。

約翰福音書很清楚交代說耶穌基督死的那天是「逾越節的前夕,特別神聖的安息日就要到了。猶太人為要避免安息日有屍首留在十字架上,就去要求彼拉多叫人打段受行者的腿,然後把屍首取下來」(約翰福音十九:31)。後來因為看見耶穌基督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他的腿。但是卻有「一個兵士用槍刺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約翰福音十九:34)。其實並不是因為安息日的關係才要趕緊收屍,而是申命記就有記載這樣的規定說:「人如果被處死刑,屍體懸掛在柱子上,這屍體不可留在柱子上到第二天,必須在當天埋葬,因為屍體掛在柱子上將招惹上主咒詛那土地,你們要埋葬屍體,免得玷污上主—你們的上帝賜給你們的土地。」(申命記廿一:22-23)只不過我們不太清楚羅馬帝國的政府是否同意猶太人如此依申命記的法令去行?因為羅馬人的習慣是在屍體腐爛的時候才可以准許收屍。

馬太福音書說這位要求收屍的人是耶穌基督自己的門徒約瑟,可是我們在十二位門徒中查不出這位門徒的資料(馬太福音十:1-4,馬可福音六:7-13,路加福音九:1-6)。路加福音書介紹他是:「良善正直,一向盼望上帝主權的實現」,是「議會的議員,卻沒有附和別人的計謀和行為」(路加福音廿三:51)。約翰福音書說這位「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不敢公開」(約翰福音十九:38)。這樣像他這種情況的門徒到底有多少?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我們已經可以確知的一件事,就是門徒雖然有十二位,但是實際的人數可能更多,因為這些婦女其實就是屬於門徒範圍內的,因為她們不但從加利利就跟隨而來,且是提供耶穌基督和門徒們的事工需要(路加福音八:1-3)。

路加福音書說注意觀看收屍埋葬的婦女中,除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耶穌基督的母親馬利亞外,尚且有許多從加利利來的婦女也在場,她們已經決定要如何準備香料來處理耶穌基督的遺體(路加福音廿三:55-56)。
但翰福音書提供一個很特別的資料,乃是約瑟將耶穌基督的屍體領去後,尼哥德慕帶著約三十公斤的沒藥和沉香混合的香料」也跟著他去。他們兩人「用配著香料的麻紗把耶穌的身體裹好」(約翰福音十九:39-40)。

第六十二至六十六節:第二天,就是星期六的早晨,祭司長和法利賽人一起去見彼拉多,說:「大人,我們記得那個騙子還活著的時候曾經說過:『三天後我要復活。』所以,請你下令嚴密守護墳墓,一直到第三天,他的門徒就不能把他偷走,然後去告訴人家:『他從死裡復活了。』這樣的謊言要比先前的更糟!」

彼拉多對他們說:「你們帶守衛去,盡你們所能好好地把守墳墓!」

於是他們去了,在石頭上加封,封住墓口,留下守衛把守。

這一段是只出現在馬太福音書。這個資料引起懷疑的原因是:他們這個時候來見彼拉多在時間上也不太對,因為這個時間已經是安息日了,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應該不會這樣才對啊,遵守安息日應該是他們認為最為重要的事啊,怎能去見一個外邦人呢?不過如果我們回想一下耶穌基督在罵他們這些人都是假冒為善的人,應該不是沒有原因吧,他們表面上很遵守安息日,但是實際上內心並不是真的尊崇上帝為大。他們平時對一般人民要求很嚴格,連病患都不允許看病,現在卻為了怕耶穌基督的門徒「偷走」耶穌基督都屍體,他們卻可以違反安息日的禁令,這正好顯現出他們偽善的真面目。

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的信息:

一、上帝永不會離棄我們,即使是我們被釘十字架上,祂也跟著我們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跟我們一起受苦。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大聲呼喊著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看起來好像上帝真的離開了他,不再理會他,才使得他在十字架上受到如此的大苦難。如果我們再回頭去看耶穌基督剛受洗完出來傳天國福音時,聖靈充滿著他,並且從天上有聲音傳下來,對他說:「你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你。」(馬可福音一:11)這句話以清楚地表明上帝將永遠與他同在。上帝所答應的,絕對不會失落,也不會改變。因此,當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難的時候,並不表示上帝真的離棄了他,其實耶穌基督在呼喊這句話時,正是在反映出上帝的心聲:人為甚麼要背棄上帝?!因為上帝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間,就是為了要承擔人類的苦難,如今這種苦難真的是肩負在祂的兒子耶穌基督的身上了。而這苦難的來源就是人類背棄上帝的一種具體表現。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卅二節,耶穌基督的比喻中,那位慈悲的父親和他那位浪蕩兒子故事,豈不正好告訴了我們耶穌基督在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即使是惡劣到如此的孩子,當父親的還是在盼望他這個孩子回來到他的懷抱裡,雖然那位一直持守在家裡的長子是很生氣地在控告他弟弟的罪狀,但是這位慈愛的父親還是期待他回來,並且是無條件地還給他兒子的身份。這個比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帝並沒有因為人離棄祂而去,祂就不理會人,祂就不再與人同在,不,祂還是在期盼人回來到祂的面前悔改認罪。

同樣的,當耶穌基督在呼喊著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的時候,他不是在說上帝離棄他,而是在表明他更需要上帝,他在十字架上因苦難帶來的孤獨,現在更迫切需要上帝的扶持。

我很喜歡詩篇的詩人所做的信仰告白說:

「我往哪裡去才能躲開你呢?
我到哪裡去才能逃避你呢?
我上了天,你一定在那裡;
我潛伏在陰間,你也在那裡。
我縱使飛往日出的東方,
或住在西方的海極,
你一定在那裡帶領我;
你會在那裡幫助我。
我可以要求黑暗遮蔽我,
或要求周圍的亮光變成黑暗;
但對你來說,黑暗不算黑暗,
黑夜跟白晝一樣光亮。
黑暗和亮光都是一樣。」(詩篇一三九:7-12)

看吧,即使是在陰間,上帝也在那裡等待著我們。不是嗎?祂怎麼會離棄我們呢?不可能,祂一直與我們同在,祂永不離開我們。

二、堵住墳墓的口,卻堵不住復活的力量。

我們看到那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到彼拉多那裡,他們要求彼拉多派兵看守著墳墓口,雖然那墳墓口已經有了大石頭堵住,他們還是害怕耶穌基督的門徒把屍體偷走。他們想:如果有羅馬的兵丁看守著墳墓口,就可以保證不會出差錯,就不會有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出現。但是,這正好說出他們在信仰上的墮落和無知,想想看,如果復活是可以造假,那麼上帝的拯救又有甚麼意義呢?我們知道撒都該人是不相信有復活的,他們通常就是擔任祭司職的人,他們既然不相信復活,如今卻又怕耶穌基督的門徒藉著偷屍去傳復活的信息,那豈不是很矛盾?他們大可放心地告訴群眾說沒有復活這回事也不必害怕復活這回事就好了。不,他們雖然不相信,但他們心中卻又害怕如果萬一耶穌基督真的復活了怎麼辦?而法利賽人更糟糕,他們既相信復活,也相信天使、和神靈(這三樣東西撒都該人都不相信,使徒行傳廿三:7-10),但現在一說到耶穌基督復活的事,他們反而害怕起來而跟撒都該人站在一起,真奇怪啊!

復活乃是上帝創造神蹟中最為偉大的神蹟,這是上帝的再創造。想用人的力量來堵住上帝的這種再創造神蹟,是最為愚蠢的念頭。如果上帝的創造能用人的力量給予堵住,那豈不是在說上帝的能力連人都不如了?!不,這絕對不是這樣的。任何人的力量都無法阻止上帝對創造的運行,因為上帝是依據祂的旨意在運行拯救的工作,而復活就是祂拯救人類最大的恩典。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