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出埃及的前奏(一)

經文:出埃及記一:1—22

當我們讀完創世記的時候,會發現在創世記第四十七章的地方曾留下一句很重要的伏筆:「以色列人住在埃及的歌珊地區。他們在那裡繁盛發達、人口大增。」(創世記四十七:27)
我在講「創世記的信息」時候曾表示過,這一節是為了出埃及的故事預先做了一個暗示(參考拙著「創世記的信息」乙書,頁六八三至六九七)。現在讀出埃及記,一開始作者就在這裡提起這樣的話:「他們的後代,就是以色列人,人口增加很快,又多又強盛,遍及埃及全境。」(出埃及記一:7)這就是整個出埃及故事的一個重要背景,因為人口多,其所帶來的整個社會問題就不是很簡單幾句話可以說明的,尤其是寄居在外國人的地方,這種問題會更複雜。

在創世記第四十六章提到當年雅各是因為飢荒,和為了去看約瑟的緣故,舉家帶眷遷移入埃及,當時總共人口數才不過是「七十人」(創世記四十六:27)。這是包括「約瑟在埃及生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在內(創世記四十六:27),如果排除這他們兩個人,以及約瑟和雅各自己,則「跟雅各一起到埃及的直系子孫,不包括媳婦一共是六十六人。換句話說,當年雅各帶去埃及的人口是比這六十六人還多一些,因為還有媳婦、和旁系的子孫在內。不過即使是再多,也不會超過五百個人吧。但是,後來他們出埃及的時候,總人數「光是男丁」,就已經是達到了六十萬人之多(出埃及記十二:37)。這樣多的數目,居住在埃及最肥沃的地方—歌珊,並且還可以得到埃及國王配給的糧食(參考創世記四十七:12),難怪他們能發展得那麼快,人口急速增加。

根據創世記第四十一章的記載,我們得知在那大饑荒的時代,埃及人能容納來自各地的族群去向他們買糧,或是寄居在他們的土地,是因為埃及法老王聽了上帝透過約瑟所說的話的緣故。換句話說,現在之所有會有族群間的衝突,乃是因為經過了一段時間後,不論是埃及人或是以色列人,大多已經失落聽從上帝的話語,不再將上帝的話語看為重要,因此,才會產生這種族群間的衝突和不和諧,這一點是聖經作者要提醒我們注意的。

另一方面,以色列人在埃及居住會發生問題,是他們沒有將埃及視為他們長久居住的地方,因此,對埃及地一直沒有認同感。這種缺乏與當地人結合、一起建設社會的態度,短期間或許不會有甚麼大問題浮現出來,但是時間久了,一定會被當地人民排斥(參考拙作「創世記的故事」乙書,頁六八三至六九七)。過去如此,今天的世界更是如此。因為在未來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縮短,發達的交通工具可以使人飛過來跑過去。無論是居住在哪兒,若是對所居住的環境、社區,沒有盡責任和義務,遲早都會受到當地人的「另眼看待」。依據出埃及記第十二章四十節的記載:「以色列人在埃及一共住了四百三十年。」四百三十年的時間不是一段短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他們一直都以一種「寄居者」的心態在埃及居住,那恐怕是很不正常。

就如同我在「讀 出埃及記這本史書」乙文講過的,出埃及記跟創世記一樣,是由幾種不同的資料(或是說「底本」)編撰而成的;它包含著「祭司文獻」、「以羅伊文獻」和「耶和華文獻」,這些不同的文獻因時間、背景不同,看法上自然就有差異(參考拙作「創世記的信息」乙書,頁四至六)。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一章的經文:

第一至七節:雅各的兒子們各帶了家眷,跟雅各一起到埃及去。他們的名字是:呂便、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西布倫、便雅憫、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這些人都是雅各的直系子孫,總數七十人。雅各的另一個兒子約瑟早已到了埃及。後來,約瑟死了,他的兄弟們和他們的同輩也都死了。可是,他們的後代,就是以色列人,人口增加得快,又多又強盛;遍及埃及全境。

出埃及記第一章就是由上述三種不同的文獻編撰而成的;第一至五節、七節、十三節等都是屬於「祭司文獻」的資料;第六、八至十二節是屬於「耶和華文獻」的;而最後一段十五至廿二節是「以羅伊文獻」的資料。我們再次看到「祭司文獻」的特色就是對族譜有興趣。作者再次重述雅各所帶進埃及居住的家眷名單,其中強調雅各的直系血親族人入埃及有「七十人」(比較創世記四十六:26—27)。不過很奇怪的是在使徒行傳的作者筆下,認為雅各入埃及時所帶去的人數總共是「親族一共有七十五人。」(使徒行傳七:14)

第六節所指的可能有兩種含意;其一就是約瑟和他的兄弟們都去世了;如果是這樣,那麼第七節說以色列人在埃及繁盛強大,人口增加快,所要表是的意義就很特別,那表示增加得實在是太快了,快到讓埃及人受不了。而另一種意義就是約瑟和他的兄弟,以及雅各當年帶進入埃及的「七十人」全都去世了。那就是說,雅各和他的孫子們都去世了,至少也已經過了四代以上的時間。緊接著第七節說以色列人在埃及增長快,則是可以理解,因為這至少也有一百年之久。

第七節是很重要的一節。這一節可以說是整個出埃及運動的最重要因素;因為「以色列人,人口增加得快,又多又強盛;埃及境內到處可以看見他們」,這對埃及人來說是一種生存壓力,一位有政治眼光的國王,必定會感受到緊張,或是決定要設法阻止。看,現在以色列人是「又多又強盛」,已經明顯威脅到埃及社會的穩定和安全,除非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已經是完全同化成一個民族,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同化,才有如今的問題存在。

人口增多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壓力,即使在今天的時代亦復如此。我們看到中國人口眾多,對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壓力;印度的人口眾多,對該國的施政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也因此我們常看到中國、印度都常發生種族衝突的問題,也常看到食物缺乏的壓力。

另一方面,作者也從「人口增加得快,又多又強盛」這句話用來表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祝福,表示上帝一直在履行祂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間的約定。因為當年雅各在決定是否要遷移進入埃及時,上帝曾在異象中對他說:「不要怕到埃及去。我要使你的後代在那裡成為大國。」(創世記四十六:3)如今,他們在埃及成為大族、又強盛,這就可以使埃及感受到以色列人在埃及國內成為一個「國中國」了。

第八節:後來,埃及有一個新王登基,他對約瑟的事毫無所知。

這一節點明整個出埃及運動故事的主要因素;一個新的法老王已經不認識約瑟的事情!這對以色列人來說是很嚴重的事。因為他們自己的後代,甚至是埃及人的後代已經忘了歷史,忘了上帝曾在他們當中所施行大神蹟奇事之作為。

聖經的作者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忘記上帝恩典的人,就是無知、愚昧,其結果就會做出許多不人道,或是違背上帝旨意的事來,而埃及人後來所做的事就是代表著這樣的意義。這也就是為甚麼在後來的經節中,作者會一再提到出埃及的故事,就是要以色列人民永遠記得上帝對他們的恩典,記住上帝用大能的手帶領他們出那作奴隸的土地(申命記六:21—25、廿六:5—10,詩篇第七十七、七十八、一○五、一○六篇,使徒行傳第七章)。申命記的作者甚至認為守安息日的原因,就是要提醒以色列人:「你要記住,你曾經在埃及做過奴隸;我—上主、你的上帝以大能大力把你搶救出來,所以我命令你,你必須遵守安息日。」(申命記五:15)

現在這個新王登基,對約瑟曾經替埃及帝國,以及所有當年因為沒有糧食吃的族群,所做的重要貢獻都「毫無所知」,這是多麼嚴重的事啊!很明顯地,這就是對歷史的疏忽所帶來的結果。

從出埃及記第十二章四十至四十一節:「以色列人在埃及一共住了四百三十年。四百三十年終了的那一天,上主子民中的各支族都離開了埃及。」這兩節經文很清楚地說出這位新王登基的時間,離開約瑟的時代至少也已經有了四百年的時間。如果將這四百年的時間與第七節比較,就可以更清楚了解為甚麼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居住那麼久,卻一直沒有跟埃及人同化合一成為一種民族,或是發展出一種新興民族。

第九至十一節:他對埃及人說:「這些以色列人又多又強盛,對我們是一種威脅。一旦發生戰爭,他們可能跟敵人聯合攻打我們,逃離我們的國土。我們必須設法阻止他們的人口增加。」於是埃及人指派監工,強迫以色列人服苦役,用這方法來打擊他們的情緒。以色列人建造比東和藍塞城,作為國王的補給中心。

看吧,這位新登基的法老王發現以色列人民在埃及是個很大的威脅,因此他要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以色列人民繼續擴大他們在埃及的影響力,以免對埃及人民的生存造成威脅。

第十節很值得注意。因為這一節至少說明了以色列人跟埃及人之間已經有了嚴重問題,或是已經有過衝突的經驗。這一節讓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在埃及近四百年時間,仍舊沒改善他們與埃及人之間的階級落差,或是早已存在的族群問題(參考創世記四十三:32、四十六:34)。同樣是這一節,也說明了當時的埃及擁有大批的奴隸,或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外籍勞工」,他們害怕萬一發生戰爭的時候,這些「外籍」人士會聯合敵人攻打埃及,然後藉機「逃離」(請注意,此「逃離」字也可作「控制」之意),如此,將使埃及的損失更大。

在第十一節說以色列人民建造了比東和藍塞城;這兩座城都是以色列人在被逼迫的情況之下為埃及帝國建造。這樣我們可明顯發現以色列人民當時已經被埃及人控制住。以色列人民雖然在「經濟」上擁有好的條件,但是,他們在政治上、軍事上顯然沒有足夠的力量與埃及人抗衡。這就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猶太人在歐洲的情況相同;看來他們是再次重蹈早前祖先在埃及所走過的腳步。

比東和藍塞城,目前考古學家已經發現那是位於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附近的「阿里塔貝斯」(Tell er-Retabeh),和「坦尼斯」(Tanis)地方。有資料顯示後來的藍塞城還曾經在主前第十三世紀時代成為埃及的王宮。

第十二至十四節:但是埃及人越虐待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越生養得多,人口分佈得越廣,因此埃及人懼怕以色列人。埃及人命令以色列人做苦工,奴役他們,要他們和泥造磚,在田野做苦工,使他們痛苦異常。

似乎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一再地重複出現;早期以色列人受到的虐待愈多,他們生的孩子就愈多,這種人口增多不只是成為一種整體的社會壓力而已,同時對統治者的壓力更大。統治者必須設法提供糧食給他們,否則就很容易造成暴動。而早期的社會,人多,就是一種力量,跟今天講究科技的時代很不相同。其實,我們也看到一、二百年前的美國黑人就是用生育人口,使其急速增加,造成美國社會的另一種負擔,雖然黑人的社會生活整體上來說仍然是很低落,比起一般白人是差了一段距離,但是可以想像得到他們已經成為白人社會的一個極大負擔。我們看到南非黑人的例子,到最後不但是政權的轉變,甚至說不定也可能有一天白人會變成黑人統治下的另一種「被壓迫的少數民族」。中國在統治西藏的方式,就是在一九五○年代大量將漢人移民到西藏去居住,使得原本是西藏人居住的地方,現在人口比例卻是西藏人五百萬,漢人卻有二千萬人之眾。在中國的新疆也有同樣的情形。

「埃及人懼怕以色列人」,這裡所用的「懼怕」(和合本用「愁煩」),是一種感到厭惡的態度之意。就是因為很討厭以色列人,所以用增加以色列人工作的負擔,讓他們感到「痛苦異常」。

第十五至十八節:埃及王又叫兩個希伯來的接生婆來—一個就施弗拉,另一個叫普阿;他對她們說:「你們替希伯來婦女接生時,如果他們生下的是男嬰,就殺掉,女嬰,就讓他活下去。」但是這兩個接生婆敬畏上帝,不服從國王的命令;她們讓男嬰活著。於是國王把她們叫來,問她們:「你們為甚麼這樣做?為甚麼讓男嬰都活著呢?」

「希伯來」在這裡意思是跟以色列同義,特別用來指尚且在半遊牧狀態生活中的閃族人,在一般埃及人來說是帶有「瞧不起」的意味在裡面。雖然雅各因為約瑟的關係而得以進入埃及居住,但在埃及人看來,以色列人民仍舊是埃及人眼中的「希伯來人」,是「沒有水準的人」,他們多數人仍是以放牧為生(參考創世記四十七:6)。

為甚麼只叫兩個「希伯來」接生婆來?整個以色列人的地區不可能只有兩個希伯來人接生婆而已,否則他們出埃及時,男丁不可能有六十萬之眾。這裡也指出這兩位接生婆的名字,那表示這兩個接生婆是有地位者,因此,她們兩人可能是所有接生婆的代表或是首領。因為是法老王直接對她們下命令,表示她們大概是有一點社會官階。

第十七節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是聽上帝的話,或是要聽國王的話?法老王是政治統治者,沒有服從他的話是會帶來殺身之禍。可是這兩位接生婆卻是因為「敬畏上帝」而拒絕跟法老王合作。聖經的作者就是在這裡要強調出這樣的信息:聽上帝的話比聽人的話更重要,尤其是在救人或是害人生命之間,這種選擇更是在表明一個人的信仰告白。其實整本聖經都在告訴我們這一點:聽從上帝的話比聽從統治者更重要!出埃及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導入。作者告訴我們:埃及帝國雖大,國力雖強,相對於還在半放牧生活的「希伯來人」根本就不是埃及人的對手。但是在上帝的引導下,軟弱的婦女也能勝過堅強的埃及國王,烏合之眾的人民也能打勝堅銳的埃及部隊(出埃及記十四:6—7、30—31)!

在當時的人看來,男嬰是代表血統的。因此,若是男嬰殺死,這是一種「滅種」的計畫;留下女嬰,是因為女孩將來可以用來與埃及男人配婚,沖淡種族的延續和意識。設若照這樣去執行,將使以色列民族遭到滅族的結果。但是這兩位接生婆因為「敬畏上帝,不服從國王的命令」,所以男嬰都保留了下來。

第十九至廿二節:她們回答:「希伯來的婦女不像埃及婦女;她們很強健,我們還沒有趕到,他們已經生產了。」因為接生婆敬畏上帝,上帝特別看顧她們,讓她們也有自己的家庭。以色列的人口繼續增加,又很強盛。最後,埃及王對全國人民頒發一道命令:「希伯來人新生的男嬰都必須扔到尼羅河去,只准女嬰活著。」

「希伯來的婦女不像埃及婦女;她們很強健。」這句話很值得注意;想想看為甚麼希伯來的婦女會比埃及婦女健壯?很可能埃及的婦女因為較少參與粗重的工作,或是因為富有而多雇用傭人幫忙做事。希伯來的婦女因為不是屬於統治階級,又因為是放牧的生活,有的必須過粗重的務農生活,所以身體狀況一般來說是比埃及人較佳。就像台灣原住民或農村婦女,比平地或是城市婦女身體健壯一樣。今天台灣社會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第二十至廿一節是整個故事的重點,作者所要說明的就是:敬畏上帝的人必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和庇佑。作者說上帝不只是祝福接生婆的家,而且是繼續賜福給以色列人民。

埃及法老王因為發現「以色列人口繼續增加,又很強盛」,因此就決定執行更嚴厲的策略:命令將所有以色列人民新生的男嬰都扔到尼羅河去淹死,只留下女嬰的生命。法老王這種作法其實是在表明他原先期待接生婆執行滅種的計畫已經失敗,現在他要自己的政府來執行這項滅族的行動,也可看出這位埃及王的殘酷。

這一章經文為我們帶來好的信息:

一、敬畏上帝、聽從上帝的話比聽從統治者的話更重要,尤其關係到人生命安危時,更該清楚這個信仰的基本原則。

我們看到這兩位希伯來的接生婆,雖然接到埃及國王下命令給她們去執行滅嬰的工作,但是她們「敬畏上帝」,她們寧願聽從上帝的旨意,不聽從法老王的命令。對她們來說這會危脅到她們的生命,是很冒險的事,但是她們卻堅持這樣做,這一點正是她們兩人的信仰告白,表明她們真是上帝的兒女。

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順服上帝比順服統治者的命令更重要。

基督教傳進來我們台灣社會迄今已有一百卅一年的歷史,經過中國清朝、日本,以及現在的國民黨政府統治。在這三個朝代政府統治下,我們看到統治者對教會施過壓力,甚至也曾有過設法要「消滅」教會的例子,但是他們都是失敗了!這是很值得我們安慰、慶幸的地方,因為這表示我們的教會至少還知道要聽從上帝的話,而不是聽從統治者的命令。

可是,我們也知道在上帝和統治者之間,也有些教會曾迷失過,那就是與統治者合作,甚至危險到把統治者的話當作是比聖經的教訓更重要,這是我們在反省教會歷史時感到最難過和遺憾的地方。不只是我們台灣教會如此,在外國的地方也是一樣有這種情形。第二次大戰期間的德國教會,就是個好例子,因為至少有二千間的教會表示支持希特勒的政府出兵打波蘭、捷克。同樣地,第二次大戰後的德國,在共產政府統治下的東德教會,也是和政府合作,甚至有出賣教會、信徒的事件。這種情形也發生在我們台灣教會裡。尤其是在七○到八○年代中,有不少信徒做出違背信仰的事來;有人成為情治單位的線民,寫報告給政府情治單位,使我們教會承受更多的壓力。我們也看到共產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教會,就分成所謂的「三自教會」(或稱為愛國教會)和「地下教會」兩種;前者就是聽從政府的命令,後者就是不聽從政府命令。在印尼,我們也看到政府在迫害東帝汶島的獨立運動時,政府殘酷地大屠殺居民,教會卻有一陣子協助政府譴責東帝汶人民獨立運動,結果加強政府用殘忍的手段對付當地居民。

身為一個基督徒必須很清楚知道:在害命和救命之間,我們必須堅持聽從上帝的話語,而不是聽從統治者的命令。這兩位希伯來接生婆給我們這樣的好榜樣學習。

二、忘掉歷史的人,很容易重蹈歷史的錯誤,因為歷史就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知道曾經走過的腳跡。

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在埃及居住那麼久,雖然他們的祖先曾對埃及有過極大的貢獻,但是,後來新登基的國王因為不知道以前的歷史,對以色列人民的存在產生厭惡、感受到危機,開始有了要消滅他們的計畫。為甚麼這位國王會忘了約瑟的故事呢?為甚麼這位法老王會「對約瑟的事毫無所知」呢?我想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歷史繼續在他的國家中吧。也就是說,以色列人已經忘了要繼續他們祖先約瑟在埃及貢獻的歷史使命,他們在埃及成為一種人家看不出他們在做甚麼事的族群,他們可以居住在最肥沃的土地,但卻還領受政府的配給食物,這在埃及人的後代看來就是很有心結的事。更嚴重的事是約瑟的歷史已經被人民忘得一乾二淨了!這種缺乏歷史使命感,和失去延續歷史工作的民族,很快就會為自己帶來坎坷命運。

我們台灣人也是如此;一般人很少有歷史觀念,對歷史不重視,也很容易就將歷史的事件忘得一乾二淨。因為這樣,我們常常重複以前所犯過的錯誤,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會使我們很容易再次被人欺騙,也容易使我們忘了自己是誰?看,我們的教科書為甚麼很少有台灣史?為甚麼在台灣所能保留過去歷史文物是那樣的少?因為統治者國民黨政府就是不要我們記住台灣的歷史,它希望我們腦子裡都是「新」的,讓我們覺得「新」的,就是「好」的,而這些「新」的是它給我們,因此,我們無從比較,使我們只能看到它的「偉大」,卻沒有看到它的腐敗和污穢!更嚴重的是讓我們學著它這些最污穢的腳步去走,這就是我們今天台灣的真正問題!

今天的教會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教會尚且不錯,還留下算是完整的歷史,並且很詳細寫下我們過去錯誤的歷史,為的是讓我們的這一代和下一代知道,我們曾走過錯誤的路,好讓我們能避免再錯,也讓我們的下一代能走出正確的方向。不要害怕有錯誤的歷史在我們裡面,要怕的是忘了我們的歷史。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