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甘甜與苦水

經文:出埃及記十五:1—27

當我們看出埃及記的時候,可以看到幾則很重要的記事。有十個大災難降臨在埃及帝國裡,使得以色列人民得以離開埃及;以色列人民在曠野裡漂流了四十年;他們做了一次大的信仰改革,從模糊的信仰中再次確認、告白耶和華上帝才是他們生命的主。
這種信仰的確認是透過四十年在曠野中訓練出來的,這個長達四十年的訓練結果,使他們當中凡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人都不能進入上帝所允許的迦南地,包括摩西在內都死在曠野。這四十年的曠野漂流生活,經驗到上帝親自在他們當中與他們一起生活,與他們一起經歷戰爭、飢餓、口渴、疾病、焦慮不安的生命危機;過紅海,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信仰經驗。因為過紅海,使他們深深體會到上帝就在他們生命中,帶領他們走過那最為危險的路程,是一般人無法想像得到的經驗,在人看來那原本是一段生命的絕路,可是卻在上帝奇妙的安排下,從絕路中獲得重生,使追趕他們的埃及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毫無軍備和訓練的以色列人民得到安全。行過紅海是一個令他們世世代代都難忘的生命體驗,為了這次的脫離險境,他們渡過紅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謝上帝。就像他們走出埃及、脫離埃及的掌控時,馬上設祭壇獻祭感謝上帝一樣。

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是經過紅海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歌頌上主之名而作的詩歌;也是在曠野中第一次遇到物質生活上的缺乏,開始感受到出埃及之路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因此有了怨言出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經文內容:

第一至三節:摩西和以色列人民向上主歌唱:
我要歌頌上主,因為他贏得了光榮的勝利;他把戰馬和騎兵投進海裡。
上主是我堅強的保護者;他拯救了我。
他是我的上帝,我要頌讚他;他是我父親的上帝,我要歌頌他。
上主是戰士;耶和華是他的名。

這首詩是出自「耶和華文獻」的資料。這種資料有一個特色,就是以「擬人化」的方式描述上帝,讓我們覺得好像上帝在我們當中,跟我們在一起。祂會跟我們一起挨餓、一起戰爭、一起口渴、一起哀哭等等,這些都在表明這位拯救的上帝就活在我們當中。例如出埃及記第十四章廿四節:「破曉時分,上主從火柱和雲柱中觀看埃及軍隊,使他們發生混亂。」這讀起來就蠻有意思的,想想看,上帝從雲柱、火柱中觀看埃及的軍隊。這會使人有一種感覺:上帝是有眼睛,跟我們一樣。這就是一種「擬人化」的筆法,也是「耶和華文獻」的特色。

在出埃及記第十三章,我們看到摩西帶領色列人民出埃及後,馬上帶領以色列人民獻上感恩的祭。第十四章描寫他們如何經過紅海,現在則是摩西帶領以色人民感謝上帝的帶領,使他們能夠平安地經過那看來已是無路可走的紅海,上帝卻使紅海的海水乾凅,使之有堅硬的海底可讓百餘萬以色列民眾走過去,卻讓相對數目少的埃及精銳部隊覆沒在紅海的海底。

第一節「上帝贏得了光榮的勝利」,在摩西和以色列人民看來,能夠跟埃及精銳部隊打仗的並不是以色列人民,而且在這次的事件中他們確實只有逃跑的份,沒有和埃及兵打仗的能耐。但埃及軍隊卻因為上帝大能的手,覆沒在紅海海底,因此這次的事件可以說是上帝在和埃及的部隊戰爭。

在這首詩中的第一、四、八、十等節都很清楚描述經過紅海的經驗。

第三節「耶和華是他的名」這句話,可以說是在回應埃及法老王對上帝的藐視。因為當摩西和亞倫見埃及法老王時,法老王曾說:「上主是誰?我何必聽從他?我為甚麼要放以色列人走?我不認得上主;我也不放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記五:2)現在,法老王應該會清楚地認識到這位偉大的創造者耶和華上帝了。

第四至五節:他把埃及的部隊和他們的戰車沉入海中,
把最傑出的軍官淹死在紅海。
深海淹沒了他們;他們像石頭沉入海底。

這兩節詩句很清楚地說出以色列人民經過紅海的深刻經驗,且特別強調埃及的軍官是傑出的。這可說是反映出以色列人民對埃及戰力的肯定,也是他們懼怕的原因。但是,即使那樣傑出,只要上帝一伸手,這些在人看來很強的高手,在上帝的眼中卻是「像石頭沉入海底」。

第六至十節:上主啊,你的右手有無比的大能;上主啊,你能夠粉碎敵人。
你無比的威嚴推翻了仇敵;你的怒氣燒毀他們像焚燒麥楷。
你向海洋吹氣,水就堆積,像牆壁豎立;海底變為乾地。
仇敵說:我要追趕他們,抓住他們;我要瓜分他們的財富,隨意搶奪。
我要用刀劍毀滅他們。
但是上主啊,你只吹一口氣,埃及人就都被淹死了;他們像鉛沉沒於深水中。

第六節的「右手」,或是「右邊」,這是猶太文學表達重要的力量、地位的筆法(參考馬可福音十:37)。上帝的「右手」,意思是上帝伸出祂那最有力的手出來,其力量之大是人無法可比的。

第八節指的是上帝「掀起一陣強烈的東風,把海水吹退」(出埃及記十四:21)。

第九節的「仇敵說」,可能是指埃及法老王帶兵追趕他們的時候,對埃及的軍隊所說的話。「財富」,這是指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從埃及人手中索取得到的金銀、衣服。

不論人的力量有多大,都無法勝過上帝的力量。聖經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把人的力量拿來跟上帝相比,人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只要微小的一點點之力,就可以駁倒人自己認為的偉大(巴別塔的故事說明這樣的真理)。

第十一至十八節:上主啊!在諸神中有像你的嗎?
誰像你神聖威嚴?
誰像你行神蹟奇事?
你伸出右手,大地就吞滅了仇敵。
你以不變的愛帶領你所拯救的子民;你以大能導引他們到你的聖地。
萬國聽到了,戰慄驚惶;非利士人為恐懼所籠罩。
以東的領袖害怕;摩押的英雄顫抖,迦南的居民喪膽。
恐怖和驚嚇臨到他們!
上主啊,他們看見你的大能;他們怕得一籌莫展,直等到你從奴役中拯救出來的子民走過他們的面前。
你帶他們進到你的山,在那裡你培植他們;那是你—上主選擇為居所的地方,
有你自己所建立的聖殿。
上主啊,你要永永遠遠作王!

第十一節描述他們對上帝能力的深刻感受。在他們過去的奴隸日子裡,從來沒有經驗過像此次出埃及這樣親眼看見上帝大能的手。即使他們在埃及看過那樣多的神明,也沒有像上帝這樣有能力可以將海水分開的。

第十二節的「右手」跟第六節的「右手」是一樣的,都是表示上帝的全能、有力,其能力大而無比勝過所有的諸神。

第十三節的「聖地」,是指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的地方。可能是指西乃山,也可能是指如同牧羊人讓羊群安歇的所在地。

第十四至十六節,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此詩不會是出自摩西的作品,原因是這是後來他們進入迦南地時才發現,原來當地原住民有的一聽到是以色列人民來了,就聞聲喪膽。例如約書亞書第九章記述有關基遍人欺騙約書亞的背景;基遍人對約書亞解釋欺騙的原因:「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確實知道,上主—你們的上帝曾經指示他的僕人摩西,要把這塊土地賜給你們,要你們在進入這塊土地的時候,殺光所有的居民。為了怕被你們殺掉,我們才做了這事。現在我們在你們的手中,就照你們的意思處置我們吧!」(約書亞書九:24—25)現在作者將這種經驗放在詩中,用以突顯此次出埃及過紅海的經驗,已經造成很大的轟動,震撼所有迦南地區的人民。連當時最堅強的埃及帝國軍隊,都敵擋不過一個毫無武裝訓練的奴隸、遊民,那就更能想像得到這些奴隸、遊民的背後有多麼堅強的靠山背景了。不認識上帝能力的人,聽了會害怕,認識上帝的人聽到上帝的奇妙作為會發出讚美的歌聲。

第十六節的「拯救」,和合本用「贖」,意思是有代價的,不是隨便的,更不是廉價。是用重價從埃及法老王手中「贖」回來的子民。這裡的「贖」或是「拯救」,含有重新再造的意思,因此是付出大的代價之意。

第十九至廿一節:以色列人走乾地過海;但當埃及的戰車、戰馬,和騎兵進入海裡時,上主使海水合攏,把他們都淹沒了。

亞倫的姊姊先知美莉安手裡拿著鈴鼓,許多婦女跟著她,一面打鼓,一面跳舞,美莉安應和他們唱:

要歌頌上主,因為他贏得光榮的勝利;他把戰馬和騎兵都投進海裡。

第二十節我們看到讚美上帝的,不是只有男人的事,在美莉安的帶領下,以色列人民的婦女一起齊聲歌頌讚美上帝的大恩。

第廿一節通常被稱為是美莉安之歌。也有聖經學者認為前面第一至十八節的詩歌是從美莉安的詩歌引伸而來的,因為美莉安的這兩行詩比較古老。可惜的是我們都已經無法知道確實的詩歌情況。

第廿二至廿七節:後來,摩西領以色列人民離開了紅海,來到書珥曠野,在曠野中一連走了三天,找不到水喝。他們來到瑪拉;那裡的水是苦的,不能喝。為了這緣故,那地方才叫瑪拉。人民向摩西埋怨,問他:「我們喝甚麼呢?」摩西懇切地在上主面前祈求;上主指給他看一塊木頭。他把木頭扔進水裡,水就成為可喝的水。

上主在那裡頒給他們律例典章,並在那裡考驗他們。他說:「如果你們服從我,做我認為正的事,遵守我的命令,我就不用那懲罰埃及人的疾病懲罰你們。我是醫治你們的上主。」

下一站他們到了以琳;那裡有十二股泉水和七十株棕樹。他們就在水邊紮營。

這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第二次的抱怨。前一次是遇到埃及的追兵,現在是第一次經驗到缺水喝的痛苦。

第廿二節「在曠野中一連走了三天,找不到水喝」,這和他們要求埃及法老王讓他們走「三天」的時間去曠野敬拜上帝,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天,這可不是一段短的時間,尤其是在曠野中,缺水三天確實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難怪他們會發怨言。類似這種怨言在出埃及記和民數記中常可看見(出埃及記十四:10—12、十六:2—3、十七:1—3,民數記十一:4—5、十四:2—3、十六:13、二十:2—5、廿一:4—5)。比較他們剛出埃及時的喜悅,以及過紅海的時候,他們讚美的歌聲和頌讚上帝的奇妙作為,實在是差距很大,也剛好和現在的缺水形成一種對比。

這種改變水質的故事在列王記裡也有記載。先知以利沙接見耶利哥城的人,得知該城的水造成果樹時常發生落果的現象,人和牲畜也時常流產,因此,以利沙就用新碗裝鹽放進水泉裡,改善了水質(列王記下二:19—22)。

當我們看出埃及記的時候,會發現以色列人民遇到困境時,就會埋怨摩西,然後摩西轉而埋怨上帝。上帝會回應摩西的祈求,甚至常常與摩西針對所發生的事情進行討論,最後解決以色列人民的問題。從出埃及到曠野,到進入迦南地,作者並不重視他們走過的路線,而是告訴我們上帝是如何帶領這一群在埃及作奴隸好幾百年的以色列人民?怎樣改變他們?如何和他們訂立新的約?這些才是作者編寫出埃及記故事的中心題旨。

第廿七節的「以琳」,意思是指大樹。我們知道有大樹的地方就會有水泉,這是今天稍微有生態環保觀念的人都知道的常識。我們看到這裡有大棕樹七十株,也因此會出泉水。

「七十株」和「十二股泉水」,這些數目字對以色列人民具有很深的含意。

七十,這是七的倍數,是帶有神聖含意的數字。另一方面,七十也可能代表著摩西揀選了「七十個受人尊敬的長老」,幫他分擔責任,處理以色列人民的事務(民數記十一:16、24—25)。十二,是跟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有關係。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隨時記得感恩,因為上帝的手總是在我們最危急的時候扶持著我們。

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他們隨時隨地獻上感恩。在創世記裡,在亞伯拉罕的故事中,我們常常看到他每走到一個地方,就感謝上帝的帶領,他設立祭壇感謝上帝。我們也看到雅各在逃亡的過程中,晚上在伯特利夢見上帝的天使在他的頭上,他一醒來,馬上就獻上感恩,因為他發現原來上帝就在他身邊照顧著他。現在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一出埃及,馬上獻上感恩,然後過紅海時又是獻上感恩。這是很好的信仰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家庭,他們剛職務調動搬到教會附近來住。在搬來之前我已經接到電話通知,因此,我得知他們已經來到之後,就趕快探望他們。我去看他們的時候,他們剛好將貨車上的傢俱全部搬下貨車來,家裡一片零亂。但是他們一看到我去,做父親的馬上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來,說:「來,牧師來了,大家一起來請牧師帶領我們感謝上帝的帶領。」我聽了很是感動,因為他們的第一步就是感謝上帝。如果你搬家了,你馬上告訴我,我會過去,我很喜歡帶領你全家一起感謝上帝。如果你能自己帶領你的家庭像這樣感謝上帝,那是最好的。我們相信,無論甚麼時候,無論在甚麼地方,上帝的手都圍繞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同在。我們應該學習隨時隨地獻上感恩,因著上帝的帶領使我們走過每一天的路程。這也是為甚麼我們會常常聽到說:基督徒要在每天清早起床時馬上感謝上帝的恩典的原因,因為要感謝上帝又帶領我們走過一個夜晚。

二、在困境的時候,別忘了我們有上帝可以倚靠。

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抱怨摩西帶他們出埃及到曠野使他們的生命遇到危險,然後看到摩西轉身就找上帝,因為他知道上帝是他的倚靠,結果上帝都會解決他們的困難。雖然我們並不欣賞他們一再地抱怨上帝,但是,他們這樣的行為讓我們學習到:上帝是我們最好的倚靠,就好像祂是以色列人民最好的保護者一樣。

我們生活在這個變亂的世代裡,常常遇到許多難過、困苦的際遇。有孩子的問題;有感情的問題;有事業的問題;許許多多的事讓我們煩心、不安、焦慮。但是,別忘了,上帝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跟祂求,懇求祂伸出「右手」幫助我們,我相信慈愛的上帝一定會聽我們哀求的聲音,一定會幫助我們。祂不會袖手不管我們所遇到的苦境,因為祂是我們最好的倚靠。

我很喜歡馬丁路德遇到生命危險時所寫的詩歌,也就是台語聖詩三二○首,那是他在最危急的時候所寫的,因為他投入改革教會的工作,教廷當局已發出捉拿他的命令,他當然會害怕,因此他寫這首詩鼓勵自己倚靠上帝的帶領;這首詩這樣說:

1.上帝是咱安全要塞,堅固藤牌與器械。
艱難困苦迫近眼前,主要助咱大得勝。
暗世君王興起,靠他戰甲計智,勢力雖然凶猛,罩倚到咱面前,救主助咱大得勝。

2.咱若倚靠自己能力,隨即失敗無利益。
佳哉人子為咱交戰,天父吩咐當向前。
人子到底是誰?耶穌基督祂名,萬軍之主聖子,祂是獨一無二,交戰得著大勝利。

就像這樣,只要我們誠心誠意倚靠上帝,祂一定會伸手帶領我們走過那艱辛的路途。阿們。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