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連連埋怨

經文:出埃及記十七:1—16

如果說出埃及故事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我想應該是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正如同一面鏡子,照出我們人的軟弱。讓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的情況,就好像看到我們自己一樣。
另一方面,出埃及故事最寶貴的地方,就是作者讓我們明白以色列人民如何從曠野生活經驗中,體驗到上帝的愛,將這種體驗的結果提昇至心靈的層次。他們將聖經的內涵融入在他們生活裡面,也將聖經的教訓作成代代子孫學習的主要功課,這樣使子孫們能夠繼續延續信仰的使命。這也是耶和華宗教為甚麼會在他們整個民族生命中,成為一股主要的支撐力,並且在經過二千餘年的亡國後(587 B.C—A.D 1948),他們還能夠在那接近無望的狀況中,復國重建家園之因。這種體驗上帝親臨在他們民族中的信仰,絕對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了解那樣簡單,以為只是一種信仰上的了解,或是一本經典所記載的,是祖先的經驗。不,不是這樣,而是在他們生命中不可分開的確實體驗!那出埃及、進入曠野的體驗,是他們和子孫們所共有的生命經驗,這種經驗是一直延續到今天,他們認為還繼續在「出埃及」之中,除非巴勒斯坦整個地區所有的阿拉伯民族都承認他們以色列人民有生存權,否則他們不會認為真的已經進入了迦南。

在第十三講(出埃及記第十六章)我講過他們出埃及進入曠野後的過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他們在飢餓中親眼看見上帝從天上賜下嗎哪和鵪鶉餵養他們,免除了飢餓的威脅。他們看這個經驗如同過紅海的經驗一樣重要,因此他們稱嗎哪就是「天上的糧食」(出埃及記十六:4,尼希米九:15,詩篇七十八:24、一○五:40,約翰福音六:31—32),而且這種「天上的糧食」是他們的祖先以前未曾吃過的(申命記八:3)。為了要讓他們代代子孫能夠繼續相傳這個重要的經驗,嗎哪和鵪鶉的故事就成為他們整個民族生存的一門重要功課,雖然他們是用「一個罐子,放兩公升嗎哪在罐子裡,存在上主臨在的地方」(出埃及記十六:33)作為子孫相傳的方法,但這門功課絕對不是含糊地只是在形式上做交代而已,而是要切實地落實在他們生活中,成為整個民族生存的依據。這也是他們雖四散在世界各地,卻仍然能夠結合在一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以色列全體人民遵照上主的指示離開汛曠野,一站一站地遷移。他們到利非訂紮營;那裡沒有水喝,他們又埋怨摩西說:「給我們水喝吧。」

摩西回答:「你們為甚麼埋怨?為甚麼要試探上主?」

第十五章廿二節至廿五節的地方,我們曾讀到以色列人民離開了紅海,到一個叫做瑪拉的地方,因為找不到可喝的水而抱怨摩西帶他們出埃及,結果上帝叫摩西拿一塊木頭改變了水質,使他們可以喝甘甜的水。那是他們第一次經驗到三天沒水喝的痛苦。然後他們走到以琳這個地方,在這裡有十二股泉水和七十株棕樹(出埃及記十五:27),表示以琳這個地方確實是個很適合人住的地方,因為有泉水又有樹林,是個很好的居住環境。雖然是個適合人居住的好環境,卻不是上帝所應許「流奶與蜜」之地,因此,他們得繼續行進。緊接著是來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間的汛曠野,在那兒他們遇到的是飢餓。從口渴到飢餓,他們都是抱怨聲連連不斷。

現在他們又聽上帝指示要離開汛曠野到利非訂的地方,我們不太清楚他們在原地是停留了多久時間,是上帝要他們移動。民數記第卅三章十五到四十九節,很詳細記載以色列人民移動到各地的地名。他們現在的地點仍屬於是曠野之區,沒有水喝,或是缺乏糧食,是很正常的事。

利非訂,這又是一個沒有水的地區,以色列人民又發出埋怨的聲音。我們不清楚這一個地方是在何處。

第二節的「埋怨」和「試探」(和合本譯文用「爭鬧」和「試探」),也就是第七節的「瑪撒」和「米利巴」這兩個地名的由來。在這一節我們看到摩西直接指出以色列人民這種態度乃是對上帝的不信任,是在向上帝挑戰。如果比較第七節:「上主是不是跟我們在一起?」這句話清楚說明出他們在抱怨、試探上帝,其實這也是在表示他們懷疑上帝是否真的在帶領他們出埃及後,一直與他們同在,與他們一起生活。「瑪撒」和「米利巴」後來也成為形容以色列人民對上帝懷疑、不信任的一種專門用語(請參考申命記九:22、卅三:8)。申命記第六章十六節這樣寫著:

「你們不可像從前在瑪撒那樣試探上主—你們的上帝。」

詩篇的作者就用這樣的詩句寫著說:

「不要頑固,像當年在米利巴的祖先;不要像他們在曠野、在瑪撒時一樣,雖然他們看見了我為他們作的事,仍然在那裡考驗我,試探我。」(詩篇九十五:8—9)

這樣幫助我們了解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許多地名的由來,乃是跟他們的經驗有密切的關係,就像這裡的「瑪撒」和「米利巴」一樣,都代表著一個特殊的含意在裡面,就是對上帝的信心不足,懷疑上帝。

第三至四節:但是人民非常口渴,繼續埋怨摩西。他們說:「你為甚麼把我們領出埃及?你要讓我們和我們的兒女、連同我們的牲畜都渴死嗎?」

摩西在上主面前懇切禱告說:「我拿這些人們怎麼辦呢?他們快要拿石頭打死我了。」

不停地埋怨,這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一再發生的現象。摩西好像並不是一聽到他們發出埋怨的聲音就立即有反應的樣子,才會使他們繼續不停地埋怨。身為一個領導人摩西,也真需要非常大的耐心。他原先就曾多次拒絕接受上帝給他這個使命,大概是因為他在埃及長大,深知這些以色列人民的心態吧。

第四節說以色列人民口渴的嚴重情況,使他們似乎已經快忍受不住了的樣子,因此才準備要拿石頭打死摩西的狀況發生,也可能是已經有人這樣子做了吧。摩西一向的反應就是將人民埋怨的聲音反應給上帝,他一直是不願接受人民用這樣的態度威脅他,這跟他原先在埃及王宮被培養準備接續王位的背景似乎不太相似。不過,這也可以看出一個在人看來似乎是懦弱的人,在上帝看來卻不一定是如此。上帝用人的主要對象,不是甚麼特別強有領導能力者,乃是謙卑、順服,這才重要。

將第四節和民數記第二十章三至五節相比,可以看到民數記記載此事件上比出埃及記所描述的更詳細;我們看民數記是這樣寫的:

「從前我們的同胞以色列人曾死在上主的聖幕前;我們寧可跟他們同死。你為甚麼領我們到這曠野來?是不是要我們跟牲畜一起死在這裡?你為甚麼領我們離開埃及,到這不毛之地來呢?這裡沒有五穀,沒有無花果、葡萄,或石榴;甚至連水都沒得喝!」

民數記很清楚地描述出他們所需要的不只是水的問題,甚至是連吃的雜糧和一般水果也缺乏。這些期盼其實都是他們過去在埃及的生活品味。大概是他們在埃及時間太久,口中味覺仍存有很濃厚的埃及味。但是,我們已經看過,在前面的汛曠野地方,他們才經驗過上帝「從天上降下食物」(十六:4)的偉大神蹟啊,怎麼這麼快就忘了呢?而在瑪拉地方,他們也經驗過上帝曾把苦水變成甘甜可口的水,不是嗎?人總是健忘的,很快就忘了上帝賜給人的偉大恩典。人的另一個軟弱特點,就是貪婪不厭!撿拾嗎哪的事件就充分顯示出人在這方面的弱點。現在對摩西抱怨,正好顯示出他們原本是一個貪婪、缺乏信心的民族。

第四節說「摩西在上主面前懇切禱告」,民數記第二十章六節,說「摩西和亞倫離開會眾,站在聖幕門口。他們俯伏在地上;上主的榮耀向他們顯現。」可以看出他們兩人迫切的心境,以及上帝對他們兩人的扶持。他們兩人「懇切」的態度,可以從他們「俯伏在地上」的敬虔態度看出來。

第五至七節:上主對摩西說:「你帶幾個以色列人的領袖跟你一起走在人民前頭,手裡要拿著你擊打尼羅河水的杖。我要站在你面前,在何烈山的一塊磐石上。你擊打那磐石,就有水流出來給他們喝。」摩西當著以色列領袖的面這樣做了。

那地方叫瑪撒,又叫米利巴;;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裡抱怨,試探上主。他們問:「上主是不是跟我們在一起?」

「走到以色列人前頭」,這是作為以色列人民領袖者必須有的態度,任何問題一發生,領導者必須走或站在人民面前,而不是躲在人群的後面發施號令,他們是必須在人民前頭,讓人民看得見他們。現在上帝要摩西帶一些領袖出來站在人民面前,將擊打尼羅河水使之變成血的杖(出埃及記七:19—25)再度拿出來。這支杖也曾在埃及法老面前用來證明他們確實的身分(出埃及記七:9),也曾為埃及全國帶來青蛙、蝨子之大災難(出埃及記八:5—6、17)。也因這支杖,使紅海的海水分開和復合(出埃及記十四:16、27),看,這是多麼神奇又有力量的一支神杖啊!那是有上帝的話蘊含在裡面的一支杖。現在上帝要摩西將這神奇的杖拿來擊打磐石。哇,看,磐石中會出泉水!誰能有這樣的力量?除了上帝以外,別無這樣的神蹟會出現在人的面前。

第六節的「我要站在你面前」這句話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句話說明了上帝乃是以色列民族的帶領者,上帝要親自站在摩西的面前,使他完成這項奇異的工作。

第六節後來也被使徒保羅應用在基督徒和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上(哥林多前書十:4)。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民數記的記載,就會發現民數記的作者所說的並不只是用杖擊打磐石,還得對著磐石說話。民數記的作者也提到摩西曾為此事對以色列人民說出很嚴重的話:「你們這些叛徒聽著!」(民數記二十:10)後來並且說因為他們一再地怨聲連連,上帝生氣,使以色列人民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人都不得進入應允之地—迦南(民數記十四:26—35),用這樣來懲罰他們對上帝的不信、懷疑。

第七節的「米利巴」,是位於「尋」曠野加低斯的水泉附近(民數記廿七:14)。因此可能跟現在所說的「汛」的曠野有口音上的混淆。因為「尋」曠野加低斯也是遊牧者解決爭端的地方。米利巴,這個字的字本來就含有爭鬧、不滿的意思在內。

第八至十三節:亞瑪力人到利非訂攻擊以色列人。摩西對約書亞說:「你去挑選一些人,準備明天跟亞瑪力人作戰。明天我要站在山頂上,手裡拿著上帝吩咐我攜帶的杖。」約書亞照摩西所吩咐的,出去跟亞瑪力人打仗,而摩西、亞倫,和戶珥到山頂去觀戰。只要摩西舉起手來,以色列人就得勝;他一放下手,亞瑪力人就得勝。摩西的手酸了,亞倫和戶珥搬來一塊石頭,讓他坐在上面;兩人站在他旁邊扶著他的手,直到日落的時候。這樣,約書亞殲滅了亞瑪力人。

從第八節開始,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第一次跟外族人戰爭。前面第十四章記載埃及的軍隊追趕他們,他們是連打都不敢打,他們知道埃及軍隊的強大。況且他們才出埃及不久,一切狀況都還不穩定。但是,現在他們碰到第一件軍事行動,曠野地區的住民亞瑪力人來攻打他們,他們要怎麼辦呢?在第十三章十八節曾提到說:「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已經武裝好,準備隨時作戰。」我說過有可能這些軍事裝備是他們出埃及前向埃及人索取的,因為那時「他們要甚麼,埃及人就給甚麼」(出埃及記十二:36)。當他們經驗到埃及的追兵後,他們停留在某一些地方一段時間,就開始有組織、訓練,以防備曠野地區的原住民族攻擊。現在果然用得上場了。

這裡也是第一次出現約書亞的名字。約書亞是屬於以法蓮支派的後裔,嫩的兒子,他跟摩西在一起時,是個年輕的助手(出埃及記卅三:11)。原名是叫「何希阿」,後來被摩西改名為約書亞。何希阿的意思是「拯救」。現在要跟亞瑪力人打仗,摩西開始重用他;他後來成為重要的領導者,因為他有過這樣好的領導經驗。

依照創世記第卅六章十二節的記載,亞瑪力人乃是以掃的後裔,是以利法的妾亭納生的兒子。看,其實以色列人民與這些在曠野中遇到的住民,他們之間的祖先原本就是兄弟呢。這也是我在「創世記的信息」乙書中說過的,聖經的作者用「該隱殺亞伯」的故事,在描述罪的擴散,從該隱殺亞伯,擴散到後來的族群對立、彼此殘殺。

第九節這裡說摩西要約書亞帶著上帝吩咐他帶的「杖」,摩西要用此杖跟亞瑪力人戰爭,這表示此杖是帶有上帝能力的杖。此杖曾為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地,及紅海大大修理了埃及王法老以及埃及最尖銳的部隊,並使之全軍覆沒。

第十一至十三節讓我們看到最精彩的一幕戰爭方式。這也是以色列人民第一次戰爭,而戰爭的整個經過都是與摩西緊緊結合在一起,因為不是以色列人民的軍隊戰力強或弱的問題,也不是他們的軍備是否能夠阻擋敵人的軍隊,乃是摩西的雙手。只要他的手持續舉起,以色列人民就贏,反之就輸。這樣的戰爭很明顯的表示出是上帝在跟亞瑪力人戰爭,就像當年上帝跟埃及的精銳部隊打仗一樣。過紅海時,上帝藉著摩西的手指向紅海,水就繼續分開。當他的手再舉向紅海時,海水就復合起來。不是摩西有能力可以戰勝對方,而是上帝的能力藉著他的手在為以色列人民打仗,為的是要讓以色列人民知道:上帝與他們同在,帶領著他們,即使在很危急的敵兵之前,上帝也能讓他們安穩經過。

第十三節是比較頭痛的經文,因為在申命記第廿五章十九節這樣記載說:「上主—你們的上帝把土地賜給你們,使你們不受外敵困擾的時候,你們要消滅所有的亞瑪力人,使人不再記起他們。這事你們不可忘記!」很明顯的,這是要以色列人民將亞瑪力人消滅,且是一種滅族的行為。為甚麼上帝要他們這樣做?雖然在第廿五章的十七、十八節說:「要記住,你們出埃及時,在旅途上,亞瑪力人怎樣對待你們。他們不怕上帝,趁你們疲乏無力的時候,從後面襲擊,把落在後面的人都殺了。」這恐怕是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吧。這裡雖然只寫著「他們不怕上帝」的句子,意思是對上帝擺出很不屑或是污衊的行為,才會導引出這樣嚴重的態度。再者,因為亞瑪力人對以色列人民在曠野裡漂泊時有很殘酷的行動,使摩西認為這樣的住民很危險,不只是對以色列人民造成生存的威脅,也會對路過的商賈行旅者構成生命的不安全。不過,撒母耳記上第廿七章,說亞瑪力人並沒有在以色列人民還在曠野的時候就消滅了,在大衛做王之前,還曾跟亞瑪力人作戰過(廿七:8—9),可見亞瑪力人有很長的時間,一直是以色列人民存在的一個很大威脅。也因此,第十三節的資料很可能是後來加上去,或是較為晚期的資料。

第十四至十六節:於是,上主對摩西說:「把這次得勝的事蹟記錄下來,使後代不會忘記。告訴約書亞,我要完全毀滅亞瑪力人。」摩西建造了一座祭壇,稱它「上主是我的旗幟」。他說:「高舉上主的旗幟!上主要世世代代要和亞瑪力人作戰。」

把上帝如何在他們當中所行的各項神蹟奇事都記錄下來,這是以色列人民之所以能夠將耶和華信仰代代相傳下來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若不是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些資料,恐怕一代之後,他們的子孫很快就會忘記了,或是因為口述導致過程有了不真的變化。但是,因為文字的記錄,使他們雖然是經過幾千年,今天仍舊清楚知道當年上帝的手如何帶領他們走過那段危機四伏的曠野之路。

建造祭壇,這是自亞伯拉罕時代就已經有的習慣。為的是表示:感恩,並提醒自己與上帝之間永遠不分開的關係。此次的戰爭也是在表示上帝在他們當中,沒有離開他們。

第十五節和合本的譯文是「耶和華尼西」,現代中文譯文是用「耶和華的旗幟」。尼西,這個字可以翻譯成「手放在耶和華的旗幟上」,或是「我們起誓向那永恆者的旗幟盡忠」。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祭壇本身就是一個對耶和華上帝盡忠的記號,因為上帝已經為以色列人民戰勝了敵人,上帝就是他們的領袖,上帝就是「萬軍的上帝」!

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重要的信息:

一、不要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埋怨上帝,或是對上帝起懷疑的心。

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在埃及時,因為被奴隸的生活所苦而祈求上帝的拯救。他們在埃及親身經驗到上帝對他們的恩待,如全埃及地都黑暗時,他們居住的歌珊地是一片光亮;當全埃及地都被冰雹打擊,農作物、五穀和家畜都受傷時,以色列人民的一切都安好無恙;當埃及全地的頭胎生的人、家禽動物都死去時,以色列人民一切都很安好。他們也看到過上帝如何保護他們不受埃及堅銳部隊的攻擊,並且親眼看到紅海的海水為他們分開,使他們得以安全地走過去,相對的,卻使埃及的軍隊葬身海中。他們親眼看見上帝從天上降下糧食—嗎哪和鵪鶉給他們等等,這些都是他們親身的經歷,但是,他們卻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連連發出抱怨的聲音,一再對上帝發出不信任的怨言,甚至懷疑上帝是否有與他們同在,這是很不對的態度。就是因為上帝很愛護他們,才會在他們生活於奴隸的困境中帶領他們走出奴隸之地,並且在前面帶領他們走那平安的路途。也因為他們如此對上帝的一再抱怨,結果上帝很不高興,只好決定將凡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人—包括摩西和亞倫在內,都不准他們進入所應許的迦南地(民數記十四:26—35),用這種方式來懲罰他們。

看以色列人民的經驗,我想我們也應該好好來想想:我們是否也跟以色列人民一樣?我們是不是也會一遇到挫折時就抱怨上帝?是否也會因為所做的事情失敗就對上帝發出怨言呢?如果回頭去看我們走過的世上旅途,我相信我們一定會發現: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腳步裡面,都有上帝奇妙的恩手在扶持、帶領著我們,若不是上帝的恩典與我們同在,我想我們早已經沒有今天安穩的日子了。

不要對上帝失去信心,無論你是否懷疑上帝為甚麼讓你遇到這樣的困境,千萬不要忘記,上帝就在你的身邊看顧著你,祂永遠與你同在,永不離棄你。親人、朋友會離開你,但是上帝絕對不會,只因為祂愛著你。

不要對上帝有試探的心,也不要懷疑上帝是否存在,祂一直是愛著你、我,和我們的家庭。別一再想要試探上帝,也別一再地懷疑上帝的愛,否則,發生在以色列人民身上的懲罰很可能也會降臨在我們的身上。

二、只要我們確實記錄下來上帝在我們身上所行的各項恩典,我們的代代子孫就有機會認識並記住上帝給我們的愛。

看,摩西遵照上帝的命令,將他們在曠野中所經驗到上帝奇妙的恩典,都用筆一一地記錄下來,做為教導他們後代子子孫孫的教材,這也就是為甚麼以色列人民一直持守著他們與上帝間約的關係之因。他們善用文字的力量,文字也是上帝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之一。我們也看到以色列人民另一個最大的特點,

就是將他們的成功和失敗都一一地據實寫下來,

連大衛王犯姦淫的罪狀也描寫得很清楚,一點都不含糊。他們會這樣做,為的是要讓子孫們知道:人是非常軟弱的。他們沒有掩飾自己的軟弱,也不諉過自己在信仰旅途上的錯誤,他們用筆誠實地記下信仰的腳跡,這一點是非常珍貴的,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一再強調的:要用文字記下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腳跡。我們今天得以知道過去教會的歷史記錄,就是因為有文字記下了信仰前輩們的見證。

很遺憾的是我們今天的教會很喜歡蓋新禮拜堂,卻很少保存教會歷史的腳跡。用很多時間、金錢在蓋禮拜堂,卻很少在看重文字的功能,真可惜啊。建築物會因為時間的過去,而逐漸腐朽,但是,文字卻能保存長久而不變壞。輕視文字,其實就是看輕上帝所賜給我們這麼美好的禮物和恩典。而錯把建築物當作寶貝看待,那才是愚蠢。

請記住,文字才是我們能留給子孫們最好的信仰教材,而且是活活的好教材,這一點是我們從以色列人民經驗中所學習到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