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講:騎驢入城的耶穌

經文:馬可福音十一:111

 

        馬可福音從第十一章開始,一直到第十五章止,這段長達五章的篇幅都是記載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包括他遇到的事、講的信息和教導等。也就是在這段篇幅中,我們看到從耶穌基督和門徒,以及跟從的民眾進入耶路撒冷城之後,一直到他被判處死刑、釘於十字架,這段期間我們稱之為「受難週」。因為這是耶穌基督在世上的最後一個禮拜。

        但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前三本福音書都是以馬可福音所記載的資料作底,記載耶穌基督最後在耶路撒冷只有一個禮拜的時間,若是仔細閱讀馬可福音從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12節,耶穌基督和門徒一起用逾越節晚餐,這段短短的四天時間裡,怎能做出那麼多的事?因此,有一個說法是認為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基督,在他傳福音的三年時間中,確實是去過耶路撒冷多次,至少他應該是每年都會去守逾越節的活動,這是約翰福音在編輯上的觀點。而在前三本福音書則是在編輯上將耶穌基督於加利利的工作全部編輯在一起,然後將他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全部放在最後一段落,才會產生耶穌基督是在最後一個禮拜才去耶路撒冷這種看法。但是否就是這樣,我們確實很難知道。

        另外一點,有關耶穌基督最後這一段在耶路撒冷城的記事,是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但約翰福音的記載和前三本福音書有明顯的差異;約翰福音將重點放在耶穌基督復活之後,眾人才明白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的意義。但前三本福音書都將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看成是君王「凱旋」的姿態,因此帶來了整個在耶路撒冷過節的民眾情緒沸騰。不過,馬可福音很特別的地方是記載耶穌基督每天晚上都會離開耶路撒冷城,他並不住在城內,都是往城外的伯大尼去。在馬可福音作者眼中,耶路撒冷城雖然是猶太人的權力中心,但不是耶穌基督想要停留的地方,他甚至告訴門徒,當他復活之後,要跟他們在加利利會合(參考馬可福音十四:28)。人看權力很重要,在耶穌基督眼中,這個城是個墮落如同賊窩的地方(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7)。

        在前面已經說過,馬可福音第一章113節,是介紹施洗約翰和他的工作。然後從第一章14節開始,就介紹耶穌基督在加利利地區傳上帝國福音的事工,重點都放在他周遊加利利各地村鎮傳揚上帝國信息,以及他跟一般民眾之間的互動關係。雖然當中也有提到他跟一些來自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們爭執問題,但主要還是在宣揚上帝國福音,和他所行的各種神蹟奇事。但從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在這段篇幅當中,馬可福音的作者將重點放在耶穌基督和當代宗教領袖之間,發生了一連串的衝突,特別是他公開潔淨耶路撒冷聖殿的行動,導致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相當忿怒,他們就想法子要殺害耶穌基督。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馬可福音作者在第十三章,很清楚記下耶穌基督預言會發生的大災難。而這件預言大災難的來臨,原本是他對門徒提到耶路撒冷聖殿的石頭,將都會被拆下來,沒有一塊留在另一塊上面(參考十三:2)。門徒聽到之後,顯然很驚訝而繼續詢問耶穌基督「幾時會發生這事」,以及問說「有甚麼預兆」。於是耶穌基督很清楚地描述各種狀況。

        從第十一章到第十五章這段長達五章的篇幅中,會看到一個很顯眼的鏡頭,就是當耶穌基督和門徒及跟隨者進入耶路撒冷時,群眾是高聲呼喊著歡迎的口號,但最後同樣的民眾,卻是在彼拉多官府的廣場前,大聲呼喊將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樣的場景實在是非常大的對比,同樣的一群人,卻有這樣大的變化。

        再者,在前往耶路撒冷城的整個過程中,馬可福音作者用五次「耶路撒冷」作為區隔段落。第一次是在第十章32節,這裡是說耶穌基督帶頭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前進,民眾是緊隨其後,但卻是「心懷戒懼」。第二次是在第十一章1節,這裡是說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以及跟隨的民眾進入耶路撒冷。第三次是在第十三章3節,說耶穌基督帶著門徒走出耶路撒冷,前往橄欖山。第四次是在第十四章13節,說耶穌基督派兩個門徒去耶路撒冷城內準備逾越節晚餐,然後在第17節耶穌基督帶領門徒進城去守逾越節晚餐。第五次是在第十四章32節,這裡說耶穌基督和門徒用完逾越節晚餐之後,就帶領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城,到城外對面的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在這五次的段落中,每個段落都有一個重要的事件,要說明在這最後一個禮拜中,猶太人看為至聖的城耶路撒冷,竟然是將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也是上帝為拯救眾人而差派到世上來的救主給殺害。這就足夠讓大家一起來思考:人看為神聖的地方,也是敬拜上帝最重要的地點,怎麼會變成背叛上帝之處?

        這也是我經常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敬拜上帝的地方,在人看為最重要的敬拜殿宇,是否也會成為人背叛上帝的場所?是成為傷害耶穌基督救恩的聚會之處?我想起19928月,我去美國訪問台灣人教會時,剛好有一份華文的《世界日報》報導,說有一間教會,因為發生該教會所屬的組織向信徒借錢去投資,結果倒閉了,信徒的錢,也包括教會的錢都無法拿回來。很多信徒非常忿怒、不安。禮拜日聚會之後,隨即在禮拜堂召開「債權人會議」。我看了這則消息之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到底是信仰團契呢?或是投資公司?這樣的教會,怎能成為教會呢?這簡直就是在羞辱上帝的神聖啊!這也是大家讀馬可福音第十一章之後,我們必須深思的功課之一。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內容:

 

第一至三節:

耶穌和門徒走進耶路撒冷,到了橄欖山的伯法其和伯大尼。耶穌打發兩個門徒先走,2吩咐他們說:「你們到前面的村子去。你們一進去,就會看見一匹沒有人騎過的了小驢拴在那裡。你們把牠解開,牽到這裡來。3如果有人問你們:『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告訴他:『主要用牠,用後會立刻把小驢送回來。』」

 

有關這段耶穌基督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記事,在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其中約翰福音只記載說耶穌基督到耶路撒冷去過節,其它關於他騎驢入城的事都沒有任何著墨。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馬太福音特別為耶穌基督騎驢入城的事,引用了先知撒迦利亞的詩歌,說耶穌基督是以君王的身分,用騎驢來表示「謙虛」之意(參考撒迦利亞書九:9)。

馬可福音作者特別注意到準確的地點,特別提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就是在橄欖山的鄰近村舍。其實,橄欖山就在耶路撒冷城外不遠的東邊,且地勢比較高,從這裡就可以遠眺耶路撒冷城。耶穌基督就從這裡打發兩個門徒先進入城內,要他們去牽一匹驢子來。

有趣的是約翰福音特別強調說,耶穌基督和門徒到此地時,耶路撒冷城內已經有很多人在傳聞,說耶穌基督會到這裡來過節了。為甚麼會這樣?原因是前面有提過的,跟隨耶穌基督的,除了門徒之外,還有很多民眾,他們也是要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很可能就是這些民眾先跑去城內,向民眾傳遞這個消息。

或許約翰福音的這段記載會幫助大家更清楚,為甚麼在耶路撒冷城內就有一大群人聽到傳聞,說耶穌基督要來過節。

 

猶太人的逾越節快到了。節期以前,許多人從鄉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那裡守潔淨禮。他們到處尋找耶穌;當他們聚在聖殿裡的時候,彼此對問:『你認為怎樣,他不會來過節吧?』那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早已下命令:如果有人知道耶穌在甚麼地方,必須報告,好讓他們去逮捕他。」(約翰福音十一:55—57

 

從上述這段經文就可看到一個重要訊息,那是猶太宗教領袖們決定要逮捕耶穌基督,並且是下了這個知道耶穌基督的行蹤,就必須通報的命令,而且很可能會給通報耶穌基督行蹤的人一份獎金。因此,這些跟隨的民眾當中有人先進入城內通報這個消息給親友,也可能將這消息直接賣給宗教領袖們,就像猶大將耶穌基督和門徒聚集在客西馬尼園的訊息通報給這些宗教領袖,結果獲得三十塊銀子一樣。

但不論如何,耶穌基督並不是化妝進城,也不是以暗中潛入的方式進城,他要公開在大庭廣眾之下進城。因此,他先派兩個門徒到前面不遠的小村落裡,牽回他要騎著進城的驢子。他告訴這兩個門徒,說一進入村子,就會發現有一頭驢子拴著,要去把那頭驢子牽過來。

為甚麼耶穌基督會清楚知道有驢子拴在村內?其實,從接下去的第十四章13節,也是記載耶穌基督差派兩位門徒,要他們進耶路撒冷城內去預備逾越節晚餐的事,並且告訴這兩位門徒,說他們進城內就會遇到一個人拿著一罐水,跟著那個人去就對了。從這些跡象就可以看到耶穌基督是早在來耶路撒冷之前,就已經先聯繫好所要用的驢子,和守逾越節晚餐的地方。因為平時耶路撒冷人口大約是在四至五萬人,但逾越節可能會多達十倍,甚至更多。因此,若是沒有事先預備好,臨時連想要找個落腳的地方也難。這也是為了要防止激進黨派的猶太人暴動作亂,每當逾越節期間,羅馬政府都會派軍隊駐進耶路撒冷,以防止有人藉機作亂之因。

要注意的是在第2節這裡說這匹小驢子是「沒有人騎過的」,這句話在馬可福音來說,是很有意義的。這在表示著「純潔」,有如「初熟的」將之獻給上帝一樣,是一種精神的表徵。這就像路加福音第廿三章53節所記載,埋葬耶穌基督的墓穴,是「還沒有葬過人」的一樣。都是在表明獻上最純潔、最美好的給拯救者耶穌基督。

3節可以說是一種暗號,也從這裡可看出是耶穌基督早已經跟驢子的主人有過洽商,且安排好。因此,耶穌基督特別叮嚀這兩位門徒,當他們進村子裡去,要牽這匹驢的時候,若有人來問「為甚麼做這事」?他們就該怎樣回答,這就是很典型的暗語。

這樣,我們又可以回到前面已經提起過的,就是耶穌基督應該不是第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而是像約翰福音所記載的,耶穌基督在三年的傳道生涯中,不但住棚節(參考約翰福音七:210)、獻殿節(參考約翰福音十:22)都會去耶路撒冷過節,逾越節更是每次都去(參考約翰福音二:23、十二:12)。

再者,根據馬可福音第三章8節的記載,耶穌基督的名聲早已經傳遍整個巴勒斯坦、猶太地區,因此,有人特地從耶路撒冷到加利利去找耶穌基督,當然有人找耶穌基督是為了要醫病,也有人是為了要聽耶穌基督傳講上帝國的信息。這樣,可以了解在耶路撒冷的居民當中,以及其它地區都會有許多朋友,有人是和耶穌基督有相當良好的關係,這樣,要借用一匹、兩匹驢子並不是問題。若是有人因為得到重病而被耶穌基督醫治好,會為了要表示衷心的感謝,而提供「沒有人騎過的小驢」,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耶穌基督告訴這兩位門徒,當有人問他們為甚麼解開驢子的繩子時,就回答說:「主要用牠,用後會立刻把小驢送回來。」這句「主要用牠」,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因為在這第十一章之前,馬可福音在第五章19節記載耶穌基督要那位被許多鬼附身而得醫治的格拉森病人,去見證「主怎樣以慈愛待你和他為你所做的事」,除此之外,並沒有出現耶穌基督自稱是「主」。不但如此,馬可福音作者筆下,耶穌基督是一再想盡辦法要隱藏他的彌賽亞身分。因為這樣,當耶穌基督在這裡告訴這兩位門徒,說「主要用牠」這句話時,有不少學者認為這是指「驢子的主人」之意。但我們知道這驢子並不是耶穌基督的,否則他不必說「用後會立刻把小驢送回來」這句話。可以這樣說,這句話是暗語的一部份,也在表示驢子的主人很願意提供這驢子給耶穌基督用,耶穌基督就像是這匹驢子的「主」人一樣,愛怎麼用,就怎樣用。

 

第四至六節:

4他們去了,看見路旁有一匹小驢被拴在門外。他們正在解開繩子的時候,5有些站在那裡的人問他們:「你們為甚麼解開小驢?」

6他們就照耶穌吩咐的回答,那些人就讓他們牽走小驢。

 

        馬可福音很清楚地描述這些門徒依照耶穌基督所說的去鄰近的村落裡,果然就是像耶穌基督所說的。這也就是路加福音所記載的:「他們去了,所遇見的正和耶穌所告訴他們的一樣。」(路加福音十九:32)而馬太福音作者特別第廿一章5節引用了先知撒迦利亞的一節經文說:「去告訴錫安城的兒女:看哪,你們的君王來了!他謙遜地騎在驢背上,騎在小驢的背上。」主要目的是在強調耶穌基督就是一位拯救的君王,是猶大人民期盼已久的彌賽亞。但他不是像一位打軍事戰爭的君王,也不是一位高不可攀的統治者,都不是,而是一位和大家同樣,平時騎著很普遍的交通工具——驢,謙遜的君王。

        就像前面已經說過的,耶穌基督必定事先跟這匹驢子的主人約定好,才會有門徒依照指示進城去,結果所遇到的全都跟耶穌基督所說的相同。而這兩位門徒也是依照耶穌基督所吩咐的回答,這樣他們就順利地將這匹尚未有人騎過的驢子牽回來。

 

第七至十節:

7他們把小驢牽到耶穌那裡,把他們的衣裳搭在驢背上,耶穌騎了上去。8有許多人用他們的衣裳鋪在路上,也有些人拿田野裡砍來的樹枝鋪在路上。9前行後隨的人喊著說:「頌讚上帝!願上帝賜福給那位奉主名而來的!10願上帝賜福給那將要臨到的我們祖宗大衛的國度!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

 

這短短的四節經文,卻是很有內容,因為在這段經文中,除了耶穌基督的門徒外,也包括了跟隨的民眾都是將耶穌基督當作君王迎接、擁護進城。

首先,作者說門徒先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驢背上。要知道聖經時代,衣服象徵著一個人的身分、記號。當人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驢子上,就是將自己的衣服當作馬鞍一樣,作為耶穌基督騎驢子的坐墊,這樣,當耶穌基督騎在這驢子上面時,很自然地,就會坐在這些門徒的衣服上。這已經很清楚在表明一件事:這些門徒願意把自己完全順服在耶穌基督命令下。雖然他們不是可以被耶穌基督騎的驢子,但他們是用這種方式在表明完全順服的態度。

再者,當耶穌基督騎上去了之後,隨即有人用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這點意義更特別。因為在聖經時代的社會,若是擁護一個人為君王,就是把自己的衣服鋪在地上,讓這位君王走過去。在列王紀下第九章13節,就記載一件歷史事件,那是在先知以利沙時代,耶戶被他的同事擁護出來當北國以色列君王,就是用這種方式來表示,他們願意完全順服耶戶的帶領統治。現在有許多人跟隨著耶穌基督,除了門徒之外,還有是跟隨在身邊的民眾,他們也是用這種將衣服鋪在地上的方式,在表明他們順服耶穌基督的心。

這裡說另外有人到田裡砍些樹枝鋪在路上。約翰福音第十二章13節清楚記明那是「棕樹枝」。也因為約翰福音這樣的記載,後來教會傳統上又多了一個節期,就是「棕樹節」。不過,那時候在耶路撒冷鄰近的村鎮,已經甚少棕樹了。馬可福音沒有特別標明出是「棕樹」的樹枝,應該是比較正確的。但重要的,並不在於是甚麼樹枝,而是當民眾用鋪上樹枝在地上來迎接耶穌基督時,已經在顯示信仰上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從住棚節轉化出來的記號。

依照利未記第廿三章3344節的記載,在慶祝住棚節的時候,要「拿果樹所結最好的果子、棕樹枝、茂密的樹枝和柳枝在上主——你們的上帝面前歡欣慶祝」(參考利未記廿三:40)。而住棚節是收割完成,把收成的農作物要收藏起來之前,要有長達七天的歡慶感恩。同時,也用住棚節讓後代子孫記得,上帝「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曾經使他們住在簡陋的棚子裡」(參考利未記廿三:43)。

這就很有意思,因為在逾越節活動開始,民眾用住棚節的方式在迎接耶穌基督,就好像在說上帝透過耶穌基督帶領他們出奴隸之地,現在進入完成的歡慶感恩階段。

再來,第910節寫著民眾歌頌呼喊的聲音。這兩節都和詩篇第一一三至一一八篇有關。這段詩篇都是讚美上帝的詩歌,且是每逢逾越節活動時,在城門口歡迎來朝聖的民眾所用之迎接詩歌。

注意這句「頌讚上帝」,原來的希臘文是「和撒那」,這句話的意思是「耶和華啊,求你現在拯救」。看,民眾就是在大聲對著耶穌基督呼喊說:我們的拯救者來了!這就是馬太福音作者在第廿一章10節特別記載說:「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騷動起來。有人問:『這個人到底是誰?』」那種場景看起來就像在說:「我們的拯救者來囉,大家快點出來迎接!」因為在眾多朝聖客當中,一定有很多人只聽過耶穌基督的名字,卻不曾看過,因此會發出這樣的問題也是很自然。不過有趣的是,路加福音記載當民眾這樣對著耶穌基督騎驢進城大聲呼喊時,夾雜在民眾當中有一些法利賽人看了很不以為然,他們就對耶穌基督說:「老師,命令你的門徒安靜吧!」這句話顯然是在告訴耶穌基督說,你們甭想了!

接著這句「願上帝賜福給那位奉主名而來的」,這是指那些來耶路撒冷城朝聖、參與歌頌上帝救恩的人們。

但要注意的是第10節所說的:「願上帝賜福給那將要臨到的我們祖宗大衛的國度!」這句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願上帝賜福所應許我們祖宗的福份。這種應許是在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身上的,就是大國、大族和土地。但在這裡他們所呼喊的,不再是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而是「祖宗大衛」,原因是大衛王朝時代,沒有任何鄰近一個國家、族群敢來欺負他們。從這裡可看出猶太人有個期盼,希望上帝對祖宗亞伯拉罕等人身上的應許,顯現出在大衛王朝時代的榮耀,會在今天的時代出現。

 

第十一節:

耶穌到了耶路撒冷,進聖殿去,各處察看一下。因為天已晚了,他就和十二使徒出城到伯大尼去。

 

這是馬可福音最特別的地方,也只有馬可福音寫上了這句話,說耶穌基督一進耶路撒冷城,隨即就到聖殿去巡視了一趟。為甚麼耶穌基督要這樣做?這跟緊接下去他潔淨聖殿的動作必然有很大的關係。即使就像前三本福音書編輯方式所呈現出來的,耶穌基督是在傳福音最後的一個禮拜才進耶路撒冷,他必定也從許多由耶路撒冷到加利利去尋求他醫治、聽上帝國信息的人們口中,聽到許多有關耶路撒冷聖殿所發生那些不潔淨的消息。因此,他「進聖殿去,各處察看一下」,主要目的就是和這些傳聞有關。就像前面說過的,此時的耶路撒冷城,至少有約五十萬人左右的民眾參與逾越節的慶祝活動,相當擁擠。聖殿各處必定都是人潮,耶穌基督並沒有做甚麼,時間也是快要夜晚了,他沒有在城內過夜,而是離開耶路撒冷城,和他的門徒一起到城外不遠的伯大尼去過夜,這裡有耶穌基督非常好的朋友馬大、馬利亞,和她們的兄弟拉撒路的家。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讓我們來學習這樣的信仰功課,就是把最好的都用來作見證:耶穌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

 

        馬可福音的作者非常清楚地說,提供給耶穌基督使用的驢子,是還沒有人使用過的,這在信仰上已經在表明這個與耶穌基督交情匪淺的民眾,是一個知道把他身上所擁有,把最好的東西呈現出來的人。作者並且是非常細膩且清楚地描述,那些看到耶穌基督準備騎驢入耶路撒冷城去的民眾,他們表達心中對耶穌基督的感恩之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衣服鋪在驢背上,讓耶穌基督作為坐墊之用;也用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表明耶穌基督就是他們的領導者、君王一樣;他們也趕緊拿樹枝鋪在地上,用這種方式表明感謝。因為過去他們在加利利都享受過耶穌基督所傳遞給他們福音的信息,也領受過耶穌基督在醫病、趕鬼的神蹟奇事上,所帶給他們生命的恩典。

        這些鋪在驢背上的衣服、鋪在地上的衣服,和鋪在地上的樹枝等物品和動作,看起來好像沒有甚麼,都是很微小的東西,也是很簡單的動作,但卻都說出生命的大意義,那就是把最好的,獻給上帝,以回應上帝拯救的恩典。

        我常說,傳福音不需要甚麼大動作,只要把我們最真誠的心意擺在上帝面前,這樣就對了。就像我一再說過的,當我們來到教會參加禮拜聚會時,就要把所有的精神放在第一位,專心傾聽上帝在聖經中所要告訴我們的話語。而不是把手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一再注意是否有電話進來。不是這樣。非常小的動作,卻是有很大且不一樣信仰生命的意義。

        咱教會已經選出新的長老、執事、團契會長和幹部,我就是這麼期待:所有這些被選舉出來的長老、執事、團契會長和幹部們,都會準時且全程參加在下個月舉行的研習會。或許有人會認為長老、執事、團契會長或幹部,並不是大不了的事,也許也有人會認為那又不是甚麼可炫耀的事。因此不會覺得參加這種就任前的研習會有甚麼了不起,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你可以排除一切困難參加醫學會,也可以排除困難參加學術研討會,也可以參加公司舉辦的幹部訓練會等,我深信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排除困難參加教會舉辦的幹部訓練、研習會。或許研習會的內容根本就沒有甚麼了不起,又沒有學分,也沒有證照可拿,因為這些都不是基督信仰所要給我們的。但只要我們想想看:鋪在地上的樹枝,放在地上或是驢背上的衣服等,這些都不是甚麼珍貴物品,都是隨手就可從路旁、屋子的牆邊拿到的東西,實在太普通了。但是,請注意,就因為這樣,耶穌基督被高舉了起來,這是路加福音在第十九章37節所記載的,當耶穌基督騎上驢子走向耶路撒冷城門時,民眾因看見這景象而大聲呼喊「和撒那」,讚美上帝!

我要提醒所有這些被推舉出來的長老、執事、團契幹部和同工們,你們一定要記得:教會見證福音事工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因為有團契會長肯下功夫,有團契幹部肯犧牲自己的時間參與配合,有執事願意任勞任怨,有長老願意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來,就像耶穌基督的門徒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放在驢背上一樣,因為衣服就是在表明身分、尊貴。當我們願意把自己的學識才能之身段放下來時,別人就會看到耶穌基督的榮耀在咱教會發出亮光,這時,福音事工的光芒就會從咱教會彰顯出來。

       

二、遠離權力的中心,會使我們更覺得清靜且清楚生命的走向。

 

        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城內的最後這段期間,我們看到他每天晚上都是帶著門徒離開到城外去,他到伯大尼這個小村落去住在好友的家。耶穌基督既然可以在耶路撒冷城內與門徒一同過逾越節晚餐,必定可以很輕易地找到一處相當豪華尊貴的居所度過每天夜晚,但他沒有。

        耶路撒冷城,是當時猶太人政治權力、經濟、社會,以及宗教的中心。大家都朝向這個地方聚集,甚至會想盡辦法希望在這權力中心地帶找到一個棲身之處。但耶穌基督並沒有這樣做,他帶著門徒每天晚上出城去,落腳在一處小村落。這絕對是有原因的,至少我們可以看到他需要這樣的地方,好讓自己沉澱下來,也同時幫助門徒安靜下來。因為在路上,他的門徒一直在爭論誰大誰小,也在找機會「卡位」。我們看到耶穌基督一次再一次地找小孩來作為教材,告訴他們:「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不僅僅是接待我,也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馬可福音九:37)他也告訴他的門徒,必須和這個社會團體有區別,別人是地位越高的,在統治號令別人,但他們必須是抱著奴僕的角色和心態,為的是要服侍別人。

        類似這樣的教導,必定會在每天夜宿於伯大尼時,在那安靜時刻的夜晚,才能讓他的門徒因為環境的清靜、沒有喧嘩吵雜的聲響,專心地聽耶穌基督對他們的教導。

        權力,往往是使人墮落犯罪最快的催化劑。前蘇聯文學家杜思妥也夫斯基在所寫的一本「福音書」中,就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唯一宗教的時候,從那天開始,基督教會開始墮落了!」翻開歷史,我們真的是看到這樣的問題。

        權力就像是一種特殊的磁鐵,稍微不注意,就會被吸引過去。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沒有堅定的信仰作底,很快就會因為享受到權力的滋味之後,使人失去了理想和對生命尊嚴的堅持。

        以色列民族離開埃及之後,進入曠野長達四十年時間,過著漂流的日子,嚐盡生命所未曾有過的痛苦,比起他們在埃及當奴隸的生活更為痛苦。但卻讓他們學習到一門非常重要的功課: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參考申命記八:3b)。當魔鬼用天下萬國給耶穌基督看,然後對耶穌基督提出非常具有誘惑的話說:「你若向我下拜,我就把這一切權柄和財富都給你;因為這一切都已交給了我,我願意給誰就給誰。」(路加福音四:6-7但耶穌基督很清楚,他回應魔鬼的話非常簡潔有力,他讓魔鬼知道,只能敬拜上帝,「惟獨敬奉他」(參考路加福音四:8)!

        基督教的信仰並不是要跟有權力的人結合在一起,而是要讓我們學習知道怎樣順服上帝的旨意,而這是需要更多清靜的心靈作基礎,才能使我們有勇氣遠離這些誘惑我們離開上帝旨意的人間權力中心。

                                           (講於20091122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