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講:要對上帝有信心

經文:馬可福音十一:2233

 

        馬可福音從第十一章記載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城之後,就有遇到連串的挑戰,作者共計用四個例子來說明這些挑戰,這就是:一、當時猶太人最高議會的代表,包括祭司長、經學教師、長老等人,他們來找耶穌基督,問他從哪裡來的權柄做事?二是有法利賽人和希律黨派的人來問耶穌基督,要不要繳納稅金給羅馬帝國?這種問題若是不小心回答,很可能就會被套上叛國(指對抗羅馬帝國)的罪名。而值得注意的是,法利賽派和希律黨這兩種人在政治立場上,可說完全是相反的,卻為了要設計謀害耶穌基督,他們聯袂結合在一起。三是有撒都該人來問關於復活的問題,他們也是經過精心設計之後,才提出一個女人,連續嫁了七個丈夫,而這七個人都是兄弟。不要小看他們提出的問題,那是有摩西法律依據的問題(參考申命記廿五:5—10)。四是最後來了一位經學教師,他看到耶穌基督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問題後,很高興,因為法利賽人在信仰認知上,和撒都該人相差很多,也常為了信仰問題吵架(參考使徒行傳廿三:7—8)。這位法利賽人問耶穌基督一個關於誡命的問題。這些人都是當代猶太人社會的領導階層,耶穌基督如果稍微不小心,就很可能被陷害落入他們所設計好的羅網中,他們會栽贓說他褻瀆上帝,要不,就是涉及叛國(對抗羅馬帝國之意)罪嫌等等。

        記得當耶穌基督和門徒在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時候,就曾跟門徒說他要去耶路撒冷,且清楚地指出這次到耶路撒冷,會面臨被殺害的危險。也因為他這樣說,為了要阻止這件預言的事會發生,彼得聽到之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把耶穌基督拉到旁邊,想要勸耶穌基督打消前往耶路撒冷的念頭,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耶穌基督斥責他是「撒但」。這讓我們想到一件事:明明知道去耶路撒冷是很危險的事,卻又堅持要到耶路撒冷來。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如同路加福音第九章31節所提到的,去耶路撒冷,是要去「以死來完成使命」。耶穌基督是順服上帝的旨意而行事。

        為甚麼上帝要耶穌基督用死來完成拯救的工作?在一般人的看法中,死,就是一切的結束。但基督教的信仰並不是這樣子看生命的。耶穌基督就說過: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那愛惜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願意犧牲自己在這世上的生命的,反而要保存這生命到永生。」(約翰福音十二:24-25沒錯在人看來,是死了的生命,但在上帝眼中卻是生命的開始。

當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潔淨聖殿之後,猶太人領袖終於無法安靜、沉默下來,因為他們深深知道耶穌基督潔淨聖殿的動作,就是在向他們長久以來所掩飾的虛假面具給扯了下來,若是不立即反擊,恐怕會延續擴大危及他們既得的利益,以及在人民心中的權威和地位。因此,他們就展開一連串的反擊動作,不但設計非常精細的問題,且派出最優秀的代表出面來向耶穌基督挑戰。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廿二至廿五節:

22耶穌回答他們:「對上帝要有信心!23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你們若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裡去!』只要心裡不疑惑,確信所說的一定實現,這事就會為你們實現。24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禱告,無論求甚麼,相信是得著了,就會得到你們所求的。25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先要饒恕得罪你們的人;這樣,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的過錯。」

 

馬可福音在這裡一開始就說「對上帝要有信心」,這樣的編輯方式,好像這句話是在回答前面那棵枯死了的無花果樹。若是依照在馬太福音第廿一章1822節所記載的,同樣是無花果樹的事件,耶穌基督所說的「對上帝要有信心」這句話,確實是針對無花果樹枯乾的事來說的。但馬可福音並沒有這樣的意思,這句話很可能是耶穌基督在某個場合中,教導民眾有關祈禱的問題時,回答民眾提出來跟祈禱的果效,和饒恕別人等這種問題所作的回答。因此,若是將這段經文編輯在馬可福音第九章24節之後,讀起來就會更順暢。因為在第九章24節,是耶穌基督對那位帶孩子來請求耶穌基督的門徒,為這孩子治療被鬼附身的癲癇病。結果耶穌基督的門徒因為無法治好,導致孩子的父親也失去了信心。就在那時候,耶穌基督從山上下來回到門徒當中,與這孩子的父親討論之後,他說這孩子的父親信心太小。

信心,這是信仰上的一門重要功課。如果將信心和祈禱連結在一起,那麼,祈禱就是需要信心來支撐。這樣,在祈禱的時候,就需要有堅定的信心來向上帝告白。若是將祈禱當作一種交差,沒有信心在背後支撐著,這樣的祈禱不算是祈禱,而是一種宗教形式,在信仰上沒有意義可言。

當耶穌基督在這裡說「對上帝要有信心」這句話時,已經很清楚地說出信心的對象是上帝,這點非常重要。而上帝是看人的內心。因此,信心就需要真誠的內心來表白。

信心也在表示生命的一種倚靠方式。因此,「對上帝要有信心」,意思就是要倚靠上帝。我們不是要倚靠人,因為人是軟弱、有限的存在。這不僅是在人和人之間,也用在一個家庭、團體,甚至一個國家都是如此,都不是我們永遠可靠的對象。只有上帝才是永遠的。因此,把我們的生命倚靠上帝,就是表明我們願意把自己放在上帝的手中。

再者,「對上帝要有信心」這句話還有另一個意思,是指上帝是信實可靠的。人和人之間經常會破壞原有的約定,國和國之間的條約也經常發生這種問題。特別是強勢的國家往往故意不遵守約定,要不,就是擅自改變原有的契約,或是強迫弱勢者順從改變,或是簽下不合理的約定。就像最近發生的美國逼台灣簽下牛肉進口之約,引發人民對執政的政府高度不滿。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信實的。這信實表現在守約、嚴守諾言。我們若是和上帝訂有生命之約,上帝一定會嚴守著這約,永遠不會改變。這是聖經一再給我們對上帝的認識。

這樣,我們可以了解當耶穌基督說「對上帝要有信心」,也就是在告訴我們,必須用生命的態度信靠上帝。

接下來,耶穌基督用很嚴肅的語氣提出一個比喻,就是一個對上帝真正有信心的人,就算對一座山說,要它投到海裡去,這座山也會跟著動起來。我們只要一聽到這樣的比喻,馬上就會反應說「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問題就在這裡出現,聖經一再告訴我們,對上帝來說,沒有甚麼事是不可能的。在人看來是不能,但在上帝來看,事事都是可能的(參考創世記十八:14,約伯記四十二:2,耶利米書三十二:1727,馬可福音十:27,路加福音一:37)。其實,聖經中有很多的例子都在說明在人看來不可能的事,因為上帝的旨意卻發生了。例如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走過紅海的時候,海水分開了;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走過約旦河時,約旦河分開了。同樣的,當約書亞帶著七個祭司吹著號角,和以色列的軍隊繞耶利哥城走,就這樣,耶利哥城倒塌了(參考士師記六:1—20)。當上帝呼召基甸,要他帶領三百個兵士去打米甸的十多萬軍隊時,任誰也想不到果真打了勝仗(參考士師記七:8、八:10)。類似這樣的例子太多,其實,所有的神蹟奇事,都是在說明人看為不可能的事,在上帝的手中,每件事都有可能發生、也會出現。所有這些都是信心的問題。這也是為甚麼耶穌基督會說「對上帝要有信心」之因。

緊接著,耶穌基督從「對上帝要有信心」就轉入了祈禱。第24節,耶穌基督也是這樣教導,他說祈禱就是要相信一定會得到,就必得到。在馬太福音第七章78節,耶穌基督這樣說:

 

「你們祈求,就得到;尋找,就找到;敲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到;尋找的,就找到;敲門的,門就開了。」

 

耶穌基督也曾對他的門徒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親求甚麼,他一定賜給你們。」(約翰福音十五:16b)這些都是我們非常熟的經文。但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不要因為耶穌基督給我們有這樣的應許,我們就可以隨便祈求。就像箴言的作者說:「向上帝許願前必須三思,以免後來懊悔。」(箴言二十:25)這樣,我們要怎樣祈禱?基本上有兩件事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是誠實。因為祈禱是和上帝對話,若是沒有誠實的心,那等於是在褻瀆上帝的神聖一樣。二是謙虛的態度。這點是非常重要的。驕傲的人不會祈禱,也不想要祈禱。祈禱也不是在向上帝控訴別人的罪狀,這點是我們要注意的事。因為誰對、誰錯,上帝最清楚,不必我們告狀。我們只需要述說內心的苦悶,或是難過的事。但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承認自己的過錯,這點才是我們要先做得到的事。

25節提到祈禱要注意的事,就像耶穌基督在教導他的門徒祈禱時所說的:「你們若饒恕別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別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不會饒恕你們的過錯。」(馬太福音六:14—15在路加福音第十一章4節也有類似的句子。這樣看來,馬可福音這裡所記載的,可能就是耶穌基督教導門徒祈禱的零散資料。

「站著祈禱」,這是許多祈禱方式中的一種。聖經並沒有說一定要怎樣的祈禱姿態,跪著、站著、坐著、俯伏在地上等都有。

耶穌基督在這裡特別提到要學會先「饒恕得罪」我們的人,這確實是一門不容易的功課。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所有信仰功課中,饒恕這門課最難學。

最近有一部挪威的影片,片名是《心靈暗湧》(Troubled water),描述有個小學老師,她的小孩子被兩個青年給擄走、殺害。這件事一直是這位母親心中的痛,沒有辦法饒恕。這兩青年中的一位,後來在監獄中憑著天賦擔任琴手的工作,彈管風琴彈得非常好。當他出監獄後,很恰巧的,有一間天主教堂剛好缺少琴手,他憑著監獄牧師的介紹而獲得這項工作。但他一直想要隱藏這件殺死幼童的案件。有一次偶然的機會,這位小學老師帶學生去訪問這間教會,發現殺害他小孩的,就是正在教堂彈琴給學生聽的兇手。就此,開始想盡辦法要把這位琴手的醜惡行為揭發出來。這個孩子的母親一直無法釋懷教會怎麼可以讓這個青年擔任琴手?而這個琴手一直無法忘懷他當年殺害這孩子的陰霾,他努力要將之忘掉,可是每當看到有同齡的小孩從身邊走過,他就會想起這件事。故事的結局是:當這個琴手很誠摯地跟這個孩子的母親說「我錯了,請原諒我」之後,才使得這個喪失孩子的母親發現,她必須學會饒恕他,因為連她也發現自己的家都因為她懷恨在心,而無法過著安穩、平靜的生活。

耶穌基督深知人心的軟弱,也知道要使一個人的生命充滿著活力,就是要學會饒恕別人的心。這裡所說的「饒恕」還有個很有意義的內含,就是遠離「罪惡」。這就很有意思,因為若是沒有饒恕得罪我們的人,等於我們心中有恨。心中有恨,就是一種罪惡。因此,當耶穌基督在說「饒恕」的時候,也等於是讓我們脫離罪惡的纏絆,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充滿希望、活力。因為饒恕別人,就會得到上帝的饒恕,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喜樂。

現在所讀的經文中並沒有第26節,但在有些古老的版本聖經中有,是這樣子寫著:「如果你們不饒恕別人,你們的天父也不會饒恕你們。」這是和第25節相對的經文。

 

第廿七至三十節:

27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聖殿裡行走的時候,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來見他,28問他說:「你憑甚麼權柄做這些事?誰給你權柄做這些事呢?」

29耶穌回答:「我先問你們一句話,如果你們回答我,我就告訴你們我憑甚麼權柄做這些事。30告訴我,約翰施洗的權是從哪裡來的?是從上帝還是從人來的?」

 

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很痛恨他的猶太人領袖們,認為這是逮到一個難得的機會,想要找出耶穌基督犯罪的證據,好讓他們可以在這節期中當眾逮捕他、羞辱他。可是因為民眾確實很喜歡聽耶穌基督傳講的信息,因此,又怕在缺乏確鑿的證據之前,若公然逮捕他,會引起民眾的騷動,進而引起羅馬統治當局震怒而怪罪他們。因此,他們就設計了連串的問題,想要當著眾人面前問他。馬可福音只列出四項問題,現在這段經文就是第一個問題。

前面已說過的,耶路撒冷聖殿有外院,這裡可以聚集群眾,包括外邦人也可以在這地方參觀、購買紀念品。耶穌基督就是在這地方對群眾講上帝國的信息。這時候,有經學教師、祭司長,和長老來找耶穌基督。我有說過,他們並不是懷著善意而來,是有備而來,且是設計好要透過發問題,找出耶穌基督的罪名。

要注意的是這裡特別指明來詢問耶穌基督有關權柄問題的人物,是「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這三種人就是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Sanhedrin)的代表,握有司法審判權的權柄。後來判處耶穌基督死刑的,就是這個議會(參考馬可福音十四:5363—64、十五:1),以及第一位殉教死去的司提反,也是他們判處死刑的(參考使徒行傳七:5457—60)。因此,這三種人來問耶穌基督有關權柄的問題,可讓我們嗅出一股不尋常的氣氛。

回顧一下耶穌基督在加利利傳福音時,就有過從耶路撒冷去的經學教師認為耶穌基督說「狂妄的話」(參考馬可福音二:7)。要注意,這句所謂「狂妄的話」,意思是指已經逾越了上帝主權的界線。這就是為甚麼這些經學教師會接下去說「除了上帝,誰有赦罪的權」這句話之因。這句話已經在說明耶穌基督這樣做,他們都有蒐證,改天開會時若提出來,證據確鑿就可以宣判耶穌基督褻瀆神聖上帝的主權。

可能是因為耶穌基督名聲太過響亮吧,他們還特地差派經學教師到加利利觀看耶穌基督的言行舉止。結果有一次在迦百農耶穌基督的家裡,群眾很多,耶穌基督和門徒忙碌到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那次,必定有很多生病的人,以及被鬼附身的病人都圍繞在耶穌基督身邊,請求他醫治病人。但這幾位從耶路撒冷差派到加利利去的經學教師卻當著眾人面前,說耶穌基督之所以能夠醫病、趕鬼,就是因為靠著鬼王別西卜的力量(參考馬可福音三:22)。

依照路加福音第六章611節的記載,說有個安息日,耶穌基督在會堂裡看見一個右手枯萎的人,那時在會堂裡面就有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他們就很注意耶穌基督到底會不會在這安息日,又是在會堂裡面施行醫治的工作?因為這是安息日,地點又是會堂。若是耶穌基督真的行醫治的工作,這顯然就是在公開的場合違背安息日的規律,因此,路加福音作者用「想找耶穌的錯處,好控告他,因此在旁邊窺伺」。

從以上的幾個例子就可看出,猶太人領袖階層的這些人,對耶穌基督的言行舉止已經注意一段好長的時間,加上他一進入耶路撒冷,竟然在聖殿中搗毀所有的生意攤販,並且公然在民眾面前說這些宗教領袖們已經將聖殿變成了欺騙、貪婪的地方(賊窩),這簡直就是對祭司長、經學教師們極大的羞辱。因此,這群「三和林」的大老們早已經開過會,設計好題目要來質問耶穌基督,到底他從哪裡得到這許可,可以有如此「囂張」的行徑。

他們問耶穌基督的題目是「憑甚麼權柄」和「誰給你權柄」?然後共同的焦點是放在「做這些事」。請注意,這裡所謂的「做這些事」,指的很可能就是潔淨聖殿的事。因為聖殿是由大祭司在主管負責,大祭司之下就是祭司長,再下去就是祭司。前面也說過,所有這些在聖殿外院擺攤的商人,許可證都是從大祭司辦公室發出。因此,當耶穌基督潔淨聖殿時的翻箱倒櫃之行動,等於是在砸大祭司的招牌一樣,是公然在向大祭司挑戰,這可不能看作是一件普通的案件。這也是為甚麼馬可福音作者會在第十一章18節作了個交代,說這些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看見耶穌基督所做的,以及聽到他所說的話,非常惱怒、生氣,就決定要想法子殺害耶穌基督。要不是因為當時群眾很多,使他們不敢隨意下手,否則他們可以馬上叫聖殿警衛過來把耶穌基督逮捕,說他褻瀆聖殿的神聖等罪名,就拖出去城門外用石頭打死。使徒保羅就是被他們用「反對摩西法律和聖殿」的罪名,在聖殿給抓了起來(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8),要不是他擁有羅馬公民的身分,看來也會凶多吉少(參考使徒行傳廿二:25—29)。

但「這些事」,也很可能包括了過去他在加利利傳福音的時候,違反他們認定的安息日規律,以及赦免病重的人,和所行的各種神蹟奇事。依照約翰福音第十一章4548節有這樣的記載說:

 

「許多來探訪馬利亞的猶太人看見耶穌所做的事,就信了他。但也有些人回去見法利賽人,把耶穌所做的事向他們報告。因此,法利賽人和祭司長們召開議會,在會上說:『這個人行了這許多神蹟,我們該怎麼辦呢?要是讓他這樣搞下去,大家都信了他,羅馬人會來擄掠我們的聖殿和民族的!』」

 

這段話非常有意思,他們想要處置耶穌基督,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在信仰上有甚麼可議之處,而是因為政治上的理由,那就是害怕羅馬政府會對耶穌基督造成的人潮,進行施壓、打擊,直接影響到他們在穩定的環境中所擁有之既得利益。這跟過去主前第二世紀發生之馬加比運動的歷史背景,以及後來從耶路撒冷引發多次的暴亂都有密切關係。

耶穌基督當然知道這些猶太人領袖心中的意念是甚麼,也深知他們這樣問的目的。因此,耶穌基督採取不直接回答,而是採用反問的模式,這種模式也經常發生在那些心懷惡意的人來問問題(參考馬太福音十二:2—510—11、十九:3—6,馬可福音十:2—3,路加福音十一:16—19、十:25—26)。現在這些領袖們問耶穌基督「憑著甚麼權柄」、「誰給你權柄」這問題時,他隨即提出反問的問題是:「約翰施洗的權是從哪裡來的?是從上帝還是從人來的?」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些猶太人領袖怎麼想也想不到耶穌基督竟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若是依照馬太福音第三章7節的記載,施洗約翰在約旦河邊為眾人施洗時,是「有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要求受洗」,而路加福音第三章7節的記載,是來接受他施洗的人很多,其中除了一般民眾外,還包括有稅棍、當兵的(參考路加福音三:1214)。因為施洗約翰的信息很有震撼力,當時的民眾認為他就是「基督」(參考路加福音三:15)。但被施洗約翰親自否認。也為了施洗約翰造成的風潮,約翰福音第一章1928節,就曾記載有來自耶路撒冷派出的祭司和利未人,特地去約旦河,施洗約翰傳講信息和施洗的地方,去問他是否就是「基督」、「以利亞」、「那位先知」等問題。但都被他一一否認了。然後,這些代表就質疑地問施洗約翰說:「既然你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甚麼施洗?」

看,這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問題啊!為甚麼?因為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都會接受約翰的施洗了,而撒都該人就是祭司系統的人,而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是同一系統的伙伴。換句話說,在這些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當中,已經有不少人是相信施洗約翰的,才會領受他的施洗。因此,當他們來問耶穌基督權柄從何而來,現在耶穌基督反問他們施洗約翰的權柄從何而來時,他們要怎樣回答呢?因為施洗約翰並沒有甚麼宗教領袖的地位、權柄,也沒有任何有權柄的當局給予他甚麼特准許可,他活動的地方,都是在曠野和約旦河邊,但猶太人領袖當中卻有人相信他、接受他施洗,而且一般民眾是成群結隊地來領受他的洗禮,那該怎麼解釋呢?他們也曾經派出代表去問過施洗約翰,調查過他的身分和造成人潮的現象,但卻可以看到民眾是蜂擁聚集在聆聽他傳講的信息,並且願意承認自己的罪過,領受他的洗禮。

 

第三十一至三十三節:

31他們開始爭辯起來,說:「我們應該怎樣回答呢?如果我們說『從上帝那裡來的』,他會說:『那麼,你們為甚麼不相信約翰呢?』32如果我們說『從人那裡來的』,恐怕人民會對付我們,因為他們都相信約翰是先知。」33於是他們回答耶穌:「我們不知道。」

耶穌對他們說:「那麼,我也不告訴你們我憑甚麼權柄做這些事。」

 

沒錯,就是因為他們當中有人相信施洗約翰就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才會發生爭執。若是他們當中都不相信,就不會有這樣的爭執。

再者,一般民眾看施洗約翰就是先知,這點馬可福音作者在第32節已經清楚指出,而當時猶太人坊間也有一種傳言,說施洗約翰就是基督(參考路加福音三:15)。馬太福音第十四章5節就有這樣寫著說:「希律想殺他(指施洗約翰),但是怕人民,因為他們都認為約翰是先知。」可見施洗約翰在一般猶太人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一位先知。其實,施洗約翰的影響力並不僅止於約旦河邊一帶的人們,也不只是在猶大地區而已,而是在整個小亞細亞一帶,都有受到施洗約翰影響的人,其中甚至包括了早期教會有名的宣教師亞波羅在內(參考使徒行傳十八:24—26、十九:1—3)。

因為這緣故,讓這些猶太人領袖感到相當棘手,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才好。因為如果他們承認施洗約翰就是從上帝來的,那麼,他們也應該要宣佈說,施洗約翰就是先知,就是從上帝來的使者,大家要聽從他的話。可是,問題是他們當中有人就是不相信啊,這該怎麼辦才好呢?

有趣的是第32節這裡說這些猶太人領袖「恐怕人民會對付」他們。這句話說出他們心中最怕的,並不是上帝,而是怕人。而馬可福音除了在這裡談到這些猶太人領袖怕眾人外,也在第十一章18節、第十二章12節都曾提過這些猶太人領袖真的是怕眾人。但如果他們是真實的、沒有虛偽的話,就不必怕眾人,而應該是眾人會怕他們才對。耶穌基督就曾教導他的門徒說:不要怕人,也不需要怕世上那些掌權的人,真正要怕的對象是上帝(參考馬太福音十:2628)。

最後,這些猶太人領袖們回答耶穌基督說:「我們不知道。」說實在的,他們的問題並不是「不知道」,而是不願意承認施洗約翰就是先知。事實上,他們是在逃避作為一個宗教領袖應該有的告知責任。也因為他們這樣的回答,耶穌基督就順著他們的話,也說:「那麼,我也不告訴你們我憑甚麼權柄做這些事。」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真心的祈禱,會使我們的心靈復甦,會淨化我們心靈中的污穢,而使我們更接近上帝。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從信心談到祈禱的問題。可以理解信心和祈禱是一體的兩面,不能分開。沒有信心的人,根本不會祈禱。也可以這樣說:心中沒有上帝的人,根本就不會祈禱,也不知道祈禱。但若是要祈禱,就需要有信心來支撐,否則祈禱就很容易變成一種形式,失去信仰的意義。

        祈禱,這是和上帝對話,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個基本態度和觀念:我們現在正在和上帝講話,必須用很真誠的態度和專一的心。因此,當在禮拜中祈禱的時候,不論是誰,最好不要走來走去。包括聖歌隊也是一樣,不要利用祈禱的時候在翻閱樂譜,因為當你在走來走去的時候,就不會跟著帶領祈禱的人在祈禱;同樣的,當你在翻閱樂譜的時候,也不會注意聽祈禱者祈禱的聲音。類似這樣的事很多,我們可以學習到一個重要的功課:當有人在祈禱時,我們就是跟著安靜下來,一起祈禱。這樣,專心的祈禱,會使我們的心靈復甦,這就會幫助我們淨化污穢的心靈。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才會發覺生命中有一股很清新的暖流在動,生命會充滿著活力。

        在台東關山鎮開辦老人安養中心的天主教聖十字架寶血會那群修女,在剛開始辦醫院的時候,她們並沒有在醫院內設立祈禱室,都是去正對面的天主教堂祈禱。後來,來了一位很會做木工的饒修女,她就在小小的醫院內,找一個小小角落當作小禮拜堂。她會做木工,就找了一些木材釘製十字架、燭台、兩張小椅子。我問她為甚麼這樣做?她告訴我說:「我們經常會因為這些殘弱的老人病死而心中難過,也會因為欠缺經費而煩惱到焦頭爛額,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看到這些貧苦的老病人,家裡的人並沒有因為老人家送來這裡給我們照顧,而有減輕生活負擔,他們依然生活在非常貧困中,就會心裡煩躁起來。這樣,就會影響到我們照顧這群老人的心境。因此,我們需要在工作中隨時有一個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向上帝傾訴的地方。」她說:「因為有這間祈禱室,也是小禮拜堂,我們就更容易有機會祈禱,也幫助我們隨時都知道,我們需要上帝帶領我們走過每天的日子。」

        很有意思的,是許多人在病了的時候,才知道要祈禱,而在祈禱時,都是祈求上帝趕緊醫好他的病,但這些修女不是這樣,她們說要祈禱上帝,讓這些在她們看顧下的每個病人,都能夠有個平安的心靈。她們說:「我們的心靈若是沒有平安,就算身體康復起來,也會很快又病了下來。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平安,就算擁有健康的身體,也是枉然。」其實,我們大多數的人,身體都是健康的,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很多人心靈是空虛、不平安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真心地把我們自己交託在上帝手中,就像我常說的:我們總是一面祈禱,同時在煩惱。這就是對上帝的信心不足的緣故。耶穌基督在這裡告訴我們:「對上帝要有信心!」這句話是真實的。當我們對上帝有信心時,就會知道上帝一直在牽引著我們的手走世上的每個腳步。

       

二、饒恕別人,等於在饒恕自己,和把自己從痛苦中釋放出來,這樣才不會使我們的生命留下「恨」的記號。因為有恨的地方,就有傷痕。

 

        耶穌基督在這裡也勉勵我們要學會饒恕別人。他說當我們會饒恕別人時,上帝也會同樣饒恕我們。

        饒恕別人,這可以說是信仰中最大的功課,真的非常不容易。我們喜歡別人饒恕我們,但我們並不容易去饒恕別人。饒恕的相反動作,就是仇恨。而恨,是會感染,也會遺傳。更清楚地說,恨,是罪的一種。

        有好幾次,我被問及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被殺害的事,後來兇手陳進興在被槍決之前因為獲得福音信息而受洗,這件事引起許多爭議和討論。若是我們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白冰冰對陳進興的恨,擴大到謝長廷身上,他只是為了要救南非大使館的武官一家性命,而主動出面來向陳進興表示願意協助免費給予司法辯護的謝長廷身上。因此,當謝長廷在高雄競選市長時,白冰冰就去加入反對陣營,極盡所能去打擊謝長廷。但這並不是我所認識的白冰冰,她其實原本是屬於鄉土派的一位影藝人員。只因為她女兒的死,她無法饒恕兇手。因此,只要是稍微和陳進興這類凶悍的黑道殺手有關連的「善」,都會變成她心中的「恨」和「惡」。但我並不認為謝長廷2008年競選總統選舉失敗,會使白冰冰高興多少。沒有,我想今天她看到台灣社會這樣的走向和社會風氣,我相信她也在痛哭,且會難過得更厲害。

        我們的困難是:我們不能要求受害的人饒恕傷害者,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力。因為饒恕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也是一種生命的告白。如果我們讀創世記約瑟被他的兄長出賣事件,就會發現當約瑟願意饒恕他那些害他當奴隸、關入監獄的兄長時,他的那些兄長事實上並不好過,而是戰戰兢兢地在埃及過生活,一直到雅各去世時,這些兄長才將這種隱藏在內心深處長達十七年的擔憂、不安、畏懼,在料理父親雅各的喪事之後,全都暴露出來。他們是這樣彼此說:「如果約瑟懷恨在心,照我們從前對他所做的報復我們,我們怎麼辦呢?」(創世記五十:15這就是所謂饒恕,有另一種意義,就是帶來懲罰的力量。因此,饒恕並不是沒有懲罰,而是另一種更嚴厲的懲罰。

        《心靈暗湧》這部影片把我們人內心的軟弱描述得非常徹底,這片子說到一個人若沒有寬恕的心,就不會有愉快的心靈,常常會因為遇到類似傷害的情景,就想到過去的傷痕,只會使自己受傷更厲害,接著連生活在一起的人也會連帶受到傷害。唯有用真實的心饒恕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之後,才會使生命重新獲得開闊而豁達起來。這就是為甚麼耶穌基督在這裡教導我們,要在祈禱時,先學會饒恕別人,而不是只會一味地祈求上帝饒恕我們之因。

 

三、不是我們擁有甚麼權柄可以做甚麼事,我們唯有的權柄,就是承認自己的軟弱和有限。

 

        這些猶太人領袖自認很有權柄,可以代表著猶太人統治當局來質問耶穌基督的權柄從哪裡得來的。這些領袖們心中有一種想法:若是沒有他們允許,就不能隨便去做幫助人的事,也不可以開口講述上帝國信息分享給需要的人。但耶穌基督並不理會他們,因為耶穌基督很清楚知道,上帝的信息就是愛,真正的愛,是不能被人所定的法律給限制住。這也是使徒保羅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所表達的信仰觀念。他說:

「因為我確信,甚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權者;是現在,是將來; 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羅馬書八:38-39

        耶穌基督一生傳上帝國的福音,也透過傳福音的機會,行神蹟奇事幫助那些身體或是心靈受到創傷的人。但這些猶太人領袖想的不是這樣,他們是想要建立人的權威來管轄人,而不是要愛惜人、疼惜苦難人的生命。更要不得的,是當他們在聖殿做那些污衊神聖上帝之名的勾當行為時,因為被耶穌基督給揭穿而惱怒,他們會做這些齷齪之事,就是因為他們身上擁有許多權柄,但他們卻藉著這些職位上的權柄,掩蓋了他們這些墮落的行為,然後又想要用他們這些已經敗壞到極點的權柄,來阻擋耶穌基督潔淨的動作。

        這個世界往往就是像這些猶太人領袖這樣,越是擁有世上權柄的人,越容易陷入罪惡的羅網中而不知,這才危險。因此,當我們擁有權柄時,不是要用來藐視別人,也不是用來管轄別人,而是要用來提醒我們,更要注意反省,省察自己是否有違背了聖經的教導,這樣才是正確之道。

                                              (講於2009126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