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講:從奉獻看信仰態度

經文:馬可福音十二:38—十三:2

 

        福音書作者在編輯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從馬可福音就可看出這種特有的編輯特色,作者從第十一章開始,描述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後,每天都會從伯大尼進入耶路撒冷城,特別是到聖殿去,在外院群眾聚集的地方,耶穌基督當個教師,不但教導群眾,也面對著來自猶太人領袖群一波波的挑戰。這些挑戰是從質疑耶穌基督的權柄開始,也就是這些猶太人領袖根本就不承認耶穌基督有任何資格,可公然在猶太人最具權威的宗教、政治中心——耶路撒冷聖殿外院教導民眾。然後,接著他們設計一個相當敏感的政治議題,為的是想要陷害耶穌基督,他們問他作為一個猶太人,要不要繳稅給羅馬帝國政府。當他們在這兩方面都無法得逞之後,接著又設計了一個和信仰認知有關的問題來問耶穌基督,這就是前一講所提起的,是否有復活這回事。

        耶穌基督對這些猶太人領袖並不客氣,因為他們是社會的領導者,對猶太人信仰、社會公益的事,應該負起責任。但這些社會領袖顯然並不是這樣,特別是宗教領袖們,應該是在信仰上誠實地顯示他們對上帝的忠心才是,可是他們偏偏被錢財沖昏了頭,才會和聖殿外院那些生意人勾結欺騙民眾,這點是耶穌基督最無法諒解他們的地方,因此,當耶穌基督潔淨聖殿之後,隨即在眾人面前罵這些宗教領袖,說他們是借用信仰上的名義,甚至利用聖殿圖謀自己的利益,結果是把敬拜上帝的聖殿變成了「賊窩」、「市場」。

        說得比較白一點,這些宗教領袖是在利用宗教,並不是真的把宗教信仰還原,這也是他們用繳稅的問題來問耶穌基督時,耶穌基督就很清楚地回答他們,說:「把凱撒的東西給凱撒,把上帝的東西給上帝。」(馬可福音十二:17)這句話很清楚地說出真實的宗教信仰,不是要拿來當作工具,而是要讓我們回歸到上帝面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我們所讀這段經文,耶穌基督進一步提到這些宗教領袖們的問題,就是喜歡虛假的動作、行頭、名義等等。其實,當耶穌基督在講這些問題時,拿來看我們今天的宗教人物,也一樣經常陷入這種虛偽的名號當中。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三十八至四十節:

38在教導他們的時候,他說:「要提防經學教師;他們喜歡穿長袍招搖過市,喜歡人家在公共場所向他們致敬問安,39又喜歡會堂裡的特別座位和宴會上的首座。40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然後表演長篇的禱告。他們一定受到更嚴厲的懲罰!」

 

短短三節經文,雖然沒有像馬太福音第廿三章那樣,用整章的篇幅記載耶穌基督針對這些宗教領袖們的批評,但這三節也足夠讓我們看出耶穌基督把當代宗教領袖們的虛偽舉止,說得淋漓盡致。

請注意,耶穌基督是在眾人面前說出經學教師們的這些問題,也等於是給他們當頭棒喝。想想看,他們就站在群眾的當中,也是跟著民眾在傾聽耶穌基督傳講上帝國的信息,但他們並不是真的想要傾聽上帝國信息,而是想要注意聽耶穌基督傳講的信息有甚麼問題沒,好作為他們控告耶穌基督的把柄與證據。耶穌基督指出下列幾項這些經學教師行徑上的特徵:

一是身上穿著很特別的衣服。這裡只提到穿長袍,在馬太福音第廿三章5節則是加上「配戴大經文袋,又加長衣裳的繸子」。後面這裡所提到的「衣裳的繸子」,這是根據摩西法律規定所裁製的,這項法律說:

 

「你們要在衣服邊緣縫上繸子,在每根繸子上接上一條藍色的帶子。你們世世代代都要這樣做。這繸子是要提醒你們,每當看見它就會想起我一切的誡命,並且遵行。這樣,你們才不至於遠離我,隨從自己的意願和慾望。」(民數記十五:38—39

 

這很有意思,繸子就縫在衣服邊緣,因此,每當手搖動時,就會觸摸得到,這時就會想起上帝的話。換句話說,每當走路、舉動等,時刻都會想到上帝的法律誡命。而在前一講已經說過,上帝的法律誡命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愛上帝,第二是愛鄰人如己。因此,這種衣服邊邊有繸子的,是每個猶太男人穿的衣服都有,並不是經學教師比較特別。但問題是他們故意將這些繸子加長了,這樣,看起來就很顯眼,跟一般人不一樣。

再者,這裡又說他們穿的衣服配戴大經文袋,這點就很有趣。一般來說,這種經文袋原本是祭司在配戴的(參考出埃及記廿八:25—27),現在是經學教師也配戴,且在袋子裡是裝著經文片,這種經文片是用羊皮製成的,小小一片上面用刀子刻著經文,可用來放在手掌中閱讀,這些經文就是所謂的「示瑪」(Thema),意思是一定要會背誦的經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經學教師還故意把他們的經文袋子加大,好讓人家覺得他們很有學問。

二是他們故意全身穿著這樣的裝備,然後在街上走來走去,為的是要引起人家的注意。不但這樣,他們還喜歡在公共的場合中,讓別人向他們「致敬問安」。為甚麼?因為這樣就會讓人以為他們是很有學問的人,一般人看到,都會向他們低頭彎腰問好,這樣,就可以凸顯他們的地位崇高。

這就好像今天有些人喜歡排場的樣式。例如,參加婚宴聚餐的時候,都故意慢到,表示自己很重要,等別人都到齊了,自己才到。這是要別人等他,而不是他也必須準時到,這樣別人先到聚會的地方,他們慢慢進來,許多先到的人都會上去問安,他們就會倍覺光榮、體面一樣。這就是第39節耶穌基督提到的,這些經學教師不知道謙卑。因為他們總是把自己當作最重要的人,因此,去參加宴席或是受邀去他人家裡作客,一點禮讓他人的態度也沒有,都是搶先去坐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這點從路加福音第十四章711節的記載,就知道耶穌基督有次受邀去「法利賽人領袖的家裡吃飯」,親眼看見經學教師這種失態的鏡頭。路加福音說耶穌基督當時還為大家上了一課,要大家學習謙卑,以免因為自恃高傲而帶來羞辱。

第三是第40節所記載的,這也是耶穌基督對這些經學教師最嚴厲的指控:欺負寡婦。

依照摩西的法律,對於寡婦要給予特別的照顧,這樣的法律規章特別多(參考出埃及記廿二:22,申命記十:18、十四:29、廿四:92021、廿六:1213、廿七:19),甚至還訂定法律說如果寡婦沒有生下子女,寡婦的丈夫的弟弟們有義務將她娶過門來,為寡婦留下子女好傳承財產(參考申命記廿五:5—10),這是為了避免寡婦流落街頭當乞丐。但耶穌基督在這裡明確指出,這些經學教師不但沒有依照他們所教導的摩西法律去做,相反地,他們還「吞沒了寡婦的財產」,這是非常嚴重的惡劣行為。耶穌基督會這樣公然指責他們這種惡劣行徑,一定是有憑據的。

而讓耶穌基督最感到不齒的,就是他們有這種惡劣行為,卻還敢「表演長篇的禱告」,怎麼會這樣呢?原因是這樣可以隱藏他們所做的醜事,讓人看不出來。在馬太福音第六章5節,耶穌基督就曾指出有些假冒偽善的人,喜歡在十字路口站著禱告,故意讓人看見,看來就是跟這樣的虛假態度有關。這些經學教師就是很會祈禱,但他們的祈禱是在表演給人看的,不是真的向上帝祈禱。因為向上帝祈禱最好的方式,是如耶穌基督所說的,進入到內室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好讓自己坦蕩蕩地向上帝陳訴自己內心的話。他們不是這樣,是故意在街上讓人看到,且是故意祈禱很久,而這些祈禱很多內容都是「重複、沒有意義的話」,原因是他們以為只有這樣上帝才會垂聽(參考馬太福音六:7),其實不然。因為上帝看的是人的內心,不是外表。

 

第四十一至四十四節:

41耶穌坐在聖殿庫房的對面,看大家怎樣投錢在奉獻箱裡。很多有錢人投進許多錢;42後來一個窮寡婦上來,投進兩個小銅板,約等於一文錢。43耶穌把他的門徒都叫過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所投進奉獻箱的比其他的人都多。44別人是從他們的財富中捐出有餘的;可是她已經很窮,卻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

 

這段經文並沒有出現在馬太福音,但有出現在路加福音中。不過,路加福音並沒有記載說耶穌基督是在甚麼地方看人投錢入聖殿的奉獻箱中,在馬可福音則是描述得非常清楚,說耶穌基督是「坐在聖殿庫房的對面,看大家怎樣投錢在奉獻箱裡」。再者,依照第43節的記載,不只是耶穌基督一個人在這裡,而是包括了他的門徒也都在現場,且在看見了一些人和一位窮寡婦的奉獻之後,接著耶穌基督就對門徒進行一場機會教育。

為甚麼耶穌基督會像馬可福音這裡所說的,他「坐在聖殿庫房的對面,看大家怎樣投錢在奉獻箱裡」?

原來耶路撒冷聖殿最外圍是外邦人院,這裡是允許任何人都可聚集的地方。然後,從東門(正門)進入聖殿,就是「女人院」,這裡是男人也可來的地方。在女人院的地方有放置著十三支奉獻箱,其中十二支代表著以色列民族的十二個支派,第十三支箱子是屬於祭司專用的。由於有十二支箱子是代表著十二支派,因此,每個支派的長老都會請族裡最優秀技師製造這支奉獻箱,可以顯示出該支派的特色,這一點非常重要。而這些箱子上面都會有聖殿的祭司寫著該箱奉獻收入的用途,讓民眾自行選擇要關心而奉獻的事。

再者,聖經時代沒有紙幣,只有金、銀、銅等硬幣。因此,技師在設計和製造這些奉獻箱時,為了要表明特色,就會將箱子的投錢口,設計得有如一支精巧的喇叭管,當這些硬幣投入管口進入箱底之前,就會在這管中繞著撞擊,這樣,管子就會因為硬幣撞擊到不同的地方,例如寬窄、厚薄之管壁而擊出各種不同聲音,聽起來相當悅耳。

有錢人因為奉獻的錢多,自己拿不動,會叫僕人扛著袋子來,然後看看哪個箱子上面寫著奉獻的需要,指示僕人在哪個奉獻箱投入多少。因為有錢人投入的錢幣通常都會比較大額,重量大,撞擊到奉獻管子的力道也大,自然地發出的聲音也比較響亮,而且會很久。這樣,若是在幾個不同的奉獻箱分別投入錢幣,這些箱子就會同時發出不同的敲擊聲音,這就很像在敲擊樂器一樣,聽起來確實是很美。為此之故,聖殿的庫房雖然是在女人院,卻經常有一群無所事事的男人會聚集在那裡,他們喜歡在那裡專門看人家奉獻,然後聽到很有錢的人奉獻,奉獻箱發出美妙聲音時,就會大聲叫好,給予鼓掌,甚至有人還會讚嘆地說:「啊,這樣的聲音,就如同天上的天使一樣的美。」而有錢人也因為要取悅眾人的讚美,都會選人聚集較多的時候,帶僕人來奉獻。

這樣,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一個人是否貧窮或富有,根本就不用看,閉著眼睛用耳朵聽聲音,就可判斷出來。耶穌基督當然聽說過這樣的事,因此,依照馬可福音的寫法,耶穌基督故意帶著門徒來庫房這裡,看看奉獻的人的心態,特別是看這些有錢人奉獻的態度。

因為是逾越節的節期,所以聖殿的庫房裡聚集了很多人,當然有許多人是故意選這個時間來奉獻的,因為這樣在奉獻之後,也可以停留在聖殿庫房中欣賞別人奉獻時,所流露出來的敲擊樂聲。也因為是逾越節,喜歡聽人讚美的有錢人就比較喜歡選此時來奉獻。

要注意的,是第42節說有一個「窮寡婦」也來奉獻。請注意,當這裡特別提到這個寡婦貧窮之時,就表示她是沒有兒女可繼承先生財產的女人,要不,就是她先生原本就很貧窮,去世之後,並沒有留下任何財產給她。但可以確定的,她是一個沒有兒女的人,平時需要靠別人施捨,或是去他人麥田、果園摘麥穗、果實來過日子。

再者,寡婦有特別的衣服(參考創世記三十八:14),好讓人知道她是個寡婦,這樣,她在果園或是麥田摘取果實或麥穗時,不會被主人欺負或責罵。因為這個寡婦很貧窮,因此,她要節省很多時間才有辦法存下一點點錢。這裡說此窮寡婦投下了「兩個小銅板」,這兩個「小銅板」,若是用今天的台幣來換算,等於是兩個五塊錢的硬幣。

就像前面所提起過的,錢幣的幣值越小,重量就越輕,投進這種奉獻箱中,撞擊力小,發出來的聲音也就非常輕微。因為這緣故,當她奉獻時,可能眾人在那裡交頭接耳的聲音,都會蓋過這位窮寡婦所投入奉獻箱中發出來的聲音,也有另一個可能,就是她跟隨在那些有錢的富人之後,這些有錢人投入奉獻箱發出來撞擊聲音,還餘韻未息,她投入箱管裡的聲音,就算發出來,也被有錢人奉獻撞擊的餘韻給蓋過去了。

沒有人會注意到這位窮寡婦,但耶穌基督注意到了。因此,他認為必須趕緊給予他門徒來一次重要的機會教育。

4344節,耶穌基督提出了這樣的看法,他說這位窮寡婦所奉獻的,是把全部生活所需都奉獻出來了。換句話說,這位窮寡婦所奉獻的是非常多。因為雖然是兩個小銅板的錢,卻是她用許久的時間,在生活中省吃儉用之下才存起來的,對她來說,這兩個小銅板是一筆很大的錢。

但相對於這些有錢人,他們所奉獻的,雖然數目非常多,但他們已經獲得了在庫房觀看的人的讚賞了。因此他們的奉獻在天上就失去了最寶貴的回應,這點才是耶穌基督要教導門徒認知的。

另外一點,這些有錢人,並不是把他所有的都拿來奉獻,他們的奉獻只是收入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比例上,是比不上這位窮寡婦所的奉獻。

其實耶穌基督在這裡的教導,是要門徒回到奉獻的一個基礎上,那就是奉獻是內心在回應上帝的愛,而真實的愛,因此,不必比較,也不是數字多寡的問題。

 

第十三章一至二節:

耶穌從聖殿出來的時候,他的一個門徒對他說:「老師,你看,這是多大的石頭,多宏偉的建築!」

2耶穌說:「你們在欣賞這些偉大的建築嗎?這地方的每一塊石頭都要被拆下來,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

 

我喜歡馬可福音在編輯上的原因,就是作者經常用很特別的編輯方式,讓同樣的記事,顯示出特別的內涵。就像前面記述在聖殿庫房中有關奉獻的事,馬可福音作者特別強調說,耶穌基督是和門徒「坐在庫房的對面,看大家怎樣投錢在奉獻箱裡」,這樣的句子在路加福音就沒出現。現在第十三章12節這兩節經文也是這樣,雖然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這件事,且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都記載說「耶穌從聖殿出來」時發生的,可是,馬太福音並沒有記載耶穌基督和門徒坐在聖殿庫房看人家怎樣奉獻的事,只有記載耶穌基督從聖殿出來,然後,門徒來到他面前,指著聖殿的建築給他看。

馬可福音不是這樣,作者記載耶穌基督從聖殿庫房走到聖殿外面,是將這兩件事連在一起記載的。路加福音雖然兩件事都有記載,編輯也是連接在一起,但很清楚的,路加福音在第廿一章5節用的詞句,並不表示這件談論聖殿建築宏偉的事,是跟坐在聖殿奉獻箱前面的事,有任何關連。

若是依照前三本福音書的記載,這次是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首次到耶路撒冷來過逾越節。我們甚至可以懷疑地說,這些門徒當中,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到耶路撒冷,因此,也是他們第一次看見耶路撒冷聖殿。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會讚嘆聖殿建造的美、堂皇之因。

耶穌基督時代的耶路撒冷聖殿,是在主前第六世紀末期,也就是以斯拉和尼希米等人,與從巴比倫被波斯帝國釋放回來的以色列殘存人民,重建起來的。那時是仿造所羅門時代所建造的聖殿樣式重建。而且在主前十八年左右,大希律為了要討好猶太人,他把耶路撒冷聖殿擴建了,直到耶穌基督的時代,共用去四十六年時間(參考約翰福音二:20)。不但如此,他還特地在擴建完工後,捐贈了五噸重的黃金,鑄造一棵非常精美的葡萄樹,鑲在聖殿的正門——東門入口處。這也就是路加福音特別提起的,說有人用還願的禮物,把聖殿裝飾得非常美麗(參考路加福音廿一:5)。

耶路撒冷聖殿的石頭,長有十一公尺、高三公尺半、寬五公尺半。這樣一塊石頭就有二十公噸重,可以想像得到那是多麼雄偉的殿堂建築,這就是門徒在讚嘆時所說的:「老師,你看,這是多大的石頭,多宏偉的建築!」其因在此。

但,當門徒在讚嘆聖殿的美時,耶穌基督卻是有不同的看法;他只淡淡地說了這句令人震驚的話,他告訴門徒,怎麼會「欣賞這些偉大的建築」?然後他說:「這地方的每一塊石頭都要被拆下來,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

耶穌基督怎麼會這樣說呢?那是多麼掃興的話啊!但事實卻是發生了,那就是主後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Titus)因為要弭平猶太人的叛亂,他帶兵攻入耶路撒冷城,並且拆毀城牆,同時燒毀了聖殿。之所以要燒毀,是因為聖殿內部的牆壁、柱子都是鑲金的,當燒毀聖殿時,許多黃金因高溫溶化而流入石縫中,羅馬軍隊用馬匹拉著大繩索,將石塊一塊塊地拖下來,取出黃金。而這聖殿就這樣被拆毀了,只剩下今天所看到的西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哭牆」)一片,只有幾層石塊而已。耶穌基督當年的預言是應驗了!

 

現在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奉獻不是為了要取悅人,或是獲得他人的稱讚,而是為了要回應上帝揀選的愛。

 

        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這些有錢人的奉獻,並不是真的要奉獻,而是為了要獲得眾人對他的稱讚。因此,他們確實也獲得了所需要的讚美,但就像耶穌基督所說的,既然在地上有了報償,在天上就沒有了(參考馬太福音六:125)。耶穌基督會這樣教導,是要提醒我們,人的掌聲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因為魔鬼經常用人的讚美聲音來迷惑我們的心靈離開上帝。

        再者,我們應該謹記一件事,就是奉獻不是為了要跟別人比較,奉獻是在回應上帝揀選的愛,這一點認識非常重要。我們有多少能力,上帝非常清楚。我們可以用許多方法來隱藏,不讓別人知道我們的能力,但我們無法隱藏上帝對我們的認識,祂非常清楚我們的能力,因為我們所有的,都是祂賞賜給我們的。因此,依照我們的能力來奉獻,而且保持像使徒保羅所教導我們的:

 

「要記住: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心願捐助,不猶豫,不勉強,因為上帝喜愛樂意奉獻的人。上帝會更加豐富地賜給你們,使你們不但自己充足有餘,還能夠在各樣慈善的事上出力。」(哥林多後書九:6—8

 

        甘心樂意的奉獻,一定會得到上帝的悅納,這點是我們可以確信的。既然上帝清楚知道我們的能力,我們的奉獻就要從內心甘願來做。因此,當信徒大會手冊出來之後,我們不要、也不必去看誰奉獻多少,不需要這樣,我們只需要看看去年一整年,自己奉獻了多少?看一下自己的奉獻,如若發現好像少了些,那麼,就在今年多努力增加一些,這樣就對了。我們不要看別人奉獻多少,然後又私底下啐啐唸,說某某人怎麼奉獻那麼少。當我們在啐啐唸別人的時候,那並不公平,因為別人的生活環境和需要,我們並不一定清楚。

再者,很重要的一點,當我們發現某某人奉獻多一些時,也不要四處去張揚、稱讚,原因是當我們稱讚某個人的時候,很可能因為我們四處去張揚,而使他失去了上帝從天上降下來的賞賜,那就大為冤枉了。因為不論我們怎樣稱讚、歌頌,都比不上來自上帝的賜福。當我們發現某個人奉獻比我們想像得多時,我們應該要為這事感謝上帝賞賜給這個人有奉獻的能力,且賞賜給他心甘情願的奉獻。不是稱讚那個奉獻的人,而是感謝上帝賞賜給這個人有信心和愛心,在奉獻的事上,作美好的見證。

 

二、美麗堂皇的禮拜堂建築,若是沒有誠實的內心,這樣的禮拜堂建築所代表之教會很容易成為犯罪的溫床。

 

        在前面已經提過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聖殿,進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潔淨聖殿。他責罵當時的宗教領袖們,竟然讓敬拜上帝的地方,變成為「賊窩」——欺騙的地方,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事。

        但請不要忘記,這樣的事,不是停留發生在聖經的時代,在主後第十五世紀末期,羅馬天主教會為了要籌募建造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經費,就曾發生過欺騙的行為,宗教領袖用賣贖罪券得來的錢,建造那富麗堂皇的禮拜堂,結果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雖然今天回顧當時宗教改革的正確性,但也看到當時教會的墮落,更嚴重的,為了參與改革教會的運動,有許多人因此而喪失生命,甚至因此而離開了信仰。

        我們要注意的是,信仰的中心並不是在建築物,而是在內心的反省,尤其是內心的誠實,才是信仰的基礎。沒有誠實,就無法建構真實的信仰。

        耶穌基督就曾譴責當時的經學教師,說他們吞沒寡婦的錢,然後,還會表演長篇的禱告,這些都說明了宗教領袖的虛偽和墮落。這樣,即使有非常美麗的聖殿,外表看起來很富麗堂皇,但卻隱藏了犯罪的病菌在裡面等待著發酵,這是非常危險的。

        沒有誠實的心,這是宗教信仰最大的病害。而沒有誠實的心的信仰團契,就不會對苦難的人有憐憫的心,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想想看,在聖殿奉獻箱的地方,聚集了許多人只為了在那裡聽那些有錢人投錢入奉獻箱中,敲擊所傳出美妙樂聲,卻沒有想到在他們當中還有窮寡婦與他們相處在一起。當他們在稱讚有錢人的奉獻時,他們也同時疏忽或忘記了窮寡婦生活欠缺的需要,這樣的信仰態度,是錯誤的,不會是上帝所喜悅的。

        我一直不喜歡建造美麗堂皇的禮拜堂,原因就是我非常害怕美麗的禮拜堂,會變成觀光的建築物,不是人們用真實的心敬拜上帝的地方,果若如此,就會失去建造美麗的禮拜堂之本意。

        我們要感謝上帝,上一代的信仰前輩留下這樣美麗的禮拜堂給我們這一代使用,我深信他們當時建造這麼美麗的禮拜堂,是為了要感謝上帝,也希望我們這一代會用更虔誠的心來回應上帝。也因此,我們教會非常重視怎樣伸手來幫助那些軟弱的教會,和需要關懷的對象,這也是為甚麼這幾年來,我們積極地在關心流浪漢、性工作者等福音事工的原因。

        前不久,我接到關懷街友的活水泉教會吳得力傳道來電話說,他非常安慰和感動的事,就是咱教會每次送舊衣服和物品去給他們時,都是洗得非常乾淨,且是整理得非常整齊。讓他夫婦和所有街友都感受到一股特有的溫馨,有的街友甚至拿到衣服時,就先放在臉上溫暖一下,因為在那些東西的裡面,有著我們在耶穌基督裡關懷的愛。

                                           (講於2010110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