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要秉公行義(二)

經文:撒迦利亞書八:1|23

就像在前面已經說過的,先知撒迦利亞看到的八個異象,都是在談有關建造耶路撒冷城,特別是建造耶路撒冷聖殿的事,都在說明上帝決意要幫助以色列人完成這項重建工程。這也是先知撒迦利亞透過所看見的異象,鼓勵他的以色列同胞,要盡心、盡力,不要因為有外在壓力就放棄,或是導致重建聖城和聖殿的工程延誤。他告訴所有返鄉回來的以色列同胞,要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不要懷疑,上帝一定會帶領他們完成這項艱鉅的工程。
在前一講,先知撒迦利亞透過回答那些以色列人派來代表的話,表明重建起來的耶路撒冷城和聖殿,特別是聖殿,最重要的當然是敬拜上帝,但敬拜上帝就是要將上帝的愛顯現在社會生活中,否則不論用甚麼方式敬拜,或是建造多麼美麗的殿宇敬拜上帝,都是沒有用的。
過去的耶路撒冷聖殿,就是有人並不遵守聖經的教訓,隨意妄為,並且沒有將聖經的教導用在社會和工作上,導致上帝的子民受到嚴重的傷害,這才是惹起上帝忿怒的原因。因此,先知撒迦利亞特別提起這些歷史事件來回答詢問者,告訴他們重點並不在是否禁食的問題,而是在於是否有將上帝的愛鋪呈出來,讓上帝的愛、公義真正的落實在生活的環境中,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事。否則,即使耶路撒冷聖殿建造好了,過去所發生背棄上帝旨意的事還是會繼續發生,若此,重建聖殿就沒有甚麼意義了。這就是先知撒迦利亞傳出上帝警語所說的:「你們要秉公行義,要以慈愛憐憫相待。不可欺負寡婦、孤兒、外僑,或貧窮的人;不可蓄意加害別人。」(撒迦利亞書七:9|10)
在這一章我們會看到一再重複的「萬軍的統帥耶和華這樣說」這句話(參考第2、4、6a、6b、7、9、14、19、20、23),共計有十次之多。這在希伯來文的聖經很明顯,很可惜的是在現代中文譯本將這樣的句子給簡化,或是沒有翻譯出來,而在中文和合本、台語版聖經都翻譯得很清楚。會一再重複這句話當然有作者的用意,要表明上帝確實要達到他所應許的話,或是說上帝一定會依照祂所說的話去做。而在這一章中,我們看到上帝的話充滿著對以色列人的鼓勵、賜福,和應許。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先知們傳出來自上帝這樣美的信息了,因此,先知撒迦利亞在這章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對以色列人來說可真是極大的鼓舞。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內容:

第一至五節:
上主||萬軍的統帥給撒迦利亞以下的信息。他說:2「我渴望幫助耶路撒冷,因為我深深愛惜那裏的人民,所以我對它的仇敵發怒。3我要返回耶路撒冷||我的聖城;我要住在那裏。人家要稱耶路撒冷為『信實之城』,尊上主||萬軍統帥的山為聖山。4那些上了年紀、拄柺杖的男人女人,將會再坐在城裏的廣場。5街上將再擠滿玩耍的男女孩童。

我們看到非常典型的先知文獻共同特點,就是開始就會說這些信息是來自上帝所說的。而在撒迦利亞書特別都是使用「萬軍的統帥」這樣的句子。原因是在先知撒迦利亞時代正好是重建耶路撒冷城和聖殿之時,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有許多外族的人經常來干擾重建的工作。因此,在尼希米帶領下,以色列人重建聖殿和耶路撒冷城牆時,就曾有過「每一個工作的人腰間也佩著刀」,且當有一組人在工作,另一組人就必須全副武裝警戒著,以防備敵人來侵犯(參考尼希米記四:16|18)。
在第一節原希伯來文並沒有「給撒迦利亞」這句話,而是只有「上主||萬軍的統帥的話」這樣而已。因此,可能現在先知撒迦利亞所要講的這些話,都是先前已經就有的,並不是新的信息。因此,在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就用「又有萬軍上主的話」,這樣的翻譯會比較接近原文。
第二節,可以參考第一章十四節也有這樣的句子,說上帝「深深愛惜」著耶路撒冷的人民。現代中文譯本用「深深」,在中文和合本譯文用「火熱」,而在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則是用「極度的熱情愛著」,這些都在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約」,意思就是上帝對祂和以色列人之間所訂立的「約」,愛到極點。不可能會放棄,更不會因為有人出來阻擋就不再維護、堅持,上帝不會這樣。因為上帝是個「信實」的上帝。祂對所訂立的約,一定會堅持到底。也因為這樣,若是有任何人出來想要阻止、妨礙到上帝和祂訂立「約」的子民之關係,這位堅持守「約」的上帝是絕對不會原諒的。
這就像一對熱戀中的男女一樣,如果上帝是男方,那麼以色列人就是女方。誰會破壞一對熱戀中的男女?誰就會遭受到男方強大的反彈,他一定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將這破壞者給予嚴厲的懲罰。這就是在第二節最後一句話所說的,上帝會對這樣的「仇敵發怒」。
第三節,可將這一節參考第一章十六節所說的:「我回到耶路撒冷,要憐憫這城。我的聖殿必須重建,聖城必須重修。」然後再參考第二章十節:「耶路撒冷的人民哪,要歡樂唱歌!因為我要來,要住在你們當中。」這都清楚說明耶和華上帝重新建造耶路撒冷城和聖殿的主要目的,就是上帝要居住在這城內,要在聖殿中垂聽所有來敬拜的人的祈禱。這種上帝要與耶路撒冷的人民同在的信息,在先知文獻一再出現,例如約珥書第三章十七節這樣說:「上主說,以色列啊,那時你就知道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住在我的聖山錫安;耶路撒冷將成為聖城,外族人永不再征服它。」當然是這樣,有上帝同在的城,會被稱之為「聖城」,有上帝同在的地方,就不可能有敵人來統治、佔領。
在這一節也提到耶路撒冷將被稱之為「信實之城」,這句話很重要。因為所謂「信實」之意,就是遵守約定。過去耶路撒冷的居民就是沒有遵守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才會導致被敵人侵犯、破壞。現在不再是這樣,耶路撒冷將會是有上帝同在的城,這就表示該城的人民將會遵守與上帝所立的約,他們會依照上帝的話去遵行。這也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不可能和一個不誠實的人同在。我們可以將這樣的認知帶入現今之教會來看,上帝不可能和一間不誠實的教會同在。
第四至五節顯示出有上帝同在的地方,就是一個和諧、穩定之處,不但年老的人可以安心地坐在街道上享受著陽光、涼風的美景,連那些稚齡的幼兒也可以安心地在街道上嬉戲遊樂。想想看,甚麼時候,孩童可以在街道上嬉戲而不用擔心和害怕?豈不就是一個很有秩序的社會?先知撒迦利亞這樣的描述,已經為未來的耶路撒冷城畫出一個美麗的遠景,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這樣的描述也是在說明一個有上帝同在的城市,是一個充滿著活潑、朝氣的地方,從老到少,每個人都有豐富的生命力。而這樣的景象剛好和耶路撒冷城被毀滅之前的情況完全相反;耶利米哀歌第二章二十一節這樣描述著:「老年人少年人同樣在街上倒斃;青年男女死在敵人的刀劍下。你在忿怒的日子殺了他們,沒有絲毫憐惜。」這是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入侵時的景況,和現在重建之後有上帝同在的情形是完全不相同。

第六至八節:
6「現在殘存的人民也許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但對我來說,這不是不可能的。7我要從被擄去的地方把我的子民拯救出來,8從東從西把他們帶回來,讓他們住在耶路撒冷。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以信實、公平治理他們。
這段經文很重要,這裏提到三件重大的事:
一是在上帝沒有不能成就的事(第六節)。這是聖經給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因為上帝是個全能的上帝,祂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在人看來不可能的事,在上帝沒有這樣的事。聖經中有幾件出名的事,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件事,就是亞伯拉罕年老的時候,上帝說要賞賜給他一個兒子。結果亞伯拉罕聽到之後,覺得那是不可能的事,而特別是他的妻子莎拉聽到上帝這樣應許亞伯拉罕,而且還說出一個確切的時間||明年,莎拉聽了一直笑著,她真的無法相信會有這樣的事發生。結果上帝這樣回答她,說:「難道上主有做不成的事嗎?明年這時候我要回來;莎拉要生一個兒子。」(創世記十八:14)後來,果真這樣,莎拉在隔一年之後,也就是在她九十歲、亞伯拉罕剛好一百歲時,生下了一個兒子,並且取名「以撒」,意思就是:「上帝使我歡笑;聽見這事的人也要跟我一起歡笑。」(創世記廿一:6)
耶穌基督也曾告訴他的門徒說:「人是不能,上帝則不然;因為在上帝,事事都能。」(馬可福音十:27)沒錯,在上帝事事都能成就,這一點是我們要記住的。除了這一點之外,我們要知道上帝的第二個特性,就是「無所不在」。我們不可能跑到一地方,說那個地方沒有上帝。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整個宇宙都是在祂的手中創造出來的,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隱藏讓上帝看不見,不論是高高的天、深深的地底下,都會看見上帝(參考詩篇一三九:7|8)。上帝的第三個特性,就是「無所不知」。上帝深知人內心的意念,也知道人在暗中所計畫要做的事(參考詩篇一三九:1|4)。
二是上帝要帶回祂的子民(參考八:7)。這表示凡是與上帝有立約的人,都是上帝所眷顧的對象。不論他們到哪裏去,即使會被販賣到各地去當奴隸,上帝也會與他們同在。有這麼一天,上帝要解救他們,帶領他們回到上帝所同在的聖城居住。這樣的信息對被擄到巴比倫去、如今返鄉的以色列人來說,確實是很深刻的感受。而對那些被賣或是逃避災難而四散到世界各地去的以色列人來說,上帝這樣的應許確實是很大的鼓舞。這樣的信息在先知文獻中一再出現,例如以賽亞書第四十三章五至六節;耶利米書第三十章十至十一節、第三十一章七至十四節。
三是上帝要再次與以色列人訂立新的約,這約就是上帝確實是以色列人的上帝,而以色列人是上帝的子民(參考八:8)。每當聖經出現「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上帝」這樣的句子時,就是在表明這是上帝和祂子民之間的約。當上帝這樣說的時候,對任何一個被上帝這樣確認的人、民族、國家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且重要的。因為這在表示上帝要與這樣的子民同在,永不分離。這樣的句子在聖經中出現非常多,都在述說上帝表明上帝和祂所立約的對象有特殊親密的關係(參考出埃及記六:7、廿九:45|46,利未記十一:45、廿二:33、廿五:38、廿六:12、45;民數記十五:41;申命記廿九:13;耶利米書廿四:7、三十一:33、三十二:38;以西結書三十四:30|31;三十六:28、三十七:27;何西阿書二:23)。

第九至十七節:
9「要堅強!你們現在所聽見的話,正是重建聖殿、奠立根基時先知所說過的話。10那以前,沒有人雇得起人或牲畜,在敵人窺伺下沒有人覺得安全,因為我使人民互相敵對。但是,11現在我不像從前那樣對待殘存的人民。12他們將平安地撒種;葡萄樹會結出葡萄,土地出產五穀;雨水充足。我要把這些福氣賜給殘存的人民。13猶大和以色列人民哪,過去外族人曾互相詛咒說:『願猶大和以色列所遭的災禍臨到你身上!』可是我要拯救你們;那時,外族人要彼此說:『願你得到猶大和以色列所得的福氣!』所以,你們要堅強,不要害怕。」
14上主||萬軍的統帥說:「你們的祖先惹我發怒時,我決議降禍給他們,我照計畫做了,沒有改變主意。15但現在我決議賜福給耶路撒冷和猶大的人民。所以,你們不要害怕。16你們應該注意的是:說話要誠實;排難解紛要公道,促進和睦;17不可蓄意陷害別人;不可作假證。這些事都是我所恨惡的。」

這段經文可說是第二篇信息。在這段經文中,先知撒迦利亞將過去和現在作了一個比較,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以色列人知道,有了敬拜上帝的聖殿,就應該有新的生活型態出現。否則,將信仰和生活、工作分離,那樣的信仰就沒有甚麼意義可言。
這裏提到的時間就是在建造聖殿的時候,先知撒迦利亞說,對建造聖殿的事,絕對不要手軟,要勇敢建造下去。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信息?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當他們剛回到故鄉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雖然有波斯帝國的人民出錢出力幫助他們返鄉,讓他們有路上用的盤纏。但說要建造家園,恐怕需要一筆龐大的經費才夠。再者,他們不僅要重新建造家園,還要建造耶路撒冷城和聖殿,也因為這樣,負擔就更加沉重了。於是有人害怕,甚至有人為了生活的需要,把家園賣掉,同時也賣了自己的女兒去當奴隸(參考尼希米記五:1|5)。
想想看,他們原先就是被賣或是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現在好不容易返回故鄉要重建家園,卻因為沒有足夠的生活費,而必須賣掉自己的田園和兒女去當奴隸,那這樣返回故鄉又有什麼意義呢?豈不跟沒有返鄉完全相同嗎?當尼希米知道這情形之後,他非常生氣,大聲譴責那些有權勢的人對苦難的同胞沒有同情心。因為若是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就表示重建聖殿並沒有意義,建造起來的耶路撒冷城也不會永遠長存,有常保平安的日子。因為過去就是這樣子才會導致國家滅亡的。
現在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就是把過去的景況和現今的美好遠景相提比較,要讓以色列同胞知道,不可以再像過去那樣,而是要像第七章九節所說的,要「以慈愛憐憫相待」才是正確。若是這樣,上帝一定會加倍賜福給他們。這種賜福就是第十二節所提起的,他們「將平安地撒種;葡萄樹會結出葡萄,土地出產五穀;雨水充足」。
我們可以將第十二節用來比較先知哈該所傳出之信息:「雖然倉裏沒有穀物,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都還沒有結實,但從現在開始,我要賜福給你們。」(哈該書二:19)先知哈該也是提出過去的日子,和現在重建家園之後,上帝賜福給他們的恩典,就是過去欠缺的,現在都將補足,且是豐富有餘。比起亡國之前先知哈巴谷所說的,那是「無花果樹不結果子,葡萄樹也沒有葡萄;橄欖樹不結橄欖,田地不產五穀;羊群死光,牛棚裏沒有牛」(參考哈巴谷書三:17)的悽慘狀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第十三節非常有意思:在這一節的前半句「猶大和以色列所遭的災難臨到你身上」,這句話早在主前第六世紀就已經成為一句俗語,通常用來詛咒別人用的。這句話可說是非常殘酷的詛咒,因為北國以色列是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帝國所消滅,然後人民都被擄到奴隸市場去販賣(參考列王紀下十八:9|11)。而南國的猶大則是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帝國所消滅,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1|12)。我們知道在二千多年前的時代,戰敗國的人民,男的通常都會被販賣當奴隸,而女的不是被輪暴,就是被抓去當婢女。在當時一般人的口中,這兩個國家就像是被他們所信的耶和華上帝詛咒一般消失了。因此,用在一般生活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會被上帝所詛咒」。
下半句「願你得到猶大和以色列所得的福氣」,這句話跟前一句話完全相反,這說明了過去受到詛咒的以色列民族,如今卻變成是上帝所賜福的子民。因此,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在表示:當耶路撒冷城建造完成,聖殿完工啟用之後,以色列民族將再次成為人人欣慕的對象。因為它已經成為一個興旺的城市,以色列民族成為一個最優秀的民族,是人人尊敬、景仰的族群。
第十四和十五節也是一樣,用對照的句型來表示;過去以色列人的祖先因為不聽上帝的話而受到上帝嚴厲懲罰。先知撒迦利亞讓這些現在返鄉的以色列人明白,上帝不會隨意改變既定的計畫,除非人有認罪悔改歸向上帝。否則想要消除上帝忿怒的懲罰,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這些返鄉的以色列人都是上帝親自保存下來,是上帝經過篩選出來的,先知撒迦利亞要讓他們知道,上帝愛他們,會賜福給他們。這是上帝的決定,既然有這樣的決定,就不會改變。除非他們拒絕接受上帝的旨意和教訓。
第十六節,先知撒迦利亞提醒他的同胞們,要「說話誠實」,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說話誠實所表示的意義,就是心中有上帝。撒謊的人,心中不會有上帝。因為上帝看的是人的內心,而不是人的外表。也只有在誠實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和左鄰右舍的人和睦相處,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公正的審判案件。而這些都是主前第八世紀北國以色列、和第六世紀時代南國猶大最為缺乏的要素。
第十七節,這裏特別提到「不可蓄意殺人;不可作假證」,這兩句話可說將十誡的第六到第十誡的精神濃縮起來。因為這五項誡命都是在談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和鄰舍的關係更是重要,不但不可侵犯、貪婪、淫亂都包含在內了。其實,這節也是在強調第十六節所說的,要誠實。

第十八至廿三節:
18上主||萬軍的統帥又給撒迦利亞以下的信息。他說:19「在第四、第五、第七、第十月舉行的禁食,要成為猶大人民歡喜快樂的節期。你們要喜愛真理與和平。」
20上主||萬軍的統帥說:「時候快到了,那時人民要從各城各鎮來到耶路撒冷。21這城的居民要對那城的居民說:『我們快去敬拜上主||萬軍的統帥,祈求他賜福。你們跟我們一起去吧!』22許多民族和強大的國家都要來耶路撒冷敬拜上主||萬軍的統帥,祈求他賜福。23在那日子,十個外族人會到一個猶太人那裏,說:『讓我們跟你們同去吧,因為我們聽說上帝與你們同在。』」

這段經文持續前面的經文脈絡,談到現在和過去會有不同的情景出現。先知撒迦利亞要讓他的同胞知道,上帝對以色列民族有很深的感情,雖然過去曾經嚴厲懲罰他們,因為他們背叛了上帝的緣故。現在上帝已經寬恕他們、赦免他們所有的罪過,並且親自帶領他們返回家鄉、重建家園。因此,上帝要再次成為他們的上帝;他們將是上帝的子民。為了這個原因,上帝一定會重新建立與以色列民族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緊密不分的,上帝要居住在耶路撒冷城,要與以色列民族同在,保護他們、治理他們。先知撒迦利亞就是在告訴他的同胞,在上帝治理之下的耶路撒冷,將成為一個不論男女、老少、婦孺,都將毫無憂慮地快樂過生活的城市。
第十九節讓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有「第四、第五、第七、第十」等月份舉行禁食祈禱的活動。
在第七講已經有提起過以色列人原本禁食日是在國家公定的贖罪日,這也是摩西所制訂法律中清楚規定的(參考利未記廿三:26|32)。後來因為國家遇到大難,包括有四月九日紀念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帝國攻破的日子(參考列王紀下廿五:3|4,耶利米書三十九:2);五月十七日紀念耶路撒冷聖殿被燒毀的日子(參考列王紀下廿五:8|10,耶利米書五十二:12|14);七月禁食是為了紀念波斯帝國差派的猶大省長基大利被謀殺事件(參考列王紀下廿五:22|25,耶利米書四十一:1|3);十月十日則是紀念巴比倫帝國圍攻耶路撒冷城(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耶利米書三十九:1、五十二:4,以西結書廿四:1|2)。在這些紀念大災難的日子裏,以色列人都是用「禁食」來表示他們心中極大的哀傷。因此,禁食,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可不是隨便用來表示自我靈性的高低,而是為了某件與生死有關的大事。與我們現今動輒就用禁食來作為教會活動的方式,意義很不一樣。
我們知道當一個民族遇到大災難,都會舉行全國性的紀念活動,而這樣的紀念活動總是有受難者帶著極大哀傷出現在活動現場。就像我們目前每年舉行的「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一樣,如今已經成為全國性的休假日,用來紀念這件發生於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有許多人在此事件中被屠殺喪失生命的日子。
現在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是過去為紀念這些哀傷事件而禁食的日子,即將改變成為歡樂的慶祝節期。怎麼會是這樣?原因是過去這些哀傷的傷痕都將因為上帝的賜福而改變,包括有耶路撒冷城和聖殿重建完成,以及被擄去外國當奴隸的,如今上帝分別將他們從四散之處帶回故鄉重新相聚在一起,不再分散。不但這樣,過去因為有人不滿基大利當波斯帝國的傀儡政府,將他殺害,現在則是由上帝親自治理耶路撒冷,要以「信實、公平治理」他們。
另一方面,先知撒迦利亞也同時要求以色列同胞,在將這些哀傷日子改變成為歡慶的節期時,有一個相對非常重要的規則必須遵守,那就是要「喜愛真理與和平」。
真理,這是指上帝的話。先知撒迦利亞勸勉他的同胞,一定要聽從上帝的話,只有這樣,才不會重蹈過去滅亡的覆轍(參考阿摩司書八:11|12,耶利米書六:17、七:25|26、廿五:4、廿九:19)。因為上帝的就是生命的話語。聽從祂的話語,就能存活下去。
和平,這是指沒有欺壓弱者、困苦者的行為。對左鄰右舍會知道彼此以慈愛憐憫相待(參考七:9),這樣的態度也是在回應上帝治理他們的具體表現。
第二十至廿三節可說是一幅非常令以色列人雀躍的圖像,說出耶路撒冷將成為萬國萬民聚集的城市,也是萬民敬拜的中心。這樣的預言和期許,都是許多先知共同的信息(參考以賽亞書六十二:7、12、六十六:23,西番雅書三:20)。詩篇的詩人就有這樣的描述:「至於錫安,萬國都是這地的公民;至高者要使它強盛。上主要準備人民的名冊,把他們都當作耶路撒冷的公民。他們要跳舞歌唱:我們幸福的泉源在錫安。」(詩篇八十七:5|7)這首詩歌在描述上帝親自建造耶路撒冷,因為祂喜愛這個城市,勝過其它所有的城邑(參考詩篇八十七:1|2)。
第廿三節更清楚地指出,耶路撒冷將成為人人都喜愛來居住的城市,不但這樣,所有的外族人都將因為認識上帝的子民以色列人而感到相當地榮耀,很想成為他們的朋友,好成為耶路撒冷城的居民。
這節說「十個外族人會有一個」,這表示有十分之一的人想要成為以色列人,蒙受上帝的賜福。其實,在這裏,「十分之一」的數目也在表示著以色列人將成為其他族群的代表、教導者。

現在讓我們來想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我們要用真實的態度與上帝立約,因為祂是一位信實的上帝,不希望看到與祂立約的子民有三心二意的心。
先知撒迦利亞傳出上帝的信息很清楚,說到上帝要治理的國度是要用信實、公平作為基礎。
聖經讓我們知道「信實」的意思就是「守約」。上帝就是個守約的上帝,無論在甚麼情況之下,上帝絕對不會改變和祂立約的子民之間的關係。路得記記載拿娥美帶著媳婦返回故鄉伯利恆之後,她原本埋怨上帝說:「我出去的時候富足,回來的時候上主卻使我空無一物。上主責罰我;全能者使我受苦。」(路得記一:21)後來,她發現她的媳婦路得在麥田裏受到一位至親波阿斯的善待,而且波阿斯善待路得的情形是遠超過她想像的美好,這時候她才發現原來上帝並不是像她所想像的、所認識的那樣不理會她的苦難,而是知道她的苦楚,特別是在她孤苦無助的時候,上帝差派波阿斯來照顧守寡的她和媳婦路得。因此,拿娥美改變了對上帝的認知,她讚美上帝,說上帝是個「始終對活著和死了的人信實仁慈」(參考路得記二:20a)。
拿娥美的這句話已經在表示:雖然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去世了,且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可傳承祖先的產業,但上帝並沒有遺棄她和她的媳婦路得,上帝用她想像不到的方式在照顧她的家。她發現,雖然丈夫和孩子都死去了,但上帝還是繼續對她履行與她所立的約。
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奴役之苦時,他們想起了和祖先們立約的上帝,於是向這位上帝求救,呼求這位上帝能「幫助他們脫離苦役」。出埃及記的作者這樣說:「上帝聽見了他們的呻吟,記起他曾與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出埃及記二:24)這句話已經很清楚地表示出上帝並沒有因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去世很久了,就忘記跟他們有立約過,而所立的約是「永遠的約」(參考創世記十七:14)。
與上帝立約,就是在立「永遠的約」,因為上帝是永恆的上帝,祂不會跟我們立短暫的約,祂所的約都是「生命之約」,這種約就是永遠的,而且會延續到後代子孫。但基本前提就是與上帝立約的人,必須要謹記一個最重要的態度:用忠實的心遵守與上帝所立的約。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甚麼我一再強調要用嚴謹的態度看洗禮之約,其因就是在這裏。我不願意隨便替人施洗,也是為了這個緣故。並不是想要受洗,就隨時可以舉行,這不是挑剔,也不是律法主義,而是希望要受洗的人,會有認真的態度,不是隨興,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洗禮就是一種生命的約,是永遠的約。我們既然領受洗禮,就應該用嚴謹的態度來遵守。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態度,卻在期盼上帝救恩,那是非常不正確的信仰態度。
對我們與上帝所立的約忠實,上帝不會喜歡看到我們對所立的約採取輕忽、藐視的態度,用那種「有也好、沒有也無所謂」的心態,而是用要認真、純潔的心來守約,這是基督教信仰最基本的要求,千萬不要隨便。否則,我們所立的約,不但不會帶來上帝的賜福,相反的,可能會成為我們褻瀆上帝神聖的一個記號,那就非常不好。

二、有上帝同在的社會,就是一個公義、和平的社會。
聖經一再告訴我們,上帝是公義的,也因此,上帝也會要求祂的子民表現出公義的態度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聖經也讓我們知道,上帝的公義,就是上帝的愛。這種公義的愛,表現在司法上,就是公正。表現在人類生命的苦難上,就是憐憫慈悲。因此,對於作惡的人,上帝的公義絕對不會手軟,祂一定會嚴厲懲罰;對於孤苦無助的人,上帝的公義則是顯示出充分的愛憐。因而,上帝會要求祂的子民也用這樣的態度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樣,我們生活的社會才會有和平的環境,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看到生命的尊嚴。
長久以來,咱台灣社會因為缺乏公正的司法體系,造成我們的社會無法維護一個公義的準則。我們看到不久前發表的有關「雷震叛亂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案件還沒有經過審理,就已經有了當時的統治者蔣介石下命令要將雷震以叛國罪判處的手諭,這樣的司法就是不公正,這樣的司法成為統治者的工具,這樣的統治者所表現出來的心態很清楚,他的心中沒有上帝。在戒嚴的時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也成為今天咱台灣社會動亂不安的主要因素之一。
心中沒有上帝同在的統治者,很容易把自己當作上帝一樣。同樣的,當一個人心中沒有上帝時,就會違法亂紀,胡作非為。因為他不怕有上帝的懲罰,他不相信有上帝在看著每個人的所作所為,他只看到自己手中握有權勢、武力。但聖經讓我們知道,上帝知道每個人所做的每件事。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上帝交帳。」(希伯來書四:13)誰能逃避上帝的審判?沒有!人沒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
有公義的社會,才能期盼有和平的社會生活環境,這是非常清楚的事。但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真正的公義,就是建構在對上帝有忠實之心的基礎上,而不是依據統治者的標準來制訂。否則在一個獨裁者的社會中,即使所有的執法者都「依法辦理」,其結果往往是以司法助紂為虐,不但沒有公義的準則可言,甚至只會使更多無辜者受到迫害和凌虐而已。只有回到上帝的愛裏,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公義實現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期盼一個和諧、平安、喜樂的社會出現。
先知撒迦利亞告訴他的同胞,在建造完成耶路撒冷城和聖殿之後,就應該注意「說話要誠實」。為甚麼先知撒迦利亞會這樣勸勉他的同胞呢?因為建構一個公義的社會之第一步,就是從誠實開始。沒有誠實的心,等於不相信有上帝在鑒察人的內心一樣。
我們看到咱台灣社會就是一個很不誠實的社會,撒謊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生活文化的一部份,連我們的語言都有這種「騙囝仔」之句子出現,從小孩子開始,我們就在欺騙他們。這也是為甚麼我們的社會人和人之間彼此互信度很低之因。這造成每當我們看到政府官員講話,我們幾乎很難相信是否真實。最近我們一再看到許多政府官員出現弊端,也看到官員貪婪受賄的案例一再發生,過去如此,現在亦然。沒有誠實的心,就不會講真實的話;沒有講真實的話,就不會有公義的社會行為,更不會有和平的社會環境。這是因為人的心中沒有上帝所造成的。
作為一個基督徒,最要緊的,就是要幫助我們的社會建造一個誠實、不欺的環境,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先從我們的教會生活開始做起,而這就必須我們都能作為一個真實的基督徒。
(講於二○○六年四月廿三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