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上主的牧者

經文:撒迦利亞書十一:1|17

如果要說撒迦利亞書最難懂的經文,我想就是第十一章。原因是這章裏的比喻充滿著預言,而這些預言到底是在說甚麼時代背景?很難釐清。雖然這樣,我們還是要試著去找出整個先知撒迦利亞的思想脈絡,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知道他在這章經文所要表明的意義。
如果說舊約聖經裡先知運動中最重要的信息是甚麼?我們可以這樣說:上帝要帶領因為國家淪亡而四散到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返回故鄉,重建家園。上帝要再次成為以色列民族的上帝,而以色列民族將要再次成為上帝的子民。先知們所傳出的這些信息,正好說明了上帝的慈愛確實是如詩篇的詩人所說,上帝不久懷怒氣,祂也不輕易發怒,並且有豐富的慈愛,所以沒有依照人所犯的過錯報應人(參考詩篇一○三:8|10)。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說:整本聖經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信息。要讓我們知道上帝是個慈悲憐憫的生命之主。只要知道依照祂的旨意去行,知道從迷途之道回心轉意,回到祂的懷抱,這位生命的主宰都會毫無條件地赦免人的罪。這樣的信息在耶穌基督的教導中更為明顯,我們從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廿四節記載的那位浪蕩回來的兒子之比喻,就可看出耶穌基督的信息中就是在說明這位慈悲的上帝,如同那位滿有慈愛的父親,會接納他那耗盡所有一切家產而回心轉意,以真誠懺悔之心回家尋求父親原諒的孩子。這位父親並沒有述說這孩子任何過去所犯的過錯,而是完全接納他,並且讓他再次擁有「兒子」的角色和地位。這就是先知文獻中所強調的,上帝要再次接納背叛而導致流離失所回來的以色列人成為祂的子民一樣。
如果我們再次看到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這個比喻,就可發現從第十五章廿五至三十二節這經文中,最反對慈悲的父親接納浪蕩孩子回來的,就是這個浪蕩兒子的哥哥,他甚至拒絕承認這個回來的兒子是他的弟弟,並且又埋怨父親對待浪蕩的孩子比較好,他自認受到極大的委屈。
這樣的情景正好發生在先知撒迦利亞時代,前面已經說過先知撒迦利亞的時代也是以色列人返鄉重建家園的時代,在那時代,就發生過那些沒有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和從奴隸之地返鄉的以色列人之間,有過極大的衝突,甚至彼此互相鄙視。但不論是留在故鄉耶路撒冷的、猶大地區的,或是從異鄉返回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上帝憐憫、赦免了他們所犯的罪。因此,才使他們能夠脫離被奴役的生活回到故鄉重建家園。這也是我們從撒迦利亞的這本經書上所看到的一個寶貴信息,那就是上帝要與他們同在,甚至說要居住在他們重新建造起來的耶路撒冷城中(參考八:3)。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黎巴嫩哪,打開你的門戶吧,
好使火燒盡你的香柏樹!
2松樹啊,號咷吧,香柏樹倒了;
壯麗的樹木都被砍伐了!
巴珊的橡樹啊,痛哭吧,
茂密的森林被摧毀了!
3聽聽統治者的號哭吧,
因為他們的光榮消逝了!
聽聽獅子的咆哮吧,
因為約旦河旁的叢林荒廢了!

這是一首詩歌,這首歌很清楚地是首哀歌,在描述黎巴嫩和巴珊遭遇到慘重災難的情景。
第一節提到黎巴嫩,就像在前一講已經介紹過的,黎巴嫩最出名的就是香柏木,所羅門王建造耶路撒冷聖殿和宮殿時,就是從黎巴嫩大量進口這種樹木作建材(參考列王紀上六:15|18)。這種樹木就像台灣最有名的檜木一樣,高聳碩壯,味道非常香。在這裏的「香柏樹」,意思就是指強盛國家的君王。但現在,上帝的審判來臨時,即使偉大高壯如同香柏樹這樣的君王也一樣,他統治的城門將會被敵人打開,城池會被敵人用無情的烽火給燒毀。這就像當年巴比倫帝國燒盡耶路撒冷城和聖殿,火勢之大,已經不是人力能挽回、撲滅。
既然香柏樹是專門用來建造王宮的材料,那麼,當香柏樹被砍倒,被火燒毀,這就表示王宮已經被敵人入侵,人民看來也就要被擄去外國當奴隸了。這樣,黎巴嫩過去是奴役別人的人,現在剛好相反,因為上帝的審判來臨了。
第二節提到「巴珊」這個城市。若是讀阿摩司書第四章一節,就曾提到上帝在警告撒馬利亞的婦女,說她們胖得像「巴珊的母牛」。為甚麼先知阿摩司用「巴珊的母牛」這樣的詞句來形容女人?原因是巴珊的牛很壯碩,肉質很嫩外皮又光滑。巴珊的牛可說是當時中東地帶最出名的,就像今天我們聽到日本「神戶的牛排」一樣,會認為那是很特別的牛肉。從這裏可以明白巴珊的母牛之所以肥美,主要就是這裏的土地肥沃,草原遼闊,加上水源充沛,這地方的畜牧業最出名。但是,這些青草翠綠的景象將不復存在,因為上帝的審判來了,過去賴以維生、繁榮的經濟力量,包括強大的畜牧業、林業等,都將因此荒廢、摧毀。
第三節是取材自耶利米書第廿五章三十四至三十七節的經文。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很清楚地是在指責那些有強大勢力的統治者,他們沒有像一個好的牧羊人在看顧上帝的羊群,而是在蹂躪上帝的子民。因此,上帝會用嚴厲的手法來懲罰這些欺壓弱者的統治者。在這裏,作者用「聽聽統治者的號哭」和「聽聽獅子的咆哮」來形容這二者的落魄狀態。
聖經作者一再讓我們看到一幅圖案:沒有一個永遠存在的統治者,也沒有一個永遠不會衰微的帝國。人類的歷史也這樣讓我們知道,強勢國家若是一再地欺負弱小者,終有一天,上帝會給予嚴厲懲罰的。而這種處罰的對象包括以上帝之名建造起來的國家,以色列民族所建立起來的帝國,也不會有例外。

第四至八節:
4上主||我的上帝對我說:「你去作一群將被宰殺之羊的牧人。5羊的主人殺了牠們而未受懲罰。牠們販賣羊肉,卻說:『讚美上主,我們有錢了!』連自己的牧人都不可憐牠們。」
6上主說:「我不再憐憫這地的人;我要親自把他們交在統治者手中。這些統治者要蹂躪這地;我不解救這地脫離他們的勢力。」
7買賣羊群的那些人雇用了我;我成為那群將被宰殺之羊的牧人。我拿了兩根牧杖,一根叫「恩惠」,一根叫「合一」。這樣,我開始牧放羊群。8我厭煩其他三個恨我的牧羊人,於是在一個月內把他們都除掉了。

從第四節開始直到第十七節,也可說是舊約聖經最難處理的經文,很可能是一種寓意的說法,因此,聖經學者在解釋上甚為分歧。
而從第四節開始直到第十四節,這段經文是在描述一個好的牧羊人,是會好好地照顧他的羊群。然後從第十五至十七節,則是描述一個邪惡的牧羊人是個怎樣的態度。
再者,這段從第四至十七節的經文,只有第十七節是用詩歌體寫出來,和第十三章七至九節的詩歌可能是同一首詩,但卻被分割編輯在這兩個地方,也因此增添了解釋上的困難。
在第四至八節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是上帝對先知撒迦利亞所傳出的信息。
第四至五節很清楚描述一個惡劣的牧羊人對待羊群的兇惡臉譜。這些惡劣的牧羊人在宰殺羊群、販賣羊肉,然後在獲得金錢之後,歌頌上帝的賞賜和賜福。這簡直就是在污衊上帝的神聖和慈愛。因此,上帝要嚴厲懲罰這麼惡劣的牧羊人。
請注意,聖經作者喜歡用「牧人」來比喻一個國家的君王。這樣,我們也很容易明白,羊群就是指被這位君王統治的人民。如果牧羊人是國王,他應該要好好照顧他的羊群才對,甚至若必須為人民犧牲生命的時候,也會有在所不惜的決心,就像耶穌基督在自我比喻中所說的:「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約翰福音十:11)但在先知撒迦利亞這裏傳出來上帝的信息剛好是相反的,原來這些君王並不是好牧人,而是邪惡的牧羊人,他們簡直就像是披著羊皮的豺狼一樣,只想要吃掉羊群,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這樣的統治者、君王,只會想到要從人民的身上搜刮一切,就算是出賣他的人民給敵人,這樣的事也做得出來。
我們經常會聽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的所作所為,特別是集中營裏對待那些猶太人、吉普賽人等的惡劣且殘酷的手法。但先知撒迦利亞的這段信息讀起來,那種鏡頭讓我感覺好像很熟悉的樣子。我讀到一本「和平||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故事」(編撰者:傑弗瑞‧霍普金斯(Jeffrey Hopkins)、譯者:薛絢,立緒出版社出版),在第一二二頁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我把那個年輕人擄走,我給他灌藥,朝他腦袋開槍。我把他的屍體燒掉了,屍體正在燒的時候,我們還藉著火烤肉吃。」

這是於一九八四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屠圖(Tutu),在一次接受訪問,與幾位同樣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對話中,所描述南非在一九六○年代到九○年代的南非白人統治期間,發生在被統治者黑人身上時常經歷到的受虐慘劇。這段話是由一位白人在請求南非黑人政府組成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寬恕他所犯的過錯時,陳述整個殺害黑人的手段中之一部份。當我讀到這段話時,我的心涼了半截,我沉思很久、很久。我一直在想這件事:這樣的人是否有人性?他們到底是怎樣在看人的生命問題?其實,從這段話就可讓我們看到人性的醜陋面,和先知撒迦利亞在這裡所描述的,那如同豺狼般的面貌幾乎完全一樣。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如果一個統治者對人民哀嚎的聲音生不出憐憫的心,而且還會拿人民從苦難中所發出的聲音當作樂趣時,這樣的統治者是會受到嚴厲報應的,且這種報應不會是只有來自人民反抗所發出的力量,更會是來自上帝的忿怒。就像一九八六年二月發生在菲律賓「人民的力量」,推翻了獨裁者馬可仕政權,並且使之受到嚴厲的懲罰一樣。
第五節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一節經文。在這裏說牧羊人把羊群賣了,卻還高聲歌頌上帝,說「有錢了」。就像前面已經述說過的,當先知撒迦利亞用牧羊人來比喻一個國家的君王時,這樣的君王把人民出賣,飽滿了自己的錢袋之後,卻還高歌頌讚上帝。怎麼會這樣子做?可以用這樣子歌頌上帝嗎?
其實,先知撒迦利亞這樣的信息並不是無的放矢。想想看,所羅門王為了要建造龐大又奢華的宮殿,可以割讓「加利利地區的二十座城」及其人民當工資給泰爾的希蘭王(參考列王紀上九:11)。為了要應付宮殿一千個妃嬪(參考列王紀上十一:6)的生活需要,和他自己奢華生活所需(參考列王紀上四:22|23),很自然的,他需要透過課重稅來支付,才有辦法。再把鏡頭拉回到耶穌基督的時代,大祭司的職位可以用錢向統治者羅馬帝國政府買來,亞那和該亞法都是個例子。但他們這些用來買爵位的錢,就是把原本是為了向上帝祈禱、敬拜的聖殿,轉變成市場,甚至使聖殿墮落到成為欺騙的賊窩(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7,約翰福音二:16),騙取上帝子民所奉獻的錢。這樣的宗教領導者,怎能讓上帝賜福給祂的子民呢?不可能的事!
就像這樣,先知撒迦利亞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問題,就是在第六節經文所提到的。在這節經文中,先知撒迦利亞告訴我們,當領導者墮落時,被領導的人民卻也跟著墮落時,這問題才是真正的嚴重。一個領導者若是非法妄為,人民應該勇敢地起來對抗,將之推翻,這才是正確的方式。採取「事不關己」的態度是錯誤的。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阿摩司就有這樣的話在描述他那時代之社會景況。他說:

「在這邪惡的時代,難怪聰明人都不講話了!」(阿摩司書五:13)

這句話很像中文經常出現的「明哲保身」這句話。但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拒絕和邪惡的人合作,這也是一種對抗邪惡勢力的方式。印度國父甘地就是一個代表者,他對抗英國的統治就是用這種「不合作」的態度,包括發動印度人不購買英國的紡織品,不吃英國的食物,也不購買英國持股設立的鹽廠所生產之鹽。他甚至帶領印度人民拿著杓子到海邊去舀海水起來曬太陽取鹽用。
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民族的領導者誠實,他的臣民一定會誠實。相對的,如果一個領導者腐敗,他的人民也會跟著腐敗。這樣的國家、社會、民族不會得到上帝的賜福和救恩,只會換來上帝的忿怒。上帝的懲罰方式就是讓這樣的國家繼續敗壞,使這樣的社會混亂、瓦解,結果就是全體人民都受到嚴重傷害。
第七至八節,這裏先知撒迦利亞說自己就像在毫無預警之下臨時成為牧羊人的。這並不是他原先的計畫,或是他原先想像得到的。這很像先知阿摩司在對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所說的話一樣;當祭司亞瑪謝用以色列王的名字禁止他繼續傳講上帝的信息時,先知阿摩司特別提到說自己並不是「為了金錢而講道」,他說自己是個牧羊人,也是看管桑樹的農夫。但是當他在牧羊的時候,上帝親自呼召他,要他出來「向以色列人傳上帝的話」(參考阿摩司書七:14|16)。
其實,我們看到許多先知都不是很情願地擔當起先知的工作,先知約拿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甚至逃避上帝的呼召。而先知以賽亞和耶利米都一再表示他們拙於口才,不堪勝任這樣艱鉅的工作(參考以賽亞書六:5,耶利米書一:6|10)。因為在一個亂世之中,先知傳講上帝的話可能就會帶來生命的威脅,先知以利亞有過這種經驗(參考列王紀上十九:10)。有的先知會認為自己傳講信息之後,上帝並沒有像祂交代要傳講的信息那樣進行祂嚴厲的懲罰,這時候先知的心境一定難堪到極點,先知約拿的作品就是個好例子,讓我們看到先知內心的苦悶。
第七節提到兩根牧杖,其中一根叫「恩惠」,另一根則是稱之為「合一」,這到底是甚麼意思呢?從詩篇第廿三篇四節,大衛的詩歌中所說的「杖」和「棍」就可看出聖經時代的牧人,手中最常用的保護羊群之利器,就是這兩種。現在先知撒迦利亞說他手中拿著兩種保護上帝子民的利器,其一就是「恩惠」,另一種是「合一」。
所謂「恩惠」也可說是「榮耀」、「美麗」,或是「恩寵」。這表示甚麼意思呢?原來上帝的子民受到欺負,等於是上帝的榮耀受到損傷。因此,上帝絕對不會允許祂忠實的子民受到羞辱,上帝的子民必定會因為有祂的帶領而顯出榮耀、尊容。
「合一」,若是從兩根杖來看,也可明白上帝的恩典就是要帶領以色列民族重新整合起來。這兩根杖也可說是代表著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一邊用一根杖保護著,然後將兩個分裂的族群重新整合起來。換句話說,上帝要親自帶領這個民族,不會偏袒一方,而疏忽了另一方。
第八節,若是要說全本舊約聖經中最困難處理的經文,可說是這一節。在這節特別提到有三個牧羊人被這位獲賦予牧養上帝羊群的「牧人」所除掉,那麼這三個人會是誰?前面已經有說過,牧人所代表的就是君王。若是這樣,那這三個君王是誰呢?不但如此,這裏並且還說在一個月之內,要將這三個君王除掉。我們真的很難說出這三個壞的「牧羊人」是誰,只能說可能是指政治領袖,也可能是宗教領袖。如果以宗教領袖來看,那麼就是指猶太人的社會領袖,可以是各代的君王,或是族群中的長老。也可以是指祭司階級的人,因為祭司長久以來都是以色列民族的重要代表。第三種就是歷代的先知們。我們知道在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何西阿的信息中,對於祭司們的胡作非為就有明確的指控(參考何西阿書四:4|10)。而在先知耶利米時代,他譴責最嚴厲的就是那些傳遞假信息陷害人民的假先知(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6、廿三:11、13|14、21)。而這節的重點是在說明一個好的牧者,他會毫不客氣地將那些只會懶惰、吃自己所牧養的羊的不適任者給除去。

第九至十四節:
9我對羊群說:「我不再作你們的牧人了。讓該死的死吧,該毀滅的毀滅吧;剩下的會互相殘殺。」10然後我把那根叫「恩惠」的仗折斷,廢掉了上主與萬國所立的約。11當天,那約就廢除了。那些買賣羊群的人注視著我,他們知道這就是上主的信息。12我對他們說:「如果你們願意,請把工資給我,不願意,就留著。」於是他們付給我三十塊銀子作工資。
13上主對我說:「把這些錢放進聖殿的銀庫。」於是我把這三十塊銀子,就是他們認為我應得的一筆可觀的數目,放進聖殿的銀庫。14然後我把第二根叫「合一」的仗折斷,破壞了猶大和以色列的統一。

這段經文可說跟前面一段幾乎是完全相反的狀況;在這段經文中,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原本要當牧人的這個好牧者拒絕承擔牧者的工作。怎麼會這樣?這是很值得省思的一件事。其實,我們都知道好的牧羊人並不好當,因為習慣放蕩的羊群(人民),看到一個忠心的牧者來到時,隨即會感受到有許多約束,就開始不喜歡起來。他們會討厭這樣的牧者、領導者,帶領他們過一個有秩序、規律的生活。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發生這樣的情形,這是一件讓我們感到相當無奈的事。過去的時代如此,今天的時代亦復如此。
這位被上帝任命的忠實僕人發現上帝的子民並不接納他,於是他決定放棄帶領,要讓他們自行去放蕩。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死亡。這很像使徒保羅所說的,當一個人拒絕接受上帝的救恩時,上帝最後的一個方法就是「任憑」這樣的人去過他們所喜愛的「死亡遊戲」生活(參考羅馬書一:21|32)。
第十節可以比較第七節;原本這位受命去帶領上帝子民的領袖,他帶去的是兩根杖,其一是「恩惠」,另一是「合一」,現在,這位領袖決定將手中這第一根杖給折斷。這根「恩惠」的杖原本指的是有尊榮、好形象,現在則是會讓這種的人民不再有任何值得稱讚之處。原本當上帝的子民是一件相當榮耀的事,現在則是變成人見人厭的對象。「折斷」手中的杖所代表的意義,是原本所立的約已經遭到破壞。好的領袖與人民立約,他就會依照所立的約去行。同樣的,好的人民會很清楚他們所立的約,並且會認真實踐所立的約。但,現在這樣的約破壞了,不再有了。
請注意第十一節,這裏再次提到「買賣羊群的人」,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商人。有些商人是只管利益,不管生命的價值是什麼,這種專門在進行買賣的商人,他們當然希望不會出現好的領袖,因為這樣,他們要偷、要欺騙、要殺都比較容易。這樣的商人,與其說是商人,不如說是盜賊會比較正確(參考約翰福音十:10a)。這種商人也是相當敏感的人,他們一看到上帝的子民不願意接受上帝忠實的僕人,並且讓上帝忠實的僕人離開,他們會知道這一定是有上帝的旨意在其中,否則上帝忠實的僕人怎會被排斥呢?於是,他們就趁虛而入,因為這正是他們帶走這些拒絕聽從上帝話語之子民的好機會。
第十二節,這裏談到這位牧羊人跟這些商人談到工資的問題,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生意人看事情,喜歡用錢來衡量,甚至連生命的問題也會用錢來估算。就像今天許多人在看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是否優秀,就是看這個領導者讓他的人民得到多少錢一樣,這是非常錯誤的價值觀念。但這樣的觀念卻厚植在咱台灣人的心中,真是可惜!
一九八七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前哥斯達黎加總統阿里亞斯‧桑琪士博士(Dr. Oscar Arias Sanchez)強調,一個好的總統、國王,會將國民教育看成是治國最重要的工作。他說一個好的總統是讓他的人民獲得好的教育,而不是用錢來強化軍事武力。他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但不要忘記,他講的就是要有好的教育才能教出優秀的人民。因此,我們看到這些作羊群買賣的商人用錢來衡量這個盡忠的領導者,而且所給他的卻是一個奴隸的價錢(參考出埃及記廿一:32),就可看出這種商人眼中的上帝僕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榮,甚至是在羞辱上帝的僕人。
第十三節,上帝對這個忠心的僕人說,要他將拿到的這筆三十塊銀子「放進」聖殿的銀庫中。請注意,這個「放進」原本的希伯來文是指「丟進」之意。若是「丟進」,和用小心翼翼的方式「放進」去就不一樣了。馬太福音第廿七章五節記載猶大出賣耶穌基督得到三十塊銀子之後,發現做錯了,他也是一樣,將這三十塊銀子「丟在聖殿裏」。
請注意,這一節的「銀庫」,在中文和合本用「窯戶」,在台語漢字本用「燒磁人」。為甚麼有這樣翻譯上的差異?原因是在希伯來文的「銀庫」是「hosar」,而「窯戶」則是「yoser」,發音上很接近。再者,根據利未記第六章廿八節的記載,在聖殿祭壇處,凡是用過的瓦鍋子,就不能再使用,要將之摔破。這樣,在聖殿中有設置專門在燒瓦器的匠人,以備隨時燒窯製作要裝獻祭用物品的各種瓦器。這就是台語漢字本所用「燒磁人」的意思。
再者,將這個「丟進」,和第十四節的「折斷」第二根杖一起看就會更清楚。如果一個瓦器用「丟」的,結果就是損壞,這和「折斷」是相同意義。
第十四節說要「折斷」第二根「合一」的杖,這就表示以色列民族將會再次陷入混亂、動盪不安的狀況中,到最後就是走上了滅亡的途徑。原因是他們拒絕了上帝所差派的僕人之帶領,他們想要倚靠自己的能力。

第十五至十七節:
15上主對我說:「你再一次去作牧人吧;這次是壞牧人。16我雇用一個牧人,要他看管我的羊群;但他不幫助那些受驚嚇的,不尋找迷失的,不醫治受傷的,也不餵養還存活的;相反地,他吃掉最肥美的羊,撕裂牠們的蹄。
17那丟棄羊群的壞牧人慘了!
戰爭要徹底消滅他的勢力。
他的手臂將萎縮;
他的右眼完全失明。」

在這段經文中,上帝要先知撒迦利亞扮演「壞牧人」的角色,要傳遞的信息就是讓以色列人知道,壞牧人的樣式,和這種牧人所帶來的結果。
第十六節很清楚描述了壞牧人的樣式,包括有下列幾個特點:
一是不幫助那些受到驚嚇的。當羊群受到打擊,或是遇到危險逼近的時候,就會因受到驚嚇而到處亂竄。一個好的牧人會用他的聲音來安慰這些羊群,讓牠們知道牧者就在牠們身邊庇護著,不用害怕。
二是不尋找迷失的。這是沒有緊隨在牧者身邊而走離了的羊隻。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四至七節耶穌基督所說的比喻中,在描述那位盡責的牧者,會因為一隻走失的羊,將其餘的九十九隻羊暫且放下,去尋找那失落的一隻,直到找著了為止。這是盡忠的牧羊人才會這樣做。相對的,不是這樣做的牧羊人,就是壞的牧者。
三是不醫治受傷的。羊群受到野獸攻擊時,不是驚嚇,就是會為了要逃避災難而四處亂竄,或是直接受到攻擊而受傷,甚至死亡。聖經時代的以色列牧羊人就有這樣的傳統,只要是迷失的羊,無論如何都要將之尋找回來。若是羊受傷了,要將之抱回來給老一輩的牧羊人看,好了解是被什麼野獸攻擊致傷的。受傷的羊,若是尋找回來,還可以試著將之醫治好起來。但若是不聞不問,受傷的羊很快就會死去。
四是不餵養還存活的。這是最糟糕的牧羊人。因為前面三種羊很可能都會面臨死亡。但若是連沒有遇到這些災難的羊都不餵養,給予最基本的食物,那這些羊一定會活活地餓死。
以上四種都說出一個牧羊人最基本該做到的事,但卻讓我們看到壞牧者怠忽職守已經嚴重到無法想像的程度。
這裏,作者又進一步形容這樣的壞牧人最不堪入目的態度,就是吃所牧養的羊群中最肥美的羊,把羊的蹄給撕裂了。我們知道若是羊的蹄給撕裂了,羊一定會變成跛腳,無法走動的羊,這樣的羊一定會死去,遇到野獸攻擊時無法逃難,飢餓時也無法去尋找青翠的草場吃草。
第十七節,這節用一首短詩來結束,也說出上帝要採取的行動,就是將這種惡劣的牧羊人給予嚴厲的懲罰,而懲罰的結果是讓這些怠忽職守的牧羊人變成殘廢、無用的人。前面已經好幾次提過的,聖經中所說的牧羊人、牧者,代表的角色就是族群的領導者、國家的統治者,甚至是宗教領袖等人物。上帝不會寬待這樣的牧羊人。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用耶穌基督的名所建立起來的教會、機構,就應該是個盡忠職守的信仰團體和工作單位,這樣才能榮耀上帝的名。否則,就是在羞辱上帝的榮耀。
在這章經文中所說的牧羊人,很清楚地在以色列文化上就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領導者,或是祭司、先知等這些宗教領袖。而在這裏,我們一再看到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是:壞的牧羊人所顯示出來的惡劣態度,就是只會從羊群身上奪取利益,圖謀自己享受羊膏油脂,卻對所牧養的羊沒有給予任何一點點牧羊人本來就應該有的照顧、餵養。先知撒迦利亞讓我們知道,對於這些嚴重瀆職的牧羊人,上帝絕對不會寬待,而是會給予嚴厲的懲罰。
而另一方面,先知撒迦利亞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更殘酷的事實,就是好的牧羊人無法被接受,很快就遭到排斥而離開。這樣的事實從先知以利亞、耶利米等人的身上都可看得到,而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更是顯明出來;他是上帝的獨生子,是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但卻被上帝的子民給釘死在十字架上。
將這樣的比喻用來看一個國家、社會就是這樣;好的國家領導者,一定會先想到怎樣讓人民受到良好的照顧,而不是讓人民陷入於混亂、動盪不安的生活環境中。好又盡忠的領導者,會清楚知道要使一個國家、社會有安定的生活秩序,才能使該國的國民生活得像詩篇第廿三篇大衛的詩歌所說的,羊群可以躺臥在青草地上、安靜的溪水邊,且在敵人面前也可以安然無恙。相對的,差勁的領導者,只會想到要從人民的身上搜刮利益。我們若是看今天的許多民意代表所顯現出來的樣式就是很好的例子。有越來越多人稱呼今天的立法委員為「利委」,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因為他們只知道顧著自己的利益,甚至會為了圖謀己利而置國家於危險之中也在所不惜,這真是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事。
讓我們把焦點拉回到以基督耶穌之名所建立的教會來看這個問題。在基督教會裏,我們說傳道人就是牧羊人,也稱之為「牧者」。先知撒迦利亞所描述的是在好牧者帶領之下,信徒就會知道他們要往哪裏走最好,也會看到教會未來發展的遠景,全體教會就不會徒勞於無用的紛爭中而浪費了生命。相對的,若不是好的牧者,當他在牧養教會時,想的,就是自己的福利,圖謀的,就是如何從信徒中得到利益。
我們感到相當難過的,就是近幾年來發生在台灣長老教會身上的事件,直到現今,台南新樓醫院、長榮大學、彰化基督教醫院、馬偕醫院等機構的董事會都一再發生問題。為甚麼會這樣?很簡單,就是這些都是許多人認為有利可圖的單位,因此,爭著要在這些機構擔任董事的人相當多,甚至多到可以想盡一切辦法要擠進去。想想看,如果這些機構都是用耶穌基督的名所設立的,有甚麼利益可圖?若是有,應該是福音的信息,這福音是要拯救人的生命的,而不是要用來圖謀物質、錢財之利的。而能進入這些機構當董事的,幾乎都是在教會裏的領導者,這一點才是我們要好好反省的地方。
我想起蘭大衛醫師和他的兒子蘭大弼醫師,父子兩人用盡生命之力建造了彰化基督教醫院,並使之成為咱台灣最有名的基督教醫院,且是很有口碑的醫院。彰化市民甚至會用「南門有媽祖,西門有蘭醫師」這句話來說明蘭醫師父子在當地的貢獻、犧牲。但是,今天我們已經失去了這樣清高又美好的名聲了。這幾年來,為了要爭當院長、董事,鬧得上法院去相告,訴訟不停,簡直就是羞辱了上帝的名。今天我們雖然看到該醫院有很現代化的建築物,但該院已經不再有像過去那樣美好的信仰見證。這樣,我們雖然擁有最現代的建築物又有甚麼信仰上的意義呢?不但這樣,我們更要有心理準備,以防這些建築物成為犯罪的溫床和記號,若此,那簡直就是羞辱上帝神聖的名聲。別忘了,上帝絕對不會漠視這些羞辱祂榮譽的事,祂一定會懲罰的,就像祂在懲罰那些瀆職的牧羊人一樣。

二、我們需要怎樣的傳道者?是說真實話的呢?或是只會說諂媚的話的?是忠於聖經教導的呢?或是只會圓滑於人際關係的呢?
從先知撒迦利亞傳出來的信息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好的牧者一下子就夭折了,甚至是短短一個月時間不到(參考十一:8)就被廢除了,為甚麼會這樣?這是一件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功課。聖經中有許多上帝忠實的先知,他們的際遇就是這樣,不但沒有得到好的支持,還經常遭遇到挫折、排斥,甚至被殺死亡,這樣的例子相當多。我們看到先知米該雅因為講誠實的話而被下到監獄(參考列王紀上廿二:26|27);先知以利亞則是被恐嚇而開始逃亡(參考列王紀上十九:10);先知阿摩司還被同樣是上帝僕人的伯特利祭司亞瑪謝告狀到國王耶羅波安那兒(參考阿摩司書七:10);而先知耶利米的際遇可說是先知中最悲慘的一位,他被自己的同胞詛咒不說(參考耶利米書十五:11),甚至差點被害死在枯井中(參考耶利米書三十八:6),還曾被挾持到埃及的答比匿(參考耶利米書四十三:7)。
新約福音書一開始介紹上帝的福音信息時,就提到施洗約翰的故事。馬可福音第六章十四至廿九節就記載他被希律殺死,且死的慘狀幾乎讓人聽了就會毛骨悚然。而我們知道,耶穌基督是被宗教領袖們和羅馬帝國統治者聯手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而他的門徒雅各則是被希律王殺死(參考使徒行傳十二:1|2);司提反則是在宗教領袖的煽動下,被眾人用石頭活活打死(參考使徒行傳七:57|60);使徒保羅也是一樣被自己同胞陷害而死。
以上這些都在說明一個事實:上帝忠實的僕人不會是講眾人喜歡聽的話,而是會依照上帝的命令,只是講該講的話,這一點很重要。使徒保羅就曾這樣說:

「上帝信任我們,把傳福音的任務付託我們。因此,我們只說他要我們說的話。我們不討好人,只求取悅那位察驗我們內心的上帝。你們知道,我們從來不向你們說諂媚的話,也沒有藏著貪婪的念頭;這是上帝可以為我們作證的。」(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5)

會忠實於上帝的話的傳道者,都會有一個清楚的態度:聖經怎麼說,他就怎麼講;聖經說該怎麼做,他就會告訴大家該怎樣辦才正確。沒有人喜歡聽虛偽的話,但是每當那真實的話講出來,就會使我們感到痛心時,我們又會覺得厭惡傳講這種信息的傳道者,甚至排斥的心隨即反應出來。人的弱點就是喜歡聽虛偽且恭維的話,但這種話往往使人迷失了生命的方向。
基督的教會是建立在聖經上帝話語的基礎上,因此,基督的教會應該是以上帝的話為中心,為上帝的話為主。我們都應該清楚,上帝有如雙刃的劍一樣的鋒利,會刺透人心,如同插入骨頭一樣會有劇烈的刺痛(參考希伯來書四:12)。
同樣的,基督徒應該明白自己所要學習的就是聖經的教導。如果一個傳道者認真將聖經的話傳遞出來,實實在在地在傳揚聖經的話語,所有的信徒就應該要珍惜,給予鼓勵,這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
(講於二○○六年五月廿一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