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悔改才會得到赦免的恩典

經文:西番雅書二:1—15

在第一章開頭就有介紹過先知西番雅的時代,就是在約西亞作猶大王治理國政時期。我有提過在他任內最重要的事蹟,就是潔淨耶路撒冷聖殿,並且帶領以色列人重新回到敬虔的信仰生活。他做了一件以色列歷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從士師治國的時代開始,直到約西亞在位的第十八年,以色列人才在他的帶領之下,聚集民眾在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1—23)。

這樣的事件看起來好像沒有甚麼,但事實不然。想想看,從士師到約西亞王時代,單從時間來看,就是從主前第十四世紀初期的一三八○年,直到主前第七世紀的六四○年代,這樣在時間相隔上至少就有七百四十年之久。而且當民眾都習慣了過偶像崇拜,或是混合式的宗教信仰時,突然間要大家恢復到原有的獨一上帝信仰,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何況,約西亞王命令所有以色列人遵守的逾越節,乃是依據申命記所記載的規定遵守逾越節(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1)。在申命記規定守逾越節,就是要在「上帝所選定的敬拜場所」進行獻祭的禮儀。這裏所說的「上帝所選定」之場所,就是指耶路撒冷城。這對遠居在加利利等邊遠城市的人來說,是一件很大的負擔,自然地,遵守這節期的意願就會相對降低。

根據申命記第十六章一至八節的記載,逾越節必須吃「無酵餅七天」,並且要連續吃七天,而且還不准工作,直到除酵節過後才可以重新恢復平時的起居生活。我們不要小看這樣看起來好像很簡單的規定,對已經習慣持續工作,且吃有酵餅的人來說,要他們吃無酵餅長達七天之久,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我們剛開始過週休二日的時候,許多公司行號就表達強烈反對,認為這樣將使他們損失慘重。而無酵餅的另一個名稱就是「苦難餅」,可從這名稱獲知該餅並不好吃,卻要連續吃七天。只要問問小孩子「苦瓜」好不好吃,就可以明白。已經有好幾百年沒有過這樣的生活,現在突然間規定要這樣做,那是一件很困難執行的國家大事,但他做到了。這也就是為甚麼列王紀作者會給予約西亞王很好的評價,說他「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跟隨先組大衛王的腳步,不偏左不偏右」(參考列王紀下廿二:2)。

有好的君王,往往是因為身邊有很好又忠實於上帝信息的先知協助,就像希西家王時代有先知以賽亞一樣。更重要的,就是這些君王願意傾聽這些被上帝差遣傳達信息的忠實僕人。否則,即使有很好的上帝僕人,且確實說出了上帝的信息,也是枉然,這可從先知以利亞、以賽亞、耶利米、阿摩司等先知的際遇看出來,他們都是因為忠實於上帝的話,生命受到威脅,甚至受難,原因是他們的時代,社會相當混亂,且假先知甚多,祭司和先知只會求巴結權貴,幾乎甚少有人會忠實於上帝的話語。

在前一講讀過的西番雅書第一章,先知西番雅就曾很嚴厲的警告過,上帝忿怒的大日子將會很快來臨。他清楚地指出那日子將會是個「悲慘」的一天(參考一:14),也是「苦難災禍」的時候,更是「摧殘破壞」的時刻(參考一:15)。因為上帝生氣了,而且上帝這把忿怒的火,將要「迅速地燒毀全世界,他要徹底銷滅世上的人」(參考一:18)。

現在第二章,先知西番雅更進一步地說出這些將遇到上帝嚴厲懲罰的對象,他將這些對象的名字逐一說出來,這就是先知的職責。先知不會說出那些隱晦的話語。因為他傳遞的信息就是要讓聽到的人知道、明白,好讓上帝的拯救信息很快進入人心,可以讓受害的人得到鼓舞,也同時是要使違背上帝旨意的人得到警惕、悔改的機會,這就像約拿書所記載的情節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不知恥的國家啊,覺醒吧!2在你還沒有像一朵花凋謝以前,在上主的怒火沒有燒到以前,在他發烈怒的日子以前,覺醒吧!3在這地上所有謙虛地聽從他命令的人哪,尋求上主吧!你們要追求正義,在上主面前謙卑。也許在上主發怒的日子,你們可以逃脫懲罰。

這是一段勸勉聽信息的人要有悔改的心。很可能當時聽他傳講的民眾以為是聽一個好消息,或是以當作在聽一個「瘋子」講話的態度出現。更特別的,是在這裏聚集的民眾不僅以色列人而已,也有外族人。因此,在此所用的受格並不是平常先知慣用的,有指定特殊的對象,而是一個普通名詞,他是用「不知恥的國家」作開場白,這個「國家」之詞也可以當「國民」解釋。

「不知恥」,這詞原本之意是指心中沒有上帝的人。如果參考第一章五至六節就會清楚,心中沒有上帝的人,就是有一些人雖然看起來像是上帝的子民,這些人一方面敬拜上帝,另一方面卻是在拜「米勒公神」。另一種就是心中根本不信上帝,只相信自己。

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較第三節所提到的「謙虛地聽從上帝命令的人」,相對的,這裏指的就是這些不聽從上帝旨意的人,這種人就是先知西番雅口中「不知恥」的人。

「覺醒吧」,這是一句勸勉的話,先知西番雅要聽到他信息的人,趕緊醒悟過來,不要再像過去那樣,尋找那些虛無的假神,或是對人生命的拯救毫無用處的東西。因為當上帝的審判來臨時,會像第一章十八節所說的,上帝的怒氣會像一把正在燃燒的大火,燒盡人看為貴重的金銀財寶,也會毀滅所有人看為重要的一切。這些東西在審判之日來臨時,只會像所謂的雜草、失去味道成為無用的鹽被丟棄成為被踐踏之廢物(參考馬太福音五:13)。

第二節,先知西番雅呼籲大家悔改要快,不要遲疑。也就是在自己尚且還有活著可以表白之前。因此,他用「像一朵花凋謝以前」,這是指在生命還醒悟之前,就會知道悔改。而不是等到人對自己的生命毫無主動能力時,就算想要悔改都已經來不及了。

這也是在說明上帝的審判和怒氣,沒有知道甚麼時候會到,因此,不要去猜測上帝審判的時間,也不要認為還有很多時間。因為這時間隨時會出現,也可能隨即就來到。創世記第七至八章大水的事件,以及創世記第十九章所多瑪、蛾摩拉這兩個城的毀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節有關財主和乞丐拉撒路的故事就是如此;當財主發現自己已經落入陰間受苦時,連想要回去通知自己的兄弟也發覺有困難。而馬太福音第廿五章一至十三節耶穌基督談到迎接新郎的來到更是如此,新郎總是在人不注意的時刻出現了。
先知的文獻就像耶穌基督一再提醒當時的人要注意的,就是要警醒。悔改不要看時間,而是隨即就要這樣做。

第三節,先知西番雅提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或許這樣的人可以得到上帝的憐憫而避免了上帝的懲罰,那就是謙卑、尋求正義的人。
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在這裏所謂的「謙卑」,指的是知道遵守上帝的誡命、旨意、教導的人。這種「謙卑」跟一般人所說的「品格」並不相同。一個人在品格上很可能表現出謙卑的心境,但卻不一定是真實地遵守上帝在聖經的教導和信息。

再者,這裏也強調謙卑的人也是知道實踐社會公義的人。像前面所說的,謙卑的人就是遵行上帝旨意者,這樣的人會知道維護社會公義就是信仰上帝的基本態度。因此,說一個人是否謙卑,還要看這個人是否有在維護社會公義。若是沒有,說一個人謙卑,那並不正確。

第四至七節:
4迦薩城裏沒有人存活;亞實基倫要荒涼。亞實突的人民要在正午被趕走;以革倫的居民也被逐出城外。5住在沿岸的非利士人哪,你們慘啦!上主已經向你們宣判;他要毀滅你們,不留下一人。6你們沿岸的地區要變成空曠的野地,只有牧人的草棚和羊圈。7劫後餘生的猶大人民將佔領你們的土地;他們要在那裏放羊,在亞實基倫的房屋裏睡覺。上主--他們的上帝要顧念他們,使他們回鄉重整家園。


從第四節開始就是在回應第一章十八節所說的,上帝的怒火將燒到全世界,就如同在第一章三節所提起的,上帝「要從地上殲滅人類」一樣。我們可以理解先知西番雅的信息不是只針對以色列人,而是對當時圍繞在以色列國四周的國家、族群。

這段經文所提到的這些族群都是位居於南方的非利士人族群,包括有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等四個城市。非利士人共計有五個城市,除了這四個之外,尚且有一個名叫迦特的城市沒有被先知西番雅提起,很有可能在先知西番雅的時代,迦特城已經衰微、不重要了。

非利士人可說是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最使他們感到頭痛的族群,他們時常來侵犯以色列人的社區。不但如此,在先知撒母耳之前,也就是在祭司以利的時代,以色列人曾抬出約櫃當作「戰神」一般帶到戰場上,結果不但沒有幫助以色列人贏得戰爭,反而是讓約櫃被非利士人奪去,且以色列人在那次戰爭中死去了三萬軍人(參考撒母耳記上四:10—11)。

現在先知西番雅提出的警訊是:「你們慘啦!」這樣的警訊是在表示上帝的懲罰將會相當嚴重。可是在這裏比較讓我們感到納悶的是,先知西番雅並沒有說明到底非利士人犯了甚麼罪,導致上帝這麼生氣而發出烈怒要徹底消滅非利士人?如果參考第八世紀的先知阿摩司也曾論說關於非利士人的罪過時,或許有所幫助。先知阿摩司這樣說:

「迦薩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處罰他們。他們俘虜了鄰國的人民,賣給以東人作奴隸。所以我要火燒迦薩的城牆,摧毀它的宮殿。我要殲滅亞實突的居民和亞實基倫的首領。我要處罰以革倫城;凡是留在城裏的非利士人都要死亡。」(阿摩司書一:6—8)

從這裏可以看出非利士人在販賣戰敗國的人去當奴隸之事上必定是很猖獗,上帝是在忍無可忍之下,才會決定要給予嚴厲的懲罰。
在先知西番雅所傳出來的這段經文中很清楚說出非利士人所居住的這四個城市都將因為上帝嚴厲的懲罰而成為廢墟。其情況之嚴重,就像第六節所說的,要變成「空曠的野地,祇有牧人的草棚和羊圈」。
第七節,先知西番雅提到「劫後餘生的猶大人」,這句話一再出現於先知的文獻中(參考列王紀下十九:30—31,以賽亞書十:20、廿四:14、廿八:5、三十七:31—32,耶利米書三十一:2,彌迦書五:7、七:18,哈巴谷書二:8)。為甚麼有「劫後餘生的猶大人」這樣的句子出現呢?原來,當以色列人背叛上帝時,上帝並不會因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就給予特別。沒有!就像先知阿摩司所說的,在全世界這麼多族群當中,上帝特別揀選以色列人當祂的子民,但他們卻不聽從上帝的旨意,所以上帝就先拿他們為懲罰的對象(參考阿摩司書三:2)。這些「劫後餘生」,指的就是在上帝懲罰之後,所留下來剩餘的子民。這些人在聖經的作者眼中,就是上帝特別存留他們的,為的是要更新他們的心靈,使他們知道唯有聽從上帝的旨意,才能存活下去。

在這裏,先知西番雅強調這些劫後餘生的猶大人將重新回到這些非利士人過去所居住的土地居住。這表示上帝已經將佔領以色列人的城市、土地都清除乾淨,然後再帶領這些劫後餘生的以色列子民返回故鄉定居。這也是因為上帝的恩典特別在他們身上,才使他們得到這樣大的生存機會。

第八至十一節:
8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說:「我聽見摩押人的嘲笑和亞捫人的辱罵;他們嘲笑我的子民,揚言要侵佔他們的土地。9我是以色列永生的上帝;我發誓:摩押一定要像所多瑪、亞捫要像蛾摩拉一樣毀滅。它們要變成鹽坑之地,永遠荒廢,莠草蔓生。我那些劫後餘生的子民要掠奪他們,佔領他們的土地。」
10摩押和亞捫的人民要這樣被懲罰;因為他們驕傲自大,侮辱上主--萬軍統帥的子民。11上主要使他們驚惶失措。他要除滅世上的神明,然後每一個國家都會在自己的國土上敬拜他。

這段經文特別針對摩押和亞捫人的問題。這兩個城鎮是位在約旦河東岸之處。我們知道摩押和亞捫這兩個民族其實也是以色列人的遠親,他們都是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跟自己的兩個女兒亂倫之下生出來的兒子之後裔(參考創世記十九:37—38)。但我們也知道後來這兩個以色列人的遠親摩押人和亞捫人,對以色列人並不是很好。依據申命記第廿三章三至六節有摩西的法律這樣記載著:

「亞捫人或摩押人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他們的子孫,甚至到第十代,也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因為你們出埃及時,他們不供給你們旅程上所需要的糧食和水,並且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比奪城,雇了比珥的兒子巴蘭來詛咒你們。但是上主--你們的上帝不聽巴蘭的話,反而把詛咒轉為祝福,因為他愛你們。你們有生之日不可為他們尋求平安和繁榮。」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歷史殘酷的一面,就是早年以色列人祖先剛出埃及時,不但沒有得到摩押和亞捫人的協助,反而設計要陷害他們,這是上帝所看為厭惡的一件事。
在先知西番雅的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摩押和亞捫另一件讓上帝厭惡的事,就是這兩個民族對以色列人盡其所能地嘲笑、辱罵,並且還加上恐嚇。先知西番雅說,上帝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會對這兩個民族採取嚴厲懲罰作為回應。這讓我們知道任何嘲笑、辱罵上帝選民的人,一定會遭遇到上帝的報應。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如果我們自認是上帝的選民,遇到有人嘲笑、辱罵我們,甚至用恐嚇的言詞想要使我們放棄信仰時,我們就會明白這些人必定會遭遇到上帝的報應。但我們必須要清楚知道,這是因為信仰的緣故,而不是因為我們有不好行為,甚至敗壞了上帝的聖名,讓人逮到機會嘲笑、辱罵、恐嚇,不是這樣子,而是純粹因為我們信耶穌作為我們生命的救主的緣故。

先知西番雅說上帝的報復,就是要讓這兩個族群像所多瑪和蛾摩拉所遇到的結果一樣,而這兩個城在創世記第十九章的記載,是有從天上降下的大火給燒毀,成為廢墟了。他們的土地將會成為被他們嘲笑、辱罵、恐嚇的以色列人佔領之地,情景就像非利士人的城鎮一樣。

第十節說摩押和亞捫人被懲罰的另一個原因,是和他們的驕傲、自大有密切關係,這可從先知以賽亞的作品(參考以賽亞書十六:6),以及耶利米書第四十八章看得出來。雖然先知的書信中並沒有詳細說明這兩個民族是個怎樣的驕傲方式,但我們知道聖經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指導,驕傲的人,就是心中沒有上帝,甚至以不屑的口語在羞辱上帝的聖名者(參考詩篇十四:1)。而在所有的驕傲中,上帝最不能原諒的一種行為,就像先知以賽亞在指責巴比倫帝國皇帝的行徑相同,就是想把自己當作神明讓人民供奉崇拜(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這是上帝最為厭惡的的一件事,也是十誡中提醒要列為禁忌的行為(參考出埃及記二十:5)。

這也給我們學習到很好的教訓,當有人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若是有能力卻不伸手協助,反而還設計陷害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就需要特別小心上帝會怎樣懲罰我們。

第十二至十五節:
12上主也要擊殺古實人。
13上主要用他的大能毀滅亞述;他要使尼尼微城成為荒涼乾涸的曠野。14它將成為牛群、羊群,以及各種野獸躺臥的地方。貓頭鷹在廢墟中築巢,從窗口鳴叫;烏鴉在階前呱呱亂叫;建築物中的香柏木要被抽掉。15這一切都要臨到這城;因為它誇耀自己的能力,自以為安全。城裏的人以為這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可是,它將成為淒涼荒蕪、野獸歇息的地方。每一個過路的人都會嘲笑咒罵。

第十二節特別提起古實人的問題。這是位於埃及南部的地方,很可能與衣索匹亞人有關,就是現今的蘇丹這個國家。它最榮耀的時代,就是在主前第八世紀,也就是在主前七一五年到六六三年,有五十年間統治著埃及帝國。在先知西番雅的時代,古實人所建立的埃及帝國曾經和亞述帝國的聯盟。先知那鴻的詩歌中就曾提起,上帝要摧毀亞述帝國,就算有古實人建立的埃及帝國在背後撐腰(參考那鴻書三:9),也是一樣。先知西番雅在這節只簡單地說上帝要擊殺古實人,並沒有明確指出原因,但必定是和他們曾經侵犯以色列人有關係。

第十三至十五節再次提到亞述帝國的問題。我們知道在先知西番雅時代,也是亞述帝國最興盛的時代。亞述帝國在主前七二一年消滅的北國以色列,並且俘虜了以色列人,將他們販賣到奴隸市場,幾乎要消滅以色列人(參考列王紀下十七:5—6、24)。這是是相當殘忍的做法,也絕對不會被上帝所允許。先知那鴻的作品中,就曾指出上帝要徹底消滅亞述帝國,不但是要懲罰他,而且是要好好羞辱它(參考那鴻書三:5—7)。從先知那鴻的作品中,可以看見上帝對亞述帝國確實無法諒解,幾乎是忿怒到了極點。
聖經一再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教訓,當上帝選召一個人來成為祂的僕人時,並不是要這個人來扮演劊子手殺人掠奪的,而是要這個人去執行上帝的旨意,並且當與這個人接觸時,會發現這個人的身上有上帝的慈愛和救恩。這就像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時所說的:「我揀選他,是要他指示他的兒子和後代服從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這樣,我就實現對亞伯拉罕許下的諾言。」(創世記十八:19)

「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這應該是上帝最喜愛祂的子民去呈現出來的果實。先知彌迦也向以色列人提出這樣的呼籲,要他們用謙卑的心和上帝同行,以符合上帝的要求,就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參考彌迦書六:8)。如果沒有這樣做,只在意禮拜的禮儀和獻祭多少,先知彌迦說,這絕對不是上帝所喜歡的行為(參考彌迦書六:6—7)。

在這段經文中的第十三至十四節,都是在描述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城將成為廢墟,不再會有人居住,而且還會成為野獸、飛鳥群居築巢做窩的地方。
為甚麼會這樣?原因除了上述所說的「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理由之外,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被揀選的子民必須要知道謙卑。因為有謙卑的心成為上帝的僕人,才不會把自己當作神明,而忘記了自己的強大是來自上帝賞賜的力量。這些力量並不是自己原本就擁有,是上帝因為要揀選而賜予的。
亞述帝國的問題就出現在這裏,就像第十五節所說的,它自誇有堅強的軍事武力作為後盾,然後自命為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這種情形就像先知以賽亞在譴責巴比倫帝國的淪亡一樣,因為他把自己放在和上帝同等位階(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事。於是上帝一出手,亞述帝國就消滅了,這是主前六一二年,上帝興起巴比倫帝國,將亞述帝國給予完全消滅。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要讓上帝的怒氣消除,唯有真實悔改回到祂的面前,用謙卑的態度懇求上帝的赦免,這才是唯一的途徑。

先知西番雅讓我們看到上帝的忿怒有多大,而這些忿怒都是針對這些被揀選出來當祂的僕人,來懲罰以色列人的外族人。可是這些人要不就是囂張到以為自己很有能力,想要和上帝比高下,或者就是會用殘酷毫無人道的手段對待以色列人。因此,上帝把這些帳都記下來,忍耐到一個極限之後,祂終於發出了烈怒,要好好懲罰這些違背祂的旨意的族群、國家。先知西番雅在這章一開始就大聲呼籲這些族群、國家,要覺醒過來。這些呼籲都是含著嚴肅的警告之用意在其中,要這些族群、國家的領導者記得要謙卑尋求上帝的寬恕和憐憫,這樣才能在上帝發怒之前,因看到他們有了向善的態度而息怒。

如果看約拿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看到約拿書的作者就是在描述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城認罪悔改的真誠,最特別的地方是從國王到家畜動物都用謙卑的心悔改認罪。果然,上帝原本說要要毀滅該城的計畫,就改變了,不把原先宣佈的災難降到該城。約拿書可能是在告訴以色列人,在外族人中也有會悔改的族群,他們一聽到上帝在生氣的信息,就趕緊悔改。用這樣的題材來提醒以色列人,要珍惜上帝的恩典,知道及時悔改的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以色列人,上帝的愛就是寬恕、憐憫,祂愛世上的人,一定會赦免真心悔改的人的罪。

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悔改,絕對不是口頭上的表態,更不是意念上的思維,而是要付出實際行動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新約聖經給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使徒保羅;他原本都是在逼害基督徒的,後來,他因為親自遇見了復活的耶穌基督,於是悔改認罪,然後成為福音的見證者,以及開拓基督教會的先鋒。這是使徒保羅悔改的見證。他悔改的方式,就是從迫害者,轉換成為見證者、開拓者。

有一齣影片一直深深烙印在我內心中,那就是「教會」(The Mission)這片子。影片中描述一位人口販子,他經常到南美洲的山區去捕抓原住民到奴隸市場去販賣。有一天,他發現他的弟弟和自己的情人有染,在非常生氣之下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他感到相當懊惱,也發現造成他殺死弟弟的主要原因,就是販賣人口的事件。於是,在神父的帶領下,他願意表示懺悔、認罪。他用的方式就是親自到他過去抓原住民販賣的地方去傳福音。他不是空手上山去,而是背負著極重的工具,這些都是當時他在捕抓原住民的工具。
當他跟神父到原住民地區時,那些原住民頭目看到他,就馬上認出他就是在捕抓原住民的狩獵者,忿怒的情緒油然而生,有人想要拿刀砍死他。但當神父向他們說明這趟上山來的原因時,他們討論又討論,結果決定寬恕這個人口販子。就這樣,這個人窮盡餘生的力量,在山上幫助這些原住民學習許多才藝,跟他們一起學習聖經、分享上帝的愛。直到後來,還為了要保護這些原住民家園,他拿起槍桿跟葡萄牙的軍隊對抗,最後中槍而死。

真正的懺悔不是隱藏所犯的過錯,而是坦誠自己所做的錯,並且勇敢地尋求受害者的寬恕、憐憫。然後更進一步從該錯誤中努力去尋找彌補的途徑。若不是這樣做,單單說「對不起」,或是說「我錯了」,對實際的傷害並沒有甚麼特別意義。因為這些都是屬於口頭的,真正內心的懺悔是會從實際的行動中反射應該有的行為出來,這一點才是上帝所要看的。

二、我們有能力,是來自上帝的賞賜,而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條件而獲得上帝的喜悅。因此,當用上帝賞賜給我們的能力,以謙卑的心來回應上帝賞賜的愛。

先知西番雅很清楚地指出上帝要懲罰亞述的原因,就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很驕傲,以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國家,他們甚至用尼尼微城來炫耀它的能力。確實,如果依照主前第八世紀建造這樣雄偉的城,確實不是一件易事。就像約拿書第三章三節所說的,該城需要走三天的路程才能走完。雖然考古學家並不認為該城有這麼大,但至少在聖經時代,以「三天的時間才走得完」這樣的句子來形容該城,也可以想像得到該城的「偉大」,這也難怪先知西番雅會用「城裏的人以為這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這樣的句子來說明。

亞述帝國偉大嗎?當然偉大。今天的考古學者將過去出爐的史料整理起來,都會用很深的感嘆詞句說「實在很不簡單」。但是,不論多麼偉大的城,或是多麼偉大的國家,用來稱讚的句子經常都是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了。意思就是都是用來描述過去的歷史,或是過去的時代。就像我們今天經常在說的羅馬帝國的偉大一樣。看,亞述帝國在主前六一二年被巴比倫帝國所消滅,後來就成為廢墟,因為它是被徹底摧毀,簡直到無法再居住。

不論是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等,這些聖經時代的歷史帝國,一個接一個。有誰偉大?有,大家都很偉大,但這些偉大都是因為上帝要揀選他們才算是偉大。上帝揀選這些民族、國家來完成祂拯救的旨意,就像先知耶利米所說的,上帝揀選巴比倫帝國皇帝尼布甲尼撒來成為祂的僕人,而不是要用他們來扮演上帝的角色,這一點必須要相當清楚。這就是先知阿摩司傳出上帝的信息所說的:「以色列人哪,我要使外國的軍隊佔領你們的國家;北從哈馬隘口,南到亞拉巴海,他們要來蹂躪你們。」(阿摩司書六:14)看吧,很清楚地,不是因為亞述帝國有什麼能耐,而是因為上帝讓這個國家強壯,用來懲罰以色列人。可惜的是,亞述帝國忘記自己只是在執行上帝懲罰的命令而已,而不是要它取代上帝的角色,誇耀自己的能力,藐視上帝的慈愛和公義。

而類似亞述帝國這種錯誤的態度也發生在巴比倫帝國的身上。結果巴比倫帝國在毀滅了亞述帝國之後,自己也在主前五三八年被波斯帝國給消滅了。近代歷史也一再重複著這樣的腳步;我們看到大英帝國最興盛的時候,就出現了所謂「英旗不落日」這句子來形容英國版圖之大,只要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該帝國的領土。但我們都知道,英國固然很有能力,但千萬不要忘記這些能力,是來自上帝的賞賜,而不是來自它本身有什麼特別的能力。

把這些範圍縮小到我們自己的身上來看也是這樣;當我們看到自己越來越受到別人重視的時候,我們就當更加小心,不要忘記上帝的賞賜,誤以為自己很有能力而忘記了上帝,這就會很危險。

我們的教會也是這樣;當我們教會越來越受到別人重視、注意的時候,我們就要特別小心,千萬別以為我們有多少能力可以做什麼?而是要明白我們就是上帝的僕人,為了福音我們被上帝揀選成為耶穌基督的同工,這是我們的榮幸,但卻不是讓我們用來驕傲用的。上帝揀選我們,就是要使我們教會成為別人的僕人,要分享我們教會從上帝那兒得到的恩典,給那些比我們更需要的人。只有這樣的態度,才會使我們永遠成為上帝所喜悅的教會。

(講於二○○五年十月十六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