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向上帝挑戰

經文:約拿書一:—

舊約聖經中有兩本經書都是相當膾炙人口的故事,一是路得記,另一就是約拿書。這兩本經書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篇幅很短,但卻讓讀者一讀就想要一口氣將之讀完,且會讓讀者回味無窮的經書。只要是從小在教會長大的信徒,都會聽過約拿的故事,因為這是說給小孩子聽最好的故事題材之一,且往往是令人百聽不厭,不但是小孩如此,大人亦然。
被列為十二位小先知中的一位的約拿,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這本書的寫法和一般先知文獻的類型很不一樣,原因是這本經書以故事的方式寫出來,一般先知作品都是以先知傳遞上帝的信息為主要內容。約拿書還有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他在談上帝的愛時,只談上帝的寬恕、赦免,不談上帝的懲罰,這一點也是這本經書最中心的信息。
用故事的方式寫出上帝要先知傳遞信息,這並不是沒有,但例子甚少,例如撒母耳記下第十二章一至四節,記載先知拿單對大衛王講了一個很有創意的故事,說有一個很有錢的人家,養了許多牛羊。他的隔鄰住了一個貧窮人家,只養一隻小羊,這個貧窮人照顧這隻唯一僅有的小羊如同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有一天有錢人家有客人來,捨不得殺自己家裏的牲畜宴請客人,反而去隔鄰偷了那貧窮人家僅有的一隻小羊殺了請客。結果大衛王聽到這裏便大發脾氣,說這個有錢人該死,怎麼可以做這樣殘忍的事。拿單於是說做這件事的人就是大衛自己。接著先知拿單開始數說大衛怎麼可以把自己部下烏利亞設計殺死,然後將烏利亞的妻子拔示芭奪過來當妻子?這時大衛王才知道原來故事是針對他講的。
但像約拿書這樣,用故事的方式來架構完整篇幅之題材的,在聖經中可說是沒有,而這篇故事可說是僅有的一篇。
我曾一再強調過,有些經書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在述說書內所提起的時代,但內容並不是真的那樣,而是在說另一個時代背景所發生的事件,作者想要對那些事件提出不同的看法。我對約拿這本經書的看法也是如此,我認為作者並不是在寫主前第八世紀的亞述帝國興旺的時代,而是借用亞述帝國的背景,在寫第六世紀末葉至第五世紀中期之間,以色列人紛紛從外國返回家鄉重建家園後,發生在巴勒斯坦地區排外事件。就像路得記的作者所提供的題材一樣,主角是個以色列人所鄙視的摩押女子路得,嫁給以色列人,但卻是個很好的媳婦,對婆婆的愛和順服,讓那些原本鄙視她的男方親人都讚不絕口。同樣的,約拿書也是用一個上帝僕人先知約拿作為故事主角,說到他對外國人的排斥之重,反應出當代以色列人的心結。作者用這樣的題材想表達一件事:上帝並不是如同以色列人所想像的那樣狹隘,而是有豐富的愛,遠遠超過以色列人長久以來所認識的上帝。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有一天,上主向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往尼尼微那大城去,公開斥責那裏的人,因為我注意到他們是多麼邪惡!」但是約拿往相反的方向走,想逃避上主。他到了約帕港,找到一條要開往他施去的船。他付了船費,上了船,要跟船員們一起到他施去。他想,逃到那裏就可以遠離上主了。

將約拿書列為先知文獻中,主要的原因是和第一節有密切關係,因為這種「上主向某某人說」這樣的句型,正好就是先知文獻特有的文學形式(參考列王紀上十七:,耶利米書一:,何西阿書一:,約珥書一:,哈該書一:、,撒迦利亞書一:)。這樣的寫法都在說明一件事:先知所要傳講的話語,都是上帝要他傳講的,不是他個人的意思。我們可以用先知米該雅所說的一句話來說明先知應該有的態度:

「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紀上廿二:)

這句話說明了先知應該有的責任以及傳遞上帝要他傳講信息的態度。不能有增添也不能有減少。
第一節說約拿的父親是亞米太。在列王紀下第十四章廿五節有這樣的一句話:

「這是上主—以色列的上帝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先知所預言的。」

從這句話來看,可以很肯定地說到有一位先知名叫約拿,他是迦特‧希弗人,這地點是在加利利的附近。而若根據列王紀提供的資料來看,約拿的背景應該是在主前第八世紀,也就是耶羅波安二世的時代(主前七八六至七四六年)。
第二節是上帝要約拿去對亞述首都尼尼微這個大城(參考三:)傳講信息,而信息的內容只有一點:就是向該城的人民「公開斥責」,要讓他們知道上帝已經「注意到他們是多麼邪惡」。
這裏僅提起尼尼微城的人「多麼邪惡」,卻沒有詳細敘述邪惡的內容是甚麼。如果比較一下先知那鴻所描述的情景就會幫助我們稍微清楚一些:

「慘啦,這殺人的城市!
全城充滿著欺詐和強暴;
搶劫掠奪,無休無止。」(那鴻書三:)

簡單的詩句,卻說出尼尼微城的真面目,乃是如同一個殺人的城市,而且是以詐欺和強暴作為該城的記號,讓人覺得該城的人簡直就是個如同流氓居住的地方。
要注意的是「公開斥責」,這就是先知最為難的方式,也是一般人不喜歡聽講的方式。因為「公開斥責」就表示沒有留下情面,要將該城的人民所犯的過錯一一指責出來。可是問題來了,該城是亞述帝國首府,而北國以色列並不比亞述帝國軍備武力更強,身為上帝的先知到亞述去對與他國家敵對者「公開斥責」他們的罪過,這豈不是要他去送死?這豈不是要他去受難?何況尼尼微城的人膽敢這樣囂張,惡形惡狀的樣子,他怎能去這樣的地方傳上帝生氣的信息?何不乾脆讓這樣的城市像所多瑪、蛾摩拉這兩個城市一樣,將之毀滅還來得比較好些?
另一方面來看,亞述這個國家並不是以色列,人民並不認識上帝,去傳講上帝的信息,他們會聽嗎?若是比較第四章二至三節所記載的來看,約拿拒絕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知道上帝的意思並不是真的要消滅尼尼微城的人民,而是要警告他們,讓他們知道趕緊悔改向善。而約拿的態度則是不想讓尼尼微城的人有這樣的機會,在他的想法裏是只有傻子才會讓仇敵有機會悔改,聰明的人不但不會讓仇敵有機會悔改,且是還會故意製造仇敵惹起上帝更多的怒氣,好讓上帝早日消滅他們。這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但上帝的想法往往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誠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以賽亞書五十五:)人在想的,都是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是甚麼,上帝卻不是這樣;祂總是憐憫人因為犯罪可能帶來的苦難,希望能夠減少人犯罪的可能性,因此會一再地設法讓人有悔改的機會。
第三節告訴我們約拿作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往上帝要他去之地的反方向走;上帝要他去尼尼微城,他則避走他施(可能就是指今日之西班牙西海岸的直布羅陀)。也是在這一節,作者用「他想,逃到那裏就可以遠離上主了」這句話來形容即使是先知也有對上帝的認知錯誤的地方。想想看:人能逃離得了上帝嗎?詩篇的詩人這樣說:

「我往哪裏去才能躲開你呢?
我到哪裏去才能逃避你呢?
我上了天,你一定在那裏;
我潛伏陰間,你也在那裏。」(詩篇一三九:—)

先知是上帝的僕人,他應該知道上帝是無所不在的,怎麼會想到要逃避到他施這個地方來躲避上帝呢?如果人的能力可躲過上帝的追蹤,那樣的上帝也不會是我們所敬拜的上帝。

第四至五節:
可是,上主使海上颳起大風,狂風巨浪襲擊那條船,船幾乎被擊破。船員都非常驚慌,個個向自己的神明哀呼求助。為要減輕船的載重,他們就把船上的貨物拋進海裏。這時候,約拿在船艙,躺在那裏,沉睡著。

第四節可說是上帝對約拿逃避祂的命令的回應,上帝颳起大風、掀起巨浪打擊約拿所搭乘的那艘船,使船幾乎就快要沉沒海裏。聖經的作者用這樣的筆法在說明一件事:上帝創造的宇宙萬物,都聽從上帝的命令。包括我們看為自然界的山川、海洋、大地等都是一樣。我們可以從聖經中的詩篇、約伯記等經書看到許多描述上帝在整個受造的宇宙萬物間的奇妙能力和作為。
請注意這一節的「颳起」這個字,跟第五節、第十二節的「拋進」等字的字根是相同的。換句話說,上帝要颳起大風來掀起大海浪,就像人拿起東西拋進海裏一樣的輕易、簡單,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第五節,對大海的驚慌、恐懼、不安,這在每個時代都一樣,即使在今天科技這樣發達的時代,我們對大海、特別是海浪的襲擊,也是一樣會有這種驚慌、恐懼、不安的感受。何況是在聖經的時代,科技沒有像今天的時代那樣進步,面對大風浪,且這又是來自上帝的命令時,「船幾乎被擊破」這句話已經說明了船員心驚膽戰的原因。
面對死亡的威脅,尋找神來幫忙,這現象在每個宗教信仰都會出現。古老時代的海員都會敬拜海神,就是在四十年前,大船要經過赤道的時候,傳說海員都要祭拜海神,以免遇到危險。
雖然這節寫著約拿在船艙「沉睡著」,但比較往後的經文顯然並不是如此,應該是當上帝開始掀起大風浪時,他就已經清楚知道上帝找到他了,因此,他的態度是要讓那些船員去忙碌,看他們要怎樣對抗上帝。因為他清楚知道那是沒有用的,所以他並不參與將船上的東西丟掉,或是協助船員穩定船的重心。

第六至十節:
船長發現約拿在船艙裏,就對他說:「你怎麼還在這裏沉睡呢?起來,向你的神明求救吧!說不定他會可憐我們,救我們的命。」
船員彼此說:「我們來抽籤,看看是誰的罪惡使我們遇到這災難。」他們就抽籤,抽中了約拿。他們問他:「告訴我們,這災難是不是你引起的?你是幹哪一行的?你從哪裏來?是哪一國的人?」
約拿回答:「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上主。他是天上的上帝,是海洋和陸地的創造主。」約拿又告訴他們,他正逃避這位上主。
船員聽了這番話,嚇了一跳,就對他說:「你做這事還得了嗎?」

大家都在尋求神明幫助,顯然地,這些船員所尋找的神明並沒有顯現出足夠的能力來阻止這次的大風浪,因此,當他們看到約拿好像一點都不在乎,繼續在船艙內沉睡時,船長搖醒了他,要他也向他所敬拜的神求救。
其實作者這樣子的寫法已經給了閱讀此本經書的以色列人感到相當的汗顏!一個不認識真正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的船長,會在生命危急的時候,要大家趕緊尋求有能力的神拯救,這已經表示出這個船長雖然所信的不是真神,但至少他知道真正的神,是會在人遇到生命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但這個上帝的僕人先知約拿,卻在與他同船的人都在生命遇到危機而忙著尋求上帝拯救時,唯獨約拿卻是毫不在乎地躺在船艙中沉睡,雖然他知道那是和他有關係,可是為甚麼他不趕緊起來讓大家知道,而是要等到大家都把東西丟進海裏且已經造成損失和恐懼了,還得等到別人來叫他起來參與求助神明時,這時候才說出真相呢?
再者,我們也從這一節看到重要的景象:當這些水手都在尋求他們的神保護他們的性命時,約拿並沒有跟從他們的舉動尋求上帝的拯救,因為他就是要逃避上帝的拯救才會從約帕搭船逃離,也因為要躲避上帝,他上船之後故意藏到船艙底下,他躲避都來不及了,當然不可能出面來祈求上帝的拯救,他甚至最後還要求這些水手將他丟入海中,想用淹「死」,或是躲到「深淵」之處的方式,躲避上帝要他去尼尼微城傳信息的旨意。
第七節說他們用「抽籤」的方式要看是誰的罪惡引起這次的大災難?「抽籤」,這也是早期宗教信仰共通的宗教行為,聖經中也一再出現用「抽籤」來認識上帝的旨意,例如約書亞記第七章有關亞干犯罪的事件,以及撒母耳記上第十章二十節有關揀選掃羅當以色列王的經過,就是透過「抽籤」產生的。當彼得和其他門徒決定在猶大死後,補上一位門徒時,最後他們就是在馬提亞和約瑟之中,用「抽籤」的方式確定了馬提亞接替猶大的門徒身份(參考使徒行傳一:)。這種「抽籤」是含有宗教行為意義在裏面,並不是一般在決定事務問題的「抽籤」。在目前咱台灣社會也很容易在民間宗教裏找到這樣的現象,特別是當家中連連發生事故時,有許多民間宗教信仰者都會去廟裏,透過乩童占卜執籤詢問他們所敬拜的神明給予啟示。
沒有想到他們竟然抽中了約拿。聖經作者要告訴我們這不是碰巧,而是上帝的手在安排。聖經告訴我們,生命的每一件事都有上帝奇妙的安排在裏面。更有意思的是:上帝借用它宗教敬拜神明的方式,來啟示祂奇妙的旨意,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特別注意的。這也是我一再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不要太隨便藐視或批評它宗教的信仰,因為我們並不比別人敬虔、認真。而上帝要怎樣施行祂特別的啟示給人,我們無法阻擋。上帝會揀選以色列人的仇敵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當祂的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現在也藉著這些不認識祂的船員,用他們自己敬拜神明的方式,來啟示上帝自己的奇妙作為。如果他們這種「抽籤」是一種宗教行為,那我們就在這裏看到:上帝也會藉著不是耶和華宗教信仰來啟示祂的旨意。
第九節是很重要的一節,這裏記載這些船員對約拿的一連串詢問,包括了他的身份背景。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想要知道,到底約拿做了甚麼事才會引起他的上帝如此生氣?
第九至十節,這兩節可說是約拿的信仰告白,他知道現在已經無法逃避上帝的羅網捕住了他,再怎麼逃也逃不掉了。
第九節,約拿說「我敬畏上主。他是天上的上帝」,這句話在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之後,經常出現在以色列人的文學作品中(參考以斯拉記一:),也因為這緣故,有聖經學者認為約拿書應該是在比較晚期,也就是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被擄之地返國後的作品,這是其中之一個因素。
再者,約拿在這裏介紹給這些船員認識他所信靠的上帝,乃是一位「天上的上帝、是海洋和陸地的創造主」,然後又說他正是在逃避這位上帝,這些話讓這些船員聽了都驚訝不已,主要原因是這些船員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上帝,連天和地都包了,並且還是創造的主,這實在是遠超過他們所能想像的範圍。而人又怎能對抗這樣大有能力的上帝呢?在他們看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一般民間宗教所敬拜的神明都是有自己的「管區」,也就是說,早期社會的宗教信仰幾乎沒有聽說過有一位神明是天、地、海全部都屬於它管理、掌控。幾乎每個神明都有它的「轄區」範圍,有管河川的,另外也有管土地的,或是管理山岳,還有的只管某些樹木等。
這些船員一聽到約拿介紹所敬拜的神是這樣偉大,天地海全部都管,而又知道約拿得罪了這樣偉大的神,除了驚訝與害怕之外,也開始有了反應。

第十一至十六節:
因為風浪越來越大,他們就問他:「我們該怎麼處置你才能使風浪平靜呢?」
約拿回答:「把我抬起來,拋進海裏,風浪就會平靜,因為我知道是我的罪過使你們遇到這場風暴。」
船員反而拼命搖槳,要把船划到海岸去。可是風暴越來越猛,他們無法前進。於是他們呼求上主:「上主啊,求你不要因這人的命而以死懲罰我們。上主啊,這一切都是照你自己的意思做的。」說完了,他們就把約拿抬起來,拋進海裏;風浪立刻平靜下來。船員都因這事而大大敬畏上主,向他獻祭,並且許願要事奉他。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這些船員與上帝的僕人先知約拿之間對生命極大對比的態度;這些船員一聽到約拿的上帝要捉拿他、懲罰他,他們就想辦法要幫助他脫離上帝的懲罰。而約拿則是聽到上帝要懲罰尼尼微城的人民,反而不幫助,是逃跑,好讓上帝的懲罰能夠早日降臨在尼尼微。不認識上帝的人,會想到要幫助人脫離上帝懲罰,而上帝的僕人卻不想幫助人,而是想讓人更快受到懲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作者已經透過這樣的方法在描述當時社會的景況,對那些應該被幫助的人,以色列人的態度,甚至包括上帝的僕人在內,竟是用這種「逃避」、「放棄」的態度以對,反而是那些不認識上帝的人出來在想盡辦法要幫助人脫離上帝的懲罰,且幫助的對象還是上帝呼召的僕人先知,這就是約拿書作者想要控訴的一個重要理由。
第十一節,風浪越來越大,對船員以及這艘船的安全已經造成了威脅,因此,這些船員對約拿說「我們該怎樣處置你才能使風浪平靜」,這句話也正好說明了當代人對生命的看法:因果關係。人做了甚麼錯誤的事,才會造成怎樣的結果出來。但我們知道並不是每件事都是這樣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約伯記在描述約伯與他的朋友之間的對話,約伯就是在抗議這樣的觀念。
第十二節是約拿的回答,他很清楚知道會起大風浪是和他有密切關係,也是上帝用另一種方式在呼召他。因此,他向這些船員坦誠說明,大家之所以會遇到這次的海難事件,就是因為他惹了上帝生氣導致的結果。因此,他建議大家將他「拋進海裏」。
第十三節是很有趣的一節,也表明出這些船員對約拿介紹的上帝的一種「測試」。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偉大到可以包山、包海和陸地的上帝,他們都是對海有生命體驗的人,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神,因此,他們就做了一件試驗:反抗。結果是越反抗,情況反而越嚴重,風浪不但沒有止息,而是越來越凶猛。
第十四節,這些船員在努力過後,終於發現約拿介紹給他們認識的這位上帝確實真的是偉大、不可以抵抗。因此,他們趕緊改變態度。這些船員的祈禱中有兩件非常重要的內容:一是懇求上帝不要因約拿的事,使他們的生命受到牽連。二是明白要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
值得注意的地方也在這一節,這些原本不認識上帝的水手,經歷過這次海上的搏鬥之後,認識了約拿所介紹的這位創造天地海洋和一切萬物的上帝,並且告白了他們的信心,說要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其實作者也是用這種方式在說明一件事:上帝要約拿看到這些水手從尋求他們原有的神明拯救,到因為約拿簡單的介紹,加上親身的經歷之後就認識了這位偉大的創造主,希望約拿會因此更清楚上帝為甚麼要差遣他去尼尼微城傳上帝發怒的信息之因。
第十五至十六節,這些水手知道這位創造天地萬物生命的上帝確實是真的,也是不可侮慢的上帝,因此,當他們告白說要遵從上帝的旨意行事之後,就隨即聽約拿的建議將之拋進海裏。果然,約拿一被拋進海裏,風浪隨即就停止了下來。而這些水手也因為這些所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在他們心中開始有了敬畏上帝的心。

第十七節:
這時,上主安排了一條大魚,把約拿吞下去。約拿在魚的肚子裏三天三夜。

約拿書的作者用第三節約拿走向另一個方向、第五節約拿上船躺在船艙中沉睡,以及第十二和十五節要這些水手將他拋進海裏等三種方式來說明他想盡所有的辦法,就是要逃離上帝,躲避上帝的呼召。但當他走向另一個方向搭船時,上帝讓這艘船遇到大風浪,使他即使躲在船艙底下沉睡也不得安寧,且必須露出面貌被水手看出來他是個逃避上帝呼召的「落跑」先知。然後當他用「死」或是「沉入深淵」的方式來抗拒上帝要他去完成的使命時,上帝又用魚來阻擋他,將他緊緊地接住。
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人有能力躲避上帝,因為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也是無所不知的上帝,更是無所不能的上帝(參考詩篇一三九:—)。若是有人認為可以在哪地方躲藏,逃過上帝的眼目,那是很無知的想法,也是對上帝的認識不夠。
當上帝的僕人先知約拿想反抗上帝的旨意時,這些不認識全能上帝的水手,卻因為約拿的介紹以及親身的經歷,他們表示願意遵從上帝的旨意去行事,這樣的兩極化可真是諷刺到極點啊!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想到要躲避上帝,或是想要跟上帝挑戰。

我們看到約拿一心一意地想要躲避上帝的命令,上帝要他去尼尼微城傳信息,他卻故意「往相反的方向走」,聖經的作者用這樣的一句話來表示約拿的心是已經如同吃了「秤坨」一般,決定與上帝抗拒到底了。他的這種心思顯露在他故意從相反的方向走,然後搭上船後,又故意躲在船艙底沉睡,也不管海上正在颳起大風掀起大浪,他就是用「豁出去」這樣的心態要與上帝對抗。但是上帝卻用船長來把他叫醒過來,並且要他表明信仰。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是性命生死的關鍵時候,每個人都必須表白自己到底是怎樣的背景,而在這些背景中,最重要的就是介紹自己的信仰,作者用「這災難是不是你引起的」這句話來說明生命的災難與福氣,都和每個人所信奉的上帝有密切關係。結果約拿必須表白自己的信仰,而我們發現當約拿表白了信仰之後,就已經被宣告是逃不出上帝的旨意了,即使他想用拋進海裏這種「死」的方式,來斷絕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還是無法如願,因為這些動作只能顯示出約拿的愚蠢、無知而已,因為上帝呼召一個人來當祂的僕人,並不是突然,而是早就有計劃好的,就是祂需要,才會呼召。
約拿的事件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上帝呼召你我來成為祂的同工,必定有上帝特別的計劃,我們即使用了許多理由想要抗拒、推託,也是枉然,就像約拿一樣,想盡辦法要逃避上帝的旨意,結果還是一樣,不但不能得逞,有時候只會換來更痛苦的際遇而已。
一個受過洗禮的基督徒,都有過信仰告白,願意成為上帝拯救福音的同工,既然這樣,就應該想盡辦法完成上帝所交代的使命,而不是用逃避的方式拒絕上帝的呼召,那是最愚蠢的想法和念頭,不值得我們學習,更不值得我們去嘗試。

二、不要小看一句簡單的信仰告白,即使是用最簡單的話來介紹上帝給人認識,也會感動人的心靈。

當約拿用這樣的一句話:「我敬畏上主。他是天上的上帝,是海洋和陸地的創造主。」以這樣簡單的話告白他的信仰給那些水手聽時,結果那些水手發現他們所信的神明和約拿所介紹的上帝,這位創造天地、海洋和陸地的上帝,是完全不一樣的神,因此,他們開始學習認識這位偉大的上帝,並且用實際的動作驗證,就是集體出力與上帝搏鬥,結果證實了約拿所介紹的上帝確實是真的偉大,因此,他們也順服了上帝的旨意。
我經常遇到會友跟我提起這樣的問題:「牧師,我想對人家傳福音,可是我對聖經的認識又是那樣少,怎能帶領人來認識耶穌基督呢?」我們常常想要用最完整的方式說服人來信耶穌基督,也因此以為必須對聖經很熟才有可能。其實,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因為真正感動人的心的,並不是在美麗的言詞,或是動聽的話語(參考哥林多前書二:),而是在上帝的靈的感動,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除非有上帝的感動,否則人的努力是非常有限的。
在基督教會歷史上,我們看到許多感動人來信耶穌基督的,都不是那些被看為是偉大的神學家所說的神學理論,而是許多默默無聞的信徒,他們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感動並啟開了人的心靈,因為在那簡單的一句話中,有上帝的靈在做工。
記得有一次,有一個農夫帶著他的即將臨盆的妻子去找胡文池牧師娘,也就是當助產士的葉寶玉長老,請她幫助接生。當妻子在產房準備生產的時候,這位農夫在客廳與胡文池牧師閒談聊天。胡文池牧師問這位農夫生第幾個孩子?他回答說:「已經七個。現在生第八個。」胡牧師希望他不要再生了。然後就問這位農夫有沒有信上帝?這位農夫回答說:「信甚麼都是一樣,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胡牧師聽了之後,對這農夫說:「不一樣,不信的話,你禮拜天來參加禮拜就知道了。基督教所信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這位農夫一聽胡牧師這樣說,果真的就在禮拜日到教會來禮拜。結果這個農夫帶他一家人來信耶穌基督。這件事連胡牧師也不敢相信,他說自己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真的使這個農夫的家庭都信了耶穌基督,胡牧師很感慨地說:「這一定是聖靈做工,要靠人的能力絕對不可能!」
確實沒錯,人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也是很軟弱的。但有聖靈的幫助,即使最簡單的一句話也會成就最偉大的福音事工。傳福音就是在告白我們的信仰,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告白自己的信仰,特別是在攸關性命的生死時刻,更需要做這樣的告白。
(講於二○○三年六月十五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