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剝削得來的財富

經文:阿摩司書三:9—四:13

先知阿摩司是南國伯利恆城附近一個名叫提哥亞村莊的牧羊人。上帝呼召他到北國以色列去向以色列人民傳達信息,尤其是針對北國以色列的王公、貴族們說出上帝憤怒的話語,這對先知阿摩司來說確實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因為上帝的信息本身已經「不好聽」,若是再由外地人來傳,更難令人接受。可是,我們知道,沒有人能夠抗拒上帝的呼聲。尤其是當上帝揀選一個人去傳祂的信息時,即使這些信息不是自己所喜歡的,也要去傳。因為上帝的話是拯救的話,抗拒上帝的話,等於是抗拒上帝的救恩一樣。上帝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約拿的故事給我們這樣的認識。
從第二章六節開始,先知阿摩司將上帝要他傳達的信息,開始針對以色列人民說出來。他提到以色列人民嚴重的錯誤,在於拒絕上帝的話,並且連那些喜歡上帝的話的人都給予阻擋掉(二:12),可以想像得到上帝是多麼地生氣。先知阿摩司並不考慮以色列人民是否喜歡聽,因為他的工作就是忠實於上帝的話語,將上帝要他說的話,句句實在地傳達出來。先知阿摩司所看到的以色列社會,富人是越來越興旺,但相對的,貧窮人越接近赤貧。換句話說,整個社會呈現出來的現象是貧富差距相當的大,而富有的人又掌控了司法。因此,連赤貧者受到剝削時,想要申訴的地方也沒有,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為甚麼會這樣?這也是先知阿摩司傳達上帝控訴的信息內容,原因乃是以色列人民已經忘了上帝的話,他們甚至在敬拜上帝的地方也引進了迦南人淫亂敬拜神明的方式—與娼妓苟合(二:7),將摩西法律的規定都給忘得一乾二淨(二:8)。先知阿摩司雖然是個農夫,沒有受過甚麼嚴格訓練的普通人。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一個受到上帝呼召的人,即使是沒有受過甚麼高深、嚴謹的教育,或是出自甚麼貴族背景,也會因為上帝的靈感動,清楚知道他要傳達上帝信息之對象的問題所在。因為上帝的話不需要人的裝飾,也不需要人的社會價值觀念來稱托。來自上帝的,都是最好的、最實在的,這也是我們從先知阿摩司的信息中可以看得出來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三章九至十五節:你去向那些住在埃及和亞實突王宮裡的人宣佈:「你們要集合在撒瑪利亞周圍的山上,看看城裡所發生那混亂和欺壓的事。」
上主這樣說:「那些人在他們的宮裡堆滿了搶劫和剝削來的財富;他們不懂得甚麼是公平交易。因此,敵人將包圍他們的城市,破壞他們的防線,洗劫他們的宮殿。」
上主這樣說:「就像牧羊人只能從獅子的嘴裡搶回兩條羊腿或一截耳尖,在撒馬利亞過奢侈生活的以色列人也只有少數能從災難中逃脫。」至高的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說:「聽啊,要警告雅各的後代:當我處罰以色列所犯的罪時,我要拆毀伯特利的祭壇;每一座祭壇的四角要被打破,倒在地上。我要拆毀他們避暑的別墅和避寒的暖閣;象牙裝飾的房屋和豪華的樓房都要倒塌,成為廢墟。」上主這樣宣佈了。

先知阿摩司在傳達上帝的信息中,很特色的地方就是他不是一味地講,或是譴責而已,有時也會用很「戲劇性」的方式傳達信息的意義,讓聽的人會有深刻的感受。看,現在他說上帝要他去召集以色列鄰近國家的代表來看上帝怎樣處罰祂的子民,這樣的方式也是在告訴以色列人民,上帝要用很「羞辱」的方式,使這些驕傲的子民知道他們所誇耀的成就,將從此成為羞恥的記號。
第九節這裡說「亞實突」,這是非利士人的首府,跟埃及都是以色列人的仇敵。好啦,現在先知阿摩司說上帝要他去呼籲非利士人和埃及人來看,看以色列人民做了些甚麼惡劣的事,以及怎樣遭到上帝的懲罰。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是受盡埃及人的苦待,而在進入迦南地後,非利士人則是以色列人民最頭痛的對象,彼此之間時常有打仗,他們甚至曾從以色列人的手中奪走了約櫃(撒母耳記上四:1—11)。現在上帝要這兩個曾讓以色列人民頭痛的人民來看看他們遭遇災難的糗事。
第十節是我們現在所讀這段經文中最重要的一節。這一節也是以色列人民受到上帝懲罰的主要因素,因為「他們的宮裡堆滿了搶劫和剝削來的財富」。這表示他們之所以富裕,並不是用正當的手段得來的。這就像一個強盜家裡堆滿了所搶劫得來的財寶一樣,也像海盜從別的船隻掠奪而來的財富一般。這裡說「公平交易」的意思,是指用「誠實」約定所該得到的數量。而在以色列的有錢勢者,卻做出違反「公平交易」的事。這一點在第二章六節已經提起過,他們是:「貪圖錢財,販賣老實人,把無法還債的窮人以一雙涼鞋的價錢賣給人作奴隸。」這裡指出以色列人民「不懂得甚麼是公平交易」,也是在指責他們和不認識上帝的人民、族群沒有兩樣,這樣的上帝子民,不但沒有為上帝帶來榮耀,反而是把上帝給羞辱了。這樣,與別的族群沒有兩樣的以色列人民,為甚麼上帝要特別眷顧他們呢?上帝為甚麼要保護他們呢?當他們的祖先出埃及的時候,手無寸鐵,也無組織的力量可以抵抗敵人的侵犯,但是上帝卻伸手保護他們免受災害。如今,他們自己有了強且有力的軍事力量,卻做起傷害貧窮人的勾當來,這樣上帝怎能再保護他們呢?不會,絕對不會,不但不會,上帝還要藉著敵人的手來攻打他們,過來「洗劫他們的宮殿」(十一節)。
第十二節,先知阿摩司是個牧羊人,因此,他傳出的信息中,也常常運用牧羊人的經驗傳出上帝信息的意義。這一節就是典型的例子,述說以色列人將如同獅子吞食了羔羊,牧羊人能搶救回來的,也只不過是「兩條羊腿或一截耳尖」而已。
從第十三至十五節,有一個字眼一再出現五次,就是「家」;第十三節的「雅各的後代」,也就是指「雅各的家」或是「雅各的家族」。第十五節的「避暑的別墅」、「避寒的暖閣」、「象牙裝飾的房屋」、「豪華的樓房」,這些都是人人看為大族、強盛、富貴的記號。但也因為這些富貴的記號,上帝將根據這些記號一一審判他們所犯的罪惡。
第十四節提到「祭壇的四角」,這是聖殿中特別有的設施。讓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或是足以被判死罪的人,因為進入到祭壇邊,摸著祭壇的角可以免受死刑之罪,這是用來象徵上帝拯救的恩典記號(參考列王記上一:50、二:28)。但是,當上帝發出烈怒的時候,這些象徵著赦罪的祭壇角,將不會發出功能,因為是上帝親自拆毀它的。
這裡所謂「伯特利的祭壇」,是指北國以色列在伯特利的聖殿。這是以色列創國時,耶羅波安王為了讓人民能安心地在北國敬拜上帝,不會一心一意地想回去耶路撒冷,特別在伯特利建造宏偉的聖殿,有意與耶路撒冷聖殿相抗衡。因此,所有的建築樣式都採與耶路撒冷聖殿一樣。
另一方面,我們也從第十五節看到,當災難來臨時,不僅聖殿將被毀壞,連過去自己用不正當手段從貧窮人手中掠奪得來的財富,也將成為廢墟、烏有。即使是美麗、豪華的別墅,或是用象牙裝飾的房屋都將無法倖免,化為灰燼。

第四章一至三節:撒馬利亞的婦女啊,要聽我的話!你們胖得像巴珊的母牛。你們欺負弱者,壓迫窮人,支使丈夫倒酒給你們喝!至高的上主指著自己的聖名發誓說:「那日子一定要來,有人會用鉤子把你們鉤出去,正像魚被鉤住了。你們會一個個被拖到最靠近的一個城牆缺口,被扔出城外。」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是一段很值得注意的經文;這裡提到「巴珊的母牛」,「巴珊」,是位於加利利海的東邊,有廣大的草原。因為土地肥沃,草原豐富,因此,「巴珊」這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肥沃,連此地的牛、羊都成長得很肥壯。摩西的詩歌中這樣描述說:「他們的牛羊有擠不盡的奶汁;他們有最好的綿羊、山羊、牛群;他們有上等的麥子和葡萄酒。」(申命記卅二:14)當時的人們最喜歡用「巴珊的母牛」這詞句來形容一個婦人的高貴、美麗、富有。現在先知阿摩司將之引用來形容這樣的婦人,是指她們乃是犯罪的背後黑手。因為她們的財富乃是從欺壓貧窮人得來的,她們貪得無厭,甚至連丈夫都給逼得要給她們過奢侈的生活。
注意第二節的「日子一定要來」,這也是先知阿摩司文獻最突出的用語,他是將原先以色列人民所期盼的榮耀日子—上帝來臨的日子—重新解釋為嚴厲審判的時刻。最特別的地方在第五章十八節,先知阿摩司甚至說不要期盼「那日子」來臨,因為那「日子」不是好日子,而是上帝懲罰的日子,是個天黑、地暗,災難連連的日子。
第三節提到「城牆缺口」,意思是指撒馬利亞首府將被包圍、攻破,人民將會像囚犯般一排排地被帶出城牆。和合本聖經和台語漢字聖經說她們將被帶到「哈門」,這個字的語意不詳。有的學者說是一個被帶往亞述去的中途站,也有的說此字指的是「糞便」等穢物。不論如何,這是指現在高貴、美麗、富有的以色列婦女,在那災難來臨的日子,將如同被俘虜的囚犯一般地被羞辱。

第四至五節:至高的上主這樣說:「以色列哪,你們到伯特利的的聖址去犯罪吧!你們到吉甲去盡量地犯罪吧!你們天天獻牲祭,每隔三天奉獻所得十分之一吧!你們儘管去獻供餅作為感恩祭吧!你們儘管去誇耀慷慨的奉獻吧!反正這些事是你們自己所愛做的!

這是一段反諷的說詞,先知阿摩司用這樣的語句在描述以色列人民犯罪的情形。看起來好像很敬虔的樣子,但實際上並不如此,雖然有天天獻牲祭、隔三天就奉獻十分之一。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獻祭,若是沒有敬虔的內心,誠實的心意,所有的奉獻都將代表著信仰上的墮落,甚至成為一種欺騙的信仰。
「伯特利」,這是北國以色列宗教中心,在這裡有宏偉的聖殿可以媲美耶路撒冷的聖殿。
「吉甲」,是以色列人民紀念上帝奇妙恩典的一個宗教聖地。早期約書亞帶他們進入迦南地越過約旦河時,上帝施行神蹟,使約旦河乾凅,就像出埃及時代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走過紅海時一樣。為了這個神蹟,約書亞在吉甲紮營的時候,就從約旦河谷檢了十二塊石頭堆壘成為一座祭壇,要以色列人民代代子孫知道上帝怎樣施行奇妙的全能之手,帶他們走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約書亞記四:19—24)。
這裡有個問題要處理,就是在第五節頭一句寫著:

「任你們獻有酵的感謝祭」—和合本聖經或台語漢字聖經的譯文。

「你們儘管去獻供餅作為感恩祭吧」—現代中文譯本。

照規定獻感恩祭是不能有酵在祭物的裡面,但是也允許用少許「有酵的餅」(利未記七:13)。因此,在這裡重要的不是以色列人民獻上的餅是否有酵,重要的是他們獻祭的態度已經缺乏真實、敬虔的內心,這才是問題。

無論是伯特利或是吉甲,這兩個地方在先知阿摩司的時代,都是北國的宗教聖地。但是,就算以色列人民在這宗教聖地奉獻的再多,若只是用奉獻來誇耀自己的敬虔,或是用掠奪得來的錢作奉獻祭,只是更加羞辱上帝的榮耀而已,對信仰並沒有任何幫助或意義可言。

第六至八節:「是的,是我把饑荒降到你們的城裡,使你們絕糧的。可是你們還不歸向我。在你們的農作物最需要雨水的時候,我不降雨。我在這城下雨,在那城不下雨;我使這家田地有雨,使那家田地枯乾。有兩三座城的居民口渴得軟弱無力,到附近城市討水喝,但也無法解渴。可是你們仍然不歸向我。

從第六節到第十一節,我們看到先知阿摩司用特殊的語句說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並不是在他們犯罪後就馬上說要懲罰,或發出怒氣,最早我們看到的句子是「以色列人再三犯罪」,而在第六至十一節中,一再重複的句子是「可是你們仍然不歸向我」。換句話說,上帝確實是在期盼以色列人民知道悔改,知道自己已經背逆了上帝的旨意和教訓。但是,以色列人民顯然忘了上帝的話語,也不記得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了。
我們知道整個宇宙萬物都是來自上帝的創造,因此,聖經時常提醒我們,上帝會從祂所造之物中提出警語,讓祂的子民能看見環境的變化,或是因為受造物的改變,看出上帝的旨意,知道悔改來歸向上帝。
先知阿摩司現在提出他的生活經驗,就是上帝在每天的生活中,也在歷史中提出許多的警告,要讓人從這些生活的經驗中得到啟示,明白上帝的旨意,能回歸到上帝的面前,悔改歸正。我們看先知阿摩司提出的第一個經驗是:饑荒、乾旱。這是威脅到生命生存的災難,但是人心已惡劣到極點,甚至是麻木到非常嚴重了。因此,即使是在嚴重饑荒、乾旱的情況下,人心還是僵硬、不悔改。先知以利亞的時代,也是以色列王亞哈執政的時期,先知以利亞就傳出這樣信息說:「除非我祈求,天不下雨,也不降露。」(列王記上十七:1)結果遍地大饑荒,乾旱到食物嚴重缺乏(列王記上十七:12)。乾旱、饑荒的時間長達三年久,但是並沒有改變亞哈王的心,他還是繼續帶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甚至自己在王宮中「供養四百五十個巴力的先知和四百個亞舍拉女神的先知」(列王記上十八:19)。這說明了一個事實:人心若遠離了上帝,就看不清楚周遭的環境變遷所要警告的信息。

第九至十一節:「我送一陣熱風,燒焦了你們的五穀;我差派蝗蟲,吃盡了你們的蔬菜、葡萄、橄欖,和無花果。可是你們仍然不歸向我。
「我降瘟疫在你們當中,像從前降給埃及人一樣。我在戰場上殺死你們的青年,搶走了你們的馬匹。我使你們滿鼻子嗅到營中死屍的臭味。可是你們仍然不歸向我。」
上主這樣說:「我要消滅你們當中的一些人,正像我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你們這些劫後餘生的人正像從火堆中檢出來的一根柴。可是你們仍然不歸向我。

除了乾旱、饑荒之外,現在又提出瘟疫、戰爭,這些都是先知作品中時常出現的資料。這些災難都是對人生命摧殘最大的力量,不是人的能力阻擋得了,或是人的力量可以保護得到。即使在今天科技那樣發達的時代,對於傳染病、瘟疫,也還是束手無策。看,兩年前(一九九七年)發生在咱台灣的「口蹄疫」,幾乎使所有的豬隻死亡殆盡。幾年前發生在歐洲的「狂牛症」,也差點毀了英國和鄰近歐洲國家的養牛業。一九九六年發生在香港的「禽流感」,燒毀了所有的雞隻。這些都在說明一件事實:人即使用盡所有的力量,如果不是上帝憐憫,生命生存的力量是相當薄弱的。
戰爭對人的生命摧殘更厲害,自古以來,喪生在戰場的生命幾乎無法可計。雖然今天的人還是盡量在設法避免戰爭,但是,戰爭的聲音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今天,世界各地還是聽到戰爭的聲音。而持續發展戰爭武器的情形,並沒有因為抑制戰爭發生而減少。包括我們國家也是這樣,每年投入在採購軍事武器的經費只有增加,沒有減少過。如果我們無法從戰爭對生命的摧殘來反省人所犯的罪過,卻在期盼上帝的拯救恩典是很荒謬的想法。
這段經文中,先知阿摩司提出兩件歷史事件作為教材;一是出埃及的經驗,因為瘟疫一再出現,使埃及人的家禽、牲畜都相繼死亡(出埃及記九:1—7)。先知阿摩司提出這個歷史事件,是要告訴以色列人民,當年因為瘟疫,使埃及人受難、痛苦,但卻保護了以色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今卻是相反,要用當年在埃及人身上的事件,降臨到以色列人民中。
二是在第十一節中所提起的事件—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毀滅的事件。這兩個城因為背棄上帝的教訓,墮落到連上帝的使者也要凌辱,結果上帝從天上降下大火燒毀了這兩個城市,只剩下逃離出來的羅得和他的兩個女兒。而羅得和他女兒之所以會得到機會逃離所多瑪城,乃是因為上帝憐憫的緣故,就像「從火堆中檢出來的一根柴」。我們知道上帝要毀滅這兩個城市之前,還特地派天使去勸告,但是沒有人想聽,也沒有人理會(創世記第十九章)。
「可是你們仍然不歸向我」,這句話可以說貫穿了整卷阿摩司書。先知阿摩司就是受差派來警告以色列人民的使者,他告訴以色列人民,要他們看見自己已經遠遠離開上帝的教訓了。然而,先知阿摩司雖然是一再地苦勸以色列人民悔改,卻都沒有得到回應,這才是上帝最為生氣的原因。

第十二至十三節:所以,以色列人哪,我要處罰你們。正因為我要對付你們,你們快準備好向我交帳吧!」
上帝造山也造風,
把自己的旨意告訴人;
他轉白晝為黑夜,
統御治理普天下。
他的名是耶和華—萬軍的統帥上帝。

這裡雖然沒有提起上帝要怎樣處罰以色列人民,但是卻提醒以色列人民要準備好向上帝「交帳」。「交帳」的意思是指「面對上帝」。人要用甚麼來面對上帝呢?和合本聖經譯文用「你當預備迎見你的上帝」,這句話原本用在敬拜時,祭司傳講給所有要參與敬拜的人的話。先知阿摩司將之用在這裡,是告訴以色列人民要像在敬拜上帝一樣,人所面對的不是那虛無的假神,而是創造的真神,祂絕對不會敷延了事。這位創造的上帝,一定會按照祂與祂的子民所立的約,和祂創造的旨意重建秩序。
第十三節是一首詩歌,我說過先知阿摩司雖然是個牧羊人,但他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先知。我們從他觀察整個以色列社會的景況,以及提出的警語就可以看出,他是個對社會時事「很敏感」的農夫。我們不清楚這首詩是不是他自己的作品,或是從何處取材的。不過可以從詩中看出先知阿摩司警告以色列人民,別以為上帝不可能做哪些事,例如要懲罰以色列人民這件事。上帝要這樣做,並非不能。如果上帝可以造山、造風,可以轉變白晝成黑夜,又有甚麼事可以難倒上帝的呢?沒有!很可能當時的以色列人民在國勢堅強、社會富裕、政治勢力日漸擴張的情況下,有一種想法:以為這樣堅強的國家,這麼強悍的軍事武力,有誰奈何得了以色列國呢?誰能摧毀它呢?這就像今天的人也有這樣的想法,以為像美國這樣堅強的國家,誰能對付它?但是,先知阿摩司這樣告訴我們:上帝生氣的時候,人無論擁有甚麼都沒有用。人將會親眼目睹「天地變色」的慘劇,除非人回到上帝的面前,悔改歸向上帝。

讓我們一起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不但不會帶來上帝的賜福,相反的,只會引起上帝的憤怒。

我們看到先知阿摩司傳出上帝的信息指出,以色列人把掠奪別人的財富堆滿積存在王宮中。這些財富不但沒有為他們帶來上帝的賜福,相反的,這些財富卻引起了上帝的極大的不滿,甚至是為以色列人民帶來敵人洗劫的災禍。
我們必須非常小心的一點,就是明白財富多,並不一定是福氣,反而有時候財富多,帶來更多的苦難或災害。尤其是財富若是來自欺騙、搾壓別人得到的,那就更危險,因為這是上帝不會袖手旁觀允許的。甚麼時候我們欺騙別人,上帝很清楚知道,我們可以隱瞞人,卻無法隱瞞上帝的眼睛。甚麼時候我們搾壓別人,使自己的財富增添,上帝也是非常清楚,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使別人不知道或看不出來這些險惡的伎倆,但是,我們無法躲過上帝的眼目。
別看那些耀眼的財富表面,這不是聖經的教訓,要看的是在財富之背後所表現出來的意義,這才重要。看看最近發生在我們社會非常令人難過的事,就是台灣塑膠公司將含有毒素的「汞污泥」運到柬埔寨這個貧困的國家去掩埋,結果造成該國人民的恐慌。事件過程中牽扯到非常惡劣的手段,包括沒有將這些有污染的泥土告知該國的政府,也沒有在污染事件被揭發後,隨即表示歉意,還一再設法要隱瞞事實!不錯,台塑公司是發了大財,但是,這樣的大財並非取之有道。而且把外國貧困國家的人民生命看得很賤,以此種的態度在處理自己賺取的財富,這是非常違背聖經教訓的作法,就像先知阿摩司在這裡譴責以色列人民的作為一般。我們不能說台塑公司的作法與我們無關,不,它之所以敢這樣做,就是因為我們國家、政府、人民沒有阻止它這種惡行,才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出來,我們都有責任啊。如果因為台塑公司賺取很多財富,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共享這樣的財富所帶來的繁榮,我們就有連帶責任於他們所犯的罪惡中,有一天上帝生氣,我們都將為此付出代價。
基督教的信仰不是反商,也不是反對賺取財富。但是要注意的是,必須用很誠實的態度賺取財富。而不是不顧別人的生命,掠奪他人錢財、富貴自己。

二、別讓信仰成為一種表面化的行為,要讓信仰成為我們生命中真實的力量。

先知阿摩司在指責以色列人民的行為中,特別提起以色列人民時常到宗教聖地—伯特利和吉甲去敬拜,且奉獻許多的牲祭,看起來好像很敬虔,也很甘心奉獻。但是,要注意的地方是,這些奉獻的牲祭或是十分之一的所得,若是跟前面所提起的,是來自掠奪得來的,則這樣的奉獻簡直就是在污穢上帝的聖潔一樣,因為那是不乾淨的祭物啊!
我還記得一九八九年前參與推動呂秀蓮女士在推動的「淨化選舉運動」時,就有很多人主張鼓勵信徒將買票的錢拿到教會來奉獻。甚至發現有的教會在禮拜堂門口放置奉獻箱,上面寫著「買票、賄選的錢請奉獻」。我就告訴一些同工和信徒說,這些錢根本就是骯髒的錢,骯髒的錢怎能拿來奉獻呢?不誠實的錢怎可以奉獻給上帝呢?喔,拜託,不要這樣褻瀆上帝啊!
真實的信仰不是在看奉獻的舉動或表面,而是需要從內心的更新開始,真實地依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才是。先知彌迦這樣說:

「我該帶甚麼禮物來見上主呢?我該怎樣來敬拜天上的上帝呢?我帶最好的小牛作燒化祭獻給他嗎?上主會喜歡我獻上成千隻的公羊,或上萬道河流的橄欖油嗎?他會喜歡我獻上長子來替我贖罪嗎?不!上主已經指示我們甚麼是善。他要求的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6—8)

看,「謙卑地跟上帝同行」,就是依照祂的旨意、教訓去行,這遠比獻祭的外貌行徑更實在、更重要。
幾年前我在台南就遇到一件至今無法忘懷的事件。有一位當時很富有的長老參加在他教會舉行的聖靈降臨節聯合聖餐禮拜。在報告時,他告訴所有參加者說,聖餐的酒是他特地從巴黎帶回來的,是最美好的葡萄酒。如果大家覺得不錯,禮拜結束後,還有剩下的,請大家來喝。結果禮拜後,很多牧師、信徒都爭著喝這位長老所提供的「世界最好的葡萄酒」。我很疑惑:到底是他提供的「最美好的葡萄酒」重要,還是主耶穌受難的意義重要?我不知道那些爭著去喝那美味的葡萄酒的牧師是怎樣看這件事,我只知道一件事:即使沒有葡萄酒,只有白開水,用敬虔的心參加聖餐,比用美好、上等的葡萄酒還要重要。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就算沒有酒或水,有謙卑、敬虔的心,聖餐的恩典也會滲透我們的心靈,牢固在我們的生命中。
今天我們參與教會各樣事工,就該培養這樣的心境:真實、敬虔、謙卑的態度,因為這才是上帝所喜悅的。
(講於一九九九年二月廿一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