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講:精心細造聖幕(二)

經文:出埃及記廿六:1—37、卅一:1—11

出埃及從第廿五章開始到第卅一章,都是在談論有關以色列人民如何製造敬拜場所的各種備品,尤其是他們早期尚未有聖殿作為敬拜的地方。

他們用所謂的「會幕」做敬拜上帝的場所,

那種「會幕」應該如何製造,都有很詳細的文字記錄。我在前一講已經說過這些有關會幕,以及約櫃、燈台、桌子等器物,都不是摩西帶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流時代所製造出來的。因為在曠野地帶,單單所謂「純橄欖油」,根本就無法取得。也無法在那漂流不定的曠野中,製造那樣貴重的器具,尤其是約櫃等,都是用純金打造的,如此貴重的敬拜用具,不但會成為他們移動時的負擔,單是要保護這些貴重金屬打造的約櫃等物品,以防外族人打劫,就得花上很多人力。因此,我們可以了解,這些所謂純金、純銀、銅等器物,大概是在後期,進入迦南地之後的產物。原因可能是在他們從巴比倫被擄回國後,猶太教的宗教師發現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已經失去很多固有的禮儀,或是在敬拜的典禮上逐漸失去敬虔的內涵。為了幫助以色列人民能恢復他們從前在曠野漂流時代,摩西帶領他們全體民族回應上帝的愛的那種純潔、敬虔態度,因此,這些祭司人員在想:或許透過這些宗教器物可幫助以色列人民產生對耶和華上帝信仰的忠心和敬虔。

在前一講,我有談到關於約櫃、供桌,以及燈台的製造規例。現在我們所看的經文有兩個地方,都是關於「會幕」的製造細則。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要用十幅幔子做聖幕的內部。這幔子要用麻紗和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織成,並且繡上基路伯的圖案。每一幅大小相同,長十二公尺,寬兩公尺。要把五幅縫在一起,成為一組,另五幅也是一樣。每一組幔子的末幅邊緣要縫上藍色的紐環。要把五十個紐環縫在第一組的首幅,另五十個紐環縫在第二組的末幅。要做五十個金鉤子,把兩組幔子連接在一起。

第一節是關於做「聖幕」內部用的規例。在第廿五章九節有說:「關於這聖幕和其中一切器具,你們都應該照我所指示的樣式製造。」現在則是規定了相關的製造細則。因此,這段經文也可說是在說明製造聖幕的進一步細則。

聖幕,在希伯來文原來的意思是指「居住的地方」。因此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含意,是上帝就住在這裡面,或這是上帝所居住的地方。另外也有一個含意,就是約定好見面的地方。這樣,聖幕就是上帝與人約好要見面的地方。

現在我們看到這用來表示上帝居住的地方的聖幕內部,有很特別的裝飾。這些裝飾中,「幔子」是重要的部份。它是用麻紗製造;麻紗是埃及非常著名的手工織品,聞名於當時的中東地區。這裡規定這些幔子要用「藍色、紫色、深紅色」相配織成。這實在是很貴重的紡織品,因為這些藍、紫、紅等色的染料都是最貴重的,取得相當不易,除非是王公貴族等富貴人家才買得起。現在用這些顏色的麻紗布料織成幔子,為的是表明他們對敬拜地方的尊崇。因為這敬拜的地方也是上帝與祂的百姓見面的地方。

我們在這裡看到一連串的數字,都是與「五」、「十」、「十二」有關。

這些數字本身就很有意義。猶太人認為「五」、「十」是好的、完美的、齊全的意思,相同於一隻手有五根指頭,兩隻手有十跟手指頭。「十二」這個數字離不開以色列民族十二個支派的象徵。

第一節在和合本聖經有「用巧匠的手工繡上基路伯」的句子,在台語漢字的聖經則有「用奇巧的工織成」的句子。但在現代中文譯本只說「繡上基路伯的圖案」,沒有「巧匠的手工」的句子,很可惜。「用奇巧的工」或是「巧匠的手工」都是表明這些幔子確實是用最好的手工做的,且布是用上等的布料麻紗,就可以看出整個聖幕的貴重。這也是以色列人民用來表示他們對上帝拯救之愛回應的一種方式。

出埃及記在第卅一章六節有這樣的話:「對那些有精巧技藝的人,我也賜給他們才智,能夠製造我耍吩咐的各種器物。」這充分說明了包括在聖幕裡面一切所有的備品,都是這些有巧技的人做出來的。這些人是「從猶大支族挑選了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還有「從但支族指派了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作他的助手」(出埃及記卅一:1、6)。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這些巧匠都是精選出來,因為他們的手藝是一流的,才能被選出擔任製造聖幕的工作。

其實我們看到這些記事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早期的人,他們宗教信仰的虔誠是以這種方式在表達。今天在我們台灣民間宗教廟宇裡還可以看到如此景況的,恐怕就只有台北三峽的祖師廟吧。可惜,最近也因為經費的緣故,將那些已經在那兒擔任好幾十年的雕刻師父差遣走了。我們固然不喜歡他們雕刻那些偶像作為崇拜之用,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神明敬奉的用心,是值得反思學習的。

第七至十四節:「要用山羊毛織十一幅幔子來做聖幕的幕頂。每一幅大小相同:長十三公尺,寬兩公尺。要把五幅縫在一起,成為一組,其他六幅另成一組。要把第六幅摺成兩層,垂在聖幕的正面。第一組幔子末幅的邊緣要縫上五十個紐環,另一組的邊緣也要縫上五十個紐環。要做五十個銅鉤子,鉤住紐環,把兩組幔子連接起來,成為一整塊幕頂。要把餘下的半幅垂在幕的背面。兩旁幔子餘下的五十公分垂在幕的兩邊,把幕蓋住。

「要再做兩個幕頂,一個用染紅的公羊皮製,另一個用精美的皮料製,做聖幕的外層頂蓋。」

這裡說到要用山羊毛織成的幔子作為幕頂,而不用麻紗的質料,原因可能是因為山羊毛的料子比麻紗的耐用,用來做屋頂可以承受較久的風吹日曬。

第十四節說要公羊皮,以及精美的皮料製成兩層的幕頂。所謂「精美的皮」,在和合本和台語漢字的聖經都用「海狗皮」。這種海狗是出產在紅海,皮質相當耐風和溫度的變化,因此用來作為幕頂的外層蓋,既有保護作用,看起來也美觀。因為是染紅的顏色,在白天日光照耀下,會顯得如同一團紅紅的火焰升起一般,讓人看起來就會打從心底感受上帝如同在荊棘中出現給摩西看到一樣。它也可以保護用精巧手工所織成的內層布幕,又可使在幕內的敬拜得到很好的安全感,不至於因為下雨或是日曬、颳風而受到影響。可以看出他們在製造會幕上的用心,真的是巧思到極點。

第十五至三十節:「要用金合歡木做豎立聖幕的骨架。每一骨架高四公尺,寬六十六公分,各有兩個榫頭,用來連接骨架。所有的骨架都有這種榫頭。要在聖幕的南面立二十個骨架,架底有四十個銀座,每一骨架由兩個銀座支持著。幕的北面也要有二十個骨架和四十個銀座,每一骨架底下各有兩個銀座。要在幕的後部,就是幕的西面,立六個骨架;拐角有兩個骨架,兩個骨架下端相連接,一直連到上端,成為一環。形成兩拐角的兩個骨架都是一樣的作法。一共要有八個骨架和十六個銀座,每一骨架底下各有兩個銀座。

「要用金合歡木做十五根橫木;聖幕一邊的骨架有五根橫木,另一邊五根;幕的後部,就是幕的西面,也有五根。中間的橫木安在骨架腰間,要從幕的一頭通到另一頭。要用金包裹骨架,並裝上金環,好讓橫木穿過;橫木也要用金包裹。要依照我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把聖幕豎立起來。

如果我們說蓋房子需要看地理,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風向會影響到住的感覺。這是古代人對建築講究地理的原因。今天的人看的,雖然不是所謂的地理,其實也跟風向、日光,甚至跟所謂的地球磁場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在建造會幕的時候,也有方向感。他們需要配合在曠野地區的日光、風向,設定東西南北的方向。需要用銀座做骨架的底盤,是跟風力有關係。這也就是為甚麼連橫木也要用金包裹起來的原因,除了表示壯觀、貴重以外,更重要的是依他們當時的經驗看來,黃金是最好的防止風、日光腐蝕木材最好的材料。

第卅一至卅七節:「要用麻紗和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織成一幅帳幔,上面繡著基路伯圖案。要把這帳幔掛在四根用金合歡木製成的柱子上。柱子用金包裹,柱子上有金鉤子,安在四個銀座上。要把帳幔掛在聖幕頂上那一列鉤子上,把存放兩塊石版的約櫃安置在帳幔後面。這幅帳幔把聖所和至聖所隔開。要把蓋安在約櫃上面,把桌子放在至聖所外聖幕的北面,把燈台安置在聖幕的南面。

「要用麻紗和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為聖幕的進口做一幅門簾,上面有刺繡。要用金合歡木為門簾做五根柱子,用金包裹,上面有金鉤子;又要為柱子造五個銅座。」

看到這裡,我們大概也可以知道這個會幕實在是個很堅固,不易移動的聖幕了。幾乎所有支撐會帳幕架子的基座都是用銀、銅做起來的,可以想像它的重量。再加上所有的木頭都用金包裹著,可見那樣的重量和珍貴,已不是一般遊牧民族可以做得起、或帶得動。因此,讓我們更加確信這個聖幕最早也是在進入迦南地之後的事了。

我們在第第卅三節看到「至聖所」這個字。

至聖所,是安置約櫃的地方。

依照出埃及記第廿五章廿二節的記載,上帝就是要在這個地方跟摩西會面的。以後逐漸發展出只有輪值的大祭司才可以進入這個地方,而且是一年才可以進入一次。進入「至聖所」主要的工作是為自己、家族,和人民祈禱、獻祭(利未記十六:11—19)。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時也特別依照這聖幕的規定,造了一間「內堂」,也就是「至聖所」的地方,裡面安放著約櫃。「這內堂有長九公尺,寬九公尺,高九公尺,都是用純金貼的。」(列王記上六:20)

想想看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的信息:

精工細造聖幕,為的是要表達對上帝的尊崇,以及感謝祂拯救的愛。但是真正愛上帝,應該不只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而已,也要用實在敬虔的內心,以及對苦難者有憐憫的行動來回應上帝的拯救之愛,才是正確。

不管這些製造聖幕作為敬拜上帝的場所,是否真的來自上帝的命令,或是出自以色列人後代子孫為了要表示對上帝的感謝,我們確實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他們以這種最好、最精緻的手藝方式來表達。我們不厭其煩的讀這些經文,為的是要了解早期出埃及的以色列祖先們,是以怎樣的態度敬拜上帝?是以怎樣的心回應上帝給他們的恩典?我們可以看見他們確實是將最好的奉獻給上帝,表達他們對上帝的絕對忠誠以及最美好的感恩之心。

但是,我們也從聖經裡看到他們後代的子孫們,並沒有依照祖先這種建造聖幕的信仰告白將之繼承下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我們看到後來的所羅門王雖然是用更高貴的建材建造耶路撒冷聖殿,但是,並沒有為以色列民族帶來更好的祝福,使他們免於災難的來臨。所羅門王死後不久,以色列王國就分裂了,且分別在主前七二一年和五八六年亡國於亞述、巴比倫帝國的手中,人民被俘虜當奴隸,過著極為痛苦的生活。

在羅馬帝國時代,羅馬政府更是傾國庫財力為猶太人建造聖殿,但是我們知道就在那美麗堂皇的聖殿裡,充滿了貪婪的污垢。這也就是耶穌基督所嚴厲批判的,說他們將上帝的殿「變成賊窩」(馬可福音十一:17)!這間由羅馬政府出錢所建造的聖殿,比起所羅門王建造的還要雄偉、壯觀,但是卻因為這種不是出自敬虔、遵照上帝旨意去行的信仰生活,即使是再雄偉、壯觀的聖殿,也因人內心的墮落而毀壞掉。主後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帶兵將羅馬政府自己所建造的、剛完成沒多久的聖殿給拆毀了!

我們可以從這樣的歷史學習到二點珍貴的教訓:

其一,我們是否像以色列人民當年在摩西時代一樣,將最好的奉獻在上帝的面前?用最敬虔的心來回應上帝拯救的愛?

我常常想到每個禮拜天,大家來參加禮拜的情形,遲到的情形很嚴重,可是我們搭火車卻從不會遲到,因為知道火車不會等人。我們搭飛機,都會早一、兩個小時到機場去等候。平常我們與朋友約會(尤其是與愛人),都會提早時間到。可是,我們很少將我們自己的信仰看成像似在搭天國的列車、飛機一樣的態度,想到如果遲誤了怎麼辦?我總是這樣想:一個真正敬虔的人,是不會用這樣怠慢的態度對待上帝的。因此,我有一個很深的盼望,就是大家以最謹慎的態度參加聚會,用最珍貴的心意奉獻在上帝的面前。

其二,敬拜上帝、回應上帝的愛所用的方式很多,建造禮拜堂是其中之一,但別忘了,必須是裡外合一。有美麗的禮拜堂,也要有美麗的信仰生活。否則,表裡不一的信仰態度,會導致信仰的基礎崩潰以及建築物的荒廢。

有人用美麗的建築物來表示他們對上帝的愛和敬虔的信仰記號。但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上帝的愛的回應,我很喜歡雅各書第一章廿七節說的話:

「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在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