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播種正義,收割仁愛

經文:何西阿書十:1—15

聖經之所以成為聖經,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聖經乃是上帝的話,上帝的話是永不改變的,是真理。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本先知何西阿的書,描述在主前第八世紀發生在北國以色列的景況,如果我們認真分析、細讀,就會發現今天台灣社會和兩千年七百年前的以色列社會很相近,不但社會景況相同,就連國家的情勢也非常接近,都是經濟繁榮、物質生活富裕的背景下,人民在社會倫理、道德生活上卻加速墮落。更嚴重的乃是原本對上帝忠實的信仰,卻因為追求金錢、享受物質生活而遠離了上帝的教訓,甚至是去拜巴力偶像。

非常奇怪的是:以色列人民剛開始拜巴力偶像神明的時候,土地真的得到很多產物,增產的情形比他們以前的收穫都要多,也因此,他們很快就認同了巴力神明就是增產的神。當增產的消息一傳開,各地紛紛建造祭壇,為的就是要更多的收穫;收穫多,等於是財產增加;就在可幫助增加生產的誘因下,以色列人民紛紛忘記了上帝透過摩西對他們的吩咐,也忘了上帝忠實僕人的叮嚀、教導,拜巴力偶像的事件就日趨嚴重下來,最後竟然離棄了上帝,去拜巴力神明作為他們的神(參考十三:6)。

財產增加,人的生活就越富裕。這有誰不喜歡?即使魔鬼要試探耶穌,也會用「權柄和財富」來做誘惑的工作之一(參考路加福音四:7),可見能抵擋得住這誘惑的人確實不多。耶穌曾教導跟隨他的人,必須在上帝和錢財之間作一明確的選擇,不可能兩者都要(馬太福音六:24)。使徒保羅在給提摩太的書信中,就特別告訴他不可貪慕錢財,因那是誘惑人犯罪的主要根源(參考提摩太前書六:10)。

如果我們細心地去思考為甚麼上帝要設立安息日?且嚴格規定安息日必須連帶地包括了牛羊牲畜等所有一切都跟著人安息?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人會記得:不要把生產、增加財富當作生命的主要的目標,要記得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因為一切萬物都是來自上帝的創造。假若沒有上帝,即使擁有一切,最後也將失去一切,甚至還會更嚴重—喪失生命。可惜的是,今天我們甚少用心在反省這樣的信仰告白,我們想到的並不是生命的主是誰,而是我的需要是甚麼?甚至會用耶穌基督所說「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這句話來搪塞感謝上帝應該保有的基本態度—敬拜。當我們回頭去看早期信徒的時代,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富裕的經濟生活,也沒有像今天那樣發達的交通設備,也沒有今天這樣只有一場的禮拜,而是必須走很遠的路途,甚至需要翻山越嶺、涉過溪水才能有教會讓他們參加聚會,且是一連好幾場的主日禮拜,幾乎都是上下午各一場,再加上祈禱會、主日學等等,然後回到家裡,還有家庭禮拜,可說是整天的聚會。但他們心中充滿了喜樂,沒有怨言,只有要求子孫必須嚴厲遵行,這些家族的長輩是帶頭過敬虔的信仰生活,這和今天的基督徒相比實在是非常不一樣。我們今天是物質生活比以前更為富裕,但心靈卻是相對的空虛。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是吃、喝、穿、住等等民生需要都滿足了需求,卻是離開上帝越來越遠。因此,當我們再次讀先知何西阿這本經書時,確實是再一次讓我們省思信仰內涵的機會,因為先知何西阿的時代所呈現出來的問題,實在太相似於今天咱台灣社會景況。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以色列人像多產的葡萄樹。他們越繁榮,祭壇也越多;他們的土地出產越豐富,所拜的石柱也越華麗。2他們心懷詭詐,所以要因自己的罪受罰。上帝要粉碎他們的祭壇,摧毀他們所拜的石柱。

第一節的「以色列像多產的葡萄樹」,比較第九章十節所說的:「我初次遇見以色列,好像在曠野中發現了葡萄;我首次遇見你們的祖先,好像在無花果樹上找到初熟的果子。」原本在曠野發現的葡萄,就像初熟的葡萄,是剛結果子的葡萄樹,並不是很茂盛,也不是綠蔭盎盎狀。然而,現在則是「像多產的葡萄樹」,這是因為上帝照顧、栽培、澆灌、祝福的結果才有的樣子。詩篇的詩人這樣子描寫著:

「你從埃及帶出來一棵葡萄樹;
你趕走異族,把這樹栽上。
你為它開墾了一片土地,
它的根深深扎入,且蔓延這地。」(詩篇八○:8—9)

先知以西結描述說: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就像「一棵種在溪水旁的葡萄樹,因為水源充足,枝葉茂盛,果實纍纍。」(以西結書十九:10)沒錯,要從埃及帶出來的葡萄樹,在曠野缺水的環境中也能長出葡萄,且能長出茂盛的枝葉,結出纍纍的葡萄果實,這是上帝的特別照顧才能得到的結果。可是以色列人民卻忘了上帝這樣的恩典,他們以為是自己的能力使然。這是使上帝非常傷心的事。

第一至二節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在第四章七節先知何西阿就曾提到宗教領袖們—祭司的問題,他們是「人數越多就越大膽地得罪上帝」。祭司是在幫助人透過獻祭禮儀認識上帝的慈愛。但當祭司也公然引導人民去拜巴力神明得罪的時候,這樣的祭司又該怎麼辦呢?第一節這裡說「他們越繁榮,祭壇也越多」時,正好說明這些祭司犯罪情況的嚴重性,正如第四章所描述的,是人數越多,犯罪的情況越嚴重。

再者,第一節說「以色列像多產的葡萄樹」,這句話剛好與第九章十六節呈現出對照的景象;第九章十六節提到以色列是要像「樹根枯乾了的樹」,這是表示該樹即將枯萎死去,也在暗示著國家即將面臨滅亡。而在這裡則是說「以色列像多產的葡萄樹」,這句話是在說明一個外表看起來很茂盛的葡萄樹,裡面的根卻是已經在腐蝕。就像馬可福音第十一章十三節,記載耶穌基督從伯大尼去耶路撒冷的途中,看到一棵「無花果樹,長滿了葉子,就走過去,想看看樹上有沒有果子。他到了樹前,只看見葉子」,後來只過一個夜晚,該棵無花果樹就枯乾了一樣(馬可福音十一:20)。

我們從第一節提到葡萄樹產很多的葡萄,看到的是茂盛的景象,先知何西阿用這樣的比喻在形容北國以色列整個社會的一面:經濟景氣很熱絡,社會發展得很興旺,同時看到的是離棄上帝也越遙遠。人越有錢,越有能力辦事,心態上就越認為自己很強,無形中自我中心的意念就強化起來,自我偶像化的行為越顯著,特別是在宗教行為上更是如此,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很敬虔地在敬拜上帝,其實內心往往是只在虛應宗教禮儀而已,更嚴重的是會在有意無意之間神化了自己。這樣的宗教現象在許多獨裁國家例子最多,古代的社會更不用說,俯拾即有。

第二節先知何西阿指出以色列人民「心懷詭詐」,意思是他們一面敬拜上帝,另一方面卻去拜巴力神明。巴力神明是不會說話的偶像,人喜歡這樣的偶像神明,因為這種神明的祭司最大特色就是為滿足崇拜者的需要而存在,並不是真的在教導人怎樣認識真神。加上財富多的人倒希望祭司看他像神一樣,就乾脆隨他的意思辦祭祀。這些財主不喜歡耶和華上帝,因為忠實的先知或祭司會告訴敬拜者,上帝所喜愛的是甚麼,並不是錢財,而是公義的社會行為和誠實的內心。忠實的先知或祭司有時還會數落敬拜者錯誤的信仰行為,一般人或許聽得下,有權勢、有才能、有錢財者,恐怕就不容易聽得下去。如果「有錢可使鬼推磨」,那誰會喜歡聽從上帝僕人—先知或祭司—的話?即使有,也不多。

第三至八節:3這些人不久會埋怨說:「我們沒有君王,因為我們不敬畏上主。可是,君王能為我們做甚麼呢?4他們說空話,許下虛偽的諾言,訂立無用的條約。正義已經淪為不義,像毒草一樣長遍田野。」

5撒馬利亞的居民要為失去伯特利的金牛像而驚惶。他們跟管理偶像的祭司一起悲歎,都要因金牛像失掉光彩而痛哭。6這座偶像會被帶到亞述,作為貢物獻給亞述的大王。以色列要慚愧蒙羞,因為他們拜偶像。7他們的君王要被帶走,像小木片被水沖走。8亞文小山上的祭壇,就是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地方,都要被毀滅。他們的祭壇要長滿荊棘毒草。他們要向大山說:「遮蓋我們吧!」對小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吧!」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整個北國以色列問題—沒有公義的社會,使人民對國王的能力持著懷疑的心。
第三至四節是整個北國以色列問題的中心;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譯本中看得更清楚:

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的譯文:
「哎!我們沒有君王,因為我們不敬畏上主;可是君王能為我們作甚麼呢?他們任意講空話,發虛誓,立盟約……因此,正義有如田畦間的苦菜叢生。」

和合本的譯文是:
「他們必說:『我們沒有王,因為我們不敬畏耶和華。王能為我們作甚麼呢?他們立約,說謊言,起假誓;因為災罰如苦菜 滋生在田間的犁溝中。』」

台語版的譯文:
「因為因今欲講:阮無王,因為阮無敬畏耶和華。王會替阮做甚麼?因講白賊話,濫糝咒誓立約;所以,審判發起親向園溝的茵蔯。」

呂振中教授譯本:
「因為他們總是說:『我們沒有王,因為我們不敬畏永恆主。王嘛,他能為我們作甚麼?』嘿,講空話,起假誓,立盟約!莫怪司法如毒草、發生於田間的犁溝中呀!」

這讓我們看到「正義」和「司法審判」是分不開的。檢驗一個國家是否能長治久安,是否有維持社會安定的能力,就是在司法審判的公義。而古代社會的司法,其準則幾乎都是放在國王的施政上。先知阿摩司就清楚地指出主前第八世紀耶羅波安二世的時代,法官會收受賄賂,結果是窮人受到欺壓,好人受到壓迫,難怪沒有人敢說誠實的話(參考阿摩司書五:10—13)。在先知的信息中,包括先知阿摩司、彌迦,以及現在我們所讀的先知何西阿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因此,如果法庭沒有公義,就表示這個社會已經失去了敬畏上帝的心,人才敢做出違背公義的事。這就是第三節所說的「我們沒有王」,原因是人民從國王的身上看不到公義的司法審判,在人民心中,這就等於是國王「死了」一樣,才會允許不公義的審判存在。

如果我們回想一下第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尼采在一八八三至八五年所寫的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ake Zarathustra)一書中批評當時的宗教信仰時說:「上帝死了。」很多人為了他說這句話詛咒他。但是如果稍微回想一下他會這樣說,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他看到當時教會的腐化、敗壞,沒有對社會產生淨化的功能,更嚴重的,宗教領袖過奢侈的生活,卻眼睜睜地看信徒們在貧困中為了生存掙扎著。如果真的有上帝,怎能允許這樣的事發生?而我們知道,當時的歐洲,教會的勢力很大。如果教會真的要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它發出嚴厲的聲音譴責執政者的墮落、不義時,應該是會有幫助的。可惜的,教會領袖不是這樣,而是與政治領袖勾結共同謀利,賺取大量財富。有一齣影片「教會」(Mission)就讓我們看到教會與執政者妥協,導致許多弱勢團體,特別是居住在中南美洲山地的原住民,在無助之下生命受到嚴厲的摧殘。這樣的教會所見證出來的上帝,不會是活的上帝,因為活活的上帝,不會允許這樣的事件發生。

第五至八節,原本是北國以色列開國之君耶羅波安一世為了安撫以色列人民不能回到耶路撒冷聖殿敬拜上帝而建造的金牛像,他們將之當作可以幫助土地增產,也可以幫助他們得到力量防禦敵人入侵的神明,如今不但不能庇護他們,反而連金牛偶像神明自己也被敵人拿去當作戰利品,這對那些一再鼓勵人民拜巴力神像的祭司來說,是很難忍受的羞辱。依照列王紀上第十二章廿八節,這些金牛都是用純金鑄造的。第五節的「金牛失掉光彩」,指的是在這些金牛頭上戴著裝飾象徵著榮耀光彩的葉子,都是用純金子打造的。但這些如今全都變成亞述王的戰利品,金牛並不能保護以色列人民免於戰禍,也不能在戰爭中得勝,還因戰敗連金牛也被亞述沒收帶去。這正是台灣俗語所說的「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最好的寫照。如果這些被用來當作神明崇拜的偶像神明沒有了,很自然的,那些祭壇廟宇就會荒廢。這很像咱台灣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嘉義火車站前的吳鳳銅像被「城鄉宣道會」第九期學員(該期都是原住民學員)將之拆毀後,一九八九年元月初四,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邱創煥宣佈國中、小學教科書不必再教吳鳳的故事,同年九月初一開始,新學期的教科書刪除吳鳳故事,結束自日據時代以來就編入在學生教材中的吳鳳故事,從此消失。很有意思的是,在一九八六年當時以二億新台幣建造的吳鳳「成仁公園」、「紀念館」很快就荒廢了,不但雜草叢生,且是過去進香客、觀光客到嘉義必去遊賞的地點,現在已經是人煙稀少,連最早香火還蠻旺盛的吳鳳廟,也已經逐漸沒落,且廟的建築物也出現破落沒有修復的跡象。原因是大家發現原來吳鳳「成仁」的故事不是真的,而是虛構的。

第八節b句,這是一句絕望的詩歌,在說明當審判來到時,那些逃避災難的人,上至王親國戚、達官顯要都躲在洞穴中,因為深怕無法忍受凌辱、刑罰,他們寧願躲進洞穴中,然後期盼著大山小山都會像被大地震擾動一樣趕緊崩塌下來,好讓他們就像被埋葬在無人知道的地方,這樣也可避免被羞辱的難堪和痛苦。創世記第六至八章在描述大水的災難,給人的印象相當深刻,而第十九章記載關於所多瑪城的毀滅情景,更令人不敢想像那將會是怎樣的一個慘狀。先知以賽亞就曾這樣警告當時的以色列人民說:

「他們要躲在山洞中,藏匿在地溝裡,企圖躲避上主的忿怒,逃脫上帝的權威和榮耀。」(以賽亞書二:10)

先知以賽亞也同時指出,在審判的時刻,上帝「要削平大小山岡,推倒高塔和鞏固的城牆。」(以賽亞書二:14—15)這樣看來,躲在山洞裡反而是較能減輕死亡的痛苦吧。耶穌基督也曾引用這句大山遮蓋我們,小山倒在我們身上的經文,以描述末日審判的災難之大,是沒有人能夠逃避得了(參考路加福音廿三:30)。

第九至十節:9上主說:「自從在基比亞犯罪以後,以色列人一直得罪我,因此基比亞要遭受戰禍。10我要攻擊這批犯罪的人,懲罰他們。列國要聯合起來圍攻他們;他們將因種種罪行受懲罰。

基比亞這地點再次被提到,上次是在第九章九節先知何西阿曾指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犯類似在基比亞的罪,一定會嚴厲懲罰他們。現在再次提起,主要是基比亞的事件確實是一件慘不忍睹的悲劇,那是一群人把一位利未人的妾輪暴致死方休,也因為這件事,引起以色列十一個支派聯盟攻打便雅憫支派的人,幾乎消滅了他們(參考士師記第十九至廿一章)。

再者,基比亞也是以色列人民第一個國王掃羅的家鄉(參考撒母耳記上十:26、十一:4)。掃羅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為國王,往後卻變成拒絕上帝旨意的國王而被罷黜(撒母耳記上十五:26)。這樣,基比亞這地點至少說明了兩件歷史背景:以色列人民不但在淫亂的事件上有份,也在殘害人的生命上手段殘忍,且一再違背上帝的旨意。先知何西阿用基比亞這地點來比喻現在北國以色列就像早年祖先在基比亞犯罪的情形一般,做上帝所厭惡的事,因此,上帝將會懲罰他們,直到他們剩下的人民悔改為止。

第十一至十五節:11「以色列國曾經像一頭馴服的母牛,隨時願意踹穀。但是我決定把軛套在牠壯碩的頸上,驅使牠做更重的工作。我叫猶大耕田,以色列耙地。12我說:『你們要為自己開墾荒地,播種正義,收割仁愛。我是上主,現在就是你們該歸向我的時候。我要來,使公義如雨降給你們。』13但是你們不聽,反而播種邪惡,收割不義,自食謊言的惡果。

「因為你們倚靠自己的戰車和龐大的軍隊,14戰火要臨到民間,所有的城堡都要遭毀滅。那景況會像沙勒幔王摧毀了伯‧亞比勒城一樣的慘:母親和她們的兒女都被摔死。15伯特利人哪!因為你們犯了大罪,你們也要遭遇同樣的災難。戰事一爆發,以色列的君王就被剷除。」

先知何西阿可說是一位很會引用比喻的先知,他除了將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夫妻」來比喻外,現在也用農業社會最常見的景象:農田耕牛和田地的關係,或是農夫播種的景況來比喻。這裡說以色列民族原先很像一頭馴服的母牛。所謂「馴服的母牛」,這是指受過訓練,會聽主人指示耕田耙地且是有生殖能力的母牛。所謂「踹穀」,依照摩西法律規定,牛在耕田的時候,是可以一面踹穀一面吃草的(參考申命記廿五:4),踹穀是非常輕省的工作。先知何西阿用這種方式在比喻上帝是這樣疼惜以色列人民,讓他們像一隻牛做最輕省的工作,也可以一面踹穀子一面吃喝,結果是長得又肥又壯。可是,他們並沒有珍惜上帝給他們這樣的恩典,反而輕視了這美好的恩典。因此,上帝就如同田園的主人,將那粗糙又笨重的軛加放在這隻肥壯的母牛頸項上。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一節也同時提到南國猶大。換句話說,先知何西阿的信息並不僅是給北國以色列人民聽的,也是希望南國猶大人民也會注意聽,上帝對北國人民怎樣,也會同樣對待南國猶大的人民。而這裡提到加上沈重的軛,工作也加重—耕田與耙地。

第十二節是很重要的一節,這節說上帝希望以色列人民知道必須「播種正義」,因為這樣才能期待「收割仁愛」的果子。先知何西阿用農家最通常、且相當熟悉的工作經驗—播種與收割—作教材,告訴以色列人民,只有將上帝的公義呈現出來,才能期待上帝的愛回應到他們身上來。正義,指的就是上帝的形像,也是上帝的愛。如果沒有將上帝的形像顯明出來,期待要得到上帝的愛和憐憫,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我們一般俗語常聽到的:「一個人種甚麼,就收甚麼。」(加拉太書六:7)

這一節也呼籲以色列人民「歸向」上帝,這是指悔改的意思,是在呼籲以色列人民放棄拜偶像,悔改回到上帝的面前。上帝的愛會像雨那樣的充沛地降在以色列人民身上。
所謂「公義」,這是指依照上帝規範行事的意思。也就是指著有嚴謹的社會倫理生活,不是隨便。所謂「上帝的規範」,這也是指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特別是在司法的運用上,更是如此,沒有人可以例外。再者,「公義」也在表示對貧困、軟弱者的憐憫。這就讓我們在耶穌基督身上看到他很明確地將上帝的「公義」表達出來;他對宗教領袖要求很嚴格,但對那些貧困、軟弱者,往往不是依據法律硬梆梆地套在生活上,例如他遵守安息日的規律,每個安息日他到會堂去,但在安息日,他看到有人生病時,會主動地給予醫治。但卻因此引起那些宗教領袖的不滿,認為他已經破壞了安息日的規律(參考路加福音六:6—11)。換句話說,談到上帝的「公義」時,並不是僵硬的,而是對那些軟弱者懷有憐憫的心對待他們。

第十三節說出以色列人民的問題所在,他們根本就聽不下這樣的勸勉,也不把上帝放在眼中,他們不再倚靠上帝,認為軍隊和武力最實在,可保護他們生命的安全,但先知何西阿指出軍事武力才是帶他們走向滅亡的力量。這讓我們看到一個明顯的事實:沒有公義的社會,就會充滿謊言。充滿謊言的社會,不會有穩定的力量,因為無法讓人彼此互相信任,這樣的社會就必須用許多強硬的手段來維持秩序。越會欺騙的社會,需要武力的需求也越多。當一個國家在誇耀它的警察、軍隊很多時,這個國家就是欺騙最厲害的國家。因為在一個誠實的社會裡,需要警察的量並不多,每個人都會知道怎樣依據上帝對人心的鑑察過日子,根本就不需要警察來管、維持秩序。
第十四至十五節剛好回應了第十三節下半句所說的,人想倚靠龐大的軍隊來維持秩序、保護社畿安全,結果是枉然、沒用。這正如詩篇的詩人所說的:

「君王不倚強大的軍旅獲勝;
兵士不靠強大的力量保命。
靠戰馬不能保證勝利;
馬的威力救不了人。
上主看顧敬畏他的人;
他看顧仰賴他慈愛的人。
他救他們脫離死亡,
饑荒時保留他們的生命。」(詩篇三十三:16—19)

這首詩歌也是為北國以色列下了滅亡最好的註腳,他們一再強調軍事力量的重要性時,這首詩歌卻說出不同的生命經驗。其實,若將這首詩歌引用來看今天的世界,也是一樣有效。在這個世界裡,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倚靠軍事武力而不衰退的。沒有這樣的國家。偉大如羅馬帝國,也是一樣倒塌;強悍如大英帝國,照樣衰微;德國的威武,照樣敗退;日本不用說,蘇聯已經在一九九○年瓦解,今天的美國能持續多久,沒有人敢定論。至少有一點是我們可以確信的: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倚靠。因為他才是我們生命的主。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沒有公義的社會,不會有上帝的祝福,這樣的社會很快就會紛亂。

我們看到先知何西阿針對當時北國以色列提出這樣的呼籲,要以色列人民在他們居住的地上開創新的生命契機,就是要「播種正義」,這樣才能期待「收割仁愛」的果實。我在前面有解釋過,所謂「公義」指的是依據上帝的規範行事。上帝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在法庭上有「不公平」的審判,這是最容易冤屈人生命的方式,尤其是當法官收受賄賂時,更容易使好人受到迫害。主前第八世紀北國以色列的時代,卻因為經濟發展得很快,大家很容易忘了:賺錢不只是要改變生活的需要,更需要建立公平的社會生活,才能見證賺錢乃是得自上帝的賜福,否則,若是因為要賺錢,而成為壓迫貧窮的手段,這樣的賺錢不但不能見證上帝的賜福,反而只會加重污衊上帝的恩典而已。北國的以色列就是個好例子,他們為了要賺錢,不但對那些貧困的同胞沒有憐憫之心,還將那些無錢償還債務的窮人以很便宜的價錢給賣去當奴隸,甚至透過司法的途徑,將那些窮乏人僅有剩下維繫生活需要的土地給沒收據為已有(參考阿摩司書二:、8、三:10、五:10、12,彌迦書二:2、六:10—11)。這樣的社會當然不會得到上帝的賜福,相反的,只會帶來上帝的詛咒和懲罰而已。請注意,賺錢並不是壞事,甚至聖經的作者一再讓我們知道賺錢乃是上帝賜福的恩典,但要知道:若是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或是為了錢而有欺騙的行為,甚至對那些貧困者施壓、剝奪,那將不會是上帝所允許的行為。

將先知何西阿的話引用到現今咱台灣社會來看,就會發現對我們社會確實是很值得反省的好教材;我們常看到許多人為了賺錢,確實已經到不擇手段的地步;他們將有毒的廢棄物,倒放在河川,或是埋在未經處理過的掩埋場。也看到有不少大企業公司,為了賺錢而在空氣污染的防制上是虛應檢查,甚至可以賄賂官員。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為了賺錢去販毒、賣人為妓女,甚至用騙婚的手段,將貧窮國家的女子(包括越南、泰國女子)買來台灣轉賣為妓女。

一個沒有公義的社會,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在欺騙、撒謊。看咱台灣社會,我們能夠從政府官員聽到多少真實的話?沒有誠實的官員,怎能期待有公義的司法?沒有誠實的官員,我們怎能盼望有一個公義的社會生活環境?這幾年來,我們一直聽到許多冤獄的事件陸續被發掘出來,尤其是政治冤獄的事件一件件的出現,在這些事件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謊言、欺騙、謀殺、謀財、爭權、奪利的殘酷手段,這些累積起來造成今天台灣社會動亂的主要因素之一—恨。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知道所謂「澎湖事件」(可參考文經社出版的「十字架上的校長」乙書),那是發生在一九四九年六月廿五日的事件。那一天,有八千個中學生被一位名叫張敏之校長從中國帶來台灣,原本說要帶到台灣讀書的,結果整艘船就在澎湖馬公靠岸。澎湖司令就要求這八千個學生去當兵,但張敏之校長全力反對,結果校長被判「匪諜罪」槍斃,那八千個學生在澎湖,若是拒絕當兵,就被用布袋蓋頭丟到海裡淹死。有的人被部隊用刺刀活活殺死。去年(二○○○)年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權紀念日,政府在綠島建造一座人權紀念碑落成,李登輝總統去主持揭幕典禮,他知道此事,也特別問起人權協會的會長柏楊,提起這些當年被丟到海中、刺刀殺死的年輕人,該怎麼紀念他們?可惜的是連他們的名字都無從查起了!而當時主謀這件殘酷屠殺事件的人,卻都是過去教科書或教育機構、媒體所歌功頌德的國家偉人!這絕對不是一個公義社會應該有的事啊!

我們要感謝上帝的憐憫,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上帝還以寬恕的心對待我們,存留著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國家還可以持續生存下去。但我們應該知道不能濫用上帝的恩典而讓類似這樣的罪惡繼續存在,而是要將之去除,重新建造我們的社會,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誠實的社會,因為誠實是一個公義社會的基礎。沒有公義,就沒有上帝的愛。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的教訓。

二、只有愚昧的領導者和人民,才會想到倚靠軍事武力保全生命;明智的領導者和聰明的人民會想到用愛來建構生命。

龐大的軍事武力真的會救人嗎?真的會使一個國家免於淪亡嗎?先知何西阿很清楚地說,這是沒有用的,因為「戰火要臨到民間,所有的城堡都要遭毀滅」,並不會因為有龐大的軍隊和軍事武力作底就可免除這些災難的來臨。他甚至說只要「戰事一爆發,以色列的君王就要被剷除」,怎麼會是這樣?這就是人類的悲哀,想到的,就是軍事武力,很少想到愛和寬恕!

遠的歷史不說,就以近代史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日本,都擁有極大的軍事武力,而在戰前的英國則是世界最強的武力大國之一,但這些國家現在的處境並不偉大,甚至也因為戰爭的關係,持續禍延到這代的子孫。再看看美國,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長最快,且如今已經是世界超極強國,但大家如果注意一下在一九六○年至七二年發生的越南戰爭,恐怖的陰影持續在當年參與作戰的老兵身上,也在今天美國的社會裡,成為一片揮不掉的陰影。有關越南戰爭的影片迄今不斷,都是在提醒美國年輕的一代,不要再重蹈覆轍。

最近正在上演的一齣影片「消失的1945」(The Last Days),這是一部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也就是在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間,德國軍隊進入匈牙利,怎樣在那最後的時段中,將逃至匈牙利避開大屠殺災難的猶太人,再次送進集中營進行大屠殺的故事。這部影片記錄了五位在那大屠殺災難中僥倖存活下來的猶太人,見證詳述整個過程。就像過去一部相當震撼人心的影片「辛德勒名單」一樣,這部「消失的1945」影片有更令人驚訝的描述。

每當述說這些過去慘痛的經驗,就會使德國人感受到無法抹滅的良知之痛,這就是上帝對人良心的懲罰。直到今天,德國政府每年還得編列預算賠償以色列被大屠殺的災禍。在過去四十年(從一九五○至一九九九年),幾乎每年都有成千的德國青年志願到以色列的囤墾區義務協助工作,為甚麼?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贖罪」。

在這個世界,我們從來沒有讀過這樣的記錄,說用武力會感化人,沒有這樣的事!能夠使人的心轉變、感動人心的,只有愛。一個有智慧的國家領導者,會知道怎樣用愛來感化他的人民,同心建造一個充滿愛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才會永遠長存下去。只有愚蠢的領導者才會炫耀他的國家有甚麼先進的軍事武力設備,也只有無知的人民才會相信靠武力可以使他們存活下去!

(講於二○○一年六月十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