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講:甘心樂意的心奉獻

經文:出埃及記卅五:4;卅六:7

出埃及記讀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往後幾章都有重複的記事出現,原因是出埃及的主要故事架構已逐漸進入尾聲。所謂「主要故事」,是指摩西如何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他們在曠野如何與上帝訂立生命之約,以及如何在曠野之地經過那艱困旅途的記事。這些都是我們在出埃及記這本書裡所看到的記事,在其他經卷中幾乎都沒有這些記錄。
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對現在所讀的經文會覺得很熟悉,因為在第廿五章、卅一章都已經提起過了。

我有說過從第廿五章開始到第卅一章這段長篇資料,都是屬於「祭司文獻」的資料,因為所談的都是關於聖幕等各樣祭典禮儀條例,這些都是祭司們最為關心的宗教事務。我也說過這些有關的祭典禮儀,並不是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時代訂立的,可能其中有些規定早在曠野的時候已經形成,但大部份應該是他們從巴比倫被釋放回來後整理出來的。原因是他們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帝國俘擄去當奴隸之後,生活在那困境中,使他們想起早年祖先在埃及過奴隸生活的際遇,重新反省他們本是上帝的選民,被上帝憐憫從奴隸之地埃及將他們帶領出來,如今又為甚麼會再次淪落到成為他族的奴隸,且被敵人羞辱?就像詩篇的詩人所說的:「俘擄我們的人要我們唱歌;折磨我們的人要我們歡娛他們。他們說:來!為我們唱一曲錫安的歌!」(詩篇一三七:3)他們感到非常的痛心,也做了痛切的反省,得到一個重要的結果:今天之所以會再次淪落到這種奴隸的地步,是因為背叛了耶和華上帝,拒絕聽從上帝的話,敬拜別的偶像神明所致。因此,要建立以色列民族的生存希望,他們認為必須以最嚴謹的態度重新建立與上帝的關係,這就是祭司的地位之所以大大提高的背景。也因此,在出埃及記共四十章的篇幅中,單單祭司文獻就佔了高達十六章多,接近一半的篇幅,而且這些篇幅中都著重在祭典禮儀方面。

這樣,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一個心願:希望透過這種繁瑣的祭祀禮儀,幫助以色列人民緊緊記住耶和華上帝,就是曾帶領他們出埃及的上帝。

這位上帝陪他們走過曠野四十年,也曾經用他們祖先不曾吃過的天上糧食—嗎哪—給他們吃,在曠野從石盤中出泉水給他們喝,並且賜給他們居住在流奶流與蜜之地的上帝。為此,祭司的角色開始被看重,也被賦予更重的責任。這就是為甚麼直到耶穌基督的時代,祭司操控著以色列人民的宗教力量與社會生活規範的原因。

我也說過,出埃及記可以說是一本在記錄以色列民族如何從奴隸的生活環境中,變成一個獨立、自主、且建立以耶和華上帝為他們生命之主的一本經書。

它不是一本在述說以色列民族如何從事政治運動的史書,而是一本述說他們如何透過宗教信仰的改革,完成整個民族生命重新再造的經書,這一點是我們在讀出埃及記時必須要認識清楚的。有些人喜歡將出埃及記看成是以色列民族獨立運動的記錄,其實聖經的作者並不重視政治運動。聖經的作者寫這本經卷時,根本不用政治上的想法、立場去思考。聖經作者思考的路線就是:上帝在對我們人類說些甚麼話?上帝要我們做些甚麼事?上帝跟我們人的生命生存之間有甚麼關係?這才是聖經作者下筆之前主要考慮的事,其他的對聖經的作者來說都是次要的,或是附帶提起的。

現在我們開始讀的第卅六章一直到第四十章都是出自「祭司文獻」。這個文獻有一個特色就是很重視祭典禮儀,作者很詳細的記錄下這些典章律例,不但顯現出他們在以色列人民中的地位,也可讓我們看出整個以色列民族渴望得到上帝憐憫和賜福的心境。不過,雖然同樣出自「祭司文獻」的資料,卻也有不同的手筆。例如:前段比較著重在「按照我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做」(廿五:40、廿六:30、廿七:8),後段則強調在「依照上主吩咐摩西的話做的」(卅九:7、21、31、四十:16、21、26、32)。這種不同句子形式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別;在後者,至少說明它是比較晚期的作品。也就是說前者非常著重西奈山上的經驗,並且用「在山上指示」的字句強化摩西對以色列民族的重要性。後者則是強調傳統的重要性,以及祭司角色在以色列社會中的地位。因此,後者認為強化祭司制度後,摩西退出了原先所扮演的祭司角色,讓亞倫和他的後裔地位逐漸提高,甚至最後也寫下了「摩西不能進入聖幕」(四十:35)的句子。可以了解這是已經較後期的作品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卅五章四至十九節:摩西對全體以色列會眾說:「上主這樣命令:你們要向上主獻禮物。凡樂意的人可以奉獻金、銀、銅;麻紗;藍色、紫色,和深紅色的毛線;山羊毛織的布料;染紅的公羊皮;精美的皮料;金合歡木;燈油;製作聖油和香的香料;用來鑲在大祭司的以弗得聖衣和胸牌上的紅瑪瑙和其他的寶石。」

「你們當中的名匠都要來製造上主所吩咐的一切器物:就是聖幕、聖幕的頂和外層的頂蓋、聖幕的鉤子、骨架、橫木、柱子和柱座;約櫃、櫃的槓子、櫃蓋,和遮蓋的帳幔;供桌、桌的槓子,和所有的器具;獻給上帝的供餅;燈台和附屬的器具;燈和燈油;燒香的壇和槓子;聖油和芬芳的香;聖幕進口的門簾;獻燒化祭的祭壇和附帶的銅網、槓子,和所有的器具;洗滌盆和盆座;圍院子的帷幔、柱子和柱座;院子進口的門簾;聖幕和圍院子的栓子和繩子;祭司在聖所供職時所穿的華貴聖服,就是祭司亞倫和他兒子們的聖服。」

第四至九節我們可以在出埃及記第廿五章的一至九節看到,都是談到有關如何為聖所奉獻,要注意的是在第五節所強調的「凡樂意」這個字。樂意,所要表達的是出自內心的喜悅,不是出自勉強或是被動的態度。這點在敬拜上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今天也是這樣。使徒保羅在提及自己獻身做傳基督福音事工的心境,乃是「甘心作大眾的僕人,為要爭取更多的人」(哥林多前書九:19);他又說:「你們要甘心樂意地盡奴僕的本份,像是在服事主,不是服事人。」(以弗所書六:7)我們可以看出「甘心樂意」乃是信仰上最大的動力,因為這是表明人對上帝的愛的回應。以色列人民被上帝用大能的手從埃及地帶領出來,如今他們惟一能回應上帝這樣大愛的,就是用「樂意」的心敬拜上帝。他們身上原本是空無一物,因為他們是在奴隸之環境中,現在身上所擁有的一切,其實就是上帝的恩賜。

第十至十八節的經文也出現在出埃及記第卅九章卅二至四十三節中。這一段經文主要說明聖幕裡面所有的裝飾、建造之結構。我們在出埃及記第廿五至卅一章中已經提過有關建造聖幕內的這些結構體之細則,充分顯示出一個基本的態度:用最好的材料,用最精密的工匠,使這些擺飾在聖幕內的器物,以及聖幕的外觀都呈現出最精美的狀態,並且是分別為聖出來的,就像以色列民族是和其他民族不同,為的是要表明他們實在是用很敬虔的心在回應上帝拯救的大愛。

今天有許多教會在建築上也是用這種態度在建造禮拜堂,這是很好的心意,但是我也提醒過,不要只在外觀建築上如此,更應該在內心上與建造堂皇美麗的禮拜堂成正比,否則就很容易產生一個不好的結果:有很好的建築物,卻沒有很潔淨的內心,這樣的建築物所呈現出來的,反而是一種污穢的記號,那就太可惜了。耶穌基督在譴責當時的耶路撒冷聖殿之污穢就是個好例子(馬太福音廿一:12-13)。

第二十至廿九節:以色列全體會眾都從摩西跟前退出;凡甘心樂意奉獻的人,都帶來禮物,獻作建造聖幕之用。他們帶來崇拜所需的一切和縫製祭司聖服的材料。每一個樂意奉獻的男女帶來了飾針、耳環、戒指、項鍊,和各種金飾,獻給上主。凡有麻紗,藍色、紫色,和深紅色毛線,山羊毛織的布料,染紅的羊皮,或精美皮料的人也都帶來。凡能奉獻銀或銅的人都帶來獻給上主;家裡有金合歡木可供工程用途的也帶了來。手藝精巧的婦女都帶來親手紡織的麻紗紡線和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她們也用山羊毛做紡線。領袖們把可以鑲在以弗得聖衣和胸牌上的紅瑪瑙和其他的寶石,以及點燈、製聖油和和製香所需的香料和油帶來。所有以色列人,無論男女,為了上主吩咐摩西進行的工程,都甘心樂意地把禮物帶來,奉獻給上主。

我們在這段經文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信仰態度:

奉獻不只是內心要心甘情願,在奉獻禮物上都是用最上等、最精美的禮物。

若是奉獻是心甘情願,禮物卻是最差的,那就不對了;同樣的,如果所奉獻的禮物是最精美、最好的,但卻是心不甘、情不願,這樣也不對。我們很熟悉的一個故事,乃是在耶路撒冷聖殿內庫房裡那位奉獻的窮寡婦,她所奉獻的雖然在數目上看起來很少,但是耶穌基督說她所奉獻進去的,是「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馬可福音十二:44),這可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啊。另一位被耶穌基督稱讚的,就是那位用一瓶「盛滿很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耶穌基督的頭的女人,耶穌基督說這個女人是「已盡所能的做了」(馬可福音十四:3—9)。如果沒有心甘情願的心,人是無法做到這種「盡所能的做了」層次。就像這段經文中的第廿四節所說的,以色列人民是「凡能奉獻」的都帶來他們認為最好的禮物,意思就是毫無保留、揭盡所能的奉獻出來之意。這也包括了有最好「手藝精巧」的人的才能在內。

第廿九節可以說描述整個奉獻最重要的一節。這一節也是這一章經文最主要的,它說到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所有以色列民都參與了這樣的奉獻事工,二是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自甘心樂意的態度。

第三十至至卅六章一節:摩西對以色列人民說:「上主已經從猶大支族挑選了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以自己的靈充滿他,賜給他聰明、才智、技巧,能夠做各樣工藝,如設計圖案,用金、銀、銅鑄造各種器物;能刻可鑲嵌的寶石;能雕刻木頭;又能做其他各種精細工藝。上主賜給他和但支族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有傳授技巧的能力。他賜給他們各種技能,能夠從事各樣輕巧的工作,如雕刻、圖案設計、紡織麻紗,用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刺繡,和紡織各種布料等。他們都能勝任各種工作,也精於設計各種圖案。」

比撒列、亞何利亞伯,和其他精巧的技工,就是所有蒙上主賜予技能才智、知道怎樣營造聖幕的人,都要按照上主的吩咐進行各項工程。

這段經文也同時出現在出埃及記第卅一章一至十一節。比較這兩段經文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可以互補;前者第卅一章說上帝直接對摩西說出這段話,後者第卅五章則是摩西對以色列人民說的;前者特別提起亞何利亞伯能製作「精美的祭司聖服—亞倫和他兒子們執行祭司職務時所穿的聖服、聖油,和聖所所用芬芳的香。」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名匠所所做的,

不論是來自摩西的交代,或是上帝直接的命令,他們都按照上帝「所吩咐的去做」,

這一點非常重要。這表明了他們是持續摩西時代為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另外一點:它讓我們看到上帝所挑選的人必定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就是可以完成上帝所交託的事工。我們看到這些被揀選出來的人,上帝賜給他們有精巧的手藝,並且有智慧。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這兩個人應該是負責設計及監督工程進展的工作。包括其他一切參與工程實務者,「都要按照上主的吩咐進行各項工程」。這是一句話很重要的話語,這句話在表明所有建造聖幕的工程,都是遵行上帝的旨意去做,不是依照人的喜好。換句話說:建造聖幕的工作不是很隨便,也不是取悅人的心,更不是紀念人的偉大或是留下某某人的名字,而是完全為了榮耀上帝的名,回應上帝的愛而做的。

第卅六章二至七節:摩西召集比撒列、亞何利亞伯,和所有蒙上主賜予才能、願意協助工作的人,吩咐他們動工。他們從摩西領去了以色列人民為建造聖幕所奉獻的一切禮物。可是,每天早上,人民還繼續帶來禮物,交給摩西。因此,那些負責建造的技工停止他們的工作,去見摩西,說:「人民所獻的禮物已經超過了上主吩咐建造的工程所需要的。」

於是摩西傳令全營,叫人民不必再為聖幕奉獻,因為所收到的禮物已夠完成全部工程而有餘。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經文。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甘心樂意為建造上帝的聖幕奉獻他們能力所及的一切,他們熱心的奉獻,對聖幕建造的工程產生了影響,逼使這些工作者必須停止工作。這一點即使在我們今天富有的經濟生活中,也很難看得見。我們只會聽說為了建造禮拜堂,錢不夠,教會必須到處向銀行或是互助社借錢。或是傳道者到其他教會去募款,很少聽到說有會友奉獻足夠到讓建造者說會影響到工程的進度。

再者,我們看到更可貴的就是摩西的態度:他隨即叫以色列人民停止奉獻,因為奉獻所收入的遠遠超過所需要的而且有餘。這一點非常重要,不但說出摩西是誠實的上帝僕人,也說出上帝的恩典對忠實於祂的人是絕對足夠且有剩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甘心樂意為上帝的福音事工奉獻,乃是信仰上最美好的見證。

我們看到為甚麼以色列人民在建造聖幕時是那麼地順利,原因就是他們抱持著一顆「甘心樂意」的心,為了表明對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的感謝,奉獻出他們所有最珍貴的物品

甘心樂意,任何宗教信仰的力量都必須來自這種心境,因為這才是真實的心在相信,不是來自逼迫,也不是來自勉強,而是打從心底的順服。這種甘心樂意並不是只在順境的時候如此,即使在困境的時候也是這樣。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初代教會遇到苦難,許多人因此離開教會時,他寫書信勉勵那些在困境中還一直堅持信仰的信徒說:

「要記得以往的日子。上帝光照你們以後,你們遭遇許多痛苦,但是並沒有在爭戰中失敗。有時候,你們當眾受人侮辱和虐待;有時候,你們跟遭受這些苦難的人站在一邊。你們跟囚犯一同受苦。當你們所有的財物都被奪走的時候,你們甘心忍受;因為你們知道,你們還保有那更美好而長存的產業。」(希伯來書十:32—34)

看,在困境中也是甘心接受苦難,而不是抱怨、離棄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的愛和盼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信仰課題。以色列人民並不是在出埃及後一切行動和過程都很順利,他們也是遇到許多波折,甚至有人為了吃、喝,以及其它因素而背叛了上帝。但是,摩西帶領他們一直在學習順服的心,接受上帝透過摩西的指導,使他們在信仰上抱持一顆「甘心樂意」的心志,這一點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

最近我遇到一些信徒在討論一個問題:為甚麼上帝會讓一個對福音事工認真、盡力的長老(或是信徒)在壯年的時候就離開世間?為甚麼會讓他的家庭在事業上遇到失敗的境遇?而他在教會服事的工作是那樣的認真,為甚麼上帝這樣對待他?這些長老、信徒往往在教會最需要幫手的時候,盡心、盡力,甚至把自己家裡的事業、工作放下,為的就是使教會的工作得以順利推動。但是,現在上帝卻讓他們生了這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或是使他的事業遇到困境,上帝到底是甚麼意思呢?我實在不知道怎樣回答這樣的問題。我記得我的朋友,也是我們大家熟悉的陳南州牧師娘,在一九九五年四月去世,我也同樣被問到這樣的問題。陳牧師的孩子小的時候患小兒麻痺時,那時他在帶領一些同工為總會青年事工撰寫查經手冊,沒有時間管孩子生病的事。但陳牧師娘承受下這樣的擔子在自己的身上。為這個小兒麻痺的孩子上學,她必須每天騎機車載出載入。直到孩子一上了大學,她又馬上患了卵巢癌,奮鬥兩年終於去世。有許多會友問我:為甚麼上帝是這樣對待陳牧師?我實在回答不出來。我只能說我真的不知道上帝的旨意是甚麼?只能學習順服的心,希望有一天真的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因為我知道基督教信仰的基本要素,就是學習順服。而學習順服就必須從心甘情願來著手。

其實,甘心樂意的心志乃是獻身作傳道者非常基本的態度;彼得書信的作者也這樣說:

「要牧養上帝所付託你們的羊群,甘心樂意地按照上帝的旨意照顧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不是為報酬而工作,而是自動自發的事奉。」(彼得前書五:2)

確實,若是沒有甘心樂意的態度,就很容易發生傳道者與教會之間因為謝禮的問題而不愉快,也喪失了傳福音的意義和精神。

我們想起耶穌基督在面對十字架苦難來臨時,他沒有接受門徒彼得的勸告逃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他繼續往前走向十字架。作為一個人,耶穌基督也跟我們一樣會有人的想法,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他對上帝說這樣的話:「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可福音十四:36)看,耶穌基督也有人的軟弱。但他更求上帝的旨意能在他身上成全,他願意順服。這也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8)

信仰就是這樣,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自心甘情願地順服於上帝的旨意。且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種願意為上帝的福音事工,心甘情願地獻上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各樣才能。我相信這樣的心志,才是上帝所喜悅的。

二、知道滿足和誠實的心,乃是作為上帝僕人最重要的課題。

當摩西發動以色列人民全力建造聖幕時,大家真的很用心,也以很喜悅的心積極參與建造聖幕的工作。有一句我們常常聽到的話: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這句話用來形容以色列人民在建造聖幕時的狀況是再恰當不過了。大家真心且全力的奉獻,就不會有缺乏,而且會有剩餘。其實這也是他們在曠野學習到的寶貴功課之一。我們知道當他們來到以琳和西奈中間的汛曠野時,遇到了嚴重的飢餓問題,那時抱怨上帝這樣對待他們。當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時,讓他們學習到一門相當難得的功課:大家出去撿拾嗎哪,但必須撿拾自己和家人所必須的量就好,「不准有人把食物留到第二天」,因為摩西轉告上帝的話給他們說:「撿多的沒有剩,撿少的也不缺。」(出埃及記十六:18)如今,他們建造聖幕,每個人把他們家裡、身上所有最為寶貴的東西都拿了出來,結果是「所獻的禮物已經超過了上主吩咐建造的工程所需要的」,這是多麼有見證的一件事啊!我們看到摩西並沒有因此而繼續鼓勵以色列人民奉獻,他很清楚現在所奉獻的是為了要建造聖幕。因此,他很實在地告訴以色列人民,奉獻的已經夠了,「不必再為聖幕奉獻,因為所收到的禮物已夠完成全部工程而有餘。」不是不夠,而是夠且有餘啊。因此,他跟人民說不必再奉獻了,這就是一種滿足和誠實的信仰態度。

今天的傳道者最需要學習這件事:知道滿足,也知道跟教會說:「夠了,你們給我的待遇夠了。」

我常常聽到許多傳道者與教會之間發生不愉快,原因就是傳道者抱怨教會給予他的待遇太少;而教會卻認為他們給予傳道者已經夠了。有的中會訂出給予傳道者的「標準待遇」給教會參考,但傳道者有時會認為教會沒有依照這樣的標準給予,而教會則說那標準只是參考而已。我想這些爭論都是很沒有信仰見證的事,因為知道滿足的人會了解、也會體驗到上帝的愛遠超過這些可數算的錢,或是其它物質的東西。作為一個傳道者若不知道用滿足、感恩的心來牧養教會,獻身傳道的意義就已經失去了。即使是得到最好的謝禮待遇也是枉然。

同樣的,一間教會在推動一件事工時,如果信徒的奉獻已經足夠所需的費用,就應該告訴會友:夠了,不要再奉獻了。教會不能因為信徒奉獻多,而有「多多益善」的念頭。要讓信徒學習到認真、且心甘情願地奉獻,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他們確實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要信徒奉獻。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