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講:拯救來自上帝

經文:耶利米書五十一:24—

在前一講我有說過耶利米書第五十至五十一章都是談及有關上帝要毀滅巴比倫帝國的事,且在前一講我已經有說過,毀滅巴比倫帝國的經過並非與史料完全相符,但也可因此為這兩章都是先知耶利米的預言作了另一個佐證。因為預言要發生的事並不一定會與事實來臨時完全相符合,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看巴比倫帝國的事件,重要的是它後來真的被毀滅了,而它被毀滅的過程就不是先知耶利米預言的重點了。

在第五十至五十一章中,我們都會看到一個特殊的編輯方式,就是在提到上帝要毀滅巴比倫帝國的預言中,也會同時提到上帝要拯救以色列人民、替他們伸冤,或是歌頌上帝的大能等這樣的預言出現。例如在第五十章四至十節、十七至二十節,以及第五十一章十五至十九節、三十六至四十節等,這些都在說明一件事:上帝懲罰這些曾經統治過以色列民族的外國族群或是大國,主要就是要讓以色列人民知道,當他們尋求上帝時,上帝一定會伸出援手幫助他們,並不會因為他們身陷在異族、外邦統治下,就不再理會他們,因上帝是慈悲的上帝,祂永遠記得與以色列人民所訂立的約,這約是永遠的約,也是生命的約。只要以色列人民活著的一天,即使所剩下的人數很少,上帝還是會照顧他們,帶領他們,並且會像祂從前對以色列民族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說的,要賜給他們眾多的人口,如同海邊的沙一樣數不完。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個重要的信息:當上帝揀選一個人或是一個民族、國家來當祂的僕人時,會賞賜給所揀選出來的對象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祂交代的使命,但絕不希望這個人、民族、國家因此而驕傲,且自認為是很偉大,以為是自己有能力去做那些上帝要他完成的使命。原因是驕傲往往使人忘記了上帝的愛,更嚴重的是將自己看成上帝,這才是引起上帝生氣的主要原因。無論是亞述帝國,或是巴比倫帝國,都犯了這個毛病。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廿四至三十五節:
24上主說:「猶大人民哪,你們將親眼看見我向巴比倫和她的人民報復,因為他們作惡危害錫安。25巴比倫哪,你是毀滅大地的山嶺;但是我—上主是你的敵對者。我要把你拉下來,削平,燒成灰燼。26你廢墟裏的石頭再也不能用作基石或牆角石。你要永遠荒廢。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27「發出進攻的信號吧!在列國中吹起軍號!召集萬國向巴比倫進攻!召集亞拉臘、米尼,和亞實基拿諸國前來攻打。指定軍長,指揮作戰,調遣像蝗蟲一樣多的軍馬進攻。28召集萬國,向巴比倫進攻。召集米底亞諸王,他們的省長、官員,和他們轄下各國的軍隊前來攻打。29大地震撼戰慄,因為上主在執行他的計劃,使巴比倫荒廢,沒有人居住。30巴比倫的勇士放下武器,躲藏在堡壘裏面。他們失掉了勇氣,像女人一樣軟弱。城門被衝破了!房子著火了!31報信的人一個接一個地向巴比倫王報告京城四圍被佔領的消息。32敵人佔領了渡口,放火燒了堡壘。巴比倫的戰士驚慌失措!33不久,敵人要殲滅他們;巴比倫將像打榖子的禾場一樣被踐踏。我—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這樣宣佈了。」
34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把耶路撒冷吞滅了。
他像倒空瓶子一樣把城洗劫一空,
像巨龍吞下城裏的財寶。
他拿走他所要的,把剩餘的丟棄。
35錫安的居民都要說:
巴比倫虐待了我們;
我們應該報復!
耶路撒冷人都要說:
巴比倫流了我們的血;
我們應該追討血債!

第廿四節,聖經的作者讓我們從這裡看到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當上帝在替祂的子民伸冤時,並不是單獨行動,也不是默默地去執行祂的懲罰,而是讓祂的子民親眼看見,為的是要讓他們知道,上帝並不是隨意讓人胡亂作為,也不是袖手旁觀不管,不是這樣,祂是會生氣的上帝,也是會懲罰的上帝,祂建造的世界,一定要有秩序。違反上帝創造的秩序,就要受到懲罰。上帝也會讓受壓迫者親眼看見上帝的報復,這樣受壓迫者就會明白,他的痛苦,上帝是看到了,且親自為他伸冤了。

第廿五至廿六節,原本巴比倫帝國像一座高高在上的山,因為它強大的武力,征服並統治了所有的鄰近國家,讓這些弱小或是被它統治的民族總以為它像一座高山一樣,無法攀登到它的山嶺,只能仰望。但現在上帝懲罰它的時候,就是將之削平下來,甚至是將整座山都摧毀了。這種鏡頭就像現代科技之下的工程一樣,為了要開路或是建造工廠、大飯店,都可以將高山峻嶺用炸藥給予削平。這種現代科技之下的結果,所帶來的就是生態環境的改變,其所帶來的影響相當大。同樣的,這裡提到當上帝將巴比倫帝國從高山上拉下來,將它削平後,原本的「生態」改變了,巴比倫帝國變成了廢墟,原本可成為最好的基石,現在變成不堪使用的廢棄物。

「基石或牆角石」,這是建造房屋或砌牆最重要的建材,古代的社會若沒有這樣的建材,就不能建造安全可靠的房屋或是堡壘。今天在許多地方還是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建築材料,特別是在歐洲社會遺留下來的古老城堡,都是用開山鑿石建造起來的,一看就知道可以保存很久,如同現今還保存的埃及的金字塔,或是中國的萬里長城等,都是用堅硬的石塊建造起來的。巴比倫帝國原本就像一個可以長久存在的國家,因為上帝揀選它時,讓它有如這樣建材一樣的堅硬,可以摧毀堅強的國家或民族,但如今,它卻變成有如被丟棄的亂石塊一樣,不但不能當作建材使用,甚至像是被烈火燒過變成將要如同被丟棄的灰燼一般,被撒在地上任人賤踏。意思就是巴比倫帝國即將成為廢墟,不復存在。

第廿七節再次提到導致巴比倫帝國毀滅的原因,是由許多國家聯合的軍隊進攻打擊,這是先知耶利米一再強調的(參考五十:9)。這裡也再次提到聯軍之多,有如蝗蟲一般(四十六:23、五十一:14),用蝗蟲來形容軍隊之多,也在表示那根本就是無法抵抗,甚至在這些龐大的聯軍一過去,幾乎就沒有剩下可用的東西,因為已經被這些如同蝗蟲一樣多的聯軍搜刮殆盡,就像蝗蟲過境一般,寸草不留。

第廿九節所有這些毀滅的行動乃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如果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和計畫,誰有能力改變呢?不可能!唯有的方式就是悔改。但對驕傲的人來說,要他悔改等於要他的命一樣困難。就像在這一章的第八至九節所說的,原本上帝還在期盼可以「醫治」巴比倫帝國的問題,但住在巴比倫帝國的外國人說「太晚了」,意思就是已經無藥可救了。如果一個人驕傲到無藥可救,意思是指他已經忘了自己是誰,因為將自己看成是上帝,且也一再要求別人這樣看待他。巴比倫帝國這個國家就是這樣。

第三十至三十三節讓我們看到歷史的另一面,就是當波斯帝國進兵巴比倫城時,城裡的人發現時已經來不及反抗了,因為出現太突然,連想要抵抗也無法準備。大家都「驚慌失措」。在第廿五節曾提到巴比倫帝國原本就像一座高聳的山峰,現在卻變成了輕到可隨風飄散的糠秕一樣,根本就是不堪一擊的軟弱。

第三十四至三十五節,這兩節說出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毀滅時的情景,就是耶路撒冷城被洗劫一空,現在剛好相反,巴比倫帝國如今變成被波斯帝國侵犯,那些當年在耶路撒冷被俘虜到巴比倫城的以色列人民開始歡呼,他們大聲呼喊是報復的時刻到了。

第三十六至四十節:
36因此,上主對耶路撒冷人民說:「我要替你伸冤,為你們報仇。我要使巴比倫的水源枯竭,河流乾涸。37巴比倫要成為廢墟,作野狗的巢穴,成為人家驚駭,唾棄的地方,沒有人居住。38巴比倫人將像獅子成群吼叫,像幼獅結隊咆哮。39他們貪吃嗎?好吧,我給他們準備盛筵,使他們酒醉,興奮,昏睡,永遠不醒。40我要帶他們去被屠殺,像驅小羊、公綿羊、公山羊進屠宰場。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我曾提過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傳達祂懲罰以色列人民的方式,最主要的三種方式就是:戰爭、饑荒、瘟疫。如今我們看到這三種情形也用在巴比倫人的身上,包括第三十一至三十二節所提到的敵人的侵入佔領(戰爭),現在則是第三十六節說到「水源乾涸」,這樣農作物就無法生出五穀(饑荒),然後是第四十七節所提到的,巴比倫人將會遍地屍體。這就是戰爭失敗相當嚴重,尚且活著的人趕緊逃命,無法埋葬死去的伙伴、同胞,這樣屍體曝曬在陽光下很快會腐爛,瘟疫自然就會很快傳染開來。

第三十八至三十九節描述巴比倫人看起來好像很強壯且很凶猛的獅子,其實那是像「睡獅」一樣,且是永遠睡不醒的獅子,好看,但沒有甚麼作用。特別的地方是在第三十九節,這裡說巴比倫人的貪婪,像飢餓很久的獅子一樣,貪吃得要命。而上帝的懲罰並不是讓這頭餓得發慌的獅子沒得吃,反而是吃得很多,吃到醉了,但卻是不再清醒過來。然後第四十節說這樣原本凶猛的獅子,就像一頭沒有抵抗力的羔羊被送入屠宰場結束了生命,巴比倫帝國從此就沒有了。

第四十一至四十九節:
41關於巴比倫,上主說:「全世界所讚揚的大城被佔領了!巴比倫竟成了列國驚駭的對象。42海水上漲,怒濤淹蓋了巴比倫。43城鎮變為荒野、旱地、沙漠,沒有人居住,也沒有人過路。44我要懲罰巴比倫的神明彼勒,逼她交出搶奪的財產。列國不再拜她。

「巴比倫的城牆倒塌了!以色列人哪,快逃離那地方,要逃命,逃避我的烈怒!46不要因聽到地方上的謠言而膽怯,驚惶。年年有不同的風聲傳來—謠傳境內有亂事,暴君彼此鬥爭。47瞧吧,時候將到,我要對付巴比倫的偶像。整個國家要飽受恥辱,遍地有倒斃的屍首。當北方的毀滅者摧毀巴比倫的時候,天地間的一切都要歡呼高唱。巴比倫在全世界各地造成死亡,現在她要因殺死許多以色列人而傾覆。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段經文是再次描述巴比倫帝國毀滅的情景;第四十二節用「海水」暴漲來形容毀滅者的強悍無法防禦,然後第四十四節又提到巴比倫人所供奉的神明彼勒將不再有人敬拜。這裡所說的「彼勒」,就是第五十章二節所提到的「馬杜克」神明,也是巴比倫人所供奉的主要神明。就像現在台灣民間宗教還可看到的景象,就是信徒會用貴重的金銀珠寶獻給神明,比較常見的是用黃金項鍊掛在神明像的身上。古代的巴比倫人拜彼勒神明時也是這樣,他們也會將戰爭中從敵對那方所搶奪得來的珠寶獻給他們所供奉的神明。就像這一節所說的,彼勒神明已經被摧毀了。而神明被摧毀所表示的是,就是這個國家已經失去了神明的庇護,因為連神明都無法自保,且是被攻擊它的人將它「粉碎」了(參考五十:2)。這樣過去放在神明身上,表示奉獻給它的財寶就會被敵人搶奪而去。就像當年巴比倫攻下耶路撒冷時,也是這樣,他們將耶路撒冷城和聖殿裡所有貴重的財寶都搜刮殆盡一樣。

第四十八節形容過去被巴比倫侵犯的國家,現在看到巴比倫傾覆滅亡時,都會發出歡呼的聲音。

第五十至五十三節:
上主對住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說:「你們已經逃脫死亡,現在快走吧,不要再等了!雖然你們遠離故鄉,但你們要想念我—你們的上主,並懷念耶路撒冷。你們說:『我們因聽見辱罵深感受辱,滿面慚愧,因為外國人侵犯了聖殿的聖所。』所以我說,時候將到,我要懲罰巴比倫的偶像;在境內到處將有受傷的人呻吟。即使巴比倫能爬上天,建造堡壘,我也要差遣毀滅者去消滅她。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段經文說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應許實現了,就是要讓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能夠返回故鄉耶路撒冷。因此,在上帝毀滅巴比倫帝國的時候,上帝要以色列人民趕緊把握機會逃離巴比倫這塊奴役之地。

第五十節提醒以色列人民要「想念上主」,並且要「懷念耶路撒冷」,這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不要再次重犯亡國的經驗,那是因為他們忘記了上帝的緣故。我們知道先知的文獻中一再表示以色列人民的具體行為有兩項:一是沒有遵守安息日,守為聖日(參考耶利米書十七:19—27),另一就是延續疏忽安息日的重要性,接連而來的,就是去拜偶像。當時耶路撒冷就是以色列人民敬拜的中心,因此,這一節就提到要「想念上主」和「耶路撒冷」,這就是在強調一定要記得敬拜上帝的重要性。

第五十一節提到耶路撒冷聖殿被「外國人侵犯」的事。我們知道那是指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帶兵進入耶路撒冷城,並且進入聖殿,又搜刮了聖殿裡所有的一切財寶和貴重的器物(參考五十二:17—23)。在歷史上,這可說是第一次,而這聖殿乃是所羅門王用許多金錢建造起來的。第二次聖殿再次被外國人侵入是在主前一六八年,那是敘利亞西流古王朝時代的安提阿哥四世依皮法紐率兵攻入,那次戰況猶太人死傷慘重,而安提阿哥四世用豬獻在聖殿至聖所的祭壇上,並且灑豬血於聖殿。我們知道豬在猶太人看來是不潔淨的動物,豬肉不可以吃(參考利未記十一:7),這對猶太人來說,深感非常受辱,那次為了維護聖殿的潔淨,至少死了四千名的法利賽人和祭司。第三次是在主後七○年,由羅馬將軍提多(Titus)攻入耶路撒冷城,並再度拆毀聖殿,直到今天聖殿就沒有再重建過,只剩下一片「西牆」(又稱為「哭牆」)。

第五十三節清楚地表明此次巴比倫帝國無論怎樣逃避,都無法躲過上帝的懲罰,即使它能爬上天,也是一樣。這樣的觀念可以參考詩篇第一三九篇的詩人所寫的詩歌說的:

「我往哪裡去才能躲開你呢?
我到哪裡去才能逃避你呢?
我上了天,你一定在那裡;
我潛伏陰間,你也在那裡。」(詩篇一三九:7—8)

這也說明了基督教信仰的一個基本認識: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祂不是居住在人的手所建造的聖殿中,也不是居住在天上,而是整個宇宙都是祂的居所。這就是先知的話語所說的:「上主說:『天是我的寶座,地是我的腳凳。你能為我造哪種殿宇,給我甚麼安息的住所呢?』」(以賽亞書六十六:1)有這樣的認識時,我們就會知道:無論我們在甚麼地方,上帝都會與我們同在,不用害怕孤單,上帝就在我們的身邊看顧著我們。

第五十四至五十八節:
上主說:
聽吧,巴比倫有哀號的聲音;
有大毀滅的聲音傳來。
55我正在摧毀巴比倫,
終止城裏喧鬧的聲音。
敵人的軍隊像澎湃的怒濤衝進來;
他們發出震天的吶喊。
他們來消滅巴比倫。
她的勇士被擄了;
他們的弓弩折斷了。
我是懲罰罪惡的上帝;
我一定向巴比倫施報應。
我要使她的首領、謀士、省長、
官員、勇士都喝醉了酒;
他們要沉睡,永遠不醒。
我是君王;我這樣宣佈了;
我的名是耶和華—萬軍的統帥。
巴比倫寬闊的城牆要被夷為平地;
高大的門樓被燒毀。
列國一切的努力都是徒然;
他們的辛勞付諸一炬。
我—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宣佈了。

這首詩歌主要在描述巴比倫毀滅的情景;在第五十四節的「有大毀滅的聲音傳來」,和第五十五節的「發出震天的吶喊」是相對應,說明巴比倫人因為面臨亡國的時刻,人心不安,驚慌失措與哀號的聲音就像海浪怒濤衝進了所有的人的耳朵。

第五十六節說上帝是「懲罰罪惡」的上帝,這「懲罰罪惡」也就是所謂「報應」之意。是指對人所犯的罪惡,上帝一定會按照所犯的罪,施行懲罰。不要以為上帝不知道,也不要以為上帝漠視人的行為,更不要以為上帝根本不理會人所犯的罪行,不是這樣。相反的,上帝對人所犯的罪過,絕對不會寬貸,除非人真誠的向上帝懺悔,否則祂一定會發出公義的懲罰,就像現在在懲罰巴比倫帝國一樣。
第五十七至五十八節都重複一句「耶和華上帝這樣宣佈了」,祂宣佈巴比倫帝國的毀滅。換句話說,上帝已經確定要消滅這個國家,絕對不會改變這樣的決定,就像早年祂宣佈要消滅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一樣。先知文獻中一再出現「我—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宣佈了」這樣的句子,都是在表示上帝真的要這樣實現祂所說的話。

第五十九至六十四節:
瑪西亞的孫子,尼利亞的兒子西萊雅是西底家王的侍從。西底家作猶大王的第四年,西萊雅隨同王到巴比倫。那時,我給他一些指示。我把巴比倫將來要遭遇的災難和有關巴比倫的一切事都寫在書卷上。我告訴西萊雅:「到巴比倫以後,你一定要把這書卷上所寫一切的話大聲宣讀給人民聽。然後你要禱告說:『上主啊,你親自宣佈過要摧毀這地方,使她永遠荒廢,人煙絕跡,也沒有野獸。』西萊雅啊,讀完這書卷以後,你要把這書卷跟石頭捆在一起,丟進幼發拉底河,然後說:『巴比倫要像這書卷一樣沉下去,不再浮上來,因為上主要向她降災難。』」
耶利米的話到此為止。

這段經文很清楚讓我們知道耶利米書就是到這段就結束了。換句話說,第五十二章有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毀滅,是後來增補上去的,因為同樣第五十二章的主要內容在第三十九章一至十節已經有記載了。

再者,這一段經文也在表明有關巴比倫帝國滅亡的預言,並不是後來虛構的,而是確實在巴比倫帝國非常興旺的時代就已經記錄下來的。因為南國猶大和耶路撒冷是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消滅、拆毀。而在第五十九節的「西底家作猶大王的第四年」,這是指主前五九三年。也就是在南國猶大和耶路撒冷城毀滅、破壞之前的七年。如果再比較一下耶利米書第廿七章三節,就會發現當時有許多外國使節團代表來耶路撒冷訪問西底家王,可能談及的是怎樣結合聯盟抵抗巴比倫帝國,因為它越來勢力越強大,已經對大家構成了共同的威脅。那時,先知耶利米曾以皮帶和木頭做了一個軛掛在自己的脖子上,用來象徵著將會被俘虜的樣子,警告當時準備成立同盟國的以東、亞捫、泰爾、西頓、摩押等國的使節和國王。但我們知道當時他們這些國家都不聽先知耶利米的話,而在第四十八至四十九章就提到有關這些國家被巴比倫帝國毀滅的情景。

為甚麼在第五十九節會提到說西萊雅隨同西底家王到巴比倫去呢?有可能就是主前五九四年,也就是他們去巴比倫的前一年,埃及有新的法老王森美忒庫二世對巴比倫帝國的想要在巴勒斯坦取代亞述的地位的舉動相當不以為然,這讓西底家王認為有機可乘,想要與上述這些小國聯盟起來,再結合埃及的力量,共同來抵抗巴比倫帝國。但可能因此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王知道,在主前五九三年就召西底家王去巴比倫,可能有「示警」的用意吧。而西萊雅是先知耶利米秘書巴錄的兄弟(參考耶利米書三十二:12),陪著國王西底家一起去。

先知耶利米將有關預言巴比倫帝國要毀滅的信息要西萊雅大聲念給在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同胞聽。用意當然很清楚,就是要他們不要灰心,因為上帝仍然是他們的上帝。先知耶利米希望他的同胞不要對上帝失望,要對上帝有信心。另一方面,要他們安心等待這樣的日子來臨,不用焦慮,就像他在第廿九章四至七節所說的,要他們好好地在巴比倫生活,並且「結婚、生兒育女」,要他們定居下來。因為這樣當上帝毀滅巴比倫帝國的時候一到,他們才不會因為寄居在奴役之地而減少了人口,導致返鄉重建家園的工作加倍困難。如果我們看列王紀下第廿四章八至十六節,就會讀到在約雅斤的時代,也就是主前五九七年,猶大約雅斤王因為背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而被巴比倫帝國的軍隊圍困攻耶路撒冷城,猶大無法抵擋,只好由國王約雅斤王率領文武百官向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投降。巴比倫帝國將猶大「重要人物全部擄去,一共是七千人,還有一千工匠和鐵匠;他們都是善戰的勇士」。先知耶利米的這封信就是為了這些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同胞寫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所讀這段經文的信息:

一、只有上帝的話,才能使整個國家或民族從奴役之地拯救出來。

我們讀耶利米書到這段落,雖然有關巴比倫帝國被毀滅的預言長達兩章的篇幅,但我們都看到在這兩章經文中,都一再提到毀滅巴比倫帝國時,也就是要解放在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的時刻。在古代的社會,如果一個民族全部都被敵對者俘虜成為奴隸,這個民族就不會再有機會重新站立起來,只有被消滅而已。因為古時候奴隸就是主人的私有財產,可以販賣,甚至打死也不會有任何刑責。這種情形不用說到遠古時代,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國、澳洲等施行黑人奴隸的國家也是如此。而整個以色列人民曾在埃及當過奴隸,那時他們根本就沒有機會存活下去,若不是因為上帝的大能施行拯救,恐怕這個民族早就被消滅了。然後,直到主前六○五年,巴比倫帝國消滅了亞述帝國並控制著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就已經將早在主前七二一年亞述俘擄去當奴隸的北國以色列人民全部納入在它管轄之下,然後並在主前五九七年攻下了耶路撒冷城,猶大國淪陷,從國王和文武百官都投降,人民也被俘擄去巴比倫當奴隸,此時的以色列民族幾乎全部都在巴比倫帝國統治之下了。直到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城毀滅,以色列民族所建立的國家完全淪亡,這時候的以色列民族就全部都在巴比倫之下過奴隸的生活。

但上帝是個慈悲的上帝,祂對與祂立生命之約以色列民族有特殊的感情,也特別關愛,不但沒有讓以色列人民被俘虜當奴隸而消失掉,相反的,是通過上帝的話語,使這個民族在奴隸之地生存下來。上帝揀選摩西去傳達祂的信息,這成為他們走出埃及的動力,也因為上帝的話語,使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曠野中漂流了四十年也能生存下去,這也就是申命記的作者所說的:

「你們要回想,在曠野流浪那四十年間,上主—你們的上帝怎樣帶領你們的旅程。他以艱難考驗你們,使你們謙卑,要知道你們的心志,看你們是否肯遵行他的誡命。上主使你們飢餓,然後把嗎哪賜給你們,是你們和祖先都沒有吃過的食物,以此教導你們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八:2—3)

看,是上帝的話使以色列民族能夠在奴役的生活環境中出走,然後可以因上帝的話,經過四十年的時間,平安地走過曠野—是遼闊、荒涼、毒蛇和蠍子橫行之地。

現在,他們再次淪陷成為奴隸,原因是他們忘記了上帝的話。因此,先知耶利米被呼召出來傳達上帝的話語,並且再次告訴他們,上帝要消滅巴比倫帝國,帶領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事實:若不是上帝的恩典、慈悲,這個民族不可能生存下來。

上帝的話就是聖經,當以色列在巴比倫過著奴隸的生活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就是以斯拉,他努力將上帝的話重新寫下來,並且帶回故鄉教導返鄉重建家園的以色列人民。我們要認清一件事實:以色列民族從主前五八六年到主後一九四八年,在這段長達二千五百三十四年久的時間,能使這個民族沒有被消滅,而能繼續存活下來,其實就是因為聖經這本記載上帝話語的經書的緣故。如果不是聖經上帝的話,這個民族早就被消滅了!就是因為上帝的話,使這個民族即使被分散在世界各地過著困苦的生活,甚至面臨著好幾次被大屠殺的危機,卻還是能生存下來。

也許你會問這個問題:為甚麼上帝的話有這樣的力量?因為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的話是創造的力量,是一切萬物生命的來源。有祂的話,就有生命的基礎。
上帝的話就是聖經,我們如果要在這亂世的時代中生存下去,請記得要聽上帝的話,學習認識上帝的話。也許你會認為這都是牧師在說的,沒錯,我是牧師,我不但要這樣說,也這樣堅信,因為我獻身的主要使命就是要宣揚聖經的信息,教導大家明白聖經的信息。因為我確信聖經的信息,也從聖經得到來自上帝啟示的異象。這也是為甚麼我一直拼命投入在帶大家讀聖經、查經的原因。

二、忘記上帝賜福、揀選的恩典,只會傷上帝的心,對人並沒有幫助。

無論是以色列人民或是亞述、巴比倫等帝國,都曾經被上帝揀選作為「僕人」,上帝為了揀選他們,特別加倍賜福這些國家、民族,但他們都在被揀選之後忘記了感恩、謙卑,反而是「恃才而驕」,結果是使自己離開上帝的教訓越來越遠,對他們的國家、民族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帶來極大的禍患。
以色列民族所建造的國家,在大衛王到所羅門王時代達到顛峰,但並沒有因此更加謙卑,而是離開上帝的教訓,背棄了上帝的旨意,結果不但大衛王時代所建立的以色列帝國在所羅門王死後分裂,且分裂後的南北二國都相繼滅亡。而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也犯了同樣的毛病,以為自己很有能力,當國勢越來越強盛時,驕傲之氣凜人,有不可一世的傲慢態度,結果是滅亡到成為歷史名詞。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今天反省的歷史教材。

我讀過一則故事非常有意思:

有一個基督徒原本是相當熱心參加聚會,對教會事工從不敢疏忽和怠慢。天使向上帝報告,並且請求上帝特別賜福他。因此,他經營的事業也越來越順利,收入日漸增加,於是事業越做越大,業務擴展的很快,他也經常開口、閉口都心存感謝上帝的恩典。大家都很欣慕他在事業上的成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向他請教。也因為事業越來越有好成績,使他越來越忙,甚至忙到連要敬拜上帝的時間也撥不出來。天使越看越不對勁,就向上帝報告,說這個人已經越來越少參加聚會了,應該減少對他的賜福。

上帝聽了天使的控告後,回答說:「好,我來懲罰他。」

但天使看到的並不是像其所期盼的結果,以為上帝會使這個人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萎縮,相反的,天使看到的是這個人的事業反而在他向上帝告狀後,更加繁榮起來,發展的更好。

於是天使不解地問上帝說:「上帝啊,你不是說要懲罰這個人嗎?」

上帝回答說:「沒錯,我已經懲罰他了。就是讓他的事業越來越好,賺的錢更多,離開我更遠。」

原來這個人事業越來越好,並不是一種祝福,相反的,是上帝的懲罰,原因是他因為忙,無法繼續參加聚會、禮拜,最後,就徹底地離開了上帝。這就像在第三十九節論及巴比倫帝國的問題時所說的,它既然「貪吃」,於是上帝給它準備盛筵,讓它喝酒喝個夠且喝到酒醉,但最後不但沒有使它得到任何利益,反而是帶來徹底的毀滅。同樣的,人如果離開了上帝,就等於是擁有財富卻沒有上帝一樣的危險。有一天,上帝若要收回,恐怕是連本帶利的都會討回去。就像亞述或巴比倫帝國等都是連本帶利地被上帝收回去,連一點也沒有剩下。而以色列人民則是在上帝特別的恩典下才又存活下來。

我們是否將上帝放在我們的生命中,永遠與祂結合在一起?或是我們因為忙到自己都忘了敬拜的日子呢?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反省的信仰功課。

(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講於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