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不冷也不熱的教會

經文:啟示錄三:14—四:11

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一間教會是完美的,就像我們說在這人間找不到一個完人一樣,因為人本身就是有罪的人,有罪的人組成的團體,即使是信仰團契也會是有缺點,也會呈現出人的軟弱。我記得剛進入台南神學院的時候,新生訓練時有一位教國文的龔書森教授就這樣跟我們說:「不要以為神學院像天堂一樣,想要在這裏找到天使。神學院就是我們一同組成的,想要看見天堂,我們自己就必須先成為天使才有可能。如果我們不是天使,就不要期待神學院像天堂。」聽了神學院教授在新生訓練的這段話,我們都有很深的感受,同學相處在一起時,就會經常互相提醒我們是不是在學習要像個天使,好讓神學院像天堂一樣,是大家都喜歡來加入的學院。
但是我們是人,一定有人的軟弱和有限。雖然不像天使,神學院也不是天堂,總是要努力使自己像天使,讓神學院像天堂一般的可愛。於是,我們每天晚上晚禱會的時候,會看到沒有參加的同學,也會在每天早上八點的禮拜時,看到尚且在睡覺的同學,有時還會在吃飯的時候,看到沒有來用飯的同學,或是上課缺席的同學,我們都會彼此關照一下,問問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我們努力學習要營造一個美麗的環境,希望在我們身上看到天使的樣式,感受到天堂般的溫馨之地。即使是這樣的努力,經過一段時日之後,還是失敗了,雖說這樣的失敗並不是很嚴重,但卻是開始看到人性的軟弱。例如:我們會看到有人沒有繳交飯錢,卻去餐廳吃飯。我們在想:天堂應該是不是一個提供沒繳交飯錢也可以吃飯的地方?但我們發現沒有繳交飯錢的同學並不是沒有錢,是有錢,因為其中有人去吃宵夜的時候都是付現金。有的同學還會拿著鍋子去餐廳端飯回宿舍,卻沒有繳飯錢,嘿,怎麼可以這樣?我們看到了人的軟弱!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這樣的問題:怎麼會有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學生以後出來教會牧會,要怎樣帶領信徒敬拜上帝?我們想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要學習同學們的優點,要將同學當中這些不好的壞習慣給折斷,不要傳承到我們身上。於是,我們看到有些很好的同學,我們學習他們彼此互相鼓勵學習做功課,也互相鼓勵怎樣讀書、寫報告。也學習他們到教會去實習的時候,怎樣帶領教會青年、會友。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當開學後不久,學校開暑假實習工作座談會,會中老師報告說有個同學到桃園教會去實習後,因為太勞累而病倒了。但也因此改變了這位牧者過去對台南神學院學生的觀感。因為該教會的牧師給這位同學很好的評價,並且寫信給神學院,稱讚學校有這樣的同學。我們聽了都深受感動,很敬佩這位同學的努力。因此,當天晚上晚禱會之後,我們這些低年級的學生相聚在宿舍走廊道上聊天,談起這位尚且在家調養身體的同學,並且也相互鼓勵下次去教會實習時也要有這樣的榜樣。
隔兩年之後,我在暑假受派到台北松山教會工作,才知道原來那位稱讚台南神學院的牧長是吳憶清牧師,我有點擔心自己是否會讓他失望,戰戰兢兢地依照他的要求去做,而且做得比他所期盼的還要多,但結果就像上次那位同學一樣,也是累倒了回到學校去。當我要離開之前,他突然告訴我說,不讓我走,要繼續留我。可能是他主動寫信給當時在鳳山教會的姚正道牧師吧,因為接下去我必須到鳳山教會去工作,姚牧師親自到松山教會來看我,並且與吳牧師交談之後,吳牧師感謝我在松山教會一個月的時間。直到現在,我還與松山教會當年的青年保持聯繫,當年的這群青年如今都已經是該教會的長老、執事了。
學習別人的好,讓自己成為上帝的忠僕,這是我在神學院從老師教導中所學習的一門信仰功課。但我還是一個罪人,經常會有許許多多的軟弱出現。不僅是脾氣暴躁,也沒有謙卑的心,這是我最大的缺點,很難改。我真的想改,但好像很困難的樣子,啊,我真軟弱啊!
同樣的,我的這些軟弱也會表現在所牧養的教會中,會有許多因為我的軟弱而表現出教會缺陷的一面,但我期盼咱們教會兄姊都努力將我這個有缺陷之牧者的軟弱修改過來,透過大家的努力用心,使咱們教會雖然不是天堂,但至少也會看到大家像個天使一般的可愛,帶領更多的人來信耶穌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這是我們今天讀啟示錄這位作者寫給七間教會書信中可以應用來反省的課題。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十四至廿二節:
14「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天使,說:
『那位「阿們」,就是忠實可靠的見證者,那位上帝創造之根源,這樣說:15「我知道你所做的;我知道你不冷不熱,我倒願意你或冷或熱!16因為你像溫水一樣,既不冷也不熱,我要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17你說:我富足寬裕,毫無缺乏。然而,你不知道你自己是多麼悲慘可憐!你貧窮、瞎眼,又赤身露體。18所以,我勸你向我買精鍊的金子,好使你富足;又買白袍穿上,好遮蓋你那可羞恥的裸體;也買眼藥擦你的眼睛,好使你能夠看見。19對我所愛的人,我都責備管教。所以,你要熱心,要悔改。20聽吧,我站在門外敲門;若有人聽見我的聲音而開門,我要進去。我要和他一起吃飯,他也要跟我一起吃飯。21至於那得勝的人,我要賜特權給他,在我寶座上跟我同坐,正如我已經得勝,現在跟我父親同坐在他的寶座上一樣。
22『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朵的,都聽吧!』」

這是最後寫給七間教會的最後一封信,也是第七封,是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信。這也是一封責備的信,因為老底嘉教會在上帝眼中,很像是一間很「沒有生命力」(不冷不熱)、且是「多麼悲慘可憐」的教會。
一談到老底嘉教會,在教會久了的會友必定一點也不陌生,原因是「老底嘉教會」這句話,已經成為在形容一間沒有活力的教會之專有名詞了。要形容一間教會沒有活動力,沒有任何事工可言時,就會說這是一間「老底嘉教會」。到底甚麼是「老底嘉教會」呢?這可以先從這個地名來了解。
老底嘉,這個城市是在主前第三世紀中葉,敘利亞王安提阿哥二世(主前二六一│二四六年)建造的,為的是要紀念他的妻子老底絲(Laodice),他特別將這個城市命名「老底嘉」。這座城位於萊卡斯(Lycus)河的附近,距離非拉鐵非東南方大約有六十五公里的地方,是個交通中心,也是一個商業城市,可說是小亞細亞最富裕的商業都會城市。素以紡織業聞名遐邇,特別是當地的毛料色澤烏黑光澤,羊毛地毯品質甚佳,也有醫學院,使得該城同時是小亞細亞的醫療中心,醫療水準甚高,特別是眼藥膏遠近馳名。這城的猶太人甚多,大約有七千多男人。若是再加上婦女、小孩,猶太人的數目就更多出好幾倍了。因此,該城特別給予猶太人有個許可,就是可以擁有自己的猶太教信仰。
主後六十一年,該城因為受到強大地震摧毀,當時羅馬皇帝尼祿原本想要支助重建的經費,但該城的人民拒絕接受羅馬皇帝尼祿的好意,原因是該城因為商業興盛,經濟能力甚強,不過也有人認為那是和該城猶太人人數甚多有關。因猶太人幾乎都是經商,且在商業上主控著經濟影響力,這些猶太人對尼祿皇帝沒有好感,他們用拒絕接受補助這種方式來減少羅馬帝國政府對該城的干預。
老底嘉是和歌羅西、希拉坡里這兩城隔河相望,這三個城市剛好形成一個大的都會區域。這三間教會很有可能都是由以巴弗所創設的(參考歌羅西書四:12—13)。使徒保羅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也交代要將該書信轉交給老底嘉教會信徒看,也同時要歌羅西教會信徒閱讀他寫給老底嘉教會的書信(參考歌羅西書四:16)。可惜的是,使徒保羅寫給老底嘉教會的書信,現在已經找不到。該教會的信徒都是在寧法這位姊妹的家聚會。目前該教會已不復存在,可能就是與該教會「不冷不熱」有關係吧。
這封信所提到的內容,都是責備的話,沒有任何稱讚的言詞,可說是七封信中,最嚴苛的一封,比起在前一講所提到寫給撒狄教會的書信還要嚴厲。這可能是和該教會的信徒因為生活太富裕而陷入墮落之中有關吧。
第十四節說形容見證老底嘉教會之敗壞者,乃是一位「阿們」、「忠實可靠」、上帝創造之根源者。所謂「阿們」,意思是指心中所想的都是「真實的」。以賽亞書第六十五章十六節,提到上帝乃是個「真實的上帝」。因此,在這裏緊接著「阿們」之後,就是用「忠實可靠」來形容「阿們」之意。
「上帝創造之根源」,這句話可參考約翰福音第一章一至四節;歌羅西書第一章十五至十七節;希伯來書第一章二節等,這些經文都說明了耶穌基督就是一切生命的根本。離開了耶穌基督,人的生命就會枯萎、死去。
第十五至十六節,「不冷不熱」,這是指老底嘉教會呈現出來的信仰狀態。這種態度的特徵就是認為信仰並不是他們生命最重要的事,是可有、也可無。好像是生命中的身外之物,不一定要擁有。
再者,作者用「不冷不熱」這個形容詞來描述,很可能是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關;就是在老底嘉城鄰近有溫泉,這些溫泉的水流經一片廣大平原之後來到老底嘉城時,已經不像剛湧冒出來的溫泉水那樣熱騰騰的,而是溫溫的。而繼續下去流到歌羅西城時,原本熱騰騰的溫泉水,已經變成了冷泉水。因此在當地流行著一句話:「熱溫泉有療效作用,冷泉水使人精神抖擻,唯有溫溫的泉水,使人倒盡胃口。」這句話剛好反應出這一節所說的「我倒願意你或冷或熱」之意。因為無論是熱或是冰冷的溫泉水,都是對身體有療效與提神作用。只有不冷不熱的溫泉才會使人沒有甚麼感覺,對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什麼幫助。
這裏說要從口中將老底嘉教會「吐出」來,為甚麼會這樣?這是由於溫泉的水硫磺味道濃厚、水質混濁,無法喝下口,因此,當地的人喜歡用之來作為催吐劑之用。因此在第十六節作者特別強調說要把這間「不冷不熱」的老底嘉教會「吐」出去,意思就是放棄,不再珍惜,也可以表示厭惡之意。這句話也表示了在審判時,上帝會對這種「不冷不熱」教會信徒採取最強烈的生氣對待之。
第十七節,「富足寬裕、毫無缺乏」,剛好與「貧窮、瞎眼、又赤身露體」呈現明顯對比。將這一節比較士每拿教會的「患難和貧窮」剛好是相反;在士每拿教會,信徒因為遇到迫害而成為「患難和貧窮」的狀態,但在審判者上帝的眼中卻是「富足的」(參考二:9)。但在老底嘉教會,表面上看起來是「富足寬裕、毫無缺乏」,其實,這只是好看而已,並沒有實質的內涵可言。因此作者說在審判者上帝的眼中,該教會是「貧窮、瞎眼,又赤身露體」。
怎麼會說這間教會是「貧窮」呢?老底嘉城是個商業發達的城市,且有銀行金融業,這個行業自古以來就是猶太人最喜歡投資的工作,因為他們在商業能力上很強,活動力很廣闊。該教會的信徒確實很有錢,但卻沒有真實的信仰。如果基督徒也存這樣的信仰態度,只想到錢財,卻沒有把上帝放在生命裏的最重要地位,這樣的人會很像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中那位有錢的人,想用累積的錢財作為生命的倚靠一樣,在上帝眼中這樣的人是很愚蠢的。
為甚麼作者會說該教會是「瞎眼」的呢?原來老底嘉城是個醫藥很發達的城市,它的特色就是眼藥水很出名。原本眼藥水是要幫助人眼睛明亮的,但現在卻是瞎眼的,這表示該教會的信徒已經被世上的物慾給迷惑了心靈,離開了信仰的道路,或是對信仰的熱心、堅持已經消失了。
而這裏又為甚麼會用「赤身露體」這個詞來形容該教會呢?請注意這個詞原本的意思是指「羞恥」(參考創世記二:25)。換句話說,這間教會已經可憐到看起來就令人感到羞恥、作嘔的悽慘樣式。
第十八節,老底嘉城最著名的三件物品:一是錢財(擁有銀行業,表示經濟活動力甚強)。二是紡織業興盛,因為該城出產羊毛,且在染織業上很興盛。三是醫藥聞名,特別是眼藥膏,以及胃藥。
請注意,這裏「買」字,意思是指「獲得」。「買精鍊的金子」,彼得前書作者說「信心比金子貴重多了」(參考彼得前書一:7)。這裏所說的「信心」,是指真實的信仰內涵說的。在這裏所說的「精鍊的金子」,則是指經過火一再地提煉之後的金子,很純、精緻、美麗、亮晶晶的樣子。這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信心,也要像精鍊的金子一樣,需要經過嚴厲的鍛鍊,才能有堅定的成果出來。福音書記載撒但對耶穌進行試探時,就是以天下的財富、權力作為誘惑的要素之一(參考路加福音四:6—7)。如果一個人沒有堅定的信心,很容易受到這些耀眼的金銀財寶和世上的權力所迷惑,進而離開了上帝的教導。
「買白袍穿上」,可參考第三章五節給撒狄的信中提起的「白袍」。在老底嘉城最出名的羊毛產品,就是黑色羊毛織品。而在這裏卻說是「白袍」,剛好與老底嘉城出產的「黑色羊毛」成強烈的對比。意思是指可以放棄老底嘉城最出名的產物,改用真實、聖潔的「白袍」,以顯示生命的尊貴、純潔、無瑕疵。因為老底嘉城出產這樣「黑色」羊毛賺進了許多財富,但卻沒有純潔的心。他們在商業行為上很像他們所用有的「黑色」羊毛一樣。
「赤身露體」,原本含有「狡猾」、「 羞恥」之意。生意興隆的老底嘉城,因為是個商業城市,人民心中經常存著「虞詐」的念頭(狡猾)。「赤身露體」也表示著「羞恥」的意思(參考以賽亞書二十:4,以西結書十六:36—39)。這是指該城的人沒有真實、純潔的心,即使擁有最貴重的珍珠財寶,身上穿著最華麗的衣服,看在上帝眼中也是一樣是「羞恥」、「難看」到極點。因為上帝看人的內心,也只有純潔之心的人才能面對上帝(參考馬太福音五:8,約翰福音四:23—24)。
「買眼藥擦你的眼睛」,前面已經提過老底嘉城是當時小亞細亞地帶聞名的醫藥城市,特別是該城以出產的眼藥膏最為聞名。但一個人生命中最可悲的,並不是眼睛看不見,而是「心盲」導致人看不到真理,也看不到上帝的救恩(參考約翰福音九:39,另外參考以賽亞書六:9—10)。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信息說,真正生命的信息是不用花錢就可以買得到的,因為真正的信息來自上帝的話語和賞賜,祂的信息可以使人的心靈獲得飽足,使人的心靈獲得甦醒(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1—3)。
第十九節,這節引用自箴言第三章十二節,上帝管教祂所愛的子民。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引用這節經文(參考希伯來書十二:6,另外參考約伯記五:17,哥林多前書十一:32)。啟示錄作者說上帝的管教有兩點:其一是勉勵老底嘉教會「要熱心」,這是對老底嘉教會信徒的「不冷不熱」之信仰所提出的呼籲,要「熱心」起來,不再是「不冷不熱」的狀態,因為「不冷不熱」很容易就枯萎了他們靈性生命。其二是他們「要悔改」,這也是在寫給七間教會中第五次提到,是針對五間被責備的教會所說的(參考二:5、16、21、三:3)。悔改,這是整本聖經最中心的信息(參考路加福音五:31—32),也只有真實的悔改,才能改變上帝原本要懲罰人類的計畫。
第二十至廿一節,這是對老底嘉教會溫柔的呼籲,表示審判的主尚且對該教會存著希望,若是該教會信徒能悔改,全能的主甚為期盼能與該教會信徒一起分享拯救的愛。與主人同桌共席,這可說是「僕人」最期待的一件事,因為能與「主人」同桌共席,乃是僕人最大的榮耀(參考路加福音十二:35—40)。耶穌的比喻中,經常用婚宴來表明上帝國的喜樂(參考路加福音十四:15—24,馬太福音廿五:1—13)。啟示錄作者在這裏強調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聽到上帝聲音而知道悔改的人,就有機會得到上帝所給予的特權,享受同桌共席的喜樂,並且還可以享有天上的寶座,這是上帝給予悔改的人極大恩典。但相對的是心硬、不悔改的人,永遠聽不到救主的聲音。即使救主已經站在門外敲門,裏面還是聽不見。敞開的心靈,才能聽見真正的福音(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4)。
第廿一節,坐在「寶座」上,這「寶座」也是指極大的榮譽(參考廿二:3),因為這是屬於上帝國寶座,同坐在這寶座者,也就擁有「審判」的權柄,這權柄乃是一種「特權」。啟示錄作者一再提出這樣的觀念(參考一:9、五:10、二十:6、廿二:5,另外可參考馬太福音十九:28,路加福音廿二:28—30)。這裏的「得勝」一詞,是指勝過這個世界之意,也是指勝過這個世界的死亡、苦難之意(參考約翰福音十六:33,另外參考約翰一書五:4)。
第廿二節,每封信的最後結語都是相同,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都是同樣用「向各教會所說的話」這句子。所謂「向各教會」,就是指這些信雖然都是寫給特定教會看,但也同時是要給所有屬於基督的教會的信徒看。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在信仰上不冷不熱的態度之教會或信徒,是最容易失去傳承能力的,很危險。

老底嘉教會是一間「不冷不熱」的教會,就這樣,基督教會兩千年來經常會用這句「老底嘉教會」來作為一間沒有活力教會的代名詞。所謂「不冷不熱」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感覺,或是說不知道在做甚麼事。一間以耶穌基督的名建造起來的教會,應該是有復活的生命力之信仰團契,怎麼會變成沒有活力的教會呢?沒有活力又怎能讓人感受到復活的生命力呢?不可能的事!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啟示錄作者約翰很清楚地說,審判者要將這種類似「老底嘉教會」從口中吐出來,原因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老底嘉城因為有溫泉水流過,流到該城來的時候,溫泉的水溫度已經成為不冷不熱的狀態,但硫磺的味道甚為濃厚。這時候,人感受到的,並不是熱騰騰的水,或是冷冰冰、凍人肌膚,相對的是一股瀰漫在空氣中且會吸入鼻腔內的硫磺味道,很難聞。因此,作者傳出審判者上帝的信息,說會像人一樣,聞到這種硫磺味道,就想要吐一樣的難受,要將之「吐」出來。意思就是要丟棄一樣,一點也不珍惜。
這也就說明了一個事實:一間「不冷不熱」的教會,就是對上帝的話語沒有感覺的教會,不知道要怎樣回應上帝信息,或是對上帝的信息已經麻痺了,這樣的教會等於是死了的教會一樣,沒有甚麼功用,它的存在與否,對福音的事工並沒有甚麼作用。這樣的教會,到最後很容易像老底嘉教會一樣消失了,這消失就像是從上帝的口中被「吐」出來一樣,是被上帝丟棄不要的一般。
同樣的,在這種「不冷不熱」教會中的信徒最容易養成一種信仰態度,那就是「無所謂、都可以」,對信仰的事沒有甚麼感覺好像有沒有都可以的樣子。對甚麼才是正確的信仰,採取隨便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等於是否定了耶穌基督的「獨一性」。在台灣社會最常聽到這樣的話:「信甚麼都好。只要有信仰就好。信甚麼都一樣啦。」因此,這種信徒會經常換信仰對象,不是今天到教會去禮拜,就是下次去廟裏燒香。台語有一句在形容對信仰沒有認真的人的,將之說是「拿香隨拜」,確實是很好的描述。但這種不應該是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態度。
而我最擔心的是:一個耶穌基督的信徒,所表現出來的信仰態度就是「不冷不熱」,這種信徒在信仰上通常都會有這樣的態度,就是想到禮拜才去,其他的事一概不管,不論教會忙些甚麼事,好像都和他無關的樣子。這是非常不好的信仰態度,因為這樣的現象表示信仰可有也可無,非常危險。基督教所說的信仰是跟生命的永恆有密切關係。而永恆的生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要將之看成像是生命的事業一樣來經營、耕耘才會有結果出現。耶穌基督這樣說: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親是園丁。所有連接著我而不結果實的枝子,他就剪掉;能結果實的枝子,他就修剪,使它結更多的果實。」(約翰福音十五:1—2)

「那不跟我連結的人要被扔掉,像枯乾的枝子被扔掉,讓人撿去投在火焚燒。」(約翰福音十五:6)

這裏說「扔掉」,就像啟示錄作者在這裏所說的「吐」出來一樣,是沒有用的東西,不會有人珍惜。
今天我們有教會可以傳承下來,就是上一代信徒們的熱心,讓許多人感受到信仰的生命力建造起來的信仰團契,才會有今天「教會」這樣的結果流傳給我們,沒有被「吐」掉而被踐踏死亡。我們要將教會這個信仰團契流傳下去,就需要將傳承下來的這間教會給加溫,持續加溫,甚至使教會熱到任何人來加入都會感受到一股生命的活力,這樣我們的教會才不會步上「老底嘉教會」的後果。

二、我們的主在門外敲門,只有還存著生命力的人才會聽得見敲門聲會去開門,並因此而得以有跟生命的主同桌共席之機會。

就像在前面已經說過的,啟示錄這句:「聽吧,我站在門外敲門;若有人聽見我的聲音而開門,我要進去。我要和他一起吃飯,他也要跟我一起吃飯。」都被引用在主耶穌基督的聖餐中,每次守聖餐就會聽到主領者讀這句話,用來提醒所有參加聖餐宴席的信徒注意聽耶穌基督呼叫的聲音,讓所有聽到這聲音的信徒,都會明白要用悔改的心來領受上帝的救恩。
請注意一下,甚麼樣的人會聽到耶穌基督在門外敲門的聲音?誰會知道來敲門的就是耶穌基督?這是一門很重要的信仰功課,值得我們一再深思。約翰福音第十二章三十七至四十節這樣寫著:

「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過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說過的話:
主啊,有誰信我們所傳的信息呢?
主的權力向誰彰顯呢?
他們所以不能信的理由,以賽亞也說過:
上帝使他們的眼睛瞎了,使他們的心智麻木了,
免得他們的眼睛看見,
他們的心智領悟。
所以上帝說:他們不會轉向我,
讓我治好他們。」

看吧,看見了神蹟又不信,這樣的人就是眼睛如同瞎子一樣的人;而聽見了上帝在聖經中信息,卻又不去遵行,這樣的人就是心靈麻痺的人。這樣,即使耶穌基督來到我們的門外敲門,無論敲得多大聲,我們都不會聽見他慈愛的呼聲,更不可能看得見他所行的拯救恩典,那就更不用說要開門迎接主耶穌基督入門來同桌共席一起吃飯了。
不冷不熱就是一種心靈已經麻痺了的現象,不要讓我們的心靈墮落到這樣的狀態,要保守我們的心靈有生命力,這樣才能聽得見主耶穌基督在我們的心房外敲門的聲音。

三、真實的信仰是像精鍊的金子一樣,能夠忍受各樣的試煉的。

老底嘉城因為溫泉水是溫的,既不冷、也不熱,因此,不會覺得有什麼刺激,令人感覺好像很「好」。但這樣的「好」,也就是無關痛癢的「好」,這種「好」對一個人的生命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可言。
我曾介紹過大家看保羅‧班德(Paul Brand)和楊腓力(Philip Yancey)兩人所寫的一本名叫「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保羅‧班德曾描述過他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那就是有一天下午,在回旅館的地鐵上昏昏欲睡,他感覺是非常疲倦、無力,許多車上的旅客都以為他是喝醉了酒的人。其實,那時他是累到病倒了,但他還是硬撐著身體回到了旅館,卻無法完全入睡,一連好幾天都是這樣子。
於是,有一天晚上,當想要睡覺的時候,他拿起原子筆往自己的腳跟刺一下,沒有任何感覺。他再次拿著原子筆尖刺著腳跟的四周圍,也是一樣,沒有任何感覺,這讓他感到相當驚訝。他是一位從事痲瘋病醫治的專家,也四處演講有關痲瘋病的特徵,這種用尖銳的針刺沒有感覺的反應,確實令他感到震驚,因為他知道這可能是提醒他某種類似痲瘋的病症就在他身上出現了。他趕緊從手提箱中拿出一支縫衣服的針頭往自己的膝蓋下刺一刺,還是沒有感覺,可以想像得知那時的他,不只是震驚而已,心中的反應簡直就是晴天霹靂一樣。他再次拿起針,這次他把針刺深入些,還是一樣沒有感覺,唯有的就是流出一滴小滴的血而已。
他雙手掩面,低頭深思過去的日子,開始看到、出現在眼前的都是一幕幕痲瘋病患的影像。這也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刻,想到自己過去怎樣安慰別人,現在卻要自己面對這樣的慘痛病症,要怎麼辦?要換成那些被他安慰的病人來安慰他?或是用歡迎的眼光來迎接他加入痲瘋病患的行列?他真的是沮喪到極點!
隔天,天剛亮,他已經整夜未眠。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想想自己是個痲瘋病的專科醫師,於是他決定再次測試一下到底自己是否真的染上了痲瘋病?若是,嚴重的情況如何?於是,他坐在床鋪邊,來個深呼吸,再次拿出昨天刺過膝蓋、腳跟的那根細細的縫衣針,往腳跟再次用力刺了一下,「唉喔!」他大聲喊叫,因為實在是痛得不得了,幾乎讓他無法忍受!他萬萬沒有想到,昨天連一點點疼痛的感覺都沒有,現在卻是痛得要他的命一般。可是,這樣的疼痛卻是他生命中另一種興奮的感受,是讓他感受到高度的喜悅,因為他這時候已經知道,自己並沒有染上痲瘋病症!這時候,他唯一有的就是高聲感謝上帝,所有沮喪的心情完全消失,並且精神好像飽足了起來。他說自己就像跨過了死亡深淵一樣的快樂。
試煉,往往就像這樣,使人感受到非常疼痛,但有疼痛並不是不好,疼痛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有生命的跡象,若是沒有疼痛的感覺,那才是生命死亡的徵兆啊!
不冷不熱的水,觸摸起來好像很「好」,但別忘了,這樣的水對一個人來說不會有任何特別的感覺,唯有的就是覺得「舒服」,可是千萬不要忘記,信仰生命並不是在舒適中成長起來的,而是在有強烈的感受中昇華、建構起來的。就像教會歷史上流傳的一句話的:「基督教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和殉教士的血的基礎上。」生命流了血,這是痛苦的,但這樣的痛苦建立起來的教會,卻是有生命力的。也因為這樣的生命力,教會才會成長,也才會有延續下去的能力,並且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中也能持續生存和成長起來。
基督徒的信仰應該就像這樣,能夠接受像火煉金子一樣,我們不要尋求安適,而是願意接受訓練,使自己信仰的根基日漸茁壯,這樣,無論我們遇到甚麼困境,都會有足夠的力量承擔下來,這樣的信仰才是健康、好的。
(講於二○○五年元月廿三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