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因為上帝是愛(二)

經文:約翰一書四:11│21

前面已經敘述過,約翰一書的作者寫此書信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告訴大家必須學習「彼此相愛」的信仰功課,在他的觀點裏,若是連這點都做不到,就很難傳出耶穌基督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目的。因為上帝是愛,透過耶穌基督降生在世界上,上帝表達了祂對人類世界的愛。這整個宇宙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上帝愛祂所創造的一切宇宙萬物。
但我們必須注意的,就是上帝的愛是相當珍貴的,祂這珍貴的愛特別在耶穌基督的身上顯現出來,這也是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以及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五章八節所說的,沒有比耶穌基督被差遣降生到這世界上來更能述說上帝的愛,這也是約翰福音的作者用「上帝那麼愛世人」這樣的句子,以及使徒保羅所用的「無比的愛」,都可讓我們看得出來上帝的愛,並不是毫無代價的,而是用最珍貴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顯示出來的。因此,不能濫用上帝的愛,才是正確的信仰態度。
為甚麼會說濫用上帝的愛?原因就是在早期教會有個現象,認為既然上帝那麼愛我們,無論我們多麼的壞,只要悔改了,祂就會寬恕、赦免。甚至有人在讀路加福音記載兩位與耶穌基督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囚犯,其中有一位因為在面臨死亡之前,趕緊向耶穌基督懺悔,結果也會被耶穌基督接納(參考路加福音廿三:42—43),於是有些信徒就這樣認為:既然在死亡之前說一句簡單承認耶穌基督就是生命主,就可以得救,與耶穌基督一起同在「樂園」裏,那我就等到死亡之前的那一刻鐘才來悔改認罪就好。這種心態的信徒就開始他那浪蕩、甚至是違背倫理道德的生活,還口口聲聲說那是基督徒的自由,在耶穌基督的救恩裏,一切都是自由的。有的人甚至引用了路加福音第七章三十六至五十節所記載的一位罪婦拿了極珍貴的香料塗抹在耶穌基督腳上之故事,他們認為人犯罪越重,越能凸顯上帝的愛更多,那我就犯更多些的罪,好讓上帝的恩典更豐富地降臨到我的身上。這樣的想法在早期教會信徒當中就有發生過,因此使徒保羅很生氣,譴責傳說這種觀念的人,簡直就是在賤賣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他說:

「那麼,我們該怎麼說呢?我們該繼續生活在罪裏,好讓上帝的恩典顯得更豐富嗎?」(羅馬書六:1)

使徒保羅也呼籲所有的信徒必須在生活上有美好的見證,因為如果信耶穌基督的人連倫理道德的生活都無法遵守,那又將怎樣見證信仰的意義呢?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甚至譴責那些犯姦淫、亂倫之罪的信徒,說他們所做的這種污穢的事,連非基督徒都做不出來,也因此使徒保羅堅持必須將做這種事的人趕出教會(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2)。這可讓我們看到信耶穌基督的人,絕對不可濫用上帝的愛,而是更要珍惜。因為會珍惜上帝的愛,才會有足夠且豐富的愛去愛別人。如果濫用了上帝的愛,很快就會消耗殆盡,最後沉淪了,就會發現心靈貧窮得很嚴重,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曾勸勉每間教會要記得幫助那亟需要救助的耶路撒冷教會信徒,他告訴所有外邦教會的信徒,說耶路撒冷教會分享了福音的信息給他們,他們也應該回饋給耶路撒冷教會,他說:

「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的教會樂意捐出一筆錢,來幫助耶路撒冷信徒中窮苦的人。這固然是他們樂意做的,事實上也是他們的義務。既然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羅馬書十五:26—27)

我們可以看到使徒保羅為了要鼓舞所有外邦教會信徒協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貧困,甚至告訴信徒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參考使徒行傳二十:35)。他說這是主耶穌的教訓。雖然福音書中找不到這樣的句子,但我們確實可以從耶穌基督的言論中看到這樣的教訓——彼此相愛。這種「彼此」,就是沒有分別,大家都是上帝的子女,是上帝所喜悅的子民。在約翰福音中,耶穌基督一再要他的門徒和民眾學習去幫助窮乏的人,就像有位財主來詢問耶穌基督要怎樣做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時,耶穌基督的回答很簡單,就是要這個有錢的財主將財產賣掉來賙濟窮人(參考馬可福音十:21),可惜的是這個財主顯然對耶穌基督的回答感到相當困難,因此「臉色變了」離開耶穌基督。這確實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約翰一書的作者非常強調「彼此相愛」的教訓,他說這樣的教訓乃是出自耶穌基督,確實是這樣。在約翰福音中,耶穌基督說「彼此相愛」乃是最美好傳福音的方式。他說只有「彼此相愛」才能見證他們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參考約翰福音十三:34—35)。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意義:

第十一至十二節:
親愛的朋友們,既然上帝那麼愛我們,我們也應該彼此相愛。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但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在我們的生命裏,而他的愛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

「親愛的朋友」這句話在這本書信中是最後一次出現,這樣,連同這次共計用過六次(參考二:7、三:2、三:21、四:1、四:7),這句話也表明了作者將讀者當作是心目中最親近的朋友一般看待,作者用這樣親暱的稱呼,主要在要表示作者多麼地盼望所有的讀者能明白他寫這本書信的用心。
「上帝那麼愛我們」,這句話是在說明第九至十節所講過的上帝之愛,就是上帝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使所有的人都能夠藉著耶穌基督而得到生命。耶穌基督為了要拯救人脫離罪的束縛,犧牲了生命。因此,作者說信耶穌基督的人,就是要學習耶穌基督這樣的愛,並將這樣的愛給予發揮出來。
「彼此相愛」,前面已經敘述過的,這是出自耶穌對門徒的教導。而耶穌基督的這個教導就是依照聖經所說的:「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本國的同胞。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我是上主。」(利未記十九:18)耶穌基督將這句話轉化成「彼此相愛」,含有將別人的需要,看成是自己的欠缺一樣;將別人的苦難,當作是自己遇到的苦難,用這樣的心境看事物,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記載耶穌基督和門徒們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晚餐時,拿水洗門徒的腳,同時要他的門徒們以這種「彼此洗腳」的方式來相愛。
為甚麼用「彼此洗腳」?當時在猶太人社會,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裏來作客時,對待來訪的客人最重要的禮節之一,就是拿水洗客人的腳。但這樣的工作通常都是僕人在做的事,也因為這樣,當耶穌基督親自拿水替門徒洗腳、又用毛巾去擦腳的時候,彼得嚇到了,他對耶穌基督說:「我絕不讓你洗我的腳!」耶穌基督除了回應彼得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然後耶穌基督繼續告訴所有的門徒說:

「我剛才替你們做的,你們明白嗎?你們尊我為師,為主,這是對的,因為我本來就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約翰福音十三:12—15)
可以將耶穌基督所說的這段話,比較一下馬可福音第十章四十二至四十五節,就更清楚耶穌基督在建構的信仰團契應該有的認識,是和一般團體很不一樣的。在馬可福音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因為門徒中有兩位兄弟約翰和雅各,在快接近耶路撒冷城的時候,他們對耶穌基督說,希望在耶穌基督坐上榮譽的寶座上時,能讓他們兄弟兩人一個坐在他的右邊,另一個坐在他的左邊。於是耶穌基督說這樣的話:

「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十:42—45)

這段話說出基督教信仰的特質,就是謙卑地來服事別人,而服事的方式,就是從彼此服事來開始。不是當命令別人的人,而是把自己卑微下來,成為可以幫助別人、服事別人的人。
第十二節,「沒有人看見過上帝」,這句話可比較第一章十八節「沒有人見過上帝」,也可以比較提摩太前書第六章十五至十六節,都是在強調從來沒有人看見過上帝。舊約聖經記載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話:「我不讓你看見我的面容,因為看見我的人都不能存活。」(出埃及記三十三:20)這些都是指人面對面看見上帝,人沒有辦法也沒有這能力。因此,上帝是用祂的光顯現給人看見。但約翰一書的作者強調只有在愛的裏面,人才會看到上帝。因為愛就是生命的力量。有愛的地方,才有生命的力量出現。

第十三至十六節a:
上帝把他的靈賜給了我們,因此我們知道,我們有他的生命,而他在我們的生命裏。天父差他的兒子來作世界的救主;這事我們看見了,也向別人見證。那公開承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的,上帝就在他的生命裏,他也有上帝的生命。所以,我們知道,並且相信上帝愛我們。

如果有人問我們說:基督教信仰最珍貴的地方在哪裏?我們可以這樣說:除了耶穌基督的救恩之外,就是信徒可以藉著耶穌基督與上帝融合在一起。原因就是這位約翰一書的作者所提到,信耶穌基督的人,不僅上帝會住在人的心裏,人也會住在上帝的裏面。這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信了耶穌基督之後,上帝的聖靈就會和這個人同在,指引這個人走上帝旨意的道路。一個人若是有上帝的靈同在,他的生命就是和上帝交融在一起,無法分開。而這種交融在一起的力量,或是媒介,就是上帝的愛。
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有愛的地方,就有上帝的靈。這也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所提到的,若是沒有愛,所有講出聖靈的話,都將成為沒有意義的事,因為那會像是敲的很大聲之雜音,沒有甚麼特別意義可言。因為這樣,我們要強調用聖靈所賞賜的力量就是要將愛實踐出來,而不是用許多宗教禮儀,也不是用許多自稱有聖靈感動而別人聽不懂的方言(或是靈語)。因此,真正的愛,就是聖靈的工作之一。也因為有愛,所以才能和上帝交融在一起。
第十四節,這節也可說是基督教信仰的內容主軸——耶穌基督降生在世界上,作世界的救主。我們經常看到基督徒在家裏掛著一個匾額,上面寫著「基督是我家之主」,只要看到這樣的匾額,就會明白這個人必定是基督徒。但基督徒應該清楚知道,耶穌基督並不只是基督徒家庭的主,耶穌基督也是世界的救主。耶穌基督降生並不是只要救基督徒而已,而是要拯救世界所有的人。這也是基督徒領受上帝救恩之後一個重要的使命——傳福音給人。
第十五節再次提到「公開承認耶穌是上帝的的兒子」,這句話在第四章二節說過。在前面已經說明過為甚麼「公開承認」是那麼地重要,原因是信仰就是生命的見證,不是僅止於嘴巴說說算了的。作者再次說這樣公開承認信仰告白的人,就是有上帝在他生命裏面,而他的生命中有上帝同在。
我們可以將這樣的信仰觀念引用在婚姻的關係中,就像結婚成為夫妻時,兩人成為一體,不能分開一樣。舊約聖經告訴我們,以色列民族就是將整個民族融入在上帝的救恩中,他們好像和上帝結婚一樣,上帝是他們的丈夫,而他們就是上帝的妻子(參考何西阿書二:19—20)。基督徒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是如同夫妻,不能分開。在結婚禮拜中,也是要公開承認對方乃是自己生命不可分的結合體。
第十六節a句,作者用很有力的語句告訴讀者,必須知道且相信上帝愛著所有的人。這裏的「我們」可說是對讀者或是早期教會的信徒說的。但這個「我們」可以是指著所有的人類說的,因為耶穌基督很清楚說上帝不但愛好人,也愛壞人;愛行善的人,也愛作惡的人(參考馬太福音五:45)。這也是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所說的「上帝那麼愛世人」,而不是說「上帝愛基督徒」。唯一的差別就是認識耶穌基督的人,並且相信上帝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的人,會對耶穌基督的愛有積極的回應,知道要將這樣的愛傳揚出去,也願意將這樣的愛分享給所遇到的人。而那些不信的人,很自然的,並不會對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的愛做出任何回應,甚至還會不屑耶穌基督的愛。

第十六節b句至十八節:
b上帝是愛;那有了愛在他的生命裏的人就是有上帝的生命,而上帝在他的生命裏。這樣,愛就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使我們在審判的日子能夠坦然無懼;我們確能這樣,因為我們在這世上有跟基督一樣的生命。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所以,那有恐懼的就沒有完全的愛,因為恐懼和懲罰是相關連的。

第十六節的「上帝是愛」,重述第八節所說過的「上帝是愛」這句話。這句話可說是整本聖經的基礎,也是聖經所要見證的最中心之信息。
就像在前面已經敘述過的,是因為「愛」使上帝和人之間有了個緊密連結在一起的媒介。而這個「愛」並不是人的,而是來自上帝的「愛」,因為上帝的「愛」才是真實、永不變質,人的愛會因為環境改變而變質,且很快就會消失。當人的生命有上帝的愛時,作者說這樣的人就是有上帝的生命在他的生命裏,這種生命就是約翰福音所說的「永恆的生命」。
第十七節讓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每個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是上帝的同工,這一點也是使徒保羅的觀點,他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就特別強調說:
「由於上帝的恩典,我才成了今天的我,他所賜給我的恩典沒有落空。相反地,我比其他所有的使徒更加辛勞地工作;其實,不是我自己在工作,而是上帝的恩典與我一同工作。」(哥林多前書十五:10)

「我們是上帝的同工;我們要勸勉你們:既然已經接受了上帝的恩典,你們不可使這恩典落空。」(哥林多後書六:1)

看,這是對與上帝「同工」很好的解釋,因為每個基督徒都是領受了上帝恩典的人,是上帝透過耶穌基督拯救的恩典讓所有信耶穌基督人知道,在耶穌基督裏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因此,基督徒就是被揀選來成為上帝的同工,參與祂拯救世人的工作,為的就是使更多人認識耶穌基督,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賞賜給人類最大的福音,而這福音不是讓基督徒用來圖謀自己的享受,是要傳揚出去,分享給眾人的。
約翰一書的作者在這裏提到,我們知道上帝愛我們,我們最好回報上帝這奇妙恩典的方式,就是將上帝的愛在我們身上延伸到與我們相接觸的人的身上。若是我們這樣做,就可以坦然無懼面對上帝的審判。
作者在這本書信中用了四次「坦然無懼」這個詞(參考二:28、三:21、四:17、五:14)。在甚麼樣的情況下,人可以「坦然無懼」?作者的看法很清楚,就是只有在愛的裏面,也是分享愛的時候才會沒有害怕。因為真正的愛,才會帶來生命的快樂。相對的,虛偽的愛、不真實的愛,才會在愛裏帶有恐懼與不安。
這就是第十八節所提到的「有了愛就沒有恐懼」之因。
這裏的「恐懼」,在希臘文是「phobos」,這個字也有「敬畏」的意思。這樣,可以理解這裏所說的「有了愛就沒有恐懼」這句話的意思,指的是:一個人不可能愛一個人的時候,又害怕看到那個人或是與那個人在一起。真正的愛,就是喜歡跟所愛的對象在一起,會興奮地聽到他的聲音,陶醉看到他的人。愛與恐懼,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因為這兩個是如同水和火一樣。所謂「水火不容」就是這樣子。
另一方面,這裏的「恐懼」一詞,也與奴隸有關係。古時候,有奴隸的制度,身為奴隸的人,一直生活在恐懼中,因為害怕主人將之轉賣到更惡劣的生活環境中,也同時害怕主人對他生氣,生命會不保。使徒保羅這樣說:
「因為,上帝所賜的靈不是要奴役你們,使你們仍在恐懼中,而是要使你們有上帝兒女的名份。藉著聖靈,我們向上帝呼叫:『阿爸!我的父親』」(羅馬書八:15)

上帝的聖靈會與每個信耶穌基督的人同在,因為上帝的靈就是要提升人的生命價值,這價值就是使每個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成為上帝的子女,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就如同耶穌基督和上帝的關係一樣親近,是如同「父親和子女」的關係一樣。如果一個孩子看見自己的父親會害怕,那一定是二者之間有了問題。但我們知道沒有一個愛子女的父親,會讓他的子女看見了就生出恐懼之心,而是看見了有安全、穩定、不再懼怕的心靈出現。
另外一點,這也是約翰一書作者帶給讀者最好的一個說詞,就是真實的愛會產生極大的力量,這力量足夠將恐懼驅逐掉,使人的內心有平衡、安全,甚至喜樂。

第十九至廿一節: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20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所以,基督這樣命令我們:那愛上帝的,也必須愛自己的弟兄和姊妹。

在前一段,述說的中心在上帝的愛,有上帝的愛在生命中的人,不會有恐懼。現在,這段經文談到領受上帝的愛的人,該怎樣將這來自上帝賞賜的愛實踐出來。作者在這段經文中強調一點:先從身邊的兄弟姊妹開始,從去愛那看得見、接觸得到的兄弟姊妹做起,將上帝的愛付諸實現。換句話說,愛,不是用嘴巴說說就算了事的,而是要真確的將之運用出來才算數。
第十九節,作者說所有的愛的根源來自上帝。人的生命中有愛,是因為上帝先將愛賞賜給了人。這種認識必須先回到創世記第一章所提到的上帝的形像;當上帝創造人類的時候,上帝就是用祂的形像來造人,這個形像所表示的就是祂的愛。
第二十節,作者在這裏為愛作了很好的詮釋——愛與恨不相容。這就像愛與恐懼不能同時並存一樣。恨只會和懲罰、報仇、恐懼相連接。
特別要注意的是,作者在這裏強調愛上帝和愛兄弟姊妹是同樣重要的,沒有說愛上帝比較重要,愛兄弟姊妹輕減些,也不能將這二者分開來看,沒有這回事。這也是路加福音第十章廿五節至三十七節,一位法律教師來問耶穌基督有關獲得永恆生命之道的問題時,跟耶穌基督討論到關於摩西法律中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甚麼時,這位法律教師回答耶穌所說的,並且也得到耶穌基督給予肯定的答案,就是:「你要全心、全情、全力、全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路加福音十:27)這位法律教師所說的答案,其實就是將摩西法律給濃縮起來,成為「愛上帝也同時要愛鄰人」。
約翰一書的作者也清楚這樣的觀點,我們可以這樣說,所有學過摩西法律的人都清楚這樣的法律精神和中心思想。因此,在第廿一節作者作了個明確的結論,說這就是耶穌基督的命令。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在真實的愛裏面,沒有恐懼生存的空間。有恐懼,是因為愛得不夠。

約翰一書的作者在這段經文一再告訴我們,有愛的地方,就沒有恐懼,因為真實的愛可以將恐懼從人的心中掃除。作者會這樣說的原因,就是愛,是一種無法數算的力量,愛也是一種無形的「武器」,是打垮「敵人」最好的武器,這個「敵人」就是恨,包括歷史的仇恨在內,只有愛才能夠根本解決。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長久以來一直隱藏著相當嚴重的仇恨之地,就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間的仇恨,這不是短短幾十年,而是幾千年久的仇恨,這種仇恨在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以來,仇恨更深,加上國際間列強在當中操作,使得這兩國國民一直在爭鬥你死我活的環境中長大。表面上看來,以色列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進可攻、退可守,但並沒有因此而使人民生活得更安定;相對的,巴勒斯坦人並不放棄他們建國的希望,他們一再努力要建國,要在自己的故鄉上建立自己的國家,雖然他們一再面臨以色列軍隊的攻擊、屠殺,但並沒有使他們民族建國的銳氣有任何損傷。但是,長久以來的打打殺殺,並不是人民的希望。就這樣,在十年前,開始有一群年紀大約在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勇敢地站出來,他們高聲呼喊著說:「我們要和好,不再打仗,我們不要彼此殘殺,我們要和平共處。」雖然他們的努力並沒有獲得雙方掌權者的回應,甚至有很多他們的親人長輩都斥責他們天真、愚蠢,但是,這些都沒有打斷他們繼續努力要建立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的信心。他們在學習的,就是用愛來彌補仇恨所帶來生命的傷痕。
但有一個地方,年輕人的努力卻是有了很好的成果,那就是發生也是在衝突很嚴重的北愛爾蘭地區,那是迄今尚未解決的仇恨之地,但已開始有了和平的曙光出現,點燃這種希望彼此相愛的曙光的,是一群年輕人,他們手牽著手,走上街頭,特別是走過了禁區,勇敢地面對著英國鎮暴警察,呼喊著說:「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我們要彼此相愛,不要仇恨。讓大人的仇恨,在我們這一代消失,讓祖先所流的血,成為我們和平的泉源。」北愛爾蘭,這是愛爾蘭的土地,卻因為英國強權的侵入,且大量從蘇格蘭移民進入,逐漸演變成天主教信徒與基督教信徒之間的衝突。大家都是耶穌基督的信徒,但卻因為種族背景的差異,以及文化認同的問題,造成嚴重的衝突不斷。嚴重的衝突開始於一九六九年,直到一九九六年的統計,在衝突中死去的人就高達三千六百人,受傷人數超過三萬名。有一部很有名的影片「以父之名」就是在描寫愛爾蘭獨立運動者被逮捕的經過。
靠武力絕對不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只有用愛才能彌平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就在一九九五年開始,有一群北愛爾蘭的年輕人,他們分別從雙方的族群中走出來,他們用舞蹈、音樂開始說出他們不要打仗的心聲,他們用愛情的力量要融化累積在上一代心中之恨的心靈。他們牽手一起走進教會,一起祈禱上帝賜給他們更多的愛,來化解他們彼此之間的仇恨。經過十年的努力,這股愛的新力量開始在北愛爾蘭萌芽生長,北愛爾蘭游擊隊繳出他們的武器,社區圍牆逐漸有人將之拆除。這是愛的力量所帶來的結果,不是武力打下來的。這群年輕人,用他們的愛心排除了傳承從父母來的恐懼、怨恨。
有愛的地方,不會有恨,有愛的地方,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是約翰一書的作者在這段經文中給我們非常重要的信息。

二、愛,就是從我們身邊最小的事開始做起。
當我們在說上帝的愛時,請注意,這絕對不是一種抽象名詞,而是很具體的可以付諸行動的。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創造整個宇宙萬物,因此,祂愛所有受造之物,特別對人類世界,祂有一份特殊的愛,因此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救贖我們的罪,上帝用這種方式來表達祂的愛。聖經的作者並沒有要我們愛這整個世界,因為我們不是世界的主,我們是受造的人,能力有限,聖經的作者教導我們要做的事,並不是偉大的事,而是要我們從最小的事做起,約翰一書的作者清楚地說我們要「彼此相愛」,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
如果我們沒有忘記耶穌基督的教訓,一定會記得他要我們從小孩子的身上來學習,也就是從卑微的事學習開始,就會發現上帝的恩典何其偉大。約翰一書的作者強調說,若是一個人一再說要「愛上帝」,但卻對自己身邊的兄弟姊妹毫無關心,或是不想給予伸手幫助,這樣的「愛上帝」是不實在的。他強調當我們要說「愛上帝」的時候,就從愛我們身邊的兄弟姊妹開始。
約翰一書作者的這種說法是很有意思的,我們若是仔細注意,就會發現一棟大建築物,都是一磚、一磚地堆積建造起來的。無論建築物是多麼地宏偉、高大,也都是粒粒細小砂石結合在一起的。小小的善事,堆積起來,就是一片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也因為是小小的愛,就會使孤苦無助的生命亮出生命的火花。
咱教會也是一樣,從最小的孩子開始,我們帶一個小孩子來,就是撒下一粒福音的種子,這也是為甚麼我一再告訴大家兒童營事工的重要性,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事工,只要大家帶孩子、孫子,或是親朋好友的孩子一起來參加兒童主日學,小小的動作,就是在表明我們對上帝的愛,從這樣的工作開始,就是為福音做了重要的事工和見證。
我很喜歡總會婦女事工在推動的「小錢奉獻」運動,這事工就是在提醒姊妹們每天只要將買菜或是零用錢節省一點點,即使是一塊錢、兩塊錢、五塊錢等這樣的小錢,看起來好像沒有甚麼,但是大家匯集在一起累積起來就很可觀,甚至可以差派宣教師到外國去傳福音。也許我們都沒有想到,早期受差派到咱台灣來的宣教師,就是在他們的背後,有故鄉教會的姊妹團契用這種方式奉獻金錢支持他們到海外去傳福音,其中有些人受差派到咱台灣來。這些姊妹們不僅奉獻金錢支持宣教師,也聯合好幾間教會的姊妹團契一起奉獻她們的小錢,用這種方式幫助咱台灣教會建造醫院、學校和禮拜堂。
只要是愛,就沒有大與小之分;只要是愛,就是偉大的工程,因為愛,不是數字,而是生命的力量。這力量並不是數字可數算的,也不是人的智慧可以估計的,因為愛的本身,含有上帝的祝福在裏面。雖然是從最微小的事開始,或是從我們身邊的兄弟姊妹做起,只要是真實的愛,都是上帝所祝福、所喜愛的。

(講於二○○四年十月三十一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