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保持被揀選的榮耀

經文:彼得後書一:1—21

如果我們仔細讀彼得後書,就會很快發現它的內容和彼得前書並沒有連續性的文筆或文脈出現,因為在這本書信中,作者好像想要表現出自己與耶穌基督之間有很特別的關係一樣,例如在第一章十七至十八節,讀起來就會很快想起馬可福音第九章記載耶穌基督和彼得、約翰、雅各等三位門徒在山上祈禱時,聽到從天上傳下來對耶穌基督所講的聲音。而且這本書信一再讓人發出疑問的是:到底這本書與猶大書之間是個怎樣的關係?因為這兩本書信的內容有很多是相近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本書信可能與猶大書採用相同的資料,但也有人主張這本書信是引用猶大的,但也有人說是猶大書引用彼得後書。
但不論怎樣討論這本書信,彼得後書就像前書一樣,都很關心耶穌基督再臨的問題,而這一點正好也是使徒書信中的共同特色,也是本書信最重要的主題內容。早期教會成立之後,使徒們一再教導信徒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耶穌基督即將再臨,而且這個時間隨即就會到來。因為這個緣故,遇到羅馬政府非常殘酷的迫害也要忍耐到底,因為伸冤的上帝必定會再次藉著耶穌基督再臨,替那些受到迫害的信徒主持公道。
另外一點,就是因為耶穌基督即將再臨,所以勸勉信徒一定要潔身自愛,不要放縱私慾,一定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保持潔淨的心靈,這樣當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才能夠用很聖潔的心來迎接耶穌基督,就像馬太福音第廿五章所描述的那十個少女中的五位有準備足夠燈油的女子一樣,順利得到機會地陪伴著新郎進入喜宴裏。
若是要問說彼得後書最特別的地方是甚麼?我想應該可以說是這本書信提到了使徒保羅和他的書信(參考三:15—16),作者在替使徒保羅說話,可見在早期教會中,雖然大家都很尊敬使徒保羅,但還是有人會在背後嘀嘀咕咕的說些有的、沒有的閒言閒語。如果我們看哥林多後書第十至十一章,就會看到使徒保羅用很生氣的語氣在斥責那些在教會中亂講話,或是假扮使徒角色而專門行欺騙之事實的人。這些人最拿手的事,就是故意將使徒保羅的信給予曲解。因此,彼得後書的作者要大家注意這件事,以免受到影響。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早期教會並不是大家都很和諧,雖然都是同樣信耶穌基督,但每個人都對信仰的認知有差距,特別是在外邦地區的教會,因為並不像耶路撒冷教會信徒都是猶太人,他們有舊約聖經可讀,且有人教導聖經的信息,然後加上當時流傳在教會中的各種書信、資料(參考路加福音一:1—4),在信仰上有個很好的共通點,或是有個明確的聖經範本可依循使用。因為是外邦人地區,所以根本就沒有舊約聖經可用,唯有的就是當時流傳在教會中的有關耶穌基督之資料,頂多加上使徒們、尤其是使徒保羅的書信可讀而已。因此,會發生信仰上的問題,或是大家彼此之間互相猜忌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事。
但是,要怎樣成為一間有見證福音能力的教會?怎樣在有政治統治者強力迫害的環境中,大家能夠堅持對耶穌基督的信心而不放棄,這才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使徒們的書信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寫出來,主要目的就是要鼓勵信徒們,不要放棄對耶穌基督再臨的盼望,以及對信靠耶穌基督而能享有上帝特別救恩要有絕對的信心,這才是所有的書信中最重要的信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
我——西門彼得是耶穌基督的僕人和使徒。我寫信給那些藉著我們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跟我們分享了同樣寶貴信仰的人:
2願你們藉著認識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得到豐豐富富的恩典和平安!

從開頭的第一節,作者寫書信自我介紹來看,就會發現作者用「西門‧彼得」這個詞,和彼得前書第一章一節用「我彼得」就很不一樣,這也是為甚麼有不少聖經學者持一種看法,認為這本書信很可能不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所寫的,或是說這本使徒彼得後書和前書的作者並不是同一人之因。我們不太清楚為甚麼在前書只用「彼得」,而在後書就用「西門‧彼得」這樣的方式。還有,這裏的自我介紹和前書又有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前書用「耶穌基督的使徒」,在後書則是多加上了「僕人」這個詞。
「西門」,這是彼得的母語(亞蘭語)名字,在他宣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參考馬太福音十六:16)之前,都是稱為「西門」。而在這次的經歷之後,耶穌基督給他一個名稱為「磯法」,這也是亞蘭語,意思就是「磐石」(參考約翰福音一:42),這也是「彼得」這個名字的意思。在福音書中,都是用「彼得」這個名字來稱呼他。只有一個地方單獨用「西門」來稱呼「彼得」的,那就是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十四節,那次是在耶路撒冷召開第一次使徒會議之時,雅各對彼得的稱呼。
再者,這裏使徒彼得自稱為「僕人」,這個詞在希臘文的意思就是指「奴隸」,是身份很低賤,隨時可以被主人當作財物賣掉的人。這也是使徒保羅最喜歡用的方式(參考羅馬書一:1,腓立比書一:1)。會有「僕人」這樣的用法,是因為基督徒很清楚知道自己就是個有罪的人,罪的代價就是死亡(參考羅馬書六:23)。一個如同死刑犯一般的人,又有甚麼可以自誇的呢?他的生命就是如同被判了死刑之罪的人一樣。但因為有耶穌基督的救恩,因此知道自己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乃是因為耶穌基督拯救的愛的緣故,也因此,基督徒寧願認為自己就是福音的「僕人」,也就是說:只要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自己願意毫無條件地被差遣。
第三,這一節和前書的另一個差別就在於受信者;在前書有清楚指出受信者是「那些因避難散居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各地的信徒們」(參考彼得前書一:1),但在後書則沒有如此清楚指出對象,只說是「同樣寶貴信仰的人」而已。這已說出了後書的受信對象比較廣泛,只要是信耶穌為基督的人都是他關心的對象。作者也在這裏說藉著上帝的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而一起分享這本書信。
這裏所說的「義」,指的就是上帝的救恩,這救恩是透過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來進行並完成。這樣,我們更清楚知道,上帝的救恩也在表明上帝的憐憫和無比的愛(參考羅馬書五:8)。
第二節也讓我們看到羅馬時代的人寫書信的規格,就是寫信的人自我介紹之後,再來就是祝福的話語。這樣寫書信的方式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一再出現,例如哥林多前書第一章三節;哥林多後書第一章二節;加拉太書第一章三節;以弗所書第一章二節;腓立比書第一章二節;歌羅西書第一章二節等等。
作者用了一個重要的詞「認識」,這個字在彼得後書中出現多次,除了這裏出現之外,也出現在第一章三節、八節、第二章二十節。「認識」這個字是由兩個希臘字併在一起;前面一個字是「epi」,指的完整、齊備之意。後者「gnosis」,這個字的意思是指知識。將這兩個字合併起來看,這個「認識」的希臘文「epignosis」,意思就是有完全的認識、非常清楚的明白。
那要「認識」甚麼呢?要清楚明白的又是甚麼呢?作者說要「認識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請注意,這裏作者所用的句型,就是上帝和主耶穌是同等位階。意思就是上帝和耶穌都是救主。通常猶太人只稱上帝才是「救主」,這裏作者將「救主」這個尊稱用在耶穌基督身上,表明的意思就是上帝和耶穌基督同樣是救主,這一個信仰觀念在這本書信中共計出現五次,除了第一至二節外,另外出現在第一章十一節、第二章二十節、第三章十八節等。這樣的認識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原因就是早期教會出現一種風潮,就是講究完全的理性來看信仰問題,我們稱這種風潮為「重智派」(Gnosticim)。這派的人甚至認為耶穌基督並不是真正的人,他是一個「幻影」生存在世界上。他也沒有死,當然更談不上復活。這派的人一再強調一切都以「知識」為準,在「知識」尚無法接受的,就是錯誤的。
但彼得後書的作者就在第六節特別提醒大家,要知道「知識加上節制」,因為若沒有這樣,很容易使一個人成為擁有豐富的知識而驕傲。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彼得後書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真正的清楚「認識耶穌就是救主」。
使徒保羅也曾為了要駁斥這種「重智派」想法,在腓立比書第二章六至八節寫出這段非常有名的信仰名句,他說:

「他原有上帝的本質,
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
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
取了奴僕的本質。
他成為人,
以人的形體出現。
他自甘卑微,
順服至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

在第一世紀末期,約翰福音的作者記下耶穌基督在為他的門徒祈禱時,懇求上帝幫助他的門徒清楚明白:「認識你是惟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十七:3)這樣的祈禱文已經在說明:認識耶穌基督就是認識真正的神,而真正的神才是賞賜永恆生命的主。

第三至十一節:
3上帝的神能已經把我們過敬虔生活所需的一切給了我們;這恩賜是藉著認識那位呼召我們來分享他自己的榮耀和善德的上帝而得到的。4這樣,他把他應許那最大和最寶貴的恩賜給了我們;藉著這恩賜,你們得以逃避世上那毀滅性的慾望,而分享上帝的神性。5為了這緣故,你們要盡力在信心上加上美德,美德加上知識,6知識加上節制,節制加上忍耐,忍耐加上敬虔,7敬虔加上手足之愛,手足之愛加上博愛。8這些就是你們應該培養的品德;如果你們都具備了,你們就會更積極、更有效地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9但是,缺少這些品德的人是短視,是瞎眼,忘記了他們的舊罪已經被洗淨了。
10所以,弟兄姊妹們,你們要更加努力,使上帝的呼召和揀選成為你們永久的經驗;有了這些經驗,你們就不至於墮落。11這樣,你們會獲得充分的權利,得以進入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永恆的國度裏。

作者在這裏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認知:上帝賜給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為主的人之恩典,就是知道怎樣過「敬虔生活」。所謂「敬虔」,指的就是敬畏上帝。知道怎樣尊崇上帝為生命的主,知道在敬拜中以真實的心回應上帝的救恩,這就是這裏所說的「敬虔」之意。當一個人知道需要有這種態度的重要性,且知道要將之表現出來時,這就是上帝賞賜的大恩典。因為知道尊崇上帝為生命之主的人,就不會在生活上、工作上隨便、亂來,會有所節制,因而能使生命的活力增添,且心靈獲得安逸,這就是上帝賞賜給人的一個大恩典,也是第四節所提到的,有上帝賞賜這種恩典的人,就會避開私心的慾望,並且可以分享上帝的「榮耀」和「善德」。
為甚麼作者會這樣說?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早期教會裏經常發生紛爭,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基督教會在這兩千年來一直是爭端不斷,其中最令人感到頭痛的,就是這些紛爭都不是因為對信仰的認知而發生爭執,而是因為私生活的不檢點、亂倫等行為,污衊了基督教信仰的榮耀,這可以從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看得出來(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2)。從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就能夠看出他非常在意基督徒的生活,是否和他的信仰相對稱?他所寫的書信,幾乎每一本都會對信徒提出嚴厲要求,要大家在生活上有所節制、檢點、聖潔。在他看來,若是生活沒有用來見證信仰,那等於是沒有獻上最美好的祭給上帝一樣,他認為基督徒就像美好的「活祭」(參考羅馬書十二:1)。
第五至七節,這三節經文非常有意思。作者連續提出七個信仰上應該要學習的功課,而這些功課都建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信心。這信心就是對認識耶穌基督就是生命的主,有絕對的信,毫不動搖。然後接連的就是七個功課:
一是信心加上美德。所謂「美德」,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美好」。就像田地很肥沃,這樣撒下去的種子就會長出美好的果實一樣。二是指勇氣。這樣我們就會了解,真正的有信心,就是從勇氣表現出來。
二是美德加上知識。這裏的知識,指的是在生活經驗中累積下來的常識,不是毫無經驗的表現。這樣可以明白一個人若真的有勇氣,就要將之配合在生活經驗上。否則就會變成有勇無謀,這樣的人就會成為愚蠢者。基督徒不是愚蠢,而是有知識經驗的人。
三是知識加上節制。這裏節制的意思也可以解釋成「自主」,是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之意。一個真正有生活經驗的人,他會知道怎樣要求自己,不會隨便成為別人指使的對象。知道怎樣自我約束。因此,「節制」也是基督徒實踐倫理生活最重要的基礎。
四是節制加上忍耐。是在極為困境中看到盼望而產生的力量。因為有將來的希望,因此對眼前所遇到的困難都用極大容忍之毅力給承受下來。這就像在迫害時代的基督徒所表現出來的見證一樣。
五是忍耐加上敬虔。是指真誠的心靈。意思就是在極為痛苦的困境中,仍然沒有改變真實的心意敬拜上帝。
六是敬虔加上手足之愛。這裏的「愛」字在希臘文是「philadelphia」,意思是親情的愛。對親朋好友,要用真實的愛相扶持。
七是手足之愛加上博愛。請注意,這裏所說的「博愛」,希臘文是用「agape」
。意思就是在愛親朋好友之時,也要學習用基督的愛來相愛。意思就是沒有私心的愛,是真實的、犧牲的愛。
第八節和第九節是相對的句型;在第八節說到肯定的層面,而第九節則是否定的意思。這兩節就是在針對前述七種信仰品德的有與無作一個評價。作者說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有了上述這些信仰上的美德之後,就會想要「更積極、更有效」地表現出對耶穌基督的「認識」。換句話說,真實的基督徒,不會只停留在腦袋的思考狀態,而是會積極尋求見證福音的機會。相對的,若是沒有這種內涵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積極、有效的動作和毅力表現出來。好像看不見生命亮光的人,不知道存活著的意義,很自然的,這種人並不知道上帝的恩典。
作者在這裏提出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有了上述這些信仰品德的人,就可以預防墮落的發生。因為他會清楚知道自己在耶穌基督的恩典裏受到上帝揀選,而這揀選為的就是要進入永恆的生命裏。

第十二至十五節:
12因此,雖然你們已經知道這些事,而且在所領受的真理上站穩了,我仍然要不斷地提醒你們。13我想,只要我活著一天,我應該常常幫助你們記得這些事。14我知道,我不久會脫離這必朽的軀體;這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指示我的。15我要盡量想法子使你們在我死後還能常常記得這些事。

作者說自己會盡責任在督責、提醒的工作上。這樣就像在前書第五章一至四節所提起的一個好牧者的責任,就是要終生完成這項督責的工作,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但卻要在生命結束之前,克盡職責完成這項受託的使命。作者好像感覺到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樣子,因此,他有個心願,就是要持續不停的將應該做的事完成,而這件事,就是督責信徒們堅守信心,並且有前述所說的信仰品德。
這種預感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情景也發生在使徒保羅的身上,他就這樣說:「至於我,我犧牲自己的時候到了;現在就是我離開人世的時刻。」(提摩太後書四:6)因為有這樣的預感,因此,他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所說的:「要傳福音,不管時機理想不理想都要傳,用最大的耐心勸勉,督責,鼓勵,教導。」(提摩太後書四:2)不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就是要將福音傳揚出去。同樣的,這本書信的作者也是存著這樣的態度,他要盡生命的力量,將應該做的事完成,絕不推託、找理由來使自己懶惰下去。

第十六至十八節:
16我們所告訴你們那有關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再臨的事,並不是根據捏造出來那些荒唐的傳說;我們曾親眼看見他的偉大。17他從父上帝接受尊貴、榮耀的時候,我們也都在場。那時,至高榮耀的上帝對他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他。」18我們跟他一起在聖山上,親耳聽見這天上來的聲音。

從第十六節開始可說是進入彼得後書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談到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事。第十六至廿一節這段經文也是為第三章留下了一個重要的伏筆。當我們講到第三章時,會再次提到這段經文與第三章之間的關係。
第十六至十八節這段經文讀起來感到相當熟悉,也因為這段經文,讓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本書信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親自寫的。因為這裏至少提到兩件重要的事,並且這兩件事都是彼得親身的經驗,因此,他在第十六節特別強調說這些事都是他和其他門徒們「親眼看見的」,並不是捏造出來的。這兩件事就是:
一是耶穌基督升天前的景象,並且也聽到兩個天使親自傳出應許的聲音說:「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在這裏望著天空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那時使徒彼得和其他門徒們都親自在場,因此,第十六節說這是門徒們親眼看見的見證(參考使徒行傳一:6—11)。
二是第十七至十八節可說是使徒彼得生命中最特別的經歷,就是在他和門徒約翰、雅各等三人,被耶穌基督邀請陪同到一座山上去祈禱,在那地方突然看到耶穌基督變了形像,在耶穌基督的身邊有摩西和以利亞出現。就在他們驚慌所看見的異象時,那時突然有一朵雲彩出現籠罩了他們,且從雲裏有聲音出現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你們要聽從他!」(參考馬可福音九:2—8)
親眼看見,這是非常重要的見證,並不是道聽途說,也不是假造欺騙的行為。就像路加在寫福音書時特別強調說:「他們的報導是根據那些從開始就親眼看見這些事,並且曾經傳佈這信息的人所敘述的。這一切我都從頭仔細查考過了,所以我想按照次序向你報告,目的是讓你知道你所學的道是正確的。」(路加福音一:2—4)看,「從開始就親眼看見這些事」,然後將「親眼看見」的事傳佈出來,這就是傳福音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十九至廿一節:
19這樣,我們對先知們所宣佈的信息更加確信。你們要好好地留意這信息;因為它像一盞燈照耀黑暗的地方,直到天亮,到晨星在你們心中發出光輝的那一天。20最重要的是,你們要記住:聖經裏的一切預言都不可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釋。21因為,從來沒有預言是出於人的意思,而是先知受聖靈的感動把上帝的信息傳達出來的。

第十九節提到先知的信息就像一盞照耀在黑暗中的燈,要好好珍惜。這裏並沒有特別指出是哪一位先知,因此,就是指著全部舊約聖經的先知文獻。我們知道先知的預言中都含有終末的思想,這種終末的思想主要在說明上帝的審判必定會來臨,同時也帶來祂的拯救。而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表達祂拯救的愛的記號。因此,從舊約到現在,先知的話就像一盞拯救亮光的燈,一直照耀在生命陷於苦難中的人們,讓人看到之後可以燃起生命的亮光。
約翰福音的作者就曾提起施洗約翰就「好比一盞點亮照明的燈」(參考約翰福音五:35)。而施洗約翰就是被當代的猶太人看為像是先知以利亞一樣的上帝使者(參考馬可福音十一:32,馬太福音十一:14)。約翰福音的作者就是告訴我們,施洗約翰就是為了見證耶穌基督而出生的,耶穌基督就是那生命的光,施洗約翰就是為了這光作見證(參考約翰福音一:6—9)。
第二十至廿一節,這裏指出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在早期教會中經常出現假先知,這些假先知會傳講錯誤的信息,誤導信徒進入錯誤的信仰認知中。這也就是在第二章一開始,作者接著就談到有關假先知的問題。其實,這種情形在每個時代都一再發生,若是看先知耶利米的文獻就會發現,在他的時代中,一再出現假先知傳講錯誤的信息(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6、廿三:16—22)。先知以西結的時代也出現假先知傳講不正確的信息(參考以西結書十三:3—9)。同樣的,會用神蹟奇事來迷惑人的,在早期的教會就曾一再發生過(參考馬太福音七:21—23),而在使徒保羅的時代也出現「假使徒」(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十二:11)。因此,當彼得後書的作者在提醒大家要注意聖經的預言不可以胡亂解釋時,這對每個時代的信徒都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
誠實的心來閱讀聖經、解釋聖經,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特別對身為傳道者來說,是一項最基本的傳道倫理。因為聖經並不能為了滿足人的私心的需要來解釋,而是要忠實於聖經的教導,正確地解釋聖經,這才是最重要的責任。使徒保羅就這樣說:「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提摩太後書三:16)因此,正確明白聖經的信息,就是在建構一個健康的信仰生命,這也是我們在解釋聖經、傳遞聖經信息時,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保持被揀選的榮耀,就必須在信仰的功課上下功夫,日日追求進步。

彼得前書的作者在開始就談到上帝揀選祂的子民,特別賞賜恩典給祂的子民分享祂的榮耀和善德。但這並不是說被揀選的信徒就如此可以安然享受、坐享其成,不,不是這樣的。任何一個被揀選的上帝子民都必須小心謹慎這份被揀選的榮耀,更需要小心珍惜上帝透過各種方法所帶給所有被揀選者的恩典。
也因為這樣,彼得前書的作者告訴我們必須在信仰的功課上努力,才能在上帝揀選的恩典上日日增添力量。他提到七項前面已經敘述過的信仰功課,這些信仰功課很像使徒保羅提到的聖靈果子一樣,包括有「博愛、喜樂、和平、忍耐、仁慈、良善、忠信、溫柔、節制」等(參考加拉太書五:22—23)。彼得前書的作者說這些信仰功課我們若是都具備了,就會在生命中充滿著活力,而會進一步知道怎樣將這種恩典很積極的傳遞出來。換句話說,一個真正在信仰上追求進步的人,會發現也體會到上帝聖靈的力量就在他的生命中,使他永遠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當作者在提到這項信仰功課的訓練時,都用同一個詞在其中,那就是「加上」,意思就是持續增添。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就是信仰的功課是沒有止境的,也沒有終點的。我們不能說完全都明白,也不可能說完全都懂。因為信仰是一個無止境的境界,就像上帝創造的宇宙一樣,是一個廣大、浩瀚無邊的空間。沒有一個人能說他對上帝的事完全都明白了,也沒有一個傳道者有能力說,他對聖經都完全懂了。沒有,除了耶穌基督以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人,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因為我們的知識有限,講道的恩賜也有限。」(哥林多前書十三:9)
我拿出第一本講道集「約翰福音的信息」來看,那時候自己很得意,覺得寫得非常好,也有很多朋友給我鼓勵。但現在我再次拿起來看的時候,一直覺得太簡單,且不完全,都是零散、選擇性的講道。當我再拿出去年底出版的「細讀羅馬書」這本查經講義彙編而成的書起來看時,越看越覺得寫得實在太膚淺,很想再重新來寫。會讓我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這幾年來在咱教會帶查經班帶來的結果,因為閱讀聖經,我越發覺自己對聖經的認識越少,甚至會覺得怎麼會有這樣的看法?甚至有時會覺得自己書讀的太少,很慚愧。
當我們已開始進入第三回每日讀聖經,若是你有寫心得感想的習慣時,我相信當你將過去兩次新舊約讀完兩遍且有寫心得感想的,我相信你會發覺第一次讀的感想記錄必定會和第二次讀的感想所得大不相同。有這樣的感覺時,那是很欣慰的一件事,因為這表示你已經有進步。我很喜歡希伯來書作者寫的一段話:

「那麼,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初步的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讓我們朝著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希伯來書六:1—3)

確實是這樣,信仰是需要經過歷練才會茁壯、長大、成熟,否則會很脆弱,容易折斷、損傷。

二、解釋聖經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聖經裏來,一切以聖經為準則。

我們看到彼得前書的作者很強調解釋聖經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因為聖經就是上帝的靈感動作者寫出來的。因此,要解釋聖經就必須用很嚴謹的態度來準備。這也就是為甚麼身為傳道者必須用很嚴肅的態度準備講道之因。
每當教會發生糾紛的時候,就會傳出有傳道者利用聖經罵信徒、長執,特別是當教會不願再續聘傳道者時,這樣的例子更多,這種利用講道選經文罵信徒來替自己「伸冤」的講道,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講道,而是在講自己的冤屈,把信徒當作出氣筒,是非常不應該有的行為!
教會是用聖經上帝的話語建造起來的,這樣的教會才能成為傳播上帝話語的教會。若不是這樣,就不能被稱之為基督教會,這一點一定要清楚。因此,教會的基礎就是在聖經,一切都應該是以聖經的教訓為原則。也因為是這樣,引用聖經時,就要非常小心,不能斷章取義,特別是要引用聖經話語時,更需要小心,不要將一節經文當作全部聖經的教訓看,而是要看整本聖經的教訓為準則。
宗教改革運動最大的貢獻,就是那些改革者帶領信徒們回到聖經裏來,研究聖經、鼓勵閱讀聖經、重新解釋聖經,也因為這樣才讓大家有聖經可讀,且知道正確解釋聖經的方式。我說過,宗教改革之所以會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馬丁路德翻譯了新約聖經,他將新約聖經從希臘文直接翻譯成當時最普遍、通用的德國話,又剛好遇上文藝復興運動發明了印刷術,有這樣好的科技產品,很快的可以讓更多人買到聖經、讀聖經,並且對聖經有新的了解,宗教改革風潮因此延燒開來,整個歐洲瀰漫著一股讀聖經的浪潮,也因為這樣,才形成了宗教改革運動,並且定型下來,才有今天的基督教會產生。宗教改革運動者就是認為「聖經是教會最高權威」,教會不是建造在個人的權力上,而是聖經上帝的話。因此,在教會中若是有糾紛,就要以聖經的話來作為處理的原則,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牧會以來,我一直在推動大家認真讀聖經、帶查經,我只有一個心願,就是讓大家正確明白聖經的信息,並且讓咱教會真的會建構在聖經的基礎上。我非常感謝大家都會在這件事上相配合,也允許我用一卷卷、一章章講道的方式,我深信只有這樣,才是正確明白聖經,且是幫助大家建構正確信仰的方式。

(講於二○○四年七月廿五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