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過聖潔的生活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4 10:07
經文:彼得前書一:13—25
就像我在提醒大家讀聖經應該要注意的事項中,都會提到一點:就是在同一段經文有一再出現的詞句時,必定有特別的意義在裏面。這樣,我們從所讀的這段經文中就可以看到「聖潔」這個詞是連續出現,且多達三次之多。就可以知道作者有強烈的期盼,希望所有的基督徒都能像聖經所教導的,過著「聖潔」的生活,用這種方式來顯明有正確信仰與否之間的差別。
另一方面,在前一講我們有看到作者曾提起過一個真正有信心的人,他的信心是要能通過考驗的才算數。原因是有通過考驗的信心,就是在信仰的內涵上有美好的基礎,這樣的信心才會發出亮光。這也幫助我們看到一個基督徒要有聖潔的生活態度,這樣才能透過這種方式來凸顯信仰的內涵,並且以這種方式來考驗自己是否真的有足夠堅定的信心可以抵擋惡劣世代的誘惑、迫害。
基督教信仰有一個特點,就是要教導人卑微下來。因為人都是有罪的人,在上帝面前有罪的人,又有甚麼好誇耀的事呢?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如果我必須誇口,我寧願誇耀那顯示我自己軟弱的事。」(哥林多後書十一:30)他一再強調一個基督徒若是真的要誇口,只有一件事可以誇耀,那就是「誇耀主的作為」(參考哥林多後書十:17),他說:「因為,真正值得稱讚的是主所稱讚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哥林多後書十:18)。使徒保羅會這樣強調,是有一個原因,這也是彼得前書作者在第一章所強調的,是因為有「聖靈的能力」帶領人來認識上帝的救恩,並不是人在福音的事工上有甚麼能力。因為福音是救人的工作,能救人生命的,只有上帝,不是人的能力所及。這樣的觀念深深地影響到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他就非常強調基督徒應該培養一個信仰態度:「把一切榮耀歸給上帝!」他認為只有在這樣的認知之下,人才會發現自己的有限和卑微。也只有當人發現自己的軟弱時,人才會看到上帝的救恩是多麼地無比和偉大(參考羅馬書五:8)。
再者,我們所讀這段經文也提到一點,作者提醒我們基督教信仰上一個重要的認識:生命的價值在哪裏?如果是用可以數算的金銀財寶來算,那是錯誤的。作者再次告訴我們真正的價值是在獲得永恆的生命,而這永恆的生命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救贖上。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十三至十六節:
13所以,你們的心要準備好,時時警惕,把希望完全寄託在耶穌基督顯現時所要賜給你們的恩典上。14要順服上帝,不可讓私慾支配你們,像從前你們愚昧無知的時候那樣。15那位呼召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你們也必須在所做的一切事上聖潔。16聖經上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在這段經文的開場白就是「心要準備好」,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要束上你們的腰」。這句話的背景如果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二章十一節就會更清楚,那時摩西轉告以色列人,吃逾越節晚餐的時候,是要「束緊腰帶,穿上鞋子,拿著杖」這樣子的姿勢吃。想想看,在甚麼情況之下是用這種方式吃飯,特別是吃一餐很特別的逾越節晚餐?很清楚,這是在表示情況非常緊急,很可能吃到一半就要趕緊離開,或是逃走。
另一方面,古代的人沒有像今天所謂的工作服,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人衣服是寬敞的,通常都是一片大布塊裹著身體。但這樣的布塊鬆散,做起事來不方便,因此,就會在做工時折起來圍在腰部,並將腰部束緊,這樣也可以將腰部當作衣袋放東西。因此,古代中東的人如果說這句「束上你的腰」,意思就是指要好好做工,不要懶惰之意。寬鬆的衣帶是在散步時才有的樣式。在台灣每年暑假快結束之前,都會聽到家長或教育工作者呼籲學生,特別是那些中小學生,要他們「把心收回來」,意思是相同的。
「時時警惕」,原本的意思是指「清醒」,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這裏的「清醒」,並不是一般所說的頭腦清醒,而是指心靈上的清醒。換句話說,對信仰的事很清楚,也是指對上帝忠心,沒有絲毫懷疑之意。
也是在這一節我們再次看到作者提到耶穌基督再臨顯現的事。在前一講曾提過這是第一世紀時教會最重視的信仰內涵,大家都在盼望耶穌基督趕快來,且深信耶穌基督就要來臨。如果沒有保持清醒的心靈,就看不見耶穌基督再臨和顯現在眾人面前。能夠看見耶穌基督再臨和顯現,那就是得到最大恩典的人才享有這樣的福份。
第十四節提到要「順服上帝」,意思是指要聽從聖經的教導。相對於這節的末句說「從前愚昧無知」,就是指尚未明白聖經的話語,或是不遵從聖經的教訓之意。彼得前書是寫給基督徒看的,因此,作者就強調基督徒要遵從聖經的教導,而不要像還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一樣。換句話說,信耶穌基督的人應該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以上帝的話作為準則,會順服上帝在聖經中的教訓,且在生活上有所節制(私慾)。
第十五至十六節,這兩節剛好與第十四節呈現出相反的句子,在第十四節的末後句說「從前愚昧無知」和「讓私慾支配」,這正好和這兩節所提到的「聖潔」完全相反。
信徒的生活必須要聖潔,這是引用利未記第十九章一至二節,摩西轉達上帝對以色列人所說的話:「你們要聖潔,因為我││上主、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另外也可以參考利未記第十一章四十四至四十五節出現同樣的句子。我們可以這樣說,上帝是聖潔的,祂當然希望所揀選的子民也都會跟隨祂的樣式,在生活上有所節制,不會放縱私慾。
沒有一個社會是以放縱的生活可以維持下去的,每個令人感受到生命尊嚴的地方,都是相當有節制的社會。但一個社會要維持一定的秩序,不是單靠法律就可以約束,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一部法律是完整無缺的,能夠維持一個社會有穩定的秩序,最重要的是來自信仰力量。有正確的信仰,就足夠讓一個民族、社會活出有節制的生活秩序來。
請注意,這裏的「聖潔」是有一個基本標準,那就是以上帝為主。因為上帝創造人的時候,就是依據祂的形像創造的,上帝的形像也表示著上帝的神聖。因此,一個放縱私慾生活的人,等於是在污穢上帝的形像一樣,必定會引起上帝的震怒。
第十七至廿一節:
17你們禱告的時候,稱那位按照人的行為,用同一標準來審判人的上帝為父親;那麼,你們寄居世上的日子應該敬畏他。18你們知道,你們得以從祖傳的敗壞中釋放出來是付上了甚麼代價的。並不是那些會失掉價值的東西,好像金子銀子,19而是憑著基督所流寶貴的血,就像那無瑕疵無污點的羔羊的血。20基督是上帝在創世以前預先揀選,而在這歷史的末期為你們的緣故顯現的。21藉著他,你們信了那使他從死裏復活、並賜給他榮耀的上帝;因此,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集中於上帝。
這段經文繼續在述說一個中心觀念,就是成為聖潔的信徒,而信徒的聖潔先從祈禱的態度學習著手。
我們知道「禱告」就是在跟上帝講話。要跟上帝講話必須用誠實的心靈才可以,因為上帝是察驗人內心的意念,上帝不會因為人用美麗的言詞禱告就很快受到感動,也不會因為人拙於口才,就不會傾聽那人的禱告。真實的上帝絕對不會這樣。
聖經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仰認知,就是上帝與人的關係,乃是「父與子」的關係,這樣的經文出現在聖經中很多處,例如詩篇第二篇七節,以賽亞書第九章六節、第廿二章廿一節、第六十三章十六節、第六十四章八節,耶利米書第三章四節、第三章十九節、第三十一節九節,瑪拉基書第二章十節、第三章十七節等。聖經的作者用這種「父子」的關係所要表明的是上帝和人的生命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或是斷絕的,同時也是在表明人的生命是有延續性,不能斷絕的。因為以色列人與上帝所立的約,是永遠且是「生命之約」(參考創世記十七:13)。
福音書的作者也用「父與子」的方式來說明上帝和耶穌基督的關係,尤其是耶穌在教導他的門徒祈禱時,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用「我們在天上的父親」(參考馬太福音六:9)。他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也是用「我的父親哪」或「父親哪」這樣的句子(參考馬太福音廿六:39、42)。在他的教導中,也是用這種「父與子」的關係來比喻他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參考馬太福音十六:17、27、二十:23、廿五:34,路加福音九:26、十:21、22、廿三:46、廿四:49)。約翰福音可說是引用耶穌基督將上帝和他之間以「父與子」的方式來描述最豐富的一本福音書,總共用了九十八次之多。作者甚至記錄下耶穌基督形容自己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就是「合而為一」的關係(參考約翰福音十四:10、11、20、十七:21、22)。
在第十七節也提供了另一個早期教會共有的觀念,就是人在這個世界上只是過境的旅客,是暫時寄居在這個世界上,彼得前書的作者不僅在這裏提起,也在第二章十一節再次提到。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有這樣的看法,認為有信心的人會承認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日子,生命是很短暫的,生活「在世上不過是異鄉人和旅客」罷了(參考希伯來書十一:13)。會有這樣看法,是因為相信耶穌基督將快要再來,那時也是世界末日的來臨。
因為上帝才是生命的審判者,因此,對上帝這位生命的主宰、審判者,人應該心存敬畏的態度,不要隨便。因為隨便等於在藐視上帝的權威、神聖一樣。
第十八至十九節可以說是彼得前書非常重要的經文之一。在這兩節經文中,作者用人看為最貴重的金銀財寶之物品,比較耶穌基督所流的寶血。作者希望耶穌基督信徒都會明白,能夠贖人之罪,將人從因罪所帶來的死亡(參考羅馬書六:23)中贖回來的,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出來的寶血,使有罪的人因此能獲得新的生命,且是永恆的生命。生命是無價的,並不是用金子或銀子這種人間看為最貴重的財寶可以換取的。
贖回生命,這種觀念在猶太人信仰中有很深的基礎,因為亞伯拉罕獻獨生子以撒的時候,後來就是用一隻羔羊來代替的(參考創世記廿二:13)。當以色列民族準備從埃及逃離出來時,就是以宰殺羔羊來表明贖罪的意義(參考出埃及記十二:21),然後出埃及之後,就用利未人來當作「贖回長子」的記號(參考民數記三:44—49)。有時他們犯罪而引起上帝忿怒時,贖罪的方式就是用宰殺羔羊等牲畜,作獻祭的方式來表明贖罪,祈求上帝能因此寬恕他們(參考利未記第十六章)。
彼得前書的作者用猶太人相當清楚的「贖罪」觀念,來說明耶穌基督就是救贖者,因為人的生命並不是用金銀財寶等物品可以換取回來的,耶穌基督就是用他的生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來贖回人的罪,使人可以跟上帝和好,並因此享受上帝所賞賜的永恆生命。這一點使徒保羅就說得非常好,他說:
「當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照上帝特定的時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罕有的;為好人死,或者有人敢做。但是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由於他的死,我們現在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他的死更要救我們脫離上帝的義憤。」(羅馬書五:6—9)
看,這就是上帝的愛,透過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的死來贖回我們的罪。
請注意,這裏特別提到耶穌基督的血,就是「羔羊的血」,出埃及記中提及宰殺羔羊,然後將血塗抹在門框上作記號,讓天使能因此沒有進入該房屋,而殺死那些沒有羔羊的血作記號的人家的長子和頭生的牲畜(參考出埃及記十二:12—13)。這就是強調羔羊的血的原因,因為血在以色列文化中,表明的意義是生命。換句話說,只有用生命才能贖回生命。生命絕對不是用金銀財寶物品等可以換算抵銷,或是給予估價的。
自古以來人類最大的弊病就是想用金錢等財物換算人的生命價值。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也是對生命最大的污衊,非常可惜。例如蔣經國講過的一句名言:「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要厲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政府若是在政策上決定錯誤,其產生的影響遠超過貪污要嚴重的多。因為政府的政策動輒數以億計,一個人要貪污,想要貪那樣多,確實不太可能,必須有一群人一起貪污才有辦法。但我們如果稍微想一下,政策錯誤並不是罪,會有錯誤的政策,可能是認識不足、了解不夠、判斷不正確等導致的結果,而錯誤的政策是可以修正的。但是,貪污就是一種罪,且是很難原諒的罪。想想看,貪的另一個面就是欺騙、不誠實。這種欺騙、不誠實,不論在哪一個社會都是不能被接受、被原諒的。
第二十節可說是基督教信仰中一直備受討論的問題之一,卻也是長老教會創會者約翰‧加爾文神學中最受到爭議的一部份,就是所謂的「預定論」。在第一章二節,彼得前書的作者就已經有說過,所有耶穌基督的信徒都是「按照父上帝預定的旨意」揀選出來的。現在又進一步說上帝這樣的揀選,是遠在「創世以前」就已經決定好的。如果我們看使徒保羅的書信也會發現,他也有這樣的看法,就是上帝遠在創造之初,就已經開始了拯救的計畫。例如他說:
「因為上帝預知他們,把他們預先揀選出來,使他們跟他的兒子有相同的特質,好讓他的兒子在信徒大家庭中居首位。上帝預先揀選的人,他呼召他們;他呼召的人,他宣佈他們為義人;他宣佈為義人的人,他讓他們分享榮耀。」(羅馬書八:29—30)
再看看使徒保羅的另一段話:
「上帝愛我們,預先決定藉著耶穌基督使我們歸屬於他,使我們有作他兒女的名份;這是他所喜悅的,是他的旨意。」(以弗所書一:5)
這些都讓我們看到聖經的作者所要表達一件事:在很早的時候,上帝就已經開始祂的拯救計畫,上帝並不是沒有計畫,也不是想到就做,不是這樣,相反的,上帝是很有計畫的進行祂拯救的工作,包括耶穌降生到世界上來,都是在祂拯救的計畫裏。
所謂「預先」,其實要表明的就是一個有細密計畫的拯救工作。另一方面,約翰‧加爾文在強調上帝「預先」決定的事,是指當人感受到上帝的愛和拯救時,就會發現原來不是人有甚麼條件使上帝決定要揀選我們,或是拯救我們。而是因為每一件事都在祂的旨意之下完成。因此,當人明白這些奇妙的事情會發生時,就會發現這是上帝的安排,不是人的巧遇,也不是人的能力。這樣人就會謙卑下來,而不說自己多麼用功、努力、有辦法。
第廿一節,這節也是早期教會非常重要在表明信仰的基礎,那就是:不是人能夠明白上帝的救恩,是透過耶穌基督,才使人得以認識上帝。換句話說,是因為上帝要幫助人認識祂的愛,祂特別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生到世界上來,並且透過耶穌基督的死,來表明對人類最高的愛,那是一種奉獻的愛,也是犧牲的愛,更是分享的愛。也因為這樣,才使人因此相信復活的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拯救的記號。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必須要有信心和盼望。上帝的愛就在我們對祂絕對的信,也是將生命的盼望寄託在復活的耶穌基督之救恩上。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有信心和盼望,就是用耶穌基督復活的愛連結起來的,這愛就是在上帝的救恩裏見證出來(參考羅馬書五:8)。這也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若是耶穌基督沒有復活,我們的生命就不會有甚麼盼望可言(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五:17)。
第廿二至廿五節:
22現在,因為你們順服真理,你們已經聖潔了自己,並且跟其他信徒有手足之情,從心底熱切彼此相愛。23你們已經重生,不是從那會朽壞的種子生的。而是從那不朽壞的種子——就是上帝活潑永恆的道所生的。24正如聖經所說:
人人像野草一般,
一切榮華有如野花;
草會枯乾,花會凋謝,
25但是主的道永遠長存!
這道就是所傳給你們的福音。
在第廿二節作者提到「順服真理」,請注意,在這裏「真理」指的就是上帝的話。耶穌基督在為門徒祈禱時這樣向上帝祈求說:「求你藉著真理使他們把自己奉獻給你;你的話就是真理。」(約翰福音十七:17)沒錯,上帝的話就是「真理」,如果我們要再進一步問說「甚麼是真理」時,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真理就是上帝的愛。因為人的愛會隨著環境改變,也會隨著人的需要而有所變遷,但是上帝的愛是永不會改變的。使徒保羅就說過:「愛是永恆。」(哥林多前書十三:8)他甚至強調說:「信心、盼望,和愛這三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哥林多前書十三:13)真的是這樣,只有愛,才是真理,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價值,也是只有在愛的裏面,才會發現生命的可貴和無法抵擋的力量。
另一方面,當我們在說「上帝的話就是真理」時,這話就是指聖經說的。聖經就是上帝的話,這一點應該要明白。因此,當有人問起說「教會存在最大的使命是甚麼」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可以很清楚地回答說:「教會存在最大的使命,就是傳揚聖經──上帝的話語。」
作者在第廿二節就是在強調:基督徒應該知道怎樣將領受自上帝來的愛見證出來,而這見證的方式就是從「彼此相愛」開始。這個「彼此相愛」就是從我們身邊的對象開始,如同約翰一書第四章二十至廿一節所說的:
「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所以,基督這樣命令我們:那愛上帝的,也必須愛自己的弟兄和姊妹。」
愛自己身邊的弟兄姊妹,愛我們伸手就可以幫助到的對象。在教會這信仰團契中,大家彼此相愛,這樣就是在實踐上帝話語的教訓,因為我們在教會裏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大家彼此之間都是弟兄姊妹。約翰福音第十三章三十四節記載耶穌基督勉勵他的門徒所說的話: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
當別人看到我們會彼此相愛時,他們一定會問說:基督徒怎麼都這樣相愛?這時最好的答案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上帝的話」、「我們的生命中有真理」。但要注意的是:作者在這裏特別強調必須要「從心底熱切彼此相愛」。這種「從心底」,意思就是指真實的心和態度,不是表面的,而是心甘情願的態度,而且不是一時性的發熱,而是隨時隨地都有熱烈的心。因為作者在這裏所用的「愛」字是「agape」,這是指真實的,沒有附帶任何條件的愛,這樣的愛才是從心底發出來的。也只有這樣的愛才會持續下去,才能永久不衰退。
第廿三節,作者更進一步說明基督徒就是「重生」的人。這裏的「重生」和第廿二節的「潔淨」是相對應的字詞;「潔淨」就是指把污穢、不好的去除掉。「重生」也就是重頭再來,把過去不好的、不乾淨的,都放棄,好像一個新的面貌出現在眾人面前。作者特別指出基督徒在過去尚未信靠耶穌基督的時候,就像是接連在那已經枯萎、朽壞的樹枝上,現在則是連接在那充滿著生命力量的樹幹中,生命有活力,可以長出新枝綠葉。這種賦予生命的枝幹,就是從上帝的話來得到的。
作者在第廿四與廿五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章六至八節的詩歌。作者引用先知的這段詩歌主要目的,就是在讓我們明白只有上帝的話才是真理,也只有上帝的話才是真實的愛。人間的一切都很快就會改變,就像野地的草、花一樣,都是很快就會枯萎死去,但若是從上帝的話作基礎延伸出來的,都將會永遠長存。
最後一句話說「道」就是「福音」,這句話可以比較約翰福音第一章一節所說的「道是上帝」,然後又說「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參考約翰福音一:14),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的道就是福音,這福音就是耶穌基督(參考馬可福音一:1,羅馬書一:1)。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信息:
一、基督徒應該持守聖潔的信仰為生活原則,才能在這個紛亂不安的時代中發出亮光。
這不是在聖經時代才需要這樣的呼籲,而是每個時代的基督徒都應該遵行這個態度,才有可能對每個時代的人說出基督教信仰的意義。所謂「聖潔的生活」並不是說非常嚴肅,也不參加任何歡樂喜慶之宴,都不是這個意思。因為聖潔的意義並不是在這裏,而是指以誠實、不欺騙的生活態度,落實上帝在聖經中的教訓。這一點也是彼得前書這本書信的中心思想。
聖經告訴我們,以色列人總是喜歡用許多宗教禮儀來敬拜上帝,但內心卻與這些宗教禮儀相配不起來。甚至有先知就以很嚴厲的口吻譴責以色列人是用嘴唇在敬拜上帝,其實內心是遠離上帝。例如先知以賽亞就曾傳出上帝譴責以色列人虛偽的信仰態度時,這樣說:
「這人民認為他們在敬拜我呢!他們用唇舌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的宗教僅是人間的一些規條傳統,熟讀背誦而已。」(以賽亞書廿九:13)
先知譴責的話語被耶穌用來指責他那時代的宗教領袖們的虛偽,而且更荒謬的是把人的規例當作是上帝的命令,因此,耶穌基督認為他們敬拜上帝其實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可言(參考馬可福音七:6—7)。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認識,敬拜上帝要用真實的心,若是臨時應付的態度,那是最不應該的。
我非常感動的是咱教會的聖歌隊和姊妹詩班,都是準備了再準備,才將他們所練唱的詩歌拿出來在禮拜中獻唱,這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禮拜態度。這也是為甚麼我會要求司會的同工必須在禮拜之前來跟我一起將禮拜的程序走一遍之因,為的是希望大家都是有準備好我們的心來敬拜。如果司會的人沒有準備好,又將怎樣帶領眾人進入禮拜?就像我們的聖歌隊、姊妹詩班,若是沒有用心準備詩歌,又將怎樣帶領會眾歌頌上帝?
我最不喜歡看到的,就是有人會把這些每個禮拜日的敬拜當作例行的公事一般,應付的態度很濃厚。有的長執以為自己很老到,總是認為自己讀聖經沒有問題,或是祈禱很簡單,沒有用心準備。確實,有的人是有這樣的能力,但心卻沒有「聖潔」的意念,上帝一定很清楚誰用這樣的態度在帶領眾人敬拜祂,這樣的長執不會是上帝所喜愛的。
同樣的,傳道者更應該謹記「聖潔」這樣的事,對禮拜的事一定要重視,否則會友很容易就會將禮拜當作是一場例行的活動,當然更不會有敬畏上帝的態度出來。這樣的禮拜就不會達到所謂「聖潔」的層面。
想想看,當一個基督徒連主日禮拜這樣重要的事都可以用馬虎的態度時,那又將會用甚麼態度在他的工作上呢?若是連敬拜上帝的事都可以隨便的話,那對人的事會認真嗎?若是會,這樣的信徒就是怕人而不怕上帝,那豈不是更恐怖嗎?要記得耶穌基督提醒我們注意的話:
「朋友們,我告訴你們,那只能殺害肉體,卻不能進一步傷害你們的,不用害怕。我要指示你們該怕的是誰:你們要怕那位奪走人的生命以後,又有權把他投入地獄的上帝。是的,我告訴你們,應該懼怕的就是他!」(路加福音十二:4─5)
沒錯,我們該懼怕的就是上帝,祂是聖潔的上帝,祂也希望我們是像祂一樣是聖潔的,這樣,我們才能在這紛亂不安的時代中,顯現出我們心中確實有上帝,我們生命中真的有上帝與我們同在。因為我們都知道上帝是聖潔的,不能污衊祂的神聖。
二、生命是寶貴的,不是用會改變價值的物品可以取代的,因此必須用全部生命的力量投入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這樣才會使生命活出價值。
在所讀這段經文中,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用最珍貴的代價,就是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寶血贖回了我們的生命,並不是用金銀等財寶,而是耶穌基督付出了生命,才贖回我們。因此,每個被耶穌基督贖回的人,生命都是非常珍貴的。也因為這樣,彼得前書的作者希望我們活在這世界上的日子,生命會充滿希望,會知道對上帝有堅定的信心,而且大家懂得彼此相愛。使徒保羅也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生命的贖罪之愛,並不是我們用甚麼代價換取得到的,而是上帝白白地賜給我們的。他說:
「然而,上帝白白地賜恩典,藉著基督耶穌救贖他們,使他們跟他有合宜的關係。上帝不惜犧牲基督,以他為贖罪祭,藉著他的死,使人由於信他而蒙赦罪。上帝這樣做是要顯明自己的公義。」(參考羅馬書三:24—25)
人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人的生命用可數的金銀財寶來換算,坦白說這是對生命很大的侮辱。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看法,生命乃是上帝用祂的形像創造的,人怎麼能夠用錢來購買上帝的形像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同樣的,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恩典,是上帝親自進行拯救的行動,因為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上帝以如此的行動來表明祂對人類的愛。特別是上帝這樣的救贖行動是在人還活在罪惡中的時候就開始的(參考羅馬書五:8)。
真實的愛,是奉獻生命的愛,而這種愛是無價的。
有一則非常感人的故事在大約快一百年前發生在台灣的原住民地區。那就是在一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當時日本政府派駐台灣的樟腦會社有一職員名叫井上,被原住民給殺死在太魯閣的地方。井上的兒子井上伊之助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剛好參加日本基督教會舉辦的一場靈修會。當他聽到父親被殺之後,心中非常悲憤,一直問說為甚麼會這樣?但就在這時候,他聽到靈修會的主持人正在講解聖經信息中耶穌基督所說的話「要愛你們的仇敵」(參考馬太福音五:44),然後又想起耶穌基督的話說:「兩隻麻雀固然用一個銅錢就買得到,但是你們的天父若不許可,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馬太福音十:29)這才使他猛然醒悟過來。
於是他從神學院畢業後,又去醫學院讀書。然後在一九一一年申請到台灣來,以一個醫療工作者開始進入原住民社區傳道。他的目的就是要用福音來改變原住民,他說這是最好「報復」的方式,不是用恨,而是用愛來回應原住民殺死他的父親。就這樣,他的足跡遍布在羅東、新竹、南投霧社等原住民部落,長達三十五年之久。他在走過的部落中,設立醫療站,醫治原住民身體的疾病,並同時傳福音給他們,滋潤他們的心靈。也因為這樣,井上伊之助被稱為「台灣原住民醫療之父」,也是傳福音給台灣原住民的先驅。
井上伊之助這樣做,就是在說明他要用生命的代價,贖回原住民殺死他父親的罪,他是用醫療傳道的愛來回應原住民殺死他父親的事件,也同時用這種方式對原住民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裏對他的愛。
這就是先知以賽亞所傳信息的詩歌中所說的,人間的東西很快就會轉變,像花也像草一樣,轉眼就凋謝、枯乾,但上帝的愛卻是永恆的。這個世界上,只有愛才是永久的,且是只有愛,才能述說真理的意義。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呼籲大家一起來關心原住民或是偏遠地區的弱小教會之需要,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大家都會珍惜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愛,讓這份珍貴的生命之愛,能對貧困地區的教會產生意義,讓他們在困境中也因為我們伸出愛的援手而得到更大的鼓勵,在福音的事工上有更好的見證。但願上帝祝福我們所努力的。
(講於二○○四年五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