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要儆醒以防誘惑

經文:彼得前書五:1—13

就像前面已經提過的,早期教會在信仰上遇到極大的迫害,導致有不少信徒因此喪失了生命,也有不少信徒的生命遇到極大的苦難,於是使徒的書信中就一再地鼓勵信徒,要堅忍到底,並且告訴他們:對那些至死都堅持不變的信仰者,上帝必定會給予最美好的獎賞——上帝要成為他們的上帝,要親自牧養他們,並且讓他們享受著永恆的生命(參考啟示錄七:15—17)。
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詩歌,就是詩篇第廿三篇。這篇由大衛王所寫的詩歌,該詩相當清楚表達上帝就是牧者,以色列民族就是上帝的羊群。在上帝這樣的好牧者帶領之下,屬於上帝的子民之羊群,不用擔憂生存的問題,也不用懼怕遇到生命的困境,因為有上帝在庇護、帶領著。
這種以上帝親自當牧羊人來牧養這些屬於祂的羊群,就是以色列人一直存在的信仰認知:上帝是他們民族的牧羊人;他們是屬於上帝的羊群。上帝親自牧養,等於在說明生命不再有苦難,也不會有任何恐懼,因為上帝就是賞賜生命的主,也是最好的庇護者。先知以西結就曾在他那時代提出了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牧者這樣的看法,使他們不會「在暗無天日、多災多難的時候被驅散到各地」,不但這樣,上帝還要領他們「回到以色列的山間和溪畔,在青綠的草場牧養他們」,讓以色列人可以安心生活。先知以西結傳出上帝對以色列民族最重要的一句宣告就是:「『你們是我的羊,是我草場上的羊群。你們是我的子民,我是你們的上帝。』至高的上主這樣宣佈了。」(以西結書三十四:31)
耶穌基督就曾用這種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親密關係,來形容他和跟隨者之間的不可分離的情景(參考約翰福音十:1—16)。他甚至說到好的牧羊人會為了羊群的安全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他這樣說:

「我是好的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一看見豺狼來,就撇下羊逃跑;豺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雇工跑掉了,因為他不過是一個雇工,並不關心羊群。我是好牧人。正如父親認識我,我認識父親。同樣,我認得我的羊;牠們也認得我。我願意為牠們捨命。我還有其他的羊不在這羊圈裏,我也必須把牠們領來;牠們會聽我的聲音。牠們兩者要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約翰福音十:11—16)

耶穌基督的這段話可說將以色列人的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互動關係描述得非常貼切,但這有一個非常基本的要件,就是好的牧羊人才會為了照顧羊群的安全,即使必須犧牲自己的生命也甘願。這樣的牧羊人是把羊群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跟那些臨時被雇來看守羊群的工人是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就像先知以西結在比較好牧羊人和壞牧羊人之間的差別時所說的,好的牧羊人,會給羊群有青草地可安歇,且可以安居,不用擔憂野獸來吞吃牠們;而壞的牧羊人非常惡劣,他不僅不會照顧羊群,還會宰殺羊隻來吃,且不會想要尋回失散的羊,更惡劣的,是還會用暴力對待羊群(參考以西結書三十四:4)。
聖經作者喜歡用這種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關係,來當作傳道者和信徒的關係,這也是彼得前書作者在我們現在所讀這段經文想要表達的方法。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
我現在以一個長老的身份向各位同作長老的提出請求。我是見證基督受苦的人,要分享將來所顯示的榮耀。我請求你們,2要牧養上帝所付託你們的羊群,甘心樂意地按照上帝的旨意照顧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不是為酬報而工作,而是自動自發的事奉。3不要轄制你們所牧養的羊群,卻要作羊群的榜樣。4這樣,那大牧人來臨的時候,你們就會領受那永不失去光彩的華冠。

這段經文應該是所有傳道者要好好讀也要好好反省的一段經文。因為這段經文談到有關牧者與信徒之間的關係。
從第一節所提起的「長老」這個詞,就可以看出早期教會已經發展出一個很有系統的組織,「長老」們不僅是教會中的中流砥柱,也同時看到「長老」在早期教會裏已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參考使徒行傳十一:30、二十:17)。至少我們看到「長老」在當時是已經在牧養教會的工作者。
在猶太人的社會中,「長老」地位很高,原本都是部落、族群中的大老,很有影響力的人(參考出埃及記三:16、18)。當他們在曠野漂流時,摩西揀選七十位「長老」來協助他管理的工作,這些長老也都從上帝領受了聖靈的力量(參考民數記十一:16—17)。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Sanhedrin)就是由經學教師、祭司和長老等三股力量組成的。
使徒保羅在早期開拓教會時,也是用「長老」的制度來管理教會,他對教會在推選「長老」的事上有嚴格規定,他說:

「教會領袖必須無可指責。他只能有一個妻子;他為人要嚴肅,能管束自己,生活有規律,樂意款待異鄉人。他必須善於教導,不酗酒,不好鬥,性情溫和良善,不貪愛錢財。他必須善於處理自己家裏的事,使兒女知道順從,事事敬重。一個人不知道處理自己的家,怎能看顧上帝的教會呢?教會領袖也不應該是初參加教會的人,免得這人心高氣傲,蹈魔鬼的覆轍而被定罪。他在教外也必須有好聲望,免得受毀謗,陷入魔鬼的圈套。」(提摩太前書三:2—7,另外參考提多書一:6—9)

使徒保羅每傳福音到一個地方,成立教會之後就會設立長老來牧養該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四:23,提多書一:5)。因此,可以理解早期的教會有長老並不是很稀奇的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前書的作者特別強調他是位基督受苦的見證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身為長老的作者,並不是要強調自己的權柄,而是要見證耶穌基督的受苦。
若是比較一下使徒保羅所說過的話,就是看到他說:「因為我拿定了主意,當我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看,「耶穌基督的死和他的十字架」,這就是耶穌基督的受苦記號,使徒保羅將之看成是福音的中心。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談及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他的死,就是沒有說到福音。設若彼得前書的作者就是使徒彼得,那他的見證則是相當有力的。因為他就是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現場見證者,也是所有門徒中第一個跑到墳墓去查看耶穌基督復活神蹟的人。他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在耶穌基督被逮捕到大祭司官邸去審問時,他有三次拒絕承認耶穌基督就是他的老師(參考路加福音廿二:54—62),而這件事一直使他成為今天的基督徒經常用來當作警惕的教材。
雖然過去有這麼多的「壞」記錄,如今卻是要作為一個最重要的見證者,而所要見證的,就是耶穌基督受苦的事,更可貴的,就是彼得前書的這位作者說這是要與大家分享以後的榮耀。彼得前書的作者經常使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這樣的句子(參考一:7、四:13、五:10)。他要強調這種榮耀是屬於未來的,並不是眼前看得見的。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一件事:如果見證耶穌基督的苦難而受難,則這些苦難都將成為將來耶穌基督再臨時,要領受耶穌基督復活之榮耀的證據。
這一節對所有傳道者來說,確實是一句金玉良言。當耶穌基督在復活顯現給門徒看時,曾對使徒彼得連續問了三次:「你愛我嗎?」這樣連續三次的詢問,讓使徒彼得非常難過,每次問他,他都是這樣回答說:「主啊,是的,我知道我愛你。」復活的耶穌基督都在使徒彼得這樣回答之後,隨即說了一句:「你餵養我的小羊。」(約翰福音廿一:15、16、17)這裏的「餵養」,就是和「牧養」這個字相同,都是用「poimaino」這個字。
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耶穌基督第一次問使徒彼得說「你愛我嗎?」這句話時,是在使徒彼得和其他門徒撈上多達一百五十三條大魚的時候,那可說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但就在這時候耶穌基督問使徒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勝過這些嗎?」(約翰福音廿一:15)這是一句很有挑戰的話,當人看到一大筆財富在眼前的時候,心裏所想的是甚麼?先賺錢再說呢?還是要堅持跟隨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曾在山上寶訓中教導他的門徒說:「沒有人能夠伺候兩個主人。他要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看重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錢財的奴隸。」(馬太福音六:24)撒但在誘惑耶穌基督的時候,其中有一項就是用財富和權力想要誘惑耶穌基督離棄上帝(參考路加福音四:6—7)。
錢財要怎樣管理?用怎樣的態度看待錢財的事?這些對一個獻身在傳道工作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大約在三十年前,台灣佛教法鼓山的創辦人聖嚴法師就說過一句很令我感動的話,他說:「談佛,就不要說錢;說錢,就不要談佛。」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會發現台灣佛門對錢財的重視,幾乎已達商品化的狀態。但我們不要忘記基督教更有這樣的危機和誘惑。
彼得前書的作者在這裏特別提到牧養上帝的羊群,必須出於「甘心樂意」,這是獻身傳道的第一要件。耶穌基督就是「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7—8)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要我們學習耶穌基督的這種心境(參考腓立比書二:5),因為這樣才能使福音成為甘甜的果實。
再者,因為有甘願獻身之心,人才會不計較報酬多少,也才會「自動自發的事奉」,這一點是非常確實的。而在不心甘情願之下,人就很會計較。
從第二至三節來看,很可能在早期教會中發現有些長老擔任著傳道的工作並不是很心甘情願,或是對金錢的問題比較在意的樣子。使徒保羅相當清楚地表示:傳道者從教會信徒的奉獻得到生活的所需是正確的(參考哥林多前書九:3—14),他甚至說:「善於領導的長老們,尤其是在講道和教導上特別努力的,應該得到加倍的酬報。」(提摩太前書五:17)但使徒保羅卻仍舊保持自己工作賺錢以維持生活所需,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希望有人找碴,說他騙信徒的錢,因為在哥林多教會發生過這樣的事(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7—9、十二:16—17)。他會這樣堅持的原因,就是當時有些人利用教會信徒的善心,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傳道,其實是在欺騙信徒的錢財。或是雖然是當傳道者,但卻對金錢的事很在意,這樣是將傳道的工作當作養活家庭生計的一種方式。以今天的口語來說,就是將傳道的工作當作是一種「職業」,這就不是聖經所說的一個好牧者應該有的典範。
好的牧者就是羊群跟隨的對象。同樣的,在這裏作者特別強調一個好的傳道者應該成為信徒學習的榜樣。使徒保羅非常有名的話語,就是他曾寫信給好幾間教會時,都曾告訴讀他的書信者要學他,如同他學習耶穌基督一樣(參考哥林多前書十:32—十一:1,腓立比書三:17,帖撒羅尼迦後書三:9)。
第四節,耶穌基督就是好的牧者,這一點所有的基督徒都清楚知道。作者在這裏提到這位好牧者耶穌基督再臨時,是帶有審判的權柄來到世上,因此,每個傳揚耶穌基督十字架信息的傳道者,都必須向耶穌基督交帳,這時所有負起傳道工作的人,就會知道自己所得到的是甚麼樣的成績。作者在這裏用「永不失去光彩的華冠」,這就是使徒保羅最喜歡用的屬天之獎賞(參考腓立比書三:14,提摩太後書四:7—8)。

第五至七節:
5同樣,你們年輕人應該服從長輩。大家要繫上謙卑的圍裙,彼此服事;因為聖經上說:「上帝敵對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6所以,你們要在上帝大能的手下謙卑,這樣,他會在適當的時機提升你們。7要把一切憂慮都卸給他,因為他關心你們。

第一至四節提到教會的「長老」,這字有時也代表著年歲比較高、且有社會地位者。當然也是在說明帶有傳揚福音者的身份。緊接下來就是提到年輕人應該注意的信仰態度。
作者在這裏引用箴言第三章三十四節的話語所說的:「他(上帝)輕看狂傲的人,恩待謙卑的人。」這句話雅各書的作者在該書信的第四章六節曾引用過(另外可參考約伯記廿二:29)。我們知道驕傲的第一個特徵,就是拒絕別人的意見,堅持己見,認為自己所做、所想的都是正確的。在教會裏,這樣的態度是很難與別人同工的。作者特別提醒年輕人應該對年長的人有「謙卑順服」的態度。他用「繫上謙卑的圍群」,這裏的「繫上」,意思是指把繩子打成有結的樣子,這樣就不會鬆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將「謙卑」看成是一個人生命的基本,就像穿衣服一樣,如果裙子沒有穿好,再來就很難看了。同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謙卑,只有驕傲的話,那個人所顯現出來的,都將是不堪入目的。奧古斯丁就說過:「驕傲乃是萬惡的根源。」這句話很有意思,也值得我們注意。
第六節「大能上帝的手下」,這句話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是個全能的上帝。聖經告訴我們知道宇宙萬物就是在上帝的手下完成的,在上帝的手中,沒有不能成就的事。也因此,只有謙卑的人才會明白上帝才是生命的主。當一個人驕傲的時候,心中自然不會認為有上帝(參考詩篇十四:1),唯有謙卑的人,即使他不認識上帝,也會知道有上帝存在,且在管理著宇宙萬物等一切受造之物。耶穌基督就說過這樣的話:「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甘心自卑的人。」(馬太福音廿三:12)他一再要求他的門徒必須有「僕人」的心態,才能在福音的事工上帶領人認識上帝的救恩。
我們也可以這樣了解:當一個人用謙卑的態度面對福音事工時,上帝會讓這個謙卑的人得到更多的尊敬。一個人在福音事工上被人尊重,並不是因為那人有甚麼能力,而是因為他知道謙卑,會以上帝為他生命的主,且知道要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第七節是引用詩篇第五十五篇廿二節:「把重擔卸給上主,\他一定扶持你;\他絕不讓義人失敗。」耶穌基督曾對跟隨他的人說過,到他那裏可以使生命的負擔減輕,使生命得到安息(參考馬太福音十一:28—30)。正是這樣,上帝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就是要讓我們生命的重擔可以卸下來,並且交託在耶穌基督的身上。這些「重擔」指的就是憂慮、煩惱、焦慮、愁煩等等,是使人生命感到困苦的事物。這樣,我們就可以因為接近耶穌基督而得到生命的安息,會因為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生命的主而使生命活得更輕快、有力。
「因為他(上帝)關心你們」,這句話正好說出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質,就是告訴我們:上帝是愛。愛的上帝關心所有依靠祂救恩的人。耶穌基督就曾告訴他的門徒說,上帝知道人所需要的一切,因此,不必在生活的需要上追逐,只要記得上帝就是生命的主,上帝就會讓我們知道怎樣獲得生命之道(參考馬太福音六:31—34)。

第八至十一節:
8要警醒戒備!你們的仇敵——魔鬼正像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搜索可吞吃的人。9你們要信心堅定,抗拒他,因為你們知道全世界信主的弟兄姊妹們也都在經歷同樣的苦難。10但是,你們受了短暫的苦難以後,那位賜一切恩典的上帝,就是呼召你們藉著跟基督耶穌連結來分享他永遠的榮耀的上帝,必定親自重建你們,堅定你們,賜力量和鞏固的根基給你們。11願權能歸於他,世世無窮!阿們。

在介紹這本書信時,就已經說過作者寫作的背景是個信仰遭受到極大迫害的時代,在那樣的環境之下,稍微疏忽或是不小心,很可能就會遇到生命的危險,而且這種危險不僅僅是個人的,還有團體的,因為統治者有可能為了領取更多的獎金或是其它獎賞,而對被逮捕的信徒給予嚴酷的刑求,導致其他信徒也受到連累。從福音書中也可看到耶穌基督提醒跟隨者要時刻儆醒,原因就是和末日來臨,以及將會遇到的苦難有關(參考馬太福音廿六:41,馬可福音十三:32—37),在他的教導中也一再提醒那些當僕人的,要注意主人隨時會來到(參考路加福音十二:35—38),這種情形不僅在過去是這樣,就是今天的時代也是如此。
請注意,這裏的「魔鬼」,也是指那些專門製造毀謗糾紛的人。這讓我們看到早期社會為了要害基督徒,就用許多毀謗的話來描述基督徒,這情景在台灣早期教會歷史中處處可見。例如要形容基督教是個很不孝的信仰,就說「入教(意即「加入基督教」),死沒有人哭」,也就是說信耶穌的人,父母或是親人死了,不會哭。怎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其實這是故意要中傷基督徒,使基督徒更讓台灣社會大眾厭棄罷了。而所有的傷害中,恐怕就是因為基督徒不再保存「祖先牌位」,結果就被冠上了「基督徒大不孝,因為他們連祖先都不要了」。而說出這種話的人就是作者在這裏所形容的,像是「魔鬼」一般,他們正像飢餓的獅子,在尋找吞食的對象。因此,作者說要小心,以免被傷害。
第九節,這裏提到要用堅定的信心抗拒這些毀謗者,或是誘惑者,即使因此而受苦,也要堅持下去。雅各書的作者甚至說只有這樣的堅持,才能使誘惑者或是陷害者知難而退。所謂「堅定」這個詞,通常是用在軍事戰爭中,把戰場上會阻礙抵抗的地方都清除掉,類似我們經常聽到的的「堅壁清野」之意。
再者,這節也說明了為了福音的緣故,在基督教信仰歷史上全世界各地幾乎都一樣,記錄了信徒受到迫害的經歷從不曾間斷過。作者用這樣的話來安慰當時的信徒,要他們感受到在迫害中不會有孤獨感。我就曾說過:「基督教會是建造在耶穌基督的寶血和殉道士的血的基礎上。」為甚麼會這樣?原因就是受到迫害而喪失了生命的緣故。
第十節,這節讓在受苦中的信徒看到,遇到的苦難不會是長久的,而是短暫的。相對的,將來的榮耀卻是永遠的。
這裏作者特別告訴我們,上帝乃是賞賜一切恩典的上帝。作者強調這所謂的「一切恩典」乃是指新生命,也就是永恆的生命,這才是所有恩典的總和。因為有這樣的恩典,才能抵擋得住這世上一切的苦難和誘惑。使人的心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也只有這樣,才能與耶穌基督一起受苦而死,並且也因此與他同享復活的榮耀(參考羅馬書六:5、8)。
第十一節可說是這本書信的結尾,就像在第四章十一節一樣。

第十二至十四節:
12在忠誠的弟兄西拉的幫助下,我寫這封短信給你們。我要勉勵你們,並且見證這是上帝真實的恩典。你們要在這恩典上堅立不移。
13跟你們同蒙揀選的巴比倫教會向你們問安;我的兒子馬可也問候你們。14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吻問安。
願你們每一個屬基督的人都得到平安!

從第十二節可以看出這封書信很可能就是使徒彼得的助手西拉寫的,但使徒彼得簽了名,這就像使徒保羅寫的羅馬書一樣,是由德提代寫,使徒保羅簽名表示書信內容就是根據他的意思寫成的(參考羅馬書十六:22)。這裏提到「西拉」這個人,我們確定他就是耶路撒冷教會派去安提阿教會訪問的兩人之一,另一位就是巴撒巴的猶大,他們兩人都是耶路撒冷教會信徒所敬重的代表,他們受耶路撒冷教會使徒會議的委託,去解釋使徒會議所作成的決議給安提阿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五:22—29)。後來使徒保羅第二次去旅行傳福音,西拉接受使徒保羅的邀請同行(參考使徒行傳十五:40)。我們從使徒行傳中看到西拉真的是一位好的福音伙伴,使徒保羅在其它書信中都曾提起西拉的名字(參考哥林多後書一:19,帖撒羅尼迦前書一:1,帖撒羅尼迦後書一:1),他不僅幫助使徒保羅,也從這封書信中看到他也是使徒彼得好的同工。
第十三節,這裏用「同蒙揀選的巴比倫教會」這句話,會讓讀者感到奇怪,因為這裏用「巴比倫教會」,而在希臘文聖經並沒有「教會」這個詞,而這「同蒙揀選」這個詞則是用陰性的句子,因此,有人說這是指使徒彼得的妻子說的,因為使徒保羅曾指出使徒彼得就是帶著妻子四處去傳福音(參考哥林多前書九:5)。但我們無法確定是否真的如此?若是真的這樣,那他為甚麼將自己的妻子比喻為「巴比倫」?我們確實很難理解。
再者,若是「巴比倫」就像啟示錄作者用來比喻羅馬的話(參考啟示錄十六:19、十七:5),用「巴比倫教會」這個詞,也是在保護當時受迫害的教會,就像啟示錄一樣,不想讓人一看馬上知道是寫給羅馬帝國統治之下正在受迫害的基督教會信徒看的書信。
這一節也提到「馬可」,作者並且說是「我的兒子」,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位「馬可」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因為與彼得關係匪淺,因此,馬可福音就是在使徒彼得口述之下,馬可書寫成書的,才會使馬可福音在記述有關耶穌基督的事蹟上,尤其是有關使徒彼得的事上,記載得很詳細。但另有人認為這個「馬可」很可能真的就是使徒彼得的兒子。另一種說法,說這位「馬可」就是使徒行傳中的「約翰‧馬可」,他與巴拿巴有遠親關係,但在第一次被推薦陪同使徒保羅、巴拿巴去旅行傳道時,在半途退縮回耶路撒冷,為了這件事,導致使徒保羅和巴拿巴鬧翻了(參考使徒行傳十三:5、13、十五:37—39)。不過後來這位馬可還是成為使徒保羅很好的同工(參考歌羅西書四:10,腓利門書24節)。
第十四節,這種以聖潔的愛心彼此相互請安的方式,也是使徒保羅經常在書信結尾時所用的句型(參考羅馬書十六:16,哥林多前書十六:20,哥林多後書十三:12,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6)。

讓我們一起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甘心樂意參與傳福音的事工,才是福音事工擴展開來最重要的助力。

如果要說傳福音最重要的基本態度是甚麼?我想只有一句話,就是甘心樂意。而這種甘心樂意是包括奉獻財物在內都是一樣,但特別以獻身當傳道者更是需要先有這樣的認識。若是沒有甘心樂意的心,投入福音事工必定會衍生很多問題,甚至成為製造問題的元凶,那就很對不起耶穌基督的救恩。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台南神學院讀書的時候,有一天晚禱會的主理者是一位五年級的學生。那晚剛好聖經是讀到路加福音第十四章廿五至三十五節的經文,其中有一段話這樣說:「到我這裏來的人要不是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於他自己,就不能作我的門徒。不願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隨後又有一句話說:「你們無論誰,除非放棄所有的一切,不能作我的門徒。」這位同學讀完之後,就講了他為甚麼到神學院來讀書,講到最後,他強調說自己進入神學院,其實就是他的父親將他奉獻給上帝,並不是他自己願意獻身當傳道的。
他在講完這段話之後,就從講台上下去,而我們這些年輕的學生聽了他的這段心路歷程之告白後,幾乎都愣住了,原因就是怎麼讀到五年級了才說出這樣的話,那過去的時間他在做甚麼、想甚麼呢?後來有一位六年級生看到我們這些一年級生都有點錯愕的表情,就趕緊在聚會之後走過來安慰我們,要我們不要害怕。這位六年級生給我們很重要的話說:「今晚對大家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也不是很願意獻身當傳道,那就趁早離開,不要勉強,這樣才不會痛苦。不要等到五年級,甚至是六年級快畢業了,才發現自己並不是很願意走向獻身之路,那就很悲哀。因為以後要走的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啊!」
這位六年級生的話對我來說確實是很受用,我在當兵兩年期間就經常在反省這件事,一直到快要退伍之前,我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要繼續走向獻身之路。
另一方面,因為經常聽到傳道者對信徒說一定要有「十分之一」奉獻,且都是引用瑪拉基書第三章所提到的經文,我都會有很深的感慨。在我的觀念中,奉獻是一個人在表示對上帝的感恩,只要是心甘情願的奉獻,都是上帝所喜悅的,數字多少已經不是重要的事了。因為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遠遠超過我們所能回報的一切。上帝不會因為我們奉獻多,就高興;也不會因為我們奉獻少,就生氣。不會,我們的上帝不是這樣的上帝!只要是誠實、甘心樂意的奉獻,都會被上帝所悅納。
但我也經常遇到一些外教派的會友問我這個問題:「牧師,十分之一的奉獻到底是怎麼算的?是納稅之前呢,或者是納稅之後?」也有的人問得更仔細,說:「是薪水袋拿到的時候,隨即拿出十分之一呢,還是扣除生活必須的費用之後呢?」每當聽到這個問題,我都會跟問這問題的人說:「可不可以不要奉獻?若要奉獻,就不要問數字多少。幹嘛要跟上帝計較稅前或稅後的問題?我們的上帝一點也不欠缺啊!」
如果我們回頭去看看那些奉獻生命在台灣的宣教師,想想看,他們奉獻多少?他們是奉獻了生命所有的一切都給咱台灣,才有今天的福音傳承到我們身上和今天的教會。
我很喜歡到台南基督教公墓去尋訪那兒的宣教師墳墓,他們將一生的生命都奉獻在台灣,甚至死後也埋葬在此。早在一百年前,他們在最年輕的時代,有的尚且是攜家帶眷來到台灣,為了福音把整個生命都奉獻出來,連死後的身體也葬在咱台灣這塊土地上。想想看,他們有計較過嗎?他們會討論稅前或稅後的奉獻問題嗎?不會,他們不但奉獻一切所有的,還一再從他們的家鄉將奉獻的錢用在台灣作福音傳播的事工之用。也因為這樣,福音才能廣傳出來,也因為這樣,才能見證福音的信息。
最近很令我感動的一件事,就是咱教會有一位青年,他一年有一個禮拜的假期,但他為了要參與咱教會去三義教會協助快樂兒童營的事工,他將這僅有的一個禮拜七天的假期都用來要去三義教會,這種態度才是真實的心甘情願之奉獻。
請不要忘記,心甘情願的心參與福音的事工,這是我們身為基督徒都應該努力學習的功課,因為耶穌基督就是這樣心甘情願地為了我們的罪,獻上了他的生命在十字架上了。

二、我們需要有堅定的信心,才能有辦法抵擋魔鬼的誘惑。

彼得前書寫作的時間是在信徒遇到嚴重迫害的時代,有的人因此喪失了生命,有的人被嚴刑拷打受苦,甚至被親朋好友出賣而受到許多冤屈等等,這些都是在一個信仰遭遇到迫害的時候會出現的情景。作者一再呼籲當時的信徒,要學習耶穌基督忍受十字架苦難的樣式,他勸勉當時的信徒要像耶穌基督一樣:「他受辱罵不還口,受虐待也不說恐嚇的話,只仰望公義的審判者。」(二:23)而在這封書信結尾之前,他再次提醒信徒們,在生活中「要警醒戒備」,原因是「魔鬼正像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搜索可吞吃的人」(參考五:5)一樣,若是不小心,很容易就落入了魔鬼的陷阱中,這是很危險的事。
聖經給我們一個清楚的觀念,魔鬼或是撒但就像一個無孔不入的誘惑力量,隨時隨地在尋找空隙作下手的對象。只要稍微不小心,就會使人陷入它的迷惑裏。而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最容易使人受到誘惑的,就是金錢和權力。如果我們注意一下路加福音第四章在描述魔鬼試探耶穌基督時,第二個試探就是用這世上的「一切權柄和財富」當作誘餌,要引誘耶穌基督聽從它的話。想想看,世上的權柄誰不稀罕?有多少人不會對錢動心?一個人若真的能擺脫權力的誘惑,那或許可以理解,但要拒絕錢財的誘惑,可是需要有很堅強的信仰力量支撐。
我記得有一間教會為了要使幼稚園的教育能以宗教教育為主,該教會的傳道者很積極推動老師的在職訓練,並且要求老師們不要收太多學生,因為教室很狹窄,擠得滿滿的學生,固然多收學生可以為教會賺不少錢,但卻有違背教會辦理幼兒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但該教會就有一位長老很不客氣地在幼稚園董事會中這樣說:「我很奇怪,這是可以賺錢的事,為甚麼咱牧師一再認為賺錢就是錯誤!」他會這樣說,就是因為牧師堅持一個基本的理念:如果我們真的要推動兒童宗教教育,就不可以有賺錢的觀念!
我也把這樣的觀念帶入教會推動的快樂兒童營事工上,我堅持反對在快樂兒童營教才藝、或是其它相關的課程內容,我堅守一個基本的態度:只教聖經,除了聖經故事,快樂兒童營就不再教其它的。也因為要教聖經,所以不可以收任何費用。因為教聖經就是在傳福音,就是在佈道。
這幾年來我在外面演講,都會遇到一些會友問我這樣的問題:「盧牧師,你應該出來選民意代表」「盧牧師,你應該出來參加總會、中會的幹部選舉,好好整頓一下目前教會混亂的現象。」類似這樣的問題特別多,有時也會接到有教會信徒來信,控訴教會發生的各種怪現象。每當聽到、接到這樣的訊息,我都只能嘆氣,懇求上帝幫助我,讓我不會受到誘惑而陷入試探中。原因是我知道自己的獻身使命就是傳道,不是當教會幹部。如果一個傳道者沒有將上帝的道傳開來,身上擁有許多頭銜、擔任許多教會幹部的職位,那也是枉然,因為這些都不是聖經之道。一間教會若有上帝之道,誰去擔任甚麼職務都可以,因為有上帝之道的人,會清楚知道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僕人」(參考馬可福音十:42—45),是要服侍人的工作,沒有甚麼好神氣的。只有缺乏上帝之道的人,才會很在意自己有沒有當上幹部,或是有沒有選上甚麼職位、代表之類的,因為這樣的人看重權力和地位。
但要排除這些來自人間的這種金錢、權力之誘惑,就必須有堅定的信心才有辦法,而建構堅定的信心就必須從學習聖經上帝的話開始做起。
今年七月開始,咱教會已經開始進入第三輪讀聖經的功課,請大家一起來讀,用心認真讀,也認真寫聖經作業。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會有堅定且不動搖的信心,在這亂世的時代中,堅守著正確的信仰理念,好在耶穌基督再臨來到我們當中時,可以讓我們有榮耀享受他所賞賜給我們永恆生命的恩典。
(講於二○○四年七月十八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