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至高的救主

經文:希伯來書一:1—14

讀希伯來書,很快就會看到作者在討論有關耶穌基督和天使之間的差異,會有這個問題產生,是因為早期教會遇到了信仰認知的問題,那就是信徒們一再在問的問題:耶穌基督到底是誰?他和天使之間有甚麼差別?我們也可以說,這個問題不只是早期的教會在問,今天的教會也持續在問。這是每個時代都有人在問的問題,而且是不停地都會有人在問:耶穌基督到底是誰?
我們若是將這樣的問題拿去問神學家,他們會用很多專有名詞或是深奧難解的詞彙來說明,甚至會用許多我們看不怎麼懂的圖表來解析。我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剛進入神學院的時候,就遇到老師在講「歷史的耶穌」和「復活的基督」,我實在搞不懂這兩個名詞到底是指甚麼意思。漸漸地,才發現原來是在講一位活在人類歷史中的耶穌,也就是我們在福音書中所看到的,將慈悲的上帝介紹給我們認識的耶穌,就是所謂「歷史的耶穌」。而復活以後的耶穌,就是被稱之為「復活的基督」。在查經班的課堂上,我也很努力地在介紹給參加的兄姊認識「拿撒勒的耶穌」和「加利利的耶穌」之間的差異。有一次,當查經班結束後,有一位姊妹來問我說:「牧師,不論是『拿撒勒的耶穌』,或是『加利利的耶穌』,豈不都是同一位耶穌嗎?」我回答說:「是啊,沒錯。」這位姊妹不解地又問:「既然都是同一位耶穌,那為甚麼還要分得這麼多呢?好麻煩喔!」
話雖然不錯,但我們還是要學習明白到底所信的耶穌基督是誰,否則當別人問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是誰時,我們就會不知道怎麼回答。或者是當有人讀過聖經,提出有關福音書中所說的「拿撒勒人耶穌」(馬可福音一:24、十:47),或是「大衛的子孫耶穌」(馬太福音九:27,馬可福音十:47、48)是甚麼意思時,我們又回答不出來,也不好意思吧。除非我們不識字,如果上帝讓我們有機會受教育,就沒有推託學習認識聖經所說內容的理由,這一點是今天基督徒應該要認識清楚的。我們不能因為嫌麻煩就將信仰的問題擺一邊,而是要認識清楚到底我們所信的救主是誰,這樣,才不會被一些專門在欺騙人的「教棍」迷惑了我們的心靈。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在古時候,上帝多次用多種方法,藉著先知向我們的祖先說話;2但是在這末後的日子,他藉著自己的兒子向我們說話。這兒子,上帝曾藉著他創造宇宙,而且揀選他來承受萬有。3他反照著上帝的光輝,也完全反映上帝的本體;他用他大能的話托住萬有。他清除了人的罪惡以後,就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右邊。

希伯來書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和新約其它書信不同的,就是在書信一開始時並沒有說明這書信的收件人是誰,也沒有說明時間或地點,更沒有一般書信一定會有的格式—請安、問候的客套話。而是一開頭就說出作者想要說的內容,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希伯來書比較像一本演講的書信,而不是一般寫給某些對象看的書信。
第一節開始就提到「上帝」,緊接著在第二節就提到「兒子」,我們可以從這裡清楚看到作者的用意就是要介紹「上帝的兒子」,因此,先說出「上帝」然後才說「兒子」,這也是東方文化裡的一種特色。我們在介紹一個人給別人認識的時候,如果要介紹的對象之身家背景很重要,或是當事者的父母是眾人皆知的對象,則開始就會說這個人是某某人的兒子,除非要介紹的對象之家庭背景很薄弱,才會直接介紹他的職位或是現有身份。
一提到「上帝」,我們實在沒有資格來介紹祂,因為祂並不需要我們介紹。不過,在台灣文化中,沒有像希伯來文化那樣有經歷過苦難的古老故事,或是經歷像以色列人民那樣多次面臨死亡的威脅,而產生了「出埃及運動」的故事,因此,無法發展出一個共同信仰的心靈,並且從這裡認識到上帝。當我們看出埃及記第三章十四節,記載上帝呼召摩西回去埃及帶領正在埃及當奴隸受苦的以色列人民出來時,摩西就曾問過上帝怎樣介紹祂,那時上帝的回答就是:「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這句話原本的希伯來文是:「Ehyeh-Asher-Ehyeh。」這句話很難有明確的翻譯,通常有的將之翻譯成:「I Am That I am。」或是:「I Am Who I Am。」也可翻成「I Will Be What I Will Be。」在台語聖經將這句話翻譯成「我是自然而然的」,這樣的翻譯和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的翻譯版本很相似,該版本的翻譯是「我是自有者」,意思就是上帝原本就已經存在。
我最近在石牌帶一個家庭查經班,就有一位兄弟這樣問我:
「盧牧師,上帝是怎樣來的?」
我說:「我如果知道,我就比上帝更偉大了。」
這位兄弟又繼續問說:
「那你怎麼知道有上帝?」
我說:「聖經告訴我的。」
他又繼續問:「聖經寫的你相信嗎?」
我說:「當然相信啊!」
這位弟兄的表情看起來很奇怪,他好像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竟然會有人相信有上帝。不過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位弟兄每次都來參加查經班,而且很認真地聽我講解聖經。他並不是信徒,他的妻子則是很熱心的信徒,他就是覺得他的妻子很奇怪,怎麼會相信一個看不到且無法摸得到的上帝。我很喜歡約翰一書的作者這樣的話: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那沒有愛的,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是愛。」(約翰一書四:7—8)

「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但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在我們的生命裡,而他的愛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約翰一書四:12)

無論我們用多麼動聽的話來介紹上帝,都比不過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愛來得重要。沒有一個宗教會讓信徒相信它的神是愛好兇殺、殘酷、無情的,所有的宗教信仰在介紹的神,都是一位拯救、慈悲、富有憐憫的。因此,介紹我們所信的上帝,就必須從愛別人開始做起,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我們見證信仰必須努力的基本功課。
從第一至二節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信仰認知,就是上帝乃是一位從亙古至今的上帝。因此,當一開始用「在古時候」這個詞句時,很難說這「古時候」指的是甚麼時候,可以說是沒有開始的時間。若是要明確地說出一個時間,就像在第二節所提供的是「我們的祖先」,但這也只能說是從有人類開始的時候。因為上帝是原本就已經有的,沒有人能知道祂是怎樣來的,或是怎樣的存在。在這裡,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先前,上帝是藉著各種方式向人類說話,啟示人類認識祂。後來則是透過祂的兒子來介紹給我們認識祂。
第三節提到上帝的兒子乃是上帝榮耀的反照,這句話可比較約翰福音第一章十四節所說的:「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我們看見了他的榮耀,這榮耀正是父親的獨子所當得的。」兒子就是代表著父親,這是猶太文化表達的方式。當猶太人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時,也就是表示代表著上帝,因為人是用上帝的形像造的,可以代表上帝「管理」受造的一切萬物(參考創世記一:26—28)。
所謂「完全反映上帝的本體」,這就像在複製一件物品時,必須先鑄造好模子,然後才能複製出許多相同的物品,使複製出來的物品和原有的物品完全相同。例如複製石膏像,或是古時候鑄造錢幣時,都必須先打好模子,這模子就是反映出原有的本體。作者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上帝和祂的兒子之間是完全一樣的大有能力,這能力用於創造萬物,而且也因為背負著萬物,使之因此得以有著永續的生命。

第四節:
4這兒子的地位遠比天使崇高,正如上帝所賜給他的名遠比天使的名高貴。

從這一節開始到第二章四節,都是在介紹這位上帝的兒子和天使之間的不同;天使雖然也是貴為上帝的僕人,但卻不具有兒子的身份。但這位上帝的兒子,是真實的具有上帝兒子的身份,而這身份很特別,是高過天使。
我們要注意的是猶太人對名字的看法;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名字是代表著那個人的父母對神的信念,或是對國家前途的期盼。在這裡所用的「天使」是複數名詞,換句話說,是指所有的天使總結合起來,上帝的兒子的名遠比所有一切天使的名還要高貴,這表明是達到了極限。想想看,有誰能比得上天使?當我們讚美一個人的聲音很感人的時候,會形容這個人唱得非常好,好到如同天使歌聲般的美妙動聽。在形容一個人溫柔體貼時,會說這個人就像天使一般,讓人感覺很好親近,且喜歡跟這個人作朋友。
即使天使的名字是如此受人喜愛,且形像是那樣的美好,但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主則是比天使還要令人尊崇、高貴。我們可以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三十二節,耶穌基督所講的比喻,那位慈愛的父親和浪蕩回來的兒子之間的關係,來了解兒子與僕人之間關係的差異;當那位浪蕩回來的兒子跟他的父親說,自己不配再當他的兒子,他只祈求他父親把他當作一個「雇工」(路加福音十五:19)看待。但是他父親並不接受這個悔改的兒子的建議,決定恢復他兒子的身份,方式是給他兒子戴上戒指、穿上鞋子、披上最好的衣服。這些動作都在顯示這個兒子是和僕人不一樣。因為僕人是不能穿鞋子和高貴的衣服,僕人更是不可能戴上戒指的,因為戒指是代表著權柄和主人的身份。
天使乃是上帝的僕人,他的身份當然不能與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兒子相比。

第五至六節:
5上帝從來沒有對任何一個天使說:
你是我的兒子;
今天我作你的父親。
他也從來沒有指著任何一個天使說:
我要作他的父親;
他要作我的兒子。
6上帝要差遣他的長子到世上的時候,又說:
上帝所有的天使都必須拜他。

這兩節很清楚地是進一步在解釋天使的位階。
第五節的經文是引用自詩篇第七章二節,這是一首歌頌上帝揀選君王的詩歌。這首詩歌與撒母耳記下第七章十四節有密切關係,那是先知拿單被上帝差遣去對大衛王說的話,表明上帝對大衛王的疼愛,永遠與他在一起的恩典。這也是為甚麼直到今天以色列人民一直很懷念大衛王的原因,主要是在於上帝和他之間的關係,有如父親和兒子之間的親密,無法分開。以色列人民一直盼望能恢復這樣的時代,雖然歷代君王那樣多,他們還是最懷念大衛王所建立的美好信仰。
猶太人一直有個看法:希望在大衛的後裔中,出現一位像大衛王這樣,被上帝稱之為「你是我的兒子」的君王來帶領他們,重新建立新的國家。
如果我們讀過福音書,一定會讀到耶穌基督受洗的記事,在那段記事中,描述著耶穌基督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之後,天上有聲音傳下來對耶穌基督說:「你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你。」(馬太福音三:17,馬可福音一:11,路加福音三:22)。這段記事說明了耶穌基督乃是上帝喜愛的兒子,因為上帝親自差遣祂的獨生子來到世上,為的就是要讓所有的人因著他而認識上帝(參考約翰福音十四:7)。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所有的讀者,特別是猶太基督徒,這位耶穌基督就是大家期待甚久的上帝所喜悅之「子」,就是大衛王家族的後裔。而配得上這個條件的,只有耶穌基督,除了他之外,並沒有任何一位天使是這樣被稱呼過。
第六節提供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早期教會有崇拜天使的行為,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一節特別指出:真正上帝的兒子,是連天使也要敬拜他。因此,真正要敬拜的對象並不是天使,而是上帝的兒子才對。這讓我們發現早期教會在天使崇拜的事上似乎是相當普遍、流行。作者就是要指出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
再者,這裡也提到上帝差遣的是祂的「長子」到世上來。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長子」,主要目的是要凸顯身份的特殊,這是與早期東方社會的觀念有關係;在早期的東方社會,長子是享有特殊的待遇,例如分家產的時候,長子可以多分得一份(參考申命記廿一:15—17)。長子有代表家屬對外發表言論的特權,尤其是當父親不在或去世後,長子可說就是一個家庭的負責人。
另一方面,「長子」在此也有表示「一切萬物之始」的意思。也就是說萬物的開始就是從他來引發出來的,這就是第二節所說的「上帝藉著他創造宇宙,而且藉著他來承受萬有」的意思。

第七至九節:
7關於天使,他說:
上帝使他的天使成為風,
使他的僕役成為火燄。
8關於兒子,他卻說:
上帝啊,你的寶座世世長存!
你以公平掌權。
9你喜愛正義,憎恨不義;
因此上帝—你的上帝選立了你;
他賜給你的喜樂
遠超過賜給你同伴的。

第七節是從詩篇第一○四篇四節,詩人在歌頌上帝「以風作使者,以閃電作僕人」這句詩歌引用來的。很清楚地描述出天使的責任就是如同僕人一般,接受主人命令的差遣;當主人要僕人做甚麼事,僕人一定要接受,不能找理由推諉。當上帝要天使(僕人)成為風或是火燄,僕人惟一的態度就是順服。風、火燄都是為了成就上帝掌管宇宙萬物的工具,它們都是受造物之一。而受造之物並不是自由的,它是要接受造物者之命令的。
第七節提到天使就像上帝的僕人、器皿,而第八至九節則說上帝的兒子地位就相當不同。這兩節作者是引用詩篇第四十五篇六至七節的詩歌,描述上帝的兒子就像一位被上帝揀選出來的君王一樣,上帝會為這位君王預備好永遠長存的寶座,而上帝所揀選的君王是一位公義的君王。先知以賽亞也曾預言那位即將來臨的拯救者,是要以「公平正義為統治的基礎」(參考以賽亞書九:7)治理他的子民。
第九節的「正義」,指的是「與上帝和好」之意。這裡所說的「正義」也是指上帝的道路,是順服上帝的旨意的意思。當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面對即將來臨的苦難時,他的祈禱是:「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可福音十四:36)這是順服上帝最好的寫照。
再者,這裡所說的「喜樂」,指的是祝福之意。上帝揀選一個人,就是對這個人祝福。這種祝福,並不是在於物質、可看得見的,也不是屬於人間的財寶之類的東西。而是屬於生命的滿足、力量、智慧、勇氣等。我們看到耶穌基督面對耶路撒冷苦難的十字架時,雖然彼得和門徒都想盡辦法要阻止耶穌基督繼續前進,但他卻毫不猶豫、畏懼,是持續向前行,且是走在所有跟隨者的前頭(參考馬可福音十:32)。
「喜樂」又有另一個意義是「心甘情願」,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使徒保羅在見證耶穌基督的時候就是這樣形容的:

「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他原有上帝的本質,
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
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
取了奴僕的本質。
他成為人,
以人的形體出現。
他自甘卑微,
順服至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5—8)

這首詩讓我們看到「自願」、「自甘」的詞句,正好凸顯出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卑微態度。有喜樂的心,就會謙卑,更會顯現出甘願的心情。

第十至十四節:
10他又說:
主啊,起初你創造了地;
你又親手創造了天。
11天地都要消失,而你卻要常存;
天地要像衣服一樣破舊。
12你要把天地捲起來,
像更換舊衣服,
你卻始終如一,永不改變。
13上帝從來沒有對任何天使說:
你來坐在我右邊,
等我使你的仇敵屈服在你腳下。
14那麼,天使是甚麼呢?他們都是事奉上帝的靈;上帝派遣他們來幫助那些要承受拯救的人。

第十至十二節作者引用詩篇第一○二篇廿五至廿七節的詩歌

「你在遠古創造大地;
你親手造了諸天。
它們都要消失,你卻長存;
它們都要像衣服破爛。
你要更換天地,如更換衣服;
天地都要消失。
但是,你始終如一;
你的歲月無窮。」

這裡所說的「你要更換天地,如更換衣服」,原來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像一個人在換內衣般的簡單、容易,且是很平常的事。對上帝來說,更換天地就像一個人在更換衣服一樣的容易,只是伸手之舉而已。
這首歌頌上帝偉大、永不變換的詩歌,同時也是在向上帝哀求減輕痛苦的一首詩歌。人感受到生命軟弱時,體會出上帝無窮盡的力量才是人生命真正的倚靠。我們看到世事是會轉變的,今天看為貴重的,明天可能成為垃圾一堆。先知以賽亞也曾有這樣的詩歌說:

「上主吹起一陣風,
草就枯乾,花就凋謝;
人跟花草沒有兩樣。
草會枯萎,花會凋謝,
但是我們上帝的話永不改變!」(以賽亞書四十:7—8)

聖經一直提供我們一個基本認識:上帝是永遠存在的。祂是沒有時間的限制的。
第十三節是引用詩篇一一○篇一節的詩歌,這一節通常都被用來形容耶穌基督是早在創造之初已經存在了。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基督曾用這句詩歌來反問那些自以為很有學問的猶太經學教師,要他們答覆這句詩歌所表達的拯救者到底是否大衛的後裔,結果他們都無法回答耶穌基督的問題(參考馬太福音廿二:44,馬可福音十二:36,路加福音二十:42—43)。作者引用這段詩歌主要是在說明來自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拯救者,和天使是完全不相同的;這位受到上帝差遣到世上的拯救者之地位備受尊崇,因此他可以坐在上帝的「右邊」,這是相當尊貴,無法用天使來比擬。因為天使並沒有這樣的位階。
第十四節,作者很清楚地說明天使乃是服事上帝的靈,他們並不是拯救者本身,而是拯救者的助手。換句話說,人不能靠天使來得救,必須倚靠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拯救者—基督。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基督教信仰讓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乃是上帝永恆的愛的記號,是拯救的記號,永不改變的福音。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第一章開始就介紹我們認識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耶穌,就是祂的兒子,不是天使。他是遠在創造之初就已確定的,因為當人犯罪後,上帝就開始祂一連串的拯救計畫,先前,上帝以先知來啟示我們的祖先,這就是我們聖經所說的舊約時代。然後,上帝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到世上來拯救人類。換句話說:上帝的拯救是很有計畫的,並不是臨時,也不是隨興的。因為拯救乃是上帝創造中的一件大事,也因此,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他告訴我們只要有一個人悔改歸向上帝,連天上的天使也會因此而高興(參考路加福音十五:7、10)。
我們看到上帝拯救的工作是這樣貴重,且是如此的嚴肅,必須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親自到這世上來,活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與我們的生命結合在一起。只要我們存活的一天,上帝的拯救工作就不會停止,這就是上帝拯救的愛,表現在耶穌基督身上。希伯來書的作者特別強調說,人類生存的天地環境都會改變,但是上帝拯救的愛透過耶穌基督所傳遞給我們的並不會改變。這也說明了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八節使徒保羅所說的:「愛是永恆的。」因為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四:16)。
我們生存的世界一直在改變,無論是語言、文字,或是生活用品,都會隨著時間的轉過而改變。但有一件是永遠不會更替或改變的,那就是愛。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永恆的,因此,來自上帝的愛也是永恆的,這永恆的愛,就是祂的拯救。
基督教會兩千年來一直在傳遞的一個信息—上帝是愛的上帝,祂的愛透過耶穌基督表現出來。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愛,就沒有基督教會。我們更可以這樣明確地說:基督教會如果無法表現出愛,就無法說明它和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也就無法見證上帝拯救的記號。因為基督教會是用十字架作記號,這十字架乃是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人類的生命而受難的刑具,它所代表的乃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

二、認清我們的救主是耶穌基督,不是其他的人可以取代。

早期基督教會流行著崇拜天使,認為天使也是上帝的使者,可以使人得救。但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大家,天使只不過是差遣來幫助那些獲得上帝拯救的人。換句話說,天使是上帝的僕人,並不是拯救者本身。希伯來書的作者希望大家清楚明白,只有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才是上帝所差遣來的拯救者,沒有其他的人可以比擬。
我們有這樣的認識後,就會明白基督教信仰所強調的:只要是人,就不是救主。在許多極權國家或社會,往往將領導者當作神明給他們的人民崇拜。也有許多人在事業顛峰的時代,將自己塑造成為神明,讓人誤以為只要學習他們,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境界—富可敵國一般的有影響力。但是我們必須清楚:人類的歷史告訴我們即使是最偉大的國家,也會有衰亡的時候;就算是擁有的財富多到可以影響世界,也會有貧窮的一天。
自古以來,這樣的歷史一再在我們眼前出現。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天地看起來是長長久久,所謂「天長地久」,也會有改變的時候。想想看:今天科學界一再警告我們,說北極與南極的冰海已經開始在溶化,海水正在逐漸上漲中;也有科學家提醒我們,全球的天氣正在暖化。遠的不說,單就在三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就看到埔里和中部地區不少地方,土地、河川改變了原有的形態,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得到,再過不久,當人類的科技發達到可以複製人類、各種動物出來,以及在人的身上裝置有所謂的「人工智慧晶片」的時候,我們將會看到的,已經不再是生態環境改變而已,而是人類的形態更會是大異於現今所看到的。
類似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都在說明一件基本的認識:這些改變,說明了人的有限性,沒有永恆的存在。沒有永恆,就沒有拯救的能力。因為拯救是穩定的力量,有穩定的力量,才能使生命得到安全。因此,不論是多麼偉大的人、物,都不是我們生命的倚靠,和幫助我們獲得拯救的對象。
今天的社會,經常會看到有人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不要受到這樣的人所迷惑,也不要把我們的生命投資在那不可靠的財物上。使徒保羅就曾這樣提醒提摩太說:

「對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你要警戒他們不可驕傲。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不可靠的財物上,而要倚靠那把萬物豐豐富富地賜給我們享受的上帝。」(提摩太前書六:17)

最近政府發行「公益電腦彩券」,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人排隊購買,報紙說那是「億萬富翁」的機會,許多人將生命寄望在彩券上,因此,他們到處去尋求「明牌」,甚至還有包租遊覽車去拜那些聽說會提供「明牌」給信徒的神明。我們要注意,這些都不是聖經告訴我們的,因為把生命倚靠在這些可變化的財物上,將使我們的生命力更加薄弱,甚至在困境來臨時,使我們失去了生存希望,這是很危險的。我們要倚靠的乃是賞賜生命的上帝,祂在耶穌基督給我們永恆的生命。
(講於二○○二年元月廿七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