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恩典豐富的救主

經文:希伯來書二:1—18

在第一章,作者主要在解釋上帝的兒子作為人類的救主,與天使之間在身份上有極大的差異。作者之所以會用不少篇幅介紹上帝的兒子與天使之間的不同,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早期教會中,有人主張要崇拜天使,認為天使也是上帝的僕人,傳遞上帝拯救的信息,因此認為崇拜天使也是很重要。作者寫這本書信就是要說明真正的救主只有上帝的兒子才是,他要拯救的對象是所有的人,不只是限定某一個人、族群,而是及於所有的人類,其他的都不能取代上帝的兒子所帶給人類的救贖恩典。
再者,如果我們先讀過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然後再來讀希伯來書時,會有一種感覺,就是這兩本書好像是同一個作者所寫的,因為這本希伯來書的內文,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都很熟悉。這也就是為甚麼在宗教改革之前,對希伯來書的看法是「保羅給希伯來人」的書信。特別是在第十至十一章中,提到法律和信心的問題,就有羅馬書的影子。但這樣的看法在宗教改革後被否認了,直到今天,已經甚少有這樣的觀點,原因是使徒保羅的書信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每封信的開頭會清楚記明寫這封信的人就是使徒保羅,而希伯來書並沒有這樣的開場白。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不論作者是誰,他必定是熟悉舊約聖經的人,再者,他也對使徒保羅的言論知之甚詳,且認同使徒保羅的觀點,因此,無形中會將使徒保羅的言論引用進入這本書信中。有關作者是誰的問題,在介紹這本書信的時候,我已經有說明過了,就不再在這裡贅述。
希伯來書的第一至二章都是在討論有關上帝的兒子和天使之間的不同,作者努力要將這二者之間的差異說明清楚,希望耶穌基督的信徒都能分辨出來,以免被許多錯誤的信仰認知所迷惑。如果我們將希伯來書作者這種用心拿來比較今天的時代,豈不也是我們所有基督徒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基督徒並不清楚明白到底他所信的救主是誰,特別是在今天這種高度經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的世代,相對的是心靈之壓力越來越大,因而造成內心的空虛感越重,因此,有許多新的宗教信仰興起,迷惑人心的言論越來越多。請注意,不要以為會受迷惑的,只有那些販夫走卒,不是這樣,而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受迷惑的越來越多。像在一九九八年發生的「飛碟會」就是個好例子,該會的發起人陳恆明本身是個大學教授,跟隨他走到美國去等待上帝降下「飛碟」來拯救的,多數是醫師、大學教授等,這些都是高級知識份子。希伯來書寫成的時代,也是基督教受到迫害很嚴厲的第一世紀末期的時代,在那動盪不安的世代裡,人們在尋求拯救的用心是值得我們學習,但知道怎樣找到真確的門路,卻是一門很值得深思的信仰功課。耶穌基督對他那時代的跟隨者說:「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那通向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好走的,朝著這方向走的人很多。那通向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難走,找到的人也很少。」(馬太福音七:13—14)
難走又窄的路,當然很少人願意走,但那條路卻是通往永生的門路,我們必須堅忍所有的一切困難去走,除非我們想要滅亡,否則就必須排除所有的障礙。就像耶穌基督所說的:「上帝國的福音被傳開了,人人都想猛烈地擠進去。」(路加福音十六:16)上帝國是屬於永恆的國度,是永恆生命的天地,但需要「猛烈地擠」才能有獲得進去的機會,而這機會是需要建立在真確的信仰基礎上。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因此,我們必須更加堅守所聽到的真理,免得被潮流沖走。2天使所傳給我們的信息已經證實都有效力,所有不遵從這信息的人已經受到應得的懲罰。3既然這樣,如果我們忽略這麼偉大的拯救,怎能逃避懲罰呢?主本身首先宣告了這拯救;那些聽見的人也已經向我們證實。4同時,上帝自己用異能、奇事,和各樣的神蹟來加強他們的見證。他又按照自己的旨意,把聖靈的恩賜分給我們。

第一節清楚地指出作者寫給受信的對象,乃是一群已經是信耶穌基督的信徒,且可能就是有了年資的信徒,我們所謂的「老信徒」,也許已經是第二代或是第三代的信徒了,他們已經聽過有關耶穌基督的信息,應該就堅守,不要隨便放棄或是改變。
第二節提到「天使所傳給我們的信息」,這是指舊約聖經而言。換句話說: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是與上帝的救恩有關。而與上帝有關的救恩是透過摩西法律來表明,這法律是由上帝的天使傳下來的。在申命記第三十三章二節說:「上主從西奈山來;\他像太陽從以東上升,\從巴蘭山照耀自己的子民。\千萬天使跟隨著他;\他的右手握住燃點的火炬。」就因為這樣,以色列人民很清楚地認識到一件事:違背摩西法律,等於是違背上帝的旨意,因為這些法律是上帝透過天使頒佈給摩西的。相對的,如果遵行摩西法律,就等於遵行上帝的旨意一樣。這就是為甚麼猶太人從祖先傳承下來的信仰是:只要遵行摩西法律規定時,就可以和永恆的生命結連在一起。我們從教法律的教師,以及富有的財主來詢問耶穌基督有關要如何做才能得到永恆生命之問題時,耶穌基督的回答都是與法律怎樣說的,或是法律記載的是甚麼等這樣的記事可看出來(參考馬可福音十:17—22,路加福音十:25—37)。在使徒行傳第七章五十三節記載司提反對當時的猶太人這樣說:「你們是接受了上帝法律的人;這法律是由天使傳下來的,而你們卻不遵守法律!」這很清楚地說出當時的猶太人有個共同看法:摩西法律是藉著天使傳達下來的。使徒保羅就是這樣說的:「法律是由天使藉著一位中間人頒佈的。」(加拉太書三:19b)
第三節說到「忽略這麼偉大的拯救」,這句話無論是從舊約來看,或是從新約早期的教會來說,都有相同的意義;舊約時代,上帝透過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神蹟,表明祂的救恩。新約時代,上帝以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說明祂拯救的愛,這些都在說明上帝對人生命的拯救工作是非常珍貴而且重要的。因為上帝的救恩就是為了要使人避免因罪所帶來的懲罰。因此,忽略上帝救恩的人,等於是藐視上帝的恩典一樣,是驕傲的態度,也是不承認有上帝的另一種表現。
第四節就像羅馬書第十五章十八節,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時所說的:「我所要大膽講的只是這一句話:基督藉著我的言語行為,又用神蹟奇事和上帝之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上帝。」在使徒行傳第二章二十二節,彼得和其他門徒的見證中也有這樣的話:「以色列同胞啊,你們要聽我的話。拿撒勒人耶穌的神聖使命,很清楚地由上帝藉著他所行的神蹟、異能、奇事,向你們顯示出來了。這事你們自己都知道,因為是發生在你們當中的。」這樣,我們看到無論是「神蹟、異能、奇事」等這三樣,都是在顯明上帝的救恩,為的是要讓聽從上帝旨意的子民認識到,上帝就在他們生命中帶領著他們。
神蹟,原本的意思是指「記號」。神蹟是指上帝奇妙的作為。在聖經中可以看到許多神蹟,這些神蹟都在表明上帝給人儆醒的一種記號。
奇事,是指要引起人的注意,知道有不一樣的現象或事件發生。
異能,這是指上帝顯現能力的方式,不是人的能力所及的。
要特別注意的是接下來這句「他又按照自己的旨意,把聖靈的恩賜分給我們」,這句話已經清楚表明,不論是神蹟、奇事或異能,都是以上帝的旨意,透過聖靈的力量分配到每個見證上帝救恩的人的身上或是地方。換句話說,能行神蹟、奇事、異能的事,並不是因為人自己有這些能力,而是來自上帝的旨意和聖靈的幫助。因此,不論是誰,能夠行神蹟、奇事、異能的,都是為了要見證上帝的救恩所做的,否則就不算是屬於上帝的旨意而出的作為。這也幫助我們更加清楚明白為甚麼耶穌基督會對那些在門外敲門的人說出嚴厲譴責的話,我們從馬太福音第七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的記載看到這樣的描述:

「『主啊,主啊,我們曾奉你的名傳上帝的信息,也曾奉你的名趕許多鬼,行許多奇蹟。』那時候,我要公然地告訴他們:『我從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走開吧!』」(馬太福音七:22—23)

顯然地,這些被拒絕於門外的人,必定自認為是在行神蹟、奇事,很有能力彰顯上帝的救恩。但可以了解的是他們這些行為並不見得是來自上帝的旨意,而是出自個人內心的驕傲,或是為了要顯現自己有聖靈的能力,因此才會被耶穌基督稱他們是「作惡的人」。

第五至九節:
5上帝並沒有把他將要創造的世界,就是我們所說的那個世界,置於天使的管轄下。6相反地,正如聖經上某處所說的:
上帝啊,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
世人算甚麼,你竟關懷他。
7你使他一時比天使低微;
你用榮耀、尊貴作他的華冠;
8你使他統轄萬有。
這裡說,上帝使人「統轄萬有」,這明顯地是包括一切。可是,我們現在並沒有看見人統轄萬有。9我們倒是看見耶穌,他一時被置於比天使低微的地位上,好藉著上帝的恩典,為萬人死。如今,我們看見他經過了死的痛苦而獲得榮耀、尊貴的華冠。

第五節指出上帝「要創造的世界」,這是指未來的世界。這世界並不是一般所說的「天堂」,也不是所說的「新生命」,而是指一個新的時代、新的秩序,也就是福音書中所說的上帝國,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境界。
希伯來書作者的時代,因為許多基督徒都認為這個新時代、未來的時代,是天使掌權的世代。但作者要提醒大家,新的時代乃是以上帝的兒子為代表在管理。福音書中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了解,在上帝的國度裡和現在人類社會的景況是相差很遠的。例如馬可福音第十章四十二至四十五節就有很清楚地比較出屬於上帝的國度,和屬於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耶穌基督就這樣說:

「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耶穌基督不僅是這樣說,也以實際的行動來教導門徒,在與門徒共守最後逾越節晚餐時,他親自用水洗門徒的腳,並且要門徒們遵照他留下來的這個樣式去行。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新的世界、新的時代乃是個謙卑的時代,是個心甘情願地服侍別人的世代。
第六至七節乃是引用詩篇第八篇四至六節,以及詩篇第一四四篇三節的詩歌。人是非常渺小的,如果從整個宇宙來看人和人所居住的世界,人不但是渺小到極點,就連人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在整個浩瀚的宇宙中,也只不過是數以萬計的星球中的一個小星球而已。即使是這樣子渺小,上帝還是透過各種方式啟示祂對人類拯救的愛,這是此首詩歌所要表達的意義。雖然在當時詩人寫這些詩的時候,並不知道整個宇宙的世界像今天所知道的這樣寬廣無邊,但必定知道上帝創造之偉大已經是超越過人的智慧所能理解的範圍。
第八節很清楚地是與創世記第一章二十六至二十八節,上帝創造人的時候所說的話有關。我們知道上帝造人的時候,就是以祂的形像造人,並且賦予人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人「管理」一切受造的萬物。可是,因為人犯罪之後,被上帝驅逐出原本享有的管理權柄,人成為罪人,因此,不再享有這樣的特權。這就像今天的司法對一個犯罪的人施行「褫奪公權」一樣。不僅失去了自由,連帶的原本享有的「管理」特權也失落了。
第九節可以說是整個希伯來書的主題中心之一,作者要告訴所有的讀者:耶穌基督乃是真正代表著上帝的榮耀。請注意這一節提到「經過了死的痛苦而獲得榮耀、尊貴的華冠」的這句話,說出當時基督徒受到迫害,許多人因此喪命,甚至有的在痛苦中呻吟著。作者透過這句話在告訴當時的信徒: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他就是上帝恩典的記號,但他也經歷了死亡的痛苦,可是後來卻享有上帝所賞賜的榮耀和尊貴。作者希望這樣的比喻,對那些在受到迫害而活在苦難中的信徒增添信心,鼓勵他們向耶穌基督學習。

第十至十三節:
10那位創造和維持萬有的上帝使耶穌經歷苦難,成為完全,為要使許多兒子一起享受他的榮耀;上帝這樣做是適當的。因為耶穌原是帶領他們進入拯救的先鋒。
11他洗淨人的罪;他和那些得到潔淨的人同有一位父親。所以,耶穌不以認他們作一家人為恥。12他說:
上帝啊,我要向我的弟兄姊妹們傳揚你的名;
我要在全會眾面前歌頌你。
13他也說:
我要信靠上帝;
又說:
看哪,我和上帝所賜給我的兒女都在這裡!

在第九節已經提到耶穌基督經歷死的痛苦,為的是要使眾人進入上帝的恩典中。上帝的恩典乃是要拯救罪人,使他們的罪獲得赦免。換句話說,在耶穌基督裡,眾人的罪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在第十節則更進一步地指出:耶穌基督藉著死亡,使這項拯救的恩典完成。這一點也可說是基督教信仰與其它宗教信仰差異最大的地方。一般人在思考一位拯救者,都是以孔武有力、百戰百勝的英雄姿態出現。但耶穌基督卻是以一位「受難的僕人」的姿態出現在人類歷史上。這點也是早期教會信徒一直無法理解的地方,不只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這本書要回答信徒心中這方面的疑惑,馬可福音作者寫該書的一個主要目的,也是要告訴那些在羅馬城的基督徒,要解釋為甚麼「彌賽亞」(拯救者)會是一個受難者?馬可福音的作者用兩種方式來表達:其一就是在第十章四十五節,耶穌基督說他來到世上,是要服侍人,不是要接受服侍來說明僕人的意義。基督教信仰是告訴我們成為別人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因為生命的主人乃是上帝,不是人自己。其二是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最後所說的話:「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十五:34)生命最大的苦難,就是連上帝都離開了,這樣的人還有誰可倚靠呢?還有誰會是他生命中最可靠的朋友呢?上帝差遣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結果是使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最痛苦的刑罰—感受到他被遺棄的痛苦、孤單。
第十一節可以比較約翰福音第一章十二節所說的:「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的人,他就賜給他們特權作上帝的兒女。」我們經常唱的一首詩歌「至好朋友就是耶穌」,很清楚地說明我們最好的朋友就是耶穌基督;他是上帝的兒子,卻為了我們的罪,他來到我們當中,成為我們的朋友。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則說是成為「一家人」,是「同有一位父親」。這也是約翰福音的作者所強調,當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是「合而為一」的信仰共同體一樣(約翰福音十七:20—23)。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節說到耶穌基督把我們當作「一家人」,並且是不會以為羞恥,為甚麼會這樣說?這是因為我們是「罪人」,而「罪人」在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是被看成是羞恥的記號。誰會喜歡和罪人成為朋友?將罪人當作自家人看待?沒有。但是,上帝的愛遠遠超越這些人間對罪人的態度。使徒保羅在形容上帝的愛時,說出這句最有名的話:「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羅馬書五:8)
第十二至十三節,作為救主的耶穌基督,要帶領所有的兄弟姊妹歌頌上帝的名,這就是復活的耶穌基督所要完成的任務。作者用詩篇第二十二篇二十二節的詩歌來說明:因為有復活的耶穌基督,才有信仰的共同體成立,使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像是「一家人」一樣,大家都成為兄弟姊妹,聚集在一起就是為了要歌頌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

第十四至十八節:
14既然這些兒女都是有血肉的人,耶穌本身也同樣有了人性。這樣,由於他的死,他能夠毀滅那掌握死亡權勢的魔鬼,15並釋放了那些因為怕死而一生處在奴役下的人。16很明顯地,他不是幫助天使,而是幫助亞伯拉罕的子孫。17所以,他必須在各方面與他的弟兄姊妹們相同,在上帝面前作他們仁慈而可靠的祭司,好使人的罪得到赦免。18因為他親自經歷過被考驗、受折磨的痛苦;他現在能夠幫助那些被考驗的人。

這段經文說明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信息:道成肉身在人間的上帝,成為一個受苦的僕人出現在人類的面前,透過死亡的痛苦,來解除人類的罪,使人因此獲得赦免,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段經文就像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耶穌基督就是以卑微的僕人身份降生到世上來,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參考腓立比書二:5—8)。
我有說過,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這本書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告訴當時的猶太基督徒,為甚麼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降生到世上來,本來是要拯救世人的,結果反而被人殺害了,怎麼會是這樣呢?作者在這裡則說耶穌基督就是用死來「毀滅那掌握死亡權勢的魔鬼」。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也努力要安撫那些對死亡有恐怕的信徒,讓他們知道,就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死,已經將人的罪都贖了回來,因此,當一個罪已經被贖回的人死去時,他就不用再害怕甚麼了,因為罪獲得赦免的人,可以進入上帝國度裡,享受上帝所賞賜的永恆生命。
人害怕死亡來臨,但基督徒不用害怕死亡,原因是基督教信仰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已經為信靠他的人成為贖罪的祭,獻在十字架上了。人最需要擔憂的事,乃是以有罪的身份到審判的上帝面前。如今,這樣的恐懼可以因著耶穌基督的贖罪之功而消除。
第十六節所用的「幫助」一詞,在台語聖經用「牽救」,和合本聖經用「救拔」,意思是指「抓住」,是「緊緊抓住不放」之意。這樣就更清楚了,耶穌基督為了要拯救這些信靠他的人,用他的手「緊緊抓住不放」,把他們從墮落入死亡深淵中「抓」回來,重新回到上帝面前,因為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都已經與他成為「一家人」,永不分開。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在人看來,死亡是很大的生命苦難,也帶給人對生命極大的恐懼,但在耶穌基督裡,苦難和死亡的恐懼都將得到釋放、解除的保證。

希伯來書的作者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使耶穌基督經歷死亡的痛苦,為的就是要承擔人類死亡的苦難,得以因此獲得上帝的赦免。他希望透過這樣的認識,幫助早期教會那些信徒明白:為了信仰而受到迫害,乃是得到上帝恩典的證據,就像耶穌基督經歷死亡的苦難一樣。
基督教信仰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勇敢面對死亡,而不要害怕死亡,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從死亡中復活起來,這是上帝最大的神蹟,也是基督教信仰最特別的中心信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沒有一個宗教信仰讓人看到復活的盼望來臨,只有基督教的信仰讓我們知道死後有復活的盼望,而這盼望就在耶穌基督裡。
我們的世界有死亡,也因為死亡給人帶來生命有極深的恐懼感。在基督教信仰中,我們不再懼怕死亡的威脅,原因是耶穌基督已經勝過死亡,他復活了。他在與門徒守最後晚餐時,曾這樣告訴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是你們要勇敢,我已經勝過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33b)
絕大部分的人對死亡是恐懼的,特別是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死亡的訊息來臨時,比如說知道自己的病將使自己在某一段時間內結束生命時,那種不安與焦慮會充滿著人的內心。也許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害怕甚麼,但內心的不安往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充分顯露出來。人若對死亡害怕,是因為對復活的盼望失去的信心,要不然就是沒有復活的信息在他的生命裡,這樣的人在使徒保羅看來乃是最悲哀的人(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五:12—19)。一個對復活有信心的人,對死亡是不會有害怕的。
在基督教信仰裡,我們說十字架時,就是指耶穌基督死的苦難。然後我們從十字架的苦難進一步談到拯救,這拯救是從耶穌基督的復活所帶來的。這也就是為甚麼說基督教的信仰沒有說死亡,原因就在復活的耶穌基督身上,我們看到復活生命的來臨。因為他復活,我們相信所有信靠他的人也會跟著他復活。使徒保羅這樣說:「如果我們跟基督合而為一,經歷了他的死,我們同樣也要經歷他的復活。」(羅馬書六:5)他又說:「如果我們跟基督同死,我們信,我們也要跟基督同活。」(羅馬書六:8)這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一個基督徒不再懼怕生命死亡的原因,就是在耶穌基督裡,沒有死亡可以控制他,因復活的生命是超越死亡的權勢。這也是基督徒最大的福份。
我曾在去年九月咱教會松年團契年會的演講中說到台灣人追求三樣東西:一是好吃、二是好睡、三是好死。第三項的「好死」在台灣最近幾年來一直是很熱門的話題。台灣人之所以求「好死」,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症找不到可醫治的良藥,並且這些莫名其妙的病症往往帶給病人在生命最後時刻感受到相當的痛苦。於是,我們聽到有人很安詳地死去,不但不會覺得惋惜,還會說「好棒哦」。我就遇到這樣的例子:有一次一位會友在睡覺中安然過世。結果許多會友聽到後,馬上回應說「感謝主」。我聽了很訝異地隨口回說「你們怎麼可以這樣說」?這些會友說:「牧師啊,你不知道啦,要在睡覺中死去,那可是上帝最大的祝福啊!」我想了想之後,覺得實在是有道理。又有一次一位長老在教會舉行聖餐禮拜結束,牧師請這位長老祈禱感謝時,就在感謝當中突然間倒在座椅上死去。結果該教會會友都一直稱讚說這個長老一定是上帝所特別賜福的,否則不會在這樣的境況下安然去世。
其實,一位真正有信仰的基督徒是不用害怕死亡的,因為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復活的來臨。雖然死亡在某些層面帶給我們痛苦,但這些痛苦都將因有耶穌基督可作為倚靠,帶領我們進入復活的新生命裡,反而使我們的生命帶來喜樂。

二、耶穌基督豐富的恩典救贖了我們,使我們成為與他合而為一的「一家人」。

希伯來書的作者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信息,就是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都將因著信而與他結合成為「一家人」,他不以我們為恥,因為他已經將我們的罪給贖了回來。
和耶穌基督成為「一家人」,意思就是屬於上帝國度的一份子,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將上帝在耶穌基督裡這樣的愛拆開,也沒有世上的能力可以將耶穌基督帶給我們這樣的恩典給打散。
我很喜歡使徒保羅所說的一段話,他說:

「誰能夠使我們跟基督的愛隔絕呢?是患難嗎?困苦嗎?迫害嗎?飢餓嗎?貧窮嗎?危險嗎?刀劍嗎?像聖經所說:
為了你的緣故,我們整天被置於死地;
人把我們當作待宰的羊。
都不是。在這一切事情上面,我們靠著愛我們的主已經獲得完全的勝利!因為我確信,甚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權者;是現在,是將來;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羅馬書八:35—39)

看,耶穌基督的愛,使我們與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無法分離。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使我們離開他而失落了上帝救贖的恩典。因為他的愛是豐富的,是上帝親自所賞賜的。

三、神蹟、奇事、異能乃是聖靈的奇妙的作為,聖靈會隨時在人的心靈深處做工,為的是要啟示人認識上帝的救恩。

不論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或是使徒保羅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裡,或是路加所寫的使徒行傳,都有提到上帝用神蹟、奇事、異能等方法來彰顯祂奇妙的作為,目的就是要幫助人認識上帝的救恩。但要注意的是,這些神蹟、奇事、異能等,都不是出自人自己的能力,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這些乃是聖靈的能力依照上帝旨意顯現出來的。路加福音在描述耶穌基督所行醫病、趕鬼的神蹟時,曾用這樣的話描述耶穌基督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乃是:「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使他能治好病人。」(路加福音五:17)路加福音不僅一次提到這樣的事,而是一再提到「有能力從他(「指耶穌基督」身上發出來,治好了)來尋找他治病的眾人(路加福音六:19),也因為有「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所以當那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症的女人來摸耶穌基督的衣裳時,耶穌基督第一個感受到的,就是「立刻知道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來」(馬可福音五:30)。我們也看到每當耶穌基督醫治好許多人的病而被許多人圍繞著他時,他就馬上離開眾人,到偏遠地方去祈禱(馬可福音一:35,路加福音五:16)。
為甚麼每當有眾人看到他行神蹟之後發出讚美聲音時,他就想要離開眾人?原因就是他不希望大家只看到他所行的神蹟,卻忘了神蹟所要顯明的上帝救恩;他也不希望大家看到奇事、異能之後,就想要把他當作一位政治上的君王看待(約翰福音六:15),他希望的是大家會明白上帝拯救的愛透過這些神蹟、奇事、異能彰顯在他們的面前。
如果耶穌基督都是這樣的態度在教導眾人,我們豈不是更需要謙卑地學習認識到:任何神蹟、奇事、異能就是在見證上帝的愛,這愛是依上帝的旨意降臨到人的身上,並不是人自己有甚麼能力可以行神蹟、奇事、異能,而是因為上帝的愛的緣故。如果沒有上帝的靈透過這些神蹟、奇事、異能來打開人的心靈,所有這些在人看來「像是」神蹟、奇事、異能的事蹟,都是屬於人的,並不是依照上帝的旨意行出來的。就像有些人也會行奇蹟、趕鬼,但卻被耶穌基督指責是「作惡的」一樣(參考馬太福音七:21—23)。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就曾說到自己身上有一根刺糾纏著,使他不至於因為「得到許多奇特的啟示而趾高氣揚」而忘記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他說這根刺「如同撒但的使者刺痛我,使我不敢驕傲」(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7)。
在咱台灣許多地方,常會發現有些人因為有特殊能力會行奇事、趕鬼、醫病的工作,就以為自己很有「靈力」,竟然忘記不是他有甚麼能力,而是因為上帝要重用他,要藉著他彰顯上帝的愛,這種人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一再宣揚醫病趕鬼的奇蹟,甚少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和救恩。其實,上帝的國並不在於身體得醫治,而是在心思意念的革新(參考羅馬書十二:2,以弗所書四:20—24),以上帝為生命的主,這才是正確的方向。否則,即使我們有各樣奇事、異能的恩賜,也會阻礙了福音的廣傳,這就會成為很可惜的事。

(講於二○○二年二月三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