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成為福音的同工

經文:希伯來書三:1—19

我們談過第一章與第二章之後,就會發現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二章之中,是以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與天使之間的差異為題材,說明真正的拯救者就是耶穌基督,不是天使。作者希望這樣的說明能夠幫助早期教會的信徒正確明白信仰的對象,而不是在危難的環境中,隨便抓了一個對象就拜,以免造成信仰行為上的錯誤。
其實早期教會信徒這樣的信仰態度,也持續發生在今天的時代;我們會看到有些信徒並不認識真正拯救者是耶穌基督,而是認識了某些以為滿有「聖靈」能力的傳道者;有的則是把那些由傳播媒體塑造出來的「佈道家」,當作是今天福音的代表者看待,認為要拯救今天的基督教會,就要以這些人的觀點來改造基督教會。類似這樣的觀念實在是很可議的,因為基督教會的主,並不是人或是從人來的學識才能,固然這些都可以幫助基督教會成長,甚至使許多人因此認識福音,但基督教會的主是耶穌,他才是基督教會的首領(以弗所書一:21—23)。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說:「教會是建造在聖經上帝的話語基礎上。」換句話說:一間屬於基督的教會,並不是以人的話語為中心,而是以聖經上帝的話作基礎。上帝的話啟示我們認識祂的救恩,透過耶穌基督來表明出來(參考羅馬書五:8)。這樣,我們可以很明確地說:當一個人被塑造得像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福音工作者時,這個人也是最危險的人,因為他的名聲已經蓋過了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但我們知道,能夠使教會永遠長存的,並不是人的能力,而是聖靈的工作。以人的能力想要使基督教會永存不衰敗,那是對基督教信仰認知的錯誤。
同樣的,想以人的能力使基督教會成長起來,那是以人的能力在取代聖靈的工作。希伯來書的作者很清楚地說:「上帝自己用異能、奇事和各樣的神蹟來加強他們的見證。他又按照自己的旨意,把聖靈的恩賜分給我們。」(二:4)如果沒有聖靈做工,我們人又能做甚麼呢?
使徒保羅曾對糾紛不斷的哥林多教會內部,那些在標榜自己是屬於哪個「偉人」的派別,或是傳承自哪位名人的門派時,語重心長地說:

「到底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要引導你們歸信上帝。我們每一個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我栽種,亞波羅灌溉,可是使它生長的卻是上帝。栽種的和灌溉的都算不了甚麼;一切在於使它生長的上帝。」(哥林多前書三:5—7)

這段話對早期教會在信仰上認知的錯誤很有糾正功用,同樣也對今天基督教會把人當作教會學習成長榜樣的錯誤,更具有儆醒的依據。
從第三章的經文,我們看到希伯來書的作者更進一步地以猶太人認為最偉大的先知摩西作為例子,說明耶穌基督與摩西之間的不同,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早期教會中,盛傳舊約時代有摩西,新約時代有耶穌,這樣的看法就是將舊約時代的摩西和新約時代的耶穌基督放在同等位置上。這種觀點也經常出現在今天的基督徒中,一般的說法是:舊約有「摩西五經」,記載上帝救贖的恩典。新約有「四福音書」記載上帝拯救的愛;舊約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那奴隸之地埃及,新約有耶穌基督為「新的以色列」(指基督徒而言)贖罪脫離因罪綑綁而成的奴隸;摩西是以色列民族的祭司,而耶穌基督則是為新以色列人民獻身為祭。這樣的看法在早期教會存在,也在今天的基督徒中被引用。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要糾正這種看法,認為這樣的認知是錯將耶穌基督的救恩和摩西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事件當作相同等值看待。作者從第三章一節開始,直到第四章十三節,都是在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蒙上帝選召的信徒朋友們,你們應該思想耶穌;他是我們信仰宣認的使者和大祭司。2他忠心於選召他來工作的上帝,正像摩西忠心為上帝之家工作一樣。3蓋房子的人所得到的榮耀超過了他所蓋的房子。同樣,耶穌比摩西配得更多的榮耀。4每一所房子都是人所建造的,但是上帝創造萬物。5摩西在上帝之家作忠心的僕人,為上帝在將來所要說的話作證。6然而,基督以兒子的身份忠心治理上帝之家。如果我們堅持所盼望的信念和勇氣,我們就是上帝一家的人了。

在第一節作者開始就談到耶穌基督的身份乃是「使者、大祭司」。請注意在這裡所說的「使者」這個詞,在希臘文是與「使徒」相同的字。但與早期教會所指跟從耶穌基督的那十二位門徒被稱之為「使徒」的意思不同。這裡所用的「使者」,乃是指「奉差遣者」,是直接從上帝接受差派指令,代表的身份乃是上帝。
再來就是說耶穌基督乃是「大祭司」。我們知道「祭司」原本對猶太人來說是很清楚的觀念:幫助人透過獻祭敬拜上帝、認識上帝,這樣的工作者就是祭司。耶穌基督之所以被稱之為「大祭司」,主要原因在於他為了救贖所有的罪人,獻身在十字架上,因著他的死,讓所有相信他的人,因此認識到上帝拯救的恩典。這樣的「大祭司」就與一般猶太人所認識的「大祭司」完全不同;猶太人的「大祭司」幾乎就是一種官職,是含有政治官位的一種職務,在耶穌基督的時代,「大祭司」是該亞法,他是另一位被羅馬政府免職的大祭司亞那的女婿(參考約翰福音十八:13),而當時的大祭司是由羅馬政府任命的,這就和耶穌基督之被稱為「大祭司」之角色相當不同,因為耶穌基督的「大祭司」是替人的罪獻身死在十字架上,他不是帶有政治力量管轄、統治人民,而是成為「僕人」的樣式,來服侍人,不是來被人服侍的(參考馬可福音十:45)。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我們的信仰就是在「宣認」這樣的耶穌基督。
第二至五節是比較耶穌基督和摩西之間角色和工作的差異。作者以建造房屋來比喻;不論房子蓋得多麼美麗、壯觀、雄偉,堪配稱讚的是設計與建造者,而不是建築物本身。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更進一步地指出:人能建造的是房子,上帝建造的則是整個宇宙萬物。所謂的「房子」,是在比喻以色列民族,而「上帝創造萬物」則是在比喻全體人類,指的是包括一切族群,不是單指以色列民族而已。這樣就很清楚有了區分;摩西是為了以色列民族受上帝差遣,成為上帝的僕人,而耶穌基督則是受差遣成為所有人類的救主,這就是第三節所說的「耶穌比摩西配得更多的榮耀」,其意在此。
第五至六節,作者再次說明僕人和兒子之間的不同;摩西就像一位僕人,而耶穌基督乃是以兒子的身份,治理「上帝的家」,這個「上帝的家」是容納所有的人在裡面,而沒有族群之別。這就說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猶太人認為整個民族的歷史中,摩西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卻說耶穌基督比摩西還要來得偉大和重要,原因是摩西雖然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奴役之地埃及,但耶穌基督則是帶領全體人類回到上帝面前,這一點對猶太人來說,是個很新的認識,也是相當有震撼力的,因為猶太人信了耶穌基督之後,還是帶有相當優越感,認為他們才是真正上帝所要拯救的對象,甚至會對那些加入基督信仰團契的外邦人,也會採取「區隔」的意念。這也是使徒保羅在傳福音過程中一再遇到的問題。難怪他對以弗所教會的信徒有很深的期盼,希望他們明白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已經以他的生命將這種傳承自遠古時代的圍牆推倒了。他說:

「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他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他們互相敵對、使他們分裂的牆。他廢除了猶太法律的誡命規條,為要使兩種人藉著他的生命成為一種新人,得以和平相處。藉著在十字架上的死,基督終止了這種敵對的形勢,藉著十字架使兩者結為一體,得以跟上帝和好。」(以弗所書二:14—16)

猶太人長久以來的優越感,是造成早期耶路撒冷教會與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所建立起來的教會有隔閡的主要因素,猶太人基督徒甚至在信了耶穌基督之後,還念念不忘「割禮」與「得救」的緊密關係,使徒保羅則強調在耶穌基督裡,割禮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記號,而是十字架的救贖恩典(參考哥林多前書一:18)。

第七至十一節:
7所以,正像聖靈所說的:
今天,如果你們聽見上帝的聲音,
8你們不要頑固,
像從前背叛上帝、
在曠野裡試探他一樣。
9上帝說:雖然四十年當中,
你們的祖宗曾看見了我的作為,
他們還是在那裡試探我,考驗我。
10因此,我向那時代的人發怒;
我說:他們都不忠心,
又違背了我的命令。
11我在忿怒中發誓:
他們永不能享受我所賜的安息!

這段經文是引用自詩篇第九十五篇七至十一節的詩歌。通常這段詩歌是用來警告以色列人民不要對上帝的愛存有懷疑之心,因為懷疑是使人脫離上帝的誡命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作者引用這段史詩必定有重要的用意,主要就是在於警告猶太基督徒,要他們知道不要再重犯過去祖先所犯的錯誤。我們比較一下詩人所寫的詩歌,就會更清楚詳細的內容:
(詳見下頁)
詩篇第九十五篇7-11節 希伯來書第三章7-11節
7他是我們的上帝; 我們是他牧養的子民, 是他帶領的羊群。 你們現在聽他所說的話吧:
 7所以,正向聖靈所說的: 今天,如果你們聽見上帝的聲音, 
8不要頑固,像當年在米利巴的祖先; 不要像他們在曠野、在瑪撒時一樣,  8你們不要頑固, 像從前背叛上帝、 在曠野裡試探他一樣。 
9雖然他們看見了我為他們做的事,
仍然在那裡考驗我,試探我。
 9上帝說:雖然四十年當中, 你們的祖宗看見了我的作為, 他們還是在那裡試探我,考驗我。 
10四十年之久,我厭惡這些人。
我說:他們是多麼不忠! 他們不服從我的命令。
 10因此,我向那時代的人發怒;
我說:他們都不忠心, 又違背了我的命令。 
11因此我在憤怒下發誓說: 他們絕不能進入我本來 要賜給他們安居的地方。
 11我在忿怒中發誓: 他們永不能享受我所賜的安息! 


我們從上述這樣的經文對照中,可看到詩篇的作者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民在出埃及進入曠野後所發生的問題,就是一再對上帝發出怨言。他們忘記當時是他們在埃及當奴隸,過艱苦的奴役生活時,對上帝發出求救的聲音,懇求上帝幫助他們脫離苦役的生活(參考出埃及記二:23)。而當上帝呼召摩西帶領他們從埃及出來,他們卻在進入到曠野之後,就因為缺水與糧食而開始對上帝產生懷疑,他們連續發出抱怨的聲音,也因為這樣而惹起上帝的忿怒。甚至更嚴重的是:當他們已經快要進入迦南地了,約書亞派探子進入去了解內情,回來後的報告中,竟然是害怕、恐懼,為這樣的事,大大引起上帝的忿怒,導致他們受到嚴厲的懲罰(參考民數記第十三至十四章)。
詩篇的作者提出「米利巴」和「瑪撒」這兩個名字,但實際上卻是同一個地方。出埃及記第十七章一至七節記載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走到利非訂紮營,但那個地方沒有水喝,他們埋怨摩西將他們領到這個缺水的地方,使他們面臨死亡的威脅。因此,摩西就向上帝祈求幫助,上帝要摩西將手中的杖擊打一塊磐石,結果磐石出泉水,解除了以色列人民口渴死亡的威脅。以色列人民看見磐石出泉水,那地方的名字叫「瑪撒」,意思就是他們在「試探」、「考驗」上帝。也就是對上帝的信心不夠,心存懷疑之意。他們也叫「瑪撒」這個地方為「米利巴」,意思就是對上帝發出怨言。兩個名稱都是在指以色列人民懷疑上帝是否真的與他們同在,因為有這樣的懷疑,所以才會發出怨言。

不論是詩篇或是希伯來書,在第九至十節中都提到以色列人民是一再對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的事表示懷疑,每當他們遇到危險、災難,就抱怨連連,甚至在吃了一段時間的嗎哪之後,也埋怨沒有肉可吃,一再回顧過去在埃及有好的食物可滿足胃口之需(參考民數記十一:4—6)。這些都說明了他們對上帝的信心不足。所謂「試探、考驗」,就是指懷疑的意思。人因為有懷疑,就會給魔鬼、撒但有可趁之機,這是很危險的。以色列人民後來在曠野因為懷疑摩西已經發生意外,就開始鼓譟要從前在埃及所拜的金牛神(參考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
希伯來書的作者提起這段歷史故事,主要目的是在鼓勵猶太基督徒,要有堅定的信心,不要隨著人家的說詞而陷入迷惑。就像第六節下半句所說的:「如果我們堅持所盼望的信念和勇氣,我們就是上帝一家的人了。」這句話對當時的基督徒來說,不僅是一個應許,也是極大的鼓勵。就像當年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在盼望進入那流奶與蜜之地的迦南一樣。

第十二至十五節:
12我的弟兄姊妹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當中有人心思敗壞,不肯相信,背離了永生的上帝。13但是,為了避免你們當中有人為罪所迷惑,心腸剛硬,你們要趁著還有所謂「今天」的時候,天天互相勸勉。14如果我們能夠堅持當初的信念,始終不變,我們就是基督的同工。
15聖經上這樣說:
今天,如果你們聽見上帝的聲音,
你們不要頑固,
像從前背叛上帝一樣。

第十二節可說是希伯來書作者寫此書信的目的之一,就是有些猶太人,原本是信耶穌基督的,後來因為對信仰的認知有差異,反而離棄了耶穌基督的福音。他們之所以會離開原有的信仰,主要原因是遇到迫害,而這些迫害不但是來自羅馬帝國的,也有來自猶太教的。在早期教會時代,信徒相當少,且遇到殘酷的迫害,包括喪失生命、被關在監獄中,也有人被拷打成傷等等,這些都是早期基督徒經常遇到的事件。因此有些人遇到這些經歷後,就回到猶太教信仰裡,認為既然耶穌基督是來自上帝的差遣,不如就回到獨一的上帝信仰,反正耶穌基督也是在介紹這位獨一的上帝。但我們知道就是因為原有的猶太教信仰已經敗壞,才會有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見證上帝的慈愛。如果沒有耶穌基督,就無法認識上帝(參考約翰福音十四:7)。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說有些人「心思敗壞」,這句話剛好與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所說,信耶穌基督的人要「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成相反(羅馬書十二:2)。作者強調一個人如果拒絕信靠耶穌基督的救恩,就是等於對生命沒有甚麼期待,因為耶穌基督乃是要使人更新生命,拒絕耶穌基督,乃是拒絕生命更新一樣。
第十三節的「你們要趁著還有所謂今日的時候」,這裡所說的「今日」,並不是指某一天,或是作者寫書的那個時候,而是指「還活著的時候」。當時的基督徒有一個錯誤觀念,認為只要等到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才來跟隨他還來得及。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他們,信仰的事是生命大事,不要以「看情形轉變」的心態來衡量。
「天天互相勸勉」,這句話不論是過去或是今天都是很重要的一句勸勉話語。信仰的事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而是要日日進步的功課。很多人以為受洗是信仰最終的階段。我經常告訴大家的是:受洗,才是剛開始要進入走天路的第一步,是公開告訴大家:「我這一生決定要走天路,但我很軟弱,需要大家幫助我。」這才是受洗的意義。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當時的基督徒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那麼,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的初步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讓我們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希伯來書六:1—3)

沒錯,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這是一則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作者要當時的信徒彼此互相勉勵,且是「天天相互勸勉」,因為人是相當軟弱的,特別在信仰上更是如此,稍微一遇到困境,尤其是生活上的災難,就會氣餒,甚至放棄信仰。作者說需要「天天相互勸勉」的原因是為了要避免「有人為罪所迷惑」。這裡所說的「迷惑」,意思是「欺騙」。在一個動亂不安的社會,迷惑、欺騙的事一再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中,因此互相勉勵是非常重要,否則即使是很堅定的信徒,也會很容易陷入迷信中。
第十四節比較第六節,都是在提醒當代的信徒,要有堅忍的信仰毅力,這樣才能成為耶穌基督的「同工」。這裡所說的「同工」,意思是和耶穌基督結合在一起。使徒保羅說:「我們受洗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也就是受洗跟他同死。」(羅馬書六:3)他又說:「如果我們跟基督合而為一,經歷了他的死,我們同樣也要經歷他的復活。」(羅馬書六:5)換句話說,與耶穌基督「同工」,就是與耶穌基督完全結合在一起,分享他復活生命的榮耀。
第十五節與第七至八節相同。在這裡作者再次提醒當時的基督徒一定要記得過去祖先們失敗的經歷,不要硬心而導致上帝拯救的恩典落空了,那就很可惜。

第十六至十九節:
16誰聽見上帝的聲音而背叛了他?豈不是摩西從埃及帶領出來的人民嗎?17在那四十年,上帝向誰發怒呢?豈不是那犯罪、倒斃在曠野的人民嗎?18當上帝發誓說:「他們不能享受我給他們的安息」,這是向誰發的?豈不是向那背叛的人民發的嗎?19這樣看來,他們不能享受到安息是因為他們不信。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是指出當年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的歷史經歷,也是延續第七至十一節史詩中所提起的事件。作者再次提起這段出埃及的歷史,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訴當時的基督徒,應該注意離棄上帝旨意的,不是別人,而是那些被上帝帶領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民。同樣的,會離棄信仰的,也可能就是那些原本已經皈依信靠耶穌基督的信徒。
第十八節的「安息」,指的是進入上帝所應允的賞賜—迦南地。這塊上帝所賞賜的土地,被稱之為「流奶與蜜」之地,意即如同當初上帝創造人類時,所賜給人類的「伊甸園」般的美好。「奶與蜜」這是指生命最珍重的飲食。同樣的,因著信而得以進入上帝所賞賜的「安息」,就是使人得到最珍貴的生命泉源。
作者強調人會失落這珍貴的生命禮物,是因為不信的緣故。這對當時許多在信仰上有所動搖的人來說,是很令人動容的說詞。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基督教信仰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使我們得以和耶穌基督成為同工。

如果有人這樣問我們說:「基督教信仰最可貴的是甚麼?」我們可以很鄭重地告訴問我們的人說:「成為耶穌基督的同工。」如果對方繼續問我們說:「甚麼是成為耶穌基督的同工?」我們可以清楚地告訴對方:「就是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與耶穌基督同死,也與耶穌基督同復活。」換句話說,就是和耶穌基督永遠結合在一起,永不分離。基督教信仰最珍貴的就是使我們知道生命是有復活的盼望,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了,信耶穌基督的人就是靠著這樣的信,也會跟著耶穌基督一起復活。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就是成為上帝一家的人,這樣的信仰只有在基督教信仰才有,這就是基督教信仰最珍貴的地方。
對生命有盼望,且是生命死後會復活的盼望,這樣的信仰是很重要的,因為有這樣的信仰,我們才不會害怕死亡的威脅。沒有這種信仰的人,面臨死亡來臨時,會感到很孤單、害怕。
我們要感謝上帝給我們這樣大的恩典,應許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可以得到復活的生命,使我們與耶穌基督得以結連在一起,不但這樣,且是與上帝連結在一起。這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那一天來到的時候,你們就會知道我在我父親的生命裡,而你們在我的生命裡,像我在你們的生命裡一樣。」(約翰福音十四:20)像這種生命緊密的結連在一起,就是希伯來書作者告訴我們的,同為一家人的意思。

二、不要找藉口,要把握現在還活著的機會,因為真確的信仰就是生命得救的契機。

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當時的基督徒,不要心腸剛硬,要把握還有「今天」。作者希望當時的基督徒不要找任何藉口拖延時間,趕緊回來到當初接受信仰的熱情,不要陷入迷惑離棄上帝的教訓,以及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
趁著還有「今天」,這對許多人來說似乎很不中聽,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還有很長的時間,慢慢來,不要急,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的想就會發現,時間並不是掌握在我們手中,而是在上帝手中。一個真正對信仰有認識的人都會清楚知道:時間是屬於上帝的,並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操控。台語就有一句俗話說:「千算萬算,敵不過天一畫。」人總覺得自己很有把握,或是對計畫的事可以如意地進行,但若不是上帝答應,任人怎樣地拼命,還是一樣會落空。
在教會牧會就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有些人想要受洗,但卻不是很積極。你問他有沒有準備好接受洗禮,他總是推三阻四地提出許多理由。其中最常聽見的是:等我的「某某人」過世後,我就會來受洗。我也遇到一些兄姊這樣告訴我:「牧師,總有一天我會受洗的。」可是,我卻一再發現他們所說的「總有一天」早已經過去了,因為他們還沒有受洗就先過世了。這就像我經常提到的一件事:當我在鼓勵大家平時要培養每天研讀聖經,以及保持參加主日禮拜的敬虔信仰生活時,總是會遇到有些兄姊告訴我說「等退休後」,要不然就是「等孩子長大後」,也有的會說「最近比較忙」,其實這些都是推諉的話詞。我就經常提醒大家「不要等到送入了加護病房」時,才來發誓說要讀聖經或是參加禮拜,那時我都會說「到『那邊』去讀吧」,或是「去『那邊』參加禮拜吧,『那邊』的禮拜堂比較漂亮、好看」。不要以為我說這些是開玩笑,如果我們認真想,就會發現生命的事是沒有開玩笑的本錢。
不要以為我們有很多「今天」,它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我們不抓緊它,一下下就會從我們的生命中溜走過去。耶穌基督的福音就是在告訴我們生命在他裡面可以得到永恆這樣的信息,如果我們已經聽到這樣的信息,就應該要抓緊,不要因懷疑而失落,那就非常可惜。

三、不要對上帝存懷疑的心,要確信祂對我們的愛永在我們的生命裡。

在這一章,我們看到希伯來書的作者一再提起以色列人民在歷史上所犯最嚴重的錯誤,就是對上帝的愛持著懷疑之心,並因懷疑而不停地對上帝發出怨言,甚至因此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導致上帝發出烈怒懲罰他們。就像在第九至十一節中,作者引用詩人所寫的史詩中所說的,在出埃及後入曠野的四十年中,以色列人民雖一再看到上帝在他們身上所行的奇妙作為,可是他們還是一樣持續懷疑上帝的愛,「試探、考驗」上帝,甚至是離棄上帝,去做違背上帝命令的事,結果引起上帝極大的忿怒。即使是這樣,上帝還是寬恕、原諒他們。可是,當摩西差派探子入迦南地去「看那是怎樣的一個地方,有多少人住在那裡,居民是強是弱。看看那地方是好是壞,居民是住在不設防的營地或設防的城市。看看那裡的土壤是不是肥沃,有沒有樹木森林」時,那些探子回來後,除了猶大支族的迦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堅持要進入迦南地外,其餘跟隨他去的探子都堅持反對,並在以色列人民中散佈謠言說:「那地的出產還不夠養活當地的人呢。我們所看見的每一個人都很高大。我們在那裡甚至見到了巨人亞衲的後代;我們覺得自己像蚱蜢一樣渺小,而在他們眼中,我們也確是這樣。」(民數記十三:32—33)這樣的態度明顯說出以色列人民對上帝的信心不夠,而且因為一再懷疑上帝的能力和對他們的愛,導致後來除了約書亞和迦勒以外,其餘的以色列人民都被上帝懲罰而不能進入迦南應許之地(民數記十四:26—35)。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對上帝懷疑,就會給魔鬼、撒但趁虛進入我們的心,導致我們離棄上帝的教訓和命令,這是我們應該要注意的事。
上帝是愛的上帝,祂不會帶領我們進入痛苦的生活中,也不會離棄我們於不顧。祂是慈悲的上帝,當我們有困難或遇到災難時,請記住:上帝一直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同在,祂看顧著我們。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要堅信的。
(講於二○○二年二月十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