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偉大的祭司耶穌

經文:希伯來書四:14—五:10

我們可以從希伯來書的作者編撰這本書信的方式,看出他的用心;在第一至二章,他談到耶穌基督和天使之間的差異,接著在第三章說明耶穌基督與猶太人歷史上看為最偉大的領導者摩西之間有甚麼不同。然後,作者提到約書亞雖然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應許之地,但卻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息」,因為以色列人民都失敗了,他們在應許之地並沒有依照上帝的教訓過生活,相反地,他們跟隨當地的人民背離上帝教訓的信仰,遠離了上帝的話語,更嚴重的是拒絕聽從上帝的話語。現在接下來,他談到有關耶穌基督就像一位偉大的祭司,為所有信靠他的人獻上生命的祭。這樣的編撰方式,讓我們看到作者確實是很有系統地在介紹耶穌基督給猶太人基督徒清楚認識,希望他們在那動亂不安的世代中,能夠清楚真正的救主是耶穌基督,因為他就是一位偉大的祭司,帶領眾人回到上帝的面前,他甚至為了所有信靠他的人,親自成為牲祭般的獻在十字架這個祭壇上,使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得以和好。
祭司,這在猶太人的信仰生活中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透過敬拜與獻祭禮儀帶領以色列人民認識上帝、親近上帝,特別是大祭司的角色更是受到猶太人相當的尊崇,社會地位崇高,是屬於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Sanhedrin)的成員之一。出埃及記第廿九章說上帝要摩西立亞倫和他的後裔成為祭司,帶領以色列人民遵守敬拜的禮儀,因此,祭司制度開始有了清楚規範。後來「祭司」的工作就從以色列民族中特別揀選一個支派,就是利未族的人出來協助亞倫和他的後裔(參考民數記八:19、十八:6—7)。也因為亞倫是第一位被封立的祭司,因此,在猶太人的心目中,他就是最偉大的祭司,在祭司的傳承上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但希伯來書的作者是要告訴猶太基督徒:耶穌基督比起亞倫,其重要性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耶穌基督就是最偉大的祭司,遠遠超過亞倫,他就是上帝的兒子,他親自替所有的人將自己獻在祭壇上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利未支族這個支派之所以成為祭司,是根據民數記第八章的記載規定,「利未人要代替所有以色列人的長子」獻給上帝(民數記八:18)。然後在民數記第十八章規定利未人必須在「聖幕裡任職」,且這種職務是專職的,不可用兼任的。因此,他們不能從事祭司之職以外的工作,也因為這樣,以色列其它的支派就必須供養利未支族的生活所需。
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希伯來書的作者很有系統地在逐一介紹,到底耶穌基督和猶太人在傳承上對歷史重要人物之間的差別何在,好幫助這些猶太人基督徒釐清一些過去累積起來的錯誤觀念,以為他們已經有了天使就夠了,不需要耶穌基督;以為除了摩西,沒有人能幫助他們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他們已經在約書亞帶領下進入了上帝應許的土地居住,現在並沒有任何其它新的應許使他們能夠期待、盼望去領受;若說要獻祭給上帝,豈不是已經有祭司亞倫和利未族人在擔任了嗎?類似這樣的認知是他們由歷代祖先傳承下來的。因此,他們雖然聽到有關耶穌基督的信息,且也已經受了洗禮,但還是不清楚到底有耶穌基督和沒有之間差別何在?傳統的猶太人會對已經信耶穌基督的猶太人基督徒說:已經有亞倫替我們獻祭了,就不需要有耶穌基督再次獻祭於十字架上。他們這樣的說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猶太人基督徒回到猶太人傳統信仰裡去,他們認為耶穌基督是多餘的。因為獻祭乃是贖罪的一種方式,猶太人都知道,如果沒有獻祭,等於是沒有得到上帝的憐憫和寬恕。這也就是為甚麼要用一個支派來擔任獻祭的工作之因,就是要利未支族的人永遠都擔當獻祭的工作,為的就是要讓所有以色列人民永遠與上帝和好。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則是明白指出:真正的祭司,乃是耶穌基督,他就是最偉大的祭司。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四章十四至十六節:
14那麼,我們應該持守我們所宣認的信仰。因為我們有一位偉大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他已經進到上帝的面前。15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同情我們的軟弱。相反地,我們的大祭司曾經像我們一樣在各方面經歷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16所以,我們應該大膽地來到上帝恩典的寶座前,好領受慈愛和恩典,作為我們及時的幫助。

就如同上述所說的,祭司的主要職責是透過獻祭和敬拜禮儀帶領人回到上帝面前。因此,當耶穌基督是一位大祭司時,他所代表的就是帶領所有的人—包括了猶太人和所有外邦人在內—回到上帝的面前。但我們要特別注意第十四節這裡所說的,就是耶穌基督和一般猶太人心目中的大祭司不同;一般大祭司雖然也都進入至聖所去為以色列人民獻祭給上帝,並且領受上帝的旨意和信息(參考路加福音一:5—22),但耶穌基督卻不是這樣;他是上帝的兒子,並不是帶領人民進入聖殿的至聖所,而是帶領所有信靠他的人直接回到上帝面前。
「持守我們所宣認的信仰」,這句話已經很清楚地說明,在當時的教會有發生信徒因為遇到迫害,或是因為困擾而離棄原先所告白的信仰。希伯來書的作者要信徒們不要改變,原因是「宣認」是一種「生命之約」。當一個人放棄他所公開宣告的「生命之約」時,等於對生命的拯救不再存有希望一樣,對生命是很嚴重的殘害。
第十五節說到作為大祭司的耶穌,能夠體恤我們人的軟弱。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耶穌基督也和我們一樣經歷過試探。作者這樣的講法是在鼓勵那些在信仰上有動搖的信徒,讓他們知道不要因為受到試探,導致信心軟弱下去。沒有人會說自己從不受到誘惑、試探,也沒有人敢說自己從不懷疑過,不必因為這樣就感到自卑,耶穌基督也曾受到誘惑、試探,惟一和我們的差別是他並沒有「犯罪」。
所謂「沒有犯罪」,意思是指耶穌基督勝過誘惑者的試探,他甚至斥責了誘惑者對他不停的試探。在前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基督受魔鬼的試探,特別是在馬太福音第四章和路加福音第四章,都有詳細記載試探的經過,耶穌基督對魔鬼的誘惑是用很嚴厲的語句給予回拒。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用「他沒有犯罪」來說明人的軟弱和耶穌基督堅強有力的對抗魔鬼誘惑之不同。因為人很容易受到誘惑,尤其在迫害來臨時,更容易使人擔憂生命受到威脅而改變原本所持有的真理。
第十六節提到「上帝恩典的寶座前」,這在舊約原本是指置放「約櫃」的聖殿之至聖所,以色列人民認為那是上帝顯現的地方。因此,每年贖罪日那一天,大祭司要進入聖殿的至聖所,用羊、牛的血灑在至聖所裡面的約櫃蓋上,表示替以色列人民向上帝祈求贖罪(參考利未記十六:1—19)。灑完了之後,就從聖殿的至聖所出來,到至聖所前的祭壇處,將羊、牛的血灑在祭壇的四角處,而這裡的祭壇就變成一個重要的贖罪地方,因為這個祭壇的四個角都灑著獻祭羔羊、牛的血,凡是有罪的人,只要用手觸摸至聖所前的祭壇之四角處,就可以免除罪刑,即使所犯的罪是死刑也可免除(參考列王紀上一:50—51),這就是猶太人所謂的「恩座」,因為這是他們可以得到寬恕、赦免罪刑的地方。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個背景,說明耶穌基督就像這樣的大祭司,帶著人的罪來到這可贖罪的祭壇前,為的就是要使人能夠領受上帝所特別恩賜的赦免、慈愛。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作者在這裡強調「作為我們及時的幫助」,指出上帝的救贖恩典透過耶穌基督,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沒有距離,是隨時可以得到,並不是想像中的遙遠,相反的,就在人的身邊,只要人願意接納耶穌基督,救恩就在那人身上顯露出來。

第五章一至四節:
每一個大祭司都是從民間選出來,被指定替人民事奉上帝,為他們的罪獻上禮物和祭品。2大祭司自己在許多地方是軟弱的,因此他能夠溫和地對待那些無知和犯錯誤的人。3並且,因為他自己的軟弱,他不但必須為人民的罪獻祭,也必須為自己的罪獻祭。4沒有人為自己取得作大祭司的尊貴地位,惟有上帝選召的人才能夠作大祭司,像亞倫一樣。

由於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這本書信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寫給猶太人的基督徒看的,因此,這本書信最大的特色就是提到有關舊約制度或是傳承的習俗甚多。就像現在我們看到第五章一開頭提到的大祭司制度,是從民間選出來的。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在耶穌基督的時代,大祭司是由羅馬政府任命的,這一點可以從約翰福音第十八章十二至十四節經文中看到,那年的大祭司是該亞法,他的岳父亞那原本是大祭司(主後七至十四年),卻因為得罪了羅馬統治者格拉都(Valerius Gratus)而被廢掉大祭司的職位,由他的女婿該亞法從亞那的兒子以利亞撒(Eleazer)奪取到大祭司的職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之因,是與龐大的金錢誘惑有關,如果我們仔細讀四本福音書中記載有關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聖殿,將那些販賣獻祭牲畜與兌換銀錢的商家桌椅、箱櫃等物品,全部都推翻倒地時,就會明白耶穌基督那些舉動並不是沒有禮貌,或是故意藐視生意人的態度,而是在那些商家、攤販的背後,有龐大金錢利益轉入大祭司和聖殿祭司群的手中,這一點才是耶穌基督最為忿怒的地方。他控訴這些宗教領袖將敬拜上帝的聖殿變成「賊窩」、「市場」,已經與敬拜的事完全不相關了。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希伯來書的作者雖然說「大祭司都是從民間選出來」,其實在那時代,選舉是個表面的動作,主要還得看羅馬政府的意思,比較正確的說法是:羅馬統治者推薦名單,由猶太人民間代表投票認定罷了。
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祭司的主要工作,就是透過獻祭、敬拜禮儀,帶領人民認識上帝、敬拜上帝。希伯來書的作者很明白的指出,耶穌基督就是偉大的祭司,因為他帶領著所有的人回到上帝面前,清楚認識上帝的救恩。
第二節很清楚地指出:大祭司也是人,因為他是從祭司群中推選出來的。基本上祭司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人的軟弱。這就像我們平常聽到有些會友會這樣說:「牧師也是人,也會有人的軟弱。」這一點是非常正確的。不要將人神化,這是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且是基本的信仰態度。
這一節也提到大祭司固然是扮演著非常神聖且重要的工作,但對於那些在信仰上「無知和犯錯誤的人」,是採取寬恕、仁慈的態度,希伯來書的作者有這樣的說法,和猶太人的社會制度有關;在早期社會制度中,宗教領袖通常也是具有相當高的社會權力,因此,審判人民案件時,他們往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會成為主要的審判者。例如中世紀時代的歐洲基督教會,主教往往就是宗教法庭的裁判官。猶太人的社會也是這樣,大祭司就是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Sanhedrin)的成員之一。在正常的情況下,因為他懷有比較濃的宗教信仰素養,對人無故犯罪的事件,應該會採取比較寬豁的態度。可是,有時候並不是這樣,因為絕對的權力往往使人更加腐化,宗教領袖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將自己當作神明,絕對化了自己。希伯來書的作者說耶穌基督不會這樣,他來自上帝,就是因為深知人在罪惡中受苦,且他也經歷了在世上試探者的力量,因此,他更會清楚人的軟弱,會對那些無故犯罪的人採取更寬柔的態度。
第三節,因為大祭司也是人,所以在辦理祭典禮儀時,就應該考慮到他是帶著人所犯的罪回到上帝的面前,而不是將自己與其他的人分開。他自己也是屬於眾人中的一份子,這樣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摩西法律中就規定:大祭司在進入至聖所獻祭之時,「必須為自己和他的家屬獻上一頭公牛作贖罪祭。」(利未記九:7、十六:6)看吧,大祭司不只是為人民的罪作贖罪的禮儀,也要為自己和家人獻上贖罪祭,表示的就是自己和眾人都一樣,是有罪的人。
第四節說出大祭司的榮耀來源,並不是因為某人先有特殊榮耀,才獲得大祭司的職位,剛好相反,是因為獲得上帝的揀選成為大祭司,因此擁有這個職位,這個人的身份才有榮耀、尊貴。因為祭司的工作是和上帝的拯救有關係,若不是來自上帝的揀選,那就不是屬於上帝的,不屬於上帝的,就沒有來自上帝賞賜的榮耀可言。
我們知道猶太人的大祭司是從亞倫開始,他是上帝所揀選的。就是因為上帝所揀選,所以,才有大祭司這個角色上的尊榮。後來就規定:只有利未族的人才可以當祭司。請注意,並不是利未族人比較特別,利未,是雅各的第三個兒子,他曾在雅各的遺囑中受到詛咒,而不是祝福。看創世記作者是這樣記載的:

「西緬、利未是難兄難弟;
他們同謀以刀劍行兇。
我不參與他們的陰謀,
不跟他們同夥;
因為他們在烈怒中殺人,
任意砍斷牛的腿筋。
他們暴躁忿怒,該受詛咒;
他們狂暴殘忍,該受懲罰。
我要使他們分散在以色列全境;
我要使他們散居以色列人當中。」(創世記四十九:5—7)

看,利未是個「暴躁忿怒」且是「狂暴殘忍」的人,他的後裔怎會變成是祭司特權階級者呢?這很可能和出埃及事件有關。我們知道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時,曾因為等候摩西到山上,很久都沒有看到他下來,就離棄上帝的教訓,製造金牛、拜金牛,引起上帝極大的震怒。摩西為此事很氣以色列人民,要「凡屬上主的人」都到他身邊,結果所有利未人都結集在他身邊,服從摩西的命令,並且將那些帶頭拜偶像的以色列人民殺死。於是摩西對利未人說:「今天,你們奉獻了自己,履行祭司事奉上主的職務,殺了自己的兒子和兄弟,所以你們蒙上主賜福了。」(出埃及記三十二:25—29)這件事可能就是影響利未族人後來被揀選出來當祭司職務的重要因素。這樣,我們可以明白就像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所說的,並不是因為利未人有甚麼尊貴背景才可以得到祭司這樣的職份,而是因為他們被揀選出來當祭司的職份,才使他們的身份變得尊貴、榮耀。祭司是如此,大祭司更是這樣,是因為上帝特別揀選他出來服事上帝和人民之間的祭祀禮儀的緣故,才使得大祭司有無上的尊貴。

第五至六節:
5同樣,基督沒有為自己爭取作大祭司的尊貴地位;相反地,上帝對他說:
你是我的兒子;
今天我作你的父親。
6他又在另一處說:
你要依照麥基洗德一系
永遠作祭司。

希伯來書的作者以亞倫和祭司作比喻之後,隨即提出作者想要介紹的耶穌基督讓那些猶太基督徒知道,耶穌基督就是像這樣—上帝特別揀選出來的,為的是要帶領所有的人回到上帝面前,他就像一位偉大的祭司一樣。更特別的地方,是他乃是上帝的兒子。
請注意這所引用的「你是我的兒子,今天我作你的父親」這句詩歌,這是引用自詩篇第二篇七節,原本的詩歌主要在歌頌上帝親自揀選祂需要的僕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馬可福音的作者也引用這首詩歌,當耶穌基督受洗之時,突然間從天上有聲音傳下來,說:「你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你。」(馬可福音一:11)表明上帝和耶穌基督之間有不可分離的「父子」關係,也同時說明了耶穌基督在世上主要的工作,就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十:45)。這也讓我們看出一個重要的信息:真正上帝揀選的僕人,就要有獻出生命的使命感,且是會成為卑微僕人的心思,並不是成為高貴的指揮官、統治者。這就與當時猶太人社會的宗教領袖或是羅馬帝國統治者那種來自人認定的權威完全不同。
第六節是引用詩篇第一一○篇四節的詩歌,提到麥基洗德是「永遠作祭司」。由於希伯來書第七章都在討論麥基洗德的身份,因此,在這裡我們只稍微介紹麥基洗德。
依照創世記第十四章十七至廿四節的記載,麥基洗德乃是撒冷王,他在亞伯拉罕打勝仗回來後,出來迎接亞伯拉罕。創世記的作者說這位麥基洗德乃是「至高者上帝的祭司撒冷王」,當他看到亞伯拉罕回來時,就祝福亞伯拉罕,而亞伯拉罕也從奪回的「戰利品中拿出十分之一送給麥基洗德」(創世記十四:17—20)。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引用麥基洗德作永遠的祭司,主要是要表明耶穌基督就是大家永遠的祭司,無論時代怎樣變遷,都需要耶穌基督,因為他就是上帝的兒子,是大祭司,他有永不改變的愛,為要救贖眾人回到上帝面前。

第七至十節:
7耶穌在世的時候,曾經向那位能救他脫離死亡的上帝大聲禱告,流淚祈求。因為他謙虛虔誠,上帝聽了他的祈求。8雖然他是上帝的兒子,仍然從他所受的苦難學習順服。9既然上帝使他達到完全的地步,他就成為所有服從他的人永遠得救的根源。10上帝宣佈他依照麥基洗德一系作大祭司。

第七至八節很快讓我們想起耶穌基督在受難之時的情景;他在被捕之前曾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根據路加福音第廿二章四十四節的記載,說耶穌基督用心懇切祈禱上帝,祈禱到「汗珠像大滴的血滴落在地上」。為甚麼會這樣?作為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活在世上的人,面臨十字架殘酷刑罰的死亡來臨時,那種不安與恐懼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因此,馬太、馬可和路加這三本福音書的作者描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有這樣的一句話:「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可福音十四:36)十字架的刑罰,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時代,是大家最害怕的,因為那是相當殘酷的一種刑罰,羅馬帝國特別用來刑罰那些在它看來是叛亂的份子。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就是被猶太人領袖用政治性的理由移送給羅馬統治者彼拉多(參考路加福音廿三:1、5),結果彼拉多將耶穌基督判決釘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基督當然知道那是很痛苦的刑罰,但他並沒有逃避。如果我們去看他在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途中,第一次告訴他的門徒,說他此趟往耶路撒冷去,是要「遭受許多苦難,被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棄絕,被殺害,三天後將復活。」(馬可福音八:31)當耶穌基督說完這樣的預言時,最重要的門徒彼得隨即的反應就是「把耶穌拉到一邊」,要「勸阻」耶穌不要去耶路撒冷,結果被耶穌基督斥責,說彼得這樣的舉動是「撒但」的動作,要他「走開」(馬可福音八:32—33)。然後,他告訴那些要跟隨他去耶路撒冷的人,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他。看,耶穌基督並不是害怕十字架的苦刑,他也不擔憂去耶路撒冷會發生甚麼事,他是清楚知道去耶路撒冷將面對十字架的死,但他還是要去,且排除了彼得的阻擋。這就是使徒保羅所告訴我們的耶穌基督—「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8)。明知有苦難,耶穌基督還是順服上帝的旨意,這就是他在客西馬尼園祈禱的主要內容—只要照上帝的旨意,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
請注意第九節的「達到完全」這句話,這是指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就完成他為人類所犯的罪作獻祭牲品的目的。我們知道猶太人在贖罪日獻祭時,必須獻上兩隻公山羊作贖罪祭,一隻公綿羊作燒化祭獻在祭壇上(參考利未記十六:5)。為甚麼要用牲祭呢?這表示用牲祭的生命替代人的生命,表明用生命換取生命,也就是贖回的意思。獻上這樣的牲祭之後,就表明人的罪已經被贖回了,不再被當作有罪的人看待。現在希伯來書的作者用猶太人相當熟悉的贖罪禮儀,表明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意義,就是替代所有的人的罪,已經因為耶穌基督獻在十字架這個祭壇上,完成了贖回人類的罪的意思,所以這裡說「達到完全」。也因為這樣,凡是順從耶穌基督的人,就會永遠得救。
第九節的「根源」這個詞,意思就是最基本的源頭。換句話說,耶穌基督乃是使人的罪得到赦免的根源、基礎。希伯來書的作者要提醒當代的猶太基督徒:如果沒有與耶穌基督接連在一起,就無法取得贖罪的根源。
第十節,作者說耶穌基督就像麥基洗德一樣,是永遠作祭司。換句話說,耶穌基督的贖罪功能,並不會受時間的限制,也沒有空間的隔閡,因為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救恩的記號,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因為耶穌基督的救恩是永遠的,且是為所有人類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因為耶穌基督救贖的愛,我們才能回到上帝面前。

整本新約聖經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重要信息:耶穌基督就是為了要救贖人類所犯的罪而獻上自己的生命,他就是一位偉大的祭司。希伯來書的作者特別強調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兒子,因為他的贖罪,才帶領我們「進到上帝的面前」。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至十七節說得非常清楚: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因為上帝差遣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藉著他來拯救世人。」

看吧,「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拯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信仰認識。在耶穌基督裡,談的是拯救的問題,而拯救是從贖罪開始。沒有贖罪,就沒有拯救。這一點也是基督教信仰與它宗教最大的差異—贖罪。
基督教信仰的第一個認識,就是讓我們知道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人。罪,使我們與上帝的救恩脫離。但上帝是慈愛的上帝,祂知道人類生命的苦難,特別差遣祂自己的兒子到世上來拯救我們,使我們因著耶穌基督得以回到上帝的面前,與上帝和好。耶穌基督這樣說:

「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馬可福音二:17)

這句話基本上已經說出所有的人都是「壞人」,都是有「病」的人,都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而耶穌基督也因為要救贖我們這些有罪的人,他自己作為祭品獻在十字架這個祭壇上了。
如果有人問我們: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點在哪裡?我們應該可以這樣清楚地告訴問我們的人說:「就是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獻上生命在十字架上。」這也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時會這麼說:「因為我拿定了主意,當我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可說是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色,因為這十字架說明了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而這一點正是其它宗教所缺乏的,我們在其它宗教看不到贖罪的信息,也看不到贖罪的記號。但我們卻可以透過十字架看到生命的苦難,也因為十字架,我們看到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

二、因為信耶穌基督,我們的生命才有尊貴,而不是因為我們有尊貴才來信耶穌。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第五章四節提醒我們:「沒有人為自己取得作大祭司的尊貴地位,惟有上帝選召的人才能夠作大祭司,像亞倫一樣。」這句話不僅是在說明上帝僕人的角色,也是成為福音工作者應該有的基本認識。我們透過這句話,可以這樣認識: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尊貴,才能成為基督徒,而是因為我們成為基督徒,才使我們的生命成為有尊貴的人,因為我們的身上有上帝特別的記號在。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

「上帝向你我保證,我們生活在基督裡面;他把我們分別出來,在我們身上蓋上了他的印記,並且賜下聖靈在我們心裡,作為他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的擔保。」(哥林多後書一:21—22)

這是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所提到的。他也這樣告訴以弗所教會的兄弟姊妹說:

「當你們聽見了真理的信息,就是聽見那使你們得救的福音時,你們信了基督,上帝就把他所應許的聖靈賜給你們,作為你們歸屬於他的印記。」(以弗所書一:13)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耶穌基督的印記,這印記是上帝親自作記號的,為的是從眾人當中將我們分別出來。這種分別本身就是一種尊貴、榮耀。以色列人民一直自己覺得有這份榮耀,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上帝從萬民當中揀選出來的族群,是「分別為聖」、「歸屬於上帝」的子民。但以色列人民最大的毛病是將這樣的榮耀當作一種自傲的工具,並進一步將不屬於以色列民族的族群當作骯髒、沉淪的人民看待,這樣反而使他們變成不知謙卑,而是更驕傲的族類,這是很不好的。
基督徒應該有信仰上的自信,但不能因此將基督徒這樣的身份當作驕傲的工具,而要因為認識了耶穌基督,使自己知道生命很尊貴、有榮耀,因為我們的生命是耶穌基督用釘死在十字架的生命代價贖回來的,這代價是貴重的,是需要我們好好珍惜的。
(講於二○○二年三月三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