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偉大的祭司耶穌(二)

經文:希伯來書八:1—13

在前一講我有說過希伯來書從第七章十五節開始,一直到第十章止,都是在介紹耶穌基督成為一位偉大祭司的樣式。他特別強調耶穌基督作為祭司,他是將自己的生命如同祭品一樣獻在祭壇上,而他的獻祭是一次就完成了。另一個特色是耶穌基督並沒有罪,他是聖潔的,因此,他的獻祭也使所有信靠他的人因此分別為聖出來。這一點剛好與利未人從摩西法律傳承下來當祭司的情形完全不同;利未人和一般人都一樣是有罪的,他們在獻祭之前必須先為自己的罪獻祭,表明透過獻祭洗滌了自己的罪,也透過獻祭使自己成為聖潔,然後才能帶領眾人獻祭。然而,耶穌基督的獻祭卻是一個完美的獻祭,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親自差遣到世上來拯救我們人類的大祭司。就是因為耶穌基督成為我們最好的代罪羔羊,不但使我們與上帝之間得以建立和好關係,也因此使我們的生命豐富起來。這是希伯來書的作者要與當時猶太人基督徒一起分享的信息。
現在我們所讀的第八章經文,希伯來書的作者繼續提供我們認識最偉大的祭司耶穌基督,與過去以往從利未人推選出來的大祭司有甚麼不同,以及原本利未人推選出來的大祭司之工作是甚麼,而耶穌基督作為大祭司為了我們所獻上的是甚麼祭。
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從第八章到第十章,在討論的主題內容,主要的依據就是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三十一至三十四節經文所延伸出來的。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裡,提到上帝將和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這「約」不再是外表的,而是刻在人的內心,這樣的「約」才會永遠存在。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來開啟猶太人基督徒對耶穌基督有新的認識,希望他們更清楚作為一位上帝親自差遣到世上來的祭司,他成為人類與上帝之間最好的「約」的記號,其意義是深遠的,也是貴重的,作者希望讀者會珍惜這份來自上帝賞賜的貴重禮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我們所討論的重點是這樣:我們有這樣的一位大祭司;他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寶座右邊。2他在至聖所供職當大祭司;這聖所不是人所造,而是主所建立的真聖幕。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一開始就提到現在要討論的是「重點」。所謂「重點」指的就是前面所敘述過的,是有關耶穌基督就像早先猶太人所認識的麥基洗德這位偉大的祭司。如果猶太人認為麥基洗德是偉大、神聖的祭司,那麼,耶穌基督更是這樣,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直接從上帝來的大祭司,且是上帝的兒子。有誰會比得上麥基洗德呢?如果沒有人比得上他,那又怎能有人可以與耶穌基督相比呢?當然更不可能。這就是作者在這裡所要表明的一個結論。因此,他在這裡用「重點」來形容這個結論。
然後作者進一步說到耶穌基督就是偉大的祭司。他之所以被稱之為偉大,是因為他「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寶座右邊」,這句話非常重要。
我說過祭司的主要工作和角色就是要幫助人透過各種方式認識上帝。古時候的祭司在宗教事務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祭典禮儀,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人體會到上帝的愛和神聖。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祭司,就是介於上帝和人之間的橋樑,就像是信仰上的「媒人」一樣。
既然這樣,現在希伯來書作者第一件提到的就是耶穌基督作為大祭司,他主要的任務就是讓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和上帝之間有非常特殊的關係—他坐在上帝的右邊。所謂「天上至高權力者」指的就是上帝。如果可以坐在上帝的右邊,這就不是一般人有這樣的身份,除了耶穌基督以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這樣的機會和份量。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本書信的開頭就曾說:上帝的兒子在「清除了人的罪惡以後,就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右邊」(希伯來書一:3)。然後,當作者在介紹耶穌基督作為大祭司結束後,也是用這句話「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右邊」(希伯來書十:12)作結尾。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一件基本的信仰認知:耶穌基督因為是上帝的獨生子,所以,他和上帝的關係相當親密,他就「坐在上帝的右邊」。這也是我在前一講說過的,希伯來書作者寫這本書信的時代,與約翰福音書寫作的時代相當接近,我們可以從約翰福音作者所記載耶穌基督的話來了解,耶穌基督和上帝之間特殊的關係。他說: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你們既然認識我,也會認識我父親的。從此你們認識他,而且已經看見他了。」(約翰福音十四:6—7)

這是耶穌基督親自對他的門徒所說的話,也讓我們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認識他,就會認識上帝。這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所強調的:因為耶穌基督就坐在上帝的右邊。他最認識上帝了!
第二節提到「聖所」,這原本是指耶路撒冷聖殿的「至聖所」。所羅門王根據摩西時代所建造的會幕,建造耶路撒冷聖殿。而會幕裡有一個部份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至聖所」。出埃及記第三十六章以後很詳細地提到有關「會幕」建造的過程和材料。然後在列王紀上第六章就記載所羅門王根據會幕的樣式建造聖殿的情形;在聖殿中,有分成兩個部份,其一就是「大堂和內堂」(台語聖經用「前殿與後殿」),這「內堂」指的就是「至聖所」。「至聖所」主要是安放「約櫃」的地方,它「長九公尺、寬九公尺、高九公尺,都是用純金貼的。香壇用香柏木板包住。聖殿內部都用金子貼的,有金鍊子掛在內堂進口;這進口也是用金子貼的。整個聖殿內部都是用金子貼的,像至聖所裡面的香壇一樣。」(列王紀上六:20—22)好啦,無論是出埃及記的「會幕」或是列王紀上所記載的關於聖殿建造部份,我們看到的都是用人的手和奉獻出來的金飾等貴重物品作為材料建造起來的。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卻在這裡強調說:現在耶穌基督當大祭司所服事的聖所,並不是用人的手和金飾物品所建造的,而是上帝自己建造的,這才是「真聖幕」。
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我們可以再次看到約翰福音的作者怎樣說明聖殿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當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聖殿的時候,看到許多人在聖殿外院的地方進行買賣交易,包括賣牛、羊、鴿子,以及兌換錢幣,他很生氣,就「拿繩子做了一條鞭子,把牛羊從聖殿裡都趕出去,把兌換錢銀的桌子推倒,錢幣滾落一地」。然後他又對賣鴿子的人說:「把東西都搬走,不要把我父親的聖殿當作市場!」(約翰福音二:15)然後,他對那些在場被驚嚇到的猶太人說這句出名的話:

「你們拆毀這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約翰福音二:19)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時的猶太人一定無法明白到底耶穌基督講這句話的意思是甚麼。因此,他們對耶穌基督這樣的話回應出來的是:「這聖殿用四十六年才造成,你能在三天之內重建它嗎?」(約翰福音二:20)約翰福音的作者沒有記載耶穌基督怎樣回答這樣的話,也許耶穌基督根本就不回答他們的話。但作者寫下了這樣的說明:

「其實,耶穌所說的聖殿是指他自己的身體。」(約翰福音二:21)

這樣,我們看到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謂的「真聖幕」,就是指著耶穌基督用他的生命獻祭在十字架上說的。因為十字架才是帶領人認識上帝最好的「道路」。這也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會說他只傳十字架和耶穌基督的信息(哥林多前書二:2)之因。他之所以會這樣強調,是因為他深深地體會上帝用人看來最為醜陋的十字架作為祂拯救人的「大能」之記號(哥林多前書一:18)。

第三至六節:
3每個大祭司是被任命來向上帝獻禮物和祭品的;因此我們的大祭司也應該有所奉獻。4如果他是在地上,他就不可能作祭司,因為已經有按照猶太法律來獻禮物的祭司。5這些祭司所做的不過是天上聖幕的副本和影像。正如摩西要建造聖幕的時候,上帝對他說:「你所造的都要依照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模式。」6但現在,基督所接受的祭司職務比他們的優越多了,正如他在上帝與人之間作中間人的約是更好的,因為這約是根據那更好的應許而立的。

第三節可以先參考第五章一節所說的:「每一個大祭司都是從民間選出來,被指定替人民事奉上帝,為他們的罪獻上禮物和祭品。」我在第五講「作為祭司的耶穌」中也說過,依照利未記九章和第十六章的規定,大祭司要獻祭之前,必須先為自己以及自己家人的罪獻「贖罪祭」之後,然後才能為人民獻祭,這表示出自己和眾人都是一樣,是有罪的人。而耶穌基督最特別的地方,他不是用牛或羊等這樣的祭牲作為祭品,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作為獻祭的祭品。再者,更重要的,耶穌基督是無罪的,他原本可以不用為自己獻祭,而是因為承擔了人類的罪在他身上,因此,他用自己的生命代替了所有的罪獻在上帝的祭壇上了。
第四節需要稍微注意一下;這一節提到若是耶穌基督屬於地上,就不可能作祭司,原因是我們已經清楚的規定,只有利未人才能當祭司,這是摩西法律的規定。而耶穌基督是屬於猶大支族的後裔,並不是屬於利未支族的人。如果真的是屬於人的家族系統,則耶穌基督根本沒有資格成為祭司。這是所謂「從人來看」(參考路加福音三:22,「在人的眼中」)。換句話說,作者要表明的一個基本認識是:耶穌基督並不是屬於人的家族,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
第五節是很特別的一節經文;這一節作者以為地上所有的,都是天上的副本或影像。這樣的說法與當時相當流行的希臘思想有密切關係。我們知道希臘思想中有一個特點,就是把世界上的事物看成虛幻、不實在、暫時的,因為希臘思想裡,看世上的一切都是天上照下來的「影子」而已。也因此,早期教會的信徒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有人認為耶穌基督並不是實在的存在,只不過是虛幻的,因為神聖的耶穌基督,不可能真實地存在於有罪惡的人類世界中。若是有,也只不過是暫時借居在某一個人體身上而已,我們人所看到的耶穌基督只不過是個幻影罷了。
同樣的,當希伯來書的作者在說祭司在聖殿服事的工作,就像天上「神聖殿堂」的影像一樣。也就是說,耶路撒冷聖殿就像天上的聖殿一般。根據聖經的記載是:「上主對摩西說:『人民要為我造一個聖所,好讓我住在他們當中。』」(出埃及記廿五:8)這句話充分顯示出當時以色列人民有這樣的觀念:聖所(會幕)就是上帝居住的地方。直到後來所羅門王根據「會幕」建造耶路撒冷聖殿,在以色列人民眼中,它就像上帝在天上所使用之殿堂一樣。用另外一種說法,耶路撒冷聖殿有如上帝在地上的「行宮」一般,是上帝到地上來巡視時要居住的地方。這就是為甚麼上帝吩咐摩西建造會幕時,特別交代他說:「要謹慎,按照我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造。」(出埃及記廿五:40)其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建造聖殿是出自上帝的指示,也因此,他們看耶路撒冷乃是上帝的居所,是神聖且是聖潔的殿宇。
但是我們知道在剛開始的時候,會幕或是後來的聖殿完成,確實都大大地感化了當時以色列人民的心,他們是用相當敬虔的心來到會幕前,也用敬虔的心進入聖殿敬拜上帝。可是,這種敬虔的態度隨著日子的變遷而改變,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開始有了不同的回應。在先知以賽亞時代,就傳出以色列人民並不是用真實的心敬拜上帝,他們的敬拜只是表面的、口中唸唸有詞而已(參考以賽亞書廿九:13)。在耶穌基督的時代,就曾引用先知以賽亞責備以色列人民這種虛偽敬拜態度的話,來指責當代的猶太人也是這個樣子(參考馬可福音七:6—7)。難怪耶穌基督在與撒馬利亞女人對話時,會告訴她說:「那真正敬拜天父的,要用心靈和真誠敬拜。這樣的敬拜就是天父所要的。」(約翰福音四:23)真正敬拜上帝的場所並不是一定要在耶路撒冷聖殿,也不是一定要在撒馬利亞的山上,如果沒有真實的心,即使有最堂皇的場所,也是枉然!於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觀念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就是在第六節所提到的,耶穌基督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約,他將自己成為上帝和人之間的一個新橋樑,使人不必透過這種不切實際的建築物來表明與上帝有和好的關係,而是透過真實的生命回到上帝的面前。這種真實的生命就是十字架,因為十字架所代表的是上帝對苦難生命的拯救記號,是一個新的約。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這約是上帝用耶穌基督的血所立的(哥林多前書十一:25)。

第七至九節:
7如果第一個約沒有缺點,就不需要有第二個約。8可是上帝指責他的子民,說:
主說:日子要到了,
我要與以色列人民
和猶大人民另立新的約。
9這約不像從前我與他們祖先所立的約;
在那日子我拉著他們的手,
帶領他們離開埃及。
他們卻沒有遵守我與他們所立的約。
因此主說:我也不理會他們。

就像我在前一講已經提起過的,「舊的約」是與「新的約」相對的;「舊的約」之所以需要取消,改換成「新的約」,主要的原因是以色列人民對於「約」的輕視、疏忽導致的結果。因為「舊的約」是用外表的記號—割禮—來表明,而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後代子孫對於透過身體外表記號與上帝立「約」的意義已經忘記了。第八至九節就是在描述這舊約的背景,是與出埃及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在出埃及進入迦南之前的途中,他們曾經再次與上帝重修舊好,願意遵照祖先與上帝所立的「約」去行。可是,當他們進入應許之地—迦南—以後,他們又將那「約」給忘得一乾二淨而引起上帝的生氣。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出了關於「約」的問題。在前一講我有說過希伯來書的作者用「更美好的約」這個詞的意義,我說過這個「更美好的約」的詞可以說是希伯來書最重要的詞句之一,從第八章到第十章都是在介紹這個「更美好的約」的內涵。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就是因為過去的「約」有問題,才會出現所謂「更美好的約」,否則就沒有這樣的必要。
請大家注意聖經中所用的「約」這個字,在希臘文是用「diatheke」,這個字和原本希臘文在用的約字「suntheke」很不一樣;後者這個「suntheke」指的是雙方同意而簽定的「約」,例如以色列人民和迦南人或是其他民族簽定的約,就是用「suntheke」這個字。可是聖經中所用的這個「diatheke」字,指的是上帝與人簽定的「約」。人和人簽約,是一種對等的「約」,是雙方都同意之下才能成立的「約」。但上帝和人的「約」並不是對等的,因為上帝和人的地位並不是平行,上帝是至高的神,人是祂所創造的,是屬於上帝的「創造物」,上帝是造物主。聖經告訴我們,「約」是從上帝自己開始,祂用自己的名譽、神聖發誓,也以祂的名和神聖與人立「約」。因此,人對於上帝所立的「約」只能服從地接受,或者是斷然拒絕。在「接受」與「拒絕」之間是沒有其它可妥協的地方,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到以前上帝與以色列人民立「約」,那「約」是有「缺點」的。請注意這裡所指的「缺點」是說人的心不夠真實的意思,並不是說那「約」有甚麼瑕疵。因為以色列人民遇到困難就背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並且對上帝所應許的話都不相信。也因此,他們不再順服上帝的僕人所提出的警告,竟然去拜偶像,更嚴重的是將他們稱之為敬拜上帝的殿宇—耶路撒冷聖殿—擺設偶像在至聖所內的祭壇上,並且由國王帶頭獻兒子給這些偶像神明(參考列王紀下廿一:1—9),這就說明了人心的敗壞,導致與上帝之間「約」變成了「缺點」,這就是第九節所提到「他們卻沒有遵守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之問題。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上帝要用另一種方式來與祂揀選的子民簽訂新的「約」。

第十至十三節:
10主又說:在往後的日子,
我要與以色列人民立這樣的約:
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頭腦裡,
寫在他們的心坎上。
我要作他們的上帝;
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11他們無須教導自己的鄉鄰,
或告訴自己的同胞說:
你們該認識上帝;
因為從最小到最大,
他們全都認識我。
12我要寬恕他們的過犯,
不再記住他們的罪惡。
13既然上帝提到新的約,可見他已經把頭一個約當作無效的;任何無效逐漸陳舊的,必然急速消逝。

從第八至十二節主要是引用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三十一至三十四節的經文而來。從第八至九節開始就談及上帝要與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且這「新的約」是與以前的「約」不同。現在這段經文則談及上帝要怎樣與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以及「新的約」基本精神是甚麼。
為甚麼希伯來書的作者要引用舊約先知耶利米傳出的信息呢?我個人的了解是:作者想要讓這些猶太人基督徒了解到過去他們的祖先,曾經背叛上帝,離棄上帝的誡命,才會有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信息,說上帝要重新與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且這「新的約」是刻在心坎上,在他們的頭腦裡,這樣就永遠不會忘記。現在則是猶太人基督徒為了受到迫害,或是因為遇到生活困境就離開上帝,很像主前第六世紀初期猶大的以色列人民一樣。希伯來書的作者希望用這種比擬的方式,讓猶太人基督徒明白耶穌基督就是先知耶利米所傳出的「新約」記號。如果他們再將這「新的約」給忘了,或是給疏忽了,那就再也沒有其它可能性了。
在第八節和第十三節所用的「新的約」這詞,其中的「新」字,在希臘文是用「kainen」,這個字是指時間和素質上都是嶄新的。是新的開始,也是質材上的更新。換句話說,全部都是新的。就像哥林多後書第五章十七節,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所說的,只要是在耶穌基督裡,就是個「新」造的人一樣。就是一切重新開始的意思,不是經過整修的,也不是改造的,而是重新創造,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從這段經文中,看到作者在介紹這「新的約」有幾個特色:

一、是「新的約」是寫在心坎上(第十節)。這是指真實的「約」,不是外表的,是有真實的內心作底所立的「約」。
二、是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再次和好;上帝要作為他們的上帝,而與上帝立約的子民將是上帝特別看顧的百姓。
三、是大家都認識上帝,因為這「新的約」是寫在心坎上,自然地就會將之傳達給下一代子孫,永遠不會忘記。這裡所用的「認識」這個希臘文是「eidesousin」,指的是真實的明白,也就是不含糊的意思。對上帝真實明白,這可不是一件小事,也是需要一些訓練、體會才能得到。一般所謂的修行才會進入狀況,或是經過了許多苦難的經歷後,才恍然大悟的明白,這樣的明白就是所謂的「徹底」曉悟。
四、是「新的約」充滿著上帝的寬恕,特別提到上帝將「不再記住他們的罪惡」,這是多麼大的恩典啊!過去舊時代所犯的錯誤,都將因為「新的約」的來臨而一筆勾消。這樣的「約」可說是顯明上帝愛的真諦。聖經告訴我們,上帝若是要追究人的罪,人無論怎樣隱藏或是怎樣躲避,都無法逃過上帝的懲罰(參考詩篇一三九:7—8)。但是上帝滿有慈悲憐憫,祂將因「新的約」而寬恕所有過去所犯的罪惡。
五、是「新的約」一出現,「舊的約」就完全失效,且將消失不復存在。換句話說,「新的約」將舊的約全部取代下來。一切都是新的了。就像啟示錄第廿一章一節在描述新天新地時所說的:「我看見一個新天新地。那先前的天和地不見了,海也消失了。」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甚麼信息:

一、耶穌基督的愛是真實的,不是想像的,更不是天馬行空的口號,而是帶有具體行動的生命之愛。

希伯來書的作者非常用心地在介紹上帝藉著耶穌基督與所有信靠他的人建立「新的約」,這個「新的約」就是作者所說的,是一個「更美好的約」。這「新的約」之所以會更美好的原因,是因為有耶穌基督當「保證人」(參考希伯來書七:22)的緣故。而最重要的地方是:這個「新的約」是實在的,是活活存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是虛幻的,也不是想像的,而是具體的生命在我們歷史裡面,也在我們生活當中。這就是為甚麼耶穌基督會藉著木匠約瑟的家庭降生的一個主要原因,為的是要讓我們體會到耶穌基督就是活在我們的歷史裡面。再者,他沒有出生在王公貴族環境中,而是在一般家庭裡,也是要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和我們一樣,活在我們當中,與我們一起生活,也一起長大。就像耶穌基督的時代民眾所感受到而說的:「他豈不是一個木匠?他不就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瑟、猶大,和西門的哥哥嗎?他的妹妹們不是都住在我們這裡嗎?」(馬可福音六:3)確實沒錯,他就住在我們這裡,與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基督教在介紹的耶穌基督,他成為一位偉大的祭司,為的就是要與我們生活在一起,與我們一同背負苦難生命的十字架,甚至到最後,他為了我們的罪而獻身在十字架上。
獻身死在十字架上,這可不是一種虛幻的想像,而是苦難生命的具體經歷。是真實的,不是虛偽,更不是假裝,也不是包裝出來的廣告。
如果我們仔細讀出埃及記有關上帝呼召摩西的故事,就會知道他原本是一個生活在王宮中的王子,可是這樣的生活不是普遍的人經驗的到的,那是極少數人才擁有的,一般民眾都是生活在平凡環境中。要怎樣才能體驗出生命的苦難,並且使苦難中求生存的人能夠得到希望?就是要到一般大眾生活中去。這就是為甚麼上帝呼召他的時候,是透過他逃離王宮的生活才開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一直在王宮中,他就無法體會以色列人民當奴隸的苦難是甚麼。這樣,無論他說甚麼都是很虛幻、不切實際的。古代中國有一則故事,那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晉朝一位國王,名叫「晉惠帝」,因為各地饑荒連連,人民都飢餓到難以度日的慘狀。他的臣僕向他報告說人民生活很苦,都沒有菜飯可吃了。國王晉惠帝聽了之後,竟然反問他的臣僕說:「那他們為甚麼不吃肉呢?」這實在太離譜了吧!這樣的國王就是生活在一個虛幻的境界裡,不切實際的,這樣的王無法給人民真實的愛,因為他沒有經驗過生命的苦難和缺乏。
基督教信仰不是這樣,而是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與我們在一起,他就在我們苦難的生命中。這種真實就是從愛的裡面讓我們體驗出來,不是用想的,也不是用猜測的。在他的教訓中,他一再提到讓這種生命從最卑微的愛體驗開始,他從來不教導我們去完成那所謂偉大的神蹟奇事,他要我們去行那最卑微的愛,他甚至要我們在那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我們能力所及的事就夠了。馬太福音第廿五章三十一至四十六節就是最典型的教材。
我很喜歡引用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人德雷莎修女的故事。在她建立的仁愛修女會裡,就掛著一塊牌子寫著這樣的一句話:「伸手做你的手所能做的事。」她給修院裡每一個修女的裝備就是:一個水桶、一張床鋪、一雙鞋子、兩套衣服、一個吃飯用的盤子。就只有這樣簡單的裝備,其它的都沒有。她告訴修院所有的師生:如果手上的裝備太多,就沒有足夠的手去扶持、幫助真正需要的人。她說:「我們已經有這樣多東西了,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連衣服都沒有呢!」每天,她帶著學生到印度各地的街道上去背那些苟延殘喘活在死亡邊緣的病人回到修院裡,替這些貧困到已經一無所有的人洗澡、換衣服、擦藥、看顧他們,直到他們病逝死亡。但她卻是這個世代大家可以看到最偉大的女人,也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因為全世界只有她可以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那條烽火連連不斷的道路上,也只有她不需要任何保護,卻能安然無恙地帶出在南斯拉夫戰火正熾中的四千五百位失怙的小孩,這就是基督耶穌的愛所帶來的成果。沒有一句口號,也沒有任何多餘的會議和討論,她只問德國可以開多少班火車到戰區去?她只問交戰的雙方什麼時候可以讓她帶走孩子?她只問瑞士能提供多少食物,以及能收容多少小孩?就是這麼簡單的問題,卻是最實在的行動。
生命需要真實的愛,耶穌基督並沒有用太多的話,也沒有太多的教訓,聖經中也僅有四本福音書記載他的故事,總共加起來也不過是八十九章三千八百二十一節的經文而已,何況在這些章節中並不是每句話都是耶穌基督所講的,若要認真算他講的話,更少。但他的愛卻是實在的。而且都是與人的生存相關的,包括了他對痲瘋病人伸出手的愛(馬可福音一:41),也包括了他與那位差點被人用石頭打死的女人站在一起的愛(約翰福音八:1—11)。
作為大祭司的耶穌基督,他就是用這樣具體的行動讓我們知道:他和我們在一起。我們要學習的也是這樣:用實際行動與生命困難的人在一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傳出上帝國的信息。

二、基督教信仰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改變了信靠他的人的生命態度,使之成為一個嶄新的生命觀。

「任何無效逐漸陳舊的,必然急速消逝。」這是希伯來書對「舊的約」所下的詮釋,因為「新的約」已經出現,且取代了過去所立「舊的約」。這「新的約」就是耶穌基督。
在福音書中我們會看到民眾對耶穌基督的反應是「新」的,例如在馬可福音第一章廿三至廿七節,記載耶穌基督在會堂裡趕出一個被污靈附身的人之後,讓會堂裡的人都大感驚訝,大家議論紛紛地說:「這是怎麼一回事?真是聞所未聞的道理!他居然有權柄指揮污靈,而污靈也服從他!」「聞所未聞」,意思就是從來沒有看過、聽過、經歷到的新鮮事。在福音書中我們也經常看到耶穌基督在表達一個重要的認識:他就是上帝國宴席中的「新郎」。他也曾以「新布」與「新酒」來表明他是個「新」的時代和「新」的記號,要認識他,就必須有「新」的觀點和看法。使徒保羅說一個人如果信了耶穌基督之後,就是與耶穌基督同死也同復活,並且是「同樣過著新的生活」(羅馬書六:4)他說在耶穌基督裡,我們「不再依照法律條文的舊方式,而是依照聖靈的新指示來事奉上帝。」(羅馬書七:6)他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認識,他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7)信耶穌基督的人,在使徒保羅的觀念中,就像一個人穿上了「『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以弗所書四:24)他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提到這「新我」,是「由創造主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不斷地加以更新,能夠完全地認識他。」(歌羅西書三:10)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福音書,或是使徒保羅的書信,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耶穌基督就是一個「新的約」的基礎。一個人若是在耶穌基督裡,生命就是嶄新的開始,也是新的創造。
如果我們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一個人信了耶穌基督之前後有甚麼差異?應該可以回答就是對生命的認識有嶄新的改變。如果一個人信了耶穌基督之後,對生命的認識,包括價值觀、生活的樣式、對事物的看法等等都沒有改變的話,這樣的人是無法告訴別人他的基督教信仰對他有甚麼意義的。可以讓人看出我們不同的,就是活出新的生命,而要有新的生命,就必須先從新的生活態度和生命價值觀開始著手調整做起。
我們改變了嗎?沒有人可以替我們當中的任何人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時刻反省這個問題,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設若我們沒有改變,基督教信仰對我們就沒有甚麼特別意義。
(講於二○○二年四月十四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