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信,是甚麼?(二)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20—40

在前一講我們已經討論過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整章都在談信心的問題。作者在這一章的開場白就先為信心下了個定義說:「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古人能夠贏得上帝的贊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一至二節)這兩節經文相當清楚地說明信心的基礎,就是對上帝絕對不懷疑。作者用許多例子來說明古代祖先對上帝的信心,即使像挪亞在他那時代裡,也不會因為只有他孤單一個人相信上帝,在聽從上帝的話上便減少了信心。當上帝要他造船準備大水來襲之時,他也毫不懷疑的聽從了上帝的旨意和命令。亞伯拉罕從被呼召到離開家鄉、家族開始,還不知道要去的地方,也是完全聽從上帝的旨意,即使在一百歲的時候才得到一個寶貝兒子,當上帝要他將兒子獻上祭壇時,他也毫不猶豫地就把孩子帶到祭壇去,上帝知道他有完全的信心,就在祭壇邊為他預備取代的羊羔。作者認為在對上帝的信心上,有時會面對嚴酷的考驗。亞伯拉罕獻他的獨生子以撒就是個例子。因此,他說上帝「考驗」亞伯拉罕。
現在我們繼續讀這一章的下半段,也就是第二十節到第四十節這部分,作者繼續舉出許多古代信仰前輩為例子,這些前輩包括了以撒、雅各、約瑟、摩西,以及士師時代和先知運動的幾位代表。作者所提到的這些代表人物都是我們在教會成長的兄姊們經常聽到的故事且是熟悉的人物。作者之所以引用這些人物來說明信心的意義,主要還是同樣的目的,要激勵他那時代的信徒,不要氣餒,要有堅定的信心,對上帝不要懷疑,因為日子即將來臨,審判的時刻不會等候太久,很快就會來到。大家要用堅定的信心等候,必定會有很好的報賞等待著堅持到最後的人去領受。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二十至廿二節:
20由於信心,以撒為了將來的事給雅各和以掃祝福。
21由於信心,雅各在臨終的時候分別為約瑟的兩個兒子祝福;他扶著自己的柺杖敬拜上帝。
22由於信心,約瑟在臨終的時候提起以色列族將來要離開埃及的事,並對自己遺體的埋葬有所囑咐。

有關以撒祝福兒子的事,記錄在創世記第廿七章廿七至廿九節,這是祝福雅各的部份。而在創世記第廿七章的三十九至四十節則是以撒對以掃所說的話。但是,我們都知道以撒對以掃並沒有祝福,因為祝福都在雅各的身上。希伯來書的作者將重點放在以撒對孩子的「祝福」上,因為以色列人有個觀念:長輩在臨終前所說的祝福或詛咒的話,都會一一實現。作者主要就是要說明這是信心的表現,表示他們相信上帝會聽他們生命終結之前所說每一句給後代子孫的話語。雖然說話的人過不久就會去世,但他們還是相信上帝必定會聽他們祝福或是詛咒的聲音。
有關雅各為約瑟兩個兒子祝福的話,記載在創世記第四十八章十五至十六節。約瑟的兩個兒子就是瑪拿西和以法蓮。這兩個兒子都是約瑟在埃及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和埃及國王賜給他的妻子亞西納所生的,雅各為了感謝約瑟拯救了整個家族的生命,就將這兩個兒子當作是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待。換句話說,約瑟雖然是雅各的第十一個兒子,但卻領受了兩份財產,也在暗示著雖然不是長子,卻享有長子的權利(參考歷代志上五:1)。而希伯來書的這句雅各「扶著自己的柺杖敬拜上帝」,表示的意思是指此時的雅各年紀已經相當高,身體非常脆弱,連站起來都有困難,即使如此,他還是相信約瑟的兒子才是真正要完成他所承續下來上帝的祝福。
第廿二節則是記載在創世記第五十章廿四至廿五節,這兩節相當清楚地記載有關約瑟吩咐他的兄弟們說:「上帝一定照顧你們,帶你們離開這地,到他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那片土地去。」然後一定要將他的骨骸也一起帶離埃及。換句話說,雖然約瑟在埃及很有成就,官位高、收入豐富,生活得相當美滿,但他清楚知道埃及並不是上帝所應許他和他祖先長久居住的地方,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深思的功課。一般人會將物質生活當作生命的寄託處,但約瑟並不是這樣,他相信最重要的乃是上帝的應許,因為若是單為了物質生活的需要,亞伯拉罕根本就不需要離開哈蘭到一個「不知道」的地方去。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如果不是上帝所應許賞賜的,即使人得到最好的,看起來是最令人重視的,也不是祝福。

第廿三至廿九節:
23由於信心,摩西出生後,他的父母看見嬰兒俊美,把他隱藏了三個月;他們不怕王的命令。
24由於信心,摩西長大後,拒絕被稱為埃及公主的兒子。25他寧願跟上帝的子民一同受苦,不願在罪惡中享受片刻的歡樂。26在他的眼中,為彌賽亞受凌辱比埃及所有的財寶更可貴,因為他盼望著將來的獎賞。
27由於信心,摩西離開了埃及,不怕王的震怒;因為他似乎看見了眼睛所看不見的上帝,堅忍到底,不肯回去。28由於信心,他設立逾越節,並吩咐將血灑在門上,使那執行毀滅的天使不至於殺了以色列人的長子。
29由於信心,以色列人得以渡過紅海,好像走在乾地上;埃及人一試,水就把他們淹沒了。

這段經文都是與摩西在信心上的見證有關連。作者用最簡潔的方式,描述從摩西出生到他受呼召帶以色列民族出埃及,過紅海入曠野等的整個情形。我們都清楚這段描述的內容,都從出埃及記裡可以看得到。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第廿六節的經文所提到的,說在摩西眼中為「彌賽亞受凌辱比埃及所有的財寶更可貴」,這裡所說的「彌賽亞」到底是指誰?我們可以這樣瞭解:希伯來書的作者用摩西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期間所受到的凌辱就是為了上帝拯救之愛所受的,這也如同新約時代信徒為福音的緣故受凌辱是一樣的。因此,這裡的「彌賽亞」並不是指「基督」說的,而是指上帝揀選的僕人,為了祂的拯救之愛而受苦。
從希伯來書的作者這裡在介紹的摩西,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事實:現實的王宮生活是非常迷惑人的心神,但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會看這些眼前可以感受到的快樂、物質生活為滿足,而是要追求更高層次的心靈生命,這是遠超過這些可以數算的物質誘惑,或是可以令人眼目撩亂的權勢之地。耶穌基督在曠野受到魔鬼誘惑之一,就是魔鬼帶領耶穌基督「到一個很高的地方,轉眼之間讓他看見了天下」,然後就對耶穌基督所說的話:「你若向我下拜,我就把這一切權柄和財富都給你;因為這一切都已交給了我,我願意給誰就給誰。」(路加福音四:5—7)看,有誰不喜歡權柄和財富?今天整個世界豈不都是朝著這方向在推進?有的人窮一生的時間就是在追求財富,有的人則是想盡一切辦法要追求權勢,但我們看到摩西卻是從王宮中走出來,與他的同胞生活在一起,走過紅海入曠野的艱辛旅途。只因上帝給他呼召的使命,他就放棄了所有一切過去四十年在王宮中所擁有的財富和權勢。
第廿八節提到摩西設立逾越節。我們知道這節日是以色列民族看為最重要的節日,因為這節日與他們民族生存下來有密切關係,而他們能夠出埃及成功也是因為天使「逾越」行動才得到的。更重要的,這節日所代表的意義乃是與上帝之間有生命不可分割的關係。忘記這個節日,等於忘記了上帝一樣的嚴重。如果我們看列王紀下第廿三章廿一至廿三節,有這樣的記載說:

「約西亞王命令人民遵照約書上的記載守逾越節,記念上主—他們的上帝。自從士師治國的時代以來,任何一個以色列王和猶大王都沒有這樣隆重守逾越節的。只有約西亞在位的第十八年,王和人民在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

不要小看這短短幾節經文,它們已經清楚說明了以色列人民忘記了上帝有多久?士師的時代大約是在主前一三五○年左右,而約西亞執政的第十八年乃是主前六二三年,這樣中間相隔至少有七二七年之久。看吧,他們的生活中除了是知道吃逾越節晚餐,將之變成快快樂樂的大餐外,他們已經忘記到底這樣的晚餐對整個民族生存下來的背景、歷史說出些甚麼信息,他們都已經把這個重要的傳承失去了。直到約西亞王時代,因為整理聖殿,才在聖殿中發現有「約書」(列王紀下廿二:8,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是指申命記,但也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是摩西五經),約西亞王才因為閱讀此約書,而發覺整個以色列人民都得罪了上帝,竟然將上帝這樣大的恩典給疏忽了,於是積極推動宗教改革運動,而首先推動出來的,就是以非常嚴謹的心帶領人民守逾越節的活動。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特別強調摩西設立逾越節,主要就是在說明上帝帶領人民重新與上帝建立生命的契約。在亞伯拉罕時代,是用割禮來表示,而摩西則是用逾越節來表明「約」的關係。

第三十至三十一節:
30由於信心,以色列人繞著耶利哥城走七天以後,城牆倒塌了。31由於信心,妓女喇合不至於跟那些不服從上帝的人一起被殺,因為她友善地接待了探子。

這段經文的背景記載在約書亞記第六章。表面文字寫的是以色列人民要進入迦南地時,第一個攻取下來的城市耶利哥,就是用以色列部隊每天繞城一圈,連續六天。然後在第七天率領軍隊繞城走七圈,結果城牆倒塌,以色列軍隊就將該城佔領下來。事實上要說明就是約書亞,他是接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攻入迦南這塊上帝所應許的土地的領導者。而喇合是妓女,卻知道約書亞派去的探子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因此,她幫助這些探子得以安全脫身,沒有被耶利哥城的守衛發現,也因為這緣故,當以色列軍隊攻入耶利哥城時,喇合和她的家人都得到庇護免死。
希伯來書的作者認為這些事件都是與信心有絕對的關係,主要原因是當摩西派出探子去測探迦南地時,這些由十二支派派出來的探子中,有十二個探子的回報是建議不要進入迦南地,理由是認為根本打不贏當地的人民,因為他們就像「巨人」一樣,以色列人民跟這些迦南地的「巨人」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一樣,以色列人民好像「蚱蜢一樣渺小」,也因為這十位探子這樣的講法,導致以色列人民大家驚慌的不得了,而約書亞當時也是個探子,只有他和猶大支族派出的探子迦勒,他們兩個人主張要攻打進去,不可以退縮,他們說:「如果上主喜歡我們,他會領我們到那裡,把那片流奶與蜜的肥沃土地賜給我們。」(參考約書亞記第十三至十四章)約書亞就是對上帝的應許有足夠的信心,雖然看到迦南地人很高大、孔武有力,他和迦勒都認為有上帝可倚靠,不要害怕。結果證明他們這樣的信心是正確的,不但如此,他們在攻打耶利哥城時,根本就沒有犧牲一兵一卒,就贏了該城,這就是信心的表現。包括喇合的事件也是如此。

第三十二至三十八節:
32我還得說下去嗎?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提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先知們的事蹟呢。33他們藉著信心,戰勝了周圍的國家。他們施行正義,領受上帝的應許。他們堵住獅子的口,34撲滅了烈火,逃脫了刀劍的殺戮。他們變軟弱為剛強,在戰陣上發揮威力,擊敗了外國的軍隊。35藉著信心,有些婦女接納那些從死裡復活的親人。
另有些人拒絕被釋放,寧願死在酷刑下,為要得到更美好的新生命。36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有人被捆綁,被囚禁。37還有人被石頭擊斃,被鋸子鋸斷,被刀劍殺死。再有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到處奔跑,忍受窮困,迫害,和虐待。38這世界不值得他們居留!他們像難民一樣在荒野和山嶺間流浪,在山洞和地穴裡棲身。

作者很清楚知道,要從聖經中提起在信仰上有見證者確實不少,如果要一一提起他們的名字,以及用幾句話來介紹他們在信仰上的見證,也確實不是短時間內就敘述得完,因此,他只舉幾個人的名字而已。在這些名字當中,我們看到作者提到基甸、巴拉、參孫,以及耶弗他等這四位的資料,這些都是記載在士師記這本經書中。
基甸,他是屬於瑪拿西支族的後裔,帶領只有少少的三百個以色列人攻打米甸人而獲得大勝。有關基甸的資料都詳細記載在士師記第六至八章。他最出名的一件事,乃是當他戰勝回來後,以色列人民要擁護他當王,但被他拒絕。他告訴以色列人民說:「我不作你們的統治者;我的兒子也不作你們的統治者。上主要統治你們。」(士師記八:23)
巴拉,他的事蹟是記載在士師記第四章。他以少數軍隊擊潰擁有鐵戰車部隊的迦南王耶賓的手下大將西西拉,解除了以色列人民被迦南王統治長達二十年的枷鎖。
參孫,這是大家甚為耳熟的人物。他的事蹟都記載在士師記第十三至十六章。
耶弗他,有關他的事蹟則是記載在士師記第十一至十二章。他是基列人,母親是妓女,但他是個英勇的戰士,曾帶領以色列人民與亞捫人打仗。
作者在提起這幾位士師之後,馬上就提到以色列人民最尊敬的國王大衛,和先知撒母耳。有關他們的事蹟記載在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這兩卷經書中。我們對他們兩人的事蹟應該都不陌生,大衛王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乃是他當年曾以一個小孩子的力量,打倒了讓全以色列軍隊聞聲喪膽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亞(參考撒母耳記上第十七章)。
除了撒母耳先知之外,作者沒有再提任何其他先知作為例子,只用「先知們」一句概括了所有先知的事蹟。
第三十三至三十四節可說是為前面所提起的士師事蹟和上帝僕人先知們的信仰見證作個總結。
在第三十三節的「堵住獅子的口」,參孫和先知但以理都有這樣的經驗。並且在大衛王自我介紹給掃羅王認識時,也提起他曾打死獅子和熊,因此,掃羅王才同意他去接受巨人歌利亞的挑戰(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34—40)。
第三十四節的「撲滅了烈火」,可從但以理書第三章看到有關的故事;但以理和三個朋友因為拒絕拜偶像而被陷害而綑綁著丟入火窯裡燒,但卻是毫髮無損。
第三十五節是和撒勒法的寡婦有關;她在饑荒的年代裡,家裡只剩下一把麵粉、一滴油,也對先知以利亞有相當的信心,接待他到家裡居住,結果家裡剩下的一把麵粉、一滴油撐過了那段饑荒的歲月。不但如此,後來她的兒子突然生重病死亡,就在先知以利亞的幫助下復活起來。這事記載在列王紀上第十七章。另一則類似的故事則是記載在列王紀下第四章,一位書念的婦人對先知以利沙有相當的信心,她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兒子去世,結果也是被先知以利沙救活過來。
第三十五節提到「有些人拒絕被釋放,寧願死在酷刑下」,這到底是指誰?作者並沒有明確說出。我們可以瞭解在早期教會這樣的例子顯然不少。例如在「次經—瑪迦比傳」下卷第六章就記載一則故事,說主前一六○年代,也就是敘利亞王安提阿哥四世統治巴勒斯坦的時代,他曾命令猶太人放棄自己的信仰和傳統習慣,否則抓到堅守信仰和傳統的猶太人就用酷刑對待他們,把他們凌辱致死。大多數的猶太人紛紛改變態度妥協,但有位名叫「以利亞撒」的人被人檢舉違反國王的禁令。他的朋友告訴他,只要他當眾公開吃豬肉就可以免除死刑而得到釋放,他還是堅持不妥協,寧可為了信仰的緣故被處死。當那些要刑罰他的兵士還是苦勸他,並且設法撬開他的嘴把豬肉塞入他的口時,他依然不妥協地將豬肉吐出來,當然最後他也是被處死。
另一則故事則是記載有兩位婦女因為替自己的兒子施行割禮,結果兒子被處死,並且屍體被掛在她們的胸前,然後她們兩人被人從城牆上推下去死亡。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瑪迦比傳」中提了不少,作者很可能引用了這些資料。可惜的是「次經」已經不在我們現在的聖經中,但在天主教會的聖經中還保留著。
第三十六至三十七節中,作者連續提到幾種慘遭凌辱的情形,包括了「戲弄、鞭打、捆綁、囚禁、石頭擊斃、鋸子鋸斷、刀劍殺死」等。這些描述都在先知運動中可以看得到,例如:先知以利沙在路上被一些年輕人譏笑他(列王紀下二:23);先知米該雅則是被亞哈王下命令關在監獄裡(列王紀上廿二:26—27);先知耶利米則是苦難不少,他甚至為此還曾祈求上帝讓他死去;先知撒加利亞,也就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兒子,他是被約阿施王命令人用石頭將他在聖殿的院子裡打死(歷代志下廿四:17—22);而傳說中的先知以賽亞是在瑪拿西王時代被用鋸子鋸死的;在約雅敬王的時代,曾派人到埃及去逮捕先知烏利亞押解回國,約雅敬王命令人把他殺死(耶利米書廿六:20—23)。
第三十七節下半句則是描述有人為了信仰的緣故四處逃亡的情形。例如在亞哈王朝的時代,王宮主管俄巴底就曾救出一百個先知,把他們藏在山洞裡,以逃避亞哈王的妻子耶洗碧的追殺(參考列王紀上十八:4)。
作者說這些人的信仰見證,正好顯示出這個世界實在有夠糟糕,糟到不配使這些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而這些人都是上帝所喜愛的僕人和子民。

第三十九至四十節:
39這些人的信心都有著很不平凡的記錄;可是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40因為上帝決定給我們作更美好的安排。他的旨意是:他們必須跟我們一道才能達到完全。

這兩節是這一章的結論,作者想說的一句話,就是這些人都是堅持信仰到最後的人,也因此他們可以領受更美好的賞賜。雖然這些人都沒有在他們有生之年看到上帝給他們的應許,可是他們從不改變心意,也沒有因為生命遇到困境、危險,甚至面對了死亡的威脅而有任何絲毫的懊悔,他們依舊堅持所信的。我們從這裡看到一件非常重要的認識,也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信心並不是必定會看到成果出現才是有信心。信心是對未來生命的盼望,也就是第一節所說的,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
另外一點:信心,是超越時間、空間限制的。作者一再引用舊約信仰偉人為例子,主要在說明:這些人也會和我們這一代有信心的人一同進入上帝的應許中。換句話說:只要有信心,就沒有時間先後的問題,也沒有地理空間上的限制。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大家都如同是一家人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信心與誓約是緊密結連在一起,不能分開的。

我們看到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到摩西的事蹟時,特別指出他設立了逾越節的規律。我在前面有提過,逾越節乃是在表明兩件基本最重要的意義:其一是使以色列人民和埃及人之間分別出來,就如同我們經常在說的「分別為聖」的意思。因為有羊的血塗抹在門框上作記號,讓天使一眼就知道那是屬於上帝子民的家庭,生命也因此得以保全下來。上帝命令摩西這樣告訴以色列人民,以色列人民就照樣去做。將羊血塗抹在門框上的以色列人民和其他外族人,都可以倖免一死,因為他們用羊血作記號分別出來。其二,逾越節也在表明他們的生命是和上帝的拯救息息相關,分不開的。每當守逾越節晚餐,就要在吃飯中告訴他們的子孫上帝怎樣拯救他們。出埃及記第十三章八至九節記述設立逾越節的規律時,有這樣的規定說:

「慶典一開始,你們就要向子孫解釋,這節是為了你們離開埃及時上主所行的一切神蹟而舉行的。守這節是要提醒你們,正像在手上或額上繫著一個記號一樣,使你們記得要繼續背誦上主的法律,因為上主用大能領你們離開了埃及。」

這可看出逾越節對整個以色列民族來說,是個永恆的約的記號之一,這個記號不是只有在他們出埃及時代祖先才有,而是要代代相傳下去的,並且是要說明給子孫知道的。但,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忘記了;他們只想到逾越節吃豐富的晚餐,只知道喝美味的葡萄酒,但卻不再敘述上帝拯救的恩典,這是最危險的事,也是後來猶大王約西亞在聖殿發現「約」書之後,才再由他帶領全國人民重新舉行逾越節慶祝活動,並且再次表白他們和上帝拯救之間不可分的關係。可惜的是,這時候的以色列人民已經是積病成習,病重難治。想想看,經過七二七年的時間,人民都沒有依照原本的「約」在守逾越節晚餐所表示的意義時,當然會將上帝的救贖恩典給忘得一乾二淨。而聖經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忘記上帝,第一個反映出來的態度,就是藐視上帝的救恩,這樣的人,會離棄上帝。離棄上帝的結果,就是會失去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應該從這裡來反省這個重要的信仰問題:我們是否還記得與上帝之間的約的關係?我們是否經常告訴我們的孩子,上帝怎樣憐憫、施恩眷顧我們的家庭?想想看,我們是怎樣與上帝立「約」的?所立的「約」的內容是甚麼?「約」,並不是只有在受洗那天才存在,也不是只有在立「約」那天才要記得怎樣回答,因為基督教信仰所說的「約」,是「生命之約」,也是「永遠的約」。
最近隔鄰教會有一位長老打電話來問我說,他們的牧師和牧師娘(是傳道師)想要將禮拜中的「使徒信經」拿掉,理由是有些新來的會友讀不懂,如果每個禮拜都要背誦一次使徒信經,會阻礙這些新來的會友繼續來禮拜。他問我的意見和看法怎樣?我問這位長老,將「使徒信經」從禮拜中拿掉,這樣是不是會友以後都不需要背誦「使徒信經」了?他回答說牧師娘(傳道師)建議可以在成人主日學教就可以了。我告訴這位長老:成人主日學並不是所有的會友都會來參加,這樣下去,有一天,你教會的大部分會友都會忘記「使徒信經」,甚至不知道有「使徒信經」。而「使徒信經」是基督教會最重要的信仰告白條文。這位長老說,牧師和牧師娘都說那是宗教改革以後才有的,而且是有它的時代性,意思是今天已經不是宗教改革的時代,所以「使徒信經」並不是那樣重要了。我說「使徒信經」有它的時代性沒錯,但並不是宗教改革以後才有的,而是早在第四世紀時代就已經訂定出來,並且用它來分別是否屬於共同的教會之一,這個歷史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嚴肅的信仰問題。我很不客氣地告訴這位長老說,應該請他的牧師和牧師娘再回到神學院去好好讀一讀。我告訴這位長老,請他的牧師和牧師娘說說看他們就任牧師、傳道師的時候,是怎樣誓約的?誓約的內容是甚麼?我也請問這位長老,是否還記得當時他就任長老時怎樣誓約?誓約的內容是甚麼?我在電話中又讀一次牧師、傳道師的誓約文第四條給他聽,該條文是這樣說的:

「你願意接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承認的使徒信經(Apostles`Creed),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衛斯敏斯德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嗎?」

在長老的誓約文方面,是只有「使徒信經」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兩種。但不論是牧師、傳道師,或是長老的就任誓約,都有「使徒信經」。這種誓約,不是在就任的時候才要回答,而是要用它經常來表白我們的信仰基礎。如果不認同這樣的信仰,就不需要加入我們的教會。這不僅需要在成人主日學教,也需要在每個禮拜日帶信徒大家再一次表白我們的信仰!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怎能說是有它的時代性,已經過去了呢?我更難過的是,現在我們的聖詩都已經印出「尼西亞信經」了,卻是很少教會在使用,因此大部分的信徒都不知道有「尼西亞信經」。最使我難過的,就是連我們自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大部分教會也忘記要教、要背誦。這是很不對的態度,也是不應該有的信仰表現。我告訴這位長老,有新來的會友不懂「使徒信經」沒關係,我們有責任教導他們知道。但為了使他們來加入教會團契,就將「使徒信經」從禮拜中拿掉,那簡直就是本末倒置了啊!
咱台北東門教會每五個禮拜就輪流背誦一次「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上帝十誡」、「新的誡命」,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主要原因就是要幫助大家知道,這是我們在基督教信仰團契裡最基本要懂、要有的信仰認識。我也在成人主日學講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甚至長執們都用一年時間,每兩個月一次分組討論「基督教要理問答」這本書,裡面就有「使徒信經」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條文的內容。我們這樣做,原因只有一點:希望大家記得我們的信仰告白,再次表明我們願意成為上帝的兒女,上帝就是我們生命的主,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拯救者。

二、真正的信心,並不是在看眼前可成就的事,而是對未來的應許有明確的期待。

當我們讀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後,很清楚地看到作者所舉的例子,這些信仰前輩們的事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並不是憑著眼睛所見才建立信心,也不是因為已經得到了,才逐漸培養出確信的意念,都不是這樣。相反的,他們都只因為上帝的呼召,或是因為來自上代相傳下來的信仰見證,他們就相信必定會得到上帝對他們祖先的應許,這才是真正的信心。這樣的信心基礎就是建立在一個基本認知上: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既然以祂神聖的名發誓,就一定會成就祂所說的應許。他們從祖先傳承下來上帝給他們這樣的應許,並且叮嚀他們,說這些應許乃是上帝以祂神聖之名發誓的,因此,代代相傳下來,他們確信一定會有。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的信心,是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人最大的軟弱是喜歡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到、感受得出等等這樣的體驗後,才會開始考慮要不要接受、相信。其實,希伯來書的作者並不是反對以這種審慎的態度處理信仰的問題。只是問題在於作者所提出的這些例子都不是以色列人民尚未經歷到的,而是確確實實都已經發生在他們的歷史中,且都是他們歷史上重大的事件,他提這些例子,只是希望他們不一定要親自經歷到這些來自上帝的應許,至少也從祖先們的親身體驗所得到的歷史見證,得到警醒和分享生命連結在一起的成果。也透過這樣的分享,彼此相互鼓勵,知道真實的信心才能對未來的生命得救有明確的希望。就像作者在第十章三十九節所說的:「我們並不是退卻而沉淪的人;我們是有信心而且得救的人。」
基督教信仰並不是讓我們迷信,只告訴我們要有信心,其它都不需要,不,不是這樣!基督教信仰是讓我們能從歷史的資料中,特別是祖先的經歷中去學習認知:我們的信仰是否正確?讓我們知道,這些發生在我們信仰前輩們身上的許許多多生命經歷,都是可以作為我們信仰憑據的記號,是可以經過理性探討和檢驗的,這一點也是我們應該感謝上帝的特別恩典之處。
科學演變到今天幾乎是電腦生活化的時代裡,許多人以為科技越發達,信仰就會越薄弱。其實不然,我們反而看到人在科技多變的今天,越發看到人的軟弱和有限,看到人對生命的認識是相當的少,甚至連要多掌握一刻鐘,都會發覺是那樣的不可能,是那樣的無力感。使我感受最深刻的,乃是開查經班後,我發現喜歡讀聖經的非基督徒是越來越多,他們並不一定想信耶穌基督,但他們越來越喜歡讀聖經,因為他們發現許多聖經所寫的事,其實就是他們親身經歷到的事實。而我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上帝透過聖經親自在對他們說話。我相信,只要他們繼續來查經班,有這麼一天,他們會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生命的主,我有這樣的信心。同樣的,我也相信:今天你不研讀聖經,或不認真學習聖經話語,有這麼一天,你的子孫將會失落信仰的根基,也會離開上帝他去。
(講於二○○二年六月二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