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以耶穌為生命之寶

經文:腓立比書三:1—11

在使徒保羅傳福音的工作中,最讓他感到頭痛的事,就是有一些人總是喜歡在他背後講些「有的沒有的」的事,包括傳講「另一種福音」(加拉太書一:6—8),導致信徒在信仰上陷入迷惑,不知該怎麼辦才好。這種情況不只是發生在加拉太教會,也發生在哥林多教會,因此,使徒保羅非常生氣,他指責傳這「另一種福音」的人,並且語帶諷刺地說這些人是「超級使徒」,他們就是以「使徒」的身份來掩飾他們傳講錯誤的信息(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12—14)。現在我們看到腓立比教會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使徒保羅說這些人乃是「作惡的人」,是「狐群狗黨」。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對這些人感到相當的厭惡?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人把摩西法律當作拯救的憑據,尤其當那些保守派的猶太人。雖然他們已經信耶穌為基督了,卻還口口聲聲地說除非遵守摩西法律「接受割禮」,否則就「不能得救」(參考使徒行傳十五:1)。使徒保羅認為這樣的信息簡直就是把耶穌基督的救恩壓在摩西法律之下,甚至是讓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落空了。他說:

「我—保羅鄭重地告訴你們,如果你們接受割禮,基督對你們就毫無益處。現在我再次警告你們,任何一個接受割禮的人必須遵守全部的法律。想倚靠遵守法律而得以跟上帝有合宜關係的人就是跟基督切斷了關係,自絕於上帝的恩典。」(加拉太書五:2—4)

當使徒保羅在傳講信息時,他就非常強調說:「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外,甚麼事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主要原因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如果還有其它的拯救之道,則不一定需要耶穌基督。就是因為耶穌基督乃是唯一的拯救途徑,所以他才會這樣奮不顧身地四處傳講這個信息,且即使因此而被迫害、下監牢,他都毫無怨言。因為這是他在大馬士革途中的一段生命經歷,使他從原本是逼害教會的猶太經學專家,一變而成為建立教會的開拓者、熱心傳揚福音的工作者。也因為他這樣極大的轉變,導致那些保守派的猶太人無法接納他,特別是那些過去曾與他一起迫害過教會的猶太人極端份子,更是這樣。他們有的人扮演著「假信徒」混入信徒中,一再說使徒保羅沒有使徒的身份,因而認為他所傳講的都不能算是權威等等類似的言論,讓當時的信徒感到很迷惑。使徒保羅除了嚴厲譴責這些人之外,也常在勸勉中要信徒們注意這種「假信徒」或是「假使徒」的出現。例如當他要前往耶路撒冷的時候,在米利都他就對著以弗所教會的長老這樣說:

「我知道在我離開後,有凶暴的豺狼要混入你們中間來傷害羊群。就是在你們中間,也有人會造謠撒謊,誘惑門徒去跟從他們。所以,你們要警醒,要記得,在三年的歲月裡,我怎樣日夜用眼淚勸誡、教導你們每一個人。」(使徒行傳二十:29—31)

從這段經文就可看出當時的教會經常遇到類似這樣的困擾甚多,在哥林多教會,甚至也有人傳說使徒保羅在欺騙信徒的錢財、佔他們的便宜等(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二:16—18),這些都使他感到憤怒和難過。但並沒有因此就讓他對傳福音的事工有任何失望,他是更堅定為福音付出一切,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經文的一個背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弟兄姊妹們,我還有話說。願你們在主裡有喜樂!向你們重複我從前說過的話,對我沒有麻煩,對你們卻有益處。2你們要提防那些作惡的人,那些狐群狗黨,就是那些堅持要割自己身體的人。3其實,接受真割禮的,不是他們,是我們。因為我們藉著上帝的靈來敬拜;我們所誇耀的是基督耶穌。我不倚靠任何外表的禮儀。

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這封書信,原本到第二章最後一段他提到遣送以巴弗提回去腓立比的時候,應該是該書信最後一段了,準備要結束了。可能臨時想到還要再交代甚麼事,於是就再繼續寫下去。也另外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封信原本就是分成兩個不同的時段寫成的。我們也有這樣的經驗,就是信寫到一個段落,原本準備要結束了。當再重頭看一遍,或是隔了一個晚上,次日早上拿起來準備要寄出去時,又想到忘了寫甚麼事,於是就再交代些事情,於是又補了上去。

在第一節使徒保羅提到腓立比教會的兄姊要「在主裡有喜樂」。為甚麼使徒保羅要這樣說?這是因為在腓立比教會內已經發現有一群所謂的「狐群狗黨」這樣的人,在教會裡面專門造謠生事,每當發現這樣的人在教會裡,就會讓大家感受到難耐、生氣,甚至為此很可能還因而造成紛爭。但使徒保羅要腓立比教會的兄姊保持「喜樂」的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會這個信仰團契有一股凝聚力,不會因為某些人的攪局、造謠,挑撥離間等問題,導致信仰團契失去了信仰見證,而腓立比教會是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最有見證的教會,當然也是使徒保羅所珍惜的教會之一,他不希望教會內部因為某些人的緣故而造成不必要的紛爭出現。也因此,他再次告訴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要他們再次聽他的勸勉,雖然他們可能已經聽過多次,但他還是要再一次地提醒他們,因為這是與教會維持秩序有密切關係。

第二至三節讓我們清楚看到,在其它教會發生的問題,現在也發生在腓立比教會裡面。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有三種人是經常造成教會內部紛爭和糾紛不斷的人,那就是:

一是「作惡的人」,這些人到底是指誰?我們從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十二至十四節可以看出來:
「我要繼續現在的工作,為要讓那些所謂『使徒』的人再也無法誇口,以為他們所做的都跟我們所做的一樣。這班人不是真使徒;他們行為詭詐,偽裝作基督的使徒。其實這也不足為奇,連撒但也會把自己化裝成光明的天使!」
這段話讓我們清楚使徒保羅最厭惡的就是這種自認是「使徒」的人,其實他們是「假使徒」,而他們所做的,跟撒但一樣,只是想迷惑信徒,離開聖經的教訓而已。

二是那些「狐群狗黨」(台語聖經用「歹狗」,和合本用「犬類」)。猶太人稱呼那些不接受割禮的人就像「狗」一樣。在耶穌基督傳福音到泰爾的時候,有一次遇到了一位迦南的女子來向他懇求,請他去她的家醫治她病危的女兒。耶穌基督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先讓兒女吃飽吧。拿兒女的食物扔給小狗吃是不對的。」(馬可福音七:27)「狗」,就是指著外邦人,他們並不守猶太人認為最重要的割禮。意思就是指這種人是跟很髒的「狗」或動物一樣,因為當時的狗經常成群結隊地在街上撿拾食物,或是在垃圾堆中尋找食物一樣,被認為是不潔淨的動物。
現在使保羅就用猶太人最喜歡用來鄙視他人的詞彙回來形容猶太人,說這些猶太人自視很清高,其實他們就像自己所鄙視的外國人一樣,跟「狗」一樣的糟糕,和一群「狐群狗黨」相同。這種人因為自認很有水準,比別人更懂聖經的教訓,因此,對別人總是採取疏離的態度,使徒保羅說這種人就像猶太人在指稱外邦人的「狗」一樣,在教會裡最擔憂的就是這樣的人。

三是堅持要「割自己身體」的人。所謂「割自己身體」,這和原來猶太人所說的「割禮」是不同的。這種所謂「割自己身體」的人,就像列王紀上第十八章廿八節所提到的那些巴力之先知,為了要祈求他們的神從天上降火下來,只好用刀割傷或用短劍砍傷自己的身體一樣。這有點像今天台灣民間宗教的乩童在進行宗教儀式時,用針、刀割傷自己的身體一樣。現在使徒保羅在這裡指有些人為了要表示自己很敬虔、潔淨,也跟著猶太人去學習割禮,其實他們是可以不必要的。他們之所以會跟著學習猶太人這樣做,是因為相信那些跟他們說「必須守割禮才能得救」這種人所傳講的信息,但只有外表受割禮,卻沒有在內心真正改變過來,使自己因為接受割禮,也在日常行為上成為一個新造的人一樣。
第三節,使徒保羅特別強調真正成為實在守割禮的人,乃是真正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因為在耶穌基督裡的人是講究內心的真實,且是從內心完全改變,成為一個心思意念都有改變的新人(參考羅馬書十二:2、哥林多後書五:17)。就像他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所說的:

「我現在奉主的名鄭重地勸告你們:不要再過著像外邦人那樣的生活。他們的思想虛妄,心地黑暗,跟上帝所賜的生命隔絕了;因為他們全然無知,剛愎自用。他們喪盡了羞恥之心,縱情恣慾,無拘束地做各種敗德的事。但是,你們從基督所學的卻不是這樣!你們無疑聽見過他的事,作了他的門徒,學到在耶穌裡才有的真理。那麼,你們要脫下那一向使你們生活在腐敗中的『舊我』;那舊我是由於私慾的誘惑而腐化了的。你們的心思意念要更新,要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以弗所書四:17—24)

看,基督徒應該有嶄新的生活形態,也更應該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生命價值觀,否則,信與不信實在沒有甚麼差別。從內心的更新,才是真實的基督徒。先知耶利米曾指責他那時代的猶太人,表面上有受割禮,內心並沒有割禮,他說內心割禮才是真實的,外表的割禮乃是虛假。因此,他強調在新的時代來臨時,上帝要在每個受揀選的子民的心版上刻上新的記號(參考耶利米書九:25—26、三十一:33),不再是外表的記號。基督徒也是這樣,上帝用祂的靈在我們的身上做了「印記」(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2)。

第四至六節:
4若有人以為他可以倚靠外表的禮儀,我更可以這樣做。5我出生第八天就受割禮。我生來就是以色列人,屬於便雅憫支族,是血統純粹的希伯來人。就遵守猶太教規這一點說,我屬於法利賽派;6就熱心說,我曾經迫害過教會。所以,如果遵守摩西法律就算是義的話,我並沒有甚麼可指責的地方。

這段話幫助我們明白使徒保羅更多的身世背景;他強調如果要數算這些外表的記號,他的身份比任何一般猶太人更有值得拿出來炫耀的地方。看,他也按照摩西法律的規定,在出生的第八天就接受割禮(利未記十二:3),屬於便雅憫支派的後裔,而且還是屬於法利賽派的系統,他所屬的這個系統並且是非常嚴謹的派系(參考使徒行傳廿六:5),又曾在當代最有名的經學教師迦瑪列當過學生受過嚴格的訓練(參考使徒行傳廿二:3)。
稍微注意一下第五節使徒保羅強調的「我生下來就是以色列人」這句話。在當時,一個猶太人如果要表明自己與上帝有特別關係時,就會說自己乃是個「以色列人」,因為這是指他們的祖先雅各與上帝的使者摔角,後來天快亮時,雅各抓住那個使者不放,並且要求那使者必須為他祝福,結果那使者給雅各一個新的名字叫「以色列」,這是記載在創世記第三十二章廿二至三十二節的一段故事,說明了「以色列」這個名稱的由來。也因為這件事,猶太人每當要表明自己和上帝有特別關係時,就會用「我是以色列人」來表明自己有特別的身份,也是一種榮耀的說法方式。

第七至十一節:
7但是,我一向認為有盈利的,現在為了基督的緣故,我把這些看作虧損。8不只這樣,我更把萬事看作虧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損失了一切,當作垃圾,為要贏得基督。9完全跟他連結。我不再有那種因遵守法律而有的義。我現在有的義是因信基督而有的,是上帝所賜的,是以信為根據的。10我只渴望認識基督,體驗他復活的大能,分擔他的苦難,經歷他的死,11希望我自己也得以從死裡復活。

這段經文可說是使徒保羅的內心告白,也是一段表白他生命改變的實況,從這段經文,我們也可瞭解為甚麼使徒保羅會要求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必須有「新人」的生活觀和態度之因,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做,他也要求接受他教導的信徒跟著他學(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一:1)。

在前一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身為一個法利賽人,在猶太人社會確實是很可以驕傲的,但卻在遇到耶穌基督之後,都完全改變了;因為在耶穌基督的面前,所有的這些值得誇耀的事,都成為垃圾,耶穌基督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主宰,也是生命的至寶。這也就是從第七節開始時剛好與前一段所誇耀的事完全相反,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述說了自己生命觀改變的情景。

第七節,使徒保羅指出原本當一個法利賽人,在猶太人的社會是有地位的,特別是使徒保羅還是出自名師迦瑪列系統的經學教師,這樣的身份更是在當代社會很受尊崇的。可是,這些尊崇的地位遇到了耶穌基督之後,不但沒有顯出榮耀,反而成為一種「負擔」。為甚麼會這樣?這當然與他在大馬士革的經驗有密切關係;在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他原本是要前去剷除基督徒的,但遇到了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後,他反而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是一種極大的羞辱。這也就是為甚麼當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時,他提到自己所能拿出來誇耀的事,就是這件使自己感到相當羞恥的事(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二:9),因為當一個人會誇耀自己的軟弱時,才會凸顯上帝在那人生命裡拯救的恩典。

第八至九節a句,這兩節經文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心中只有一件事:贏得耶穌基督。他把生命最大的關心放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只要有耶穌基督,生命就擁有最大的寶貝,其它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德國出名的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在他所寫的「信仰的能力」(Dynamics of Faith)這本書中,就曾提到這樣的觀念:甚麼是信仰?所謂信仰,就是生命最終極的關懷。他說當一個人生命中最關心的是甚麼,那關心的對象就是那個人的信仰。

使徒保羅說他把一切都當作垃圾。垃圾,這是隨時都可以丟棄的東西,放著,對人的生活環境、身體健康都沒有幫助。換句話說,垃圾乃是生活中的廢棄物,不要的東西。他說之所以會這樣的態度,只有一點:希望完全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他說耶穌基督就是他的至寶。換句話說,使徒保羅把他生命最大的關懷對象放在耶穌基督的身上,耶穌基督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寶貝。
耶穌基督曾講過一則這樣的天國比喻;他說:

「天國又好比一個商人尋找貴重的珍珠。當他發現了一顆極貴重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來購買那顆珍珠。」(馬太福音十三:45—46)

在遇到耶穌基督的前後,生命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們從使徒保羅這段話中可以看得出來。
第九節b句至十一節,我們看到使徒保羅進一步說明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與耶穌基督同死,也因此可以與他同復活。

我們知道猶太人一直有個基本觀念:只要遵行摩西法律,就可以得救。現在使徒保羅的認知不是這樣,而是清楚知道得救的恩典乃是來自上帝,並不是來自摩西的法律。而上帝藉著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的救贖,將拯救的恩典白白賜給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參考羅馬書三:4),因此,現在的使徒保羅只希望自己能夠真正的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他深信:只有這樣,才能體驗到復活的生命,進而使自己也得到復活。
由於使徒保羅親自看見復活的耶穌基督,使他原本是參與禁止基督徒傳揚耶穌基督復活信息的推手,變成一個非常嚮往擁有復活生命者。這種改變就是因為他遇見了復活的耶穌基督。他也把這份特殊的際遇與所以相信耶穌基督復活的信徒一起分享,就是要讓大家知道:生命的復活是真實的,也是可以期盼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我們要學習使徒保羅這樣的生命觀: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至寶,其它一切都可拋。

我們從使徒保羅身上看到他生命上極大的改變,就是從過去人人看為光榮、名譽的身份,現在都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感到羞恥,並且將之當作垃圾丟棄。我在前面已經有說過,使徒保羅原本就是出自很有名望的家族,他的父親原本就擁有羅馬公民籍,也因為這樣,他一出生就有羅馬公民的身份(參考使徒行傳廿二:28b),這種身份在當時的社會是享有特權的,一者擁有這種身份的人,即使犯了一般的罪責,也可以不必受到鞭打之刑,只能被審問判刑。二者,擁有羅馬公民身份的人,就算犯了死罪,也不會被判釘十字架的刑罰。這就有點類似今天擁有美國公民籍身份一樣,享有許多大帝國的特權一樣。在使徒行傳第十六章記載使徒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城被陷害時,關進了監獄裡,後來當地的羅馬官想要釋放他們的時候,使徒保羅就跟那位羅馬官員說他具有羅馬公民的身份,為甚麼要關他,並且還鞭打他?結果那位羅馬官員嚇得趕緊親自去監牢中帶他們出來,還向使徒保羅道歉(參考使徒行傳十六:39)。使徒行傳第廿二章也提到那位鞭打使徒保羅的地方官,一聽到使徒保羅擁有羅馬公民身份時,嚇得說不出話來。他沒有想到使徒保羅會是具有羅馬公民身份的人,因為他說自己是用許多錢才買到羅馬公民的身份(使徒行傳廿二:28)。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的社會,具有羅馬公民身份的人,其社會地位是多麼地高貴與令人羨慕。

當使徒保羅具有這些當時一般人看為尊貴的身份時,若再將他還具有的猶太人在宗教領域上特殊身份—經學教師—加上去,就可以想像的到他幾乎就是政教兩方面都有令人羨慕的地位,也是當時的猶太人夢寐以求的生命價值標準。可是,當使徒保羅遇到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後,所有這些在當時的人看來是顯要、尊貴的社會名望、地位,他都棄之如糞土、垃圾一般,甚至還認為這些東西對他是一項虧損,連一點利益也沒有。原因就是他已經將生命的最高價值中心放在耶穌基督身上,他認為生命真正的寶貝就是耶穌基督,只要有耶穌基督,生命就滿足了,其它的都可以放棄。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生命的價值中心,你以甚麼為自己的生命中心呢?你以甚麼為你生命最高的價值目標呢?或是在你生命中,甚麼是最為珍貴的對象呢?使徒保羅將生命最高目標定位在復活的生命。因此,他將生命一切的代價就是追隨耶穌基督,因為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可以得到復活的生命。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位國王覺得在王宮裡生活得很乏味,身邊每天都圍繞著許多宮女,使他感到非常不自由也沒有意義。於是,他對所有的宮女說:「你們可以回家去。王宮中所有的東西,只要你們喜歡的都可以拿走。」當他這樣對所有的宮女宣佈時,沒有人相信這會是真實的事。因此國王再次催促她們趕緊拿她們想要的東西離開王宮。

於是有人開始試試看國王是否說真的?幾位宮女開始伸手拿東西,有的人拿著古董,有的人拿珠寶。看到有人拿,其他的宮女也跟著拿。就這樣整個王宮中的宮女都爭著拿東西,高興滿載地回家去。
但就在那時候,國王看到有一位宮女一直緊隨在他身邊,沒有跟著其他宮女拿東西。但到了最後,幾乎所有的宮女都拿走了王宮內一切東西離開時,國王看到這位宮女還是緊隨在他身邊,甚覺奇怪,就轉過身來問這位宮女說:「妳怎麼還不走呢?妳看,妳的同伴們都走了,她們都拿了她們認為最寶貴的東西走了,現在剩下的這些我全部都送給妳,妳也快走吧。以免遺憾終身。」

這位宮女就對國王說:「國王你不是說只要王宮中任何東西,只要喜歡的都可以拿走嗎?」
國王回答說:「是啊,沒錯。」
這位宮女就告訴國王說:「我最喜歡的『東西』就是你啊,我就是要拿你,你就是我認為王宮中最貴重的『東西』,也是全國最尊貴的『東西』,所以,我只要你就好,其它的我都不要。」
這國王一聽之後很感動,他告訴這位宮女說:「妳就是我長久以來一直在尋找的聰明女子。我要娶妳作為我的王后。」於是國王娶了這位宮女,因為這位聰明的宮女很清楚知道:擁有國王,就是擁有王宮中的一切,也是等於擁有整個國家。

這是一則寓言故事,但卻讓我們知道生命應該擁有的是甚麼?當一個人清楚知道自己應該擁有生命最價值的東西之後,他一定會全力以赴,為要得到這樣最尊貴的東西。

使徒保羅告訴我們,他為了要贏得耶穌基督,是將所有的一切都拋棄了,因為耶穌基督才是他生命的至寶。

想想看,我們生命的至寶是甚麼?我們將這至寶放在生命的甚麼位階?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信仰功課。

二、在信仰團契中會有許多敗類,需要我們隨時提防,才能免於陷入迷惑。

在這段所讀的經文裡,使徒保羅提醒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們,讓他們知道在教會中有些人是「作惡的」、「狐群狗黨」、「割自己身體」的人,他認為這些人只會敗壞教會信仰團契的信仰基礎,對大家在信仰上並沒有利益,他要大家多提防這些人。

翻開教會歷史來看,我們看到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會出現這樣的人。我就經常被問到為甚麼在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的國家,也會發生類似詐欺、殺人、引發戰爭、販賣黑人當奴隸等等類似這樣的事件?其實,這些人就是像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是屬於那些「作惡的人」,專門在做欺騙的勾當,損毀耶穌基督的名聲。

在教會歷史上,我們也會看到經常有人喜歡把別人看成是「生命沒有希望」的人,這種人總是喜歡動不動就說那些沒有受洗的人不能進天堂,不能得救。他們喜歡在電線桿或是公共場所的牆壁上貼上「信耶穌才能進天國」、「不信的人會下地獄」等類似這種標語。喜歡用自己受洗了,是聖潔的人,於是稱呼尚未信耶穌基督的人乃是「世俗人」,意思就是還沒有「聖化」的人。但這樣的人,在信仰生活上如果能夠真的活出「聖化」、依照聖經教訓就好,但我看到的往往不是這樣,而是敗壞的情形甚至比不信耶穌基督的人在社會道德生活上更厲害,他們不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景比一般人還要嚴重。

出生在第十九世紀中葉的德國思想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0.15~1900.8.25),父親是牧師,母親也是出自牧師家庭。但他卻寫了最令人感到頭痛的作品,就是他在一八八三年所出版的這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在裡面提到有關「上帝之死」的問題,內容對基督徒和當時的教會現象有極盡嚴苛的批判。尼采之所以提起「上帝之死」,甚至後來在一八八八年九月出版「反基督者,基督教批判的嘗試」中,再次對當時基督教會的信仰觀點提出強烈的批評,讓許多基督徒幾乎無法忍受,當然更讓當時的教會感到相當的憤怒。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瞭解:是因為當時的宗教師只會說很多美麗的道德規律,自己卻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上相當薄弱。然而尼采非常欽佩耶穌基督,他說耶穌基督是一位信仰的實踐者。

同樣的,今天有很多人不相信耶穌基督,並不是因為耶穌基督的福音不好,也不是聖經所寫的教訓聽不下去,不是這樣,而是基督徒的社會生活沒有很實在的見證,特別是我們這些傳道者沒有確實地將自己所教導的,在自己的身上見證出來,這是我作為一個傳道者應該要好好反省,也是我們所有的信徒都要認真悔改的地方。

使徒保羅在譴責當時的腓立比教會內部有一些人,是專門在「作惡的」,有的是只會要求別人在宗教禮儀上遵守,卻忘記比宗教禮儀更重要的,就是實踐出宗教信仰上的教訓,更讓使徒保羅覺得不能接納,有些人把自己看得比別人尊貴,因而以鄙視的眼光看那些沒有跟自己一樣信仰的人(當作「狗」一樣的看待),這才是拉長了人和人之間心靈的差距。使徒保羅強調作為一個耶穌基督的信徒不應該是這樣的處世態度,而應該看每個人都有生命的尊嚴,都有貴重的生命價值,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來自上帝的創造。

今天,我們所要努力的,是讓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人知道: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愛著所有的人,因為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愛的記號。我們不要動不動就說人家拜偶像不能得救,也不要動不動就說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不能得救。當我們要講這些話之先,最好先問一下我們自己:我是否有將上帝的愛實踐出來?如果沒有,我們就沒有資格對別人說不能得救這樣的話來。我們要先問問自己,有否將耶穌基督看成是我們生命中的至寶?如果沒有,我們怎能跟別人說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最重要的寶貝呢?怎能跟別人說耶穌基督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呢?怎能見證給人看到我們生命的主就是耶穌基督呢?很難吧!

讓我們從自我反省來開始我們信仰功課的第一步,這會幫助我們更清楚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所告訴我們的信息。

(講於二○○二年十月二十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