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唯一的福音

經文:加拉太書一:1—20

使徒保羅寫給加拉太人的書信,一開始就提到他自己的身分問題,這是使徒保羅寫信最為特別的地方,也回答了是這本書信提及的問題。至於是甚麼問題,從他強調身分的背景,可以看出問題的所在,即因為有人在加拉太人的教會散播一些與使徒保羅所傳給該教會信徒的福音內容不相符的信息,而這些散播不同福音信息的人為了要強化自己的看法,就對使徒保羅的身分提出質疑,認為他不是「真正」的使徒。所謂「使徒」,是早期教會建立起來的。使徒行傳第一章告訴我們,彼得在猶大死後補選使徒時,曾提出這樣的條件:「這個人必須是當主耶穌在我們當中出入時—從約翰施洗開始到耶穌被接升天為止那一段期間—始終跟我們在一起的人。」(使徒行傳一:22)然後他們選出馬提亞替代猶大。使徒保羅並沒有這樣的身分,更特別的是,他還曾經是逼迫早期基督教會和信徒最嚴厲的法利賽派人物。因此,有人對他身分的背景提出質疑,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他在前往大馬士革途中遇見復活的主耶穌之後,到大馬士革的基督徒團契中時,就有人質疑地說:「這個人不就是在耶路撒冷殘害耶穌信徒的那個人嗎?他到這裡來,不就是要拘捕信徒、把他們押交給祭司長的嗎?」(使徒行傳九:21)

另一方面,使徒保羅在外邦人地區傳福音的時候所遭遇到最大的困擾,就是有些保守的猶太人基督徒一直認些非猶太人要加入基督徒團契,須先接受猶太人生下來第八天就必須行的「割禮」,認為這比甚麼都重要。原因是猶太人認為「割禮」乃是人與上帝之間的「生命之約」(創世記十七:9—14),沒有這樣的「約」,怎能成為耶穌基督的信徒呢?如果一個人信耶穌基督,卻不接受「割禮」,怎麼可能成為上帝的子民?這也是使徒保羅在傳福音工作中所遭遇最大的阻力。從使徒行傳我們也看到他的盡心竭力,為的是要讓當時最具權威的耶路撒冷教會接納外邦人的教會成為共同的信仰團契。為此,他還鼓勵外邦人的教會用奉獻賙濟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兄弟姊妹,期盼以這樣的方式取得他們的好感,並認同他們在信仰上的見證,這可看出他在帶領外邦人基督徒加入共同信仰團契這件事上多麼地用心。然而,還是有人不認同使徒保羅這樣的作法,直到使徒行傳第十五章所記載耶路撒冷教會為了這件事開會,且在會中有過「長時間的辯論」(十五:7),最後雅各並做出結論:「我們不應該為難那些歸向上帝的外邦人。我們應該寫信,吩咐他們不可吃因祭過偶像而不潔淨的食物,不可有淫亂的行為,不可吃勒死的牲畜和血。」(十五:19—20)才終於接納外邦人加入基督徒團契。但事實上,猶太人基督徒並沒有因此十分「心甘情願」地接納外邦人成為基督徒團契的一份子,甚至有些比較「激進」的猶太人基督徒還努力試圖說服外邦人基督徒接受「割禮」,使徒保羅認為這樣的作法已經偏離了福音的本質,這也是我們在這一章所看到的問題。換句話說,加拉太書第一章已經將這本經書的主要問題都呈現出來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
1.我是使徒保羅。我作使徒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

2.我和跟我一起的信徒們寫信給加拉太的各教會。

3.願我們的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賜恩典、平安給你們!

4.基督為了要救我們脫離這邪惡的時代,遵照我們父上帝的旨意,為我們的罪獻上了自己。5.願榮耀歸於上帝,世世無窮!阿們。

看,一開始使徒保羅就說他是「使徒」,然後解釋他之所以自稱為「使徒」的緣由—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因此,他在其他的書信中都以「奉上帝的旨意作使徒」一語表明自己是「使徒」作開場白(哥林多前書一:1,哥林多後書一:1,以弗所書一:1,歌羅西書一:1,提摩太前書一:1,提摩太後書一:1)。他堅持自己具有「使徒」的身分,當然是因為在前往大馬士革途中遇見復活的主耶穌,這和彼得當年要大家選出使徒遞補猶大的條件—「從約翰施洗開始到耶穌被接升天為止那一段期間—始終跟我們在一起的人」—並不相符,因此,他說自己「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就這樣稱自己:

「好像是一個在不正常的情況下出生的人。我在使徒中原是最微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迫害過上帝的教會。但是,由於上帝的恩典,我才成了今天的我,他所賜給我的恩典沒有落空。相反地,我比其他所有的使徒更加辛勞地工作;其實,不是我自己在工作,而是上帝的恩典與我一同工作。那麼,無論是我還是別的使徒,我們都這樣傳,你們也都這樣信。」(哥林多前書十五:8—11)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他說自己沒有其他使徒的經歷,「始終」跟在耶穌旁邊,但是,他強調自己之所以成為「使徒」,是因為「上帝的恩典」,並且自己並沒有因為上帝的恩典,就享有特權,相反的,他「比其他所有的使徒更加辛勞地工作」,這一點是他成為使徒的重點。

請注意第二節的「加拉太的各教會」,這說明此信不是只給一間教會,而是加拉太地區所有的教會。

第三節使徒保羅用「耶穌基督賜恩典」,請注意「恩典」這個詞,它包含一個重要的意義:得到本來不應該得到的恩惠、禮物。則此句「耶穌基督賜恩典」的意思就是:耶穌基督所給我們的,原本不是我們可以得到的,不是我們夠資格得到的,但是耶穌基督卻賞賜給我們了。這就是恩典,而這恩典來自上帝。

第四節是使徒保羅對所信仰、認識的耶穌基督的見證。這一節說到兩個主題:

一、耶穌基督是為了要救我們脫離這邪惡的時代獻上自己。

聖經給我們一個非常基本的認識:人都是有罪的(詩篇十四:2—3)。約翰福音第八章記載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帶一個正在行淫的時候被逮到的女人去見耶穌,他們要求耶穌對這個女人之罪刑—死刑—表示意見時,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他們聽到這句話後,「就一個一個溜走,從年紀大的先走」(約翰福音八:7—9)。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是有罪的,罪所代表的就是邪惡。同時,罪也使人活在痛苦中,因而在痛苦中尋求上帝的拯救。耶穌基督就是為此被上帝差遣到世上來。

二、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獻上他的生命在十字架上。

這個看法幾乎就是使徒保羅的中心思想。他一再警告我們這個世代是個罪惡的世代,因此,基督徒必須要有與世人不同的生活態度,例如在羅馬書第十二章二節,他說:「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的。」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也要信徒們一定要在基督耶穌裡成為「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五:17),並且強調福音的信息就是:「上帝藉著基督與人類建立和好的關係。」(哥林多後書五:19a),說明「和好的關係」是因為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的緣故。因此,他說:「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b)他確實是盡一生之力宣揚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功勞,因為十字架表明耶穌基督拯救的恩典,是為我們的罪犧牲生命的記號。

第六至十節:6.我很驚奇,你們竟然這麼輕易地離棄了藉基督的恩典選召你們的上帝,而去隨從另一種福音!7.其實,並沒有另一種福音。我這樣說,因為有人前來騷擾你們,想要改變基督的福音。8.其實,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我們,或是天上來的天使,要是向你們宣傳另一種福音,跟我們以前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應受阻咒!9.我們已經說過了,現在我再說:無論誰,要是向你們宣傳另一種福音,跟你們從前所領受的不同,他應受阻咒!

10.我這樣說是要贏得人的稱讚嗎?不是!是要上帝的嘉許!難道我想討人喜歡嗎?如果我仍然想討人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

這段經文可說是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最主要的原因。原來他聽到加拉太地區的教會有人去傳「另一種福音」,使徒保羅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尤其是這段經文中,他一再提起有人在他們當中傳「另一種福音」,可見情形的嚴重性。

使徒保羅的傳道工作中,時常遇到一件事,就是他一離開所開拓的教會,隨後馬上有人跟在後面破壞。在使徒行傳裡,常常看到去破壞的人是猶太教徒,有的甚至煽動當地的人去他傳福音的場所攪局、鬧場(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七:5—9、13,十八:5—6,十九:8—9)。但是,現在這裡所說的「攪局」份子,應該是指那些接受福音,但卻很保守的猶太人。他們雖然信了耶穌基督,但卻沒有丟棄傳統加給他們的束縛,還是念念不忘猶太教的禮儀、法律規定,並且認為遵守這些規定是外邦人進入基督教會應該有的基本條件,例如「割禮」的問題。他們認為沒有守「割禮」的人,即使是信了耶穌基督,也是不潔淨的,或是強調,即使信了耶穌基督,也需要加上一些努力,就是盡摩西法律的責任才能完全。使徒保羅則認為這種觀念都是在減低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救贖功勞,因此相當生氣,一再強調,如果有人認為信了耶穌基督,還要堅守割禮,或是認為信了耶穌基督之後,還得加上守摩西法律才能得救,這樣的人就是在傳「另一種福音」,這種人應該受到詛咒!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詛咒」,意思是指失去了上帝的恩典,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將會失去上帝的祝福,如同被上帝排除在救恩之外。

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另一種福音」之意:信仰已經變質了。也就是說,不再是以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救贖的恩典為中心,而是以人所想的一些規律作為準則。就好像今天的基督教會,不回到聖經以之為準則,而是以一些組織上的需要,將某些規律強加於人,而這些規律有的是違背聖經教訓的。例如:沒有受洗的人不能得救,或是說受過洗的人,就是得救的人。又如祈禱必須用怎樣的方式才會得到上帝的歡喜,奉獻給教會才是上帝所喜愛的,或是說教皇是沒有罪的人等等類似這樣的規律很多,但卻沒有聖經的準則,因為這些都是教會組織上為了要維護某種程度的秩序所想出來的,原本只是一個團體的需要。但若是把這樣的團體秩序當作耶穌基督的救恩,就大錯特錯了!

使徒保羅會用這樣強烈的語句,和舊約時代的先知們所持有的態度一樣,就是誰如果傳達不是來自上帝的信息,那樣的人將會受到上帝的譴責。例如先知耶利米就曾對他那時代的人說,上帝對那些假先知的態度是:「我要對付那些不是我差派的假先知;他們假借我的名預言這地方不會有戰爭,不會有饑荒。可是我要用戰爭和饑荒消滅他們。那些聽他們說預言的人也要遭遇同樣的結局。」(耶利米書十四:15—16a)

可能因為有人批評使徒保羅將傳統摩西法律的重要性降低了,因此認為使徒保羅是為了「想討人喜歡」、「贏得人的稱讚」,才會有這樣的主張。但使徒保羅堅決否認這樣的說法,他說他這樣做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得到「上帝的嘉許」。在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中他這樣說:「我們不討好人,只求取悅那位查驗我們內心的上帝。」(二:4)在腓立比書中,他一再強調自己生命的目標在於從天上來的獎賞(三:12—15),而不是人的稱讚。因為從天上來的獎賞是永遠的,從人來的一切都是短暫,甚至是虛偽的。

第十一至十四節:11.弟兄姊妹們,我要你們知道,我所傳的福音不是人想出來的。12.我沒有從任何人接受這福音,也沒有向任何人求教過,而是耶穌基督親自向我啟示的。

13.我從前信奉猶太教時的行事為人,你們都很清楚。我不留情地迫害上帝的教會,極力摧殘它。14.在同輩猶太人中,我比別人更積極地遵行猶太教規,更熱心遵奉祖宗的傳統教訓。

使徒保羅說他「沒有從任何人接受這福音,也沒有向任何人求教過,而是耶穌基督親自向我啟示的」,乃是依據他前往大馬士革途中的經驗。他說這段話的背景,很可能是有人在破壞他的宣教工作時,說他從來沒有上過耶路撒冷去接受「教導」,也沒有得到使徒們的「推薦」、「保證」等類似的論調,主要是為要讓人產生一種錯誤的觀念:看,保羅也沒有跟隨過耶穌基督,不像使徒們從開始到耶穌死在十字架上都和耶穌基督在一起。其他如沒有任何一位使徒替他保證,說他有上過「使徒補習班」等類似這種話,也都是想要降低使徒保羅的「使徒」份量。但是使徒保羅卻說,他是因為耶穌基督親自的啟示得到「使徒」的身分,這樣的「啟示」遠勝過來自任何人的「保證」。

另外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在使徒保羅的背後,有人自稱是「使徒」的,他們可能是跟隨彼得或是其他的門徒四處去傳福音,因此也以「使徒」自稱。所以,當他們到使徒保羅所開拓的教會去,看到使徒保羅沒有教導外邦人基督徒守猶太教的規律,就開始教導他們要遵守哪些法律、規例。這些人為了要達到目的,對於那些引用使徒保羅的話提出質疑的信徒,就說出上述使徒保羅沒有「使徒」的資格的話,於是才有使徒保羅上述這段經文的說詞。他曾對哥林多教會這樣說:

「我要繼續現在的工作,為要讓那些所謂『使徒』的人再也無法誇口,以為他們所做的都跟我們所做的一樣。這般人不是真使徒;他們行為詭詐,偽裝作基督的使徒。其實這也不足為奇,連撒但也會把自己化裝成光明的天使!所以,要是撒但的爪牙化裝為仁義的僕人,這也沒有甚麼好希奇的。他們的結局一定跟他們的行為相符。」(哥林多後書十一:12—15)

看,不僅是那些保守的猶太人基督徒,連撒但都會化裝成天使來誘惑基督徒,使他們離開正確的信仰。其實,對使徒保羅來說,是否為「使徒」,這樣的身分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傳出甚麼信息。而他之所以會在所寫的書信中,一再強調自己是「使徒」,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告訴所有的信徒:真正的福音使徒,所要傳達的信息是耶穌基督就是救主,是生命的主,是人生命重生惟一的倚靠。除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救贖的功勞,若有人能傳其他得救的門路,那些人無論是甚麼身分,都是假的,即使是天使這樣做,那也是撒但在扮演的,都該受到詛咒!

第十三至十四節,使徒保羅再次提起自己在皈依耶穌基督之前的所作所為。他這樣清楚告白的主要原因,是為凸顯一個事實:在遇見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前後,他判若兩人。之前,他是迫害基督教會和信徒最為嚴厲的法利賽派者;之後,則是不斷見證復活的耶穌基督信息的人,也因為這信息,相信的人都聚集成為教會、團契。這樣的信仰團契、教會,已經跟以往的「猶太教」完全不相同了,他在這裡提起「猶太教」,主要即用以強調它和信奉耶穌基督的信仰團契有差別。雖然基督徒和猶太教徒一樣,也接受聖經(舊約),但是,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而猶太教徒則是拒絕耶穌基督。

第十五至二十節:15.但是,由於上帝的恩典,在我出生以前他已經揀選了我,召我來事奉他。16.當他決定向我啟示他的兒子,使我在外邦人當中宣揚有關基督的福音時,我並沒有向任何人求教,17.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人,卻立刻到阿拉伯去,然後返回大馬士革。18.過了三年,我才上耶路撒冷去會見彼得,跟他住了十五天。19.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沒有見過其他的使徒。

20.我說的都是實話;上帝知道,我不撒謊。

從這裡開始到第二章十節,是使徒保羅的自我介紹;他說明自己遇見復活的主耶穌之後,怎樣接觸耶路撒冷的使徒們,並且提起當時耶路撒冷教會最重要的三個代表者:雅各、彼得、約翰,他們都支持他在外邦人當中所做的福音的事工。

使徒保羅說自己是在「出生以前」,就被上帝揀選來從事福音的事工。這種說法跟先知以賽亞和耶利米一樣。先知以賽亞說:「我出生以前,上主已經選召我;我未出母胎,他已指名呼喚我。」「在我出生以前,上主已經指派我作他的僕人。」(以賽亞書四十九:1b、5a)而上帝呼召先知耶利米時,也曾對他說這樣的話:「在我賜生命給你以前,我已經選召了你;你還沒有出生,我就指定你作萬國的先知。」(耶利米書一:4)使徒保羅回想自己所以會遇見復活的主耶穌的原因,原來是上帝奇妙的安排,為的是要揀選他,使他成為福音的工作者。雖然被揀選成為福音的工作者很辛苦,曾受到許多的污辱、鞭打(請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23—33),但是,這些他都看成是上帝的恩典。這就是福音工作者的特色,即把傳福音所遇到的一切困苦都看成是上帝的恩典,為的是要磨練他們,使之成為忠實的福音工作者,使更多的人認識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

第十六節「使我在外邦人當中宣揚有關基督的福音」這句話中所說的「外邦人」,應該是就廣義的範圍說的,因為一則使徒保羅在各地傳福音時,是先到猶太人會堂去,其次,聽到福音信息後決定信耶穌基督的人當中,也有不少人是猶太人。例如使徒行傳第十九章十節記載他在以弗所傳福音兩年多的時間裡,「無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聽見主的道。」在哥林多時,連「會堂的主管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使徒行傳十八:8)。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這裡所說的「外邦人」,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指「外國人」。

我們不清楚使徒保羅這裡說他在前往大馬士革途中的經歷後,馬上到「阿拉伯」去,到底是去了多久?在那裡做些甚麼事?如果依照使徒行傳第九章八節的說法:「掃羅從地上爬起來,睜開眼睛,甚麼都看不見;同行的人就拉著他的手,帶他進大馬士革城。」他是直接進入大馬士革城,在這裡「跟門徒一起住了一些時候。他馬上到各會堂去宣講耶穌,說:『他就是上帝的兒子。』」(九:19—20)而沒有任何明確的資料說明他住在阿拉伯的情形。有一個可能就是,他進入大馬士革,在亞拿尼亞開啟他的眼睛後,馬上到阿拉伯去住了一些時間,然後再回到大馬士革。

第十八節說他經過三年後才回到耶路撒冷,當時除了會見彼得、雅各外,其他的人都沒有見過。他這樣強調,主要是為了要使大家知道,他並沒有從耶穌基督的門徒那兒學習甚麼福音的信息,或是取得「使徒」的身分;他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是因為耶穌基督親自啟示的,他的「使徒」身分,是來自上帝的揀選。

第十九節「主的兄弟雅各」,他可能是耶穌基督在復活後向他顯現(哥林多前書十五:7),因此而成為主耶穌復活福音的見證者,並且很快就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這一點從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十九至廿一節所記載當耶路撒冷教會會議結束時,他起來發言作結論可看出來,即他在該教會有十分的影響力。

第二十節也可以說是使徒保羅在上述的發言後所作的宣誓,就像在作信仰告白一樣,語句和態度是相當嚴肅的。

現在讓我們來思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恩典,是今天基督教會惟一的福音。

使徒保羅一再強調沒有別的福音,他告訴加拉太地區的教會,他傳的是耶穌基督的福音,如果有人傳的不是耶穌基督,那就是「另一種福音」。「惟有耶穌基督」,這個信仰告白可以說是使徒保羅一生最大的努力,他要告訴所有和他接觸的人,人惟有倚靠耶穌基督才能與上帝重新建立和好的關係。他說:

「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然而,上帝白白地賜恩典,藉著基督耶穌救贖他們,使他們跟他有合宜的關係。上帝不惜犧牲基督,以他為贖罪祭,藉著他的死,使人由於信他而蒙赦罪。」(羅馬書三:23—25)

對,就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死,救贖了我們,我們才得以重新和上帝和好。使徒保羅強調,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是在十字架上表現出來,因此,當他在前往大馬士革途中遇見了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後,就非常清楚所要做的工作是甚麼。他說:「基督差遣我不是為了施洗,而是要我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免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失去了效力。」(哥林多前書一:17)他甚至告訴哥林多的教會,「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二:2)當他離開加拉太地區的教會後,馬上有人緊隨在他背後去告訴那兒的教會,要他們接受割禮,說是除了信耶穌基督以外,還必須有割禮才能得到上帝拯救的恩典。使徒保羅為了這件事情大大生氣,因此告訴加拉太的教會,講這樣的信息的人,就是在傳「另一種福音」,這種人應該受到詛咒!他認為他們之所以會這樣說,「無非是怕為基督的十字架遭受迫害」(加拉太書六:12),然後他作了很重要的信仰告白:

「至於我,我不誇耀別的,我只誇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為,藉著這十字架,世界於我已經釘死了;我於世界也已經釘死了。受割禮或是不是受割禮都算不了甚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成為新造的人。」(加拉太書六:14—15)

從使徒保羅這樣的信仰告白,我們應該明白基督教會的信仰根基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救贖的恩典,忽略、越過這樣的恩典不提,我們所傳的都將成為「另一種福音」。因此,今天的基督教會必須非常注意這件事:如果沒有傳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基督教會就喪失了她存在的意義。

我越來越感到不解的是,今天許多傳道者不再傳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而教會也忽略了基督十字架的恩典,這樣豈不就像使徒保羅所說傳的是「另一種福音」?例如:有的教會把洗禮看成是得救的記號,也有教會強調傳福音就是要帶領人到教會來,甚至有的傳道者把祈禱醫病看成是福音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且是非常大的錯誤!我們必須瞭解,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所代表的意義是苦難,也說明人因為罪帶來生命的苦難,因此,惟有明白耶穌基督十字架救贖的真諦,才會肯定十字架才是救贖的記號,不是洗禮,也不是教會會救人。

今年的受難週才過去不久,我們教會在受難週期間每天晚上都有聚會,但是我發現有的教會竟連受難週都忘記了。我不知道這樣的教會是不是還記得耶穌基督受難的信息,我只擔心如果連這樣的節期都會疏忽,將如何教導信徒明白基督教信仰的真義?這也是為甚麼過去我在教會公報擔任編輯的六年中,每年都用很大的篇幅提醒讀者注意受難週的日期,以及節期中的活動。去年(一九九八)三月初一,我到台北東門教會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告訴大家再過一個月,就是受難週,並且舉行受難週的祈禱會。在查經班,我也告訴參加查經聚會的許多其他教會兄弟姊妹要注意受難週,因為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耶穌基督受難的信息,不認識耶穌基督上在十字架受難的恩典,就無法真確地認識基督教的信仰。這一點是每個基督徒都要謹記在心的。

二、傳福音的人,沒有傳承上的權威,只不過是耶穌基督福音的僕人而已。

當那些人在使徒保羅背後拆毀他所傳的福音,和為教會所做的福音事工時,都會說使徒保羅並沒有「使徒」這身分的權威。那些人認為使徒保羅不但沒有跟隨過耶穌基督,甚至是迫害過耶穌基督教會、信徒的人,而且也沒有跟隨過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卻自稱是基督的「使徒」。因此,他在所寫的書信中都會強調自己是「耶穌基督的使徒」。但是請注意,當使徒保羅在說自己是「使徒」時,他其實是在強調自己是耶穌基督福音的「僕人」。既然是「僕人」,有甚麼權威可賣弄呢?沒有!只有一種情形下,人才需要擺弄權威,那就是為商品化的東西作宣傳時,因為它需要名人、權威人物的保證。但是基督教會的福音不需要這些,因為上帝本身就是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最大的保證,上帝也不需要人給祂任何的裝飾或稱托才會顯出榮耀,而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救贖的恩典更不是商品。使徒保羅曾對商業相當興盛的哥林多教會說過這樣的話:

「我們不像許許多多的人,把上帝的信息當作商品叫賣;因為上帝指派我們,讓我們在他面前以基督奴僕的身分誠誠誠懇地宣揚信息。」(哥林多後書二:17)

看,這是何等重要的認識啊!傳福音就是要以僕人的態度,誠誠懇懇地宣揚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實在沒有權威可言。如果硬要說有,福音的權威也不是在人,而是在上帝本身。

最近我遇到一些教會把自己認定的聖經版本當作「權威」,說現代中文譯本沒有「權威」,他們自己翻譯的聖經最好,最接近「上帝的話」。這樣的態度就等於像把聖經商品化,更嚴重的是,在有意無意中已經把自己「神化」了。聖經是上帝的話,上帝自己會說話。不是我們把哪一種版本「權威」定位,那版本就比較有「上帝的話」,既不是這樣,也不能這樣。在數以千計的聖經手抄版本中,我們只能盡心作個僕人,多看幾種版本,相互比較,虛心地學習。

另一方面,基督教會史上最大的污點,就是把人的組織當作權威看待。這情形是在中世紀的時代發生的,結果許多人的生命遭到迫害,實在令人感到無比羞愧!使徒保羅告訴我們,所有為福音擺上自己的人,都是福音的僕人。因此,我們必須認識一點:不論教會的組織多麼大,或是結構多麼嚴謹,所有的信徒都是福音的僕人,在上帝面前,我們都是為福音作見證的人。而作見證最好的方式就是分享,除了分享之外,還是分享,因為分享就是上帝的愛。因此,教會組織越大,就越應當越瞭解分享的重要性,只有在分享的前提下,才不會有自視權威的心態出現。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