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關心永恆的事

經文:哥林多後書四:1—18

在哥林多後書第一章,使徒保羅談到基督徒的身上是帶有基督耶穌的「印記」,他特別強調這個「印記」是用聖靈烙印在我們的心裡。這很清楚地說明:基督徒的記號並不是在身體的外表上,像古代的奴隸一般烙印在身體上,而是在生命裡永恆的標示。然後他在第三章繼續提起一個重要的觀念:基督徒就是最好的福音推薦者。他說這種推薦是寫在人的心裡,而不是用文字寫在紙上或石版上的。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一再提到人的心?原因就是他認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是從心的革新開始,一個人如果心思意念不改變,單有外在的記號是沒有意義的。這也就是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信息時,譴責以色列人民只在外表上作記號,卻沒有在心靈上作記號(參考耶利米書九:25—26)。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提到一個基督徒應該有的生活態度是:「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十二:2)他告訴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必須在「心思意念」上更新(以弗所書四:23),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算是「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以弗所書四:24)。

「心」是一切行為的準則和原動力,如果「心」不改變,外在的行為也不會有新的型態出現。相對的,如果一個人的「心」改變了,自然就會有「新」的樣式出來。耶穌基督對那些只講究潔淨外表,卻常常暗藏污穢在內心裡的宗教領袖,有很嚴苛的批評。他說:

「那使人不潔淨的是從人裡面出來的。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出來的有種種惡念;這些惡念指使他去犯通姦、偷盜、凶殺、淫亂、貪心,邪惡、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等罪。這一切的邪惡都是從人裡面出來而真正使人不潔淨的。」(馬可福音七:20—23)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基督教信仰是從人的心改變做起,如果沒有這樣,即使讀了許多遍的聖經,或是傳承了好幾代的信仰,結果也只會使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基督徒而已,並不是真正地在跟隨耶穌基督腳步的信徒。一個人如果「心」有改變,他對生命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就會與一般人有很大的差異。就像使徒保羅在這一章最後一節所說的:「我們並不關心看得見的事物,而是關心看不見的事物。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恆的。」沒錯,基督徒如果只看眼前的事物,那對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意義就是極大的誤解。這也就是他談到有關死而復活的生命時所說的:「如果我們信基督的人只在今生有希望,我們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哥林多前書十五:19)今生,這是看得見的眼前景況,但是復活的生命卻是人死後的願景,是永恆、未來的生命。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既然上帝憐憫我們,把這任務交給我們,我們就不灰心。2我們放棄了一切暗昧可恥的事,不做詭詐的事,也不曲解上帝的話。在上帝面前,我們公開顯明真理,以自己的行為來啟發每一個人的良心。3即使我們所傳的福音難以明白,那是只有走向滅亡的人才不明白。4這些人不信,因為這世界的神明把他們的心眼弄瞎了,使他們看不見福音的光;這福音是關於基督的榮耀,而基督是上帝的真像。5我們所宣揚的不是自己,我們只宣揚「耶穌基督是主」;為了耶穌的緣故,我們作了你們的僕人。6那位吩咐「要有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也就是用光照亮我們內心的上帝;他使我們認識上帝的榮耀,照耀在耶穌基督臉上。

第一節的「任務」,也就是第三章六節所說的「有才幹作新約的僕人」。意思是指作為耶穌基督福音的見證者,是參與上帝拯救的工作,使徒保羅強調說,這是基督徒生命中最大的榮耀。我在前一講已經提過,參與教會福音的事工,就是和上帝同工,這是多麼榮耀的事啊。但在使徒保羅時代,傳福音的事工並不是很「平安」的一件事,而是可能為生命帶來危險。他曾這樣描述自己在傳福音事工上遇到的經驗:

「我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被羅馬人用棍子打過三次,被人用石頭打過一次,三次遭遇海難,一次在水裡掙扎過二十四小時。在屢次旅行中,我經歷過洪水的危險,盜賊的危險,來自猶太人和來自外邦人的危險,又有都市裡的危險、荒野間的危險、海洋上的危險,和假弟兄姊妹所造成的危險。我又有工作上的勞碌困苦,常常徹夜不眠,忍受飢渴,缺乏食物,沒有住處,衣不蔽體。」(哥林多後書十一:24—27)

傳福音會為自己的生命帶來危險,這在使徒保羅的時代,他經常遇見到,即使在今天這樣的時代,這種情況還是繼續存在。例如在中國,如果不是在「三自教會」裡傳福音,就會有危險,因為中國共產黨政府只承認「三自教會」,其它的教會一概都被認定為「地下教會」,是非法的。許多傳道者被抓判刑下監獄,包括天主教會在內的神父、修女也不例外。在許多回教國家也是一樣,禁止基督教公開傳福音給他們的人民聽,例如我們所支持的陳馥蘭教師,她以前在非洲塞內加爾就不能公開自己的身分是基督教的傳道者,而明年她將前往非洲的蘇丹奴比安族人(Nubian)地區傳福音也是一樣,只能用中學的老師身分,或是其它專業人員的身分進去。還好她有藥劑師的執照,或許可以用這樣的身分,她的先生司提反則有語言的天份,也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長才。但我們都必須知道:萬一她們被查出有傳福音的事,恐怕就會帶來生命的危險。

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即使明明知道傳福音有這樣的困境,上帝既然已經將這樣的任務交托給我們,我們就不能灰心(和合本用「喪膽」比較貼切)。原來的意思是指:對行為惡劣者讓步,也就是膽小,失去了勇氣。他說,能有機會和上帝同工,就是一個極大的福音,這是上帝特別的憐憫、賜福才有的機會,因此,就應該鼓起勇氣全心投入。

第二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在這節裡,使徒保羅提到傳福音必須有的基本態度:放棄暗昧可恥的事。這裡說「暗昧可恥的事」,他特別指出兩點:包括詭詐、曲解上帝的話。所謂「詭詐」,意思是指無論好壞的事,都敢做。換句話說,這樣的態度就是不明事理,不分是非了。而最嚴重的莫過於「曲解上帝的話」,上帝的話原本是要使人的生命得到滋潤,是要使人的生命活起來。詩篇的作者這樣說:

「上主的法律完備,使人的生命更新;
上主的命令可靠,使愚蠢人得智慧。
上主的法則公正,使順從的人喜樂;
上主的訓誨透徹,使人的心眼明亮。
上主的規範純真,永遠留存;
上主的判斷準確,始終公道。
它們比金子可貴,勝過最精純的金子;
它們比蜂蜜甘甜,勝過最純淨的蜂蜜。
這一切使你的僕人深受警惕;
僕人謹守,獲益無窮。」(詩篇十九:7—11)

「你的話是導引我的燈,
是我人生路上的光。」(詩篇一一九:105)

如果我們將上述這兩段詩歌仔細品讀,就會發現上帝的話確實是改變人生命最好的靈糧。但是,當人將上帝的話曲解了之後,剛好就和上述這些相反了,不但無法滋潤人的生命,反而會造成人生命的枯萎。耶穌基督曾抨擊他那時代的宗教領袖們,曲解了上帝的話,甚至更惡劣地,是將人的話代替了上帝的話。他說:

「你們技巧地拒絕上帝的命令,為的是要拘守傳統。摩西命令你們:『要孝敬父母』;又規定:『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你們偏偏說,要是有人把奉養父母的東西當作『各耳板』(意思是獻給上帝的供物),他就不必奉養父母。你們這樣做,等於拿你們傳授給別人的傳統來抵消上帝的話。你們還做了許多類似的事。」(馬可福音七:9—13節)

很清楚地,猶太人宗教領袖是故意曲解上帝的話,才遭到耶穌基督極力地批判。因此,我們在福音書中看到耶穌基督周遊加利利地區,主要就是在努力一件事:正確地傳揚上帝國的信息,也就是正確地解釋聖經話語的信息。馬太福音第五章廿一至四十八節,他在解釋摩西法律的規定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至四節說明傳福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並不是大家喜歡聽。一般的人喜歡聽諂媚的話,也喜歡那聽起來覺得舒服的話,或是聽對自己的需要有利益的話。但上帝的話往往不是這樣,祂的話是和人生命的生、死有密切關係,就像醫生,有時真實地告訴病患應該接受怎樣的治療,有些病患並不一定會聽從,有些病患寧願自己想辦法找偏方,拒絕聽從醫師的指示。在福音的職場上這樣的例子更是普遍。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用盡所有的方法就是要幫助大家認識耶穌基督就是福音的中心,他甚至這樣說:

「我是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奴役;但是我卻甘心作大眾的僕人,為要爭取更多的人。跟猶太人一起工作,我就像猶太人,為的要爭取猶太人。雖然我不處在摩西法律的控制下,我卻像生活在法律下的人,為要爭取法律下的人。同樣,跟法律外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像法律外的人,不受猶太法律的拘束,為要爭取法律外的人。然而,這不是說我不服從上帝的法律;其實我是受基督法律約束的。在信心軟弱的人當中,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爭取他們。所以,在甚麼樣的人當中,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用甚麼方法,我總要救一些人。我為了福音的緣故做這些事,目的是在跟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19—23)

雖然這樣,使徒保羅在傳福音的過程中並不是很順利,就像我們在前面所說的,他遭遇到的是生命死亡的威脅。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堅持要努力將福音傳出去。他說人會拒絕福音,是因為這世代把人的「心眼弄瞎了」。所謂「弄瞎了」,意思是指影響到他們的心思意念。

第五節可說是這一章經文非常重要的一節。使徒保羅強調福音的本身就是耶穌基督,傳福音就是要傳耶穌基督,以「耶穌基督是主」,不是以人為中心,這一點在使徒保羅到外邦地區傳福音的背景來看,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為在那時候,羅馬帝國的國勢相當強盛,羅馬皇帝正在積極推行「神化皇帝」的運動,所有在羅馬帝國統治下殖民地的人民,都必須拜羅馬皇帝,將之當作神敬拜。也就是說羅馬皇帝就是羅馬帝國統治下屬民的「主」。而使徒保羅卻是在傳「耶穌基督是主」,這就含有與羅馬政府的政策相違背的韻味在裡面了。

不要以為這樣的事只會發生在古老的時代,其實,宗教改革提出三個最重要的理念,其中的一項就是說「聖經乃是教會最高權威」。我們都確信聖經乃是上帝的話,這種信念在主後第四世紀末期聖經編輯完成後,卻在宗教改革時代提出這種看法,確實是件很令人不解的事。若是從宗教改革的歷史來反省,就會知道西方世界在政治運動上有一句名言:「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實在是句很明白人性軟弱的名言。在中世紀時代,羅馬教皇因為擁有政治上絕對的權力,因此,對於教會發生的各種問題,往往不是回到聖經上帝的話語來反省,在處理教會發生的事務時,是以教皇的決定為憑準,羅馬教皇說一,就是一。即使他所決定的與聖經相違背,也是以教皇的決定為準。這就產生了危險:教會的主,不是基督,乃是教皇。因此,當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馬丁路德提出改革運動時,就是主張回到聖經裡來,看聖經的教訓為準,依照聖經的教訓來處理教會發生的事,因為聖經乃是上帝的話。使徒保羅說他只傳耶穌基督,認「耶穌基督是主」,這就是以聖經的基礎出發建立起來的信仰告白。這一點對今天的基督教會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一再在告訴大家的一個基本信念:到教會來,就不要標榜自己的角色,而是要謙卑地順服。因為我們的主,是耶穌基督,不是某某人。我們的禮拜就是在敬拜上帝,不是看誰在我們當中。

第七至十三節:7可是,擁有這屬靈寶物的我們不過是像普通的瓦器,為的要證明這無上的能力是屬於上帝,不是屬於我們。8我們遭遇各樣的困難,卻沒有被壓碎;常有疑慮,卻未嘗絕望;9有許多仇敵,但總有朋友;常被打倒,卻沒有喪亡。10我們必朽的身體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為要使耶穌的生命也同時顯明在我們身上。11我們的一生,常常為了耶穌的緣故冒著死亡的危險,為要使他的生命能夠在我們這必朽的身上顯明出來。12這就是說,我們常常面對死亡,你們卻因此得生命。

第七節使徒保羅提到他和與他同工的伙伴不過是福音的「瓦器」而已。這是非常謙虛的態度在看自己傳福音的角色。雖然他一再強調傳福音是件非常光榮的事,可是,他沒有忘記自己只不過是僕人,是送信者(三:3)而已,我們都不是福音的主體。因此,在這裡使徒保羅將自己看成是裝著福音的「瓦器」,裡面裝著的是上帝的寶貴物品—上帝拯救的福音。

「瓦器」,這在較早的社會是非常普遍的家庭用品,我相信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它是用泥土曬乾後送入窯裡燒硬,蓋在房子上面以防下雨或日曬。非常普遍的用品,也是易碎、粗俗的東西。我們都知道,當「瓦器」摔在地上,或是被擊打時,很容易就碎了,破碎後的「瓦器」就丟棄,因為不能再使用了。(台北濟南教會是建造於日據時代,禮拜堂的屋頂是用銅板鑲起來的,顯示該教會在日據時代的建築是非常昂貴的。)使徒保羅用這樣的物品來形容自己在傳福音的角色,正好要凸顯出福音的貴重,而他自己是多麼地不配,但卻是上帝的憐憫和恩典,揀選了他,使他有這樣的福份。因此,「瓦器」裡面貴重的「物品」並不屬於他,而是上帝的。因為裡面的「物品」是福音,而「這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羅馬書一:16)。

第八至九節是在說明第七節的意義。「瓦器」是那樣脆弱的物品,但卻沒有被「壓碎」;同樣的,在福音事工上遇到許多困難,但都沒有被擊倒,原因是:如果容易被打倒,那就不是真正的福音,因為福音就是「上帝的大能」,有誰能打倒上帝?我一再在介紹的第十七世紀末業在日本的宣教工作,宣教師是一個個接連被殺,但並沒有因此而使福音事工停頓下來。有時傳福音的事工看起來是很孤單。看,耶穌基督被抓的時候,所有跟隨在他身邊且信誓旦旦的門徒都跑掉了(馬可福音十四:50),當他在十字架上時,是高呼著「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十五:34)。看起來是很孤單,但並不是這樣,因為不論在任何時候,上帝的僕人都會有同伴,其中最重要的同伴就是上帝。祂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詩篇的詩人就是這樣說:「就是我的父母離棄我,上主也要看顧我。」(詩篇廿七:10)這也就是為甚麼每當在福音事工被人誤解、辱罵時,我們都會彼此這樣安慰說:「沒關係,上帝知道我們在做甚麼。」確實是這樣,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確信。

第十至十二節也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信息,使徒保羅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是帶著死亡,但卻在耶穌基督裡獲得生命。死亡,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因為我們是罪人,是必朽的人。我們聽過有哲學家說這樣的話:「人一出生,就開始朝向死亡的路前進。」我們也相信有這麼一天,我們要面臨死亡的來到。可是,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基督教信仰最寶貴的地方,就是相信死後有復活,「死而復活」這是上帝最偉大的神蹟,要出現在每個相信耶穌基督的人的身上。這也就是我們不會因為親人的死去太過傷心的原因,因為我們相信有一天會在天上相見面,為的就是復活的緣故。這也是耶穌基督親自告訴我們的話,他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約翰福音十一:25)我們可以這樣說:基督教最大的信息,就是復活!

第十三至十五節:13聖經上說:「我信,所以我宣揚。」基於同樣的信心,我們信,所以我們也宣揚。14我們知道,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上帝也必定使我們跟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帶我們跟你們一起到他面前。15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叫上帝的恩典臨到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獻上他們的感謝,來彰顯上帝的榮耀。

第十三節的這句「我信,所以我宣揚」,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話。一個人如果說他相信耶穌基督是他的救主,他的責任就是宣揚耶穌基督讓更多的人知道。因為這是和生命的生、死有關係的大事。在台灣,我們時常經驗到親朋好友「分享」好藥,服用某一種藥品覺得不錯,就想要趕緊告訴親朋好友,也不管體質是否相同,關心的是親朋好友身體是否能減少痛苦。如果身體的痛苦是這樣被我們關心著,那麼,生、死的問題豈不是該讓我們更用心來見證耶穌基督就是生命的救主?當然是!

我們從這段經文中看使徒保羅一生的生命中最關心的,就是要怎樣做才能將耶穌基督的救恩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是因為他有大馬士革途中遇到復活的耶穌基督的經歷。這特殊的經歷使他體驗到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無比的大愛。他最出名的一句話:「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羅馬書五:8)這句話也可說是他在大馬士革途中經歷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後,生命最大的經歷,也改變了他後來一生的生命。為了要感謝上帝對他這樣的極大的愛,他認為唯一報答的方式,就是讓更多的人分享到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有更多的人分享到這樣的恩典,歌頌上帝的人就更多,就能更榮耀上帝的名。他心中所思、所想的只有一件事:怎樣讓更多人知道耶穌基督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為了達成這個生命的目標,他付出所有的一切。

第十六至十八節:16因此,我們從不灰心。雖然我們外在的軀體漸漸衰敗,我們內在的生命卻日日更新。17我們所遭受這短暫的痛苦要為我們帶來無可比擬的永久榮耀。18我們並不關心看得見的事物,而是關心看不見的事物。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恆的。

在使徒保羅的看法裡,只要能傳出福音,其它的都不算是重要的了。在這一章開頭,他就說過「不灰心」,現在他又說了一次,要表明的就是:即使有許多困難,甚至身體也因此受到許多折磨,但那都不會阻止他繼續傳揚福音的熱心,相反的,他是越傳,生命越覺得甘甜、有力,而且就像天天得到新生命一樣的有力。如果復活是永恆的生命大事,比起肉體受苦難這樣的事,肉體的苦難實在是太短暫了。

第十八節可以說是他整個信仰理念的中心,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十九節他談及復活的生命時,就曾說過基督徒要對復活有絕對的信心,否則是件很悲哀的事。誠然不錯,基督徒應該將信仰建基在永恆的生命上,不是在尋找那短暫的心靈滿足而已。如果我們對生命沒有長遠的期盼,則眼前所見、所聞、所思,都很快就會過去,則信耶穌基督的人比起其他不信的人,也沒有甚麼值得學習的地方了。

想想看,甚麼是眼前看得見的事物呢?甚麼是短暫的事物呢?我們豈不是常常聽到一句流傳在民間的話—現世報?不錯,這就是馬上要得到效果的,就是眼前看得到、摸得到、拿得到的事物。就好像去年「九二一大地震」的經驗一樣,許多基督徒覺得付出很多關心,卻沒有看到媒體對基督徒愛心的報導。雖然有許多傳道者安慰信徒不要在意那看得見的媒體影像,固然不錯,經過媒體報導後,對我們在傳福音的事工會有很大的助益,但即使沒有,也應該像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我們從不灰心。因為我們所重視的並不是看這眼前的事物為滿意,我們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祂知道我們做了甚麼,這一點才是重要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是甚麼:

一、懷著感恩的心來參與教會福音事工,不要灰心。

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參與福音的事工,就是和上帝同工,成為上帝的同工,那該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因此,即使遇到許多挫折、失敗,甚至被羞辱,也不要因而灰心。因為這就如同是為了福音受到的苦難一樣。耶穌基督就說過:

「當別人因為你們跟從我而侮辱你們,迫害你們,說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多麼有福啊。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將有豐富的獎賞為你們保存著;從前的先知也同樣受過人的迫害。」(馬太福音五:11—12)

作為一個傳道者,我確實也會因為教會發生的事感到相當的挫折,甚至受過侮辱,特別是我的個性剛烈,更容易引起許多信徒,特別是傳道同工的憤怒。我記得在教會公報當總編輯的六年期間(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三年),經常接到電話來辱罵,也常常接到譴責的信件。有的人知道罵我好像「吠火車」一樣,沒有甚麼效果,於是寫信告到總會當時的總幹事楊啟壽牧師,以及理事長黃昭弘長老那兒的人很多。甚至到後來嘉義中會也準備要「辦」我,連續發出兩份公文,要我列席中委會報告有關編輯教會公報的態度,中會的公文裡說我所編輯的教會公報「毀謗教會,污衊傳道者」。但我還是拒絕出席。原因只有一個:說理由,不要跟我打官腔。我要的是教會秩序,我要的是信仰告白,其它的,都不是我所考慮的範圍。

在教會裡,我也常聽到許多信徒會反映說:為教會做工做到流汗,卻被人嫌到流口水,原因是在教會裡總會有一些人,是專門站在旁邊看別人做工的人,這種人不會主動出手來做,但卻很會在事後表示意見。也因為這樣,往往令許多參與事工的人心灰意冷。但我要告訴大家,不要理會這樣的人,這些人的閒言閒語,並不會損害我們所參與事工的美,奉獻在上帝的面前,一點點損傷也沒有。

另外一個情形,就是有些人很害怕參與教會事工,很害怕輪到家庭禮拜主理、祈禱會主理,或是司琴、教主日學等等工作。我的經驗中,是每當我邀請人來參與這些事工,往往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哎呀,牧師啊,這個我不會啦。別的事,你都可以要我做,就是不可以要我主理祈禱會、家庭禮拜、司會等等。我於是說:好,那你明天去探訪某某兄姊。他又會回答說:啊,只有我去,牧師你不去喔?我說:是啊。他又說這樣不行,因為他不會祈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不要祈禱或是害怕帶別人祈禱)。好像祈禱使我們怕到不敢去醫院探訪入院的兄姊;好像信仰也使我們害怕到不敢帶領祈禱會、家庭禮拜。其實,這些都是屬於認知的問題。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教會並不是專家在服事的地方。事實上是專家很少會主動來服事教會。會服事教會福音事工的人,大多時候是一些「半桶師」在參與的,他們總是懷著感恩的心來參與,為的是要感謝上帝因為耶穌基督的愛,在他們身上顯明的恩典。

我們應該有一個瞭解:懷著感恩的心來參與教會事工,不是為了表現我們的才華,而是為了感謝上帝的恩典。用這樣謙卑的態度來參與,福音的事工就很完美,因為這才是上帝所喜歡的。

二、我們所關心的是生命復活,其它的,都不是基督教信仰裡最重要的事了。

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關心那看不見的事物—永恆的生命,也就是復活的生命,這才是基督徒應該努力追求的信仰目標。不要讓世上許多小小事物牽絆了我們朝向這個目標前進的意志。他告訴該教會的信徒,我們的身體會日漸衰弱,甚至漸漸地感受到死亡日子的來臨,但這並不會影響到我們對未來復活的盼望。他說「我們內在的生命卻日日更新」,這是多麼有力、盼望的一句話啊!這裡說「日日更新」,指的就是生命就像一團火焰,不停地在燃燒著。每天都像一團燃燒的火焰,不僅激勵著自己的生命勇氣,也會照亮著別人,指引著別人跟隨著我們走天路,這才是信仰最重要的事。因為在耶穌基督裡,我們的生命是永恆的。

使徒保羅這樣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他讓我們知道:信仰不是停留在這世上物質化的事物上,這些看得見的,摸得著的,都在很快的時間內就會過去,這不是我們信仰要追求的目標。他要我們建立一個明確的信仰觀念:追求永恆的生命,也就是復活的生命。這也就是我一再在提醒大家注意的:一個有復活生命的人,是不會在意死後要埋葬的墳墓多麼美麗,也不在意死後留下來甚麼值得紀念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很快就會過去,一轉眼就沒有了。我常告訴大家:即使最孝順的子孫,會經常去掃墓也不會超過三代。但是,留下堅定的信仰給後代,遠比留下美麗、昂貴的墳墓、房子、可數的財產都重要,因為這些看得見的財產都會過去,會因為時間、環境改變而變質,唯有堅定的信仰才會使他們每一天的生命活出熊熊烈火般的活力。

三、我們要宣揚的是:耶穌基督是我們教會的主。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二章二節說就說過,他傳福音只傳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這說明了他非常清楚福音的本質就是在耶穌基督,且是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因此,無論到甚麼地方傳福音,他都是在見證耶穌基督為了眾人的罪死,以及上帝顯明祂奇妙的神蹟,使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也讓所有信他的人得以復活。他告訴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要確信耶穌基督就是「教會的元首」(以弗所書一:22)。現在他寫的哥林多後書再次強調說,他和其他福音事工的同伴「只宣揚耶穌基督是主」這個信息,而不是在宣揚某個個人。這樣明確的信仰態度對哥林多教會當然有相當的警惕作用,因為在哥林多教會發生了紛爭,有的人說自己屬於哪一個派系,且以自己傳承了哪一個派系為榮,但使徒保羅卻提醒他們,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在教會裡,真正的「主」是耶穌基督。

使徒保羅這樣的觀念對今天的基督教會是很重要的,因為教會就是以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建立起來的。忘記耶穌基督,等於使教會存在的意義失去了。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一再強調:進入教會的門,就要將個人的重要性排除掉。沒有一個人在教會裡面,可以說自己比別人重要。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說:非聽他的話不可。這些態度都是不可以的,教會要聽的就是聖經上帝的話語,沒有上帝的話語,我們就會陷入以人為中心的團體,這樣的教會是很危險的。

我記得十多年前,我在嘉義西門教會牧會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國中二年級的少年團契契友因為血癌去世了。她的姨婆告訴我說:牧師,這是小孩子,不用勞煩大家,隨便就可以。我當然知道這位姨婆的意思,在台灣人古老的觀念中,沒有成年的青少年去世,都是一件「家族中的小事」,不需要通知太多親人參加。她這樣告訴我,就是不希望在教會裡舉行告別禮拜,只要在家裡舉行就可以,且越簡單越好。我聽了之後,告訴這位姨婆說:在教會裡,任何一個生命的去世,都是上帝所痛惜的事(詩篇一一六:15),何況這個小女孩是一位孤兒,她的父母都早已離開她了,她舅舅的家庭收容了她。因此,我就呼籲全體會友踴躍參加,讓這樣卑微的人的告別禮拜,也能使她學校的同班同學感受到溫暖。結果,確實是這樣,許多兄姊都請假出席當天的告別禮拜,大部分的會友是跟這位小女孩不相識。只因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主人—耶穌基督的緣故。這就是我們的教會,也是我們要建立的信仰。

(講於二○○○年十一月廿六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