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我們所擁有的是甚麼?

經文:創世記十四:1—24

我們現在所讀的創世記第十四章,可以說是創世記裡比較奇特的一章,不少聖經學者一直不解為甚麼會有這一章編排在這個地方,因為與整個亞伯蘭故事的過程和整體內容很不搭配。不過,我們也可以從這一章中看出一些資料幫助我們瞭解聖經編者的用意,和聖經的信息。

在這一章中,我們初次發現亞伯蘭並不像在第十二章裡所描寫得那樣懦弱的一位領袖,相反地,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亞伯蘭是位很有領導才能,又是一位善戰的領袖。他在聽到羅得被人劫持而去時,馬上決定帶壯丁出兵去救援,且可以用有限的兵力打跨對方,這種智、勇的形象與他在前面所給我們的認識,實在是很不一樣。而他在戰勝回來時,對戰利品的處理的方式,則是更加明顯出他一貫的態度,就像他在與羅得分家時一樣。

我們現在來看今天所讀的經文:

第一至第七節:巴比倫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等四王聯合,跟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遍洗王善以別、比拉王(又稱瑣珥王)等五王作戰。五王的軍隊在西訂谷會師;西訂谷就是現在的死海。他們曾經被基大老瑪統治了十二年,但在第十三年,他們背叛了他。第十四年,基大老瑪和他盟國的王率領軍隊,在亞特律.加寧擊敗利乏音人,在哈麥擊敗蘇西人,在基列亭平原擊敗以米人,在以東山區擊敗何利人,追擊他們到曠野邊緣的伊勒巴蘭。接著,他們回師到加低斯(那時叫做安密巴),攻佔了亞瑪力人的全部領土,擊敗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

這章開始,我們讀到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個狀況:戰爭。就像我在講創世記的開始時所說的,編者是很技巧地在述說上帝如何創造宇宙萬物,以及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擴大犯罪的型態和範圍。我們從第三章開始初次讀到人背叛上帝的命令。聖經的作者是用這個做基礎,要表明人若背叛上帝,破壞人與上帝之間的和諧關係,緊接著而來的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生存環境的關係,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出現。創世記的編者在第四章先從人與人之間關係最緊密的家庭裡開始,描述家庭中兄弟之間的不和諧,有相互殘殺的情況;接下來的就是在第六章五節用「上主看見人類個個邪惡,始終心懷惡念」這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背離上帝越來越遠的情況,進而第六章到第八章描述了人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危機。第十一章再次描寫到人集合成一股力量敵對上帝。第十二章的揀選亞伯蘭與第六章的揀選挪亞,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是「有密切的交往」(六:10)。在第十三章,我們看到的家族之間族群的不和諧,緊接著就是第十四章擴大描述族群整體對立、互相殘殺、掠奪的慘狀。

我們曾在第十一章看到人集合起來想對抗上帝,這裡是族群與族群聯合起來,互相殘殺。我們看到四個王國與五個王國的敵對作戰(一至三節);表面上看來只是描寫族群的聯合與敵對,背後的原因是與通商路徑的維護或利益有關。因為這些王國所居住的地點是從敘利亞通往紅海的要道。這條要道後來也是以色列民族出埃及進入迦南之地時,曾經欲借道通過而不得的(參考民數記廿:17,廿一:22)。自古以來,人類因為要保護或爭奪通商要道而發生的戰爭,幾乎是不曾停止過,即使在今天亦是如此。

第八至十二節:於是,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遍王,和比拉王的軍隊在西訂谷會師,要跟以攔王、印戈王、巴比倫王、以拉撒王作戰;五王跟四王交戰。西訂谷到處是柏油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的時候掉進坑裡;其餘三王逃到山上去。四王搶走所多瑪、蛾摩拉所有的財物和糧食。那時亞伯蘭的姪兒羅得住在所多瑪;他們也把他擄去,並且搶走他的財物。

戰爭是殘酷的,自古以來人類的戰爭應該說是沒有贏家。戰勝者可以歡喜一場,因戰勝所掠奪來的財物而雀躍,但是下次的報復必然會加重這種所掠奪而來的負擔;戰敗者更慘,可能連民族的生存也難保。古時候的戰爭,戰敗者為奴;今天的戰敗者,雖不至於為奴,但是,因經濟被控制所造成的民生凋敝,生活的困境景況並不比古時候的奴隸好多少,甚至有時是更加悽慘。看看一九七三年越戰結束時所造成的難民潮,至今問題尚未解決;看看今天在非洲的莫三鼻克、扎伊兒、安哥拉等國的種族內戰,以及現今仍舊交戰不停的前南斯拉夫內戰等等,所造成的難民,甚至連生存都有困難。依據聯合國的統計,在非洲難民營中僅僅兒童因飢餓致死的人,是以秒的速度來計算,每秒鐘就有幾個人活活地餓死。

在這裡我們看到五王的聯合是失敗的;他們曾經背叛過,失敗了。如今再次失敗,情況是會更慘。第十一、十二節告訴我們戰爭的結果是如同我在前面已經述說過的,不只是財物的損失,連帶的是人民也會變成奴隸。

第十二節應該是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重點之一,這裡說到羅得因所居住的所多瑪王國戰敗,他和他的家族也被擄去當奴隸。我們要注意這句話:「那時亞伯蘭的姪兒羅得住在所多瑪。」(十二節)我在前面一講(第九講)有提過羅得在分得非常美麗的土地之後,就帶著他的家族離開亞伯蘭,「紮營在所多瑪附近」(創世記十三:12)。但如今已經不是「紮營在所多瑪附近」了,而是搬進去「住在所多瑪」了。這句話所要表明的是在反映創世記第十三章的第十三節:「所多瑪人邪惡,他們大大得罪上主。」換句話說,羅得現在是跟「大大得罪上主」的人住在一起,這一點是作者要提醒我們的,也是作者的一個伏筆;因為在第十九章三十至三十八節裡,記載了羅得和他女兒逃出所多瑪城後,不久就發生亂倫的事件來。這是在隱喻著羅得一家人居住在「大大得罪上主」之城所感染、學習到的罪惡。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創世記第十九章九節看到,羅得一家人雖然搬進所多瑪城裡去住,但是,並沒有得到該城人民的認同。當上帝的使者來到所多瑪城被羅得發現而迎接到他家去時,該城的人民這樣對羅得說:「滾!你這個外國人竟想指揮我們!滾開!不然,我們要對付你,比對付他們還凶。」為甚麼該城的人並沒有因為羅得與他們住在一起而接納羅得呢?新約彼得後書提供給我們這樣的資料:

「上帝懲罰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個城,降火燒毀,作為不信的人的鑑戒。他搶救了好人羅得;羅得為著壞人的淫亂行為大大地憂傷。那好人住在壞人當中,天天看見,天天聽見那些邪惡的事,心裡非常痛苦。」(彼得後書二:6—8)

看吧,在一個罪惡之城,一個「大大得罪上主」之城,人們的心中所思想的已經不是倫理道德、社會秩序、信仰內涵等問題,人的心中是「始終懷著惡念」(創世記六:5)。一個有上帝信仰的人是會看不慣、心中難過、憂傷的。可能是這樣才使羅得雖然住在所多瑪城裡,卻是與當地人格格不入,而被視為是「外國人」。(和合本的譯文較貼切:「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做官哪。」該城的人認為羅得只是寄居者而已。)

第十三至十六節:有一個逃脫的人來向希伯來人亞伯蘭報告這一切。那時亞伯蘭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聖樹附近。幔利跟他兄弟以實各和亞乃都是亞伯蘭的盟友。亞伯蘭一聽到他的姪兒羅得被擄,就召集他家族的精壯戰士三百十八人,前往追趕四王,一直追到但。他在那裡把戰士分成數隊。趁著夜間進攻,打敗了敵人。他繼續追擊敵人,一直追到大馬士革北方的何巴,奪回被搶走的一切,又搶救了他姪兒羅得和他所有的財物、婦女,和其他被擄去的人。

這一段經文也是作者所要我們注意的一段;這裡說到亞伯蘭已有足夠的能力組成衛隊。我們看到僅僅是他的家族就有三百十八精兵,加上與他同盟的壯丁所組成起來的這支隊伍,必然是支驍勇善戰的隊伍,又再加上亞伯蘭是有上帝賜福同在的人,智慧就表現在他所計畫的「夜間進攻」的策略上。精兵的人數不一定多,但是因有上帝的祝福,不但是勝過四王的聯合軍,還救回他的姪兒羅得和一切所有的。作者再次要表明的,就是當初上帝揀選與亞伯蘭所應許的事一一在實現;與亞伯蘭同盟的軍隊會戰勝;亞伯蘭所祝福的,上帝會祝福。同樣的,亞伯蘭所攻擊的,上帝也會攻擊。但是,這段經文所描述的亞伯蘭確實與我們在其他經文中所看到的個性、形象是很不一樣。這裡他變成是一位很有謀略、善戰的戰士。

在第十六節這裡,我們看到古代戰爭的結果的一大特色,就是喜歡搶走財物和人,對土地似乎並不有興趣;這可能是擄人當奴隸,可提高生產力。搶走財物可增加供給生活的物資。

第十七至廿四節:亞伯蘭打敗基大老瑪和跟他同盟的諸王凱旋榮歸的時候,所多瑪王到沙微谷(又叫王谷)迎接他。至高者上帝的祭司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亞伯蘭,祝福他,說:「願至高者上帝、天地的創造者賜福給亞伯蘭!願那位使你戰勝敵人的至高者上帝受頌讚!」亞伯蘭從奪回的戰利品中拿出十分之一送給麥基洗德。

所多瑪王向亞伯蘭說:「戰利品都歸你!但是把我的人民還給我!」亞伯蘭回答:「我指著上主—至高上帝、天地的創造者發誓,我絕不拿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條鞋帶我都不要,免得你以後說:『我使亞伯蘭發財!』請把我的隨從所花費的還給我,其餘的我都不要。但是我的盟友亞乃、以實各,和幔利所應得的,應該分給他們。」

這裡難以理解的一點就是在第十節的地方已經說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都因在逃跑的時候,掉進柏油坑了,怎麼又會在這裡再度出現所多瑪王出來迎接亞伯蘭的凱旋歸來呢?莫非這個所多瑪王是新立的王?或是他掉進坑裡沒有死?恐怕都有可能。就像在那樣戰況激烈中,也有人會逃脫來向亞伯蘭報告事件的經過一樣。另一點是在廿四節說,亞伯蘭是甚麼東西都不要,也都沒拿,但是,在廿節卻事先拿了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了。

第十八至廿節可能是後來編者的加筆吧,因為將十七節接續在廿一節,是較順的。不過這裡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文獻,就是有關麥基洗德的資料;我們知道有關麥基洗德的資料除了此處,另外的資料是在詩篇第一一○篇四節寫著說:

「上主發誓,絕不改變心意:你要依照麥基洗德一系,永遠作祭司。」

這是上帝對大衛王和他的後裔的承諾。另一處是在希伯來書第七章,一開頭就這樣寫著說:

「這麥基洗德是撒冷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希伯來書七:1)

這裡所說的撒冷,是指耶路撒冷之意。然後在第二節這樣寫著:

「麥基洗德名字的意思是『正義的王』;又因他是撒冷王,他的名字有『和平的王』的意思。」(希伯來書七:2)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麥基洗德就是一位敬畏上帝的君王,他同時兼有祭司的任務。這一點也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要用來表達在耶穌基督身上的(請參考第七章)。

第廿節所說的十分之一,是亞伯蘭從戰利品中拿出來的。這十分之一,後來成為以色列民族奉獻的一個傳承;利未記第廿七章三十節很清楚地記載著說:「土地所出產的,無論是穀物或果實,十分之一屬於上主;這是聖化歸主的。」

我前面已經講過,古代戰敗國的人民是喪失一切,相反地,戰勝國則是享有一切。所多瑪王現在祈求亞伯蘭「把我的人民都還給我」,根本上是一個奢求,他是戰敗者,若不是亞伯蘭為了救姪兒羅得出征,所多瑪王是甚麼也沒有,現在反而要求亞伯蘭將他的人民還給他。但最重要就是作者在這裡要告訴我們:亞伯蘭不但不要所多瑪人民,連一切所有的戰利品他也不取「一根線、一條鞋帶」。這是再次說明了亞伯蘭的廣大胸襟,就像他與羅得分開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一樣。呈現出來的就是亞伯蘭知道一切的賞賜是來自上帝,來自人的賞賜將使他再次面臨族人不合的結果(請參考本書第九講:「呼召你,必也祝福你」),因為來自上帝的賞賜才是真實的,來自人的賞賜是短暫的,甚至是虛偽的(請參考拙作「約翰福音書的信息」,第七講:「不求人的稱讚」,頁五十九至六十六)。

今天的經文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幾個問題:

一、我們的身上、我們的教會所擁有的是甚麼?

我們看到羅得佔據了在人看來是最為美麗的土地—好像伊甸園,又像埃及的土地般的肥沃,但是我們看到他雖然擁有這些財產,卻是住在一個「大大得罪上主」的城市裡。結果是所有的東西,包括他的一切財產、家族等,都被別人搶去。相反地,我們看到亞伯蘭因有上帝的同在,雖然是沒有像羅得所擁有那樣迷人眼目的土地,但是上帝與他同在,不但使他有足夠的力量組成一支精壯戰士去救羅得回來,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位有智慧的長者。
箴言書有一句我們甚為熟悉的話:

「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愚蠢的人輕視智慧,也不願意學習。」(箴言一: 7)

我們可以看出亞伯蘭之所以有智慧,就是因為他是一位相信上帝、敬畏上帝的族長。而上帝是賜人智慧的上帝。詩人所寫的詩這樣說:

「狂傲的人自言自語:沒有上帝。
他們都腐敗,做了可厭惡的事;連一個行善的也沒有。」(詩篇十四:1)

我們可以用這節的詩來看所多瑪城的景況,應該是個很好的寫照。羅得雖然擁有很多的財產,但是他與他的家人是生活在這樣的城市裡,結果就是失去一切。

想想我們今天的台灣社會,我們是不是也生活在一個藐視上帝、輕視上帝的社會裡?若是,我們身上所擁有的又是甚麼?我們的教會所擁有的又是甚麼?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反省的信仰課題。

二、要成為人的長者,就要知道給人更多,而不是擁有更多。

亞伯蘭在與羅得分開的時候,他是讓羅得先選擇其所愛的。羅得選完後,亞伯蘭才走出一個完全與羅得不同的方向。他沒有與羅得比輩份,也沒有與羅得比先後,或者是比能力,沒有!他是完全讓出來,他惟一的依靠,就是上帝。今天我們又看到亞伯蘭再次對著一位本來就不應該擁有任何東西的戰敗者所多瑪王,亞伯蘭不但沒有取去所多瑪王所有的戰利品,而且是將之完全分給其他同盟的亞乃、以實各、幔利,並將所多瑪王的一切財物還給他,包括他的人民和財產。他這樣做的理由只有一點,就是完全依靠上帝的賞賜。也充分表現出他就是一位長者的風範。

我曾看過影片在介紹美國的原住民印地安人的生活與人生觀;記者訪問一位印地安老人談及成為一位酋長的條件時,這位印地安老人說:「我們的酋長也是族裡最貧窮的人,因為我們的酋長是每次出去,若有帶東西回來,一定是分給族人。分給人越多的,我們越尊敬他,這個人就是我們的酋長。而他也是我們族裡最貧窮的人,但卻是我們最尊敬的人。」這位印地安人繼續說:「相對的,我們看到美國的白人,是想法子擁有財物,然後才用財物去換取成為領袖人物,但是卻不一定是人們所尊敬的領袖。」我聽完這段訪問時,深受感動。我想起使徒保羅所說的話:

「要記得主耶穌親自說過的話:『施比受的人更為有福。』」(使徒行傳廿:35)

我們看到亞伯蘭確實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將戰勝得來的一切戰利品都分給了別人,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變窮,相反的,他是成為以色列民族的信仰之父。

做為一個基督徒,最重要的是學習怎樣將我們的信仰和生活分享出來;越會分享給別人的,上帝越會祝福他。個人是如此,教會也是如此。施給別人越多,得到的一定比我們所施於別人更多,這是聖經給我們的教訓,也是我們從亞伯蘭身上所得到的見證。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