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我們是上帝的同工

經文:哥林多前書三:1—23

讀使徒保羅的書信會讓我們有一個深刻的感覺,就是看到他迫切的期待信徒們也會像他一樣,對信仰的事多用心,對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拯救多存信心。不但在教會團契裡多付出一些力量,也在社會生活上活出基督復活的形像。在他的看法裡,上帝的審判很快就會來到,如果沒有好好把握機會,審判一到,即使想要回頭也會太慢。這樣的看法不只是使徒保羅有,在當時初代教會裡,可以說是很普遍的觀念。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瞭解:促成早期教會興旺的主要因素,就是信徒們將他們有限的生命時間,用在信仰傳遞的事上。他們認為末日的時間即將快要來臨,沒有等待的空間,要好好把握復活的耶穌基督再臨的契機。這也就是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信中一個很大的特點,他希望該教會的信徒能趕緊成長,不但在福音的事工上有好的見證,並且是可以成為好的同工,而不是一再地需要別人給予照顧、幫忙。使徒保羅這樣的用心,對已經有一三五年教會歷史的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來說,是具有很大啟示意義的。

再者,在前二章裡,使徒保羅一再強調說,他不用智慧的話語來傳達上帝拯救的信息。這並不是說他不重視智慧的重要性,而是說上帝的拯救信息,並非完全靠人的智慧能明白,因為拯救是屬於上帝的事,必須有上帝的靈啟示,人才能曉悟。而想得到上帝的靈啟示的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謙卑的態度。驕傲的人是不會曉悟上帝話語的真諦。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上帝偏要揀選世人所認為愚拙的,來使聰明的人羞愧;上帝揀選世人所認為軟弱的,來使堅強的人羞愧。上帝也揀選世人所輕視、厭惡、認為不足輕重的,來推翻一向被認為重要的,使人在上帝面前無可誇口。」(一:27—29)從教會歷史的記錄上,這樣的例子一再呈現出來。即使是在今天的時代,基督教的宣教歷史還是滿載著這樣的史蹟。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弟兄姊妹們,老實說,我一向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是屬聖靈的,而是把你們當作屬世的,是基督信仰上的嬰兒。2我只能用奶餵你們,不能用飯,因為你們還不會吃飯。就是現在,你們也還不會吃飯,3因為你們仍然照著人的標準生活。你們當中有嫉妒,有紛爭;難道這不是證明你們是屬世的,是依照人的標準生活的嗎?4你們當中有人說:「我是保羅的人」;也有人說:「我是亞波羅的人。」這樣,你們跟屬世的人有甚麼不同呢?

在第二章裡,使徒保羅就曾將信徒分成兩種類別,其一是屬靈的,另一類是屬血氣的。他之所以這樣分類,是因為有人雖然是已經信了耶穌基督,但在信仰生活上,顯然沒有活出復活的生命力,也就是所謂「新造的人」的樣式。我們可以這樣瞭解:使徒保羅的中心思想是,一個真正信仰耶穌基督的人,他的生命是「新」的,如同是重新創造過的。這種「新」,必定帶有「新」的生命觀、價值觀,以及生活態度,因為這是屬於聖靈的,是分別為聖的特徵。如果只在意於施洗的禮儀,這樣不是所謂「新」的生命內涵,因為那是外在的記號。使徒保羅有這樣的看法,必定與他是猶太人的背景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按照摩西法律的規定,猶太人出生的第八天就必須接受割禮(創世記十七:11—12)。因此,只要是猶太人,都會遵守這個法律。可是成為一個猶太人,和成為一個忠實的耶和華宗教的信仰者之間有極大的差別,因為割禮只是「分別為聖」的外在記號,內心是否真實地活出這個外在記號的意義,就必須看這個受過割禮的猶太人怎樣遵行上帝的教訓。先知耶利米就曾譴責他那時代的猶太人,只是外表有割禮記號,卻沒有活出真實割禮所象徵的「與上帝有約」的意義。這樣的族群與那些沒有「與上帝有約」族群又有甚麼區別。因此,他傳出上帝憤怒的話說:

「上主說:『有一天,我要懲罰埃及人、猶大人、以東人、亞捫人、摩押人,和住在曠野那剪短了頭髮的民族。他們在肉體上都受過割禮,但他們和以色列人在心靈上都沒有受割禮,不遵守割禮所象徵的約。』」(耶利米書九:25—26)

使徒保羅必定很清楚先知耶利米這樣的信息,他也深知猶太人亡國的歷史,因此,對於在那末世觀念甚濃厚的世代中,就像主前第六世紀先知耶利米時代一樣,使徒保羅希望所有的基督徒都能夠活出一個嶄新的形像,是真的有上帝重新創造的活活見證者之形像出來。因此,他用屬靈與屬血氣的來區別,這中間最大的區別是以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作為區隔;在十字架裡,人的生命是與耶穌基督同釘死在十字架上,也與耶穌基督同時復活起來。相反的,沒有十字架的生命,就沒有復活的基礎。十字架成為一個人的生命之分界線:屬於耶穌基督的,或不是。

現在使徒保羅進一步地詮釋這種區分所謂屬靈的人和屬世的人之間的差別樣式是甚麼。在第一至二節,他說不能將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作「屬聖靈」的人看待,而是將他們當作是「信仰上的嬰兒」。這和第二章六節所說的靈性尚未成熟的人是相同的意思,是需要用最淺顯的,也是最原始的方式教導。使徒保羅這樣譴責哥林多教會,和經過大約四十年後的希伯來書作者,在感嘆主後一百年左右的基督教會情形很相近;我們看希伯來書的作者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教會信徒說:

「你們早就應該為人師表了,可是你們竟還需要別人用上帝信息的第一課來教你們。你們還需要吃奶,不能吃乾飯。凡是吃奶的都是嬰兒,還不會辨別是非。」(希伯來書五:12—13)

甚麼是上帝信息的「第一課」?如果以現代的話來說,我想就是說:「來喔,來信耶穌有平安,生病可以得到醫治喔!」已經經過了一百多年歷史的教會,卻還有許多老信徒需要用這樣的「第一課」來教,這豈不是都沒有進步?早期的社會,環境衛生不好,傳染病多,醫療設備很差,要找到醫生確實不太容易。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曾經經歷過家裡牆角擺放著藥袋,肚子痛、頭痛、發燒等等,就自己當藥劑師或醫師,自己拿藥來吃。有時剛好沒有這種適用的藥,只好靠祈禱了。台灣長老教會東部中會福音的種子,就是以「祈禱水」醫治台東石雨傘地方的一位頭目肚子痛,並且因此戒掉這位頭目的鴉片惡習,而開始將福音傳開的。這位以「祈禱水」醫治好頭目的信徒,就是從屏東里港搭船到石雨傘的一位名叫「源春仔」的信徒。那是在醫藥相當缺乏的時代和環境中所用的方式。上帝也藉用那樣的方式治好了許多人的病。可是,我們總不能停留在那樣的階段,也不能再使用那樣的方式,因為環境在改變,信耶穌基督不能老是停留在醫病的層面,而是要有更高的層次,超越身體疾病的信心。就像我們的社會從家裡牆角的藥品袋,到今天普設醫院、全民健康保險的就醫制度。前不久,電視新聞和報紙都刊載一個故事,說一位婦女因為收聽廣播說某種藥丸很好用,吃了可以使她的筋骨疼痛好起來,於是就寄錢去買。結果買回來的藥丸吃下去後都沒有消化,累積在胃腸裡,最後是靠醫師開刀取出來才挽回她的生命。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說哥林多教會信徒的信仰像是「嬰兒」,還需要餵他們「吃奶」呢?指的就是第三至四節所說的問題—有嫉妒、紛爭、分黨結派。

所謂「嫉妒」,原希臘文的字是「zeelos」,意思是指「熱心」,是由動詞「zeo」(水在滾)延伸而來。「熱心」有甚麼不對呢?沒有,「熱心」原本是好的。可是在教會裡有的人表現「熱心」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怪現象,就是同時拒絕別人參與,或是取代他的工作。這樣的「熱心」,所表現出來的內在意義就是嫉妒,不准別人取代或是參與他的工作。很自然的,這樣的人在教會內很容易與別人發生爭執,因為他既然將工作攬著不做,也不讓別人去做。使徒保羅指出這些現象都是屬於人本性上的一種「慾望」,就像他寫信給加拉太教會信徒時指出的,這是與聖靈所結的果子相對抗的(加拉太書五:19—23)。請注意在第四節的最後一句,使徒保羅說當基督徒身上有這些表現的時候,那樣的基督徒就「跟屬世的人」沒有甚麼差異。換句話說,嫉妒、紛爭、分黨結派等都不是信耶穌基督的人應該有的表現。在教會裡不應該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也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一再要求信耶穌基督的人,應該有更高超的社會行為規範之因。他沒有因為別人說是屬於他的人,就很高興,也不會因為有人說是受他施洗的,就很安慰,使徒保羅沒有這樣。相反的,他是更生氣地澄清,自己並沒有為多少人施洗,且表明他受呼召為的是要傳福音、見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的救贖恩典(一:14—17)。而對那些自認是屬他的人,他就不客氣地指出,這樣的人是和在分割耶穌基督沒有兩樣(一:12—13)。這是非常重要的態度,使徒保羅讓我們看到,並沒有因為有人自認是屬於他的系統,就高興。沒有,他拒絕在教會裡有這樣分黨結派的情形發生。

第五至九節:5到底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要引導你們歸信上帝。我們每一個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6我栽種,亞波羅灌溉,可是使它生長的卻是上帝。7栽種的和灌溉的都算不了甚麼;一切在於使它生長的上帝。8栽種的和灌溉的沒有甚麼差別,上帝會按照每一個人的工作報酬報他。9我們是上帝的同工;你們是上帝的園地。你們也是上帝的建築物。

「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這句話可以說是使徒保羅傳福音事工上,對自己角色最重要的定位。如果他自稱是上帝的「僕人」,那麼,上帝就是他的主人,是他生命的主。從這裡就可以知道為甚麼有人說使徒保羅是建立今天基督教會最重要的宣教師,原因是他真的比其他使徒更明白耶穌基督所傳的福音內涵。我們看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對雅各和約翰在爭取要坐「左右位置」的時候,他說出下列這段非常重要的一段話:

「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十:42—45)

第四十五節可以說是馬可福音最中心的經文。我們看到耶穌基督說自己就是僕人,他來到世上,是來伺候人的。在逾越節的晚餐中,他甚至是親自拿著水替門徒洗腳。他告訴他的門徒們,說: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約翰福音十三:14—15)

是誰才替別人洗腳呢?在耶穌基督的時代,只有僕人才做這種事,主人不會這樣做。但是,耶穌基督雖然是門徒的老師,卻還替他的門徒們洗腳,充分表明的就是僕人的身分。使徒保羅說:「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傳福音的工作者就是上帝的僕人,如果這一點沒有弄清楚,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權力的慾望裡,而無法掙扎。我還記得一九八九年總會第卅六屆總會年會在高雄新興教會召開的時候,剛卸任總會議長職務,卻被推選當選為總幹事的楊啟壽牧師,在眾人熱烈鼓掌邀請下,上台的第一句話就是說:「我實在寧願回到玉山神學院去當個修理校園花圃的園丁。」說完,他流淚地說:「如果可以,請讓我回到學校去。」大家深受感動。看,當一個園丁,這是多麼地卑賤的角色啊!而誰才能體會這樣的角色的重要性呢?只有真正明白福音的主是誰的人,才會知道。使徒保羅就是這樣的人,他告訴我們,我們就是福音的「僕人」,希臘文是用「diakonoi」,指的是為了服務別人的人(和合本用「執事」,台語版本用「差用」),是指要帶領別人來認識上帝、信靠上帝的「僕人」,就好像一個家僕要帶領客人來認識主人一樣。

第六至七節,使徒保羅以強硬的語氣提出這樣的問話:「到底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用的字是「what」),而不是用「誰是亞波羅?誰是保羅?」(who)。用很藐視的語氣說到他和亞波羅都不算是甚麼,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以栽種的方式來描述,人的能力所能達成的是相當有限的。古時候的人常以一句話來形容農事—看天吃飯。確實是這樣,如果天不下雨,即使有很好的種子、土地,也是枉然。如果天不出陽光,即使人努力用盡各種播種的方法,也無法促成種子成長。如果天不吹涼風,我們就會聽到說果樹也有「公的」,因為不會生出果實。這些雖然都是過去農業時代的觀念,但是,請注意了,就算在今天這樣科技的時代,我們還是一樣靠天吃飯,因為如果天不下雨,再大的水庫,也會缺水。如果天不出陽光,就算是以室內栽培的方式,培養出很多的水果或是蔬菜,我們的整個生態環境還是都會遭殃。如果天不吹涼風,就算我們有能力進行人工交配花粉,還是相當有限。今天的科技是幫助我們更清楚知道怎樣與上帝創造的自然界相處得更合宜,適應得更好而已。

第九節是很重要的一節;使徒保羅清楚地指出:作為一個傳道者,就是和上帝「同工」。這個「同工」在希臘文用「sunergoi」,指的意思是跟隨在主人後面走的「工人」,也就是主人要他做甚麼,他就跟著主人做,是和主人一起做。這是在說明第五節所說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只要是為福音而做,就是上帝的伙伴。這句話也可用這樣的句子來說:沒有上帝,我們就不能做甚麼。如果我們不做,上帝也不會想要在我們身上做甚麼。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願意和上帝同工,上帝就會在我們生命中行出創造的神蹟。如果我們拒絕,上帝也不會強迫我們。因為同工是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作伙伴。這裡使徒保羅可說將福音工作者的位階提升了,這也是猶太人不敢奢想的事—人怎能與上帝相配同工?不可能。但是,使徒保羅卻清楚地說,為了福音的緣故,上帝願意揀選我們成為祂的伙伴。其實,耶穌基督也是這樣說的,他告訴門徒們說:

「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把你們當作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把你們當作朋友,因為我已經把從我父親那裡所聽到的一切都告訴了你們。」(約翰福音十五:14—15)

看,耶穌基督將他的門徒從原先的「僕人」位階,升到「朋友」的層次,這是多麼大的恩賜啊。同樣的,使徒保羅也在這裡告訴我們說,誰為福音工作,這個人就是與上帝同工,是上帝的伙伴。因為是在共同參與上帝拯救生命的行列,這是多麼神聖的工作啊!

第十至十五節:10我用上帝給我的恩賜,像一個內行的建築師立好根基,別人在它上面建造。可是每一個人都要謹慎自己怎樣在根基上建造。11因為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惟一的根基,沒有人能夠立其他的根基。12在這根基上,有人要用金銀,或寶石建造;也有人要用木料、草、禾建造。13到了審判的日子,每一個人的工程好壞都會顯露出來;因為大火將顯露並試驗每一個人的工程,使那真的品質出現。14如果他所建造的工程經得起火的考驗,他就得獎賞。15如果他的工程被火燒毀,他就虧損,而他自己卻會得救,像從火裡逃出來一樣。

這一段經文是在說明基督徒信仰根基的意義。讀這段經文,很快使我們想起耶穌基督在山上的教訓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所以,所有聽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像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縱使風吹,雨打,水沖,房子也不倒塌,因為它的基礎立在磐石上。可是,那聽見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像一個愚蠢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一遭受風吹,雨打,水沖,房子就倒塌了,而且倒塌得多麼慘重!」(馬太福音七:24—27)

耶穌基督這段已經很清楚說明了信仰的根基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好的基礎,結果必然不一樣。磐石,是相當堅硬的,但是在堅硬的基礎上打地基,開頭是很困難,相當不容易,甚至有時會讓人有想要放棄的念頭,因為耗費很多人力、時間、財力。如果要快、好,最容易的是在沙土上打基礎,既省力又省時,大家容易看得見。

使徒保羅就是將傳福音的工作,看成是如同一個建築師在建造房子一樣,要知道到底是要建造怎樣的房子。在他所寫的書信中,一再引用建造房子的觀點。我們看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有這樣的話說:

「我一向的抱負是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羅馬書十五:20)

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有這樣的話:

「跟猶太人一樣,你們也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是這家的基石。倚靠他,整座建築得以互相連接,逐漸擴大成為聖殿獻給上主。倚靠他,你們也同被建造,成為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地方。」(以弗所書二:20—22)

在這段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裡,他說自己像是一個「內行」的建築師傅,先造好基礎,然後讓別人建造房子在這基礎上。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在第十一節很清楚地指出這「基礎」就是耶穌基督。就像前面我說過他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所提及的,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我們才能與上帝連接在一起。不是別的,是耶穌基督。使徒保羅在第十一節的這句話,和彼得、約翰兩人被猶太人議會領袖逮捕審問時,也是這樣勇敢地見證說:

「關於這位耶穌,聖經說過:
你們的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
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
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使徒行傳四:11—12)

第十二節使徒保羅舉了「金、銀、寶石」和「木料、草、禾」等不同建築材料作例子;前者是材質很堅硬,因為這些都是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古代的人,往往用這些材料建造王宮。例如所羅門王建造聖殿和他的王宮時,就是用這樣的材料(參考列王紀上第六至七章)。後者則是柔軟、易碎、破損的材料,古時候的人,這種材料是一般平民建造茅房時用的。一九七四年我神學院畢業後到台東關山去牧會時,當地大多數的人就是居住在這樣簡陋的材料建造起來的房子。有些會友的房子屋頂,就是用稻草覆蓋在上面。但是,每當颱風季節一到,往往連鉛皮板的屋頂也會被強風掀開打得四散,那就更不用說是稻草蓋的屋頂了。

第十三至十五節再次出現末日的觀念—審判。這也是耶穌基督每次講天國(或是上帝國)的比喻時,一再提起的信息—有審判,且上帝的審判是嚴厲的。看吧,如果連根基都要檢查時,那已經不是隨便了事的態度,而是相當嚴格、仔細地在檢查了。請注意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審判時,也是說上帝會用「火」來考驗每個人的信仰根基。舊約聖經先知的文獻中就有這樣的說法:

「那日子快到了,所有狂傲邪惡的人都要像麥一樣被燒掉。那一天,他們要被燒盡,都不存留。」(瑪拉基四:1)

耶穌基督的天國比喻中也一再用「火」來表示末日審判的現象,例如:他說到那位財主死後下到地獄的地方,在那裡有「火燄」,使他感到「非常痛苦」(路加福音十六:25)。他說:

「到了今世的末了,作惡的人要像稗子一樣被拔出來,扔在火裡焚燒。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把他國度裡那些使人犯罪和一切作惡的人都抓起來,扔在火爐裡。在那裡,他們要哀哭,咬牙切齒。」(馬太福音十三:40—42)

「今世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去,從好人中把壞人分別出來,扔進火爐。在那裡,他們要哀哭,咬牙切齒。」(馬太福音十三:49—50)

「火」,這是去污提純的最好方法,能經得起「火」烤、煉的,才是真實材料。使徒保羅說,在末日有審判,那時候大家都要受到「火的考驗」。不是用裝飾的,也不是看外表的。只有真實材料建立起來的信仰根基者才能抵擋得住「火的考驗」。

第十五節說明一個人如果在信仰上沒有很好的根基,到最後只能使自己得救外,對其他的人卻沒有甚麼幫助,就好像一個從火燄中逃離出來的人一樣,除了自己,其它的一切都沒有了。但相對的,一個有好根基的人,不但自己經得起考驗,也能幫助別人立下好的基礎。這也說明了一件事:基督徒的信仰應該是能幫助人,而不是只顧自己。

第十六至十七節:16你們一定曉得,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面。17因此,要是有人毀壞了上帝的殿,上帝一定要毀滅他;因為上帝的殿是神聖的,你們自己就是上帝的殿。

這兩節經文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是帶有濃厚的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思想。我們從列王紀上第八章廿二節以下的經文,記載著所羅門王在聖殿建造完成後的感恩祈禱文中看出,所羅門王當初建造聖殿時的心願,他是一再祈求上帝看顧該殿,並使該殿成為以色列人民與上帝之間對話、來往的一個神聖場所。因此,當使徒保羅說這句「你們是上帝的殿」時,這「你們」指的就是「基督的教會」,是在說明「基督的教會」就該像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時的精神,能成為信徒大家聚集與上帝「對話」、「來往」的神聖之地。而不是一個紛爭的場所。同樣的,當所羅門王奉獻聖殿的禮儀結束後,上帝向他顯現時對他說,如果以色列人民沒有遵守與祂之間所訂的約,上帝就會將聖殿摧毀,使之「成為一堆廢墟」(列王紀上九:8)。現在使徒保羅則說,如果有人在教會裡起嫉妒、紛爭,那等於和污穢上帝的殿一樣,上帝不會靜默不追究這樣的人的責任。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初代教會時,大家都很清楚所謂「上帝的殿」,指的不是像耶路撒冷聖殿,是有形的建築物。因為早期教會常常遭遇到迫害,不可能擁有聚會的建築物出現,他們甚至必須以藏匿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分享信息。而使徒保羅的時代,因為到會堂去傳福音遭遇到排擠,於是好多時候,他是借用信徒的居家當作聚會的場所,例如在腓立比,是借用一位賣紫色布匹的呂底亞姊妹的家(使徒行傳十六:14),在哥林多城是在一位名叫提多‧猶士都的家聚會(使徒行傳十八:7),在以弗所有兩年的時間,他們是借用「推喇奴講堂」傳講福音的信息(使徒行傳十九:9),甚至有時還得借用戲院(十九:29)當作講堂。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使徒保羅在說「你們是上帝的殿」這句話時,其實是在說從一個基督徒身上可以看出他是否生命中有上帝與他同在。如果從這封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內容來看,使徒保羅的這句話已經在暗示一個重要的信息:一個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在見證上帝活在他的生命中。這樣的人,生活的態度是嚴謹、不會隨便。

第十八至廿三節:18人不可自欺。要是你們中間有人按照世人的標準自以為有智慧,他倒應該成為愚拙,好成為真有智慧的。19因為這世界所認為有智慧的,在上帝眼中卻是愚拙的。正像聖經所說:「上帝使智慧的人中了自己的詭計。」20另一處經文說:「主知道智慧者的思想不過是一種妄想。」21所以,無論誰都不應該誇耀人所能做到的事。其實,一切都是你們的:22保羅、亞波羅、彼得、這個世界、生或死、現在或將來,這一切全是你們的;23你們卻是基督的,而基督是上帝的。

從第十八節開始,到第四章十六節,這段經文都是記載使徒保羅提及哥林多教會內部紛爭的問題。而在第三章十八至廿三節中,他提到兩點很重要的事:

一、謙卑的重要性。這一點可以說是整本聖經教訓的基礎,因為知道謙卑的人,才會認識上帝。奧古斯丁出名的一句話:「人最大的罪惡,也是罪惡的源頭就是驕傲。」

第十八節使徒保羅再次提到他在第一至二章所提起的有關人自以為有智慧,卻在上帝的眼中成為愚拙的事。因為在哥林多教會內部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有些人認為自己很懂得上帝的信息拯救,自以為懂得很多,只想講給別人聽,而講的時候,卻不講耶穌基督在十字架的信息,這是使徒保羅最擔心的事,因為如果在教會裡面疏忽了十字架的信息,那又能傳講甚麼呢?我說過,十字架的信息所代表的就是生命的苦難,因此,在基督的教會裡,人如果能從苦難去學習認識生命,才會知道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很少。因為生命的事不只是吃、喝、穿、住的問題,台灣人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在這方面都沒有問題,甚至有餘。但是,苦難的聲音卻是越來越高,為甚麼?我記得有一次楊台鴻長老告訴我說:「醫學越進步,對生命的事越不瞭解。」這樣的看法出自一位在台大醫學院工作的教授,必定有很不一樣的意義。一般人以為醫學越進步,對生命的事越明白。其實,在一個信仰上謙卑的人看來,那是瞭解得越少。人如果自己以為很懂得生命的事,這樣的人就不會明白上帝透過十字架所帶來拯救的信息。因此,使徒保羅要求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必須認識一點:不要以為自己對生命的事很內行,認識很多。

二、我們的生命是屬於上帝的。來教會為的是要學習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因此,帶著驕傲的心進入教會時,不但學習不到認識上帝,反而更容易造成教會的分裂。因此,使徒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必須清楚一件事:學習進入基督教會的第一件事,就是無論是誰,大家都是屬於上帝的子民,是上帝所喜歡的兒女。這也是他給以弗所教會書信中所說的:「藉著基督,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我們都能夠在同一位聖靈裡來到天父面前。」(以弗所書二:18)大家若有這樣的觀念,在教會裡就不會有分黨結派的壞現象出來。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這樣說呢?原因是基督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認知:如果在基督徒信仰團契的教會裡,有分黨結派的話,又怎能跟人家見證說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是合一的共同體呢?很困難啊!你要怎麼去回答呢?使徒保羅希望基督徒有一個寬闊的心胸,看所有的人都與自己一樣,是帶有「全世界」的觀念的胸懷在看福音的事工。我個人很欣賞日本「無教會主義」的創始者內村鑑三先生,他窮一生的力量推動讀聖經的工作。生前曾說過很好的願景:「我為日本、日本為世界、世界為基督、所有一切都為上帝。」(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這些話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所讀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既然都是上帝的同工,就不要有嫉妒的心猜忌別人。

就像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所說的,在教會中有分裂現象產生,是因為他們之中有了嫉妒的心,大家彼此分黨結派,說自己是屬於誰的派別、系統。他說這樣的人在信仰上並沒有甚麼意義,因為這種態度與一般社會大眾沒有甚麼差別。他甚至以很鄙視的語氣說:「到底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在他的看法裡,所有傳道者都是為了要帶領人來認識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只有這一件事之外,其餘都不算是重要的了。因此,有派別的發生,是因為在人的心中有了嫉妒才會發生。會有嫉妒,是因為驕傲的心理作祟,瞧不起別人,而以為自己很有辦法。這也是自古以來,教會內部一再發生的問題。

牧會二十多年來,我常常聽到教會發生紛爭的問題,總不外是這樣的問題,就是有的人佔了很多的中、總會職位之缺,有的人卻是甚麼都沒有。如果我們看總會在銓銜事工和事業單位名單時,為甚麼要規定一個人不可以擔任二職以上,其原因就是常常因為有的人身兼數職,有的人很想「分擔」,卻是甚麼職務都得不到。於是紛爭時起。幾乎每年都會為這樣的事吵上一陣子。這當然就牽涉到信仰的問題,原因就是這些職位很多的人,為甚麼不會主動將那些職位讓出來?而那些想爭取職位的人,也讓我感到奇怪,怎麼有那麼多時間想要「搶」職位呢?我常說牧會工作實在是有夠忙的,哪有時間常去開會啊?真奇怪!

另一方面,在教會中時常聽到的聲音是:哪一個團契怎麼從教會得到那樣多的補助,而我們的團契怎麼補助那樣少?於是,就開始埋怨說甚麼都是牧師比較親近那個團契,因為該團契的哪一個人和牧師比較好。哇,聯想力還真是不錯呢!不少牧師因為這樣背上了黑鍋,也有牧師因此離開教會,因為有某一個團契感覺自己不受到重視。類似的傳聞在教會中一再發生,於是傳道者感到冤枉,有的甚至「含冤」地離開該教會,而會友也感到莫名其妙,為甚麼傳道者要離開他們的教會?紛爭因此發生,且是一直不停地發生,這是非常遺憾的事。兩千年前發生在哥林多教會的例子,也持續發生在今天咱台灣的教會裡。真的是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們是「基督信仰上的嬰兒」,還沒有長大到可以吃飯,看,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啊!

我想一間健康、長大,已經可以吃飯的教會,信徒在看的,不是這個牧師和誰比較好、親近,也不是他們的傳道者擔任多少中會、總會的職務,或是在社會上人家給予多少名份,都不是這些,而是看他用多少精神、力量在推動教會事工,以幫助大家在信仰上能更進步、成長,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認識。如果一位傳道者在這方面確實是盡心、盡力了,就應該多鼓勵他,與他合作。這樣的教會就不會有紛爭的事發生。

二、基督的教會是信仰的團契,它的根基就是聖經—上帝的話語。

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有很大的期待,他告訴大家他和其他的同工只是為哥林多教會奠下建造房子的根基,好讓大家可以在上面建造房子時,有很好的基礎可以立足,不至於動搖。他提醒大家,將來會有審判,且審判到的時候,大家就會知道自己是建立在怎樣的根基之上。使徒保羅這樣的話對今天的基督徒和傳道者來說都是很有儆醒的作用,值得大家一起來反省和思考,特別是當長執、幹部,和傳道者都需要從使徒保羅的話重新來反省這樣的課題:我們的教會要建造在怎樣的信仰基礎上?

自從牧會以來,我就堅持一個理念:推動信徒讀聖經。我深信教會的根基就是在聖經—上帝的話語—的基礎上。直到今天,我還是沒有改變這樣的觀念,不但如此,我是越來越堅信這樣的信仰立場。這也就是為甚麼從一九九○年開始,我連講道都堅持要一卷卷、一章章地講的原因,為的是希望能因此幫助大家更明白聖經的話語。兩年前(一九九八年三月初一)來到咱台北東門教會,我就告訴大家要來參加查經班,也在一九九九年元月初一開始,帶大家每天讀聖經。為了幫助大家讀聖經時,不會覺得很困難,因此,每個禮拜在週報上寫一個禮拜份的「聖經導讀」給大家參考。為了幫助大家明白聖經,禮拜三上午和禮拜五晚上都有查經班,另外禮拜六青年團契的聚會也是以查經班聚會為主要活動內容,也是我在帶。我想我不必多加說明這些工作的身心負擔有多重,免得有人誤會說我在表功。只要大家去查一下,台灣教會有多少教會是這樣子在推動認識聖經工作的,你就會知道,很少,是少之又少。為甚麼?原因很簡單,這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相對的,你會發現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最近二十年來,平均每年有十間教會在蓋禮拜堂。甚至有的傳道者發誓,一生至少要蓋五間以上的禮拜堂。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他是每蓋好禮拜堂後不久就離開,又到另一間教會去蓋禮拜堂。而發願要蓋一間禮拜堂的傳道者可不少。但是,發願要窮一生的力量推動讀聖經的事工的人,恐怕找不到十個。為甚麼會這樣?我想原因很簡單,蓋禮拜堂,容易看得到,且可以在記錄教會歷史的時候,書上一筆。或是在禮拜堂牆壁上的紀念牌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至少,蓋禮拜堂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讀聖經,那是心靈的事,看不到,也摸不到,不像「特效藥」,馬上就會發生作用。而聖經又那麼不容易明白,推起來不容易,乾脆算了,要不,就是敷衍了事。不過,話雖然是這樣說,我只想告訴大家,如果我的瞭解沒有錯,教會歷史兩千年來,我還沒有聽說過,有人因為看到一間建造非常美麗的禮拜堂,受到感動後,決定要悔改信耶穌基督。但是,我知道有人因為讀到聖經的某一句話受到感動,而決定悔改、認罪、信靠耶穌基督,就像奧古斯丁一樣。

我喜歡咱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為教會所下的定義:教會是建立在聖經—上帝的話語基礎上。今天我將這樣的基礎引進在咱教會成為所有事工的中心。我深信,這樣做是在為咱教會走進第廿一世紀的時代,奠定一個深、廣、堅定不移的信仰的基礎。當有一天,審判來臨時,大家都有很好的根基可以面對上帝在我們每一個人生命裡的審判。

(講於二○○○年五月七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