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聖靈與我們同在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二:1—31

從第十二章開始到第十四章止,這三章都是在討論有關聖靈的問題。這其中的第十三章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愛的詩歌」,其實,第十三章就是針對這第十二章進一步的詮釋。為什麼使徒保羅要用這麼長的篇幅討論有關聖靈的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我們知道教會的開始就是從聖靈的降臨感動發起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有今天的基督教會,就是因為聖靈的運動的結果。使徒行傳這樣記載當時的情形:

「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忽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充滿了他們坐著的整個屋子。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燄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使徒行傳二:1—4)

就在這種聖靈充滿的經驗後,隨即有許多門徒開始用他們原本「陌生」的方言傳出耶穌基督的信息,讓那些從外地返回耶路撒冷地區參加逾越節活動的猶太人都得到相當大的鼓勵,感動許多人變賣財產,並將所得到的錢財、東西都拿到聚會的場所與大家一起分享、公用。更奇妙的是,耶穌基督的門徒也「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人人都因此起了敬畏的心。全體信徒繼續在一起過團契的生活,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使徒行傳二:43—44)。基督徒的團契生活從此開始,路加這位使徒行傳的作者就一再用「聚會人數日漸增加」這樣的句子來形容教會的成立,和它壯大的情景(參考使徒行傳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十九:20)。我們也從使徒行傳中看到: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就是在聖靈的差遣下,開始踏出海外宣教事工的。作者路加在使徒行傳這本史書中,幾乎就是以「聖靈」為主題在描述使徒們和早期信徒信仰上的見證。例如他記載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受安提阿教會差派出去傳福音時,就有這樣的描述:

「當他們在敬拜主、禁食的時候,聖靈對他們說:『你們要為我指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呼召他們來擔任的工作。』於是他們禁食禱告,給他們按手,派遣他們出去。巴拿巴和掃羅已經奉聖靈差遣,就下西流基去,從那裡坐船到塞浦路斯。」(使徒行傳十三:2—4)

不僅差派的工作如此,連使徒保羅原本要前往加拉太地區去傳福音時,也因為「聖靈不准許他們在亞細亞省傳佈信息」而改變路徑,然後他和提摩太等人想要進入庇推尼省的時候,「聖靈禁止他們」前進,後來他們改道前往馬其頓(使徒行傳十六:6—10),這些都說明了聖靈在早期是導引教會福音事工走向的主要力量。許多人表明自己有聖靈充滿,四處去傳福音,見證耶穌基督的救恩,福音的事工即使在迫害的環境下,仍然廣傳出去。這是我們在討論這章經文之前必須先有的認識。不過,我們從第十三、十四章看出,哥林多教會所發生所謂「聖靈問題」可能和說「方言」有密切關係。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弟兄姊妹們,關於聖靈的恩賜,我希望你們都明白。從前你們信從異教的時候,往往被引入歧途,受那些沒有生命的偶像轄制。我告訴你們,凡是被上帝的靈感動的人一定不說「耶穌是該受詛咒的」。同樣,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

從第一節可看出關於聖靈的問題,也是哥林多教會提出來的,就像在第七章一開始在討論有關婚姻關係的問題一樣。

請注意第二節提到哥林多教會信徒在信耶穌基督之前,原本所拜的神,是個「啞巴偶像」(台語漢字用「勿會 講話的偶像」)這樣的神,並不會回答人的問題,更不會有甚麼信息傳達給信仰他的人。而這些偶像之神的祭司們,往往因為表示要傳達偶像神明的話,用許多人聽不懂,或是令人驚訝的語調說話,但所說的連自己也不明白,只是口中唸唸有詞的樣子,但卻可迷惑許多人的心。
第三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基本上使徒保羅強調一點:聖靈啟示一個人的時候,應該是幫助這個人認識上帝的救恩,而上帝的救恩就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因此,受聖靈感動的人,不可能會說出毀謗耶穌基督的話。同樣的,若是沒有聖靈的啟示,人不可能認識耶穌基督就是生命的救主。我們從這裡可看到包括哥林多教會在內,使徒保羅所創立的教會,常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有些保守派的猶太人,總是喜歡在使徒保羅的背後,設法滲透進入基督教會裡,然後在教會中散播「另一種福音」(參考加拉太書一:7),而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連「詛咒」耶穌基督的話也說出來。這樣的人,即使會行神蹟奇事,他的能力也不可能來自上帝的靈感動,相反的,可能就是來自魔鬼的作為。而當一個人會宣告承認說耶穌基督是他的主之時,也不是任何人的力量可以促成這個人做成這樣的信仰宣告,除非有聖靈作工。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能帶領一個人來信耶穌基督,絕對不是某某人很有能力,或是很有辦法,而是聖靈在那人身上作工的結果。因為能感動人心的話語,不是人的嘴所說出來的美麗詞藻,而是上帝的靈在人的內心中說話的結果。我們也從這裡認識到一點:如果沒有聖靈作工,即使長篇大論的講詞,也是枉然。

第四至十一節:4恩賜有多種,卻是同一位聖靈所賜;5事奉有多種,卻是同一位主所賜;6工作有多種,卻是同一位上帝賜給每人工作的能力。7為了使大家都得到好處,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彰顯的也各不相同。8聖靈把智慧的信息賜給一個人,同一位聖靈把知識的信息賜給另一個人。9同一位聖靈把信心賜給一個人,把治病的能力賜給另一個人。10聖靈賜給這個人行神蹟的能力,給那個人傳講上帝信息的恩賜,給某人有辨別諸靈的能力,給另一個人有講靈語的能力,又給另一個人有解釋靈語的能力。11可是,這一切都是從同一位、惟一的聖靈來的;他按照自己的旨意,把不同的恩賜給每一個人。

這是一段我們時常聽到的話語。從第四節開始,使徒保羅在解釋甚麼是「恩賜」。所謂「恩賜」,在希臘文和「恩典」同字根「charis」,指的是:不是靠人的能力得到的,而是來自賞賜得到的。因此,所謂「聖靈的恩賜」,很清楚地就是指來自上帝的恩賜。而上帝的賞賜是白白的恩典,不是任何代價可換取得到。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以「一位」作為主軸,論述整個教會就是建造在一個共同信仰基礎上—同一位主。這位主就是賞賜生命的主,也是賞賜各樣才能給人的主。換句話說,使徒保羅所努力的就是:無論我們做甚麼事,都是為了要榮耀這位賞賜生命的主而做。使徒保羅這段話對哥林多教會來說有很重大的意義,因為哥林多教會內部有嚴重的紛爭、結黨分派,這種分裂不僅是因為信仰傳承權威的問題(參考一:10—13),也包括了貧富之間差距所帶來的心態上問題,因為有錢人不願意與貧困的信徒一起同桌分享食物,甚至是搶著吃,導致那些貧困的人沒得吃而捱餓(十一:20—21)。因此,這段話將這種分裂的事都帶進來了,使徒保羅在這段話中所要表達的就是:不論你是從哪個傳承來的,即使你很有講道的恩賜,或是行神蹟的恩賜,或是能夠在辦理事務的工作讓人刮目相看,這些能力都不是自己有甚麼條件而擁有,而是因為賞賜生命的主白白賜給你的。同樣的,如果你擁有許多財富,這些財富並不是因為能力強、知識多而得到,而是因為上帝的賞賜,使你擁有更多,但這些都是為了要建立一個共同信仰團契的需要。

第七節是很重要的一節,使徒保羅肯定每一個人身上有不同的恩賜,為的是要讓每個人都顯示出上帝的恩典。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其意在此。請注意,這一節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為了要使大家都得到好處」,不是要藏私利己。如果一個人擁有才能、財富,卻是吝於和人分享,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時常在誇耀自己很有聖靈的能力,或是標榜有聖靈的恩賜,卻沒有使別人從他的身上得到益處,這樣的能力不會是來自上帝的,不是真實的。從這一節看第十三章使徒保羅在說明聖靈所顯示出來「愛」的力量時,會讓我們更清楚為甚麼使徒保羅會一再強調:以實際的愛的行動,來見證聖靈的力量。聖靈絕對不是只停留在一個人身上,使這個人一直口中喃喃自語。

第八節提到有關智慧與知識的問題,這兩個字在希臘文本來就不一樣;智慧(sophia),指的是認識上帝本身。就如同箴言所說的:「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明智。」(箴言九:10)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智慧」與當時希臘社會在講究的「智慧」是不同的。當時的希臘世界,所說的「智慧」,是指哲學思想,是對生命含意的認識。但聖經所說的「智慧」,和人的學問高低、經驗與否沒有關係,因為「智慧」是指對上帝的認識,而人要認識上帝,就需要上帝所賜的「智慧」。使徒保羅在這裡說「知識」(gnosis),是指知道怎樣生活,該做甚麼事,講些甚麼話,怎樣處理事情。如果將這兩者比較一下,知識是很實用的。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這二者:智慧是和上帝交通;知識是和人相處。但不論是「智慧」或是「知識」,使徒保羅強調說,這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
第九至十節提到有「信心」、「治病」、「行神蹟」、「傳講上帝信息」、「辨別諸靈」、「講靈語」(說方言)、「解釋靈語」等七種特殊的靈力。這幫助我們更清楚,一個人對上帝有信心,就是有聖靈同在;同樣的,一個人有「治病」的能力,就是有聖靈在他身上。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治病」所用的「複數」名詞,指的是每一種病。一個醫生不可能醫治每一種病,因此,這裡所說的「治病」,是指奇特異能的醫治神蹟。

「講靈語」,在五旬節時候,門徒們因為被聖靈充滿而能講靈語感動人的心。但是,我們必須注意一件事:當時講靈語的時候,是使當時從外地回來的猶太人,都能聽得懂,並不需要經過翻譯。這些從外地返鄉的猶太僑胞,有的已經不會講母語,而門徒們不會講外地的語言,可是聖靈顯現出神蹟,使他們沒有受過特殊的訓練就會講那些猶太僑胞聽得懂的語言。但在哥林多教會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他們都是居住在此地的哥林多城人,其中或許有些猶太僑民,他們也必定懂得哥林多城所用的語言,或是當時社會官方的語言—希臘語。因此,他們聚會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講靈語」,沒有「講靈語」,自然就沒有設置「解釋靈語」者的需要。因此,從這裡可以瞭解到,當時哥林多教會裡有人「講靈語」(方言),也有人在進行「解釋靈語」(方言),這顯然和使徒行傳第二章所指的「靈語」(方言)不相同。

第十一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使徒保羅強調不論人身上懷有甚麼才能,這些都是來自聖靈的恩賜,且是出自同樣的一位聖靈,因為並沒有分別,是代表著上帝的旨意、力量。更重要的是:這些恩賜都是聖靈依據上帝的旨意賞賜給人,而不是依照人自己的要求。這樣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祂特別的旨意,為的是要讓這些領受不同恩賜的人能見證祂的救恩。這也就是約翰‧加爾文所說的:「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工作職場,成為福音的工作者,見證上帝的愛。」

第十二至二十節:12基督就像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雖然身體有許多肢體,到底還是一個身體。13同樣,我們無論是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隸的或自由的,都從同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而且共享這一位聖靈。

14身體不是只有一個肢體,而是由許多肢體構成的。15如果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於身體」,它不能因此就不是身體的一部分。16如果耳朵說:「我不是眼睛,所以不屬於身體」,它也不能因此就不是身體的一部分。17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18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19如果全身體只有一個肢體,怎麼能算是身體呢?20其實,肢體有許多,身體卻只是一個。

「基督就像一個身體」,這是使徒保羅時常引用的觀念,他給以弗所的教會書信中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一:23),他在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也提到這樣的觀念(參考歌羅西書一:24)。他用這樣的觀念在詮釋信仰團契一個最基本的意義:所有的信徒,不論他是甚麼人(包括猶太人、外邦人、奴隸、自由人),都是結連在耶穌基督的身體裡,不能分開。就像他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也提到這樣的觀念: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大家都是建造在耶穌基督的「基石」上(以弗所書二:19—20)。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用身體中的各個肢體作比喻,說明所有的信徒和耶穌基督的關係?主要原因就是哥林多教會有了嚴重分裂的現象,且這種分裂還包括了在第十一章中所提起的,有錢的人拒絕與貧困的信徒一起分享愛筵,他們「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十一:20—21)。會造成這樣的原因,是有些信徒認為自己比別人貴重,社會地位比別人高,不屑跟那些他們認為低階的人在一起。但是,使徒保羅則強調耶穌基督自己都卑微降生成為人,且以奴僕的形像出現在我們當中時,我們所要學習就是這樣的信仰態度—讓我們自己像耶穌基督一樣卑微下來,與那些我們認為低賤的人同等位,這才是基督教信仰的精華內涵。耶穌基督曾對他的門徒說這樣的話:

「那為我的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那接待我的,就是接待差遣我來的那一位。你們當中誰是最微不足道的,誰就是最偉大的。」(路加福音九:48)

再者,我們也看到第十一節和第十八節都在強調「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前者說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將不同的恩賜賜給人,後者說上帝將不同的肢體安置在人的身上。使徒保羅要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知道,每個人有不同才能,這些才能的差異,不是用來看輕別人而誇耀自己,而是用來使彼此之間因為不同才能而能互相協助的。

第廿一至廿六節:21所以,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22相反地,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23在我們的身體上,那些看來不太重要的部分,卻是我們所特別愛護的;那些不太好看的部分尤其為我們所關注,24那些比較美觀的部分就不需要特別加以裝飾。上帝這樣安置我們身體的各部分,把更大的光榮分給那些比較不美觀的肢體,25好使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26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在前一段經文,使徒保羅強調所有不同的肢體乃是上帝親自安置在人的身上,現在則進一步強調所有這些肢體之間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沒有一個肢體可以對另一個肢體說它的不重要,自己最重要。使徒保羅甚至強調那些最不被看起眼的肢體,反而要給予更多的愛護,好讓這些軟弱、卑微的肢體,也能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肢體。

第廿四至廿五節說出結連在一個肢體裡最重要的態度,就是:「把更大的光榮分給那些比較不美觀的肢體。好使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這樣的態度看起來好像是理想,但卻是成為一個信仰團契最重要的基本信念,也是信仰團契最為基礎的要件。防止分裂的方式,就是在信仰團契裡的每個人,不會把自己看成最重要,別人比自己差。而是相反的態度,看別人比自己更重要,自己寧願卑微下來服事別人。

第廿六節可以比較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五節:「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

第廿七至卅一節:27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而每一個人都是肢體。28在教會裡,上帝使人各得其所;他所安排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神蹟的,再次是有治病能力的;此外還有能夠幫助別人,能夠管理事務,能夠講靈語的。29他們並不都是使徒,不都是先知,不都是教師;也不都能行神蹟,30不都能治病,不都能講靈語,不都能解釋靈語。31可是,你們要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賜。
我現在要指示你們那至善的道路。

耶穌基督在教訓中一再用葡萄樹和葡萄枝來比喻他和跟隨他的人之間的關係(參考約翰福音十五:1—8),也用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關係來表示(約翰福音十:1—16),主要都是在說明二者之間的不可分,甚至是在生與死之間的關係。使徒保羅則是用身體與肢體來表明耶穌基督是教會的身體,所有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的肢體,而每一個加入教會的信徒都是耶穌基督肢體中更細的肢體。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這樣說:「雖然我們有許多人,我們在基督裡成為一體,各自彼此聯絡,構成身體不同的部分。」(羅馬書十二:5)

第廿八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按照次序排列了一些職稱,他將之分成三類,包括有第一類的使徒、先知、教師;第二類的行神蹟的;第三類是治病、幫助別人、管理事務、講靈語等。請注意在這裡的所謂「先知」,並不是像舊約聖經中那些傳達上帝信息,且可以隨時出入宮廷,在國王面前嚴詞譴責國王罪證的人,在這裡所指的「先知」,是指那些能夠明白上帝的旨意,因此會責備也會警告人們所犯的錯誤,知道勸勉和引導人歸正回到上帝的教訓裡。「能夠幫助別人」是指那些專門在負責救濟工作的人,這些人對哪些人需要幫助,用怎樣的方式來幫助,都有相當的恩賜,在早期教會開始時,這樣的工作也有專門的人在負責(參考使徒行傳六:1—6)。

第三十節雖然沒有說明甚麼是「更重要的恩賜」、「至善的道路」,但卻是為第十三章先作了一個前提介紹。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 有見證「耶穌基督是主」的教會,就是聖靈同在的教會。

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因為聖靈主要的工作,就是感動人的心,使人能夠認識上帝的救恩。使徒保羅這句話對分裂中的哥林多教會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因為他們當中有人標榜著自己很有聖靈的恩賜,甚至因此看輕那些他們認為沒有聖靈恩賜的人。使徒保羅強調聖靈主要的工作,就是為了要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的愛。

同樣的,使徒保羅這句話也對今天的基督教會確實有很大的啟示作用。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基督教會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是在宣告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的主。因此,任何一間教會如果有在宣揚耶穌基督就是救主,這樣的教會就是屬於基督的教會,就是有聖靈同在的教會!

要注意的是,使徒保羅用身體和肢體之間的關係在表明耶穌基督和所有教會、信徒之間的關係。他特別強調一點:聖靈是依照上帝的旨意恩賜給每一個人。因此,每個人得到聖靈恩賜雖然都不盡相同,但都是「為了使大家都得到好處」,因為所有基督徒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在耶穌基督身上一個完整的共同體。也因為這樣,我們不能將不同表達的方式用來比較,說哪一間教會比較有聖靈同在,或說哪一間教會沒有聖靈在作工,只要是宣告耶穌基督就是救主,這樣的教會、信徒,就是有聖靈同在,這一點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督教會是個信仰團契,不是一般社團,因此,必須用信仰的眼光看教會,不能用一般社團生活的態度看教會。而信仰的眼光需要有聖經的基礎,因為我們的信仰是以聖經為底。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這一章中一再強調的我們都是耶穌基督的肢體,且是彼此相互為肢體,更重要的是要讓那些在一般人看來是不重要的、不起眼的肢體,能夠因為「特別加以愛護」,也成為好看、美觀的肢體。使徒保羅說這樣做的原因,是要「使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這就是信仰團契最特別的地方,也是基督教會之所以和一般社團不一樣的地方。

教會既然是個信仰團契,就必須以信仰的眼光來看待,不能用一般社團的經驗來衡量。我們在台灣常常看到一般社團在選舉會長時,會拉票、拼命爭取,甚至會傳出用錢賄選,但這些在信仰團契中是絕對禁止的,如果發生這樣的事,那就是墮落,已經離開信仰的本質。在一般社團中,談選舉,就很快會想到「輩份」的高低,或是年資的深淺,甚至會看候選人的身分背景怎樣。但在信仰團契,這些要件都不是最重要的,例如: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這個當今全世界最大的基督教會組織,每八年召開一次大會時,會有來自全球一○六個國家、三百六十多個會員教會的代表約有四千名參加。選七名代表成立主席團,負責主持會議。如果按照一般社團,這七名主席團的代表,都是非常有名望、傑出、輩份很高的人。但在普世教會協會則不是這樣,而是必須有一位青年、兩位婦女代表、一名非洲、一名東正教會、一名拉丁美洲、一名歐洲等。看,青年代表就需要一位,而這些青年代表年齡往往是在二十五歲以下,有的才十七、八歲而已,他們可以和全世界的教會代表與會,又成為主席團的主席,並且在會議期間,有幾堂的大會議會就是青年來主持,婦女也是這樣。為甚麼會這樣?要特別注意的是,當這些青年和婦女在主持會議時,出席的代表講話要更小心,不可大聲吼叫,或用比較不客氣的語調說話,以免被人看成是「故意」輕視他們的能力。看,這就是信仰團契—教會—的特質。

我這樣想:我們的教會應該也需要這樣學習,讓青年團契推薦代表出來成為長老、執事的人選,大家來選他們推薦出來的代表。我們教會還有一群弱小的原住民聚會兄姊,應該也讓他們有代表在我們的長執會、小會中,這樣才會使他們覺得:這間教會就是他們的一體,不能分開。

為甚麼基督教會需要這樣的態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是在學習怎樣走天國之路。在這條道路上,沒有年資、學經歷、財富、能力上的高貴、卑賤、有與無之分。惟一有的,就是我們有一位共同的主—耶穌基督—作為我們生命的擔保者,使我們在這條往天國的道路,知道明確的方向,並且因為他的名,使我們得到入門的憑證。

三、在耶穌基督裡,我們都是在學習卑微的成為他人的僕人。

當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說上帝將各種不同的恩賜賜給我們每個人,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彼此相互協助,彼此分擔工作。他強調說,要讓那些被看為卑微的肢體,得到更多的「愛護」,「把更大的光榮分給那些比較不美觀的肢體,好使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這樣的說法確實是讓分裂中的哥林多教會得到值得反省的一門功課。使徒保羅一直保持著一個基本的信仰態度:「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廿六節)這樣的教訓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要彼此相愛」(約翰福音十三:),和利未記第十九章十八節所說的「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

耶穌基督的教會就是一個肢體,且是彼此互為肢體。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彼此相互協助幫忙。我們非常感動的事,就是去年(一九九九),我們教會有一群姊妹主動地去幫助生產後需要坐月子的蔡尚穎執事的妻子淑芬姊妹。原因是原本來台北準備要幫助淑芬生產坐月子的尚穎執事媽媽突然病倒了。尚穎執事既要顧妻兒,又要顧病倒在醫院的母親,真的不知所措。但是我們這些姊妹主動地組織起來前去協助,讓淑芬姊妹和孩子安然地過了坐月子的時間。最近讓我感動的是,林恩青兄弟病倒入院馬偕,他太太每天在醫院照顧他,但是累倒了。於是我們又有一群兄姊出力協助,讓他的太太能夠休息。我特別提出這些例子,要說明的就是: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我們怎樣用實際的行動表達出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分享的愛,以及共同成為一個肢體的信仰意義。

我記得在台東關山教會牧會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名叫蕭志遠的兄弟去世了,他是「榮軍」退伍下來,只有一隻腿。家境很貧寒,有三個孩子,老大在當兵,最小的女兒才國小六年級,次子在放牧山羊。為了要辦理他的喪事,因為他都沒有存錢,並且也欠了他同事「榮軍」不少錢。因此沒有人願意伸手幫助料理他的後事。但教會必須將他的後事肩挑起來,因為教會是個信仰團契。我雇車子載運棺木和幾位長執到鳳林榮民醫院將他的遺體帶回來教會,並且請幾位長執去挖墓坑。我還記得告別禮拜那天,整個禮拜堂都擠滿了會友,幾乎全部會友都出席了,連平時都沒有來參加聚會的兄姊也出來,因為我告訴大家,這是我們在見證信仰的一個重要時刻,要讓所有他在軍隊的袍澤知道:教會不看人的家世背景,而是看他是否相信耶穌基督為他生命的主。我還記得告別禮拜完成、埋葬後,有「榮軍」代表來找我,說他們看到教會這樣溫暖地對待一位「榮軍」,他們也開會商討後決定,蕭弟兄所欠的錢都不要了,以免他的子女有心理負擔。沒錯,一個缺腿的退伍軍人,娶一個原住民姊妹為妻,生下三個子女,靠著微薄的生活補助金生活。但他是我們的兄弟,是我們的肢體,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他和我們一起分享上帝的愛。

這就是教會—信仰團契—的特質,我們都是在學習耶穌基督卑微自己,成為別人的僕人一般。雖然我們實在無法做得到完整,但是學習的心一定要時刻記在心裡。

(講於二○○○年九月三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