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聖靈的表現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四:1—40

很顯然地,在哥林多教會可能很流行著講靈語,使徒保羅對此事並不表示反對,就像在前一講我提過的,他沒有反對信徒講靈語,因為他自己也會講靈語,而且他說自己講靈語比哥林多教會當中「任何一個人都多」(十四:18),雖然這樣,他還是堅持所有的這些特異的才能都是為了要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的愛,如果沒有這樣的結果出來,就像他在第十三章所講的,即使能夠移山倒海,也不表示甚麼,或是也可以將自己的身體給人焚燒,如果缺少這份見證基督耶穌的愛,也是枉然。

使徒保羅在這本哥林多前書的書信中,一再提起有關「智慧的言論」(一:17、二:1、13),是因為哥林多教會信徒當中有人很重視理性的緣故,他們很有這方面的恩賜,就像在第十三章二節所說的,「能夠洞悉各種知識、各種奧秘」,問題是理性在信仰上很有幫助,卻不是絕對的,因為信仰有時並非完全理性的思考,它需要更多的信心來支撐。就像創世記在描述亞伯拉罕和莎拉年老生兒子的事一樣,對於他們的懷疑,上帝的回答是:「難道上主有做不成的事嗎?」(創世記十八:14)其實,整本聖經中所有的神蹟事件,都不是理性可以輕易明白的。很多人喜歡討論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比如說:馬可福音第六章四十五至五十二節有關耶穌基督在水面上行走的神蹟,無論我們怎麼用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都會產生困擾,不知道該怎樣相信才好。約翰福音第十一章記載耶穌基督使已經死去四天,且埋葬在墳墓裡,屍體都已經發臭了的拉撒路復活起來,這是神蹟,神蹟就是上帝奇妙的作為,必須是用信仰去接受,我們確實很難將之完全拿到理性的範疇內去分析,或是拿到實驗室去做化驗。就像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如果將理性擺在第一位,那實在是很掃興的事,因為那樣的愛情很快就會變成沒有「情」調了。

因此,當使徒保羅在討論哥林多教會信徒之間發生有關聖靈的問題時,使徒保羅並不否認有聖靈恩賜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才華,包括講靈語、講道、各種知識、堅定的信心等等,這些他都持著肯定的態度,他唯一的要求是:多給一點愛的關懷,讓那些沒有這方面恩賜的人,也能分享得到。

再者,哥林多教會信徒可能有不少人對講靈語有執迷的傾向,產生一種特有的怪現象,就是大家好像在比賽,看誰比較有聖靈的恩賜,講的靈語比較多,或是用的時間比較長。如果信仰是用來比較的,那是對基督教信仰的錯誤認識。如果信仰是用來誇耀自己的靈性的,那確實是誤解了基督教信仰的本質。我們從整本聖經可以看到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信息,就是讓我們學習知道自己是個罪人,需要上帝的憐憫和救恩。而這救恩就是在耶穌基督的身上表明出來。因此基督教信仰是幫助一個人知道悔改信耶穌基督。將這點抓住,就會明白為甚麼使徒保羅用這麼多篇幅在討論有聖靈恩賜的人,應該有的態度是甚麼之原因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你們要追求愛。要渴慕屬靈的恩賜,尤其是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2那講靈語的不是對人講,而是對上帝講,因為沒有人聽得懂他的話。他是藉著聖靈在講述奧秘的真理。3可是,那宣講上帝信息的是對人講,是要造就,鼓勵,和安慰他們。4講靈語的人只造就自己,宣講上帝信息的人是造就全教會。

在第十三章的最後一節,使徒保羅說在信、望、愛這三樣之中,「最重要的是愛。」他在第十二章最後一節則說「要追求那最重要的恩賜」,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使徒保羅很清楚地指出:最重要的「恩賜」就是「愛」。愛,也是上帝賜給人類許多的恩賜之一,但卻是最重要的。

而在第十四章開始,使徒保羅用兩種聖靈的恩賜互作比較,一是指講靈語的恩賜,另一種是講上帝信息的恩賜。他在第一節開始就說要渴慕「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

甚麼是「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所謂「宣講上帝的信息」,原意是指:上帝要傳達的話。列王紀上第廿二章十四節,米該雅說:「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也就是說,傳講上帝的信息,必須很忠實,不是隨便根據自己的意思傳講。傳講的人,必須以順服的心,即使知道所要傳講的信息,不是自己喜歡的,或是不想要傳講的,也必須遵照上帝的旨意講。例如先知約拿,他就是認為上帝要他去傳講的信息不是他所喜歡的,因此,藉機逃跑,上帝要他往尼尼微城去,但他卻偏偏往另一個方向西班牙去躲避上帝。「上帝的信息」,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拯救的信息,是呼籲人悔改的信息。這一點也是整本聖經的主要內容,就是在告訴我們:上帝怎樣透過先知、祭司,以及歷代的僕人傳講祂呼籲人回歸向祂的信息,最後,祂甚至差遣獨生子耶穌基督親自來到人間,尋找人來悔改(參考路加福音五:32)。

我說過使徒保羅並沒有否認講靈語的意義,他甚至說自己最會講靈語。在第二節他很清楚地指出:講靈語,是講給上帝聽的,因為沒有人能聽得懂。除非有人能夠翻譯出來(參考十二:10),否則是只有上帝才能聽得懂。因為那是在傳講「奧秘的真理」,意思是指一個人內心深處對上帝真誠的告白。因此,使徒保羅說,這樣的恩賜,只能對個人有幫助,因為他所講的,只有上帝才聽得懂,對聽不懂的別人沒有甚麼幫助。而傳講上帝的信息則是公開於公眾的場合講,對更多聽到的人都會有幫助。

其實,使徒保羅這句話也正好在說明:真正的愛,不是「圖利」自己,而是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

第五至六節:5我希望你們都會講靈語,可是我更希望你們都有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因為,除非有人能把靈語翻譯出來,使全教會得到造就,否則,宣講上帝信息的就比講靈語的更重要。6所以,弟兄姊妹們,我到你們那裡去,如果只講靈語,不帶給你們從上帝來的啟示、知識、預言,或教導,那對你們有甚麼益處呢?

第五節使徒保羅再次說明他沒有否定講靈語的重要性和意義,但他仍然強調一個基本的認識:上帝賜給人各種恩賜,主要的用意乃在於使人得到利益。如果這個基本認識失去了,那就很枉費上帝的恩賜。因此,他認為會講靈語的人,不要只停留在自己與上帝之間的對話,應該將所有的對話與大家一起分享,使自己在心靈上的所得,也能使別人受益,滋潤聽到的人的心靈。請注意,如果一個人能夠將自己與上帝心靈對話傳述給別人,使別人也得到益處時,那些對話的內容就是上帝的信息,而不再是個人講靈語了。

第七至十二節:7甚至那些沒有生命的樂器,就像笛子或豎琴吧,如果它們發出的聲音沒有高低的分別,怎麼能使人知道所吹所彈的是甚麼曲調呢?8要是吹號的吹不出準確的音,誰能準備打仗呢?9同樣,你們所講的靈語若不清楚,誰能明白裡頭的信息呢?你們就是向空氣說話罷了!10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語言,而沒有一種語言是不表達意思的。11要是我不明白那種語言,那麼,使用那種語言的人對我來說是外國人,我在他眼中,也是一個外國人。12同樣,既然你們熱切希望有屬靈的恩賜,就應該多多追求那能夠造就教會的恩賜。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舉出例子來說明為甚麼講靈語必須翻譯出來讓大家聽得懂才有意義。笛子和豎琴,這都是希臘人所熟悉且普遍的樂器。當樂器擺放著沒有彈出聲音時,樂器只是一個器具,是沒有生命的物品。但是當樂器發出聲音的時候,「生命」會從樂器中響亮出來。問題是:要讓人知道發出的聲音在表達甚麼樣的生命內涵,就必須有音符高低、聲量大小、數度快慢等等的不同。請注意第八節所說的「吹號」與「打仗」的詞句,這是因為古代軍隊打仗時,看是進攻或是退守,指揮官都會下命令由號兵吹號來表示。使徒保羅用戰場上常見也是大家熟悉的景況來表示:如果吹號的人所吹出來的聲音,讓兵士們都聽不懂的時候,那樣的號角聲,不但對在打仗的兵士沒有意義,甚至還會造成生命的危險。他說講靈語的情形也是這樣。

第十節提到「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言語」,使徒保羅講這句話,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哥林多城就是個海港城市,各地來的貿易商人很多,外國人聚集的城市越多,外國的語言在這城市也呈現出活力。任何商人都希望賺錢,否則就不會是商人。但是要賺錢,就必須講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如果語言能通,且能夠明白多種的語言,活動範圍就更廣闊,和別人之間的距離就會縮短,否則,就會彼此成為「外國人」,也就是「陌生人」的意思。教會既然是一個「大家庭」,信徒彼此之間就不再是「陌生人」,因此就應該講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換句話說,在基督的教會裡就像一個大家庭,沒有只顧自己私利的條件。

第十三至十九節:13所以,講靈語的人應該祈求特別的恩賜,好解釋靈語的意思。14如果我用靈語禱告,就是我的靈在禱告,可是我的理智不發生作用。15這怎麼辦呢?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理智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理智歌唱。16要不然,當你只用靈向上帝感謝的時候,在聚會中不通靈語的人不懂得你說的是甚麼,怎能跟你同心說「阿們」呢?他無法知道你在說甚麼。17這樣,即使你向上帝感謝的禱告是好的,別人也不能夠得到造就。

18我感謝上帝,我講靈語比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都多。19可是,在教會的聚會中,我寧願說五句使人明白、能夠教導人的話,而不講千萬句靈語。

這裡使徒保羅已經清楚表明:信仰在某些時候是屬於感性的,不是理性的範圍,這就和愛情的事很相近。講靈語就是屬於宗教信仰的心靈層面,不是用理性可以完全理解。因此,使徒保羅認為如果真的要造就、幫助同信的兄弟姊妹們也分享你的心靈所得,就需要將這樣的心靈語言詮釋出來,讓別人也知道實際的內容,這樣才能與你的祈禱、歌頌、讚美等同聲感謝而說「阿們」。所謂「阿們」,意思就是「這是我內心真正想說的」,或是說「我真的願意這樣」。

請注意使徒保羅在第十六節特別提到這是在「聚會中」的時候。換句話說,如果是在自己的家中,你怎樣講靈語,或是講多久,都無所謂,因為是你個人與上帝交通,沒有別人與你同時聚會。如果是在教會中聚會,我們就要考慮到這是公眾聚會的場合,就好像在教會裡舉行的愛筵和在自己的家裡吃飯不一樣;在各自家裡愛怎樣吃,吃多少,吃甚麼東西,只要你喜歡,別人無法干涉,也難管得著,除非你吃到壞了肚子,醫生會禁止你吃的東西外,別人真的很難多說甚麼。但是,在教會的愛筵就不是這樣了;在教會的愛筵是所有的信徒大家一起來,不能因為你喜歡吃甚麼,就一直吃,或是喜歡吃多少就吃多少。總是要考慮到還有別人也要吃,也需要吃。這也是發生在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因為有人吃到「醉飽」,卻也有人沒有吃到任何東西而捱餓(十一:20—22)。就像這樣,在教會公眾的聚會場合,你會講靈語,很好,可是,當你要帶公眾祈禱的時候,或是講道分享聖經信息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到其他會眾是否聽得懂的問題。因為「阿們」意思是「心裡確實是這樣」。也就是說同意某一個人的祈禱內容,或他所說的見證。如果他們聽不懂你的話語,又怎能要求他們與你同聲說「是的,他所說的都是我同意的」,或是說「這個人所說的,都是我心裡所想的」?如果這樣,豈不是在欺騙嗎?聽不懂,怎能說「是心所願」呢?不可以,因為祈禱是和上帝對話,是和上帝在進行心靈的交通。這就回歸到原有的基本點:愛。真正的愛,會考慮到別人的欠缺和需要,不是一味地只求自己的滿足。

這樣看起來,使徒保羅似乎不太喜歡人家說靈語的樣子,也有人認為使徒保羅因為自己沒有講靈語的恩賜,因而對於講靈語的人有排斥、酸葡萄的心理作用,但在第十八至十九節,他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不是這樣,他強調自己不但會講靈語,且自認會講得比哥林多教會信徒的任何一個人還要多。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二章一至三節他就提到有人有過「出神」的特殊經驗,靈魂升天,且是升到「第三層天」的境界。因此,如果說靈命的境界,使徒保羅是有相當的自信。但是,他並不希望基督徒會在這方面誇耀自己的屬靈境界,而是會將整個焦點放在「造就人」的目標上,也就是身為一個基督徒,特別是自認有得到上帝恩賜的人,第一個要考慮到的,就是怎樣做,才能幫助別人,或是使別人因著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恩賜,也願意將這樣的恩賜用來幫助別人,使更多的人得到利益。基督徒的信仰行動應該從這個角度開始著手才對。

第二十至廿五節:20弟兄姊妹們,你們在思想上不要像小孩子;在壞事上要像嬰孩。你們在思想上要成熟。21聖經上說過:
主說:我要藉著說奇異語言的人,
藉著外國人的嘴唇向這人民說話;
可是,他們還是不聽從我。
22這樣看來,講靈語的恩賜不是為著信徒,而是給不信的人作憑據的。可是,傳講上帝信息的恩賜不是為著不信的人,而是給信徒作憑據的。
23那麼,如果全教會聚會的時候,大家都講靈語,一般外人或不信的人進來,不是要說你們都發瘋了嗎?24如果大家在傳講上帝的信息,有不信的或外人進來,他會從所聽見的話省悟到自己的罪,感覺到良心不安,25隱密的意念顯露出來,他不能不俯伏敬拜上帝,承認說:「上帝實在與你們同在。」

第二十節是很有意思的一節經文;使徒保羅勸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在思想上成熟,「不要像小孩子;在壞事上要像嬰孩」,為甚麼是這樣?思想上不要像小孩,是因為小孩子所想很膚淺、不周全,小孩子的想法很少會考慮到別人的需要,或甚少想到比較大眾化的層面,這和他的社會經驗所接觸的範圍有關。因此,使徒保羅要大家在思想上「成熟」,意思是指有大人的樣子,讓人感覺到周全、完美、妥當、穩定。德國詩人,也是小說家歌德(1749-1823年,在1774年寫了一本膾炙人口的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而聲名大噪)就說過這樣的話:「小孩喜歡有趣的東西,比有功用的東西還要重視。」而「在壞事上像嬰孩」,嬰孩,這是指無行為能力的人,這樣的人是隨時都需要有人牽著他的手做事,或是扶著他的腳走路的人。換句話說,像嬰孩這樣的人,犯罪的可能性幾乎是等於零。
第廿一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廿八章十一至十二節,先知以賽亞對以色列人民所說的話:

「假如你們不聽我的話,上帝要打發外國人,用奇異的語言來教訓你們。他給你們安寧和舒適,你們卻拒絕聽從他。」

使徒保羅借用先知以賽亞這段話的用意,很明顯地是在指說:如果不聽上帝話語的信息,即使是講靈語也是枉然的事。

第廿二節有反諷的意味,意思是說:講靈語,對那些尚未信主耶穌的人來說,好像很有「靈力」的樣子,但對信徒來說,大家都知道那是甚麼,既然這樣,講靈語對尚未信主耶穌的人來說,既聽不懂,也不知道該如何,沒有甚麼幫助,只看到外表上「入神」的狀態,很容易被人認為是「瘋」了的樣子(廿三節)。這樣看來,只會講靈語,對傳播福音的事工並沒有真實的幫助,甚至有時是會有阻礙。相反的,如果是在傳講上帝的信息,則會讓人聽到上帝警戒的話語,或許因為這樣而知道悔改、認罪,這些人就會見證說是上帝的靈感動他們來信的。

請注意第廿四至廿五節,使徒保羅特別提到上帝的信息會使人「省悟到自己的罪,感覺到良心不安,隱密的意念顯露出來」,我們可以參考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說:

「上帝的話活潑有效,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透。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意念。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希伯來書四:12—13)

這確實是很重要的認識,就是上帝的信息乃是帶領人來悔改、認罪的,讓人知道自己的軟弱和有限。綜觀整本聖經,包括了先知信息和祭司等等,都是在傳講上帝的信息,主要目的就是引領人悔改回到上帝的道上。新約約翰福音第四章卅九節記載一位撒馬利亞的婦女與耶穌基督談話後,對她的鄉親這樣見證說:「他(指耶穌基督)把我所做的事都說了出來。」當那些宗教領袖要耶穌基督依據摩西的法律審判那位在行淫時被抓到的女人時,耶穌基督一句「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八:7)這樣的話,就掀開了這些宗教領袖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陰謀和不良動機的醜陋面。

第廿六至卅三節a:26弟兄姊妹們,我的意思是甚麼呢?你們聚會崇拜的時候,有人獻詩歌,有人教導,有人得到從上帝來的啟示,有人講靈語,又有人翻譯靈語。要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應該對教會有造就才對。27如果有人要講靈語,最多讓兩三個人輪流著講,而且需要別人把所講的翻譯出來。28要是沒有翻譯的人,那講靈語的就應當緘默,只對自己和上帝講好了。29至於宣講上帝信息,可以由兩三個人發言,其餘的人小心辨察他們所說的。30在座的,要是另外有人從上帝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人就應該停止。31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輪流宣講上帝的信息,讓大家學習,都得到鼓勵。32宣講上帝信息的人應該約束自己的恩賜;33因為上帝不要紛亂,而是要我們和諧。

就像在前面已經提過的,使徒保羅是將整個教會信仰團契的焦點放在「造就人」這個基礎上,能「造就人」就是在幫助別人,也就是愛的見證。信仰團契不是只在顧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是要顧及別人的欠缺和需要。

再者,使徒保羅也將這焦點放在「聚會中」來討論有關聖靈的恩賜。他沒有反對講靈語的運動,和在信仰上表達的方式。但他強調在教會聚會的場合中,應該以公眾的利益為考量。信仰團契生活的第一點,就是從大家的事開始,因為這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不能只顧慮自己個人的需要。同樣的,一個信仰團契不能靠一個人在表現,也不能讓幾個人在撐,而是大家都有份。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談及在教會聚會敬拜的事上,主要就是為了要造就眾人才有聚會的意義。第廿七節我們再次看到他沒有反對講靈語,但他要求哥林多教會應該限制那些專門在講靈語的人,不要成為聚會中最主要的,而是應該限制這樣的人數,最多不會超過三人,同時必須將他們所講的靈語翻譯出來,讓大家都聽得懂他們所講的。同樣的,在傳講上帝的信息也是一樣有限制人數。

請注意第三十至卅一節,提到一個重要的早期教會背景,就是還沒有像今天有專職的傳道者在講道,早期教會是讓心裡有感動的人輪流見證。這樣的情形在今天的教會中,通常運用在小組聚會中,讓參加的人都有機會輪流見證他的信仰經驗。今天有些「地方教會」也持續保留早期教會這種聚會方式,沒有專職的傳道者傳講聖經信息,而是由受到感動的信徒輪流作見證,或是講解聖經的信息。不過要注意的是第卅二節,即使是傳講上帝的信息,也要知道自己會節制,主要原因是為了要防止有人利用聚會,隨自己的意思傳講信息,但卻說是來自上帝的啟示。因此,在第廿九節使徒保羅提醒信徒,不要只是靜靜地聽講,也要負起「辨察」的責任,看這些傳講信息的人,是否真的在傳講聖經的信息。如果注意一下使徒保羅在庇哩亞傳福音的時候,當地的信徒就是每當聽完使徒保羅講道之後,「每天查考聖經,要知道保羅所說的是不是真實」(使徒行傳十七:11),這樣的信仰功課很重要,信徒如果都這樣用心,傳道者就不會胡亂傳講一些不是出自聖經的信息,也不會有假藉傳講聖經信息,說的盡是自己的話語。

第卅三節b至四十節:33b就跟上帝子民的各教會一樣,婦女在聚會中要安靜。她們不可以發言;就像猶太人的法律所規定的,她們要安於本份。35如果她們想知道甚麼,可以在家裡問丈夫。婦女在聚會中說話是不體面的事。

甚麼話?上帝的道豈是從你們來的?豈是單單傳授給你們的?37如果有人自以為是傳講上帝信息的人,或以為他有屬靈的恩賜,他應該知道我寫給你們的是出於主的命令。38要是他忽視這個,你們可以不理他。

所以,我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應該追求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但也不要禁止講靈語。40凡事要做得恰當而有次序。

在第十一章三至十六節,使徒保羅就提過有關他對婦女在教會中應該有的敬愛態度。單看表面的字意很容易誤會使徒保羅說的話的背景,以為他是很大男人主義的人。其實,如果我們回到當時哥林多教會的情況,就會多少明白使徒保羅所擔心的是:如果信仰的根基不穩,卻大肆改革的運動,或是趨向新潮風氣,那很快就會失去秩序,這就是他在第卅三節所說的「上帝不要紛亂,而是要我們和諧」的原因。顯然地,當時哥林多教會裡,有人因為自認為已經信了耶穌基督生命得到釋放,因此,可以毫無顧忌地放縱情慾,結果因此而有淫亂的事發生(參考第五章);有人因為要表明自己已經獻身給上帝,因此,堅持要守潔淨的生活,不願意再繼續與丈夫(或妻子)生活在一起,甚至要求離婚,有的則堅持不結婚(參考第七章);也有人在飲食上的問題很隨便,以為自己的信心很堅定,卻做出使那些信心軟弱的人跌倒的事,而自己卻一點也不在乎(參考第八、十章),甚至有人在守聖餐和愛筵的事上毫不在乎共同團契生活的準則(參考第十一章)等等,這些事看起來好像都是屬於個人信仰行為,卻因為累積了許多這樣微小的個人行為,導致整體教會突出紛亂的現象。使徒保羅自己雖然在猶太經學教師裡是屬於較自由的「希列」(Hilleh)學派,可是他卻是很謹慎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所傳承自迦瑪列學派,就在信仰上表現得毫無顧忌,大放厥詞。沒有,他還是很小心翼翼地警告當時的教會,要多考慮別人的感受,特別是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應該知道分寸在哪裡。

在他的時代裡,特別是在猶太人社會、羅馬社會、希臘思想的文化中,婦女的社會地位是相當低的。我們甚至可以從東方社會看出兩千年前整個社會大環境其實都差不多。中國文化思想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猶太人的拉比就有類似這樣的說法:「教導婦女學習法律,就好像將珍珠扔在豬的前面。」猶太人的男人每天起床的祈禱,往往會說:「感謝上帝,沒有讓我出生為女人。」我們當然知道這樣的觀念在當時的社會很流行,也被普遍接受。但在今天的社會則不是這樣,特別是「西風」相當流行的社會,包括咱台灣社會在內,如果還要引用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如果她們想知道甚麼,可以在家裡問丈夫。婦女在聚會中說話是不體面的事。」必定會遭到大家的抗議,不但女性無法接受,連男性也不會同意。

也許我們應該回到使徒保羅為甚麼會勸哥林多教會的女信徒要知道緘默的重要性這個問題上,很可能是因為哥林多教會裡的姊妹,有人因為信耶穌基督之後,行為變得大膽、開放許多,就像在第七章提起的,有的人甚至為了要保持「聖潔」,主動地向尚未信耶穌基督的丈夫提出離婚(參考七:13),這在當時的社會必定引起爭議,甚至讓當時的人誤會說:信耶穌基督的人,很隨便。甚至會誤傳說:信耶穌基督的人,鼓勵人離婚。使徒保羅沒有反對婦女傳講上帝的信息,他只要求她們必須在儀容上端莊、正經(參考第十一章)。但在這裡,他希望在聚會中,婦女不是搶著要講話,因為這樣的態度,只會帶來更多的誤會,以為婦女們很愛出風頭、驕傲。我們可以理解一個新興的宗教,在每個時代都是很受人注目的,就像在台灣社會,基督教開始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人故意抹黑一樣,說甚麼信耶穌基督的人,很「不孝」,連父母、親人去世也不哭;說甚麼父母死後,基督徒都不會思念父母養育之恩;說信耶穌基督的人,教人吃飯的時候感謝上帝,不感謝父母等等。同樣的,在哥林多教會,以及使徒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他都提醒姊妹們在教會生活中,應該要知道整個大環境中必須有的社會秩序(提摩太前書二:12)。尤其是那些主張講靈語的姊妹,如果沒有適當的克制自己,而在聚會中滔滔不絕地站起來大聲講靈語,那就很容易使整個聚會失去了秩序。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明白聖經中上帝的信息是教會聚會的主要目的,因為上帝的話才是引導我們悔改的動力。

使徒保羅在這一章一再地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他們知道在教會的聚會中沒有比傳揚上帝的信息更為重要的事,因為真正能幫助人悔改,明白上帝的慈愛和救恩的,就是上帝的信息。雖然早期的哥林多教會很流行講靈語,且有人因為看到有人講靈語使人感受到靈力的出現,但使徒保羅卻強調如果要他選擇傳講上帝的信息與講靈語,他「寧願說五句使人明白、能夠教導人的話,而不講千萬句靈語」,他說傳講上帝的信息,才是使人「從所聽見的話省悟到自己的罪,感覺到良心不安」,並且進而承認「上帝實在與我們同在」。

確實就是這樣,教會的存在就是在傳講上帝的信息,這信息的依據就是聖經,因為我們相信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咱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就是這樣說:「教會是建立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之基礎上。」因此,長老教會一直以傳講上帝的信息為聚會最重要的目的。無論任何聚會,包括家庭禮拜、祈禱會,都是要傳講聖經上帝的信息,為的就是要讓大家明白聖經的話語。我們可以這樣說,若有一間教會在聚會中不傳講聖經的話語,那間教會的傳道者、長老是很有問題的,因為他們沒有盡到責任。
為甚麼我們要強調傳講上帝的信息必須依據聖經?原因很簡單,除了我們確信聖經是上帝的話語之外,也因為有聖經作為憑準,才不會陷入有人利用教會的講台,傳講自己的話。所謂傳講自己的話,就是沒有依據聖經的教訓講,而是在講自己想要講的,這就很危險。我深深盼望大家能夠學習庇哩亞的信徒,他們聽了使徒保羅傳講的信息之後,回去後還會將他們所聽到的對照聖經所記載的,看看是不是「真實」,有否偏差之處(使徒行傳十七:11)。這樣的功課實在非常重要,也是使傳道者進步和教會安定之道。因為信徒如果都這樣做,傳道者講聖經的信息就會更加小心,大家有讀聖經,就會從聖經中得到上帝的話語,教會自然不會混亂、紛爭。

二、上帝賞賜給我們的各種恩賜,不是用來滿足我們自己,而是為了要造就別人。不是要我們成為一個自私的人,而是要使我們成為一個會分享的信徒。

在這一章經文裡,我們看到使徒保羅一再強調說上帝賞賜給我們的各樣恩賜,為的是要「造就」人(第三、四、十二、十七、廿六節),他一再強調無論我們擁有甚麼,如果對別人沒有利益,不能造就人,這樣的恩賜就很枉費。

基督教的信仰最珍貴的地方,就是讓我們學習到「分享」的意義,因為「分享」乃是最大的神蹟。上帝將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的生命「分享」給人類,使所有的人因著耶穌基督的救恩,能得到永恆的生命。因此,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會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是甚麼,他想到的是:怎樣幫助別人和他一樣也得到上帝的救恩和各樣的恩賜。

同樣的,一間教會也應該是這樣;教會的存在就是要幫助那些需要扶持、關心的。如果一間教會只在想自己的教會要怎樣裝潢或蓋得更美麗,怎樣辦活動更精彩,卻對那些弱小教會失去關心,那間教會就是沒有明白聖經的信息。也可以說傳道者沒有傳出聖經的信息,長老沒有明白聖經的教訓。

我常在被邀請去演講時問信徒:

「你們奉獻到教會,是為了要做甚麼呢?」

幾乎所有的信徒都會回答說:
「為了要傳福音。」

我於是又問他們:
「有沒有將錢放在銀行裡做定期存款滋生利息?」

大部分的教會都會說:「有。」

我又繼續問:
「為甚麼要放在銀行定期存款,而不將之拿一部份幫助弱小、貧窮的教會?」

於是大家互相觀看,表情最尷尬的,通常是該教會的傳道者和長執,因為是他們在決定每年經常費剩下的經費怎麼辦。我這樣講的結果,往往是該教會以後就不再請我去演講了,因為我只會使他們信徒奉獻的錢越來越少。很多教會存款的目的只是為了要重蓋禮拜堂,或是為了要將禮拜堂或牧師館裝潢更美麗,我必須很坦白地指出:這樣的想法不是在見證福音,因為真正的福音不在於看得見的建築物,而是「分享」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愛。上帝賞賜給我們許多恩賜,為的就是要幫助人、造就人。如果我們從上帝所領受的恩賜,只是為了自己,這樣的恩賜是很浪費的。使徒保羅勸我們「應該多多追求那能夠造就教會的恩賜」(十二節),而造就教會最大的特質,就是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上帝的恩賜,就像我們從上帝所領受到的一樣。

(講於二○○○年九月十七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