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信仰團契的特質

經文:使徒行傳二章:1─47

如果我們要說使徒行傳最重要的記事在哪裡,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一章。這一章不僅記述了耶穌基督的門徒第一次公開宣教工作,也因二千年來的基督教會仍然繞著這一章所引發出來的問題爭論不休,就是有關對聖靈問題的看法。雖然使徒保羅也遇到這樣的問題,且發表了他那膾炙人口的看法—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但並沒有解決長久以來許多基督徒時常在爭論的「聖靈感動」與說「方言」的問題。即使是在今天的基督教會,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因為教會歷史的演進而有減緩的趨勢,相反的,單單在台灣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上,基督教會仍常因為聖靈充滿與說方言的問題,彼此之間的心距還是很大。我記得在台南神學院所舉辦的師生退修會中,曾邀請靈恩運動的講師來主講,結果該講師說他過去所讀的神學都沒有用,因為聖靈降臨在一個人身上時,根本就不需要甚麼神學。也有一位教神學的老師公開對學生說他以前所讀的神學都沒用,他發現聖靈的感動比讀神學更重要。坦白說,我不太清楚這樣的神學院老師還留在神學院做甚麼,或是神學院聘請這樣的老師到底要教學生學甚麼。

有一件事實,就是今天講究靈恩運動的教會越來越興盛,教勢發展得非常快。在台灣是如此,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甚至有人預言說:「二十一世紀,將會超過一半以上的教會是屬於靈恩運動的教會。」可是,我也有聽到神學大師這樣預言說:「靈恩運動在未來二十年內將會日趨衰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坦白說,我們還是不懂。我的看法是:如果聖靈的力量是用人的智慧、能力可以估計、預測的,那樣的力量也不是屬於聖靈的範圍。因為聖靈的力量是上帝的力量,上帝的力量怎能用人的能力、智慧去計算呢!很奇怪啊。
現在我們讀使徒行傳第二章,應該有助我們重新思考有關聖靈充滿與說方言的問題。我們並不能解決這個困擾教會近兩千年的問題,但至少我們應該對這個問題有基本了解,知道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大家讀過我所寫的「路加福音書的信息」,就會發現我提過作者路加筆下非常重視的兩個信息:一是聖靈的力量,二是天使的同在。我們看作者在路加福音第一章就提及天使對祭司撒迦利亞的預言(路加福音一:11—17),並且有「伊利莎白被聖靈充滿」(路加福音一:41),她的丈夫撒迦利亞也被聖靈充滿(路加福音一:67),以及天使前往拿撒勒去對馬利亞說預言(路加福音一:26—38)。馬利亞生下耶穌基督的時候,是天使到曠野去報佳音給牧羊人知道的(路加福音二:9—15),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得到聖靈的啟示、感動,遇見了耶穌基督(路加福音二:25—28)。當耶穌基督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後,聖靈降臨在他身上(路加福音三:22、四:1),當他開始回到加利利傳福音的時候,「聖靈的能力與他同在」(路加福音四:14)。作者用這樣的語句都在表明一個重要的信息:聖靈在整個拯救運動中的角色是不能忽略的。

現在路加所寫的使徒行傳是如此;從第二章開始,聖靈充滿所有信徒,教會是由聖靈充滿開始。作者告訴我們: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若是沒有聖靈的充滿,使徒根本就沒有辦法傳開復活的信息。他要我們知道,聖靈的作工才是真正的力量。換句話說,是上帝親自在推動宣教事工,主導宣教的方向,這一點是我們在談初代教會或是教會的宣教工作時,切切不可忘記的事。不是人能做什麼,是因為有上帝的靈同在,人才有剛強的力量成就福音的事工。

現在我們來看所讀的經文內容:

第一至四節: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在一個方。忽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充滿了他們坐著的整個屋子。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燄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說起別種語言來。

五旬節,這是猶太人重要節期中的一個節日,也就是由逾越節的次日開始算七個禮拜,因此,又叫「收割節」或「七七節」(申命記十六:1)。希臘文的意思是「第五十」。這一天是猶太人為了慶祝農作物收割而設立的感恩節日(出埃及記卅四:22)。他們要把收成的穀物拿一捆給祭司,在安息日的隔天(也就是第五十天)將之獻給上帝(利未記廿三:9—22)。

在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人已很少守感恩節,他們認為該日是摩西在西奈山得到上帝所頒賜的法律,因此,這一天反而是紀念摩西頒佈上帝的法律遠比紀念收割節更重要。原因是他們希望藉著五旬節,祈求上帝如同早期頒賜律法給摩西一般,再次復興以色列,使他們如同早年出埃及入迦南一般,走出羅馬統治者的手。

我們也由第一節清楚看到,初代信徒並沒有忽略他們原本已有的傳統生活習俗,仍然在五旬節時和一般猶太人一樣熱鬧地參加這個節日的活動,他們也剛好可以藉此機會聚集在一起。就在那時候,他們經歷了一個很特別的經驗─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

第二至三節很清楚地在描述聖靈降臨的現象:像大風颳過的聲音、像火燄般的舌頭、被聖靈充滿的人會說別種語言。

坦白說,我們實在無法想像它的實況是如何。作者路加是一位很喜歡用筆寫實況與記事的人,他如此描述因是當時的狀況,但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實在很難想像實況是怎麼樣。路加福音第三章廿二節,作者路加在描述耶穌基督受洗時說:「聖靈有形體的降在他(耶穌基督)身上,彷彿鴿子。從天上有聲音傳下來。」在路加福音第三章十六節作者也說那位即將在施洗約翰之後來的大能者,將要「用聖靈和火」來為人們施洗。這樣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輪廓:聖靈與火、聲音,都有密切關係,它像風,又如同鴿子一般。基本上作者努力要告訴我們:聖靈是可以看得見(火),且可以聽得見(風)的。

第四節也可說是二千年來困擾教會內部的一節。就是有聖靈恩賜的人說起別種語言。我們不清楚這種語言到底是什麼語言,是真的說外國話,或是說一種異言,但聽起來卻像似「外國話」。我們若將這與五至十一節一起看,應該是指別人聽得懂的話語。由於有人以能說這種「異言」作為「聖靈充滿」的一種記號,因此,時常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紛爭。早在使徒保羅的時代就曾發生過這樣的情形,因此,他才會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特別提起對於說「異言」的看法。他說:「我即使會講人間的各種話,甚至於天使的話,要是沒有愛,我的話就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哥林多前書十三:1)使徒保羅會寫這樣的書信,主要原因是有人用說「異言」的能力來標榜自己在信仰層次上的特殊性。但使徒保羅強調,一個基督徒最重要的不是標榜自己,乃是要將所有的才能用來傳福音。

第五至十三節:那時候,有從世界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一聽見這響聲,一大群人就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大家非常興奮,因為每一個人都聽見信徒用他本地的語言說話。在驚訝詫異中,他們說:「你看,這樣說話的人不都是加利利人嗎?為甚麼我們個個都聽見他們用我們自己的母語說話呢?我們當中有帕提亞人、米底亞人、以攔人;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加、本都、亞細亞、弗呂加、旁非利亞、埃及,和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亞一帶地方來的人,也有從羅馬來的,包括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此外有克里特人和阿拉伯人。我們竟然都聽見他們用我們本地的語言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他們又驚奇又困惑,彼此你問我,我問你:「這是怎麼回事?」

有些人竟取笑信徒說:「這些人不過是喝醉罷了!」

由於五旬節是個大節期,因此有來自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聖殿參加特別的聚會(參考民數記廿八:26),要獻上感恩祭。這裡所說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虔誠」猶太人,當然也包括住在耶路撒冷本地的猶太人在內。

第六節是我們要注意的一節經文;這一節說到「每一個人都聽見使徒用本地的語言說話」。這裡所說「本地的語言」應該是指著亞蘭語,這是猶太人的母語,也是耶穌基督時代一般猶太人所共用的語言。而希臘語乃是當時官方通用語言,也是甚為流行、通用的語言。因此,在這裡所說的應該是指著他們共有的母語,並不是甚麼特別的語言,尤其是在這個傳統的重要節期中,更沒有說其他語言的必要。這樣,為甚麼會有第七節這種「驚訝詫異」的反應呢?有一個可能就是這些自外地回來的猶太人,在節期中看到這樣多的人聚集,且是看到這些加利利的耶穌基督門徒,以及信徒們用讚美的聲音在歌頌著上帝使耶穌基督復活的大愛,內心產生一股極大的感動。

這種情形也時常發生在外國的台灣人教會。早期出國的人大都以留學生為主,這些留學生因為出國在外,當有人帶他們去教會參加聚會時,一聽到台灣母語,那種感動簡直無法用言語形容。他們雖然不是基督徒,但卻是非常喜歡去參加教會的聚會,後來也因為這樣而成為基督徒。這樣的案例非常多,尤其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更是如此。

但是,比較令我們不解的是,有人把這種非常自然的「母語」看成是一種奇特的語言,並認為這種語言只有上帝才聽得懂,且強調那是聖靈充滿的特徵。這種問題在使徒保羅時代就發生過,他稱這種語言叫「靈語」,並有人解釋這種「靈語」給人聽(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0節),就好像在台灣民間宗教裡那些專門在替乩童傳述「靈語」的人一樣。但是,會講「靈語」的事後來卻衍生出大家在互相比較誰較屬靈,結果不但沒有造就信徒的靈命,反而增添許多教會內部的紛爭。保羅為此還寫了一篇我們甚為熟悉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強調一個基督徒不應該在這種事上誇耀自己的屬靈層次。

另外一點,作者路加筆下所要強調的乃是信仰上的意義,遠勝過表面上的現象。我們可以這樣了解: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聚集在一起,卻能在聖靈導引下大家都聽得懂門徒們所見證的「復活的基督之信息」,這意義是很特別的。因為依照創世記第十一章一至九節有關巴別塔故事所表徵出來的意義,人的罪導致語言的紛亂,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破裂,也與上帝之間不和諧。如今,卻因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此復和,並藉此重新建立人與上帝之間和好的關係,這應該才是作著路加透過這件事的現象所要表明的最大意義。就如同在第十一節所說的:「我們竟然都聽見他們用我們本地的語言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

確實是如此!分裂的人間,分裂的心靈,若因耶穌基督的復活而能完全復和,這是聖靈充滿的最大功效,是上帝偉大的作為!

第十四至卅六節:這時候,彼得和其他十一個使徒站起來。他高聲向大家說:「猶太同胞和所有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你們要明白,要留心聽我的話。你們以為這些人是喝醉了嗎?不是的,因為現在才早晨九點鐘。這情形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

上帝說:
這是我在世界的末期所要做的:
我要把我的靈傾注給每一個人。
你們的兒女要宣告我的信息;
你們的年輕人要看見異象;
你們的老年人要做奇異的夢。
在那些日子,
我要把我的靈傾注出來,
甚至給我的奴僕和婢女;
他們要宣告我的信息。
我要在天上顯神蹟,
在地上行奇事;
有血,有火,有濃煙;
太陽要昏暗無光;
月亮像血一般的紅;
在主那偉大榮耀的日子來到以前,
這一切都要發生。
那時,凡呼求主名的人都必然得救。

「以色列同胞啊,你們要聽我的話。拿撒勒人耶穌的神聖使命,很清楚地由上帝藉著他所行的神蹟,異能、奇事,向你們顯示出來了。這事你們自己都知道,因為是發生在你們當中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和先見早已決定把耶穌交給你們;而你們藉著不法的人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他。但是上帝使他從死裏復活,把死亡的痛苦解除了,因為死亡囚禁不了他。大衛曾經指著他說:

我時常看見主在我面前;
他在我右邊,使我不至於動搖。
因此,我心裏歡喜,
我的言語充滿快樂;
而我必朽之驅仍要棲息在盼望中。
因為你不會讓我下陰間,
也不會容許你忠心的僕人腐爛。
你已經指示我生命的道路;
你的同在使我滿有喜樂。

「同胞們,關於先祖大衛的事,我必須坦白向你們說明。他不但死了,也埋葬了;他的墳墓到今天還保存在我們這裏。他是先知,他知道上帝對他的應許;上帝曾發誓要從他的子孫中立一個王來坐在他的寶座上。大衛預知上帝的計劃,所以當他講到關於基督的復活,他說:

他沒有被撇下在陰間;
他的肉體也沒有腐爛。
這位耶穌,上帝已經使他復活了;我們都是這事的見證人。他已經被高升在上帝的右邊,並從他父親接受了所應許的聖靈。你們現在所看見所聽到的,就是上帝傾注給我們的恩賜。大衛自己並沒有升到天上,可是他說:
主對我主說:
你坐在我右邊,
等我使你的仇敵
屈服在你腳下。

「所以,以色列全體同胞啊,你們要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

這是彼得和其他十一位使徒的第一次公開見證詞。對象是那些在聖殿裡的猶太人,尤其是從外地回來的猶太僑民。

要注意的是彼得引用自先知約珥書二章廿八至卅二的預言。在先知約珥的預言中,主要是針對回國後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說到上帝將要重建他們,使他們有新的生命。彼得用先知約珥的話,顯然有意要表明一點:耶穌基督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來要重建猶太人,成為新的子民的代表者。透過耶穌基督,猶太人將充滿上帝的靈。雖然猶太人還是將耶穌基督釘十字架、殺害,但是,死亡並不能限制上帝神蹟的顯現,因為耶穌就是上帝所差遣來的基督!

若說聖靈力量充滿所顯示出來的現象是什麼,很清楚地,從門徒身上所看到的就是個好的例子:他們由害怕、藏躲,轉變成勇敢的見證者。彼得曾經一再否認耶穌基督與他的師生關係。而其他的門徒們也因耶穌基督的受難而逃跑四散(馬可福音十四:50),甚至有的門徒回去故鄉重操舊業了(約翰福音廿一:1—3)。但是,復活的耶穌基督再次把他們聚集在一起,並且與他同在。在聖靈充滿下,如今在這重要節期、在這萬人聚集的地方,他們勇敢地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大神蹟。

我們也從第卅六節這裡看到一個宣教工作上的大轉變,就是從耶穌基督宣教的內容—上帝國,轉變成現在彼得和其他門徒們傳揚耶穌基督的復活。上帝立耶穌為基督,這就是基督教會二千年來的宣教主題:耶穌復活了,祂是基督,是我們的主。這一節也可以說是基督教會這二千年來存在的主要依據,教會存在的目地就是要傳揚復活的耶穌基督之信息,並藉著耶穌基督的復活傳遞出上帝無比的愛—救恩。

第廿二至廿四節可以說是彼得見證的中心主題:拿撒勒人耶穌,就是以色列民族所期盼的基督(彌賽亞)!而這位基督卻被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注意,彼得是先將耶穌基督與十字架結合在一起宣告。我們可以這樣說:若要談耶穌基督,就要說到十字架。沒有說到十字架,就無法真正的了解耶穌基督。十字架所代表的是苦難,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一再強調:基督教的信仰是從苦難開始談起的。

另外我們也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早期的門徒們喜歡引用舊約聖經,除了引用先知約珥的話外,這段經文的第廿五至廿八節則是引用詩篇第十六篇八至十一節的詩歌。我們可以了解引用舊約的主要目的,為要說明舊約聖經所預言的那位即將來臨的彌賽亞,就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這可能是因為早期的信徒大都是猶太人的緣故,引用舊約容易讓他們明白,切入他們的心。

第卅七至四十一節:大家聽到了這話,覺得很扎心,向彼得和其他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該做甚麼呢?」

彼得告訴他們:「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悔改,並且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好使你們的罪得到赦免,你們就會領受上帝所賜的聖靈。因為上帝的應許是給所有我們的主上帝所呼召的人,就是你們、你們的兒女,和一切在遠方的人。」

彼得又用許多話向他們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要救自己脫離這些邪惡的人所要遭受的懲罰!」許多人領受了他的信息,並接受洗禮;那一天信徒約增加了三千人。

第卅七節的「扎心」,所表示的意思是「愧疚」。也就是這些人聽到彼得的話之後,覺得很難過,因為他們已經發現耶穌基督的死,其實就是自己參與謀害有份的。如今他們發現自己竟然是參與了謀害彌賽亞的人,這該怎麼辦呢?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出,使徒們的見證並不是為了嬴得群眾而說好聽的話,他們直接指責眾人把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就是錯誤的行為。另一方面,我們也從這裡看到彼得的見證說詞確實是產生了效果,才能使這些原本喊叫把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產生悔意。作者路加這種寫法所要表示的意義十分清楚:聖靈的工作,使彼得的見證產生效果。

第卅八節可以說是整本聖經的主軸信息:悔改。施洗約翰出來傳福音時,對著群眾呼喊「你們要悔改」(馬可福音一:4)。耶穌基督出來傳福音的第一句話也是說「你們要悔改」(馬可福音一:15)。他告訴那些不滿他呼召稅吏利未來跟從他的法利賽人說:「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來悔改。」(路加福音五:32)可以說上帝整個救贖的中心,就是要人悔改。悔改乃是上帝拯救的主題。

這一節也讓我們看到早期教會接納人進入教會的主要方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施洗,這也成為進入基督徒信仰團契的基本條件。今天的教會也是繼續這個傳承,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為要加入教會的兄姊施洗。另外,「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也成為基督徒信仰團契與一般社團之間的區隔。基督教會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社團,乃是基督教會是因主耶穌基督的緣故而設立。到教會來,是要學習耶穌基督的腳步,學習走天國的路途。在一般社團裡有利益關係的問題,但在基督信仰的團契裡,是以上帝為中心,所學習的是與耶穌基督一同承擔人類的苦難。這恐怕是最大的差別吧。

彼得的見證其實對今天的基督教會有很大的影響。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教會把受洗與罪得赦免看成是一體二面,不能分開。雖然保羅曾經對施洗之事不以為然,但是教會長久以來,甚至是今天的教會,仍然把施洗看成是很重要的信仰告白,在長老教會甚至以此作為可參與主的聖餐之主要依據。

第四十一節說到當彼得和其他門徒見證之後,聖靈大大作工,有三千人加入了這個信仰團契。在第一章的十五節說有信徒一百二十名,我們不知道這些人是由那裏來的,但是現在這裏的三千人則很清楚,是彼得他們一群人在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後,所得到的果實。

第四十二至四十七節:他們專心向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

使徒們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人人都因此起了敬畏的心。全體信徒繼續在一起過團契的生活,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他們又賣掉田產家業,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他們同心合意,天天在聖殿裏聚會,又分別在各人的家裏一起分享愛筵,以歡喜純潔的心一起用飯,頌讚上帝,跟人人保持和睦的關係。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

第四十二節也是初代教會的特色—分享愛筵、一起禱告。在「讀使徒行傳這本史書」一文裡,我有提到初代教會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大家一起禱告。祈禱也是基督教會信仰團契最特別的地方,它表明人的卑微,願意尊上帝為大,也至少表明人是以真實的內心面對上帝。另外,不論現代中文譯本的「分享愛筵」,或和合本聖經用的「擘餅」,顯然這是在學習耶穌基督留給他們的模式—最後晚餐。但是也有聖經學者認為這是平常吃飯的樣式。我們不太清楚三千個人一起吃飯是否也像耶穌基督用五餅二魚給五千餘人飽食一餐,或者僅僅是在說明初代教會大家已經形成一個生活共同體。如果依照第四十三至四十七節的經文來看,應該是比較接近形成一個大家庭式的生活共同體。作者路加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五餅二魚的事件也發生在門徒身上,第四十三節的「使徒們行了許多神蹟奇事」這句話,也沒有說明門徒是行了甚麼神蹟,但是往後我們看到彼得他們也會醫病、趕鬼,可看出作者路加似乎已在暗示:門徒們有如同耶穌基督擘餅給五千餘人飽食這樣的能力,因為聖靈充滿他們,與他們同在。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初代教會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家生活在一起。想想看有三千人生活在一起,他們若非期盼耶穌基督快快降臨,且這種期盼是熱切的、真實的,不會把「田產家業」賣掉。他們的看法是當耶穌基督再次從天上降臨的時候,也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那時保有世上的財產又有什麼意義呢?有甚麼作用呢?沒有。這種觀念也一直存留到現今的世代。一九九二年十月廿八日在韓國的五旬節教派就發出這樣的預言說,當天是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結果大約有六千名信徒聚集在教會等待,他們大多數人已經變賣了田產家業。一九九七年底發生在台灣的「飛碟會」事件,也是如此,有人變賣了田產家業,到美國去等待上帝差遣飛碟來帶他們去天國。類似初代教會這種團契生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要件:誠實。而這就是第四十六節所說的「同心合意」、「歡喜純潔的心」的內涵。如果沒有真實的內心,絕無法建立同心合意的團契生活。

再者,大家聚集在一起,雖然人數達到三千人以上,且陸續在增加中,但沒有人會害怕,也沒有人會懷疑他人,因為他們實在是有真實的心。這樣的團契生活是令人感動的,難怪人數會陸續增添。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受洗必須與悔改緊密結合在一起。

我們看到彼得他們奉耶穌基督的名施洗,但是也別忘了,彼得和其他門徒在為人施洗之前,都會勸人們要悔改。整本聖經就是以勸人悔改為主軸,在說明上帝拯救的慈愛。

今天的基督教會很努力在勸人受洗,歸在耶穌基督的名下,這是很好的事。但是,一定要記住,在勸人受洗之前,一定要先勸人悔改。沒有勸人悔改,就為人施洗,那是很大的錯誤。我甚至發現有些教會或是傳道者,只在意有多少人受洗,在年度事工報告中很重視有多少人受洗,也有的教會用受洗的人數多寡來評鑑一個傳道者工作的成果好壞。這種只注意受洗者的數目,卻忽略了受洗的人有誰是真心悔改,是非常錯誤的信仰認知。我們看使徒保羅這樣說:「基督差遣我不是為了施洗,而是要我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免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失去了效力。」(哥林多前書一:17)我們應該有一種認識:勸人認罪、悔改,比勸人受洗更重要。一個人若是真心悔改,有沒有受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別忘了,耶穌基督也沒有為人施洗啊(約翰福音四:2)。

二、聖靈的恩賜是用來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而不是用來比較誰的信仰較屬靈。這也是初代使徒所建立給我們的榜樣。

傳揚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的救恩,是屬於基督之名的教會最大的使命。如果一間教會沒有傳述上帝在耶穌基督的救恩,這間教會就不能稱為是屬於基督的教會。

我們看到初代教會的開始,是因為聖靈充滿,及門徒們被聖靈充滿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勇敢地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他們並不因為聖靈充滿而炫耀自己的能力,這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許多基督徒常常犯一個嚴重的毛病,就是喜歡誇耀哪一間教會比較屬靈,或是哪一個人被聖靈充滿。我想,會有這樣的想法、看法,就已經失去了所謂聖靈充滿的意義了。因為聖靈充滿最大的意義就是在見證上帝拯救的愛,不是用來誇耀人或自己。我說過,我們能見證上帝的救恩,並不是我們自己有甚麼能耐,或是甚麼辦法、才能,而是聖靈在我們身上作工的結果。因此,一間教會若是常常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的救恩、慈愛,這間教會就是屬靈的教會,就是被聖靈充滿的教會。使徒保羅說:「凡是被上帝的靈感動的人一定不說『耶穌是該受詛咒的』。同樣,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十二:3)別小看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工作,即使是帶一個小孩來認識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這就是聖靈在我們身上作工了。帶領任何一個我們的親朋好友來認識耶穌基督,我們就是被聖靈充滿的人。

三、信仰團契必須是以誠實敬畏主上帝的心建立起來的。

教會是個信仰團契,不是一般社團,這點認識非常重要。信仰團契最重要的是以誠實的內心回應上帝揀選的愛。若失落誠實的內心,就會失落成為信仰團契的立足點,它的存在就會發生問題。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的門徒所創立的教會,就是因為有真實的內心聚集在一起,才會「同心合意」一起祈禱,才能夠以「歡喜純潔」的心一起用飯,過大家庭的生活。

今天的基督教會也必須是這樣。如果組成教會的兄弟姊妹不夠誠實,又怎能告訴別人說上帝是鑑察人內心的上帝呢?不誠實的教會,不但不能見證福音,反而會敗壞耶穌基督的名。

四、建立信仰團契基本的態度,必須是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的,如同兄弟姊妹一般,不分貧富與貴賤。

初代教會最使我們感受到它強大的結合力之處,乃是他們那種實質的「共產」生活態度。看,他們「賣掉田產家業」,「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換句話說,在他們之間,沒有所謂誰比較貴重,誰比較卑賤,沒有,沒有這樣的區分!大家都一樣,都是一家人,都是上帝揀選的兒女,是上帝關心、拯救的對象。

今天的基督教會應該重新反思:我們是否以這樣的信仰態度對待教會裡的每一個兄弟姊妹?

自從牧會以來,我一直努力在教會裡建立「大家都一樣」的信仰態度,但是常常遇到困難,有時挫折感很大,可是至今我還是不妥協。我的方式就是先從辦理喜、喪之事開始著手。我的看法是:無論是誰結婚,大家來到教會都一樣,沒有人可以因為自己有特別的社會地位,為孩子辦喜事就要特別,或是為自己的親人辦喪事就要比較特殊。沒有!至少來到教會這個地方,大家都必須是一樣的。禮拜順序單由教會來印,最多兩個詩班獻詩,且詩班獻詩是為了歌頌上帝的名,不是為了要結婚的人,或是去世的兄姊。禮拜堂裡面沒有甚麼特別的佈置、裝飾,禮拜中也沒有甚麼名人說祝賀或安慰的話。在教會裡,最基本的態度就是,會的人要體貼不會的人;有能力的人要顧慮到能力軟弱者的需要。這是我們在信仰上要學習的功課,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培養一個觀念:來到教會裡,就要把個人的身世背景、能力都放下,拋諸於後,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上帝。祂不看我們這些,祂看的是我們謙卑、懺悔的內心。如果我們想誇耀甚麼,回家去誇耀,或是離開教會後才去誇耀。當傳道者的我,在教會外面我無法管得著,但進到教會裡來,我有這份堅持,而且我不會妥協。我也希望大家盡心配合我這份堅持,如此我們才能跟人家說:在我們教會,沒有「大、小,貴重、卑賤」之分。

讓我們大家合作,努力來建立一個真正屬於基督信仰的團契。


(講於一九九八年四月廿六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