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迫害打開福音之門

經文:使徒行傳八:1—40

上次我們提到教會史上第一位因勇敢地在猶太人議會中宣揚復活的耶穌基督,而遭到迫害致死的信徒司提反。也得以從司提反的身上反省教會存在的宣教使命是什麼,以及應該有的宣教態度,即我說過的,我們應該學習司提反的信仰精神,即使是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還是堅持所信的耶穌基督已經復活。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司提反在他的演講詞中,一再地重述以色列民族被上帝拯救的歷史,以及所犯的錯誤,就是對上帝僕人惡意的殺害。他的證詞引起當時猶太宗教領袖相當的不滿,把司提反判處用石頭打死的刑罰,致司提反殉道的事件成為早期教會面臨的最大迫害。自此,使早期教會受到的迫害除了來自猶太人的宗教領袖,羅馬帝國統治當局的壓力也逐漸加入。

我也提過,認識歷史,包括國家的以及教會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她們發展成長的真相,以及從歷史的經驗中學習到教訓。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在現今的宣教工作上有正確的方向。

今天我們所讀的使徒行傳第八章,是教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資料。這一章告訴我們,早期的宣教工作如何向外邦地區傳開,更重要的是,往外地去傳福音的都是「信徒」。這一點是值得今天全體教會反省和思考的課題。

第一節:從那一天開始,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極殘酷的迫害。使徒以外,所有的信徒都分散到猶大和撒馬利亞各地區去。

如果要問整卷使徒行傳中最重要的經文何在,這一節就是了。這一節可以說是基督教會歷史非常重要的文獻之一;說到由於基督教會受到嚴厲的迫害,甚至必須逃到外邦人的地區去避難。在這一節中,有幾點是我們要注意的:
一、掃羅(保羅)是支持此次謀害司提反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後來在所寫的加拉太書第一章十三節這樣說:

「我從前信奉猶太教時的行事為人,你們都很清楚。我不留情地迫害上帝的教會,極力摧殘它。」

皈依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在眾人面前表白自己過去是這樣迫害信徒的,他說:

「我曾迫害遵行這道路的的人,置他們於死地。我也搜捕男女信徒,把他們關在監獄裡。」(使徒行傳廿二:4)

「我從前也相信應該盡力反對拿撒勒人耶穌。我在耶路撒冷就這樣做了。我從祭司長得了權柄,把許多信徒抓來坐牢;不但這樣,他們被判處死刑,我也贊成。此外,我在各會堂多次對他們用刑,強迫他們放棄信仰。我非常厭恨他們,甚至到國外的城市去迫害他們。」(使徒行傳廿六:9—11)

這些話實即掃羅參與迫害的証據。我們知道他原是位猶太教的狂熱者,屬於最為虔誠的「法利賽人」(使徒行傳廿三:3),他本身也是權貴階級,一生下來就有「羅馬公民」的身份(使徒行傳廿二:27)。因此由他來執行迫害的工作,不論猶太教或羅馬政府,都看為最佳人選。有人認為這次迫害就是因為掃羅身分特殊,而得到羅馬政府之默許,否則是不可能對司提反執行死刑的。而且除了司提反以外,必定還有其他的信徒被殺,雖然他們的名字並沒有流傳下來,可是我們知道,如果不是大量捕殺信徒,早期教會的信徒不可能會逃離耶路撒冷到外地去。因為他們已經在逐漸在耶路撒冷形成了一個特有的信仰團契: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到耶路撒冷以外的地區去是非不得已的事。如今,卻因為迫害相當嚴重,且手段極其殘酷,逼得他們必須四處逃散。

請注意,這裡所用的「分散」這個字的字根,原本也有「播散種子」的意思。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這表示這些信徒分散到各地去,就如同是撥撒福音的種子。這也是作者路加所要突顯的含意(這些信徒們原本是在耶路撒冷聚會,如今因迫害而分散,但卻又不是分散,而是去撒福音的種子),也是他寫此書時所用最特別的字眼。一般人遇到迫害或困難時,大多會採取逃難的方式躲起來,甚至不再堅持原有的信仰。但作者路加告訴我們這些信徒不是如此,而是把原本集中在耶路撒冷的力量,擴散到耶路撒冷以外的地區去。

「使徒以外,所有的信徒都分散」這句話除了很重要,也是引起爭議最多的一句。為甚麼「使徒」不用逃難?這是大家想清楚的問題。使徒,他們是當時在耶路撒冷聚會的基督徒信仰團契中最中心的人物。我們在第四章四節得到信徒的確切數目是「光是男人,數目將近五千」;在第五章十四節,參加聚會的人數繼續在增加;第六章一節說信徒的「數目日日增加」。因為人多,他們當中發生了不和諧的問題,有些說希臘語的信徒認為他們當中的寡婦被疏忽了。為此,團契選出七人來辦理一些行政事務的工作。有可能這些使徒在這種數以千計的團體裡,無形中已成為一種「特殊階級」了。

對於使徒們為甚麼在那樣殘酷的迫害下可以不用逃離耶路撒冷,而信徒卻必須設法逃離,有兩種相對立的看法。其一,因為使徒是直接傳承自耶穌基督,他們很勇敢,像彼得、約翰,雖然被抓去關,且被鞭打,但還是勇敢地在猶太人議會中大聲見證復活的耶穌基督。他們都是被聖靈充滿的人,因此願意留下來在耶路撒冷繼續為福音奮鬥。但另一種則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使徒們之所以不離開,原因是他們已經從猶太當局取得「特殊」的諒解。由於使徒們都是在地猶太人,並不是從國外回來的僑民,司提反則是從外國回來的,而迫害可能是針對說希臘語的族群發出,因為他們不像這些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基督徒,尚且保留著猶太人的生活習俗,除非參加聚會,否則一般來說,看不出在信仰上與猶太教的信徒有甚麼差異,只要從他們早先都是在猶太人會堂聚會即知。但是說希臘語的信徒可不是這樣;從他們的口音、語言、舉止、態度馬上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從國外回來的猶太裔,和當地人顯得格格不入。也很可能他們常批評猶太宗教的點點滴滴,使得猶太宗教當局相當不滿,迫害因此針對他們而來。這就是為甚麼有人認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使徒)被看成是與猶太宗教領袖們已取得較「親密」的關係之因。

第二至三節:有些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並且為他大聲哀哭。

這時候,掃羅進行摧殘教會的工作;他挨家挨戶搜捕男女信徒,把他們關進牢裡。

誰會替司提反料理善後呢?當時,大家一定都覺得出門也很危險。照第二章五節「有從世界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來看,這些猶太人很可能已經皈依耶穌基督,否則不會為了司提反受難的事「大聲哀哭」。何況哀哭也是很冒險的事,因為那時候是禁止的─猶太人的法典米示拿(Mishnah)規定:不准對被判處死刑的人哀悼。

當時並不是所有的信徒都逃離耶路撒冷,尚仍有留在那裡的,因此,掃羅繼續進行搜捕的行動。第三節告訴我們,掃羅可能就是策劃迫害基督徒最重要的人物。從第廿六章十節,我們知道他策劃迫害基督徒的工作是從「祭司長得了權柄」的。這表示他握有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合林(Sanhedrin)的支持,甚至可以派兵丁搜捕他們眼中的罪犯—基督徒。

第四至八節:那些分散的信徒到各地傳福音。腓利到撒馬利亞去,向當地的人宣講基督的事。群眾都聚精會神地聽腓利所說的話。他們一邊聽,一邊觀看他所行的神蹟。污靈大聲呼叫,從許多所依附的人身上出來;許多癱瘓的、瘸腿的也都獲得醫治。撒馬利亞城裡充滿著喜樂。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特別是第四節說「那些分散的信徒到各地傳福音」。看,他們不是去避難,而是藉著逃避迫害到外地去傳揚基督復活的福音。由於他們是從外地回來的,因此可能比一般耶路撒冷的在地信徒或門徒們更清楚逃亡的門路。因為在這段期間,迫害還不是來自羅馬統治者,而是猶太宗教當局。

另外一點第四節寫得並不夠明確。比較一下使徒行傳第十一章十九節就會知道,這些信徒分散出去的地方除了腓尼基、塞浦路斯、安提阿,還有這一章第一節所說的猶大和撒瑪利亞地區。

第五節提到腓利,他是早期教會揀選出來料理信徒共同生活事務,七位「有智慧、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同工中的一位(使徒行傳六:3─5)。就如同我在前一講所說過的,他們雖然是被揀選出來料理事務性的工作,其實也是最好的傳道者,司提反如是,腓利亦然,這裡說他到撒馬利亞去「向當地的人宣講基督的事」。在作者路加的筆下,腓利是「傳道人」,住在凱撒利亞(使徒行傳廿一:8)。現在他在撒馬利亞城,不但傳講基督的福音,而且就像彼得一樣,也會「行神蹟」,醫治人的病、趕鬼。

要稍微注意一下腓利到撒馬利亞城去的事;這個城長久以來一直與猶大地方的人民有心結,這是歷史問題使然。當年以色列亡國後,分成南國猶大、北國以色列。猶大的人民認為亡國後的北國人比較次等,因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與外族人通婚了,而這些通婚的人後來被通稱為「撒馬利亞人」(這個稱呼帶有鄙視、討厭的意味),猶太人拒絕與他們往來(約翰福音四:9),甚至不歡迎他們到耶路撒冷聖殿去敬拜上帝。撒馬利亞人就在基利心山(示劍附近)建造一座聖殿,有意與耶路撒冷相抗衡。也因此,加深了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之間的心結。猶太人一直認為那座聖殿不潔淨,且懷疑其內有異邦神明的崇拜。現在腓利去向撒馬利亞城的人傳福音,這至少說明一件事:福音雖為猶太人拒絕,原本有心結、隔閡的兩個民族,卻因為信耶穌基督,致猶太人基督徒和撒馬利亞人基督徒現在能夠融合在一起了,這是多麼奇妙的恩典啊!作者路加用「充滿著喜樂」來形容撒馬利亞城的人民內心的感受。

由這節我們也再次看到路加對屬於外邦人的撒瑪利亞人是頗具好感,這從他所寫的福音書可更明顯看出,他一再稱讚撒馬利亞人的熱心以及知道履行聖經的教訓,遠超過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參考路加福音十:25—37)。

第九至十三節:有一個人名叫西門,他的邪術曾經轟動了撒馬利亞居民。他也自以為了不起;城裡各階層的人都很喜歡聽他。大家說:「這個人有上帝的能力,是『大能者』。」因為他長久用邪術迷惑他們,所以他們聽從他。但是,他們相信了腓利所傳關於上帝主權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時,男男女女都接受了洗禮。西門自己也相信了;他受洗後常常跟腓利在一起。他看見了腓利所行的大異能和神蹟,很覺得驚奇。

這裡說到有一位名叫西門的人,他會行邪術。第十節說當地的人甚至形容他是「大能者」,意思是他就像上帝一樣,可以想像出他是多麼會行當時的人看為非常神奇的法術。類似這種會行法術的人,在使徒行傳中曾有多起記載,例如第十三章八節的以呂馬、第十九章十三至二十節的猶太祭司長士基瓦的七個兒子等。

作者路加告訴我們除了耶基督的門徒彼得和約翰等人,後來被聖靈充滿的司提反、腓利也都會行神蹟奇事(六:8、八:6),而且他們的能力比這位西門還要大,讓西門看得目瞪口呆,大感驚奇。這裡說到這位行邪術的西門後來也受洗了,可是彼得顯然對他的受洗另有看法,認為他「心術不正」(廿一節)。這也是在提醒我們,有行奇事之異能的人,並非全都來自上帝,有時這些奇事、異能是邪術。我們的困難是,一般人無法確知何者才是來自聖靈的恩賜,只有像彼得這樣被聖靈充滿的人才會知道。

第十四至廿五節:在耶路撒冷的使徒聽見撒馬利亞人領受了上帝的信息,就派彼得和約翰到他們那裡去。兩人一到,就替信徒們禱告,要使他們領受聖靈。因為當時聖靈還沒有臨到他們當中的任何人;他們只是奉主耶穌的名接受洗禮。於是彼得和約翰給他們按手,他們就領受了聖靈。

西門看見使徒所按手的人都領受了聖靈,就拿錢給使徒,說:「請把這能力也給我,使我替誰按手,誰就領受聖靈。」

彼得卻對他說:「你跟你的金錢一起滅亡吧!你居然妄想能夠用錢買上帝的恩賜!你在我們的工作上沒有份;因為在上帝面前,你的心術不正。所以,你要悔改,離棄邪惡,祈求主赦免你心中這種意念。我看出你正在啃著嫉妒的苦果,作罪的囚徒。」

西門對彼得和約翰說:「請你們為我向主祈求,使你們所說的這事不至於發生在我身上。」

彼得和約翰在那裡作了見證,宣講主的信息,然後回耶路撒冷去。歸途中,他們在撒馬利亞的許多村鎮傳福音。

這段經文是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就是耶路撒冷派出代表—彼得和約翰─到撒馬利亞去了解當地人民接受福音的情況,他們到了以後所作的種種還強化了信徒們的靈性。作者路加用這種方式表明一個重要的訊息:耶路撒冷教會(或是信仰團契)已經成為當時基督徒信仰的主流、正統。第十五章甚至記載使徒保羅後來的工作都必須先經過耶路撒冷會議的認證後才算數,而他在外邦傳道一陣子後,也得回到耶路撒冷去向教會的長老報告工作發展的狀況(使徒行傳廿一:17—26)。使徒行傳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例如第十一章記載耶路撒冷教會討論有關外邦人加入基督信仰團契時,應否先受割禮的問題。以及在聽到有關外邦人信耶穌基督的訊息後,就派人去察看實際情況(使徒行傳十一:19—26)。這些都突顯出耶路撒冷教會已經形成一個重要的「權威中心」,帶有「監察」的權力,作者路加藉此告訴我們:初代教會的階級制度已經形成了。
如果我們以此段經文比較路加福音第九章五十一至五十六節,就會發現耶穌基督的復活,確實已經在人的身上造成極大的改變。撒馬利亞人曾拒絕耶穌基督,為此,耶穌基督的門徒雅各與約翰提議從天上降下火來燒滅該城,但被耶穌基督責備。現在撒馬利亞城的人誠心領受了福音,於是耶路撒冷教會趕快派彼得與約翰一起去探個究竟。

第十五至十七節是備受爭議的一段經文,即受洗與聖靈之間的關係。這一段經文是說聖靈在洗禮之後降臨,但在第十章四十四至四十八節則說聖靈是在受洗之前降臨,而使徒保羅則是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看待,認為洗禮和聖靈是一體的(哥林多前書十二:13)。很可能這段經文是繼續在說明耶路撒冷教會使徒的權柄,也就是說彼得他們具有信仰上認證的權柄。就好像耶穌基督傳福音的時代,耶路撒冷亦曾派經學教師去加利利察看耶穌基督(路加福音五:17)。

第十八至廿四節是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作者路加清楚告訴我們,行邪術的西門根本沒有聖靈同在,最奇特的乃是他想用錢買聖靈。邪術或許可靠著學習得到,但聖靈絕非如此!聖靈是自由的,是上帝的能力顯現,不是人可以隨意擁有。再者,被聖靈充滿,並不是要用來炫耀自己的能力,或是藉此擁有甚麼特權,而是要用來傳揚福音。這位行邪術的西門顯然絲毫不了解聖靈的意義,以為彼得、腓利他們所擁的聖靈力量也是一種「術」,他想買的就是這「術」,然後從「術」的法力中牟取更多的利益,因為過去他就是靠著行邪術賺取暴利的。

英文有一個字「Simony」,意思是「購買聖職」,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即西門(Simon)想用錢向彼得買聖靈。

第二十節跟第三章六節相比較,可看出彼得昔日在耶路撒冷聖殿美門口遇見一位乞討的瘸腿者時,是對那位乞丐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現在這個行邪術的西門竟然想用錢來買聖靈,彼得聽到後,用嚴厲的話語,一點也不客氣的指責他,並且詛咒西門跟他的金錢「一起滅亡」。彼得這樣說,是認為西門這種行為已經嚴重的褻瀆了聖靈,主要原因乃是西門「心術不正」,而西門大概連想都沒有想到會這麼嚴重。這也是一門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接受(即相信)耶穌基督後,必須在信仰上有成長,否則,不但於人於己沒有幫助,反而更容易錯解信仰的內容,不但不會監定我們的信仰,甚至會引導我們走入錯誤的信仰之途。

第廿六至四十節:有主的一個天使告訴腓利:「你動身向南走,到那條從耶路撒冷通往迦薩的路上去。」(這條路已經荒廢了。)腓利就動身前往。在途中,他遇見一個衣索匹亞的太監。這個人是一個高級官員,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手下經管財務。他上耶路撒冷去敬拜上帝;歸途中,他坐在自己的車上誦讀先知以賽亞的書。聖靈對腓利說:「你過去,靠近那車子走。」腓利跑過去,聽見太監正在誦讀先知以賽亞的書,就問他:「你所讀的,你明白嗎?」
他回答:「除非有人開導,我怎能明白呢?」於是他邀請腓利上車,跟他坐在一起。他所誦讀的那一段經文是:

他像一隻被牽去屠宰的羊,
像一隻在剪毛人手下的羔羊默默無聲。
同樣,他也一言不發。
他忍受恥辱;
沒有人替他主持正義,
也沒有人能指出他的世系。
因為他在世上的生命已到了盡頭。

太監問腓利:「請指教我,先知這段話是指著誰說的?是指他自己呢,還是指著別人?」腓利就開口,從這一段經文開始,向他講解關於耶穌的福音的事。他們經過一個地方,路旁有水,太監說:「這裏有水,我不可以就在這裏接受洗禮嗎?」

太監就吩咐停車;腓利跟他一同下到水裏,為他施行洗禮。他們從水裏上來的時候,主的靈把腓利帶走;太監再也看不見他了。他繼續趕路,滿心快樂。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一帶地方,在各村鎮宣講福音,直到他來到凱撒利亞。

讀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使徒行傳第八章最主要就是在描述福音向外廣傳的經過和背景。福音之所以會傳向外邦人的地區,乃是因為基督徒受到極殘酷的迫害。但是這些因為迫害而四散的信徒,卻成為福音最忠實的使者,如腓利。本章就是以他的福音工作為例,先描述腓利向撒馬利亞人傳福音,然後作者路加以衣索匹亞的太監為背景,將他把福音工作往外邦人傳開的過程架構起來。特別要注意的乃是作者路加強調:福音的工作,其實就是聖靈的工作,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在上帝的靈帶領下才完成的。這幫助我們了解到一項重要的信仰真理:傳福音不是靠人的力量,福音之所以能傳開,是因為聖靈的帶領。若沒有聖靈的帶領,則是出於人,而非上帝的工作,必然失敗(參考使徒行傳五:38—39)。

另外一點,作者在這一章中也告訴我們,最先把福音傳開的,並不是那些負有傳承耶穌基督使命的使徒,而是一般的信徒,但他們都是因為被聖靈充滿,才能勇敢地四處去見證福音。這讓我想到最先把福音帶入台灣的,是英籍宣教師馬雅各醫師,並不是受過正統神學教育的傳道者。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再次看到作者路加很喜愛用的「天使」和「聖靈」出現了;天使告訴腓利應走的路徑,聖靈也指示腓利該做的事。

依照地圖來看,撒馬利亞和迦薩是一北一南的兩個地區,距離相當遠。但是,腓利並沒有任何怨言,他接受天使的指示,從北邊的撒馬利亞直奔西南邊的迦薩。我們並不太清楚這位衣索匹亞太監的背景,僅有的資料是他是負責監管財物的大臣,身分地位都很重要。可是,他是否就是猶太人?否則怎麼會到耶路撒冷去朝聖、敬拜上帝?這些資料都缺乏。

衣索匹亞是位於埃及南部的一個小國。這個國家並非現代的衣索匹亞,而是古代的一個王國,首都「美羅約」(Meroe),在現今的蘇丹境內,屬於非洲,是黑種人。這裡所稱的「太監」也可能是一種職位上的名稱,並非現今所了解的太監,因為依照申命記第廿三章一節規定:「生殖器損傷或被閹割的人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而由他上耶路撒冷去敬拜上帝可知,他應該是已經皈依耶和華上帝的非洲黑人,且有敬虔的宗教心,才會如此用心地研讀聖經。我們也從他承認自己對聖經內容的陌生,看出這位高級官員是很謙卑的人。

由於腓利是在聖靈指示下找到這位太監,因此,當這位太監遇到聖經的難題時,腓利講解的話語必然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第卅五節說腓利跟這位太監講解有關「耶穌的福音的事」,顯然是將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所說的那位「受難的僕人」與耶穌基督結合在一起。

第卅六節告訴我們第一位受洗皈依基督的外邦人,就是這位衣索匹亞的太監,他聽了腓利的講解後,心受感動,進而要求腓利為他施洗。作者路加這樣的寫法其實已經說明出早期教會的具體型態:承認耶穌就是救主的人,可以立即為他施洗。就像這位衣索匹亞的太監一樣。

在這裡我們也看到,這位受洗的太監是腓利用水施洗的,而他的受洗是聖靈帶領腓利去做的。雖然沒有像前面經文所說的,有彼得、約翰他們的按手,我們仍當相信他的受洗是因著聖靈的緣故,自然有聖靈的充滿在他生命裡,否則他不會「滿心快樂」。

第四十節的記載為腓利的傳福音事工劃下了一個美好句點。一直到二十多年後,才再提說腓利住在凱撒利亞(使徒行傳廿一:8)。他可能離開這位太監來到凱撒利亞傳道後,就在當地定居下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分散」是擴散福音最好的方法。

我們看這些信徒不是去逃難,而是藉著逃避迫害,四散各地去傳福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傳福音並不需要聚集廣大的群眾才能行。如果以當時耶路撒冷教會來看,第四章四節說「光是男人,數目將近五千」,而在第五章時四節說「當時信主的人越來越多,男女都有」,然後在第六章七節說「在耶路撒冷的門徒數目增加很多,許多祭司也接受了這信仰」,這樣的教勢發展是相當驚人的。但也隱約可以看到一個形勢發展出來的現象,就是人所組成的團體必會有的弱點:權勢、權威的存在。這也是為甚麼日本出名的基督徒內村鑑三反對組成有組織的「教會」,就是因為看到人在這方面的軟弱。看,當腓利四處去傳福音,為人施洗的時候,耶路撒冷教會就派人去實地瞭解情況,彼得、約翰還說接受腓利施洗的人,「只是」奉主耶穌的名接受洗禮,必須再由他們兩人為那些信徒「按手」,才會有聖靈的降臨。我前面已經說過,耶路撒冷的教會已經形成人的權威組織,而事實上,這確實是信仰團契最危險的現象—把人看成權威。

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逼迫的事件發生,恐怕就不會有福音向外發展的動力,因為大家都聚集在耶路撒冷,過著共同團契的生活。這看起來雖非常美,但卻不是傳福音的基本需要,因為福音是要廣傳的。如果福音團契只知道壯大自己的組織,就很容易導致一個現象:人的權威很大,甚至導致信仰上的墮落。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類似的教會存在,很可能與此有關。中世紀時代的基督教會,若非宗教改革的發生,把人的權威消除,將基督徒信仰團體帶回到以「聖經(上帝的話)是教會最高權威」的信仰告白,恐怕基督教會早也已經滅亡了!

我深深地相信,傳福音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教會的規模縮小,分設越多越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設法分設教會。教會的組織越大,很容易使耶穌基督在人的生命中的地位越眇小,這是人的軟弱。約翰‧加爾文說:「把一切榮耀歸給上帝。」他的意思也是在此。壯大的人為組織,只會越彰顯人的榮耀而已。我一直很羨慕猶太人的「會堂」制度,會堂的設立,是猶太教的耶和華信仰能在亡國中保存下來最大的因素。相對的,耶路撒冷聖殿的壯大組織,則是他們滅亡的一個主要因素,因為在龐大的組織中,背後往往隱藏著極大的污穢,我們可以從耶穌潔淨聖殿的事件看出來(馬可福音十一:15—17,約翰福音二:13—16)。

二、上帝的恩賜是無法用錢買得到或換取得到的。

在這章經文中,我們看到行邪術皈依基督信仰的西門,竟然想用錢向彼得購買聖靈的力量,結果引來彼得的憤怒,認為那是對聖靈最大的褻瀆,引起彼得的詛咒,還好他很快就像彼得、約翰祈求赦免。這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值得所有的信徒認真反省和注意。

錢,每個基都徒都要特別謹慎,尤其是奉獻的態度,一定要謙卑,千萬別以為上帝的恩典可用錢交換。教會歷史上這大的污點恐怕就是宗教改革運動前,教會販賣「贖罪券」的事件。當時的教會就是告訴信徒,可以用購買「贖罪券」換取上帝赦免的恩典,這種行徑實在是對基督信仰極大的污衊!還好有宗教改革運動,帶領基督教會重新改造,否則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我曾經聽到一位做生意的基督徒,在聚會時見證說:「過去,我的公司都是把年終結算的盈餘提出十分之一來奉獻,上帝非常賜福我們。後來,公司董事會就決定,每年年初時先提奉獻的預算,結果上帝賜福更多。」他作結論說:「奉獻越多,上帝賜福越多。」我也聽過一位長老為鼓勵信徒為建堂奉獻,就這樣告訴會友:「要有信心,奉獻越多,上帝賜福也越多。」坦白說,這種說法實在是很危險,真的是很危險!雖然有很多人是有過這樣的經驗,但我還是認為這種想法、做法行徑簡直是試探上帝,且有「賄賂」、「購買」的意念在裡面,因為很明顯的,是要用奉獻換取上帝更多的賜福,實在是要不得的信仰態度。

真正的奉獻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奉獻是非常誠實的感恩,是對上帝絕對敬虔的態度,而不是藉此讓人知道自己的信心多好。奉獻既是表明自己內心一種無法言喻的感謝,因此,除了金錢外,尚且有教會福音事工的參與。再者,敬虔的信仰也表明在對人類苦難的關懷。因此,所賺的錢如果是以造成更多人的苦難,或是從剝削別人的福利所得,從那裡來的奉獻,不但不是上帝所喜悅,且證明自己的污穢!

另一方面也是今天台灣的基督徒常有的矛盾:以為錢比上帝大。在教會裡,我們常常會看到大事業家,說話很不客氣,要求教會順他的意思做事,例如自己的子女結婚,或是親人去世,禮拜的排場就要顯得特別,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因為這已經在表明他認為自己在信仰團體裡有特權,就像行邪術的西門希望擁有「聖靈」的特權一樣。我看過一位大事業家長老,因他曾提供辦公室給中會使用,許多傳道者也從他手中得到不少「好處」,因此,在中會裡講話備受重視。有一年,他就在總會年會中起來大聲說,如果總會銓派某某人當神學院的董事,他就拒絕接受董事的職務,說他不屑與那位長老同工。哀哉!這樣驕傲的議員,如此蠻橫的長老,實在不配稱為基督徒!他應當曉得,事業的成功,是上帝的恩賜,除了感謝以外,還是感謝,因此對福音事工、教會的事務,理當謙卑的接受。沒有這樣的信仰態度,就是對奉獻的意義不了解,對上帝恩賜的認知有偏差,這是我們在信仰上必須釐清的。

三、信徒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應當積極參與。

我們看到第一位把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傳到外邦人生命中的,是信徒腓利,不是耶穌基督的傳承門徒,而教會歷史上類似的例子很多。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就知道,第一位把福音傳到台灣來的,是信徒馬雅各醫生,他在一八六五年六月開始在台南設立醫院傳福音。過去一百多年中,在台灣傳福音的宣教師很多都是信徒,不是牧師。在日本,無教會主義的信徒,很多人都投入傳福音的工作,許多人甚至遠赴甚為落後的地區去傳福音。一九九二年月,我在美國波士頓認識一位日本醫師—伊藤邦幸(I-Toh),他娶台南人黃聰美醫師為妻,夫妻兩人都投入尼泊爾深山的醫療傳道工作。那時伊藤醫師是去哈佛醫學院進修,準備要再回尼泊爾作醫療傳道的福音事工。一九七九年我在英國雪梨奧克學院(Selly Oak Colleges)進修的時候,學院的同學有牧師身分的只有八位,其他都是信徒,他們都準備遠赴異鄉傳福音。

今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把傳福音的工作看成是牧師的工作,有些牧師、傳道者更錯得離譜,把傳福音的工作視為傳道人的專利。啊,傳福音怎麼會是專利呢!傳福音不是專利,更不是特權,是所有信徒的責任,也是宗教改革運動中,三大信念之一—萬民皆祭司—的精神。請記住,真正能把福音傳開,甚至傳到外邦的,往往是信徒,不是傳道者、牧師。我真盼望像腓利這樣的基都徒,在今天的基督教會能一再出現,好使福音事工因著大家的努力有更好的成果獻給上帝。阿們。


(講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二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