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迫害使福音廣傳(二)

經文:使徒行傳十二:1—25

如果我們要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形容使徒行傳這本經書的內容,可以這樣說:這是一本記載基督教會受迫害的史書。從第四章開始,我們看到彼得和其他的門徒們受到迫害;他們有時被關在監獄裡,有時被鞭打,最嚴重的是司提反被活活地用石頭打死。在第八章,我們讀到這樣的句子說:「從那一天開始,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極殘酷的迫害。使徒以外,所有的信徒都分散到猶大和撒馬利亞各地區去。」(八:1)在第九章的開頭就這樣說:「掃羅繼續用凶煞的口氣恐嚇主的門徒。他去見大祭司,要求發給致大馬士革各猶太會堂的文件,准許他搜捕跟從主道路的人,無論男女,都押解到耶路撒冷去。」(九:1—2)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繼續這樣描述說:「過了一些時候,猶太人陰謀要把掃羅殺掉。」(九:23)然後,在第十一章十九節這樣說:「這時候,信徒們因司提反被殺事件所引起的迫害而分散到各地去。」上述這些資料都讓我們看到一件事:早期教會遭受到的迫害都是來自猶太教的宗教領袖。原因是這些使徒們勇敢地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事件,這事件至少說出兩件事:一是使徒們肯定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彌賽亞,這點使猶太的宗教領袖們大大不滿。再加上使徒們一再見證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且說猶太宗教領袖就是謀害彌賽亞的劊子手,這更讓他們受不了。因此,他們想盡辦法要將見證耶穌基督福音的人給除掉。再者,從猶太人宗教領袖的迫害對象來看,有一個特色,就是主要是針對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僑民。

但是,現在第十二章讓我們看到有一個新的轉變,就是對基督徒的迫害已經有了極大的不同,已經從猶太人的宗教領袖移轉到了羅馬統治者的手上了。這樣的轉變說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原本是宗教信仰的事件,現在已經不再是宗教事件,而是政治事件了。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已經跟政治的問題有密切關係。因此,當迫害來自羅馬統治者的時候,跟來自猶太人宗教領袖不相同的地方,就是所迫害的對象也有了不同,先前只針對說希臘話的猶太僑民,現在則擴大到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換句話說:迫害的層面和範圍擴大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約在這時候,希律王下手迫害教會的一些會友。他把約翰的哥哥雅各殺了。他知道猶太人喜歡他這樣做,又去拘捕彼得。(這事發生在除酵節期間。)他抓到彼得後,把他關在監獄裡,交給四班警衛看守,每班有四名兵士。希律計劃在逾越節後把他提出來,當眾審他。因此,彼得在監獄裡受到嚴密的監視;教會的弟兄姊妹為著他懇切向上帝禱告。

第一節說的「希律王」,這是指大希律王亞里斯多布(Aristobulus)的孫子,被稱為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通常都稱他為亞基帕王。他是在主後四十一年接續王位,在第廿三節說他在殺死雅各後不久就死了。這樣,他死的時間應該是在主後第四十四年。私生活極為奢侈糜爛。

我們知道在主前六十三年,當羅馬皇帝統治巴勒斯坦後,直到主後一百年,在這期間是把巴勒斯坦這地方的統治權交給希律的家族統治、管理。在福音書中我們常看到一個猶太人的政治團體—希律黨人,意思是主張猶太人在羅馬政府統治下,要配合希律的管理。因為希律的家族中,有猶太人的血統,像這位希律‧亞基帕一世的妻子就是猶太人的望族馬加比的後裔。同樣的,為了取悅猶太人權貴階級,希律‧亞基帕一世接手迫害基督教會也是可以明白的。只是,他的迫害,已經將原本單純的宗教活動,轉變成政治的風暴,這一點恐怕是他當時出手迫害教會時所沒有想到的。

我們不清楚到底亞基帕王迫害基督教會真正的主要因素是甚麼,不過有可能是為了要取悅猶太當局吧。

第二節說雅各被殺了。他是耶穌基督十二個門徒中的一位,也可以說是耶穌基督的十二門徒中第一位因為傳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被殺害的。跟他的弟弟約翰兄弟兩人是同時被耶穌基督呼召成為門徒(馬可福音一:19),且是耶穌基督的核心門徒中的一位(馬可福音五:37、九:2、十四:33)。在這一節的和合本譯文是:「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這裡所指的「用刀殺了」,是斬首之意。情況跟施洗約翰被殺是一樣的。但是在這裡,雅各被「用刀殺了」,很可能有用來「示眾」的意思,因為比較一下第三節就會知道,他們隨後抓彼得的時間是在「除酵節」,也就是在逾越節期間,這是猶太人的大日子,耶路撒冷城從平時原本只有大約四、五萬人口,在這節期中會湧入大約將近三百萬的民眾,整個耶路撒冷城人潮密集。就像以往的羅馬統治者一樣,他們通常在這段時間會派兵進入城裡,以預防不必要的暴亂事件發生。因此,殺害雅各也有這樣的用意,就是要對猶太人民達到警告。但是以抓基督徒來達成這種警告的效果,就像我前面所說過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宗教事件了,而是有很濃厚的政治意味,因為至少這說明了在羅馬統治者的觀點裡:基督徒是個動亂的團體。

第三節值得注意;作者路加特別提出彼得是緊接著在雅各受難之後,被捕入獄,這樣看來,希律王亞基帕是有意要如同處理雅各的手法來處理彼得,準備殺死他。這裡也特別提醒我們逮捕彼得是在無酵節期間,也就是逾越節的節期活動開始了。在逾越節七天的節期中,就像猶太人利用此時間捉拿耶穌基督一樣,亞基帕王有意利用群眾的聲音來掩飾迫害的事件,相對的,更可利用逮捕彼得的事件來提升他與猶太人之間親密的關係。

第四至五節讓我們看到亞基帕王把彼得看得很牢固;有可能是因為在猶太人節期之間,甚怕有基督徒滲透進監獄把彼得搶救出去,因為當時的彼得在耶路撒冷城已經是聲名甚響,劫獄救人犯的事並不是不可能。因此,派出每班四人,共四班的兵力,可以看出這是全天候的看守。另有一種可能是因過去彼得有過從監獄中被天使帶出來的記錄(使徒行傳五:19),因此,亞基帕王就加派了警衛看守彼得。如果是這樣,就更顯明這些官員對上帝的能力實在是有夠陌生了;他們以為用人的力量可以阻擋上帝的作為。

第五節作者路加提醒我們,在苦難當中最重要的力量來源是祈禱,沒有什麼事比祈禱更重要。使徒保羅曾告訴我們祈禱的重要性,他說:「你們要在祈禱中祈求上帝的幫助,常常隨從聖靈的帶領禱告,要事事警醒,不可放鬆,要不斷地為信徒們禱告。」(以弗所書六:18)禱告是在與上帝作心靈的對話,它產生的力量絕對不是人所能估計的,也不是人所能想像的。我們在福音書中看到耶穌基督時常避開眾人,一個到偏僻的地方去祈禱(馬可福音一:35、六:45—46,路加福音五:16、六:12、九:18)。當他面對十字架苦難時,自己在客西馬尼園向上帝祈禱。他告訴門徒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十八:1)並且用一位寡婦祈求法官替她「主持公道」的比喻,來說明祈禱的重要性(路加福音十八:2—8)。

第六至十一節:希律要把彼得提出來公審的前一夜,彼得睡在兩名警衛中間,有兩條鐵鍊鎖住他,門外又有警衛把守著。忽然,有主的一位天使站在那裡;有一道光射進牢房。天使拍一拍彼得的肩膀,把他叫醒了,說:「快點起來!」那鐵鍊立刻從彼得手上掉下。天使對他說:「繫上帶子,把鞋子穿好。」彼得照他的話做了。天使又說:「披上外衣,跟我來。」彼得跟著他走出監獄,卻不知道天使所做的是真有其事,以為是看見了異象。他們通過了第一重和第二重的警衛崗位,最後來到通往城理去的一道鐵門,門自動地開了。他們出來,走過一條街;突然,天使離開了彼得。

這時候,彼得才明白過來,就說:「現在我知道這是真的;主差遣他的天使,救我脫離希律的手和猶太人要加給我的一切災害。」

這一段彼得獲得從監牢走出來的奇妙經驗,再次讓我們看到作者最喜歡用的材料之一—天使。在使徒行傳第五章十七節,當彼得第一次被猶太宗教領袖關進監牢的時候,也是天使來打開監牢的門鎖,親自帶彼得走過監牢的重重關卡。

第七節說天使與光是同時存在。這情況就好像路加福音第廿四章四節所記載的在墳墓裏「有兩個衣服發光的人」,抹大拉的馬利亞、約亞娜、雅各的母親馬利亞等人看見的天使一樣。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上帝會差遣天使去監牢中帶彼得出來,卻沒有在雅各被捕時保護他免受災害,為什麼上帝保護彼得,卻沒有庇佑雅各。類似這樣的問題也時常發生在我們生活裡,令人無法理解,只有上帝自己才能回答。我們唯一能說的,是借用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詞:「父親哪!若是你願意,就把這苦杯移去,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路加廿二:42)

我們也不太清楚天使是用什麼方法,帶領彼得從兩位警衛中間離開。在那樣嚴密的警戒下,天使可以輕易的打開鎖住彼得身上的鐵鍊,還可以叫醒正在沈睡的彼得,且又使得監獄的警衛毫無知悉。作者路加就是用這種方式要告訴我們,上帝若出手,人怎能關得住上帝的大愛和奇妙作為?絕對不可能!

第十一節的「希律(亞基帕王)和猶太人」,清楚地說明當時猶太人宗教當局和羅馬政治當局已經結合。一個社會如果有政、教聯合的逼迫,那種力量是相當大的。我們從中世紀的基督教會也看到這樣的歷史,這種力量帶來的不是幫助宗教信仰更加純潔,相反的,往往是加速信仰的腐化。另一方面,這樣的結合也是凸顯出宗教信仰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立足點。因為真正的宗教信仰不會迫害人,而是幫助人清楚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如果宗教信仰讓人生命的存在感受到危機、不安,這樣的信仰就需要反省了。這也就是為甚麼耶穌基督在傳道的生涯中,時常對那些宗教領袖嚴詞批判的原因。

第十二至十九節:他看清楚這個情勢,就往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家裡去;有好些人聚集在那裡禱告。彼得敲了外門,就有一個名叫羅大的婢女應聲出來。她認出是彼得的聲音,大喜過望,顧不得開門就跑回去告訴大家,說彼得站在門外。他們說:「你發瘋了!」那婢女堅持真有這回事。他們就說:「那一定是他的天使。」

這時候,彼得不停地敲門。他們開了門,看見果然是他,都很驚奇。他做手勢,叫他們安靜下來,向他們解釋主怎樣帶他出了監獄。彼得又吩咐他們把消息告訴雅各和信徒們,然後離開,往別的地方去了。

天亮的時候,警衛們亂成一團,不知道彼得出了甚麼事。希律下令搜查,可是不見彼得的蹤跡;他就審訊警衛,下令把他們處死。

這事以後,希律離開猶太,去凱撒利亞,在那裡住了一些時候。

第十二節說到彼得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趕往「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家裡去」,很可能當時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的家是信徒們聚集的場所。依照第五節來看,他們是聚集於此在為著彼得「受難在監獄裡」的事件祈禱。彼得之所以會趕到這裡,應該是未入監獄之前,他就常常在這裡與信徒們相聚吧。

同樣是這一節,約翰‧馬可到底是誰?有人說他是寫馬可福音的作者,也有人說他是那位在耶穌基督被逮捕的時候,逃跑的那位年輕人(馬可福音十四:51—52)。不論如何,我們目前可以知道這位約翰‧馬可曾經跟著使徒保羅、巴拿巴去傳福音,後來因為半途離開,導致使徒保羅相當的不諒解,因此,當第二次要再出去傳福音的時候,雖然有巴拿巴的極力推薦,使徒保羅還是拒絕,甚至為了此事,使得巴拿巴很不高興,終於和使徒保羅拆夥,兩人因此分道揚鑣(使徒行傳十五:37—39)。這實在是件很遺憾的事。我們不清楚為甚麼約翰‧馬可會突然在半途離開使徒保羅他去,但是,我們知道他在傳福音的事工上確實是早期教會一位熱心的領袖人物。他跟巴拿巴是表兄弟(歌羅西書四:10),因此,在這裡所寫的「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應該就是巴拿巴的姑姑或是姨媽。

彼得出監獄的第一件事,就是馬上去告訴其他的門徒。可是當門徒們聽到婢女羅大說是彼得在敲門時,這些原本在為彼得「懇切向上帝禱告」的兄弟姊妹們,卻不相信婢女羅大所說的,這也實在有夠諷刺的。他們既然為彼得被抓入監獄的事代禱,現在有人來通報說是彼得出現了,卻反而不敢相信,甚至說羅大是瘋了。莫非是對自己的祈禱信心不夠?這一點恐怕也是今天的基督徒最為軟弱的地方,就是一方面祈禱,一方面煩惱。

第十五節「那一定是他的天使」。這句話讓我們看到猶太人有一個看法,就是在每個人出生的時候,上帝就為那個人準備了一位天使跟隨著他。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十節記載耶穌基督說:「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我告訴你們,在天上,他們的天使常常侍立在我天父的面前。」這句話說明天使不僅是在保護每一個人,也傳達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讓上帝知道。希伯來書的作者有很特別的解釋,作者這樣說:「那麼,天使是甚麼呢?他們都是事奉上帝的靈;上帝派遣他們來幫助那些要承受拯救的人。」(希伯來書一:14)

第十七節彼得特別交代要將他被天使帶出監獄的事件告訴「雅各和信徒們」。這裡的「雅各」,是指耶穌的弟弟,他和彼得、約翰等三人被使徒保羅稱為「有名望的教會柱石」(加拉太書二:9),在使徒保羅的眼中,雅各在早期教會是個很有影響力的人,他稱雅各為「使徒」(加拉太書一:19)。

彼得知道自己出監獄後,必定會帶來希律亞基帕王對他的緊急追緝,因此,他要離開到別地方去躲避一下,以免影響到其他信徒的安全。

囚犯逃脫,這種事件即使是以今天的獄政來說,也是很嚴重的事。以前的時代在處理這事件時,常常是將逃犯的罪刑轉嫁到看守囚犯的警衛身上,認為可能是警衛跟囚犯勾結,故意縱放囚犯逃脫。不過我們知道彼得跟警衛之間的關係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警衛應該都是外國人,是屬於羅馬的軍營兵丁。現在這些看守的警衛被處死刑,有可能是因為希律亞基帕王在很生氣之下所做的決定。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彼得原本就是被處死刑,正等待執行,跟耶穌基督一樣,將會被判處釘十字架。如今逃脫了,警衛就被用「轉嫁」的方式,判處了死刑。

第二十至廿五節:希律向泰爾和西頓的人大發脾氣,所以,他們推派代表團去見希律。他們首先說服了宮廷總管伯拉斯都,然後去向希律求和,因為他們需要從王的轄區獲得糧食的供應。

在特定的日子,希律穿上他的王服,坐在王位上,向人民訓話。他們呼喊說:「這不是凡人的聲音,而是神明的聲音!」主的天使立刻擊打希律,因為他沒有 把榮耀歸給上帝。他被蟲咬而死。

上帝的道繼續擴展,日漸興旺。

巴拿巴和掃羅完成任務以後,離開耶路撒冷回去;他們帶著約翰‧馬可同行。

我們不清楚是甚麼原因導致希律亞基帕王對泰爾、西頓的人民發脾氣,我們僅有的了解是這兩個城市的糧食是靠巴勒斯坦地區的糧商所供應。有可能是希律王用這種方式在控制該二地區的人民順服他。若是,切斷人民的糧食確實是很殘酷的手段,也因此,該二地區的人民就推出代表去見希律亞基帕王,向他求和,也就是表態願意順服。

第廿一至廿三節的經文說希律是被天使擊打而死,這是作者的看法,認為希律的死是和他迫害基督徒有密切關係。

猶太人史學家約瑟夫(Joseph)說希律王是在一次紀念羅馬皇帝生日的慶典上,太陽光直接照射到希律王身上所穿的袍子,發出了光芒。獻媚的人聚集在他面前,稱他為神。他並沒有阻止人民看他像神明一樣,對他歡呼。突然間,在他眼前出現一隻貓頭鷹,讓他覺得那是極大的不詳之兆,並且立刻感到肚子劇烈疼痛。經過五天後,就死亡了。

第廿四節是作者路加想告訴我們的;雖然羅馬的統治者強力迫害基督徒的事件一再發生,但是上帝的道還是「繼續擴展,日見興旺」,並沒有因任何迫害而使福音事工萎縮下來。

作者路加在寫使徒行傳時,每到一個階段,就告訴我們類似第廿四節所說的話。若依第廿四節這句話來分段,則使徒行傳總共可以分成六個段落,每一個段落結束就用類似第廿四節這樣的話作成結語。例如:

第六章七節:「上帝的信息繼續傳開;在耶路撒冷的門徒數目增加很多,許多祭司也接受了這信仰。」

第九章卅一節:「教會在敬畏主,在聖靈的扶助下建立了起來,人數日日增加。」

第十二章廿四節:「上帝的道繼續擴展,日漸興旺。」

第十六章五節:「各教會在信心方面得以堅固,人數也一天比一天多起來。」

第十九章二十節:「主的道普遍傳開,大大興旺。」

第廿八章卅一節:「他(指使徒保羅)大膽地宣揚上帝國的信息,教導有關主耶穌基督的事,沒有受到甚麼阻礙。」

上述這六段剛好就是使徒行傳的六大部分。作者路加用一句「教會大大興旺」來形容基督教會的教勢發展甚速,也說明了福音的事工一直是暢行無阻。雖然這當中有過猶太宗教領袖們的極力迫害,以及後來加入了羅馬統治當局的威力,但是都無法阻止上帝的靈工作,上帝國的福音不時地傳開到各地去,最重要的乃是傳到了外邦人的地區。

第廿五節說「巴拿巴和掃羅完成任務」,這是指他們把安提阿教會為了要救濟耶路撒冷教會基督徒,因為饑荒遭遇的苦難,所募得的款項已經順利地交到耶路撒冷教會去了(使徒行傳十一:30)。再者,這一節也為第十三章開始要介紹的使徒保羅做了伏筆,讓我們知道掃羅加入傳道的行列,必須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同意。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為所帶來的信息:

一、傳福音的事工會遇到迫害、災難,但上帝的福音並不會在迫害中枯萎,也不會在災難中消失;相反地,會在迫害中興旺起來,在災難中擴大效果範圍。

我說過使徒行傳有一個主要的內容,就是告訴我們早期教會是在迫害中成長起來的。使徒行傳讀到第十二章也是告一個段落,因為從第十三章開始,主軸轉換為以介紹使徒保羅為主要內容。我們在前面的經文中,看到彼得和其他門徒在見證復活的耶穌基督之信息時,一再地受到迫害;除了被關進監獄、被鞭打外,甚至司提反、約翰的哥哥雅各被殺。我也說過,必定還有其他的人一樣遭遇到迫害而沒有被紀錄下姓名,否則,信徒們不必為了單單一個司提反就四處逃難,或是為了掃羅的「挨家挨戶搜捕男女信徒,把他們關進牢裡」(使徒行傳八:3),就往外邦地去避難,這是沒有必要的。會這樣四處逃難,最主要的因素乃是迫害的手段太過「殘酷」的緣故,這種殘酷的手段一定是跟致人於死有關,就像司提反和雅各的遭遇一樣。但即使是這樣,基督教會卻沒有因此而枯萎,反而在迫害中不斷地興旺起來。

我們從基督教會歷史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面,就是基督教會常常是萎縮在優裕、富足、安適的物質環境中,但卻往往成長在苦難裏,今天的歐洲基督教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而在物質生活相當缺乏,且生存條件很惡劣的地方,基督教會總是興旺得最快。特別是在迫害最殘酷的地方,例如在中國大陸就是個例子,她的「地下教會」發展得很快,因為中國共產政府對基督徒的迫害迄今依舊不斷,許多信徒、傳道者一再被逮捕入獄受難。由於地下基督教會教勢的發展是全世界最快的,全世界的基督教會都把重心移轉到中國去。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八○年代的拉丁美洲,因為軍政府對人民的迫害,使得許多傳道者投入社會改革運動的行列,也因為這樣,教會受到很嚴厲的迫害,但是,基督的福音卻因此不斷的廣傳。

今天我們生活在台灣這個物質很富裕的社會裡,我有一個擔憂,就是連基督教會也越來越物質化,甚至把福音「商品化」,例如認為辦活動就用「會員制」,團契會員收費少,非會員收費多;在教會舉辦活動收取費用,甚至說出這樣的話:「收費多,人家才會來,因為一分錢、一分貨。」這是道道地地的把福音給商品化了!這樣的教會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很興旺,但這其實正是在扼殺福音的基礎。因為這樣的觀念是把福音給價位化了,而真正的福音是無價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基本觀念:基督的福音是從苦難開始的。富裕的物質生活,很難使我們體驗到苦難的意義,甚至扭曲了苦難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這才是我們要小心的地方。

二、上帝不會置迫害之事袖手不理,祂一定會過問,且會為受難者申冤。

從使徒們傳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開始,就面臨了猶太宗教領袖們的強力迫害,有司提反以及其他基督徒受到殘酷的壓迫。但是,信徒們的信心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信的人日日增加,甚至連猶太教的「許多祭司也接受了這信仰」。現在我們接續看到羅馬統治者也加入了迫害的行列,但是,信徒不但沒有因此而相對減少,反而是「上帝的道繼續擴展,日日興旺」,而迫害者希律亞基帕王則因為迫害基督徒,遭天使「立刻擊打」去世。這告訴了我們一件非常重要的認識:無論是猶太的宗教領袖,或是希律亞基帕王,他們雖然用強力且殘酷的手段迫害教會,但都沒有勝過福音,反而使福音更加廣傳。因為福音不是屬於人的,它是上帝拯救的信息,是屬於上帝的。想用政治手段來壓制宣揚上帝國信息的工作,是不會得逞的。相對的,對政治勢力或是壓迫的力量屈服,其所宣揚出來的信息不會是屬於天國的。因為真正的福音不是在人的力量,而是來自上帝的恩賜。就像出名的猶太宗教師法利賽人迦瑪列對猶太宗教法庭的議員所說的:「如果他們所計畫、所做的是出於人,一定失敗;如果是出於上帝,你們就不能夠擊敗他們。你們所做的,恐怕就是在敵對上帝了!」(使徒行傳五:38—39)

在基督教會歷史上,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宣教地區曾發生宣教師受到迫害的事件,但是我們也都看到那些迫害教會的事件反而使福音的事工傳揚得更快、更堅定,信徒也增加更多。原因是傳福音是在為上帝工作,不是為人工作,上帝絕對會參與其中。既然是上帝的工作干預,受到阻礙,上帝必定會出手,祂絕對不會靜默不語,也不會視而不見。不,上帝絕對不會這樣,祂一定會為那些因為受到迫害而受難的人申冤。

在台灣原住民的教會有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流傳著: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六日有一位日本人基督徒井上伊之助申請到台灣來。他的父親在花蓮秀林鄉佳民村工作時,被太魯閣族人所殺害,因此就立志要為父親「報仇」。很有意思的是,他立志中的所謂「報仇」,竟然是要用傳福音的方式改變原住民對人的生命態度。然而日本政治當局不允許任何宗教傳道者進入山地,認為宣傳新的宗教將會破壞原住民的原有信仰,日本政府的政策是只要設法制止原住民不要獵取人頭就夠了。雖然井上伊之助熱切地申請要往山地去傳道,日本官方還是不准。然因為他是醫生,因此,最後就准許他在新竹、台中州內的轄區裡之原住民部落從事醫療的工作,但嚴禁他傳道。雖然這樣,他還是找機會向原住民傳福音,並且在每天的靈修生活中為原住民得到福音代禱。二次大戰後,他申請入山去傳道,並且改名為「高天命」。可惜因為二二八事件發生,他又被政府送回日本去。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很特別的信息,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

「朋友們,不可為自己復仇,寧可讓上帝的憤怒替你申冤,因為聖經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聖經又說:「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渴了,就給他喝;你這樣做會使他羞慚交加。」不要被惡所勝,要以愛勝惡。」(羅馬書十二:19—21)

看,有時上帝的伸冤並不一定是我們所了解的,是一種「懲罰」,也會是另一種方式,為的是要讓更多的人認識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愛和救恩。井上伊之助的異象和行動讓我們看到的,就是上帝的慈愛。


(講於一九九八年八月三十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