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用智慧面對生命的威脅

經文:以斯帖記七:1—10

前一講我談過,人雖然有許多計畫,或是有許多周全的策略,若不是上帝的旨意,想要順利完成不一定就會如願。我們生活的經歷裡,經常會遇到「巧合」的事,但如果仔細地去想、看,就會發現在那些「巧合」的際遇裡,有上帝的手在其中導引著。我們看到正當哈曼得意洋洋的時候,他聽從妻子細利斯和朋友的建議,架設一座高達二十二公尺的絞刑台要吊死末底改,他以為這樣不但可以將最討厭的仇敵末底改除掉,更可以輕易地消滅波斯帝國境內所有的猶太人。可是,有誰想到就是那樣地「巧合」,也是「正當」他架設好絞刑台準備要吊死末底改的時候,亞哈隨魯王卻因為晚上睡不著覺,叫人拿出王宮中的史書來讀,結果讀到末底改有功於王朝,卻還沒有獎賞他,因此,正要找人來詢問怎樣獎賞末底改之際,「恰巧地」在那個時刻,哈曼出現了,國王亞哈隨魯叫他表達意見。也就在那時候,哈曼還以為自己就是國王要獎賞的人,就誇大地要求國王給予重賞,但沒有想到國王要獎賞的人竟然是他想要吊死的末底改!結果他就必須要成為那次獎賞末底改活動中,服事末底改的人,不但沒有吊死末底改,還要為自己這種計畫付出極大的羞辱代價。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一件功課,任何設計要謀害人的事,都不是上帝所喜悅的,存有這種念頭或是計畫,都將受到上帝的痛恨。因為上帝是愛,只有在愛的裡面,才能得到上帝的賜福。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七章一至四節:1-2第二天,王和哈曼再次去赴以斯帖的宴會。喝酒的時候,王又問以斯帖:「王后以斯帖啊,現在告訴我,你想求甚麼,我都會給你,就是王國的一半,我也願意給你。」
3以斯帖回答:「我若蒙陛下的恩寵,請答應我一個請求。我求你饒我的性命,也饒了我同胞的性命。4我和我的同胞都被出賣在劊子手的手中。如果我們只是被賣去作奴隸,我一定會緘默,絕不會開口為這事煩擾陛下;可是,我們要被滅絕,要遭滅種之禍了!」

在第五章六節說到王后以斯帖第一次設宴款待亞哈隨魯王和宰相哈曼,在酒席間,亞哈隨魯王詢問王后以斯帖要求甚麼,他一再強調說,無論王后求甚麼,他都會給,「就是王國的一半」,國王亞哈隨魯也願意給她。但王后以斯帖並沒有說她想要的是甚麼,她請求國王再於隔天和宰相哈曼又光臨她的宴席,那時她就會說。然後在第六章十四節,有太監催哈曼趕快去赴王后以斯帖的宴會。整個故事就從這裡出現一個新的轉變,或許在哈曼的心中會這麼想,王后以斯帖只有邀請他和國王參加宴席,在末底改身上所遇到的這些倒楣氣,或者可以在這第二次的宴席中消除吧。

第七章一開始就提到哈曼和亞哈隨魯王都已經在宴席中了。就像在第一次宴席中一樣,國王亞哈隨魯再一次問王后以斯帖有甚麼請求,他甚至又再說一次他曾對以斯帖說過的話—「就是王國的一半,我也願意給你」。他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這句話,主要在表示他對王后以斯帖的疼愛,而不是真的要給她王國的一半。

整個故事的中心就是在第三至四這兩節。在這兩節中,以斯帖並沒有直接回答國王提出的問題,而是間接告訴國王問題的核心是1.她和她的同胞將被出賣,而且是將會被賣到「劊子手」的手中。2.這將對國王和國家造成相當大的損失。

以斯帖實在是個有智慧的女子,她雖然只告訴亞哈隨魯王兩點,但這兩點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她已經表白自己就是即將要被剿滅的猶太人之一。這樣國王如果真正的愛她,怎能使她也被列入在剿滅者名單中呢?就在這個時刻,她不再像第二章十和二十節所說的,不將自己是猶太人的身分暴露出來,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她將自己的生死與同胞緊緊扣在一起。

二、她讓亞哈隨魯王知道,她和她的同胞都將被出賣。要注意的是這個「賣」字,以斯帖特強調她和她的同胞是要被「賣」,而所「賣」的價錢,並不是像哈曼所說的,可以替國庫節省大筆的經費,反而是損失,因為他們不是真正的被「賣」,而是被屠殺,這樣比起將他們賣去當奴隸,損失更嚴重。因為當奴隸還可以提供免費勞力,提高生產。而現在他們是將被全部消滅,這樣不但沒有替國家帶來財富,相反的,是更多的損失。

我之所以說以斯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女子,原因是在第四節的第二句所說的:「如果我們只是被賣去作奴隸,我一定會緘默。」這句話已經清楚說明一點:猶太人既然是在巴比倫帝國戰勝下被俘虜來當奴隸的,在巴比倫統治下的猶太人原本就是奴隸。現在他們從巴比倫帝國手上被轉移到波斯帝國國王手中,原本也是奴隸。因此,再次被當奴隸販賣,他們絕對無話可說。奴隸至少是主人的經濟力量,對主人是有利無害。如今,他們不是被賣去當奴隸,而是要被屠殺死亡,對波斯帝國就是非常大的損失。因此,以斯帖在這裡說,如果只是被賣去當奴隸,她絕對不會說甚麼,而是因為有這樣大的損失才使她一定要告訴國王。我們可以將以斯帖這些話對照哈曼當時向國王建議的時候所說的,他告訴亞哈隨魯王說:「如果陛下認為妥當,請頒佈命令滅絕他們。我保證可以替國庫增加收入三十四萬公斤銀子,作為國家的行政經費。」(三:9)很可能當時亞哈隨魯王同意宰相哈曼的意見,是和國庫的收入增加有密切關係。他大概忘了,滅絕猶太人,真正的收益只是一次而已。我在第三講已經說過,滅絕猶太人可以增加國庫的收入,是來自搜刮猶太人的財產所得。但以斯帖卻在這裡提醒國王,不要將猶太人殺死,因為這才是真正的損失,如果將猶太人賣為奴隸反而更有利!

以斯帖這句「如果我們只是被賣去作奴隸,我一定會緘默」,表面上看來似乎很委屈,也很自卑,其實,這句話對照亞哈隨魯王一再對她說的「你想求甚麼,我都會給你」這句話來看,就婉轉地給亞哈隨魯王提出最實際的回覆,意思是:如果你真的愛我,那就不要讓我被人殺死,我寧願被賣為奴隸。她已經在告訴國王,如果愛我,那就放我一條生路吧!想想看,亞哈隨魯王會怎樣想?既然連國家江山的一半都願意給了,又怎會讓一個自己所鍾愛的人的生命死去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一點,如果亞哈隨魯王並不是真正的愛王后以斯帖,而是愛錢,那麼這句「如果我們只是被賣去作奴隸,我一定會緘默」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句話,因為這句話也在提醒亞哈隨魯王,哈曼說會替國庫增加收入三十四萬公斤的銀子,那是欺騙國王的說法,相反地,哈曼這樣的做法簡直是讓國庫大大損失。早期的社會,國庫就和國王的私人錢庫一樣,國家損失,和國王的金庫損失是相同的。既然哈曼用「可以替國庫增加收入」來誘惑亞哈隨魯王,以斯帖就用另一種觀點來提醒亞哈隨魯王清楚地認識,不是增加收入,而是嚴重的損失。在和合本中文聖經譯本第四節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翻譯的:「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很清楚地所說的是經濟效益。這句話除了現代中文譯本已經用「可是,我們要被滅絕,要遭滅種之禍了」表明出來外,還有另一種意思是:「如果只是被賣,則猶太人的苦難,對王來說,損失不大。」這也是我在前面說過的,猶太人本來就是巴比倫帝國的奴隸,如果變成波斯帝國的奴隸,這在當時的社會很正常,因為奴隸就像是主人的財產,可以轉讓或買賣。

第五至八節:5亞哈隨魯王問王后以斯帖:「誰敢做這種事?這個人在哪裡?」
6以斯帖回答:「迫害我們的敵人就是這個惡人哈曼!」
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頓時驚惶失措。7王憤怒地站起來,離開酒席到外面花園去。哈曼看出王決心要為這事懲罰他,就留下來求王后以斯帖饒他的命。8當王從花園回到宴會廳時,哈曼正伏在以斯帖躺靠的長椅上求憐憫。王看到這情景,就大發雷霆,說:「這個人竟敢在王宮裡當著我的面非禮王后嗎?」
王一說出這話,太監們立刻蒙住哈曼的臉。

事件的轉捩點就在這段經文中,以斯帖先前並沒有說出是誰在策劃這件事,而亞哈隨魯王也沒有想到會是哈曼的陰謀。因此,他想知道到底是誰膽敢做這樣的事情。

請注意第五節這裡的「國王問以斯帖」句子,在現代中文聖經譯本少了一個字「說」,在和合本聖經有「說」,台語聖經則是用「講」,這個字很重要,因為原來希伯來文是用「wayy?'mer」,這個字也可以表示「大聲喊叫」的意思。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看到,亞哈隨魯王聽到王后以斯帖說出這件事之後,非常地惱怒,因此連續發出兩次的問題:「誰敢做這種事?這個人在哪裡?」就在這個時候,以斯帖才說出這個「惡人」就是哈曼。而哈曼的「頓時驚慌失措」和國王的「大聲喊叫」剛好成正比,這是使哈曼大為「驚慌失措」的原因。

第七至八節是國王的生氣,以及哈曼在向以斯帖求情的情形。事情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看,一是以斯帖可能還不知道她的養父末底改已經在前一天得勝了,不但沒有被哈曼給抓去絞刑台處死,相反的,卻在哈曼的詭計下,反而得到國王賜給他最大的榮譽。另一部份是現在以斯帖一再努力要將哈曼計畫滅族的陰謀拆穿,現在她已成功地將哈曼計謀—「消滅猶太人,增加國庫的收入」—之假面具掀開來。亞哈隨魯王會生氣是可以瞭解的,因為他提升哈曼當宰相,並且還下令給王宮所有的官員必須向哈曼敬禮表示尊敬,但是,哈曼竟然還欺騙他,說是可以增加國庫收入,其實是國庫的損失。再者,動腦筋竟然動到王后的身上來。這都使他無法想像,也因為這樣,他非常憤怒,必須到花園去散散心。

就像我在前面一講所說的,生命中有許多「巧合」的事一再發生。台語有句話說:「人若衰,種瓠瓜生菜瓜。」或是說:「禍不單行,福無雙至。」也在描述生命中有許多這樣的經歷,就是人會接連遇到災難。原本哈曼想的是可以「雙福」,既可除去自己所不喜歡的敵對者末底改和猶太人,又可以增加國庫收入。現在則是不但這兩樣都沒有了,還被末底改佔了上風,又被王后以斯帖告了一狀,且這一狀確實很嚴重,因為以斯帖已經控告他謀害王后,也造成國王收入的損失。這樣的罪狀足夠讓他帶來抄家滅族的危險。因此,他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請求王后以斯帖的原諒。可是,他的方式引起正在惱怒中的國王更加生氣,因為國王看到的景象以為他在調戲「非禮」王后,結果被侍候在旁邊的太監們給抓了起來,且蒙住了臉。

第九至十節:9其中有一個太監叫哈波拿,上前說:「哈曼還在家裡造了一座二十二公尺高的絞刑架,要用來吊死救了陛下性命的末底改呢!」
王下令:「把哈曼吊在那上面!」
10於是,哈曼被吊在他要吊死末底改的絞刑架上。王的怒氣這才止息。

在第五章十四節說哈曼聽從他妻子細利斯和朋友的建議,叫人建造一座高達二十二公尺的絞刑台,為的是要絞死末底改的。在第六章四節則是記載哈曼原本進入王宮,是要請求國王准許他絞死末底改的。但他還沒有向亞哈隨魯王報告這件事的時候,亞哈隨魯王已經先要他去執行獎賞末底改的事。因此,國王還不知道哈曼曾建造一座高達二十二公尺的絞刑台。現在太監哈波拿趁著這個機會將哈曼造絞刑台的事向國王報告,結果這個絞刑台就在國王一聲令下將哈曼自己絞死了。
這位哈波拿也是亞哈隨魯王貼身的太監之一,先前曾被派遣去請王后華實蒂來參加國王的宴席(一:10),也是第二次出現在本書中。為甚麼他以前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國王,在這個時候才說呢?其實這也是自古至今一個常有的現象,大家都會看情勢,當哈曼當道,權勢如日中天的時候,誰敢隨便向國王報告?不會也不敢,除非有哈曼的同意。哈曼當宰相,王宮裡一定有許多他的親信隨時在向他報告宮內各種活動的事。我們常聽說政治是很現實的事,當你得勢的時候,大家都會來圍繞在你的身邊。可是,當你失勢時,有時是連最親近的人也會離你而去。這樣現實的人生鏡頭時常會出現在古今的社會中。詩人的詩這樣寫著:

「若是仇敵作弄我,
我還能夠忍受;
若是對頭向我誇口,
我還可以躲避。
想不到卻是你—我的同伴,
我的知己,親密的朋友!」(詩篇五十五:12—13)

哈波拿很可能就是因為看到宰相哈曼現在已經被國王下令逮捕,而末底改卻得到國王的特殊榮譽的獎賞,因此,他就利用這個機會向國王舉發宰相哈曼的惡行。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害人的事隱藏不住,因為上帝鑒察人在暗中所做一切的事。

當哈曼設計要消滅猶太人的時候,他萬萬也想不到會有被揭發的時候,雖然他在向亞哈隨魯王提供不正確的消息說:「有一個民族散居在王國的各省。他們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跟所有其他的民族不同;不但這樣,他們連國家的法律都不遵守。容忍這樣的人對陛下沒有好處。」(三:8)他並沒有說明在波斯帝國境內這樣子的民族到底是哪一族,卻導致亞哈隨魯王頒下詔書,決定將這個民族消滅,但最後事情的真相終究還是暴露出來了。人以為隱藏沒有人知道的事,或許可以瞞過人的眼睛,卻無法消除上帝在暗中對人所言所行的一切記錄,因為祂是在暗中鑒察的上帝。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就一再地勉勵我們說,上帝是看得見我們在隱密中做事的神(馬太福音六:4、6、18)。

創世記的作者告訴我們,當該隱殺死他的弟弟,並將之埋葬之後,他以為沒有人知道他所做的惡事,但是上帝知道了,使他大為震驚。可是上帝告訴該隱,說他弟弟亞伯的血從地下向上帝哭訴(創世記四:10)。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記載大衛犯罪的事;我們會看到聖經的作者用很細膩的筆法在描述大衛王犯罪的過程,確實是令人扼腕。或許在大衛王的心中有這樣的念頭:沒有人知道我做甚麼。但是他錯了,他忘了一件事: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上帝也是無所不知的上帝。上帝差遣祂的僕人先知拿單去對大衛王說話,拿單很清楚地告訴大衛王他就是做惡事、害人性命的那個劊子手(撒母耳記下十二:7),這時候大衛王才發現他所做的事被上帝揭發了,並承認說:「我得罪上主了。」(撒母耳記下十二:12)
耶穌基督這樣勉勵我們說:

「一切隱藏的事都會被揭發;秘密的事也會被洩露。因此,你們在暗中所說的話會在光天化日下被人聽到;你們在密室中的耳語也會在屋頂上給宣佈出來。」(路加福音十二:2—3)

確實是這樣!如果我們注意最近有一位曾經當過國民黨基層黨工的詹碧霞女士,她寫了一本書名叫「買票懺悔錄」。在書中她描述從民國五十九年到八十三年(一九七○年到一九九四年)這段時間,她參與每次選舉時,幫國民黨作票、買票的事。很多人感到相當的驚訝,原來過去推動民主運動者所在指控的事都是真的。也從這本書中可以清楚看到當年在背後主使這種污穢事件的主謀者,如今卻要出來參與競選總統了。這些人一定想都想不到,這樣的事情會被揭發出來。我相信類似的事件還會有更多遲早會被揭發。例如迄今尚未破案,發生於一九八○年二月廿八日的「林義雄家血案」、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桃園縣長劉邦友家的血案等大案件。我們看最近幾年來,許多過去陳年的冤情老案都一一曝光了,包括一九七○年代台灣大學哲學系事件、一九四六年的師範大學事件等等都被重新審核改判為冤屈,政府必須付出高額的賠償金。目前也有人開始在調查一九八九高雄前縣長「余登發命案」。我相信,一切的真相都會被揭發,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不要以為上帝不知道,其實上帝是伸冤的上帝,祂一定會報應(羅馬書十二:19)。要記得,我們每個人都要對上帝負責,祂創造我們,為的是要我們參與管理祂創造的世界,不是要破壞,也不是要污穢這個世界,而是要愛,這個認識是很重要的。

二、面臨生命的危難時,需要智慧來面對;而智慧是從認識上帝開始的。

當亞哈隨魯王在第二次宴席中對王后以斯帖說,要她說出心中所求的事時,以斯帖並沒有直接說出要亞哈隨魯王撤銷消滅猶太人的命令,她提醒國王知道,如果真的愛她,就保存她和她同胞的生命,因為亞哈隨魯王曾一再對王后以斯帖強調,他多麼地愛她,甚至「就是王國的一半」他也會給她,即使那是官場客套的用語,但至少已經連說三次了,王后就用「饒命」來求情。

再者,王后以斯帖也表現出她智慧的一面,就是讓亞哈隨魯王知道,哈曼不是要將猶太人當奴隸賣掉增加國庫的收入,相反地,哈曼所計畫的政策是導致國庫的損失,對國王並沒有利益。她用很自卑的方式表明,猶太人即使再次被賣為奴隸,對國王也沒有損失,可是若被消滅時,則對國庫的收入卻是極大的損失。這種說法正好使亞哈隨魯王有個新的認識,使他發現宰相哈曼的消滅猶太人之計畫,是帶來國王更多的損害,一點利益都沒有。能夠清楚說出這樣的觀點,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相反的,是相當有智慧的、聰明的。如果當時以斯帖直接就說出她的要求,很可能國王只要回一句話說:已經頒發的詔書不能更改,這樣就夠了,王后以斯帖的請求可能就結束。頂多是答應王后以斯帖免和其他猶太人同遭死刑,留她繼續住在王宮裡,保護她,或是赦免她的死罪,這樣就相當不錯了。但是王后以斯帖的請求相當有智慧,不但解除哈曼對末底改的威脅,甚至讓國王清楚知道,宰相哈曼所設計消滅猶太人的政策是錯誤的,對國家、國王都沒有利益。我們也從第八章看到,後來連原本不能更改的消滅猶太人計畫,也改變了,使所有的猶太人除去被消滅的危險,甚至來讓那些想要消滅他們的人害怕。

能夠清楚判斷情況,而且知道如何去面對生命的危機,這是需要相當的智慧才辦得到,王后以斯帖知道如果單憑自己的力量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是很困難的,她需要上帝的幫助,這就是為甚麼她要求末底改召集書珊城所有的猶太人,為她禁食禱告三天三夜,包括她自己和宮女在內,都以禁食祈禱的方式祈求上帝的幫助。因為她很清楚要克服生命所面對的危險,絕對不是人的力量可以達到,真正能保護人生命安全的是上帝。如果沒有上帝的賜福、憐憫,即使人有極強的能力、知識,也是枉然。這就是箴言的作者所說的:「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明智。」(箴言九:10)

我們生活的台灣社會,是個隨時會使我們遇到危險的環境,也是個很容易誘惑我們進入危險中的社會,因此,我們需要相當的智慧來幫助我們明白、認清所面對的生命情況,使我們在這惡劣的時代中,能夠站立、不動搖。而這就必須從學習認識上帝開始,因為上帝是智慧的來源,也是賞賜智慧的源頭。但大家不要忘了,認識上帝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習明白聖經上帝的話語開始。

(講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五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