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報復只會增添仇恨

經文:以斯帖記八:1—17

從第二章開始,以斯帖記的作者一再引領我們認識王后以斯帖是個很有智慧的女子,她不但知道在極困境當中,尋求上帝賜給她智慧、信心、勇氣,能夠使她勇敢地去晉見國王亞哈隨魯,也知道在甚麼情況下替自己和同胞求情。聖經的作者也一再地告訴我們,賞賜生命的是上帝,而賞賜智慧的也是上帝。當人面對生命的苦難時,一定要用智慧去面對,不是用武力,更不是用金錢,這些東西不是人生命的倚靠,真正可以幫助人的生命除去危險的,是智慧。而智慧是來自上帝,因此,學習認識上帝乃是啟開我們智慧的第一步(箴言一:7)。

再者,在我們生命走過的旅途中,會發現有人為了取得某種利益,用極其殘酷的手段謀害他人的生命,特別是在政治的較勁、商業的競爭中,這樣的事件真的是屢見不鮮。政治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那些極權國家中,或是尚未完全民主化的國家中。台灣在戒嚴時代(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七年)發生這樣的案件可說是不勝枚舉,而早在一九四九年發佈戒嚴令之前,已經發生過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了。這個事件幾乎就是對台灣人民大屠殺的紀錄。但是,我們知道這樣的事件,無論統治者如何隱藏、遮掩,或是用盡所有的方式要消滅證據,總是有被暴露的時候。宰相哈曼設計要消滅猶太人,以及王宮官員末底改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他看來,可能是天衣無縫,連國王亞哈隨魯都不知道他在家裡建造一座高達二十二公尺的絞刑台要處死末底改,但是,結果還是被揭發出來了。這個絞刑台不但沒有絞死末底改,相反的,卻是絞斷了自己的生命。我說過,生命來自上帝的賞賜,奪取別人的生命,殘害他人的生命,都是對上帝創造的污衊,上帝絕對不會靜默不語,也不會袖手旁觀,有一天祂定會出手懲罰這樣污衊祂創造的人。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八章一至二節:1當天,亞哈隨魯王把猶太人的敵人哈曼所有的財產都給了以斯帖。以斯帖告訴王,末底改是她的親屬。從那時起,末底改獲准進到王的面前。2王把從哈曼那裡追討回來的印章戒指取下來,給了末底改。以斯帖也委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財產。

在古時候,如果被判定有圖謀國王罪刑的人,幾乎可以說會被抄家滅族,這樣的案例在中國帝制時代並不是新鮮事。雖然在這裡並沒有說明亞哈隨魯王是這樣處置宰相哈曼的家族,但是這裡說將他的所有財產沒收,並將之交給以斯帖,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因為所有的財產被沒收後,他的家族或是家裡的人就很難過生活了。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亞哈隨魯王並不知道以斯帖是猶太人,現在是為了此事件,以斯帖表明自己是猶太人,並且讓國王知道她和末底改有親屬(養父與養女)的關係。國王並沒有因為他們父女都是猶太人,而驚訝,或是鄙視他們,相反地,卻擴大獎賞他們。原因之一是末底改原本就有恩於王朝,因為他通報王宮內有太監預謀殺害國王亞哈隨魯,而這件事才在幾天前受到國王的特殊地榮譽獎賞。如今又知道末底改是他所鍾愛的王后以斯帖的養父,而以斯帖更是讓國王知道宰相哈曼欺騙了國王的首功,這等於是雙倍的功勞,因此,國王就大大獎賞這對父女,除了將謀叛者哈曼的財產送給以斯帖之外,同時將代表國王的印戒從哈曼的手上取下戴在末底改的手上。這就表示末底改可以代表國王的身分執行命令(參考三:10—11),例如他可以確實執行沒收哈曼的財產,轉移到以斯帖的帳戶裡。

第三至八節:3後來,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腳前,哭著哀求王,請王制止亞甲人哈曼要滅絕猶太人的陰謀。4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站起來,說:5「我若蒙陛下的恩寵,陛下關心我,覺得我的請求是妥當的,就請下一道御旨,撤銷哈曼發出的命令。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發出的命令是要滅絕國內所有的猶太人。6我怎能忍心看著我的同胞被滅絕呢?我怎能忍心看著我的親屬被殺害呢?」

7亞哈隨魯王對王后以斯帖和猶太人末底改說:「就這麼辦吧!為了哈曼殺害猶太人的陰謀,我已經吊死了他,又把他的財產給了以斯帖。8但是,用王的名義發出的通告,上面有王的印,是不能撤銷的。不過,我准你們按照你們的意思發通告給猶太人;你們也可以用我的名義發出,並且蓋上王印。」

第三至四節,「後來,以斯帖又俯伏在王的腳前」,這是過了宴席的時間。後來,是經過了多少天,並沒有說,因為她要請求國王接見她,都必須得到國王伸出金杖,否則就會有生命的危險(參考四:11)。現在這裡是第二次以斯帖請求晉見國王,也是國王第二次伸出金杖允許接見以斯帖。可以說是第二次冒著生命危險要為自己的猶太同胞請求國王的寬恕,免遭滅絕。

從第三至六節,我們看到波斯帝國當時法令的嚴厲,即使已經發出的命令,如果是蓋上國王印章,且已經公佈的,就算是國王想要更改也不可得。除非重新頒佈另一條新的法令,且蓋上王的印戒,讓原先的法令和新的法令相抵銷,否則,既已經頒佈,就必須按照所頒佈的法令去執行。這和今天台灣政壇上所謂「朝令夕改」的政治風格相差甚遠。這也說明了在波斯帝國時代,國王不能更改已經頒佈出去的法令(參考一:19),因為法令一出,確實是駟馬難追。這裡再次看到這本經書寫作上的特色—兩次。在第一章十九節提到以國王的名發出的命令,不能更改。現在再一次說明這件事(八:8)。

以斯帖要求國王撤銷哈曼用國王的名義所頒佈的消滅猶太人之計畫。其實,以斯帖這樣請求也是在提醒亞哈隨魯王,他本身也要對這件消滅猶太人的計畫負責,因為那是蓋上國王印戒的詔書,是經過國王的同意才發出的命令。但就像我在前面說過的,以斯帖是很聰明的女子,他沒有說出是國王的名字發出的詔書,而是說那是哈曼發出的命令,且強調哈曼就是要消滅猶太人的劊子手。第六節平行句,前者說「同胞」,後者用「親屬」。其實,無論是同胞或是親屬,都牽扯得上以斯帖的關係,因為她和養父末底改都是猶太人,且他們兩人都有功於亞哈隨魯王。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以斯帖並沒有因為自己已經得到萬貫的家財,和養父得到國王的特殊寵愛,就將自己同胞的生命威脅置之腦後。她還是記得她此次擺設宴席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要替所有猶太人生命求情的。這種情操是作者寫此書時所要傳述的一個中心信息。一個人如果自己飛黃騰達,卻把自己同胞、親人的苦難給忘卻了,這樣的人在作者眼中不是個聰明人,也不是應該有的生命態度。作者要強調的是,每一個人都對自己同胞、親人的生命苦難有責任。

第九至十四節:9於是,在三月,就是西彎月的二十三日,末底改召來王的書記,要他們發通告給猶太人,以及從印度到古實共一百二十七省的省長和行政官員。這通告是用各省的方言和猶太人的語文寫的。10末底改用亞哈隨魯王的名義,蓋上王印,頒佈這份通告,並且命令送信的人騎上皇家最快速的馬去傳遞。

11這通告說,王准許各城市的猶太人組織起來自衛。無論受到哪一省哪一國的武力攻擊,他們都可以反擊、殺戮、滅絕那些人,連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可以滅絕,並且奪取他們的財物。12這通告適用於全國各省,在十二月,就是亞達月的十三日、原定殺滅猶太人的那一天生效。13這通告要像頒佈法律一樣公佈出去,使各省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樣,猶太人可以準備好,在那天向他們的敵人報仇。14於是,送信的人奉王的命令,騎上王家快馬,奔馳傳遞通告;這通告也在首都書珊公佈了。

這段經文和第三章十二至十四節是平行的。其中惟一的差別是在第九節這裡有特別強調,除了用各省的方言之外,還加上了「猶太人的語文」。上次是因為要消滅猶太人,所以沒有特別說明是否有「猶太人的語文」,現在是要幫助猶太人脫離危險,可以自行武裝起來抵抗要殺害他們的人,因此詔書是除了各省的省長和行政官員外,也是要發給猶太人看的,所以特別強調國王的詔書中,也有「猶太人的語文」。

西彎月,這是巴比倫月曆的三月,也就是現在的六月。同樣由國王的書記官來寫詔書。上次是在「正月」發出詔書,現在則是經過了三個月後再發一次詔書。換句話說,這兩次詔書之間已經有了三個月的時差了。

第十一節是詔書的內容,清楚地說明要猶太人起來「武裝自衛」,甚至可以「反擊、殺戮、滅絕」那些想要殺害他們的人,包括他們的家人,而且還可以奪取他們的財物,這些都是和他們被列入滅絕相對稱。如果比較第九章十八節,可以看到執行這項報復行動的時間,後來又加上了一天,共計兩天,也就是十三、十四兩天,這是因為以斯帖的請求的緣故,得到國王亞哈隨魯的同意。可是,單單兩天在波斯帝國境內總共就殺死了七萬五千人(九:16),作者說這些人是恨猶太人的人。到底這七萬五千人是不是波斯人?我想必定有波斯人包括在內,且這個數目相當龐大。很明顯的,這是採取「報復」的手段,而這一點也是這本經書受到相當質疑的地方,尤其是這裡並沒有說明他們可以攻擊的對象是甚麼人,如果攻擊他們的人是波斯人呢?國王會同意他們對統治者自己的人民發出攻擊嗎?且對象是普遍的,不是單一個人像哈曼這樣的,照理說,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我曾說過,仇恨只會增加更多的仇恨,對於社會的和諧沒有任何幫助。只有寬恕才能尋求和平的來臨。

在「次經—以斯帖補篇」有記載亞哈隨魯王發出的詔書內容,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著:

「然而哈曼的傲慢毫無止盡,他企圖謀殺我,並且企圖顛覆王國。在他虛偽且詭詐的計謀中,他要求處死末底改—他曾救過我的命,並且輔佐著我。他甚至要求處死我們無辜的王后以斯帖,實際上是要處死所有的猶太人。他的目的是在使我們孤立無援,好讓馬其頓人來顛覆我們波斯帝國。儘管這個邪惡的罪犯圖謀清除猶太人,然而我還是發現這些猶太人無論如何不是賣國賊,恰好相反,他們正在受制於公正的法律。他們敬拜永生的上帝,最崇高且偉大的上帝,祂是從古迄今一直保佑著我們王國繁榮昌盛的上帝。

有鑑於上述的原因,我奉勸你們不要執行由哈曼派人發送的詔書中所載明的命令。他這個人應對所有這一切負罪責,他和他的全家已經被懸掛在書珊城門上了。治理萬物的上帝迅速使他受到了應得的懲罰。」

從上述詔書的這段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有三點非常重要的地方,1.是認為哈曼也想殺害王后以斯帖,這一點是亞哈隨魯王所無法接受的,因為他是真的深深地愛著王后以斯帖。2.表面上看來是要消滅猶太人,其實真正的動機是要引進馬其頓人來顛覆波斯帝國,這一點已經影響到國家的安全。換句話說,哈曼的忠誠度已經被推翻了。3.王國的興衰與猶太人所敬拜的上帝有分不開的關係。

第十五至十七節:15末底改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披上紫色麻紗的披肩,戴著金的冠冕離開了王宮;書珊城的街頭巷尾都充滿了快樂的歡呼。16對猶太人來說,這真是歡喜、快樂、欣慰、光榮的事。17王的通告傳到各省各城,猶太人讀到了,就充滿歡喜快樂,歡宴放假來慶祝。許多當地的人因怕猶太人就入了猶太籍。

這段經文剛好和第三章十五節以及第四章三節相對照;在第三章十五節說國王的詔書在書珊城以及各省公佈之後,書珊城的人是陷入「慌亂狀態」,以及猶太人「悲痛哀傷。他們禁食、哭泣、哀號;大多數的人披上麻衣,躺在灰裡」。現在新的詔書公佈出來後,書珊城的街頭巷尾都是充滿了快樂的歡呼。而猶太人則是感到「歡喜、快樂、欣慰、光榮」。他們並且因此大事慶祝,可能因為詔書所說的,他們可以對他們的仇敵採取報復手段,因此,有許多人害怕受「迫害」,就加入了猶太籍。

第十五節形容末底改的官職相當高;他穿的是藍白色朝服,這都是在表示高貴的顏色,尤其是他披的是「紫色麻紗的披肩」。當時「紫色」是相當貴重的顏料,必須潛入地中海的海底採取深海貝螺,然後將之曝曬在陽光下,等貝螺吐出唾液,趕緊將之伴著絲線攪染。而通常只會派奴隸潛下海底,能夠生還者不多,因為沒有潛水設備。因此,能夠穿紫色衣袍的人,只有大富貴的人,或是國王之類的。再者,麻紗,這是當時埃及最出名的手工織品,屬於高級的衣料。耶穌基督在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節的比喻中,形容那位富人的穿著就是像這樣的紫色袍和細麻衣服(參考和合本譯本,現代中文譯本改為「華麗的衣服」,看不出這位富人穿著的貴重,和他富有的身價)。

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能寬恕人的事,就寬恕吧。

當亞哈隨魯王將心中懷有惡意的宰相哈曼給處死之後,他並沒有想到進一步地採取任何行動,而以斯帖還持續關心她的同胞猶太人的生命安全,這原本也是她設宴席請亞哈隨魯王和哈曼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國王亞哈隨魯能將他所頒佈的屠殺猶太人詔書撤銷。但是,波斯帝國的法律規定,已經公佈的詔書無法取消時,國王為了取悅王后以斯帖,以一紙新的詔書來「抵銷」舊的詔書,這應該是一個好機會,使猶太人得到生存機會。可惜的是我們看到從危險中脫離,且得到權位的末底改不但沒有用更寬大的胸襟來對待別人,反而在以亞哈隨魯王之名頒發的詔書中,竟然是用「反擊、殺戮、滅絕」來對待那些敵對他們的人,甚至「連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可以滅絕,並且奪取他們的財物」,這樣的做法是在進行報復,結果當這詔書傳到波斯各省去公佈後,引起「當地許多的人因害怕猶太人就入了猶太籍」,其實這樣也是為他們後代子孫的生存埋下了不安的種子,實在值得我們警戒。

上代的歷史是我們這代最好的鏡子,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也看到過去走過的路徑。無論在甚麼地方,只要是用「報復」的態度和手段對待那些曾經以惡劣態度對待我們的人,所帶來的還是同樣的結果—遭到報復。這樣只會徒增更多的生命遭到摧殘,帶來更多的哀號和仇恨,對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之間的冤仇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從古代迄今,無謂的死傷真是何其多啊!感謝上帝的帶領,這一代的領導者已經知道用寬恕的心,彼此相對待了。這兩個延續好幾個世代,經歷過好幾千年,彼此相仇視的民族,已經開始學習相互接納了,我們要因此感謝上帝的憐憫和賜福。

無論在甚麼地方,或是甚麼民族都一樣,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冤屈和殺戮,不會帶來和平。要想得到和平,沒有簡便的捷徑,惟一的一條通道就是寬恕。我知道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也不是容易做得到的事,特別是對那些受過災難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但是我知道,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這句話是我們最好學習的金句:「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路加福音廿三:)

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反省,但聖經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的軟弱和有限,因此,學習寬恕的心需要更大的宗教情操和素養,否則很難達成。我們的社會暴戾之氣甚重,原因是缺乏基督教信仰的內涵,而這點正好是基督徒和教會最好的宣教契機。讓我們用更多聖經的話語來幫助咱台灣社會,建立一個寬恕、憐憫的生活環境,這樣,我們才能期盼一個和諧的未來社會的來臨。

二、不要因為我們的存在,使別人害怕,要因為我們的存在使別人感到生命的喜悅。

當亞哈隨魯王為了讓猶太人能保護自己免於被屠殺的危險,頒發詔書給所有的猶太人和全國各省的行政長官,允許猶太人可以「武裝自衛」時,他們卻用「反擊、殺戮、滅絕那些人,連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可以滅絕,並且奪取他們的財物」,這樣的方式來「自衛」,這是很危險的做法,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這已經不是「自衛」,而是「報復」,因為這樣的結果雖然是為猶太人帶來「歡喜、快樂、欣慰、光榮」,可是卻換來「許多當地的人因怕猶太人就入了猶太籍」,這對於族群的和諧相處絕對不是好事,對整個社會和平運動只是徒增更多的障礙。

我們應該知道人類的歷史沒有永遠是強勢的民族,也沒有永遠都是弱勢的族群。如果因為自己的強大、有力,造成弱勢者的膽怯,這樣的社會並不是健康的社會,因為有一天,當輪到自己變成弱勢,而別人也用相同的態度還擊時,自己就會感受到生存的不安全感,那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惡性循環,只會使生命帶來痛苦,不會有喜樂。很可惜的是猶太人藉由末底改之手頒下的詔書,沒有從哈曼的事上學到反省,他用相同的手段對待哈曼所屬的族群,或是其他不喜歡猶太人的人,這樣採取「報復」的手段,從表面上看來是「武裝自衛」,卻造成「許多當地的人因怕猶太人就入了猶太籍」,這就埋下了往後猶太人與他族人打打殺殺的後果,實在很可惜。

作為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我們的存在不是要造成別人的擔憂、害怕,而是要使別人因著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喜悅,這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常聽到有些姊妹在述說他們嫁到非基督徒家庭去的經驗—害怕。因為夫家的整個家族都是民間宗教信仰的,對那些陌生的神像、宗教禮儀、祭祀祖先等等,尤其是在遇到喪事時,更是害怕到極點。有的姊妹甚至說到自己有過好幾年的時間都是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中,她無法參加禮拜,吃飯的時候也不敢公開祈禱,一直等到有一天夫婿也跟著她來信耶穌基督後,才逐漸解除這樣的壓迫感。每次聽到這樣的見證時,很多人都會為這些姊妹的際遇而感觸良多。但是,別忘了,我也曾聽到不少姊妹告訴我說,她剛嫁到基督徒家庭的時候,也是很恐懼,因為他的夫家全部都是基督徒,使她在適應不同信仰的家庭生活時,感到不安全感。她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嫁入基督徒家庭,就要跟隨我們拜上帝。我們豈不是也常常看到街道旁的電線桿上貼著「世界末日到了」、或是「不信的人會下地獄」等類似的標語嗎?想想看,如果你每天上班或下班,或出門去旅遊,看到這樣的句子,你會覺得生命有喜樂嗎?我們豈不是也常常看到有些教會的「福音車」上寫著斗大句子—「大災難來了」,這樣車子真的開起來會讓人看到充滿生命的喜樂嗎?我甚至很懷疑開這樣的車子的人是否會有愉快的心情,說是在傳福音。如果生命是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那實在是很大的負擔啊!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使人感到恐懼的,而是要使人的生命得到平安、喜悅。因為耶穌基督的福音是要拯救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從苦難、絕望當中看到生命的亮光,也看到生命的盼望,怎麼會是「大災難來了」?怎麼會是「世界末日到了」呢!不,不應該是這樣的!耶穌基督告訴我們,他來是帶給我們生命的「喜樂」,並且是要我們的「喜樂滿溢」(約翰福音十五:11、20、22、24)。他對跟隨他的人說:

「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28—30)

看,耶穌基督是這樣告訴跟隨他的人,生命沈重的負擔可以在他裡面得到釋放,也可以在他的裡面得到「安息」,這「安息」指的就是平安、喜樂的意思。

同樣的,作為基督徒就是要像耶穌基督一樣,不是要使人感到恐懼、害怕,而是要使人因著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使別人因著我們,在他們的生命中充滿了喜悅。

(講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五日)
心情,因為在現今的時代,如果是用這種「反擊、殺戮、滅絕」,且連敵對的「妻子兒女也可以滅絕,並「奪取他們的財物」的方式,且將執行的內容公告貼出,那將會讓整個國際社會大大反彈,不但達不到效果,還會引來干預。當然,也可以想像得到,雖然在近代社會不會有這樣「傻」的政府,會將這種殘酷的手段公諸於大眾,允許他們的人民,甚至是部隊做出這樣殘酷、無人性的行為。不過,在暗地裡有些國家、地區,內戰還是發生了,除了在一九六○年代中國文化大革命中,被殺死的人數以千萬計之外,一九八○年代發生於高棉的「赤棉游擊隊」大肆屠殺異己、殘害自己同胞的做法也令世人震撼。而在非洲則以一九九四年發生在盧安達的大屠殺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切,聯合國甚至為此特別組成一個專案小組調查此事件,且在最近提出報告,嚴詞譴責聯合國前後任秘書長蓋里和安南,以及美國和比利時等國家,認為他們也必須為此種族大屠殺的事件負責任,因為他們有能力可以阻止,卻未能及時阻止此事的發生。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已經發表道歉聲明,表示「深感懊悔」。這件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事件是發生在一九九四年四月至七月之間,激進派的胡圖族民兵在總統座機被擊落後,展開一連串對少數的圖西族人和溫和派胡圖族人進行大屠殺,在百日之內就屠殺了八十萬人的生命。且這場內戰還導致連鎖反應,隔鄰的薩伊民主共和國因此發生內戰至今未休,人民的生靈塗炭!

戰爭,無論它的理由是多麼地堂皇,都會使大家生活在不安寧的環境中,沒有一個人是戰勝者,或是勝利者。就像德國政府至今還得為第二次大戰期間對猶太人,和對其他族群的人民所造成的傷害繼續賠償,它最近就成立了一個金額高達一百億馬克(合五十二億美元)的基金,作為賠償多達二百三十萬仍活著的第二次大戰期間的所謂「納粹奴工」,這些奴工大多是來自東歐與中歐的非猶太人。看,上一代的人所造成踐踏人命的後果,這一代的人卻要為此付出代價,就像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之間關係一樣,幾千年來就是不斷地打打殺殺,一個新生命才剛出生,就得被迫面對戰爭、飢餓等死亡的挑戰、威脅。這樣的生命豈不是非常違背上帝原先創造的本意?因為上帝創造人的生命,為的是要延續生命,不是要殺戮、滅絕。創世記第四章提供一則很好的題材:亞當的兒子該隱,因為殺死他的弟弟亞伯,被上帝驅逐,上帝並且表示不再見他的面(創世記四:14)。然後該隱的兒子以諾的後代曾孫拉麥娶了兩個妻子—亞大和洗拉。有一天,拉麥對兩個妻子唱這樣的詩歌說:

「亞大、洗拉,要聽我說;
拉麥的妻子啊,要細心聽:
我殺害那傷害我的人;
我殺死那擊傷我的少年。
殺害該隱的人要賠上七條命;
殺死我的人必須賠上七十七條命。」(創世記四:23—24)

拉麥這種對人的方式比他的祖先該隱還要殘酷的手段,絕對不是上帝喜歡看到的,結果該隱的後代就這樣結束了。因為殺戮不是上帝允許的,不可能得到上帝的賜福。沒有上帝的賜福,生命就會枯萎,無法延續下去。創世記的作者說:

「亞當又與他的妻子同房,生出一個兒子,取名塞特。夏娃說:『上帝給了我一個兒子,替代被該隱殺害的亞伯。』塞特生了一個兒子,取名以挪士。那時候,人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創世記四:25—26)

請注意這段經文,很清楚說到該隱的後代消失,他被新的後代塞特取代了,因為塞特的後代以挪士知道「求告耶和華的名」。知道求告耶和華上帝的名,意思就是知道怎樣尊重生命,看重生命,這樣的生命才是上帝所喜歡的,也才會不斷地得到上帝賜福延續下去。後來新約聖經的作者就以塞特作為亞當的族譜(參考路加福音三:38)。

這讓我們學習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信息: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我們殘害別人生命的藉口,各人的恩怨更不能成為尋仇的動機,因為這都不是上帝所喜歡的行為。我在前一講說過,我們欣賞王后以斯帖的智慧,知道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懇切求告上帝的幫助,但是,當她得到平反的機會後,卻一再採取報復的方式對待仇敵,這樣的態度並不足取。再者,表面上看來,末底改得到榮華富貴和高官爵位,也為猶太人帶來復仇的機會,但是,卻也因為這樣,使猶太人在往後的日子裡,增加了與其他外族人之間更多的冤仇,使後代子孫的生存暗伏許多殘殺的威脅,並不是好的榜樣。

現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是談及有關後來在波斯帝國境內的猶太人如何反撲他們仇敵的情形,他們不再是被迫害者,而變成是戰勝者,但是,缺少憐憫的心,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那不是上帝所喜悅的行為。我們從這段經文看到普珥節的由來,但卻沒有被傳承在聖經或任何其他經典中,甚或是先知運動的教訓中,其原因也是在此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九章一至五節:1十二月,就是亞達月的十三日到了;這是王通告生效的日子,也是猶太人的仇敵本想要制伏他們的日子。可是,那一天,猶太人反倒勝過了他們。2猶太人在全國各城的猶太區組織起來,攻擊想害他們的人。各地的人都怕他們,沒有人能夠抵抗他們。3事實上,所有的省級官員,包括省長、行政首長,和王家代表都幫助猶太人,因為他們怕末底改。4全國的人都知道:現在末底改在王宮是一個很有權勢的人,而且他的權勢還在擴大。5因此,猶太人可以隨心所欲對待他們的仇敵;他們用劍攻擊敵人,屠殺他們。

在第八章九節提到,在三月的時候,末底改發出以國王印章簽名的詔書給所有波斯帝國境內的猶太人,和波斯帝國一百二十七省的省長和行政長官,告訴他們國王已經准許猶太人「武裝自衛」保護自己免受仇敵的攻擊。甚至允許他們遇到攻擊的時候,「可以反擊、殺戮、滅絕那些人,連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可以滅絕,並且奪取他們的財物」(八:11)。在「次經—以斯帖補篇」關於這段詔書是這樣寫的:

「我命令你們,將這一個詔書的抄件貼遍各個公共場所。允許猶太人按照他們自己的風俗習慣去生活。當他們在毀滅日,十二月即亞達月十三日,自衛反擊那些來犯者的時候,要支持他們。治理萬物的上帝已經將他選民的毀滅日變成了慶祝日。」

這讓我們發現,無論是從聖經或是從「次經—以斯帖補篇」的內容來看,都可看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猶太人如果有遇到攻擊時,才可以反擊,而不是讓猶太人主動去攻擊那些敵視他們的人,這點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們在第九章這裡看到的卻不是這樣,而是猶太人在解讀這份詔書的時候,逕自看成是他們可以主動去攻擊那些想要敵對他們的人,在第一節聖經的作者用「猶太人反倒勝過了他們」這句子來描述,猶太人不是用「自衛」,而是用「主動攻擊」來取得「反倒勝過」他們的仇敵(第二節)。尤其是猶太人抓住這個機會,將自己組織起來,也就是開始進行有計畫的報復行動。

這個「反倒勝過」的詞,也表明另一個意義,就是亞哈隨魯王,因為感受到末底改有恩於他,救了他一命(參考二:21—23),現在「反倒」過來,他要救末底改和他的同胞全部的生命,這也就是所謂的「反倒勝過」的意思。就是他回報給末底改的遠勝過末底改給亞哈隨魯王的。

要特別注意的是,聖經的作者在第三至五節中很清楚描述了整個事件的發展,是和原來王后以斯帖請求國王亞哈隨魯赦免猶太人被消滅的情形完全不同了,因為這三節經文裡說,大家都怕末底改,因為他的權勢一再升高,且是還繼續在擴張中。這就讓我們想起一句名言:「絕對權力,絕對腐化。」自古迄今都是如此,人就是如此的軟弱,往往會以為自己很有能力,很有公義,很有良知。但是,卻常常忘了自己是人,有能力上的限制、知識上的無知、慾望上的失控等等,使人在動機上可能是好的,卻會做出很糟糕的事,或是在思考上因為不夠周全而陷入盲點,使自己失去正確的方向,和應該採取的動作。也因為這樣,往往因為一不小心,就會使許多人的生命因此受殘酷的折磨,更多的家庭因此遭到連累。

第五節讓我們看到他們「用劍攻擊敵人,屠殺他們」,這裡的「屠殺」,表明的不是個別的,而是集體的,是如同掃街行動一般,更嚴重的是,他們被允許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他們的仇敵」,這句話說明了整個報復行動已經無法被約束,是看猶太人的喜好來決定了。

第六至十節:6猶太人在首都書珊城就殺了五百人,7-10其中有哈曼的十個兒子:巴珊大他、達分、亞斯帕他、破拉他、亞大利雅、亞利大他、帕瑪斯他、亞利賽、亞利代、瓦耶撒他。哈曼是哈米大他的兒子,是猶太人的仇敵。但是猶太人沒有奪取他們的財物。

看,大屠殺的結果是單單書珊城就有五百人被殺,包括了哈曼的家族。這也是我在前一講說過的,古時候,一個被國王或皇帝判定有叛亂、謀害國王或皇帝生命的人,他不只是自己會被殺害而已,甚至會連累家族的人,所謂「抄家滅族」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看到哈曼家族的遭遇,這裡提到他的十個兒子都被殺了,也等於是說他的家族都被消滅了一樣。我們可以想像,為甚麼要殺掉哈曼所有的孩子呢?理由很簡單,就是怕往後他們有機會報復,所謂「抄家滅族」也是為了這個原因。這裡雖然在希伯來文用的是「男性」,意思是說殺掉男人,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古代的男人所代表的就是整個家庭的意思。殺掉哈曼的十個兒子,雖然沒有清楚說明連女人也殺,可是可以想像那些妻子、兒子也都難以倖存了,即使不被殺掉,也會被賣掉為奴。

第十節說「但是猶太人沒有奪取他們的財物」,這句卻連續用了三次(十、15、16節),主要的目的是要說明猶太人並不是為了財物而殺這些人,而是為要消除仇敵對猶太人存在的威脅,這也在說明他們是為了「自衛」,而不是為了要「掠奪」。可是在「次經—以斯帖補篇」則清楚地說「並且掠奪了他們的財產」。

第十一至十五節:11當天,書珊城被殺的人數呈報到王那裡,12王就對王后以斯帖說:「猶太人單在書珊一城就殺了五百人,包括哈曼的十個兒子在內。至於其他的省分,他們一定也殺了不少。你現在還要甚麼?告訴我,我也一定賜給你。」

13以斯帖回答:「我若蒙陛下的恩寵,明天請讓書珊的猶太人再照今天所做的去做,並且把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體掛在絞刑架上。」14王就照此下令;命令在書珊城公佈了。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體被掛在絞刑架上公開示眾。15亞達月十四日,書珊城的猶太人再次聚集,在城裡殺了三百人,但他們仍然沒有奪取財物。

第十一節的「當天」,指的就是詔書上所寫要讓猶太人可以武裝保衛自己的日子—亞達月十三日,這日也就是原本哈曼計畫要大屠殺猶太人的日子。但就在這一天,僅僅在書珊城,猶太人就殺掉了五百個被認為是敵視他們的人。如果再加上其他一百二十六省的城市(波斯帝國總共有一百二十七省),數目一定更多出很多倍。這也就是為甚麼有人將這樣的數字告訴亞哈隨魯王的原因,或許是在尋求亞哈隨魯王趕緊阻止猶太人這樣的行徑吧。可是我們從第十二節卻看到亞哈隨魯王不但沒有阻止,卻反而告訴王后以斯帖,問她還要甚麼,他會再給她。也許有另一個可能,就是亞哈隨魯王實在是非常氣憤哈曼的陰謀,才使得他決定將所有和哈曼有關係的人,一併處理掉吧。

第十三節是令我們感到驚訝的經文,王后以斯帖竟然要求國王亞哈隨魯王再給猶太人一天的時間,去做同這一天所做的大屠殺事情,怎麼會是這樣子呢?她為甚麼還要求將哈曼十個被殺死的兒子的屍體,以「鞭屍」的方式掛在絞刑架上呢?當然就像第十四節所說的,為的是「公開示眾」,或許有「殺雞儆猴」作用,但是,不用這樣做也可以啊,因為全國「所有的省籍官員,包括省長、行政首長,和王家代表都幫助猶太人,因為他們怕末底改」,且大家都知道末底改的權勢正如日中天一樣。因此,將哈曼兒子的屍體再拿來掛在絞刑架上公開示眾,並不是仁慈的做法。而王后以斯帖還進一步要求再延長一日,使猶太人可以在書珊城進行大屠殺的殘酷行逕,更是不應該有的建議。

第十四節說亞哈隨魯王就照著王后以斯帖的意思發佈命令下去,結果使該城的人多出三百個人死去(十五節)。如果說愛王后以斯帖愛到如此草菅人命,將人民的生命當螻蟻般踐踏,隨時可將之踩死於地,這樣的國王也不會是甚麼仁慈、善良、厚愛人民的王,也是不知道甚麼叫做「愛」的國王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第十六至十九:16其他省的猶太人也組織起來保衛自己;他們為了除滅仇敵,殺死了恨他們的人共七萬五千名,但是都沒有下手奪取財物。17這事發生在亞達月十三日。第二天,十四日,他們不再殺了,定這一天為歡宴的日子。18書珊城的猶太人卻定十五日為歡慶的節日;因為他們是在十三、十四兩天殺仇敵,在十五日停止的。19因此,住在小村鎮裡的猶太人遵守亞達月十四日,把它定作歡宴的假日,互相贈送禮物。

看吧,殘酷的報復手段進行大屠殺,竟然高達七萬五千名被殺死,平均每個城市死亡人數高達五百九十人,這可不是少數啊。加上這些死去的人的親屬,哀傷的人數將會超過七萬五千的好多倍。但是,我們卻看到猶太人在大屠殺後在舉行歡宴慶祝,且「互相贈送禮物」。這樣的鏡頭就像當初哈曼要大家將猶太人滅亡時,他們反應出來的「禁食、哭泣、哀號,大多數披上麻衣,躺在灰裡」(四:3)完全不同,因為現在不是他們在哀哭、悲傷、披上麻衣,而是那些被殺死的家庭。顯然地,猶太人已經忘了他們當初在求救無門的時候,那種心境是多麼的難過、焦慮、哀痛,如今已經是「反倒」過來,讓我們看到缺乏憐憫、寬恕之心的猶太人的另一面。

第十八至十九節,可以看到守此普珥節的日子,在書珊城是在十五日,在其它城市因為只有進行一天的報復大屠殺,因此就在十四日舉行慶祝這節日。

第十九節說要互贈禮物,原因是要使那些貧窮的人,也可以有禮物能歡喜慶祝這個生命得救的日子。

第二十至卅二節:20末底改把這些事都記錄下來,發送信件給全亞哈隨魯王國遠近各省的猶太人,21告訴他們,每年都要遵守亞達月十四日和十五日為節日,22因為這兩天是猶太人除滅仇敵的日子;這個月是猶太人轉悲痛絕望為歡喜快樂的月份。他們要守這節日,歡宴慶祝,互贈禮物,並且救濟窮人。23猶太人都遵從末底改的指示,因此,慶祝這節日就成了每年的慣例。

24猶太人的仇敵,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曾陰謀剷除猶太人。他用抽籤(又叫抽「普珥」)來決定一個日子,要消滅猶太人。25但因以斯帖到王那裡懇求,王就頒佈命令,使哈曼自遭要加害猶太人的命運—他和他的兒子都被掛在絞刑架上。26這就是這節期叫做「普珥」的由來。猶太人因為末底改所寫的信和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就為自己、他們的後代,和那些可能歸化他們的人定了一個規矩,要遵照末底改的指示,每年紀念這兩日。28無論在哪一省哪一城,每一個猶太家庭要世世代代永遠記念遵守這普珥節。

29亞比亥的女兒—王后以斯帖也寫了一封信,以王后的權威支持末底改所寫那封有關普珥節的信。30這信是寫給亞哈隨魯王治下的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猶太人。信中祝猶太人和平、安全,31並且指示他們和他們的後代要照規定按時遵守普珥節,像他們遵守禁食和哀哭的規定一樣。這是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共同發出的命令。以斯帖的命令確立了普珥節的規例;這命令記錄在書卷上。

就像在「讀 以斯帖記這本經書」一文裡我說過的,以斯帖記這本經書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說明普珥節的由來,就是每年的十二月十三、十四兩天,因為他們從被仇敵殺死的邊緣得到機會,「反倒」過來變成仇敵被他們殺死,解除了生命死亡的威脅。末底改將此件事記錄下來,並且要求所有的猶太人都要遵守這個節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是要讓猶太人記住歷史,不要忘記歷史的慘劇。

第廿四至廿六節是將這節日的由來再次簡述一次,也是此信最重要的內容。第廿七節似乎在暗示有些人並不完全遵守,因此才需要這麼強硬的規定,連歸化為猶太人的人也要遵守這節日,並且還得由王后以斯帖也寫封信來強化末底改的信的公信力。這暗示了對許多歸化入猶太籍的人來說,是因為恐怕遭遇報復,或是逃避大屠殺的危險,才考慮加入猶太籍,並不是因為誠心誠意要成為猶太人,因此,守這個含有血腥的節日,且要慶祝歡樂,實在是非心所願。再者,這個節日並沒有在聖經其他的經典中,例如先知的作品中被提起、出現,因此,並不是被猶太人普遍接受、遵守。

第卅一節提到他們遵守普珥節的時候,需要有禁食的內容。我曾說過,禁食是很嚴肅的事,不是隨便,因那是以生命的全部力量在向上帝「抗議」、「控訴」。因普珥節是從死亡到重生,因此,歡樂之際就要先記得面對死亡威脅的感受,所以需要禁食。而這禁食就是在十二月十三日舉行,然後在十四、十五兩天舉行慶祝宴席。這樣前後三天,剛好與王后以斯帖曾要求大家為「她禁食禱告,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四:16)相對應。

第十章一至三節:1亞哈隨魯王強徵王國沿海地帶以及內陸地區的人民服勞役。2他所有的豐功偉績,以及他提拔末底改的事,都記載在波斯和米底亞王的官方史錄上。3猶太人末底改的地位僅次於亞哈隨魯王,深受猶太同胞的尊崇和愛戴;因為他為同胞爭取福利,也為他們的子子孫孫謀求和平幸福。

第一節可看出亞哈隨魯王時代的波斯帝國版圖和國勢的強大,足夠他強徵被統治的附庸國家人民為他和他的帝國效勞。我們也從在第二章廿三節記錄了兩位看守宮門的太監—辟探、提列,他們想謀害亞哈隨魯王的事被紀錄在官方的史錄上,看出波斯帝國是重視史料的。再從第六章一至二節看到亞哈隨魯王會想到拿史錄來讀,看到他是一位很重視歷史資料的國王,這對他統治帝國是相當有幫助的。一個聰明的國王,是知道記錄歷史的。只有昏庸的國王或統治者才會對歷史漠視,或是破壞歷史資料。

第三節告訴我們後來的末底改替代了哈曼的宰相位置。也看到了他利用宰相的職位特別照顧自己的猶太同胞,這就如同他曾對自己的養女王后以斯帖所說過的話:「誰知道,也許你被安排作王后正是為了這時刻!」他現在當宰相,就是為了要照顧在波斯帝國境內所有的猶太人而準備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要緊緊記住,當遇到生命被脅迫的危險時要尋求上帝幫助,但當得到平反機會時,千萬不要用來報復。

當猶太人在哈曼的脅迫下,用禁食祈禱尋求上帝憐憫、幫助他們解除生命危險時,他們是得到了。然而,當他們得到平反機會後,不但沒有用仁慈、寬恕的態度對待敵視他們的人,相反的,王后以斯帖在得到國王的詢問是否還有甚麼要求時,竟然是說要在書珊城再多加一天的時間進行大屠殺,可看出她心中的怨恨實在很深,很想將書珊城裡所有的仇敵都完全消滅的樣子。但是我們知道,我們不可能用人的力量完全消滅所有的仇敵,因為仇敵往往是來自人的眼睛看不見的地方。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表面看到、聽到,或是感覺到那個人「可能」對我很好、不錯,但是,我們無法真正知道他人內心所想的一切。因此,當王后以斯帖再次要求國王亞哈隨魯給猶太人多一天的時間進行滅敵時,雖然國王同意了,卻也引起許多人因為害怕而加入了猶太籍。因此,當末底改要求所有的猶太人遵守普珥節日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心甘情願,還得需要王后以斯帖再次寫信給所有的猶太人遵守這個節日,理由很簡單,不是來自內心的誠服,就不會有真正的回應。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無法從殘酷的手段、報復的行為中,看到被大屠殺的人民會真正的從內心順服,相反的,只會增加內心的怨恨、不滿。就像猶太人自己得到機會而進行反撲時,有一天這些被屠殺的人民的後裔,也會找機會起來反撲。真正能改變人仇恨的心,是必須用更多的包容、寬恕的態度才能換取得到。這一點是我們讀以斯帖記必須謹記在心的功課。

今天,當我們看到中國北京政府一天到晚想要用武力來攻擊我們的國家,時時刻刻想要將我們的國家在國際社會的領域裡排擠掉,想害我們的國家無法在國際社會生存,這些苦難和危險的生存威脅,就像猶太人在宰相哈曼手中一樣,使我們害怕,也使我們惶恐不得安寧。我們也看到連菲律賓、印尼、韓國等這些鄰近國家也找機會欺負我們,甚至許多很弱小的國家都想來向我們敲竹槓,在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尋求上帝賜給我們智慧、能力,知道怎樣排除中國北京政府的文攻武嚇,這是我們每一個國民應該做的事,替我們的國家代禱,祈求上帝的憐憫和看顧,我相信這是我們國家生存最好的途徑。我們不知道哪一個國家真的是我們的好鄰邦,也不知道哪一個國家是我們在患難中的幫助者,因為每個國家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只有上帝才是我們真正的倚靠。

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不要從王后以斯帖和宰相末底改的身上學習報復的手段,我們要學習的是耶穌基督所教導給我們的—寬恕、憐憫的心。我相信有這麼一天,當我們國家可以獨立、且被國際社會承認時,大家一定要記得,不要用報復的手段對待這些想欺負我們的鄰居,包括菲律賓、韓國、印尼和一些弱小國家等等。我們要用更寬闊的態度對待他們,這樣我們才能見證生命的意義,也才能看到世上所有的人,不論是甚麼族群,大家都是上帝所喜悅的人類。
我很喜歡聖詩四一九首第一節的詩:

天父阮懇求你,使交戰緊停,
使主聖國內面,人相愛和平。
無論面啥色緻,不管何民族,
歡喜相與居起,攏團結和睦。

我們期盼有這麼一天,這樣的日子早點降臨到我們身上,也出現在全世界各地。

二、記住歷史,它會幫助我們知道事實的真相,讓我們知道該走的路,該做的事。

亞哈隨魯王將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很清楚地將太監想要謀害他的事寫在官方的史錄上,後來當他看到史錄的時候,才想起曾發生過的事,也因此改變了原本可能發生的另一件謀害的事件。因為有記載在史錄上,使他知道過去歷史的真相。我們也看到宰相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將猶太人這個重要的民族存亡之歷史經歷寫在書上,讓後代的人時刻知道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以及民族之間的大事,並且可以用來教導後代子孫,永遠不會忘記。這就是歷史的重要性和功勞。

寫下歷史、保存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知道記下真確的歷史,才會使後代的子孫得到益處,因為真正的歷史,會幫助我們清楚知道,該走的路是甚麼方向,該做的事是哪些。

非常可惜的是咱台灣人很缺乏歷史感,很容易將歷史忘記,甚至很少用心去詢問歷史的真相。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在重複歷史的錯誤,因為我們忘了先前犯過、曾失敗的經驗。例如「二二八事件」就是個例子,我們很少有人將該事件完整地保存資料下來,也很少人用心去追找當年參與策劃大屠殺的人,更使我難過的是許多「二二八」受難家屬,將政府的賠償金看得比追尋歷史工作還重要。結果是努力平反「二二八」事件的工作就在賠償金領完後,這件沉冤四十年後才被公開討論的事件,也因此消沈下來了。真是可惜啊!

我們再看發生於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的「高雄美麗島」事件。最近在紀念事件發生二十週年,剛好當年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的宋楚瑜先生要出來參加總統選舉,許多當年參加該事件而受難入獄的人士以及辯護律師們,包括林義雄、張俊雄、姚嘉文、張俊宏、呂秀蓮等人,都要求宋楚瑜要公開為該事件道歉,因為他也是當時嚴詞譴責該事件的這些當事人是「叛亂份子」,且他也是將國際媒體記者驅離台灣的新聞局長。在他的任內就是查禁台灣民主運動書刊最多的一位新聞局長,但是這些事他現在都一概否認是他該負的責任,說是警備總部的事。為甚麼他敢這樣否認、不接受要求道歉呢?因為他很清楚知道台灣人對歷史很麻痺,缺少歷史的使命感。大家要知道,這樣的歷史態度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的態度將使我們無法從歷史經歷中得到反省的機會,很容易重新再犯過去已經走過錯誤的腳步。我們應該緊緊記住歷史,並將正確的歷史讓後代子孫明白知道,這樣才會使我們從歷史中得到學習新方向的機會。

(本文講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