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耶何華以勒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6-01 15:34
經文:創世記廿二:1—24
創世記第廿二章應該可以說是亞伯拉罕故事最高峰的一章。
這一章記載亞伯拉罕如何依照上帝的指示,準備要獻他獨生的愛子以撒在祭壇上。
我們也可以這樣瞭解,就是聖經的作者試著要藉著這個故事來處理有關在宗教行為上獻自己的兒女之事件。如果我們看申命記第十八章九至十四節,就會發現在迦南地區早期曾經有在流行著獻兒女做為宗教祭典之需。以色列人民中也有人提起這種「入境隨俗」的論調,因此在摩西的法律中就明文規定說:「你們進入上主—你們的上帝所要賜給你們的土地之後,不要隨從當地各民族的邪惡習俗。你們不可把兒女放在祭壇上焚燒;也不可占卜,觀兆,行法術,用符咒,求問鬼神或死人的陰魂。」(申命記十八:9—11)如果我們再看士師記第十一章,記載一則故事說耶弗他曾對上帝許願說:「如果你使我戰勝亞捫人,我凱旋歸來時,一定把第一個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的人獻給你,把他當燒化祭獻上。」(士師記十一:30—31)結果他戰勝亞捫人凱旋回家時,第一個從家門出來迎接耶弗他的人竟然是他自己的女兒。但是他因為已經許願了,所以就照所許的願去行(士師記十一:29—40)。若是在摩西、士師的時代已經有這樣的宗教行為,則在更早的亞伯拉罕的時代,接受長子做為宗教上獻祭禮儀之需,對亞伯拉罕來說也不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
另一方面,我們在看這篇故事的時候,不是要來考證故事過程細節的確切性,而是要從這篇故事中來探討其所要傳述的信仰意義,這一點認識是很重要的;就像我們在看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毀滅的故事、巴別塔的故事,以及洪水的故事一樣。若要在故事情節中找結構上的問題,或是描述過程中的疑問,將使這篇故事的真諦失去光彩。
就像我在前面一再告訴過大家的,創世記是由幾種不同的資料來源編撰而成的;這些不同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認知。創世記第廿二章是由三種不同的資料編撰而成的;主題結構是「以羅伊文獻」,這是第一至十四節、十九節;而十五至十八節是「祭司文獻」,最後一段的廿至廿四節是「耶和華文獻」。在這三種資料中,我們要注意的是第二種「祭司文獻」,很有可能是後代在編輯時加上去的,因為這文獻再次在說明順服是得到上帝賜福的主要因素,也同時在表明人若照著「約」去行,上帝會很高興。這種信仰觀念都是在進入迦南地後引伸出來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所讀的經文內容:
第一至二節:過了些時候,上帝考驗亞伯拉罕。上帝呼喚他:「亞伯拉罕!」他回答:「我在這裡!」
上帝說:「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疼愛的獨子以撒,到摩利亞去,在我將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當作燒化祭獻給我。」
在第廿一章三十四節說「亞伯拉罕在非利士住了很久」,我們不知道這「住了很久」到底是多久?但是,起碼是經過了一段時間,且照第六節記載以撒能夠背上獻祭用的木材上山來看,至少以撒已經是一個青少年的年齡了。
「上帝考驗亞伯拉罕」,這是很嚴肅的一句話。我們應該可以這樣區分「考驗」(和和本用「試驗」)與「試探」的不同;前者是上帝提昇人的信仰層次的一種功課。後者是一種外力的誘惑,例如魔鬼對耶穌基督或我們人的引誘,為的是使我們離棄上帝。新約雅各書說:
「遭受試煉而忍耐到底的人有福了;因為通過考驗之後,他將領受上帝向愛他的人所應許那生命的冠冕。人如果經歷這種試煉,不可以說:『上帝在試誘我』;因為上帝不受邪惡的試誘,也不試誘人。」(雅各書一:12—13)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上帝為了堅定亞伯拉罕的信心,進行一項艱鉅的信仰試煉,那就是要他將他所最愛的獨子以撒獻為祭品。
為甚麼說這是一項艱鉅的信仰課題呢?我們在創世記第十二章讀到亞伯拉罕受上帝呼召時,是要他「切斷」與家族一切所有的關係,是「離開故鄉、親族,和父親的家」,這樣的呼召幾乎是擺明了亞伯拉罕如果接受上帝的呼召,就沒有退路可以回去了。現在是要求他將他在年老時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兒子以撒,將之殺死獻在祭壇上做祭品,這簡直是要讓他原本認為年老時的依靠也斷絕!
上帝要他這樣做,就是要讓他對人的一切依靠絕緣,為的是訓練他全心全力仰望上帝的帶領。這對亞伯拉喊來說確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第三至五節:第二天一早,亞伯拉罕劈好獻祭用的木柴,放在驢背上,帶著以撒和兩個僕人,一起往上主指示他的地方去。第三天,亞伯拉罕遠遠地看見那地方。於是他對僕人說:「你們跟驢留在這裡;我跟孩子到那邊敬拜,然後再回到你們這裡來。」
很清楚的,亞伯拉罕所準備的東西就是為了做牲品獻祭用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亞伯拉罕似乎沒有做任何抗議,或是對上帝表示任何的質疑;我們也不清楚亞伯拉罕是如何對以撒和莎拉解釋這件事,但是我們從第六、七節可以看出以撒可能只知道此趟跟父親亞伯拉罕出遠門,是要到一個地方去獻祭給上帝,卻不知到自己就是祭品。也可能亞伯拉罕也是對莎拉說他們父子二人和兩位僕人是要去一個地方獻祭給上帝,所以才沒有引起她的阻擋。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上帝要亞伯拉罕去獻祭的地方離他居所有一段距離,因為他們是走了有三天時間的路程。有可能走這三天的路程本身就是一種心靈上的考驗;在這段時間內,亞伯拉罕隨時可以表示抗拒,也隨時可以折返回去。而每向前邁進一步,就是越接近將自己最疼愛的兒子以撒生命終結之點。這樣的路是一條「苦路」,確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就像耶穌基督對跟隨他的人所說的,那朝向生命之路是不好走的一樣(馬太福音七:13—14)。我們不太清楚亞伯拉罕既然帶了兩位僕人一起出來,卻又不讓他們兩位僕人也跟著到他和以撒要獻祭的地方去,難道是怕僕人在那剎那的一刻會出來阻擋?有可能吧。
在這段經文中最重要的讓我們看到亞伯拉罕對上帝的話沒有拒絕,他是以「順服」的心來執行上帝所要他做的事。新約希伯來書的作者認為亞伯拉罕是「情願」的態度(希伯來書十一:17),並認為亞伯拉罕是相信「上帝能夠使以撒從死裡復活(希伯來書十一:19)。」作者在這裡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亞伯拉罕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因此他表現出完全順服的態度。
第六至八節:亞伯拉罕叫以撒背上獻祭用的木柴,自己手裡拿著刀和火種。父子兩人走著,以撒叫聲:「爸爸!」
亞伯拉罕回答:「我兒,甚麼事?」
以撒問:「火種和木柴都有了,獻祭的羔羊在哪裡呢?」
亞伯拉罕回答:「我兒!獻祭的小羊上帝會親自預備!」兩人又繼續往前走。
就在亞伯拉罕獨自和以撒一起走的時候,以撒才覺得有點不對勁,因此問他的父親亞伯拉罕有關獻祭的祭品何在?這確實是個很難啟口的問題啊!整個故事的中心就在第八節;這一節是亞伯拉罕對以撒問題的回答,作者用亞伯拉罕回答以撒的這句話,表明亞伯拉罕對上帝是有絕對的信心和依靠。他所要表明的意義是:上帝既然叫我這樣做,祂就會為我預備應該有的東西。
我們知道亞伯拉罕並沒有將事實的真相告訴以撒,若是將實情告訴以撒後,會發生怎樣的情況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作者在這裡要告訴我們的是,亞伯拉罕之所以會這樣回答的原因,乃是他深知以撒的出生本來就是上帝奇妙的神蹟。以他一百歲,莎拉九十歲的情況下,在人看來簡直是不可能成就的事,但是上帝確是真的實現了對他夫婦二人的諾言。因此,以撒的出生就是上帝親自準備的,不是人的能力可以成就的。現在上帝告訴他,要他將以撒獻為祭品,上帝既然可以賜給他兒子,上帝現在要拿回去,祂也必定會再依照所立的約來成就亞伯拉罕後裔的出現。這使我們想起約伯在遭遇到苦境時也有過類似這樣的信仰態度(約伯記一:21)。
第九至十四節:他們來到上帝指示亞伯拉罕的地方,亞伯拉罕開始建造祭壇,把木柴堆在上面,把自己的兒子綁起來,放在堆著木柴的祭壇上面,然後舉刀要殺兒子。但是上主的天使從天上喊他:「亞伯拉罕!亞伯拉罕!」
他回答:「我在這裡!」
天使說:「不要下手,不可傷害孩子!現在我知道你敬畏上帝;因為你沒有把自己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住不給他。」
亞伯拉罕向四周觀看,看見了一隻公羊,羊的兩角纏在樹叢裡。他走過去把牠解下,拿牠代替兒子做燒化祭。
於是亞伯拉罕稱那地方為「耶何華以勒」。
到今天人家還說:「在上主的山上,他會預備。」
就在這個時刻以撒終於明白為甚麼他的父親亞伯拉罕不讓另外兩位僕人跟著上來的原因,是他的父親要將他當作祭品獻給上帝。依照出埃及記第十三章的記載,凡是以色列人的「長子和頭胎的牲畜都屬於上主」(出埃及記十三:12節),所以將長子或頭胎牲畜作為獻禮,是在表示承認屬於上帝的東西就要歸給上帝,但可以用羔羊作為代替品。後來發展出以利未人做為「代替以色列的長子」,並且也可以用錢來象徵贖回長子的代價(民數記三:46—47)。我們沒有資料可以說明以撒當時的反應,作者有意要表明以撒也是如同亞伯拉罕順服上帝旨意之心。但是,就在亞伯拉罕準備拿刀要殺以撒的那千鈞一髮之際,上帝的使者發出聲音來阻止這件事。這是我們提過的「以羅伊文獻」的特色,上帝透過天使來與人對話,或是在夢中向人顯現。
第十二節應該是整篇故事所要交代的重要事件,就是上帝並不要人把人的生命作為獻祭的方式。
這使得以色列民族在進入迦南地後與當地的住民在宗教信仰上有一個明顯的差別。以色列人民後來就是用「贖回」的方式作為取代以人的方式來獻祭(出埃及記三十四:19—20)。
天使說上帝真的知道亞伯拉罕是「敬畏上帝」的人,意思是說亞伯拉罕是已經通過了上帝的考驗。敬畏上帝,這是表示人是以真實的心來回答上帝。不是虛偽,也不是應付的態度。因為上帝是看人的內心的上帝。箴言的作者說:「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箴言一:7)意思是知道以上帝為中心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心中有上帝的人。先知彌迦認為上帝並不喜歡人獻祭給祂,上帝喜愛的是人遵照祂的旨意跟祂同行(彌迦書六:6—8)。
第十三至十四節是作者說明後來為甚麼以色列民族不再以人為祭品,改以牲畜作為獻祭的用品之因,乃是因為上帝憐憫祂所愛的僕人之故。正如亞伯拉罕對他的兒子以撒所說「獻祭的小羊上帝會親自預備」一樣,現在是上帝親自預備了一隻公羊給亞伯拉罕用。這也是作者要強調亞伯拉罕在信仰上最偉大的地方,他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沒有絲毫的懷疑。
第十五至十九節:上主的天使第二次從天上喊他:「上主說:『你既然做了這件事,沒有把你的獨子留下來不給我,所以我指著我自己的名發誓,我要賜福給你,要給你許許多多的子孫,像天空的星星、海灘的沙粒那麼多;你的後代將征服敵人。地上萬國都要因你的後代蒙福,因為你遵從我的命令。』」亞伯拉罕回到他僕人那裡,他們就一起回到別是巴,就是亞伯拉罕居住的地方。
我在前面已經講過從第十五至十八節是屬於「祭司文獻」的資料;這種資料的一大特色乃是在強調「約」的重要性。作者說出亞伯拉罕確實有依照他與上帝之間的「約」去行,所以上帝也確實依照祂對亞伯拉罕的承諾賜福給亞伯拉罕。我們可以說這一段話就是將亞伯拉罕的族長歷史作了一個總結,從他受呼召開始,上帝對他的應許起,到現在他通過上帝對他的考驗止,上帝的應許絲毫都沒有改變過。換句話說,上帝是個守約的上帝,上帝所應許給他的一切必定會應驗。只要人對上帝有信心,上帝一定會實現祂對人的應許。
第十九節說他們主僕四個人一起回家去,是在表示他們一起來,一起回家,是個圓滿的結局。對上帝有信心的人的結果,就是如此。
第廿至廿四節:過了一段時間,亞伯拉罕聽到蜜迦給他弟弟拿鶴生了八個兒子:長子烏斯、次子布斯、亞蘭的父親基母利,以及基薛、哈瑣、必達、益拉,和麗百加的父親彼土利。蜜迦給亞伯拉罕的弟弟拿鶴生了八個兒子。拿鶴的妾流瑪生了提八、迦含、他轄,和瑪迦。
這段經文是屬於「耶和華文獻」的資料;這份家譜主要的目的是為第廿四章做一個伏筆,為的是要說明後來以撒所娶的妻子麗百加和亞伯拉罕的家族之間的關係。總共十二個兒子,也有在表示以色列民族十二個支派的意思。
這篇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給我們帶來美好的信息:
一、我們的信仰成長過程中,上帝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在考驗著我們,為的是希望我們的信仰層次能日日進步,日日提昇。
就像上帝在考驗亞伯拉罕一樣,上帝也在考驗我們今天的每一位基督徒,每一位信靠祂的人。上帝考驗我們,為的是幫助我們的信仰能日益進步。我們要通過上帝的考驗,就必須學習亞伯拉罕的態度,以順服的心來接受。按照上帝的話去行。其實,除了順服之外我們實在沒有更好的方法。
在近來的教會生活中,我常發現有越來越多基督徒或是教會很難接受上帝考驗;有的基督徒遇到一點挫折就離棄了上帝,有的甚至在教會生活中稍微不如意,就棄絕了上帝。我有時也會這樣,事工推行一不如意,就會很灰心。甚至會這樣想:上帝難道都不愛我嗎?要不然事工為甚麼沒有進展?其實,為了使我們的信仰更加堅固,上帝也會用「失敗」來考驗我們的耐心。我們看上帝是如何在磨練亞伯拉罕的;從呼召亞伯拉罕時所應許給他許多後裔,到他得到以撒這個孩子,總共經過了廿五年的時間,然後在孩子長大之後,接下來就是要亞伯拉罕將來子獻上做祭品。在這段好幾十年的時間裡,我們看到亞伯拉罕是有過好幾次對上帝失去了信心,他甚至對生兒子的事感到灰心,也曾要求上帝給他一個明確的記號使他相信。雖然如此,他還是沒忘記堅持對上帝的忠心,他依照上帝所指示的去做。這一點才是可貴之處,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我們生活在台灣這個社會,是一個處處都充滿著魔鬼引誘的環境,這些引誘是為了使我們離棄上帝。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教會,看起來實在與一般社團差不多,你問他理由,他會說的很堂皇:教會要成為社區的中心。你問他以甚麼來成為社區的中心?他答出來的卻不是教會存在應有的使命—宣揚上帝的話。
結果是教會辦了許多賺錢的活動,但也同時失落了上帝的話語。這樣的教會怎能成為以上帝的話為中心,照上帝的話去行的教會呢?不可能啊。這樣的教會只會離開上帝的話越來越遠而已。
千萬記住,別讓今天社會那些五花十色的光彩迷惑了我們對上帝的忠心,讓我們隨時隨地抱持著一顆堅定的信心,盡我們一生的生命,順服上帝的話來過世上的日子。
二、我們應該培養一種基本的信仰觀念:將最好的奉獻給上帝。
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信仰態度。我們看到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就是最好的禮物,是他最喜歡的兒子以撒。但是當上帝也是一樣要亞伯拉罕將他最疼愛的獨子以撒奉獻出來時,亞伯拉罕沒有第二句話,他照上帝的意思去做。
想想看我們呢?有沒有將最好的奉獻給上帝?我發現我們通常是對上帝要求賞賜最好的給我們,而我們卻常常是以最差的回報給上帝。想想看,我們的教會是否有將最優秀的青年奉獻給上帝,讓他們進入神學院去受訓練作專職的傳道者?我們有多少父母是將最好的孩子奉獻給上帝做傳福音的僕人?或是我們存著一種心態:反正考不上大學沒關係,還有神學院可以讀?我們不必為這種事辯駁,只要看看我們送到神學院去讀書的孩子,是個怎樣的程度就會知道。上帝深深知道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隱藏不了的。如果我們是以輕視的態度在看奉獻的事,我相信有一天上帝會將所有給我們的福氣收回去,那時我們才來哭泣、後悔都會來不及。
我曾遇到一位在菜市場工作的婦人,她告訴我說:每天結帳時都會錢分成三部份;最新的錢收起來準備奉獻用,次新的錢找給顧客,破舊毀損的錢送進銀行。每天晚上她將收起來的錢用熨斗燙平,然後夾放在聖經裡。我聽了後好感動。但是,我也曾遇到另一個真實的現象;有一位主日學學生來上課,奉獻時他對老師說:「我媽媽說這十塊只要奉獻五塊,要找五塊,媽媽說找回的五塊是給我買『乖乖』吃的。」同樣的奉獻,心態上實在很不一樣。其實,不論我們怎樣奉獻,重要的都不是在這些可看得見的層面上,例如錢的多寡或是新或舊上的這些外表記號,但是透過這些顯現出來的記號、表徵,卻可說明出我們心裡的態度是甚麼。奉獻是在表明我們對上帝的愛的回應,因此,重要的是我們用甚麼態度在回應上對我們的愛。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課題,也是我們應該反省的地方。
三、不要跟上帝計較,他所賜的恩典遠勝過我們所應得的。
我們看亞伯拉罕沒有跟上帝計較為甚麼要他將以撒獻上做祭品,也沒有問上帝說:上帝啊,你既然賜給了我以撒,為甚麼還要收回去?他也沒有與上帝討價還價。他唯一有的是順服上帝的話去行。
想想看,我們有甚麼條件能跟上帝去計較的?上帝是一個豐豐富富的上帝,聖經告訴我們的是萬物一切都是屬於祂的。我們身上所有的也是在祂的恩典下所得到的。想想這些,那我們還有甚麼可以跟上帝計較的呢?我們在教會所侍奉的每一件事,將之看成是在回應上帝對我們的愛。我們若以「為了回應上帝的愛」這樣的心境來過每一天的社會、家庭,以及教會生活,就會發現上帝的恩典遠勝過我們所付出的一切。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