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和平的君王

經文:彌迦書四:1-13


 就像以前我們在讀先知文獻的時候,我曾經提起過先知文獻的特色之一,就是有嚴厲的譴責信息,也有濃厚的希望信息,這些所謂的「希望信息」,就是指在上帝嚴厲譴責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祂拯救的恩典,使以色列人民從被擄之地返回故鄉,並且已經荒廢的城鎮都將再恢復往日的繁榮。

 人類歷史上最讓人感到怵目驚心的,恐怕就是戰爭的影像記錄;遠的不說,單就離我們比較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歷史,我們當中現在還有許多人都曾經歷過,親身的體驗遠比圖片、電影紀錄片、文字敘述等更直接,往往使親臨其境的人有刻骨銘心的感受。我曾在一九八○年七月中旬到以色列去旅遊,特地去參觀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 The Holocaust Martyrs and Heroes Remembrance Authority),裡面建檔著數以萬計在大屠殺中死亡者的名單,也有許多從猶太人集中營裡蒐集來的各種物品,還有在第二次大戰中,猶太人被德國希特勒政府執行大屠殺的記錄影片。我也到過在奧地利的「茅陶森」(Mauthausen)參觀過兩次那座尚且還保存良好的猶太人集中營,在那裡我看到毒氣室、焚屍爐,以及各種進行殘害人命的設施,每次看了之後都會讓我心情難過好幾天而無法安眠。對人類生命最大的威脅,其實並不是天然災害,例如水災、旱災、地震等等,而是來自人類因為貪婪之慾而以各種名義引發的戰爭。大到世界大戰,小至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衝突,這些都在說明人對上帝創造生命的祝福,不再重視,且是用更惡劣的態度對待,那就是摧殘生命,使上帝創造生命之初所賞賜的「祝福」遭到污衊,這是非常錯誤的。

 先知彌迦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與他同期的也有一位被稱為以賽亞的先知,可能就是因為主前第八世紀的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消滅,帶來以色列民族自出埃及以來最大空前浩劫的緣故,因此,這兩位先知都有一個共同安慰的信息出現,這種安慰的信息充滿著一個希望:就是希望有這麼一天,大家都能夠和平相處,而不再聽到戰爭的聲音。

 為甚麼先知彌迦和以賽亞都會有這樣的期盼?原因應該與北國以色列和亞述帝國之間的戰役有密切關係。北國以色列是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所消滅的,而在這之前十二年,也就是主前七三三年,以色列北部的許多城鎮就已經被亞述帝國所吞佔,特別是在主前七三二年,亞述帝國皇帝提革拉‧比列色三世還將這些北國以色列的城鎮與大馬士革連成一線,並且直接派遣朝廷大官掌管治理。換句話說,北國以色列從祖先流傳下來的土地版圖縮小了許多,使得這時候的北國以色列,剩下的城市已經不多,首都撒馬利亞雖然是尚且保留著,但維持的時間不久,以色列王何細亞必須每年提出相當厚重的貢禮給亞述新皇帝撒縵以色五世。這些資料我們可從列王紀下第十五至十七章中看得到。戰敗的國家不但要負擔戰爭費用,還得被戰勝國所剝削,人民的生計壓力就更嚴重,有的政府甚至必須以販賣人民當奴隸才能應付得了戰勝國予取予求的需要。這樣的情況不是古代才會如此,即使在今天的時代也一樣,只是手法變得比較會遮人眼目而已,實際內容是差不多的。如果我們看一九九二年發生的美國攻打伊拉克之「波斯灣戰爭」,直到今天,伊拉克還是要為了那次的戰敗承擔所有的代價,包括必須用石油換取食物、醫藥等。同樣的,被伊拉克併吞過的科威特也沒有好過,雖然已經因為美國和其它國家介入而恢復獨立自主,國家的民生經濟卻是蕭條到極點。

 我們可以這樣說:戰爭,沒有贏家,有的,就是人民生命受到摧殘,財產破損不復存在的結果。
 彌迦書第四章與第五章可說是這本經書的第二部份;在第一部份,我們看的是先知彌迦對以色列達官顯要們的譴責,並且很清楚地傳出上帝即將懲罰這些專門欺負弱小人民的官員的罪狀。而從第四章開始,則是以一種新的信息出現,這信息就是我在前面說過的,就是安慰的信息,也是希望的信息。在我們所讀的這段只有十三節的經文中,主要是以一首詩歌為主軸,然後配合一段應許著濃厚願景的散文,讓我們看了之後,隨即就會感受到先知彌迦傳出的信息,對那些已經因為戰爭之亂感受到生命苦難的以色列人民來說,是個極大的安慰和鼓勵。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
在將來的日子,
聖殿坐落的山岡要矗立在群山之上,
被高舉,超越萬嶺。
許多民族都要蜂擁而來;
2萬國要聚攏前來,說:
來吧,我們一起到上主的山,
一起往以色列上帝的聖殿。
他會指引我們該走的道路;
我們要在這條路上行走。
上主的教誨從耶路撒冷發出;
他的信息從錫安傳播。
3他要解決民族間的糾紛,
排解列強的爭端。
他們要把刀劍鑄成犁頭,
把槍矛打成鐮刀。
國際間不再有戰爭,
也不再整軍備戰。
4人人都要在自己的葡萄園中,
在無花果樹下,享受太平;
沒有人會使他們恐懼。
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應許了。


 這段詩歌和以賽亞書第二章二至四節幾乎是雷同的。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有一位先知以賽亞也與先知彌迦同一個時代,因此,有些聖經學者感到困惑,因為不知道這首詩歌到底是誰抄誰的作品?有一個可能,就是它這原本就是已經流傳在當時的詩歌,被這兩位先知拿來使用作為他們傳達上帝祝福的信息之材料。

我們再次看到先知文獻用詞的一個特色,就是提到「將來的日子」。通常先知提到「將來的日子」,都是指上帝拯救的來臨。我們要注意的是:當聖經作者說上帝拯救來臨時,也意味著那是上帝的審判。

 建造在山丘上的耶路撒冷聖殿將成為所有萬民敬拜的中心,這個思想一直是申命記作者的異象(參考申命記十二:5、11、14、18、21、26、十四:25、十五:20、十六:2、5-6、11、16、16-17)。申命記作者一直認為耶路撒冷聖殿才是真正敬拜上帝的地方,因為那是第一所為了敬拜上帝而建造的聖殿,且建造聖殿的藍圖是從摩西傳承下來的,具有相當的權威。直到耶穌基督時代,有兩項被猶太人認為不可原諒的罪,其一乃是對摩西法律的藐視,其二是破壞耶路撒冷聖殿的神聖。使徒保羅就是被認為污衊了耶路撒冷聖殿的神聖,而遭到民眾當場逮捕,差一點被殺害(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7-31)。

 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初次建造敬拜上帝的場所的人,都會以非常敬虔、嚴謹,且樂意奉獻的態度建造。這樣建造起來的禮拜堂之背後,都會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現在先知彌迦傳出的信息說耶路撒冷的聖殿將成為世上敬拜的中心,意思就是指萬民將回歸到上帝的面前,聆聽上帝的話語,遵行上帝的旨意和命令(第二節)。大家都以上帝的話為依歸,走上帝指引的道路。這也就像詩篇的詩人所說的:「你的話是導引我的燈,是我人生路上的光。」(詩篇一一九:  )

 第三節,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戰爭,是摧殘人生命尊嚴最殘酷的手段,也是最違背上帝創造人類和萬物本意的行為。在戰爭的環境中,人的生命是最脆弱的,毫無保障可言。台語就有這樣的一句話:「生命薄如紙。」意指只要稍微一撕就會破裂。

 最近媒體報導一個震撼人心的圖片新聞,就是在南斯拉夫的內戰中,塞拉耶佛的城市有一個父親和他的孩子,以為敵對雙方已經暫時停火,就出門到街上去買麵包,但沒有想到當他們跑到街上時,敵對雙方又開火了,父子兩個人躲藏在街道的角落,媒體記者看到他們躲藏時驚嚇的臉部表情,拍下了照片,沒幾分鐘後,這兩個父子卻在角落中被槍彈打死。這就是戰爭,在戰爭之下,不但帶來飢餓,也帶來傳染病,人的生命不是被武器打死,就是被疾病纏身致死,要不然就是活活餓死。

 先知彌迦傳出的信息是戰爭將停息,「國際間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整軍備戰」,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日子啊!想想看,沒有戰爭的日子,那是多麼好的環境;瑞士,這是一個已經有接近兩百年沒有戰爭的國家,它一直是保持中立,全世界也承認它是個中立國,也因為沒有戰爭,這個國家被聯合國評鑑為全世界生活環境品質最好的國家,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不但如此,長久以來,因為瑞士是中立國,因此,許多國家或地區,有糾紛要排解的時候,都是到瑞士去。只有在這個地方,人才會發現停止戰爭時,生命是多麼可貴、美麗。先知彌迦說到因為大家都擁有上帝的話語,也因此,要用上帝的話語排解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糾紛,也要使列強不再窮兵黷武。不但如此,還要把戰爭用的武器變成耕種、生產的工具。先知彌迦傳出的這句話,正好說明了沒有戰爭會再發生,只有耕種、收割的喜樂。

 第四節,這一節並沒有出現在以賽亞書,只有彌迦書才有,也是先知彌迦傳出上帝信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盼望:生命不再有恐懼,只有安詳與快樂。甚麼時候,人才會有第四節所說的這種生活環境?基本上有兩個要件:一是每個人生活上的需要都足夠,沒有缺乏。二是人人都誠實、沒有貪婪的心。先知西番雅提到一個沒有恐懼的社會,乃是一個充滿公義、誠實、足夠生活所需的社會(參考西番雅書三:13)。

在這一節我們看到兩種以色列人民最喜愛的水果-葡萄與無花果。以色列人民經常會用四種水果來代表他們的民族,除了葡萄、無花果之外,另外兩種是:橄欖和石榴。在四種水果中,葡萄和無花果乃是最被普遍種植的農作物,在耶穌基督的比喻中也經常出現(參考路加福音二十:9-18)。


第五節:
5雖然列國都膜拜並順從他們自己的神明,但是我們要敬拜上主-我們的上帝,遵從他的旨意,直到永永遠遠。

這一節很明顯的是先知彌迦在呼籲以色列人民必須用這樣堅定的態度,來表明他們的信仰告白,以表示他們對上帝絕對的忠實。真正好的信仰就是像這一節所提到的,無論別人怎樣膜拜他們的神明,也不論這些人的家道如何的興旺,我們對上帝忠實之心絕對不改變,這樣的信仰態度才是正確的。


第六至七節:
6上主說:「我懲罰了我的子民,但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我要把流放各地的子民集合在一起。7我要使殘存之民成為復興的種子,軟弱失散的,成為強盛的國家。我要親自在錫安山統治他們,從今直到永遠。」


 這兩節讓我們看到先知文獻中另一個特色,就是提及有關「殘存之民」的信息(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6、廿四:14、三十七:31,耶利米書廿三:3、三十一:1-7,撒加利亞書八:6-8)。這兩節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先知文獻中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提出「希望的信息」,上帝將在適當的時機,帶領那些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將他們集合起來,重新與他們立新的約。

 請注意第七節所說的信息,最重要的一點乃是:上帝親自統治以色列人民。在先知以西結的文獻中,則是將上帝比喻成為牧羊人,而以色列人民則是上帝所屬的羊群。由於以色列人民的領袖們沒有盡到受託的責任,就像一個不盡責任的牧羊人一樣,因此,先知以西結傳出上帝的信息說,上帝要親自成為以色列人民的牧羊人,祂要親自找回那些屬於祂的羊群,親自集合這羊群,牧養牠們(參考以西結書第三十四章)。先知以西結將這種牧羊人與羊群之間的關係,用這樣的話語述說出上帝的信息:

「『你們是我的羊,是我草場上的羊群。你們是我的子民,我是你們的上帝。』至高的上主這樣宣佈了。」(以西結書三十四:31)


 約翰福音的作者也以這種牧羊人與羊群之間的關係,來表明耶穌基督與所有信靠他的人之間的關係。耶穌基督就是最好的牧者,他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約翰福音十:11a)以色列人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在表達他們和上帝之間有多麼親密的關係。                                                                                                                                                                                                                                                            


第八至十二節:
8耶路撒冷啊,上帝在你那裡像牧人照顧他的子民;你將復國,再一次成為首都。9你為甚麼大聲哀號?為甚麼像產婦輾轉陣痛?你沒有君王嗎?你的參謀都死光了嗎?10耶路撒冷人哪,你們要像產婦陣痛,輾轉哀號;因為你們就要離開這城,去住在荒野。你們一定會被擄到巴比倫去;但在那裡,上主要營救你們,從敵人手裡把你們解救出來。11許多國家聯合起來攻擊你。他們說:「我們來摧毀耶路撒冷吧!我們來看這城變成廢墟!」12但是他們不知道上主的計畫,不曉得上主把他們集合在一起是要懲罰他們,像農夫打穀物一樣。


 耶路撒冷,這個城是大衛王從耶布斯人手中攻打下來的,並且將之取名為「大衛城」(參考撒母耳記下五:6-10),後來被稱之為「上帝之城」,是和大衛將約櫃運進了耶路撒冷城有關,然後有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城建造聖殿而使該城成為以色列人民信仰、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中心。因為有聖殿,聖殿中有約櫃,象徵著上帝就居住在聖殿的至聖所中,因此,這裡說上帝在耶路撒冷,就是指上帝將會繼續保護該城免於淪陷在敵人手中的意思。

 第九至十節,這兩節讓我們讀起來會感受到耶路撒冷曾被敵人侵佔過,且統治過。很像在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帝國毀滅耶路撒冷城的景況一樣。先知彌迦乃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怎麼會談及主前六世紀的事情呢?這也就是為甚麼有些聖經學者會認為這兩節經文比較可能是後來的人填加進去的,因為在巴比倫的日子是痛苦的,被擄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都在期盼拯救的來臨。當他們讀到早期先知彌迦的預言有這麼一天,上帝要拯救祂的「殘存之民」時,就給增添上了這兩節在這裡。

 不過,另有一些聖經學者持著不同的看法,認為當主前七二一年,亞述帝國摧毀了北國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後,將以色列人民販賣到外國去當奴隸,另一方面則是同時將外國人移民到撒馬利亞城來居住,特別是亞述帝國也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民到撒馬利亞各城市,代替被擄的以色列人民」(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而我們知道先知彌迦乃是主前七五○年至六八六年之間的先知,他必定親眼看過這幕殘酷的景象而發出這樣的預言,認為:如果今天亞述帝國可以將巴比倫人遷移入撒馬利亞城,誰能保證未來的日子巴比倫帝國不會興旺起來?如果巴比倫帝國強盛起來,要將耶路撒冷毀滅掉有困難嗎?這些學者認為先知彌迦後來在以色列人民心中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這份預言成了事實。

 我們也可以這樣看:真正的先知就是從得到上帝啟示之後,會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異象,因此才能提醒人民知道注意往後可能發生的事。而這也就是先知所以經常不被人民喜歡的原因,因為他看到的往往是以後的,更重要的,乃是先知的預言中,經常提出來的是譴責的警語,而一般人所看到的都是眼前的、短暫的,且是比較現實利益的,並不希望聽到上帝懲罰的信息。

 第十一至十三節,這段經文的背景很可能與主前七○一年有關係,因為該年乃是亞述大軍進攻耶路撒冷的時候。如果我們讀列王紀下第十八章十三至十六節,就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希西家王在位的第十四年,亞述皇帝西拿基立攻打猶大的設防城鎮,加以佔領。希西家派人到拉吉去見西拿基立王,說:『我錯了,請停止攻打吧!我願意付上你所要求的一切。』皇帝回覆要希西家送上一萬公斤的銀子和一千公斤的金子。希西家把聖殿和王宮寶庫裡的銀子都送過去,又把聖殿門上的金子和包在殿門柱子上的金子都刮下來,一起送給西拿基立。」


 這是發生在希西家王在位的第十四年,也就是主前七○一年。歷史學者告訴我們,希西家不僅是要賠上一千公斤的黃金和一萬公斤的銀子,另外以色列人民還有二十萬一百四十六名被擄去當人質。

 從亞述帝國來看,那是他們最得意的一刻,可以併吞以色列人民的城市多達四十六個,且俘虜這麼多人民當奴隸,又可索取這麼高的戰爭賠償款,這是多麼榮耀的一刻啊!可是,有誰會想到,就在他們最得意的時候,上帝出面替祂的子民出氣了。如果我們繼續讀列王紀下第十十八至十九章,就會看到有這樣的記載:

「當天晚上,上主的天使進入亞述人的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兵士。第二天天亮,遍地都是屍首。亞述皇帝西拿基立只好撤退,回尼尼微去了。有一天,他在廟裡拜祂的神尼斯洛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色,弒殺了他,逃到亞拉臘去;另一個兒子以撒哈頓繼承他作王。」(列王紀下十九:35-37)


 這段經文剛好說明了彌迦書的第十二節所說的,亞述帝國根本就不知道上帝的計畫,乃是要讓它的大軍集結在一起,然後好好地懲罰它,因為亞述的皇帝西拿基立對猶大王希西家說,不要被上帝所欺騙,說自己可以很輕易地毀滅任何他想要毀滅的國家(列王紀下十九:10-11),他把自己當作像神明一樣,這是上帝最痛恨的事。


第十三節:
13上主說:「耶路撒冷人哪,去吧!去懲罰你們的敵人!我要使你們強壯,像長了鐵角銅蹄的公牛。你們要殲滅許多國家,把他們用暴力搶走的財物呈獻給我-天下的主宰。」


 這節是先知彌迦傳出鼓勵的信息,主要目的是要以色列人民必須對上帝有信心,因為上帝將要成為他們的保護者,使他們像尖銳的武器一樣,可以擊潰來攻擊的任何仇敵。
 鐵角,這是指尖銳的軍隊,勇猛無比的意思。
 銅蹄,是指徹底毀滅敵人的進攻,甚至可以踐踏敵方的軍隊,如同人在踩踏螞蟻一樣的容易。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有真實的信仰,才能期盼世界和平早日來臨。

 我們看到先知彌迦傳出最美麗的信息,就是述說有這麼一天,在上帝的指引下,人類將不再有任何戰爭出現,也不會有民族之間的糾紛。更棒的是大家可以安心地在自己的果園中休憩、安詳地生活過日子。
 坦白說,每次讀到這段經文,我都會在心中大聲說「阿們」!因為這樣的景象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人間仙境之圖畫,也是人類長久以來夢寐以求的事。

 如果你有機會到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大廈去參觀,就會看到大廈的入口處就是寫著第三節這段詩歌,只不過聯合國大廈所用的是以賽亞書第二章四節,經文和彌迦是完全一樣。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九日,台灣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在嘉義市落成。這座全台灣第一座紀念碑上有三面碑文,一面寫著「二二八紀念碑文」,一面寫著「二二八紀念碑建碑經過」,還有一面就是寫著我們今天所讀的彌迦書第四章三至四節的詩歌,以及馬太福音第五章九節:「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全台灣有許多座二二八紀念碑,卻只有座落於嘉義市的這座紀念碑上有聖經的經文,為甚麼?因為這座紀念碑是咱長老教會積極參與建造的。我是當時建造這座紀念碑的委員之一,當我和其他幾位牧長決定要選用彌迦書這段經文時,我第一個考慮到的是這首詩歌中的「葡萄」和「無花果」,這兩項水果都是以色列人民的主要水果,但在台灣人的眼中並不是最重要、普遍的水果。為了要使一般咱台灣民眾看得懂聖經經文的意義,我曾想過要將之改成「芒果」、「龍眼」,也曾想過要改成「香蕉」,但我又想到這些水果都是中南部的人比較容易有感受,因為「芒果」和「龍眼」這種果樹的美和果樹遮蔭的涼爽,必須身臨其境的人才體會得出來。而香蕉雖然也曾經是台灣五○與六○年代農產品輸出的代表作物,但卻無法讓人在香蕉果園中乘涼,因為香蕉不是高大農作植物。而「芒果」與「龍眼」樹則是。後來我將「葡萄園」與「無花果樹」這兩處改成:「人人要在自己的園中、樹下,享受太平。」「園中」,無論是花園,或是最近幾年來,台灣農業朝「精緻」的方向發展,出現許多果園、花園等,因此不論任何樣式的園子裡,只要是沒有戰爭的日子,都可以享受著太平的喜樂,不會再有因為戰爭所帶來生存的恐懼,這是多麼美麗的境界啊!

 但要享受沒有戰爭的生活環境,就必須有真實的信仰內涵才有辦法得到,否則只能一直停留在「夢境」中空留下想像而已。因為有真實的信仰時,人才會看到自己的貪婪和罪惡,才會想到必須小心謹慎,因為上帝是生命審判的主,我們都必須面對上帝的審判,不論我們用甚麼方式來掩飾自己所犯的罪過,都無法躲避上帝對人內心的鑑察,每個人都必須向上帝交帳(參考希伯來書四:13)。當人有這樣的認知時,才會明白謙卑為懷的重要性,才會明白生命真正的主乃是上帝,不是我們人自己。有這樣的認知之後,人和人之間的糾紛、種族之間的仇恨,才會相對的減少到最低。


二、要對上帝有信心,不要懷疑也不要失望,上帝所應許的必定會實現。

 當先知彌迦在嚴厲譴責以色列人民之後,他隨即也傳出上帝寬恕、憐憫以色列人民的信息,在這些信息中,他讓以色列人民知道:上帝要再次成為他們的上帝,祂要像充滿著愛憐的牧者一樣,看顧他們,要將失散在世界各地過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民帶回家鄉。這些信息對那些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來說,實在是很窩心的信息,對那些生活在痛苦中而呻吟不停的以色列人民來說,有如一支強心劑般注入了生命裡,那麼令人感到興奮和雀躍。

 我們在讀希伯來書時,就會讀到希伯來書的作者記錄了這段讀來令人感觸甚深的話:

「有些人拒絕被釋放,寧願死在酷刑下,為要得到更美好的新生命。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也有人被捆綁,被囚禁。還有人被石頭擊斃,被鋸子鋸斷,被刀劍殺死。再有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到處奔跑,忍受窮困,迫害,和虐待。這世界不值得他們居留!他們像難民一樣在荒野和山嶺間流浪,在山洞和地穴裡棲身。這些人的信心都有著很不平凡的記錄;可是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十一:35b-39)


看,信仰有這樣的際遇,可說是很大的挑戰,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卻告訴我們,這些人並沒有放棄他們對上帝的信心,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當時生活在羅馬帝國迫害下的基督徒,要學習這些就是致死也不改變信仰的人,因為他們是把生命的焦點放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希伯來書十二:2)。耶穌基督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臨終的時候他說將自己的靈魂交在上帝手中(路加福音廿三:46),這是在表示他對上帝絕對的順服,直到死也沒有改變(參考腓立比書二:8)。

聖經一再告訴我們,要對上帝有信心,因為上帝乃是我們生命的主,祂是生命的創造者,也是生命的祝福者。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我們才能仰望與上帝和好的契機來臨,也因為與上帝有和好的關係,我們才能勇敢告白說:上帝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就如同以色列人民告白他們是上帝的子民、上帝是他們的上帝一樣。  
                                   

(講於二○○二年八月四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