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洗禮與信仰

經文:約翰三:22-30

  這段經文也是約翰福音書特別有的一段,它提到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住在猶太地區,「並施洗禮」,而且為了洗禮的問題,引發施洗約翰的門徒的疑慮。

  就像在第一章廿七節施洗約翰所表白的:「我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當中,是你們所不認識的,他在我以後來,我就是替他脫鞋子也不配。」施洗約翰再次表明自己並不是主角,不是重要角色,只是「為主修直他要走的道路」而已。施洗約翰這種謙卑態度一直在約翰福音書這本書裡表達清楚。

  我們也從這段經文看到約翰福音書與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不同的地方;在馬太、馬可、路加都共同記載耶穌基督是在施洗約翰被補入監以後,開始傳福音的工作。(參考馬太四:12-17,馬可一:14,路加三:18-22)但是約翰福音這段經文卻很清楚的指出施洗約翰尚未入監還在傳福音的時候,耶穌基督已經招收門徒在傳福音了。(第廿四節)

  有一個猶太人和施洗約翰的學生爭辯關於洗禮的問題(第廿五節),這種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二千年來的基督教會。如果我們細讀第廿六節,會發現引起爭辯之因,乃是牽涉到「權威」的感受。他們對施洗約翰說「大家都找他(指耶穌基督)去了!」如果我們看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也會發現早期教會曾就洗禮的事引發了「權威」系統的問題,並因此導致教會有分裂的危機。使徒保羅很感慨的說:「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嗎?感謝上帝,除了基利司布和該猶,我並沒有給你們任何人施洗,::基督差遣我不是為了施洗,而是要我傳福音。」(參加哥林多前書一:10-17)使徒保羅的話告訴我們,傳福音與施洗並不是必然的緊密不可分,或是絕對相關的。人的弱點是常常喜歡引用「名牌」當作「權威」。施洗約翰出來傳悔改的信息,並且要求真正有悔改之意的人勇敢站出來「承認自己的罪」,他就「在約旦河裡為他們施洗。」很顯然的施洗約翰所傳的信息造成轟動,「群眾從猶太各地和耶路撒冷到約翰跟前來。他們承認自己的罪。」(參考馬可一:4-5)人潮成為一股力量,但是在成群結隊的人群中,倒底有多少人是真正內心悔改認罪的呢?或許是跟隨湊熱鬧的、不甘寂寞的較多吧!也因此,才會引發對洗禮的效力的看法,他們真正在爭辯的問題是:那位不久前受約翰施洗的耶穌也出來傳福音,並且施洗,他所施行的洗禮有效嗎?或是他的施洗與約翰的施洗比較,那一個人的效力如何?使徒保羅也是在責問哥林多教會為什麼在爭論這種問題。

  很不幸的是基督教會二千年來的歷史,一再的陷入這種問題,好像大家對洗禮方式的關心遠勝過於洗禮所要表明的悔改之意。不論是施洗約翰或耶穌基督,都是在傳「悔改」的信息,有沒有洗禮,用什麼方式洗禮,其實都不是基督教會所應該費神爭論的事。很可惜的是時至今日,教會仍然在為「浸」或「滴」禮方式有紛爭,也對嬰兒洗禮的效果有岐見。還好,一九九三年八月三日至廿日在西班牙召開的第五屆信仰與教制普世研討會提出的報告中,認為現今的教會對於洗禮的問題已達成相當程度的理解,即相信「洗禮是上帝的工作,只要憑著信來領受,都是有效的。」也因為這樣,過去有些教會對於受「滴禮」者實行「再洗禮」(即認為只有浸禮才是正確)的已經日漸減少。(參考一九九三年九月廿六日二一六九期台灣教會公報第八頁。)

  不管是什麼洗禮型式,是成人或小孩洗禮,我認為大家應該有一個認識:洗禮不是得救的依據,它只是信仰的表記。因為救贖的主權是在上帝,不是在人手中,人不能用洗禮來做為得救的憑據。這種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種了解之後,當有人向我們問起洗禮之事時,我們就可以如此回答說:不論是滴水禮或浸水禮,都是在表明人要悔改皈依耶穌基督,要跟隨耶穌基督到永遠。施洗約翰說:「我用水給你們施洗,表示你們已經悔改了;但是,在我以後來的那一位要用聖靈和火給你們施洗。」(馬太三:11)施洗約翰很清楚的表明他自己用水施洗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乃是來自上帝的聖靈對人生命的洗滌,上帝對人生命的重新再造。因為真正改造人生命的不是人的力量,乃是上帝本身。

  第廿七節:除非上帝有所賞賜,沒有人能得到什麼。

  施洗約翰對他的門徒回答的這句話是很重要的。也正好在回答教會二千年來在洗禮方式上的紛爭。不錯,若沒有上帝的賞賜,不論我們用什麼方式,依靠什麼教會系統都是枉然的。我們也可以看出真正偉大的信仰者是謙卑的。不是人自己能成就什麼大事,乃是上帝的參與同工。施洗約翰並沒有因成千上萬的人圍繞著他而使他忘了人的有限、軟弱、卑微。基督教信仰的特質之一就是承認人的有限、軟弱、不完全,無法依靠人自己的力量達成所謂完美、無缺點的境界。我們應該有一個信念:若沒有上帝參與同工,人是無法成就任何善事的。

  第廿八至卅節:施洗約翰再次清楚表明他不是基督,他說他「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的。」他明白的說耶穌基督「一定一天比一天興旺,而我一天比一天衰微。」在第一章十九節至廿八節裡,我們就曾讀過猶太人最高當局(指耶路撒冷)派祭司和利未人去查問施洗約翰的身份,那時他就曾很清楚的表明自己既不是基督,也不是先知以利亞或先知。當他看到耶穌基督時,他向自己的門徒指出「看哪,上帝的羔羊。」(第廿九、卅五節)他說自己連為基督解鞋帶也不配。(廿六節)他知道自己的身份、角色,知道自己在整個救贖的福音事工上,中心角色不是自己,而是上帝本身,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在上帝呼召的使命中,沒有自己,只有基督。約翰福音書作者一直在努力,就是當時一般人有人把施洗約翰當成是基督(參考路加三:15),或因受施洗約翰的洗禮而覺得有權威時,作者則透過本書闡明施洗約翰並不重要,將他的重要性貶低,希望人能建立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信仰理念。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重要的信息:

  一、福音的本質是在上帝的拯救,而不是在人為的各種儀式。

  這樣說並不是在否認儀式的重要性。我相信許多宗教儀式或象徵性的事物,對人的宗教心靈確實有很大的幫助。設計精細的禮拜儀式會幫助人進入敬拜的感受裡,並提昇敬虔的心靈面對上帝,但是,這並不表示如此就能得救。我們常常會因僵化、少變化的禮拜儀式,變得對於禮拜顯現出不專心、虛應的態度,但是過份強調禮儀而有的繁文褥節,也容易使人忽略了信仰的真正本質、內涵。洗禮確實對於願意皈依耶穌基督的人是個重要的儀式,然而洗禮的方式,並不是得救與否的必要條件。

  二、教會最重要的使命,乃是宣揚上帝拯救的福音,而不是在計數施洗人數的多寡。

  今天的教會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在誇耀有多少人受洗,我們不懷疑洗禮的重要性,但我們要強調洗禮不是基督教會存在的使命。施洗約翰說:「除非上帝有所賞賜,沒有人能得到什麼。」(第廿七節)約翰四章一至二節很清楚的說:「其實,耶穌未曾親自為任何人施洗,而是他的門徒施洗。」在福音書中,我們一再看到耶穌基督遊走各地宣揚上帝國信息,就是沒有記述他在何處、何地為人施洗。使徒保羅在面對當時哥林多教會分裂危機時,他很感慨的說:「感謝上帝,除了基利司布和該猶,我並沒有給你們任何人施洗,所以沒有人能說,你們是奉我的名受洗的。」「基督差遣我不是為了施洗,而是要我傳福音。」(哥林多前書一:14-17)使徒保羅的時代,教會裡已流行著在「比洗禮的權威」,人人想讓他人知道自己是受誰的施洗,似乎有一種傾向,以人作為權威,而忽略了上帝在基督裡赦免與救贖的恩典。因此,使徒保羅明確的指出他受基督的差遣,「不是為了施洗,而是為了傳福音。」是傳上帝國的福音,這才是教會存在最基本的使命,失去這項使命,既使為成千上萬的人施洗,也會失去教會存在的意義。

  三、教會是上帝拯救人類的器皿、僕人,不是拯救本身。

  施洗約翰為我們立下一個很重要的典範,就是我們--包括所有的教會和基督徒,都是為了見證上帝的拯救,我們並不是拯救本身。雖然曾經有「從猶太各地和全耶路撒冷」的人來接受施洗約翰的施洗,有人在猜想他「就是基督」(路加三:15),他很清楚的說:「我曾經說過,我不是基督;我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的。」(廿八節)同樣的,基督徒絕對不是基督本身,由基督徒組成的教會團契也不是。我們不是在宣揚教會,而是要宣揚上帝在基督裡的拯救信息;我們也不是傳承教會宗派的歷史,而是在延續上帝在聖經裡啟示的話語。

  一位曾經在尼泊爾從事醫療傳道的日籍宣教師伊藤邦幸博士,在談及宣教工作時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宣教師應該真正了解聖經,宣揚聖經信息,不應該是在建立教派。」羅馬天主教會一個最令人爭論的看法是:若沒有通過教會(指羅馬天主教會),沒有人能進入上帝的國。理由是耶穌基督已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使徒彼得(馬太十六:17-19),而使徒彼得建立了羅馬天主教會。他們如此認為承傳了使徒彼得的命脈,有權威,是正統。但是,就算是使徒彼得也不是基督,就算他當時確實握有天國之鑰,並將之交給羅馬天主教會,但是不知悔改、認罪的人,上帝的拯救也會遠離他去!施洗約翰曾對擠著要接受他施洗的群眾說:「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離棄罪惡。不要自以為亞伯拉罕是你們的祖宗就可以逃避審判。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夠拿這些石頭為亞伯拉罕造出子孫來!斧子已經擱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裡。」(路加三:7-9)看!施洗約翰不也在對我們今天的基督徒和教會提出同樣的警告嗎?我們應該認清這種信仰態度:不是帶領人來信教會,而是帶領來信耶穌基督。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