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講:被釘十字架的耶穌

經文:約翰十九:16-42

  約翰福音書在描述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的過程,與前三本福音書所記錄的很不一樣;在馬太與馬可二本福音書都記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痛苦呼喊著:「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廿七:46、馬可福音十五:34)這是一句發自人內心深處的聲音,是生命在最痛苦、無助之時的呼聲。
這種聲音是一種人性痛苦經驗的反應,讀來非常感人。路加福音雖然沒有記下這句話,但是,它讓我們感受到耶穌基督面對十字架的苦難是早已了然於胸。在希律和彼拉多的審問中,他根本就是不予理會,不答任何問題。而在十字架上時,他說:「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廿三:46)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已完全準備好,並把他三年傳揚上帝國信息的工作全部交出來。  

現在,我們讀到約翰福音書的寫法,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種狀況。不過,我們也可發現約翰福音書的作者是一直努力在闡明耶穌基督一個很重要的態度:甘願犧性。在十九章是用「耶穌知道一切事都成就了::便說:『成了!』」(廿八至三十節)這樣的話語來表達。「成了!」也可以說是:「願意!」「甘願!」「正是心之所願!」也就是我們平常在祈禱時常用來作結束之語:「阿們。」這一點也是約翰福音書的重點之一。我在第十二講:「更豐富的生命」裡曾說過,耶穌基督是一再強調;他是「好牧人,願意、甘願、自願為羊犧性、捨命。」在約翰福音第十章,這種表達「心甘情願」的字眼就一再出現在第十一節、十五節、十七節、十八節等處。我們也在第十八章的地方看到當他被捕時,西門彼得拿出預藏的刀砍掉大祭司的奴僕馬勒古的右耳,耶穌基督對彼得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把刀收起來吧!你以為我不願意喝我父親給我的苦杯嗎?」(十至十一節)很清楚的,面對十字架的苦難,耶穌基督還是如此一貫的態度--心甘情願地奉獻出他的生命!使徒保羅也如此見證說:「他(耶穌基督)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06-08)。

  可是,這句「成了!」(十九:20)在耶穌基督周圍的人聽來,意義上的了解很可能會有差異;對耶穌基督的門徒來說,可能就是「完蛋了!」或「一切都結束了!」或是:「原來過去一場都是夢!」因為這群門徒過去一直緊緊地追隨他,他們為了追隨他,「丟下魚網」,「把父親和雇工留在船上」,(馬可一:16-20),「已經撇下一切來跟從他」。(馬可福音十:28)就在他帶著他們朝著耶路撤冷在前進時,他們曾經在群眾反應要「強迫他做王」(約翰福音六:15)的憧憬下,彼此曾討論過「誰最偉大」的議題,並且門徒中的雅各和約翰來向他要求:「當你坐在榮耀的寶座上時,讓我們跟你坐在一起,一個在你右邊,一個在你左邊。」(馬可福音十:37)如今,釘死在十字架上,這種王國已跟著毀滅,實在是「完了!」是「泡湯了!」而這並不是他們心中所願啊!他們所期待的和他們所遇到的實況真是南轅北轍啊!

  再就另一個族群來說,這句「成了!」卻又有不同於門徒的感受,但和耶穌基督的「阿們」卻有「同工異曲」之妙;對祭司長、經學教師、法利賽人來講,他們在感受「成了!」是那實在是了卻了一椿心中大事,除去了心中大患,今後可以安安心心地繼續他們過去那種悠遊自在,處處彰顯權威的日子。他們不必再害怕有人膽敢再在聖殿處翻桌倒椅鞭驅人畜;他們不用再為有人故意破壞安息日之禁忌而傷透腦筋;他們可以再向成群而向來擔心權威壓迫的民眾引用經書律法與傳統說教了。總而言之,他們今後可以「安枕無憂」了。這種「成了!」確實是一種心頭大喜之事啊!

  如果我們讀先知以賽亞的詩,就會發現他是用如何的話在提醒我們,人所想的常常是與上帝之間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距離,甚至有時是「南北兩極」呢。

  先知以賽亞的話這樣說:

  「上主說:
   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
   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
   正如天高過地,
   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
   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五十五:09)

  看吧!事情總是像這樣發生在我們生命成長過程中所經驗到的一樣;我們看為「勝利」的大事,在上帝看來卻是「敗壞」之舉,創世紀第十一章建巴別塔的故事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人以為完成了一件豐功偉業的大事,結果卻是「攪亂」、「分散」的。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計謀終於實現了,在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祭司長來說,確實是願望實現了,因此,他們可以拍手歡呼回應耶穌基督所「甘願」、所「願意」的「成了!」但是,這並不是上帝的「成了!」因為人的意念不是上帝的意念。

  我們再看另一群在當代社會常被疏忽、輕視的族群--婦女的態度;在耶穌基督的傳道生涯中,她們一直是最忠實的一群。就是在「這時侯,所有的門徒都離棄他逃跑了。」(馬太福音廿六:56)這群追隨耶穌基督的婦女是「站在耶穌的十字架旁邊,她們有的早在耶穌在加利利的時侯就跟隨他、服事他。還有好些婦女跟耶穌一起來耶路撤冷的。」(馬可福音十五:41)其他尚「有耶穌的母親、他的姨母、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翰福音十九:25)如今她們看到她所敬愛的親人、老師被如此羞辱地釘死在十字架上,她們沒有逃跑,她們唯一能表達的是她們內心的沉痛。沒有人會關心或注意到她們,而她們唯一能做的是默默不語。她們知道無論她們多麼呼喊伸冤,也是一樣不會有所改變。「成了!」也許對她們來說就是一種「靜靜等著,才要開始而已。」這些大男人在廟堂上耀武揚威,神氣十足地在呼叫「把他釘十字架!」使她們毫無空隙可介入舉起她們反對的手說「喔!不,不可以!」他們只能靜靜看他被人宰割,如同「待宰的羊,像被剪毛的羊,他一聲不響。」她們也如是反應,一聲不響。當有人把耶穌基督的身體從十字架上取下來,並且用「沒藥和沉香混合的香料」,再用「配著香料的麻紗把耶穌的身體裹好」,安葬在一個新墳墓裡後,她們是「面對著墳墓坐著,守在那裡。」(馬太福音廿七:61)「安息吧!」是可表達出「成了!」的意思,但是!她們仍舊不願意就如此放棄希望,因為,她們曾經看過耶穌基督把已經死後埋葬四天的拉撒路從墳墓中叫起來,使拉撒路復活走出墳墓來(參考約翰福音十一章)。如今,她們坐在那裡,她們的內心沉著,她們對被埋葬的耶穌基督有信心,就像當年他曾安慰拉撒路的姊妹們所說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活著信我的人一定永遠不死。」(十一:25-26)人若對耶穌基督有信心,自然內心就會「安息」,會體會出耶穌基督所謂的「成了!」的真正意義。

  使我們再次深受迷惑的是在第十五節:祭司長回答:「只有凱撒是我們的王!」

  祭司長用這句話在回答羅馬總督所質疑的「要我把你們的王釘在十字架上嗎?」這是一句很令我們感嘆的回話啊!

  猶太人在從被擄的巴比倫回到自己的故鄉巴勒斯坦來居住後,就很小心翼翼地在暗中思考獨立運動的事。在西元前第二世紀,曾經有位長老名叫瑪他提亞和他的兒子猶大,起來帶領人民抵抗當時的統治者敘利亞王安提阿哥四世。這事件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馬加比運動」。而當西元前六三年,羅馬皇帝龐貝掌控對猶太人之統治權,並派兵入耶路撒冷後,猶太人更加強了反抗的意識;奮銳黨人就曾在暗中一再偷襲希律黨人與稅吏,並把後者當作「罪人」看待。就算羅馬帝國之軍、政、經等勢力簡直就無他國可與之匹敵,猶太人仍舊不准人拿刻印有羅馬皇帝肖像的錢幣入耶路撒冷聖殿去奉獻。他們曾對施洗約翰的出現寄於一絲希望,以為他可能是來自上帝的「那位先知」、「基督」、「以利亞」,足以呼風喚雨,差遣天兵天將下來抵抗羅馬軍隊的強兵利劍。當他們知道他不是之後,他們又對耶穌基督的出現再寄予新希望。他們曾想要「強迫他作王」,他們也曾用自己的衣服舖在他要入城的路上,和採棕樹枝拿著去耶路撒冷城門口迎接他。他們曾大聲對他歡呼叫著:「願上帝賜福給以色列王。」但是,他們無法想像他們所期待的人,竟然會說「我的國度不屬於這個世界」這種話!我們無法了解的是:他們這樣討厭異族統治的人,竟然會為了謀害耶穌基督而甘願承認說:「只有凱撒是我們的王!」而代表回答這句話的人竟然是祭司長啊!祭司長平常在聖殿裡教導人或在民眾間教訓人,都是說「上帝才是我們的王」的,現在怎麼變了啊?這是一件很值得我們反省的話題,特別是對今天的教會領導者如牧師、長執來說,這是個好課題。

  如果我們了解到釘人在十字架,是當時羅馬統治下最殘酷的一種刑罰,我們就會想像得到那絕對不是一個能讓人觀之而心安的場面。但是,我們卻看到在十字架底下,有羅馬的兵士在抽籤分奪耶穌基督的衣服;不只是外衣,連內衣也拿了。這使我們想起他曾說過的話:「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有人拉你上法庭,要你的內衣,連外衣也給他吧!」(馬太福音五:40)

  這章關於耶穌基督受難的故事,有值得我們反省的教材:

  一、我們的「王」到底是誰?

  祭司長在謀害耶穌基督時,回答羅馬總督彼拉多的話是:「只有凱撒(羅馬皇帝)是我們的王!」祭司長是當時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他們與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等人所在處理要謀害的耶穌基督並不是政治犯,而是違反當時猶太宗教的禁忌。或就算是他們不喜歡耶穌基督自己扮演的角色,也不是他封自己為「王」的,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理由啊!好吧,都把這些暫且放一邊不說,他們怎麼會承認曾經欺壓、且派兵入侵他們認為最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耶路撒冷聖城的羅馬皇帝是他們的王呢?真不可思議啊!但是,這正好說出人在信仰上的迷失,不是嗎?

  在前三本福音書都共同記載一個故事,就是在他們為了謀害耶穌基督,強調猶太種族主義的法利賽人可以和勾結討好羅馬政府的希律黨人聯手來問耶穌基督關於納稅給羅馬皇帝的問題。(參考馬太福音廿二:15-22、馬可福音十二:13-17、路加福音廿:20-26)為了維護在宗教團體裡的利益,當時的宗教領袖可以把彼此之間平時幾乎不相容的立場擺一邊,真是不簡單啊!
  看他們如此,也來反觀我們這一代;我曾提過一九三八年時代的德國教會,幾乎就是把希特勒看成是他們的「王」,聯手支持他派兵去侵犯波蘭、捷克。我們也看到另一小群的教會卻勇敢的發出聲音在抗議這樣的「王」,這些弱小的族群教會發出的聲音是:教會的主是耶穌基督!

  一九四○年代,日本政府統治下的有些台灣教會,甚至在禮拜時都得向日本天皇之方向祈禱。不從的傳教者受迫者甚多。

  一九六○年代到八○年代的台灣教會所經歷的不也是如此嗎?國民黨的政府豈不是也幾乎控制著教會,許多傳教者甚至也喊出蔣介石是「民族的救星」的口號呢!

  這樣的歷史史料我們如今重讀起來,感受甚深;我們必須這樣反省與自問:我們的主是誰?誰是我們的王?在壓迫與困境圍繞在我們生存的四周時,當我們感到生命無力,而誘惑一再地向我們招手拋眼時,我們要自問這個問題。尤其是做為一個傳教者、長老更該時刻如此反省自問。

  二、我們都該向一群默默地為教會宣教事工奉獻心力的人學習。

  這一群被人忽略的婦女,她們在耶穌基督於加利利傳天國信息時就陪著他、服侍他,直到他被釘十字架仍然不畏怯退避,而且是「面對著墳墓坐著,守在那裡。」

  事實上,今天在教會裡總是有一群婦女,她們既不是長老,也不是執事,但是,她們卻常常是最用心參與教會各種宣教事工的族群。另外,我們也常看到有一群不為人注意的主日學老師、聖歌隊員、探訪者,他們既不擔任教會任何決策之角色,但是,只要是教會宣教事工活動,他們所用的心力卻最多。這些人就像當年服侍且陪耶穌基督到最後的婦女,她們的信仰態度真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333